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走访记录(实用1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一
初来乍到,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带着些许的好奇,我环顾四周,村子坐落在群山中,远离繁华闹市的喧嚣,置身于这山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路过的几位村民的穿着打扮以及周围破旧的房屋院落,让我们渐渐皱紧了眉头,这个山村是多门贫穷落后,在此,我也希望加快通木村的“减贫摘帽”贡献自己的微博之力。
20__年3月20日 星期三 阴
通过半个多月的驻村帮扶工作,使我对开展帮扶工作的实际意义,同老百姓交流,增进情感的必要性,委老百姓解决哪怕一个实际困难的作用都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多的体会,我觉得下基层开展帮扶工作,直接驻村入户,群众对此很关注,所以我们每一位驻村干部都要展示良好的作风形象,都应该有心用情的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去,首先要和群众“拉关系”“摆家常”,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建立起雨水关系才能把群众想什么了解清楚,才能知道如何去帮扶,才能完成帮什么,才能知道促什么任务。
20__年4月2日 星期二 晴
今天一大早,驻村工作组组长吴平会长召集大家召开计生工作会,今年上半年通木村的计生工作成绩在柏村镇排名中上游,尽管有些指标完成得还不错,但由于计生的罚款没有达标,因此受到上级部门的批评。因为自从计生文明执法以来,执法人员不能用粗暴的方法对待计生对象,不能关禁闭、不能强行没收财物,这给计生执法者带来了困难,之前我也与村干部讨论过这个问题,尽管文明执法是好事情,是整个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有些人却认为有恃无恐了,你拿他没办法,这就在事实上给计生工作造成了一些困难。现在好了,可以诉诸于法律途径,中国老百姓大都怕上法庭,这与我国传统文化里怕“惹官非”是一脉相承的,但违法者必究,这也保证我国长远发展的必要手段,否则,再多的经济建设成果也会被迅猛增长的人口所吞噬。
开完会后就回去了,村干部们商量了一会工作就开始办公。今天,来村公所办事的人很多,有办结婚证的、有办入户口的、有办救济的等等。我与一个来办事的`老职工交谈,聊聊国家的社保政策,老人退休了,一个月在社保领一千多元的退休金,这在农村算是中上收入了,老人对国家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是相当满意的,他说现在政策好退休金够日常生活用的,医疗保险也减轻了他的医疗负担。
20__年4月18日 星期四 阴
4月18日,在通木村委员会会议室召开了通木村农村扶贫对象识别会议,参会人员为通木村驻村工作组和村支委员。
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关于“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的要求。
工作组长吴平出席并发言,一是对本次扶贫对象识别工作范围提出了要求。本次通木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的范围为我村16个村民小组,调查对象为全村所有农村户籍人口。二是对本次扶贫对象识别明确了目标任务。本次开展农村扶贫对象识别的目标任务是:科学识别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逐户建立贫困人口信息档案,完善贫困人口的动态识别机制,为全村开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对农村扶贫对象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搭建通用的扶贫工作信息平台。
通过本次会议,我对扶贫对象识别工作有了充分的认识,这次会议的召开我想为我村贫困农户及贫困人口带来了又一福音,为我村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打下了又一坚实的基础。
20__年5月17日 星期五 雨
为了提高通木村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加快贫困农民脱贫奔康,结合通木村实际,5月17日,驻村干部工作组与村支两委,在村委会会议室对贫困户进行技术专业培训,为其培训高粱、花椒、青蒿、金银花种植等方面知识,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农业技术培训班。
针对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民对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在高粱、花椒、青蒿、金银花种植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大家一致认为这一期培训班非常有意义,非常及时,培训内容丰富详尽,语言通俗易懂,引起了农户的极大兴趣,许多学员都认真做好笔记,在课堂上与干部们互相互动交流,询问种养技术和难题,大大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让贫困户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入,驻村工作组及帮扶部门给贫困户发放生产启动资金,帮其购买化肥、农药、等,同时制定鼓励机制,扩大种植规模,还联系有关销售大户,解决产品的销售途径,同时也结合通木村帮扶部门,帮助其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二
