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设施农业调研报告提纲 设施农业调研报告(大全9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设施农业调研报告提纲篇一
为全面了解全县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近日,定陶县农机局专门组织成立了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小组,明确调研任务、细化调研内容,深入基层、科学调研。
一、定陶县设施农业基本情况
1、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情况。定陶县现有电动卷帘机486台,田园管理机械和微灌设备达4800台套。
2、设施农机主要发展形式。主要有中小拱棚、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三种形式。中小拱棚:指以塑料薄膜为全覆盖材料,以竹片为支架,两端直接插入地下,形成的小拱形简易保护设施。采用竹架结构,造价低,不受地形限制,不需要特殊的基础建设投入,一个一亩地的拱棚投资在2000至5000元不等。主要是南王店乡种植春西瓜的中小拱棚。塑料大棚:指以塑料薄膜为全覆盖材料的拱形单体温室。每亩大棚投资在5000-10000元左右。主要用与种植芹菜、西红柿等。
日光温室:指前坡面以塑料膜为覆盖材料,并配有活动保温被,其它三面为围护墙体的温室。采用机械构建厚土墙体,竹木拱架结构。每亩温室造价在1-1.5万元。
3、设施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多,农民收益高
(1)设施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多。根据调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基层服务组织以及普通农户是目前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一是通过专业合作组织销售。杜堂乡陆湾村400多户农户为了改变一家一户势单力薄的状况,自愿成立中远蔬菜合作社,拓宽销路,提高种植效益。该村农户杨立组织经营30个大棚,一年四季皆有产出,除自己在本地市场零星出售外,大部分蔬菜交由蔬菜合作社统一销售,销售顺畅,两年来未出现过销售不出去的情况。二是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销售。设施农业发展初期必须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社员”的模式带动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四是农户直接到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销售。
(2)设施农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亩均收益明显比常规农业高。杜堂陆湾村的设施蔬菜亩均年收益达到6万元左右,孟海镇许楼村设施蔬菜亩均年收益5万元以上,黄店镇草庙的西红柿亩均年收益2万余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二、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效
目前全县温室大棚生产凡能使用机械的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大棚墙体的建造使用挖掘机、草帘机代替了手工编织、草苫子的覆盖使用电动卷帘机。尤其是卷帘机械化发展迅速,在实施购机补贴等扶持政策的带动下,菜农购买使用电动卷帘机积极性高涨。使用卷帘机械,省力、省时、增效明显,深受广大菜农的欢迎。据介绍,过去靠人工拉苫子,一揭一盖需要2个多小时,并且很难掌握时间,揭早盖晚影响保温,揭晚盖早影响光照;使用电动卷帘机,每次也就是5——10分钟时间,可延长光照2个多小时,既能减少病虫害又可使蔬菜增产15%——20%,还可省出时间加强田间管理,这样一年增收部分就可赚回机械投资。
三、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设施农业的投资不足。设施农业作为高投入、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的优势产业,财政投入的扶持资金较小,发展设施农业的水、电、路以及温室、大棚等前期建造投资较大,农户的资金不足,负担过重,财政补贴的标准偏低,群众积极性不高,制约了设施农业何高层次发展。设施农业的技术及设施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综合服务方面财政投入也很少,与设施农业发展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2、设施农业机械化科技含量低。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目前全县各类温室大棚,大部分棚室规模较小、结构简单,钢架结构大棚很少,抵御风险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仅仅是普及了电动卷帘机,管理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有些甚至还是空白。
3、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能力不强。大棚蔬菜属于密集型生产,用工较多,生产独立性较强,形成规模化生产管理较难,造成各蔬菜基地菜农、生产管理、销售都是各自为阵、缺乏组织、产品无品牌、无竞争力、交通运输麻烦大、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困难多,为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带来难度。部分镇街设施农业刚刚起步,还受到生产周期短,周转资金缺口大,技术跟不上,销售手段落后等因素影响,没形成种植规模,抵御市场能力还不强。城关镇有一农户去年经营12个疏菜大棚,上市时刚好遇到大雪天气,由于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蔬菜无法及时出售,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4、设施农业承载的风险能力仍薄弱。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强,如去年11月中旬的大雪导致一部分蔬菜大棚被压塌等,而从重建资金的筹集渠道看,只有参加保险的可得到一定的保险赔偿金,大多需要自筹资金,给种植户带来一定损失。
5、指导服务难到位,本地农民抗风险信心不足。菜农绝大多数还是小规模种植,对设施种植许多是缺少技术,心中无数,担心投入失败,不敢冒风险。
6、综合管理难度大,优质高效无保障。菜农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给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以及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禁用农药控制、“放心菜”田头检测等各方面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将会造成随着种菜年限增加、成本上升、产品品质下降的后果,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设施蔬菜生产优质高效的持续性。
