2023年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1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篇一
二、感悟文本
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
三、问题探究,学习《雨之歌》
1.指名配乐朗读《雨之歌》,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2、思考“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它具有怎样的作用?用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明确
——雨在文中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她的作用是滋润万物、装点千山万和、镶嵌绿叶大堤、使花草昂头挺腰绽开笑脸、解除田野难耐的饥渴,还可以启迪敏感的心扉。
3、作者运用于怎样的手法描写雨的形成、雨的降落、雨的终止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雨的形成说成是“从湖中升起的”“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雨的降落是由于雷声为他“鸣锣开道”“是田野的微笑”;雨的终止是由于“彩虹挂青天”。
(开放题,自由理解)
5、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6、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雨水滋润了大地。
7、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8、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9、文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说说蕴含着怎样的道理?——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如“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等。
10、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循环,在人类世界中,什么意味着循环?为什么?——在人类世界中,爱情意味着一个循环,她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四、对比拓展
1、读了课文,你看到了怎样的一片海浪和雨呢?
2、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的浪的雨)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并说一说你的理解。
——1、2题很简单,并答案并不一定。
3、那么你能说说“海浪”和“雨”到底具有怎样的形象?
——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五、品读,感悟诗中美点
1、导入:看来纪伯伦的这份礼物真的是蕴涵深意,饱含真情,如果你再深入品味,相信你会看到更多亮点,发现更多美点。接下来就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一篇来细细品读,可以自选角度,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进行,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预期交流成果: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作者想象紧贴着海浪的物理特性来写:海浪经过阳光的蒸发会变成水蒸气,脱离“海岸”,在文章里,“海岸”代表着祖国,“爱情”实际上是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而“空气”则是作者远离祖国的各种原因。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方法引导:(运用联想法)海浪在不停地翻滚,所以作者说“生性执拗,急躁”,而海岸却纹丝不动,所以说“坚忍而有耐心”。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排比的作用很多时候是增强语言气势,但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时候,它可以形成舒缓的抒情,比方此处连续运用了“曾有多少次,当……”的句式,形成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读来娓娓动听,如浅唱低吟。
分析拟人手法:浪的行为已经赋予了人的情态,但同时又具有浪的物理特性,如围绕坐在礁石上的美人鱼跳舞,与礁石同席对饮,流利的语言增强了文章辞色韵律上的美感。
在此渗透穿插作者写作的背景(荧屏出示):
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让他深深地依恋,也赋予他艺术的灵感,然而他的祖国却一直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随母亲去了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时,他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8岁时,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驱逐出境,他再次被迫离开祖国,返回美国。在这期间,他的母亲、长兄和小妹相继亡故,饱尝痛失亲人之苦。应该说,祖国并没有给予他太多温情,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
引导领会:礁石的“纹丝不动”、“面无笑容”象征什么?
明确:纪伯伦在国内的时候,遭到了当局者的排挤和驱逐,被迫离开他热爱的祖国。但与故土的别离并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之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作者对祖国的爱一直是那么炽热。在《浪之歌》里,作者曲折地表达了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和苦苦的恋情。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分析比喻的形神兼备。自然特征:把雨比作珍珠,两者均晶莹剔透;雨化作清晨的朝露,点缀在花草之上。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分析拟人的运用:山河的欢乐缘自何处,花草的绽放因何如此?是缘于与对万物生灵的滋润。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这句话学生可能不易理解,教师点拨:文章是经由母语作为中介的译作,“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一句在语意上比较含混,但基本不影响全篇的理解。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这个语句的理解,老师可播放雨水的循环的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第二,意蕴之美。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情义。在《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界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第三、表现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排比、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拓展阅读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语言特点: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
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
3、成语、双声叠韵词、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2、模仿本文写法,可以“之歌”为题写一首散文诗。
九、板书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会本课。 (宋体,五号1.5倍行距)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化石图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最大的书指什么。
2、自由读课文,拼读图片中的生字,并从课文中画出生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师:小朋友们,你们爱读书吗?能说说你读过的书是什么样的吗?