星期三晴
没有结婚。家庭收入主要就是种仅有的2亩地和儿子偶尔外出打点零工,年收入不到3000元。她和我说这些的时候忍不住哭了。从她家出来,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到快80岁的老人还要到地里干农活,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就是山区困难群众的真实生活,我感觉到了自己确实已经生活得很幸福,在农村、在基层有太多不幸的家庭和贫苦的农民,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知足。在回去的路上,我思考了很久,想了很多也感慨了很多。我觉得困难户如何脱贫致富其实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个重点,以后我们要加大看望困难户的力度,尽最大能力帮他们脱困,并且帮他们落实帮扶政策。但像罗跃泉这样家庭情况的,仅仅靠物质支援是不能解决的,我们要找准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今天,我的灵魂受到洗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深入农村基层,做到善知农事,能抓要事,勤办小事,作风在一线中转变,意志在一线中磨练,为安民、富民做出自己的努力。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三
我自20xx年10月接任东桥镇凫田村第一书记以来,已经有5个多月了,经过150多个日日夜夜,我深深地感受到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的意义,在班子建设、发展经济、培植项目、建设制度、调解矛盾、协调关系、争取支持等许多方面大有可为,做好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工作有一下三点体会:
一、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强化任职责任感
书记是村集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人,作为下派干部,我深深的感到自己与党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之所在村有一定的复杂性,为此我倍觉如履薄冰,积极学习,认真思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着重学习党的农村政策理论,不断强化自己的使命感,提高履职能力,积极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提高综合协调的能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始终以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和谐为己任,争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忠实实践者和大力宣传者,全面学习三农工作政策,结合村工作实际争做熟悉农业政策的明白人,引导农村发展的热心人,服务农民生活的贴心人。
二、深入基层,不畏艰苦,踏踏实实为群众服务
实践出真知,只有扎根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服务群众,只有勤于实践,才能增长才干。要想掌握村级集体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深入农村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坐到群众身边,深入调研,全面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到村后,挨家挨户走访,争取对村里的村情、社情、民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认真听取村民对村两委的工作意见,摸清情况,理清思路,通过仔细分析与研究,根据上级有关政策措施,制定相应工作计划,明确分工,履行职责,处理好与村两委干部党员的关系,摆正位置,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工作到位而不越位,使到村任职工作得到有序开展。不摆架子,求真务实,服务群众,争取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三、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争当优秀人民公仆
开拓创新其实质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到村任职后要充分集结各方面的合力,选准一条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好路子。发挥好内因外因及自身的作用,协调好与上级组织、派出单位的关系,多争取帮扶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调动好村两委及村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多方选路子,找法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增加集体收入,帮民致富当做工作重点。
文档为doc格式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四