7、设施农业成本高,影响了发展速度。从目前情况看,建设一座钢架大棚需要资金3万多元,加之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设备购置,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当年难以收回投入,因此群众积极性不高。
四、对发展设施农业的几点建议
1、加强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设施农业是农业高科技的产物,囊括了当今农业先进技术的主要内容,而我们现有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这就造成了设施农业从业人员凭经验管理和经营。因此可以通过举办阳光工程设施农业专题培训班的形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2、农村土地流转,应优先照顾设施农业用地,并且要形成规模,集约经营,以推动全县设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3、完善基础设施。由于设施农业与大宗农产品生产条件相比,对场地排灌系统和交通运输硬件配套要求较高,特别是有设施农业的地方,应完善和配套设施基地的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4、提高科技含量。建议各级农业、科技部门加大对农户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及时提供、引进适合农户设施种植的优良品种。
5、大力推广先进适应的小型农机具。选择适应大棚内作业的尤其是管理环节的农机具,加大推广力度。
6、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体系。对设施蔬菜基地设立专人管理和指导,使设施农业基地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禁用农药的使用,做到不经检测合格不得采收,确保农产品安全上市。
项目发展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强化服务等措施,引导鼓励设施农业向标准化建设、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发展,加快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邵珠山)
设施农业调研报告提纲篇二
从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获悉,明年中央财政初步安排35亿元资金,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王建国介绍,“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113.5亿元,占同期中央支持农业产业化总投入的90%以上。1988—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共建设优质高效农业种植基地2299万多亩,发展水产养殖749万亩,扶持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服务项目9074个。
王建国说,明年农业综合开发将主要采取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扶持方式,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优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重点扶持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双低”油菜、“双高”糖料、棉花、名优经济林、蔬菜、茶叶、名优花卉、蚕桑、畜牧、淡水水产等14个产业。
本报北京11月5日电(记者余建斌)11月5日,在江苏沛县召开的送科技下乡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上,又一批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已完成中试和熟化的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发布,受到了企业界的欢迎。从2001年至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6.5亿元,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140亿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9年来共支持项目4338项,带动了5200多万农民增收。
设施农业调研报告提纲篇三
广陵是扬州城市的核心区,区划调整后,并入了5个乡镇。面对农业面积增加、农业人口增多、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的新形势,面对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新要求,近期,我们就如何推进广陵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规模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稳步推进为我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我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特色都市农业雏形初现。一是体验农业渐成规模。100家体验农庄建设任务,已建成31个,在建34个,完成规划布点17个,并启动夹江绿色慢道建设。二是优势产业稳步推进。已建成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为扬州城区提供了80%的地产蔬菜供应量,各镇也形成了具有镇村特色的产业基地。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现有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4家,逐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四是重要载体取得突破。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化比重达80%以上,设有研究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农业龙头企业和5家农民合作组织入园。五是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区农业向高效化、规模化、无公害化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45%左右,成立了8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六是农村环境明显改观。创成三星级“康居乡村”16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61%,李典镇田桥村被评为“江苏最美乡村”。
虽然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着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整体规划进程偏慢;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基础设施配套偏旧;技术服务能力偏弱;休闲产品层次偏低等方面。
二、我区农业发展定位调整应努力适应全市“两融一同”新取向和江广融合地带新布局
