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说课稿(优秀1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 6 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一课时“辽阔的国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以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为切入点,将地域、情感、思想融为一体,究分表达了人们保卫国土、反对分裂的坚定信念,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课既引导学生感受国土的辽阔,牢记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地形的复杂多变,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美景中包含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以及地形和气候的特点,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差异。
教材正文先呈现了我国国土的辽阔,从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方面,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国土的整体情况,感受领土的面积之大和疆域的辽阔,再从中国地形和自然风光出发,将美景进一步归纳深化,重点指出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最后结合地形、气候的特点,阐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区差异概念。此环节的重点在于台湾省,特别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概念在爱国层面契合了"神圣"二字的意义,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
"辽阔的国土"通过出示世界地图、《中国的疆域》图及《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明确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好山好水好风光"展示了《中国地形》图和祖国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样的地形,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并通过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号召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
"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介绍了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彼此不同的生活习俗。
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多种多样,但学生之前对国土的了解只限于名称和景色本身,尚未感受到祖国领土的神圣不可分割。因此本课教学应重在提振学生的思想认识,结合辽阔的国土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不断深化认识,明白国土中所包含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激发民族向心力和爱国情怀。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材特点,本课宜采用多种媒体手段结合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神圣国土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
1.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热情,坚决捍卫领土完整。
2.能够通过地图认识我国的疆域,能够自主搜索资料认识台湾岛。
3.认识我国的国土疆域,了解台湾岛,懂得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重点:
认识我国的国土疆域。
难点:
懂得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教法:启发式和讲授式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法、游戏法、情境法。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亲身实践法 六 、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新课导入
1.播放视频《航拍中国》 2.思考: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我们国家的国土,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呢? 3.汉语词典: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第二个环节:新课学习
一、中国面积
1.小活动:请你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位置,并说一说,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地处哪里? 总结:中国在世界的位置——我们的祖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面积 960 多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2.小组合作:我国的陆地面积与欧洲差不多。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我国面积之大。请和小组成员一起商量,用一种你们喜欢的方式,说一说祖国疆域的辽阔吧!
我可以用诗歌来表达…… 我可以用数据来说明…… 我可以用旅游经历来描述…… 3.小活动:从气温差看中国 请你查看一下哈尔滨和三亚的实时气温,说一说:
(1)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2)两地在穿着上可能有怎样的差别?在其他方面可能有怎样的差别? (3)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 4.总结:我国东西、南北跨度大,国土辽阔,地大物博,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5.小活动:你能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到中国的四大海域吗?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6.总结: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在祖国大陆的东面,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相连。我国近海岛屿众多,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方式的描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国土之辽阔。
二、赛相邻国家
1.活动园:阅读课本 45 页的《中国疆域》图,找一找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哪些国家与我们隔海相望。
2.总结:我国的海陆邻国。
3.地理知识知多少:
(1)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域? (2)我国的首都是哪里? (3)我国有多少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4.知识链接:我国有 34 个省级行政区。
5.交流园:阅读《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看看我国都有哪些省,找找我国的自治区、直 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你和家人出生在什么地方?试着在图中找出来,并与同学交流。
6.展示台湾省地区,说一说:
(1)你觉得它像什么? (2)你知道它是哪个地方吗? (3)说说你对这个地方的了解。
7.印象台湾:珍珠奶茶、综艺节目、周杰伦等明星、台湾日月潭、台湾阿里山…… 8.走近台湾: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台湾岛山地面积大, 气候温暖湿润,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海上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等都是台湾岛的美称。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历史故事会:请你查阅一下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故事,与同学分享。并说说你阅读故事以后的感想。
10.郑成功收复台湾故事。
【设计意图】认识台湾省,并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中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领土神圣而不可侵犯。
第三个环节:总结提升
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
我们神圣的国土
辽阔
不可分割
2.课堂中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中国的位置,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从地球仪上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我国国土的一些特征,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所学,并适时引入问题——拥有如此广阔的国土、如此众多的邻国,我们该如何保卫国土和家园呢?如此,本课的重心——神圣国土不可分割就呼之欲出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二
听了卢老师所上的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卢老师首先从平安出行知识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整堂课以安全常识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是一节很成功的常规课。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