8日我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准备开始今天晚上的大走访。5点半左右我先去镇上的肯德基要了份快餐当作晚饭,然后驱车直接去寨角村村委会。路上看到镇里的汤主席也在往农户家里赶,我赶得匆忙来不及与她打招呼了。预定与志国在村委会碰头,等我刚停好车,发现志国原来已经候在那里了,于是我们两人一起去往寨角村一组。
来到寨角村一组,虽然比原定时间提早了十五分钟,但早有七八个村民已等在那里了。老远村民就与志国打上了招呼,看情形,志国与他们很熟。碰头地点放在村民曹雪珍家的院子里,那里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农田,远处能望见正在建设中的高铁线路。简单寒喧之后,果然就有村民围上来询问,听说又要增加一条高铁会不会影响到这里拆迁?我问他们,如果这里规划了,你们愿不愿意拆迁啊?有的村民赞成,有的村民不太愿意,有的似乎还没想好。我说,这个要看上面对线路的规划,这里会不会列入拆迁区域目前还不好说,大家先等等吧。乘着这个话题,我与村民们算是搭上了话茬。
一会儿,村民们陆续来到院子。于是户主把家里所有的凳子都搬出来给大家坐,这时村书记高建国也来了。大家都说好多年没看见村书记了,更不用说公社的书记了!我看大伙儿都坐定了,就拿出走访农户的名单逐个打勾。一组23户农户,今天晚上一共来了21户,出席率算是蛮高了。也看得出大家对干部来访的期盼,望眼欲穿啊!早有性急的村民还没等我作开场白就七嘴八舌说上了,我让大家先等等,先作了自我介绍后又把大走访的目的跟大家说明白了,然后让大家挨个表达意见。
头一个是村民曹秀和,她离我最近,所以就第一个抢着发言了,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问题是反映现在小队没有公共厕所;第二问题是反映周边缺乏体育健身设施;第三个问题是梅古线主路转入小队的道路上没有路灯。对于第一、第二问题,我向高书记了解具体情况后,向她答复:因为考虑到将要实施的新高铁线路规划问题,暂时搁置相关的建设。待高铁线路规划确定了,拆迁区域划定好以后,村里会第一时间建设公共厕所和体育健身设施。第三个问题是考虑到目前寨角村正在集中财力搞好村级道路建设,在此基础上村委会只能根据村级财力统筹考虑,待道路建设基本完成后会加快路灯设施的安装。大伙对这样的答复表示理解。
又有村民李保生代表大家反映周边缺乏镇村公交站点,导致现在村民往镇上出行的话很不方便。对此,我答应回去后向分管瞿镇转达这一诉求,由镇里出面与市交通局、公交公司协调尽快解决公交线路设点问题。也有精明的村民说能不能把她家的化粪池盖板修整好了?我问明原委回答她,你这个不属于公共事务,我不能帮你解决。打个比方说你家的抽水马桶坏了,不能让村里出钱给你换,要不然在座各位都不答应!在场的村民哄笑起来,把这个人弄得有些不好意思。慢慢地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我抓紧记录下百姓们的呼声。
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暗下来。老曹把楼下的灯都打开了,好让我记录。正奋笔疾书间,身后忽然飘来一句冰冷的话“我们寨角村不是卫生村么,为何臭得我们不得安宁!”语带三分嘲讽,话带七分刺。我一听来者不善,不由心生警惕。侧身一看,原来是两位夫妻模样的村民正在质问我和高书记。话虽不好听,但还是得耐着性子把话听完。终于大致了解了情况,原来是这对村民曹云兴家旁边有邻居是养猪的,常年来受此荼毒不堪,故出此怨言也是情有可原的。我向高书记咨询得知,近期263环境整治村里已关停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养猪场。唯独他们邻居曹卫民家不肯,虽然村里前前后后做了不少工作,效果还是不佳。我向曹云兴夫妇表态,今天我们看看能不能一起来解决这个事情,现在有两条解决方案:优先方案是由镇村出面安置好曹卫民工作,既可以让他关停养猪场,也可以让他家这个低边户解决收入问题。如果这个方案走不通,我们采取第二个相对保守的方案,就是由村对养猪场周边增加环境清污措施,减少排污和影响。此时,看得出曹云兴夫妻俩的面色已经和缓下来,语气也比开始客气了不少。正好曹卫民家的老娘也在现场,她也不支持儿子不干活就在家养猪。我让她去把儿子叫过来谈谈,看能不能按第一个方案来解决。
不一会儿,人未到声先到,冲过来气势汹汹的一个人,看来应是曹卫民无疑了。果然他上来就把高书记劝说他的话给挡了回去。我跟他心平气和地谈,问他愿不愿意放弃养猪,我们镇里愿意帮他介绍到环卫所做工人。结果引来他一顿训斥,口味横飞之下,我与小高只能唾面自干了。听出来他的大意是养猪乃平生爱好,岂容他人置喙?好不容易等他说完,我反问了他一句,“既然你这么爱养猪,我可以介绍你去大的养猪场,养一千头猪,你愿不愿意?”结果,他把桌子重重拍了三下,骂骂咧咧,拂袖而去!在场的村民都摇头叹息。我向曹云兴夫妇微微一笑说,看来这个方案走不通,那就只能走第二方案了。我请高书记加快推进实施工程,趁现在天气还不热抓紧做好排污、清洁措施。高书记答应争取月底前完成。这些,曹云兴夫妻俩都看在眼里,表示这事镇里村里已经尽力了,只有等猪价下跌他自己放弃养殖一途了。此后,陆陆续续又有不少村民赶来,也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建议,我和高书记都一一作了答复、记录。
到了尾声,我问大家还有没有问题了,大家都说没有了。我看时间是晚上八点多了,我站起身来跟大家道别说“过几个星期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我还会再来的,一个是看看到时大家还有没有新问题需要我解决,另一个是跟大家汇报一下今天带回去的问题有没有都解决了。”村民们都笑着说好。大家散场的时候,我隐约听见有村民在说,已经几十年没有这样了,这个大走访真好!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五
“单位联系村、干部联系户,创建村级服务型党组织、创造群众满意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创”活动,帮助农村加快发展。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快来看看吧。