我区进行农业战略定位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四方面的实际:一是江广融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上海“后花园”的打造和智慧产业的发展,要求区域内农业转型必须更加突出休闲、体验和生态特色,必须朝着“宜居、宜游、宜闲、宜创”方向发展;二是区位的重要性和区情的特殊性。作为核心城区,农业的贡献份额都在1.5%左右,我区农业转型升级,不能照搬其他城区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和做法,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三是我区农业承担着“三项任务”。服务城市任务、农业现代化任务、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任务。四是我区农业承载着“三重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
综合以上,建议我区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为:
1、围绕生产功能,打造“五大”产业基地。一是永久蔬菜基地。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时令蔬菜、高效设施蔬菜和有机、绿色及无公害蔬菜,大力扶持大棚蔬菜和水生蔬菜。沙头镇将建立1.4万亩蔬菜基地。二是优质粮油基地。以区内2个优质稻米基地为核心,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把我区粮油业做成扬州市高端专用粮油产业的.典范。三是农产品加工基地。以食品工业园为依托,把园区建设成集加工、制造、流通、研发为一体的现代食品产业集聚区。四是农产品物流基地。以商贸物流园为依托,确保农产品流通顺畅。五是现代渔业基地。以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为依托,按照长江特色水产品苗种繁育、沿江休闲渔业、长江特色水产品高效养殖、渔业捕捞体验四个功能区建设渔业基地。
2、围绕生活功能,加快体验农业发展步伐。按照“产业特色化、布局合理化、景观优美化、道路循环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营,发展“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农业观光旅游,“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欣赏农家民俗”的乡村农家乐体验旅游,以及“了解农耕文化、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农业科普教育旅游,努力提供“可欣赏、可展示、可参与、可体验、可食宿”的体验产品。
3、围绕农业的生态功能,强化生态涵养和抚育。我区水域面积近71平方公里,渔业养殖面积近3万亩,林地面积近8万亩,“七河八岛”区域,大部在我区范围内。要高品位实施生态基础工程,高起点引导产业集聚,高强度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四位一体”长效管护,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坚持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体验农业为抓手实现我区农业“接二连三”转型升级
1、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重要载体为重点,加大农业“接二”力度。所谓“接二”,就是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食品加工为主导打通农业产业链。一是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招引“国”字号、“外”字头的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我区休闲体验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二是推进农业园区建设。高起点编制园区产业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议以自行车漫道为线串起玲珑水街、曲院风荷、开心农场、科技中心等点,以沿江路为线,串起育苗中心、配送中心、科技超市等点,以黄港路为主线,串起小虹桥村、人民滩村、育新村等点,形成南生产、中物流、北旅游的格局。三是以食品工业园为重点,接长农业产业链。围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原料。
2、以注入体验元素、建设体验农庄为突破,加快农业“连三”进程。所谓“连三”,就是要大力发展休闲体验农业,把农业当成旅游产品来开发。一是规划布局。区级层面上,制定区级整体规划,重点围绕廖家沟、夹江、北洲主排河三条轴线打造贯通南北、横穿东西的三条特色体验农庄带;乡镇层面上,依托各自资源进行个性化设计。二是典型带动。一方面,着力招引、培育、建设一批体验农庄精品;另一方面,力争每个乡镇都有能够引领本区域体验农业特色发展的典型。三是错位发展。建议沙头镇建设集观光、认种、采摘、餐饮等为一体的体验农庄集聚区;泰安镇建设以温泉度假和温泉养生为核心的休闲体验农庄;杭集重点做好廖家沟、夹江、芒稻河沿线休闲观光农业及夹江沿线湿地文章;头桥重点发展垂钓、餐饮、休闲、娱乐和葡萄采摘、银杏园观光等项目;李典重点发展休闲渔业、薰衣草花田休闲旅游观光和生态农庄,并做好为船舶工业园商务需求配套的文章。四是形成合力。要调动乡镇、村组和村民的积极性,帮助乡镇、村组做好区域规划,协调解决好土地、资金、项目等瓶颈制约;要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保证农民利益长期稳定,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五是整体营销。集中区级各部门、各镇、各企业的营销渠道,对全区休闲农庄进行整体策划、整体宣传、整体推介;举办经常性的时庆活动,吸引人气、积聚财气。六是有序推进。体验农庄的推进必须精耕细作、循序渐进,成熟一个实施一个,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3、以提高农业发展管理服务水平为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创新。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全区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为广陵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组织保障。要建立联合工作制度。既要要做好资金、土地、人力的统筹使用工作;又要明确相关工作的管理主体和具体落实部门,及时研究协调规划定点、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和服务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事项。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促进机制。既要把争取上级资金作为主攻方向;又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项目上的投入,同时要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要健全完善统一、高效科学的全区涉农服务管理机制。