生1:书本是长方形的。(师:书的形状。)
生2:书里面有许多字还有许多画。(师:书的内容。)
生3:书的每一页还有页码。(师:观察得真仔细。)
生4:书里面有很多知识,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师:说得多好啊!)
2、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本最大的“书”。(师指导读出最大。)
3、质疑: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生2: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的?
生3:我想知道最大的“书”里面有什么知识?
生4:我想知道“书”字为什么会加引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过渡:想和最大的“书”见面吗?快读读课文吧!提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次,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请教小朋友和张老师。孩子们,开始吧!
1、师:刚才小朋友们读书可认真啦!这些彩色卡片里面的字你会读了吗?谁来读?
(师随机“开火车”读检查学生读音情况。)
2、师:去掉拼音还认识生字娃娃吗?请帮老师推荐一位小老师领大家读。
(巩固生字读音。)
3、师:生字宝宝真淘气,它又和大家捉迷藏躲进句子里去了,能把这些句子也读好吗?(自由练读,分组读,练读难读的句子,降低读文的难度。)
三、再读读文,解决质疑。
(读书,生答:最大的“书”是岩石)
1、你从哪儿知道是岩石书的?(指名说)
2、练朗读句子:岩石就是书啊!
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1)师:岩石书,多奇特呀!这句话是谁说的?(叔叔)
(2)师:叔叔怎么说这两句话的,自己练读读。(生自由读)
(3)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评1:读得不太像叔叔。师:你来试试。
评2:读得很好,特别像叔叔的感觉。师:我们大家像他一样读读。
3、师:现在,你知道“书”为什么加引号了吗?(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书)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一说最大的书指什么?
二、自主研读,理解课文。
过渡:对于奇特的岩石书,我们的学小伙伴川川有一连串的问题不明白,大声读读课文5——12自然段,找找川川提出哪些问题,把它们划出来。
1、学生读、划,教师巡视了解。
2、小组合作说说划出的问题。
3、展示汇报划出的问题
主要有四个问题:
这上面有字吗?
这上面有图画吗?
它能说明什么呢?
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吗?
4、川川的问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
那我们小组合作,看能帮川川解决哪些问题?
5、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师了解情况。
6、派代表汇报学情况。(四个问题随机解决)
这上面有字吗?
(1)指名读。(师:把这段读给大家听听吧!生读)
(2)师:那岩石书上的字到底是什么呀?(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 那你们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图片出示雨痕、波痕的样子)
(3)读出趣味。(师:岩石书上的字真有趣,我们再来读读。)
这上面有图画吗?
师:岩石书上有字,那还有图画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谁来告诉川川?
(1)指名生说或读。
(2)师:岩石书上都画了什么呀?(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就是书中的“画”。(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师:你们看,(出示图片)这岩石书上的画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呢?(生答:这里的小鱼没有鳞片。这里的小鱼是死的,看不清楚。这里的小鱼是不动的,好像凹进去了。平时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平时的贝壳可不是这样的。 …… )
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就成什么呢?(指名回答:“化石”。)
师:一块岩石上,又有树叶,又有贝壳,说明什么呢?哪个小组来帮川川解决第三个问题?
(1)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第10自然段: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2)师:原来这些画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瞧!原来这儿是一块陆地,上面长满了树木,树叶落在了地上;后来陆地下沉,周围的海水进入这里,这儿变成了大海,海里当然有贝壳、小鱼了;又过了很多很多年,海底慢慢上升,成为这座山,我们就在山上看到又有树叶,又有贝壳的岩石了!
(师板演)
(3)理解读。
师:地球真是个了不起的魔术师,咱们边读边加动作把地球了不起的变化读出来。
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吗?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拓展思维训练。
师:岩石书的作用真大!我也想读读(师边出示句子边读)
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它可能还告诉我们什么呢?
句式练:哪里藏着,哪里……(指名说)
(3)齐读。(师:岩石书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读读它的作用吧!)