但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这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本节课卢老师选取常见的生活安全素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安全常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行为是有危险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学生躲避危险的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把日常生活场景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卢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确”。主要运用图片、事例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自觉躲避危险的意识。
这节课,立足于“安全第一”,卢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卢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本节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卢老师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深刻领会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了让学生“安全记心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卢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个人认为这节课在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三
非常荣幸听了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养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比如,教师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标,在使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
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须发自内心的感悟。
德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智慧的培养,比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排好队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思辨,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生活的思考,最终指导生活中的问题。
本次研训活动,我不仅进一步认识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审视。教学中,我的“问题意识”欠缺,总是问题引导不到位,对于教材内容具体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文档为doc格式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四
为进一步推进初中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工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20xx年4月27日上午,由行唐县文教局教研室组织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在行唐县第一中学初中部进行,活动由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陈莲英主持,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教研活动,首先是由七年级教师卢成成执教七年级下册《憧憬美好的集体》一课。执教老师学科知识扎实,她在课堂上用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吸引孩子们,课堂上气氛活跃、亲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及老师们的肯定。
课后,大家对此课进行了集体教研。卢老师先谈了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预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课后的感受等。大家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围绕课程改革主题进行思考,各抒己见。大家经过一起探讨研究,对本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入更清晰地解读。最后教研员陈莲英结合本课,就新教材使用和课堂常见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就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整合式教学策略,建设有效课堂进行了主旨发言。
此次教研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达到了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五
今天有幸聆听了xx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第二次备课,我们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原因,因为改变,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如果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优美的汉字中的感受。
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积极学习与交流的开放性,老师与学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考透彻通透理解深入具体,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们的交流是你无法深入更是无法参与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分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想的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与老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在对话,你分明感觉,当你用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心灵的感应。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六
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七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研究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第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第道德法治课教师也要学会如何将时政热点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将时政素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于同期的时政材料,有的老师给出了问题的主旨,有的老师给出了表面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研究资料,呈现给学生的资料和问题也一定要经过老师的仔细考虑。在这堂课上,老师选择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引言中,主要使用图片:制定法律的机关,国家的强制力,以及解除高级官员的职务等。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知识,又增强了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时代性、及时性和针对性。
第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既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举例,又是课本知识的重组整合,不断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顾的班级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个课堂始终体现“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厚。同桌讨论多,讨论小。
第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非常荣幸听了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养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比如,教师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标,在使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
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须发自内心的感悟。
德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智慧的培养,比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排好队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思辨,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生活的思考,最终指导生活中的问题。
本次研训活动,我不仅进一步认识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审视。教学中,我的“问题意识”欠缺,总是问题引导不到位,对于教材内容具体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八
听了xx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九
xx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课李老师通过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的新型教学理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遇到危险时应怎样远离如果在避免不了时应如何自救,这节课合理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