既要研究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利用鼓励性政策、争取优惠性政策和突破限制性政策;又要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研究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二市场三中心”、农产品质量检验等平台建设,健全区、镇(街道)两级公益性农技服务组织。要引入农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激励竞争机制。要组织区、镇负责同志和村干部到农业现代化先进地区观摩学习。要鼓励并扶持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在农村创业。要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完善对各部门和有关乡镇的绩效考核机制。把重点项目建设、特色品牌打造、体验农业发展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目标责任制,加大对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的考核力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设施农业调研报告提纲篇四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项目农业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设施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推进,目前在数量、产量、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突破。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总体目标,按照“继续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定位和建立“绿色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功能定位,重点开展以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为重点的现代农牧业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呼包鄂经济圈”食品加工业的优质原料基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休闲度假的绿色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规模大、产品层次高、知名品牌多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推进“塞外粮仓”到“西部厨房”的现代农牧业转型。
截至xx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4.7万亩,塑料大棚3.4万亩。全市100亩左右的设施农业园区已发展到63个,200~400亩的有33个,500亩左右的有9个,1000亩左右的有15个。全市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的企业共32家,企业建设设施农业面积共1.56万亩,其中温室1.46万亩。
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面积627.8万亩,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其中农业部认定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216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45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116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8家,获得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47个。“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等特色产品获得了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河套牌雪花粉、河套白酒、维信羊绒制品、金川牌保健啤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一)资金短缺制约设施农业发展。一是设施农业的投入非常大,目前我市建一亩砖钢结构温室投入14万元左右,建一亩土钢结构温室投入9万元左右,对收入相对较少的农民来讲,还没有能力完全承担建设资金;二是设施农业贷款门槛较高,贷款期限短,额度小,加上不能抵押,农民联户担保能力弱,信贷风险大,因而银信部门放贷积极性不高;三是设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短缺,许多成熟生产技术不能推广应用,影响了设施农业效益的提高。
(二)农民对设施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生产需要一年四季劳作,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有嫌麻烦的思想。部分农民对设施农业缺乏正确认识,参与意识不强,顾虑较多,政府推动与农民自愿差距较大,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技术力量薄弱。我市设施发展迅速,生产基地点多面广,技术指导服务任务繁重,缺乏设施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带头人,现有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设施农牧业发展需求。
(四)市场体系不健全。各旗县尚未形成大型农产品物流园,无市场带动能力,组织化程度较低,蔬菜销售相对困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因而未能形成完善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按照全市“十二五”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30万亩以上,设施农产品总量达到60亿斤,总产值达到5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吸纳农村劳动力20万人。积极稳妥推进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到“十二五”末,全市土地流转累计达到500万亩。就目前的发展状况实现上述目标还有一定难度,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政策扶持——抓投入。针对发展设施农牧业资金匮乏的实际,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企业投资、社会融资和农民筹资,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设施农牧业的投入力度,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积极协调银信部门想方设法解决贷款资金,特别是对于建设规模大的农户,酌情放低贷款门槛,增加贷款额度。