7、师:聪明的我们帮川川了解了这本岩石书,川川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带着高兴的表情和语气读读最后一段。
(1)齐读。
(2)师:猜猜川川长大后做什么?你怎么知道?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篇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中职语文教材大纲要求,“要认真贯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侧重于读、写、听、说和思维等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更多种恰当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教学方法灵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主观色彩的意向活动。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平台,教师讲课时尽可能与学生生活相关,与他们的经验相整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的言词,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怀着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不拘泥于仅有的课桌书本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必要时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户外、街道、商场等,让学生在实地参与中得到真实的体会和感受,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和理解。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际文体运用的现场模拟活动,如请柬的制作、大会发言、旅游景点解说、就业应聘、活动策划的草拟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训内容,由喜欢参与活动进而到为了搞好活动而去想办法、找对策,既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在活动进程中学会如何去接纳和帮助他人,增强了同学问的协作交流意识。
二、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不一,相互间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必然是一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此,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课堂上要具有针对性。讲课时较浅显的部分请一部分学生积极对答;较深奥的部分则主要由老师讲解。另外在课外作业的要求上,也不强求一致。比如讲述文言文单元时,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自觉性较差且语文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只要求解决生字词和背诵名句即可;对中等程度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求掌握并背诵重点段落;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要求全文背诵并能够自主翻译全文。三种作业要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能各有所思,各有所得。
三、结合专业教学,培养语文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学生用熟悉的材料练习听说能力,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根据中职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锻炼学生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中职语文教学应提前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适应社会作好准备,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
职校语文必须坚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为就业服务,应该按照专业和岗位要求,确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应用与写作》、《演讲与口才》、《书法与写字》等都应归入语文范畴,根据专业看是否该开设,什么时间开设。职校语文既然要体现“学以致用”,就必须在教学上突破听、说、读、写一起抓的旧有方式,做到有所侧重和创新。通过对毕业生的每年回访,笔者认为职校语文应立足于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敏捷、准确、高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中职学生提高“说”和“写”的能力,与训练他们掌握专业技能同样重要。例如,营销专业毕业生进行产品的售后服务,物流专业毕业生向客户介绍项目,办公室人员待人接物,凡此种种,都离不开口头表达能力。同样,数控、机电、电子电气等技术类毕业生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写作技法,要会写类似产品说明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新产品实验报告等科技应用文。既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语文能力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将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中职毕业生大多在第一线从事技能性、服务性或管理性工作,他们的位置常常处于工作纽带的中间或联系环节。对用人单位来说,无论是上下情况的沟通与传达,还是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这条纽带的正常功能很重要。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很显然,一个羞于启齿或懒得动笔、害怕与人打交道的中职毕业生,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事实上,大多数用人单位在选用中职毕业生时,都非常看重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四、改变教学评价,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评价,教师早已在头脑中按照学生的成绩给学生进行了初步定位:好、中、差在没评价之前就有了定论。如果某个同学书面考试得了高分,教师便会有质疑产生:这个同学怎么会考怎么好?成绩好的考出高分,自然就会在情理之中,片面的教学评价因此而诞生:成绩好的给予鼓励,成绩差的就冷落一边,那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因此,中职生的评价应该在注重知识的同时,多去考虑诸如演讲、手抄报、手工制作、课本剧等能反映学生能力方面的表现。我们可以把考试的方式进行改革:卷面分50分,1分钟演讲10分,手抄报10分,手工制作10分,课本剧10分,其他10分,综合给某个学生计算成绩,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在考试方式的改革中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学生会在新的考试模式下全方位的去培养自己的能力,逐步走出初中文化课落后的阴影,让他在职业学校的课堂里重新找回自我。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会本课。 (宋体,五号1.5倍行距)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化石图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最大的书指什么。
2、自由读课文,拼读图片中的生字,并从课文中画出生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师:小朋友们,你们爱读书吗?能说说你读过的书是什么样的吗?
生1:书本是长方形的。(师:书的形状。)
生2:书里面有许多字还有许多画。(师:书的内容。)
生3:书的每一页还有页码。(师:观察得真仔细。)
生4:书里面有很多知识,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师:说得多好啊!)
2、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本最大的“书”。(师指导读出最大。)
3、质疑: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生2: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的?
生3:我想知道最大的“书”里面有什么知识?