听了顾志刚老师讲的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第二箱课《法律保障生活》,我觉得有很多亮点。顾老师先从知识点3354开始,这是上节课学过的。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法律的感受,然后引入新课。然后,一张路通混乱的图片开始探讨法律特征。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环环相扣,井然有序的感觉。总的来说,这是一门成功的常规课程。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既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举例,又是课本知识的重组整合,不断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顾的班级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个课堂始终体现“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厚。同桌讨论多,讨论小。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以下是一些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一
为进一步推进初中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工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20xx年4月27日上午,由行唐县文教局教研室组织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在行唐县第一中学初中部进行,活动由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陈莲英主持,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教研活动,首先是由七年级教师卢成成执教七年级下册《憧憬美好的集体》一课。执教老师学科知识扎实,她在课堂上用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吸引孩子们,课堂上气氛活跃、亲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及老师们的肯定。
课后,大家对此课进行了集体教研。卢老师先谈了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预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课后的感受等。大家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围绕课程改革主题进行思考,各抒己见。大家经过一起探讨研究,对本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入更清晰地解读。最后教研员陈莲英结合本课,就新教材使用和课堂常见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就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整合式教学策略,建设有效课堂进行了主旨发言。
此次教研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达到了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文档为doc格式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二
听了顾志刚老师讲的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第二箱课《我们不乱扔》,我觉得有很多亮点。顾老师先从知识点3354开始,这是上节课学过的。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法律的感受,然后引入新课。然后,一张路通混乱的图片开始探讨法律特征。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环环相扣,井然有序的感觉。总的来说,这是一门成功的常规课程。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都很融洽,如果教师能适当渗透学科,教学效果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要动脑,还要用手配合题目来写。我觉得效果可能更好。下课前,老师要对这节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这个班的这部分比较弱。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三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文档为doc格式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选手、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绿树成荫、你追我赶的火红季节,酉阳县第三届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竞赛活动,经过三天紧张精彩的角逐,即将在这里落下帷幕。借此机会,我代表本次赛课的评委,对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平台和为本次活动提供优质服务的甘溪教管中心,甘溪小学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向参与本次活动的其他所有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老师们,本次品生、品社优质课竞赛活动是又一次成功的、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赛课活动。这次赛课活动旨在“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打造卓越高效课堂。”
三天来,我们有幸见证了13位教师在讲台上的教学风采。虽然每一节课只是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浩瀚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但是,由于凝聚了太多的呵护,太多的心血,太多的关注。因此,有许多风起云涌的景色可以回味,也有许多精彩纷呈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受教科所领导的安排和评委会的委托,根据本次赛课的思想,下面我对这次品生、品社赛课活动从“总的感受”、“课堂中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及“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做如下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转变教学行为,打造卓越高效课堂,成就师生精彩。
1。课程标准深入教师之心。
从这十三节课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更好地落实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教学流程由单一的学习到多维的转化,通过情境创设、独立探究和思考、小组合作、拓展延伸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2。课程意识深入教师之心。
教师们已经确立了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观,在孩子认知的基础上促进经验的提升。课堂上贯穿了“一条主线”,或“三条主线”。品社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品生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主线。
3。信息价值深入教师之心。
课堂上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滞后性。
1。紧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桃花源小学—老师的“议一议”教学环节,五福小学—老师的“现场采访”环节,龙潭希望小学—老师设计的“合作交流,解决困难”这一教学环节,还有—校—老师设计的小组讨论“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心情为何不一样?”这一教学环节,—小学—老师设计的“讨论表演”这一教学环节,—小学—老师的整节课,教师们都把学生推向前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与展示,很好地体现了主体性原则。
2。关注生活体验,突出学科意识。
品社课的学习与孩子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课标中明确指出,突出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比如—老师的课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道德意识。—老师、—老师的.课,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老师的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愉快生活每一天。
3。关注教学策略,突出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将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比如可大小学—老师的“过桥米线”的故事延伸,—老师的“现场采访”,—老师的“怎样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老师的整节课等等,都很好地将自主开发课程与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突出创新新意识。
4。关注学习方式,突出人文意识。
“体验学习”关注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比如:—老师的课,整节课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愉悦的学习,体现了品生课“活动性”这一基本特征,在活动中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道:做人要诚实。而“小组学习”则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比如:白贤彪老师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土地沙漠化的原因”都很好地利用了小组学习模式。
5。关注课堂评价,突出育人意识。
品社课评价的核心是“帮助”。而品生课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和生活能力提升。本次赛课中,教师评价的方式多样。比如:有描述性评价、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总之,评价必须恰如其分,以激励为主。
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称羡的优质课,也仍然存在可以考虑或需改进之处。本次参赛的课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五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