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宣传补贴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宣传及舆论环境。依托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精心组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到我市投资设施农业建设,从而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二是拓宽渠道——抓市场。抓生产,必须抓流通,没有市场流通,设施农牧业难以做大做强。应坚持两手抓,生产与流通要同步进行,各乡镇要转变政府职能,主动出击抓销售。一是率先培育销售经纪人队伍,培养营销大户,拓展外销市场。二是依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统一管理、经营,提高设施农业组织化程度。三是抓好批发市场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产品交易流通平台,保证农产品货畅其流。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使设施农业建设、生产、流通融为一体,以拉动全市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品牌经营——抓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坚持品牌战略,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加快新品种的引进,重点培植一批农产品品牌和商标,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做好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扩大蔬菜生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知名品牌。引导有实力的合作社和企业建温室、建保鲜库,培养和发动一批经纪人积极参与生产、收储、保鲜、调运和销售,提高设施农业组织化水平。
四是依靠科技——抓服务。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人员配备,充实设施农业技术力量,尽快培养一批能进棚实践指导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要整合全市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实行跟踪负责,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二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筹措专项经费,聘请外地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实地指导,增强技术支持。三是加强对现有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设施农牧业是一项资金、技术、劳力密集型产业,而农民又是设施农牧业的主体,必须抓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五是集中力量建设先进的`试验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科学经营——抓管理。高度重视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真正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的对接及连通。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组织专门人员长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和研究,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建立以信息和市场指导蔬菜生产的服务机制,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供需见面、产品洽谈等方式,促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与销售商签订购销意向协议,使蔬菜生产、销售更具有稳定性,减少产品产销的盲目性。积极研究供求关系和消费路径,为农超对接提供相关服务。重视行业协会建设,提升行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做好防疫监督工作,保障食品安全。建立完善市、旗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检测站,重点开展农药、化肥、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和药物残留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设施农业调研报告提纲篇五
按照区政协20xx年度常委会工作计划安排,区政协专门成立了由一名政协副主席任组长,区政协相关委室和区农业局的有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就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14.04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6万元。20xx年,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则,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在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我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沣水镇、中埠镇、傅家镇、杏园街道累计种植核桃8000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种植园林绿化苗木9000余亩;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2230亩,已完成苗木种植12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6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15个,总规划面积8000余亩,计划投资近9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区财政按每年300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300-500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1000亩奖励2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490.31万元;对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4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1654.2亩。