生4:我想知道“书”字为什么会加引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过渡:想和最大的“书”见面吗?快读读课文吧!提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次,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请教小朋友和张老师。孩子们,开始吧!
1、师:刚才小朋友们读书可认真啦!这些彩色卡片里面的字你会读了吗?谁来读?
(师随机“开火车”读检查学生读音情况。)
2、师:去掉拼音还认识生字娃娃吗?请帮老师推荐一位小老师领大家读。
(巩固生字读音。)
3、师:生字宝宝真淘气,它又和大家捉迷藏躲进句子里去了,能把这些句子也读好吗?(自由练读,分组读,练读难读的句子,降低读文的难度。)
三、再读读文,解决质疑。
(读书,生答:最大的“书”是岩石)
1、你从哪儿知道是岩石书的?(指名说)
2、练朗读句子:岩石就是书啊!
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1)师:岩石书,多奇特呀!这句话是谁说的?(叔叔)
(2)师:叔叔怎么说这两句话的,自己练读读。(生自由读)
(3)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评1:读得不太像叔叔。师:你来试试。
评2:读得很好,特别像叔叔的感觉。师:我们大家像他一样读读。
3、师:现在,你知道“书”为什么加引号了吗?(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书)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一说最大的书指什么?
二、自主研读,理解课文。
过渡:对于奇特的岩石书,我们的学小伙伴川川有一连串的问题不明白,大声读读课文5——12自然段,找找川川提出哪些问题,把它们划出来。
1、学生读、划,教师巡视了解。
2、小组合作说说划出的问题。
3、展示汇报划出的问题
主要有四个问题:
这上面有字吗?
这上面有图画吗?
它能说明什么呢?
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吗?
4、川川的问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
那我们小组合作,看能帮川川解决哪些问题?
5、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师了解情况。
6、派代表汇报学情况。(四个问题随机解决)
这上面有字吗?
(1)指名读。(师:把这段读给大家听听吧!生读)
(2)师:那岩石书上的字到底是什么呀?(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 那你们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图片出示雨痕、波痕的样子)
(3)读出趣味。(师:岩石书上的字真有趣,我们再来读读。)
这上面有图画吗?
师:岩石书上有字,那还有图画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谁来告诉川川?
(1)指名生说或读。
(2)师:岩石书上都画了什么呀?(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就是书中的“画”。(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师:你们看,(出示图片)这岩石书上的画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呢?(生答:这里的小鱼没有鳞片。这里的小鱼是死的,看不清楚。这里的小鱼是不动的,好像凹进去了。平时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平时的贝壳可不是这样的。 …… )
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就成什么呢?(指名回答:“化石”。)
师:一块岩石上,又有树叶,又有贝壳,说明什么呢?哪个小组来帮川川解决第三个问题?
(1)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第10自然段: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2)师:原来这些画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瞧!原来这儿是一块陆地,上面长满了树木,树叶落在了地上;后来陆地下沉,周围的海水进入这里,这儿变成了大海,海里当然有贝壳、小鱼了;又过了很多很多年,海底慢慢上升,成为这座山,我们就在山上看到又有树叶,又有贝壳的岩石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篇五
1、设情境
教师朗读〈花之歌〉(节选)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2、激兴趣
老师读得好不好?想不想和老师读得一样好?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组歌》,学习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听读入诗境绘形象
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
1、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
播放〈浪之歌〉的配乐朗诵,学生凝神细听听。
2、听读了〈浪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对浪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
你在听读中感受的“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说一说你的理解。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不作评点。
3、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浪”的形象的理解,口说无凭,课本为证!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浪之歌”,从文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诗句,并把它读出来吧!