今天上午我和驻村干部一起来到了州交通运输局“三万”活动及精准扶贫驻点村建始县三里乡香树湾村4组,与党员及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交流讨论的气氛至始至终轻松、热烈,他们畅所欲言,不仅道出了心声,而且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基层的意见实实在在。有的反映村组沟渠堵塞了、鱼塘关不住水了,有的提出小组道路不好、雨天出行困难,有的认为村支两委干部履职不到位,谈出了基层党员、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在该村住宿的日子以来,与村民们交往谈心,了解到许多在单位所得不道到东西,深深地感动不开展“三万”活动怎么会有这样的收获。党员干部只有放下架子,抹下面子,与村民朋友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交朋友,才能密切干群关系。
走访至老党员向承鼎家中,全家4口人,小儿子智力残疾,祖孙三代同堂,居住在一栋较旧的平房内,由于地基深陷,房屋已成危房,但无钱修缮。家中只有1亩薄田,仅能作为饲料地。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儿子外出做工的收入,自己也在外做临时工挣点小钱补贴一下家用。老人今年已经70岁,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时常要打针吃药,因为没住院,药费不能报销,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尽管生活艰辛,老人还是比较乐观豁达,他要求儿子不管生活多艰难,一定要走正路,也尽量不要给政府和集体找麻烦。问到老人最大的愿望时,老人说,孙子就要成家了,但是房子成问题,要是有钱能把房子翻修下就好了。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香树湾村无产业发展,主要经济来源为村民外出务工收入。一是农民自身投入不够。随着党和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惠农补贴越来越多,部分农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传统逐步缺失,自我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缺乏,严重阻碍了农村建设发展。二是因学因病返贫,贫困程度加深。部分农户因子女入学、遭受自然灾害、家庭成员生病入院、致残等情况,原本脆弱的家庭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医疗费而返贫,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三是增收渠道单一,产业效益低下。农业生产受地形及水源影响,主要发展玉米、红薯、土豆等几种传统农作物种植和鸡、鸭、猪、羊等庭院式小规模禽畜养殖,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型,且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投入不足,形不成规模和经济效益。
此次走访活动,加深了我们对基层群众的了解,感受到了群众的疾苦冷暖,是我们“三万”活动为群众办好实事的基础和前提。下基层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不仅仅是有着基层情况和群众意愿,同时也是基层干部对群众感情的真实记录。不仅要嘴上说着老百姓,更要心里想着老百姓。要做百姓的贴心人,要带着感情下基层,带着感情去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百姓的困难,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好“三万活动”,多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三万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早上5点多钟,手机响了,我一看是正在进行拆迁工作的北西组组长李淮亮打来的。“杜书记,昨天到你同学家动员她搬迁,她说啥都不愿意,现在他都影响了一大片,你看咋办吧?”李淮亮带气的说到。挂上电话,我就想,一定是她——赵红梅,我初中的同学。
6点20分,我赶到了同学家。没想到刚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哎呦,杜书记,那么早大驾光临,有啥事,说吧。”那说话的语气就像吃了酸葡萄一样——“咧牙”!我笑着答道:“俺这不是没吃早饭吗,想到老同学你这,蹭碗稀饭喝。”就这样,我开始了今天的“正事”.我们从同学时的生活,谈到了毕业后的娶亲生子,最后她谈到了自己的今天。她现在患红斑狼疮多年,常年靠药物维持。有一次发病,她把刚炒好的一锅菜都倒在了自己的身上,现在脖子下面留下了一片疤痕。一对双胞胎儿女,都在上高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每月千把块钱,没有低保,家里的日子过得挺紧。我一看,火候到了,就对他说:“你有实际困难可以提出来,我们想办法给你解决,可咱也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搬家,这样会影响大局的。”当着她的面,我同社区书记、主任通了电话,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对于向赵红梅这样的户,确实有实际困难,符合低保申报条件,应及时予以申报”.我当场给予她答复:“你把所需的申报材料准备好,交给我,社区会尽快给你申报的。”想不到,她这时候还逗我一句:“杜书记,这算不算走后门呀?”