设施农业调研报告提纲篇六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赣县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周边农业发达县(市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赣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虽然赣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而赣县农业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农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70%,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设施农业调研报告提纲篇七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49.57万人,农村劳动力33.4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1.8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3.95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1万吨,比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3亿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比增长10.1%。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13856.3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6.89元,比去年增加1.07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1.4万亩,比上年增长99.1%。收购干叶816.5吨,比上年增长276.6%,实现总产1192.09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的目标。
(三)大力发展以劳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新提高以“百万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2008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6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642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254.4万元,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以建筑、现代物流为主的农民运输业发展,全年农村运输业收入达到13818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在规范村庄和圩镇整治上重点突破。
一是确保村镇整治落实到位。2008年,全县完成18个圩镇和300个建设点的整治,其中省市县三级共建点210个,县乡自建点90个,完成改水1万户,改厕8000户,改路500公里,拆除“空心房”、破旧栏厕100万平方米。
二是确保规划修编完成到位。巩固村镇规划成果,大力推广新户型,在完善现有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18个乡镇的圩镇和2378个村庄规划修编。村庄整治建设点新建房屋推介户型采用率达80%以上。
三是打造特色新村和精品示范点建设。根据各个建设点实际,着力建设特色新村。2008年,每个乡镇打造3个以上特色新村,全县着力建设10个综合性精品示范点。
全县共种植林木30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1.32万亩,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同时将村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同步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赣县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周边农业发达县(市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赣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虽然赣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而赣县农业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农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70%,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关于我市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风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流通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卫生院建设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学校的发展调研报告
设施农业调研报告提纲篇八
大连博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成云中国农村科技2006年9月第10期
一、前言
中国的农业、农村及农民,即三农问题,是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党中央为了解决好这个三农问题,在全国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科技兴农,要科技兴农,就必需要设施农业。传统的设施农业只注重农作物生长的人工生态环境,忽略了管护农作物生长并与其朝夕相处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也忽略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庭院经济给农民带来的效益,更忽略了中国现行政策下的设施农业在广大农村市场推广和使用的效果等。而专利人正是基于上述综合因素的考虑,发明一种适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设施农业,该发明于2006年2月被中国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zl200420070599.8。它的出现,能使广大的农民在广阔的农村安稳地从事着农业生产,农民安居乐业了,国家也就长治久安了。
二、新型设施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新型设施农业是人工利用和创造生态环境,适宜农作物生长、适宜农民生活居住、适宜农村庭院经济发展及适宜农村市场推广的综合农业。本专利结构特点有五部分:
1、每套新型设施农业的一端设有管护房,管护房对接在单体温室上,单体温室又对接在连体温室上。
2、单体温室位于管护房和连体温室之间。
3、露天种植庭院是由管护房、单体温室、连体温室及公共道路自然围成。
4、每套新型设施农业的温室与另一套新型设施农业的温室交错对接形成联栋温室。
5、由多个联栋温室组成现代化生态园区。其功能特点也有五部分:
1、适宜农作物生长人工生态环境的科技化。