4、点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5、总结“浪”的形象
“浪”的形象感知可能有一定难度,可视课堂情况引导学生先从前4个诗节感知“浪”的热恋中的情人形象,再由后2个诗节感知“浪”多情浪漫的形象特点。
多媒体显示海岸的情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博爱者
三、品读察情感悟意蕴
刚才同学们在朗读诗句时,老师反复地要求同学要读出感情。老师是要告诉你们,诗根情,诗中的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再读《浪之歌》,品味诗中的情感意蕴。
1、学生轻读《浪之歌》,讨论交流。
2、总结前4个诗节总体上抒发了热情洋溢的爱恋之情,后2个诗节则抒发了博大深沉的爱恋之情。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多媒体显示炽热深沉的爱
四、美读习技巧传情意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1、重点读后两个诗节,教师作朗读技巧指导。
2、技巧简介:
语音--轻重;语速--缓急;语调--抑扬;节奏--顿挫。
停顿1.生理停顿、2.语法停顿、3.强调停顿
语速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五、实践,自主学习《雨之歌》。
1、通过刚才对《浪之歌》的学习和朗读,同学们应该掌握了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现在,请大家自主学习《雨之歌》,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感知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进入情境。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2、学生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形象--奉献者,传情使者
情感--慷慨无私的爱
3、全体和乐朗读《雨之歌》
六。结语
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寻常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深情地朗读再现了诗情画意。谢谢同学们和老师度过了美好的45分钟!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分析:
本文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与波兰革命者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坚持走靠近深渊的小路锻炼意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列宁自学锻炼意志的品质,联贯系实际与同学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谈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说我们学过的有关他的什么文章。
(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又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什么故事呢?(板书:14课《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问:
(1)列宁两次是怎样走过那段危险小路的?
a、找出文中写列宁上山、下山的部分读一读。
b、找两名学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两次走小路,借助想象,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两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2)山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一种怎样境界?
(生:自然景色优美,衬托出列宁和巴果茨基历险登顶后的喜悦之情。)
师:作者借景抒情,赞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质,将这段话背下来。
(3)列宁为什么要在走过险路后才肯解释重走那条路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师:列宁是个重实践的人,说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说。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种品质。)
(4)列宁最后所说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因为我害怕它”,表明列宁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弃任何一次锻炼意志的机会。
(结合课文插图,朗读这段话)
四、讨论、小结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收集的`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六、板书设计
登山(看日出)
去走了险路
列宁锻炼意志
回还走险路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篇七
师:喜欢风筝吗?关于“风筝”,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可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说,你说。书上41页资料袋里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风筝的内容,请同学们来读读。(课件出示资料袋)
是啊,在中国,风筝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后来改用纸做,叫纸鸢。在纸鸢上装上竹哨,风吹竹哨,便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叫“风筝”。每到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的季节,人们总会看到蓝天上飞翔的各种各样的风筝。(课件出示)瞧,“飞燕”、“蝴蝶”、“小蜻蜓”……哦,这是长达12米的龙头蜈蚣风筝!难怪大家都喜欢放风筝呢!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板书课题:风筝),与作者一起感受童年的快乐!齐读课题。
2、琅琅的读书声在教室里荡漾着,这么短的时间里,你是否把课文读正确了,老师来考考几位同学。
3、指名分节读课文,随机学习“垂头丧气”、“半圈儿”、“水磨坊”、“不停着转着”。
4、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文中写了关于风筝的哪些事?相机板书:做、放、找
5、小结:课文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
1、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第2节,一起去体会一下做风筝的快乐!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
4、理解句子
1、指名3生读,怎样地做才叫精心地做?你说。读出感受。
1、指名3生,读着读着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对呀,因为我们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我们享受的是做风筝的快乐。难怪,------齐读。
4、如果是你,还可能快乐得怎么样?【出示句子:我们依然快活,快活得( )!】
5、把你们的这份快乐送到句子中,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指名读,3生。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拟人化写作手法
3、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仿写美文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拟人化写作手法
3、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教学难点:
仿写美文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孔,孔子的孔,大家叫我也老师就可以了。(提前下发一张纸)请每个同学在右上角也写上你的名字。
现在开始我们今天愉快的课。
1、本单位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体裁的文章(散文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特点[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而诗歌的语言是特殊的语码,不仅讲究格律,充满意象(诗中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形象)且具有联想的功能](2’)
二、导学达标: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小段视频,想象一下,我们同学正漫步在碧海蓝天的松软沙滩上,看到波浪一层一层的涌过来,远处传来海鸟的鸣叫,似乎还可以闻到海水淡淡的咸味,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请把它们写在你的纸上。给大家两分钟时间。(6’)
2、请同学来读一读(分享一下)(2’)
师总结:(鼓励)但是诗人纪伯伦是怎样想的呢?打开书第10课。
板书:题目,是节选,共有五首
3、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补充:他活了多大年纪(48岁),英年早逝,但生命的长度并不影响生命的宽度,虽然他12岁就被迫离开了祖国,但这使他对祖国的热爱反而更加的炽热,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伏案写作,这也使得他的成就与泰戈尔比肩,成为将近代东方文学推向世界的先驱者。(2’)
4、展示学习目标。找学生朗读(1’)
5、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读音,展示,抄在纸上一遍。(2’)
6、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尤其是逻辑重音。(你要突出的部分)(10’)带着问题“意象是什么?”