10点10分了,她说:“我现在还不能搬,我不能干活,得等俺对象来搬。”我一听,这咋行,得趁热打铁。我一拍胸脯说道:“你找人搬,费用我个人给你出,况且今天是5月8号,农历四月十八,好日子,就今天搬完。”见我如是说,她也没好再说什么了。
就这样,我运用“友情牌”在拆迁中打了个硬仗,把我同学的家“拆”了。
桐川乡将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抢抓政策机遇,在帮联干部中推行《民情日记》制度,使每一名干部心中有底子、致富有路子、帮扶有实效,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一是让《民情日记》成为扶贫帮困的“明白册”。为了让帮扶群众的举措不流于形式,切实做出实效,把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时刻记在心间,桐川乡要求每个干部在进村入户了解民情的过程中准确记录《民情日记》,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把不懂、不明白的问题,需要为群众解决的问题记录在案,而后认真梳理,获得精准扶贫第一手资料,使帮扶工作客观真实有效。
二是让《民情日记》成为扶贫帮困的“规划图”。在扎实掌握群众实际困难的基础上,桐川乡要求每一名帮联干部能够认真分析《民情日记》中所记录的问题,找出贫困原因,探索致富途径,以此为基础,切实为群众在增收致富上出主意、想办法,争取为帮扶群众提供更多更实用的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他们熟悉政策、转变思路,加快解决致富难题的步伐,使精准扶贫的效果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
三是让《民情日记》成为扶贫帮困的“助推器”。为了让《民情日记》制度不流于形式,桐川乡把干部记好《民情日记》、突破瓶颈解决难题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中,组织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同时,建立了详实的信息考核制度,做到周总结、月汇报、季奖惩、年考核,将《民情日记》作为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载体,努力使其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科学化,助推帮联干部积极为帮扶群众排忧解难,助推精准扶贫高效开展。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六
原本安排在元旦节前跑完各组,因参加市_会而延误,今天总算走完了。
活动,思想认识端正。村党支部班子是去年刚组建的,思想解放,项目意识强,积极性高,有一定的威信,这真是一个好的基础呀。
上午,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农办主任和镇长来检查时,对村里活动开展情况给予了肯定,也指出了不足,这对下一步搞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尽管我们针对村民反映的道路泥泞、水渠渗漏、电力不足、桥梁不通、信息不畅等突出问题做了许多的工作,但从今天群众的发言上看,离他们的需求还相差甚远,这让我这个驻村干部更多的感受到了压力和时间的紧迫。细细想来,我们在农村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要通过活动提高党员的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拉着农民兄弟的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迈进小康社会。万丈高楼平地起,能以驻村干部的.身份投入到这项伟大工程的基础工作,是机遇,也是使命!通过二十多天工作,刚进村时的茫然和无处作为的担忧消失了,替而代之的是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向工作目标迈进的激动。半个月来萦绕在头脑的许多想法更加清晰了,下一步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帮助村里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
二、协调相关方面,实施进村道路的路面硬化,提高道路等级;
三、争取灌溉主渠道防渗工程尽早立项,确保867亩稻田稳产、丰产;
四、积极和农电部门联系,争取搭上农村电网改造末班车;
五、协调计划部门落实八组18中高山户村民工赈搬迁项目,让他们搬得起家、脱得了贫;
六、进一步营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氛围,促进活动深入开展。
山村的夜寂静而安详,门前的小溪伴随着满天繁星欢快的跳跃着,春的讯息正在蕴育萌生,这是一个温暖的冬天。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七
早晨七点,我们一行六人准时出发,驱车半个多小时来到了临河农场四分场,随即认领了今天的任务---完成2个巷道周围的环境卫生清理。分别领到锹、耙子和扫帚后,大家立即投入工作。
我们先从巷道最里面开始清理,这是农户刘建明三兄弟的院落外围。三家人住一个院里,自然乱七八糟的东西多,墙根下杂草丛生,还横七竖八地扔着废弃的沙发、旧衣物、煤渣、棍子等等,脏乱不堪。看得出,今天的工作量不小。大家一起动手,先将棍棒、砖头、沙发等挪开,然后用锹使劲儿将杂草斩断,再用耙子搂到一起装上车。在大家齐心协力的配合下,清运工作一点点推进,经过几个来回,当最后一车垃圾运走后,大家才得空展了展腰。车子渐渐远去,回头望望先前还脏乱的巷道而今已如此干净整洁,大家欣慰地笑了。