2、适宜管护农作物农民居住的人文化。
3、适宜中国农村庭院经济发展的生态化。
4、适宜农村节约型社会的节能化和节水化。
5、适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集约化和规模化。
三、新型设施农业的结构和内容
新型设施农业有管护房、单体温室、连体温室、露天种植庭院、道路、管网配套设施、节水设施、太阳能设施及生物循环利用设施等组成。管护房为一层或二层,形状多样,由钢筋混凝土建成;单体温室和连体温室主体为钢材,上顶为圆弧或斜面,上铺塑料薄膜或阳光板,侧面可采用透明或不透明材料围墙;单体温室位于管护房和连体温室之间,连体温室由多个相同大小的单体温室组成,管护房、单体温室和连体温室相通;一个管护房和一个单体温室并排对接在连体温室上形成一个单套新型设施农业;每套新型设施农业交错对接形成联栋温室,由多个联栋温室组成现代化生态园区;露天种植庭院由管护房、单体温室、连体温室及公共道路自然围成;院内有污水沉降池、沼气池、雨水储水池;管护房顶有太阳能利用设施,温室顶有节水设施,温室内有温度控制设施及通风设施等;道路两侧绿化带下埋有饮水管道和燃气管道;园区的电力及通讯采用空中架线,便于维修。
四、新型设施农业的功能和意义
1、安居是稳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关键:新型设施农业的管护房不但是温室大棚生态气候的缓冲室和农用工具的储放室,更重要的是能提供给看护、管理温室大棚的农民可持续生活的舒适空间。由于精品农业管理严格时刻都不能离开人,这就需要给管理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休息场所,而过去那种窝棚式的管护房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想。没有舒适安居的场所,城里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当地农民都不愿意长期稳定地从事在这种简陋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由于农业管理人员的不安心,导致农业管理不精心,进而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安居是稳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关键。
2、乐业是农民持续农业生产的根本:有了农民安居的管护房,同时也必须要有农民乐业的设施农业,如果能安居的管护房是吸引农民的原因,而高效益的设施农业是长期维持农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农民乐业的根本。设施农业由于采用了人工生态环境,农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得到人工控制,人们可按照不同季节、不同市场需求以工厂化的方式生产农作物,不但产量高、质量好而且经济价值也高,同时具有观赏性、趣味性、休闲性并可作为农业示范基地。首先带来的是社会效益,有了社会效益人气就旺,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有了经济效益设施农业的生产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样,农民在新型设施农业现代生态园里真正达到乐业。农民有了实惠也就有了干劲,农业生产就可持续发展。
3、中国特色的农村庭院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重要的辅助经济:农民白天主要从事大田农作物的生产,回到家里利用闲余时间在房前屋后种些果树、葡萄等经济作物,在树下种些各样的蔬菜,在庭院内养猪、养狗、养鸡、养鸭等,即丰富了口味、美化了居住环境、增加了乐趣又可创收,农民几乎不用花一分钱就能满足基本生活,许多农民将这一中国特色的庭院经济扩大到大田里,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的庭院经济走向规模化、景观化,又逐渐向新型设施农业现代生态园区发展,因此,庭院经济是中国农村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的辅助经济形式。
4、新型设施农业现代生态园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精品农业科技含量大,因此要求农民必须具备相当高的农业技术,但目前中国农民素质达不到。为了方便精品农业的管理、方便规模化生产、方便市场营销,一家一户式松散的农业生产必须集中起来,从规模化产生效益,从精细化管理产生效益。而新型设施农业现代生态园区正是集上述多种优点于一身,它的出现使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有一个亮点,也使得农村经济的经营形式有了新的理念,在园区内实行全员投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统一品牌及公司加农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这一建设形式和经营理念必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
5、节水、节能,生物能循环利用是新农村建设未来发展的趋势:能源的紧张已严重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均开展各种形式的节能措施,中国是耗能大国,城市能量消耗已达到历史空前,由于城市空间的相对狭窄,节能与其它能量的循环利用只能落到广大农村。目前,我国利用最多的是太阳能,温室大棚本身就是利用太阳能,还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太阳能蓄电器;其次是生物能,本专利温室大棚内设沼气池,就是利用动物粪便和植物茎叶进行生物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可取暖、做饭,剩水及剩渣可做生物肥;温室大棚还有节水设施;庭院也有水收集池,生活用水流到污水沉降池后进入沼气池。尽管节水、节能、生物能循环利用有许多好处,但由于目前中国经济条件所限,还不能普及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但本专利主要目的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做示范作用。
五、新型设施农业市场推广和出现的新现象
设的是企业。但企业在取得农业土地的合法性上尚存争议,因为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都规定农村土地承包人只能是农民自己,转包也只能农民内部之间的转包。在土地使用时间上也存争议,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转包的时间只能是原土地承包时间的剩余时间。而建设新型设施农业现代生态园区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其使用寿命五十年以上,因此,如果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时间得不到保障,这个现代化的适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设施农业是无法推广的。为了规避政策上的缺陷,一般的操作方法是:首先投资企业与当地村民委员会签订土地转包合同,土地转包合同写上本阶段土地承包到期按照国家规定自动顺延到下一阶段土地承包期满;该土地转包合同必须经所在地乡镇政府批准;同时,新型设施农业现代生态园区的总体规划也必须经所在县区农业主管部门立项和批复。土地承包金采用每年支付,土地承包价格采用全国统一流行的“三、六、九”模式,所谓“三”就是每年每亩承包金300元,一般指旱田玉米地;“六”就是每年每亩承包金600元,一般指水田水稻地;“九”就是每年每亩900元,一般指蔬菜地;荒地承包金每年每亩低于100元;果树地等同于玉米旱地,但果树另行补偿。