重点朗读〈雨〉第五段:押韵,对仗,突出了诗的特点
7、在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哪些意象?使用了什么的手法?
8、诗人透过文字的表象,实际上借浪和雨的形象表达的是对谁的热爱与奉献?
9、讲授: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借物抒怀。
举例:多媒体,小组讨论发言请同学来举例,还有那些“借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的句子。
三、达测:以“--------之歌”仿写一篇美文,展示图片。
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一景每一物都有它独到的美。老师准备了几张图片,供我们同学参考,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亭亭玉立的荷花,朴实无华的玉米,积极向日的葵花,屹立千万年而今却不断哭泣的冰川。”
给同学五分钟时间写作,运用拟人化手法,借物抒情。收集上交作品,朗读,品评。
四、布置作业:未完成作文的作为作业。
板书中学语文在线
纪伯伦(1883--1931)48岁
他的成就与泰戈尔比肩,是近代东方文学推向世界的先驱者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篇九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所选文章或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或是对崇高境界的解读,或是磊落坦荡胸怀的展示。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是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课文有层次地朗读,进入角色,体会浓浓的亲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课文巧妙的构思以及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语言之中的写法。
3、在阅读中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进入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蕴涵的亲情、责任感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老师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学生举手)
老师请学生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老师相机点评,并引出课题:散步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二、整体感知
和睦幸福、尊老爱幼
互敬互爱、尊老爱幼、融洽和睦的祖孙三代。
教法解读: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明确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2、明确学习任务:我们将通过这样三个环节来学习(投影):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理解文意
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思考,完成活动。然后师生交流。
教师的标题预设(屏幕投影)
如:三代同行: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 亲情无边
分歧 大路小路
责任 背起整个世界生命,生命 小事情深
选择 温馨瞬间
师小结: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教法解读:本设计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鼓励创意,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朗读课文
1、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
(1)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
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
2、师:(投影)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师解释一下“波澜”,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二次朗读。
3、师:(投影)
(3)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三次朗读。
4、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朗读交流)
5、师小结: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
教法解读: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要想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就要靠朗读。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本着这样一个宗旨,我设计了反复朗读这一环节。
五、品味语言
1、师:(出示投影)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自由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出来,可动笔写写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活动)
2、师: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同桌交流。
3、师:把你的讲解讲给大家听。
可能有的句子:
(1)内容方面:
第一、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第二、传情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第三、哲理性的句子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句式方面:
第四、对称的句式
(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____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散步》教学设计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师小结: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教法解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是理解散文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设计,让同学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并从中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六、结束语
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七、作业
父母和子女是亲情的最大拥有者,让我们拿起笔来,书写我们的家,书写我们的亲情。写出温馨,写出温暖,写出温情。
题目《 的爱》
教法解读: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亲情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篇十
在江南水乡之中,有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在这条小巷里,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心声。他的心声到底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这位青年的诗人,与他一道去领略那江南小巷的风景,去追寻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这首诗歌的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看看这首诗歌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划出这首诗歌的节奏)
(播放《雨巷》的朗读音频)
生:忧愁哀怨。
师:同学们很有朝气,但缺乏点忧怨的感觉。我们再来一遍,希望大家在这次朗读的过程中把语速放慢一点,语调低沉一点,读出诗中忧愁忧怨的感觉。
师:好。大家这遍朗读得特别好。由此呢,我们也可归纳出一条规律:就是我们在朗读一些表达忧愁哀怨情感的诗歌时,应该语速放慢,语调低沉。事实上,在诗歌朗读中,我们除了要注意语速语调之外,还应该注意一些节奏与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比如第一节中的两个“悠长”就可以拖长一点,更体现时间延续;第二节中三个丁香,第一个丁香是表姑娘的外表美,可以读得轻快一点,第二个丁香是表姑娘的芬芳和高洁,所以我们可以把声音拖长一点,让声音在空中回荡,读出那种心驰神往的感觉,第三个丁香既是表姑娘的忧愁,则要把声音压得低沉,表现心中的愁绪;在第五节中有两个“远了”,第一个应读重一点,而第二个则应读轻一点,读出姑娘虚无缥缈地走远的感觉。那么我们现在听一下音频的范读,看看别人去如何来处理语速语调和感情停顿这些问题的。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你正撑着伞,行走在江南的烟雨小巷之中。
生:油纸伞、篱墙、雨巷、丁香、姑娘、“我”(6个)
生:是为了逢着一位姑娘。
师:“我”为了逢着一位姑娘,希望逢着一位姑娘,那这位姑娘是一位什么样的姑娘呢,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位姑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句子。
生:雨巷。
师:这条雨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悠长、寂寥
师:除了悠长寂寥之外,事实上呢,这条雨巷还有几份忧愁、凄凉与朦胧之感。具体来说呢,就是雨巷这个意象又可分为两个单独的意象即雨与巷。雨,江南的雨,细雨如丝,一连多天下个不停,让人不觉有一种忧愁之感,正如古人诗中所写到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巷,江南的小巷,斑驳的青石板,颓圮的篱墙,让人不觉有一种凄凉的感受。而雨与巷的结合,使雨天的阴沉都笼罩在整个小巷之中,使整个雨巷都增添了一份朦胧的色彩。所以,雨巷这个意象既有悠长寂寥的特点,还有几份忧愁、凄凉与朦胧的色彩。所以可以说雨巷这个环境是凄凉、朦胧与忧愁的。
师:说完姑娘所处环境之外,我们来看这位姑娘。这位姑娘同我一样都撑着一把油纸伞,使我们无法看清她的模样。说起油纸伞,不知你们有没有见过?在哪见过?。
生: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
师:那我们来看看油纸伞到底长什么样?(给出图片)油纸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师:油纸伞本就有这样的特点,而它还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这就是象征主义诗歌特有的朦胧美。
生:丁香。说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
师:那丁香是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何是结着愁怨的?丁香是一种花。它一般开在暮春时节,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丁香在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丁香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它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诗人把姑娘比喻成丁香,即把丁香的忧愁赋予姑娘。
2、从课文来看,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姑娘是愁怨的?(主问题二)
给大家5分钟时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待会派代表来发言。(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
师:时间到。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
a组代表:“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用“哀怨”、“彷徨”两个形容词非常直观地表现姑娘的愁怨。
师:你们组还找到别的地方吗?
a组代表:“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师:“彳亍”是什么意思?
a组代表:走走停停的样子。
师:如果你今天很开心,那你走路的时候会走走停停吗?
a组代表:不会。
师:不会。这组同学非常不错,找到了两个地方。别组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b组代表:“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b组代表:叹息。
师:姑娘一边走,一边叹息,充满了忧郁和哀伤,是吗?