2、新型设施农业管护房的政策缺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了国家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城里的资金和农业技术人员引到农村,农业技术人员在城里没有他们发挥才能的空间,虽然农村有发挥他们才能的天地,但如果没有好的生活场所,他们是不会到农村来的,他们宁可在城市里闲着,这真是一个巨大的人才浪费。许多有钱人,他们十分愿意到农村呼吸带有草香的新鲜空气,体验农业生产带来的无比乐趣,他们的投资不主要是为了资金回报,更重要的是享受大自然赋予人生清静安祥之情。本专利人做过调查,有90%以上的城里中老年人愿意到新型设施农业现代生态园区生活,有10%的城里家庭愿意投资拥有一套新型设施农业式的家园,如果没有好的生活条件,他们决不会向农村投资,如果大家都到农村投资,农村的经济也就很快繁荣,三农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推广设施农业现代生态园区时争议最大的是管护房的建设标准,由于管护房的质量好且为二层楼,几乎均被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加以限制或制止。土地管理部门说管护房是违章建筑;农业管理部门说高档管护房是现代生态园的标志;投资企业说管护房是设施农业必需的辅助设施,属于农业生产设施,也就是农业生产资料,即使是有住宅功能,也不能视为单纯的住宅,它无房产权属。虽然通过农业管理部门的调解土地管理部门最终也同意建设,但仍对此做法持保留意见。目前,新型设施农业现代生态园的出现,国家还没有制订相关的法律条例,有的省虽然已明确了管护房为设施农业的一部分,但具体操作仍有一定的困难。本专利人认为,管护房是新型设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通常管护房占地100平方米为宜,占地比例为新型设施农业单套用地面积的3-5%,为了少占地还能增加管护房的建筑面积,可建二层楼,再高就挡太阳光,不利于温室大棚的生产。如将此条款制订成国家规范条例,就能杜绝一些人打着建设新型设施农业现代生态园区的旗号搞房地产开发。
3、坚决拆除新型设施农业生态园区的非农违章建筑:新型设施农业生态园区的住户,为了开展一些农业项目,可进行一些合理的土建工程。但是,凡破坏原土地耕作层、超高建筑及改动原新型设施农业建筑必须严格禁止,对一些非农建设必须依法坚决取缔和拆除,对一些合理的农用土建要审查批准后方能建设。
4、现代化的农业市场管理是新型设施农业生态园发展的保证:园区建成后必须移交到园区物业管理委员会,采用小区封闭式管理,有保安队、有清扫员、有绿化员并可提供家政服务。另投资企业与当地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负责园区的农业技术管理,负责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农业种苗及农业生产资料。成立农业经营公司,保证提供农业技术劳务及农产品营销,也可提供农业科技项目的一站式服务。
六、社会评价及结论
家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条例,协调相关部门给予充分的支持,同时,也坚决打击利用建设新型设施农业生态园区的旗号搞房地产开发。
设施农业调研报告提纲篇九
围绕出口树莓、辣椒、寒富苹果、西红柿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示范园23个,面积55万亩。制定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技术操作规程、农产品生产标准17项,集成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操作图或明白纸,逐村逐户发放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
2、强化政策扶持,全方位开展品牌建设服务
以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稳妥培育地理标识保护产品为战略思想,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原则,围绕县优势农产品,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定出台一系列“三品一标”发展政策,在技术支持、资金补助、申报创建等多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有力推动了农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截止目前,“三品一标”产品生产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7%,认证总量达到260个。
3、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为农业品牌保驾护航。
为确保农业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法库县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农业品牌建设不断发展。以龙头企业、“三品一标”单位为重点,在全县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推进生产主体备案和生产档案记录制度。通过采取产品上市前检测、发放农产品《产地证明》、规范农产品包装标识等有效监管措施和手段,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产销一体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确保全县不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4、实施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争创名优品牌
品牌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壮大。法库县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品牌建设与开发特色农产品紧密结合起来,以新产品创建新品牌,以名优名牌带动特色农产品提档升级。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4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了10家,先后开发了“五龙山”等著名商标。同时,还依托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品牌,全县已有46家合作社4家家庭农场新注册了自己的产品品牌,这些品牌已成为合作社产品走向市场、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
五是强化品牌营销,树立品牌形象。为提升全县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法库县政府加强引导,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博会,先后参加了沈阳农业博览会等国内外大型展览会,多个企业在展销会上获得了各种奖项,销售业绩不断提升,进一步扩大了法库县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品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