b组代表:对。
师:好,请坐。我们这两组同学找得很准确,理解也很到位。既然姑娘如此愁怨,那作者为何希望跟她而不是一个喜颜明媚的女子相逢?(主问题三)
师说: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关于这首诗歌的主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2、小组代表发言。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代表作有《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是狭长的,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ppt)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这一点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分析完主要的几个意象之后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c、诗歌中多次运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比如丁香用来形容姑娘,而雨巷既可以形容姑娘出现的背景,也可以指代漫长的革命探索道路,这些都体现了诗歌的象征主义手法。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注意要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几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篇十一
1、由《燕子过海》最后一段导入
师:燕子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它们春来秋去,在这一来一回的长途跋涉中,会发生多少事,可能还遇到很多麻烦。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读读《燕子专列》,这一定会让你们产生很多感慨。
2、揭题,齐读课题。
3、巩固词,交流一下生字词。
二、自由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汇报交流自学效果
1、交流一下,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
a、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
b、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专程送行)
2、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学生板演)
四、围绕爱,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导:人们帮助燕子也好,救助燕子好,都是缘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这就是对“对动物的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我们要怎样读才能体现这种爱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讨论交流,把有关句子画一画。
2、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对燕子的爱。
a、政府作出决定真了不起。(人力、物力、财力)
b、人们救助竭尽全力。(大人孩子、山间岩缝、不顾自己)
3、重点指导读好第3、4段,以评代讲,评议要点。
a、第3段,应读出居民纷纷走出家门,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难寻找燕子的意思。
b、第4段,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怎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5、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列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
有感情的读最后一段。
总结:是啊!我们的朋友都获救了,留下来的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老师多么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用爱,用情编织更美好的故事。
作业:学了今天这节课,《燕子专列》中小贝蒂,《丹顶鹤的故事》中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你想对她们说些什么?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篇十二
这无疑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很大难度。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些现象,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局面呢?本人浅谈自己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用“好课”去吸引学生
1、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有必要可对课本知识重新编排优化教学内容,对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强的知识可适当裁减或降低难度,练习题的设计避难就易,避免让在知识上亏欠太多的学生无所适从,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堂理论教学节奏不能过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尽量使用媒体教学,媒体课件的设计要简洁明快,以反应知识主题为主,不能太复杂,要有知识性和观赏性的双重效果。
我们的教学应以掌握课本的基本概念原理、关心和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应用为结果。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学会掌控课堂,绝不能混乱得不能控制,但又不能太死板,自由的是思想,需要约束的是行为。
二、 因生定制,管好课堂纪律
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应密切配合,在课堂的45分钟要管教,管导,具体在授课时就应做到:
1、认真监控
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还应仔细认真的观察课堂活动,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之前,就有所察觉。
2、及时恰当的处理问题行为
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将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阻止事态向更坏的方向发展。那么教师应采取什么措施呢?这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如有些学生坐在位置上不听讲,看课外书籍或伏在椅子上睡觉等。这类问题行为不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因而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公开指责,而应是给与信号,邻近控制。若没有效果,采取课后处理的方法。若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顶撞老师,这类行为对课堂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应与班主任配合教育。
3、灵活应用奖励手段
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制止不良行为。这是巩固课堂纪律有效途径之
一。奖励的具体办法很多。例如:教师表情上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课后谈心,等等。
4、实行行为矫正,开展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养成了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如:上课讲话,好动,随便下位,躺着睡觉,将腿翘到课坐上等等。面对这些行为问题,教师应逐步对他们进行引导,矫正这些不良行为。
总之,中职教育任重道远,我们还需不断探索和耕耘。根据当前的形式和现代教育理念,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健体”,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篇十三
第一节课上,学生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说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这是一个统领全篇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真正感受到了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于是,在学完了燕子的外形、飞行、休息后,我让学生把这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发言也比先前有了质量,有几位学生的发言很精彩:
“微风托起小燕子俊俏轻快的翅膀,在蓝天中轻轻划过一道美丽的黑色弧线。”
“停着的小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那么,飞行的小燕子随着这首歌的旋律,正在翩翩起舞、纵情歌唱。”
然后,我又让学生观看录象,欣赏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春光中飞行、休息的画面,再说说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好多同学说出了不同的感受:
“如果说美丽的春光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舞台,那么,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就是舞台上一个个可爱的小演员,她们正在翩翩起舞、纵情歌唱。”
“舞台上的小燕子是一个个活泼机灵的小指挥,在她们的指引下,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水面上的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我说:“这是一首春的大合唱。”
最后,我总结道:“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如果缺少了燕子,春天就少了一半生机和美丽,所以说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学生动情地朗诵: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