1.建设扶贫民情日记
6.扶贫民情日记2017年
7.2017年扶贫民情日记
8.最新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9.双联扶贫民情日记范文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八
今天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久违的太阳终于露出了笑容。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走在乡村的田埂小道,处处闻闻春天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中午时分,正是中饭时间,我来到了谢英朋家。他还没回来,他老母亲在家,听老人家说谢英朋夫妇一大早就去车步圩卖豆腐去了,要等片刻才会回来,每天都这样。老人家热情地端茶倒水,招呼我们坐下了来,还要我们在她家边吃中饭边等。我们就一边和老人家聊着家长里短,一边等他们夫妇回来。
十二点半左右,谢英朋夫妇回来了。一辆摩托车载着妻子,后面货架上高高的一垒豆腐架足足有十多个,妻子肩上还挑着一担箩,没有较高的骑车水平还真骑不了呢。看着夫妻俩满脸的喜悦和高兴,我知道他们今天的生意很好,这么早就卖完了全部豆腐。
一停下来,老谢就赶忙热情地招呼我们,并和我们聊起了他的生意和他们忙碌而有滋有味的一天的生活。他们每天都凌晨四点钟左右要起来磨豆腐,早上六七点夫妻俩就载着几十斤豆腐出发赶到车步圩,逢圩日就在圩上卖,不是圩日就要走村窜户卖,一般平时每天要磨四五十斤,过节日的时候就要多些。他说,因为现在整个车步磨豆腐卖的只有一两家了,所以生意好做些,一般每天都在十一二点就可以卖完,中午回家吃中饭,下午就是妻子收拾一下家里,干一些农活,种菜浇地,他自己为第二天磨豆腐做一些准备工作,磨豆皮、浸豆子、处理豆腐渣、搞卫生等等,就这样忙忙碌碌就忙到了天黑。
不知不觉,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走出他家庭门,看着和煦的春光,真的感到很欣慰:“三送干部全覆盖、为民服务零距离”是期间党和政府为民做出的一件实事,相信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的举措,让人民群众真正感觉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温暖。
一大早,我就从历市镇政府骑着摩托车赶赴神仙岭以北的车步村开展帮促工作。经过近半个小时的颠簸水泥路,于9:00整到达该村。
到达车步村后,我首先走访了田间地头、新屋下组及部分村民。随后,来到村办公室,和村支两委、村民代表进行交谈。在座的村干部、群众代表积极发言,共话发展。据村党支部书记钟有良同志介绍,车步村属江西省规划省级贫困村,现有人口1886人,外流人口625人, 19个村民组,总户数422户。村民长期以来以种植禾笋、养殖生猪为主,近年来受自然灾害以及土地贫瘠,缺少创业致富带头人,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5.7洪灾以来坡上的农作物基本绝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积贫、返贫现象比较多。
经过一个多小时二十分钟的交流,我感觉到全村上下创业致富的欲望很强烈,都在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努力寻求发展的好载体。针对该村自然灾害多、土地贫瘠、劳动力富余的现状,我建议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力发展、尽快发展、提速发展。一是鼓励村干部发动群众连片种植禾笋,形成规模,以便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形成产业;二是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双带”作用,鼓励农户大力养殖生猪,与大世界、万家惠大超市形成产销链条;三是协助该村与历市镇政府和定南县水利部门联系,抢抓今年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机遇,全力扩宽河道;四是建议认真监督实施好村组公路硬化工程,使之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下一步打算历市镇民政所协调适当给村里解决部分低保户、五保户物资,并向镇领导请示在七.一之际多慰问几名参与抗战的老党员。
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县教育局对开展“四群”教育,干部直接联系拉乌乡碧鸡村委会哨房、碧鸡、桃园三个村组的59户群众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我联系的6户群众中有5户属哨房五组,1户属碧鸡三组。
上午8:30,我们从县城出发,乘车翻越老东山35里坡到达松平哨垭口,这里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松林繁茂,感觉格外亲切,我曾在平川镇工作三年有余,对这条路太熟悉了,也见证了从弹石路到柏油路建设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这次也意外地发现松平哨水库已完全干枯了,这是近几年来所不曾出现过的,松平哨水库是我县小i型水库,库容量123.6万立方米,是平川镇平川、石岩、盘谷、底么四个村委会12300多群众、8500多亩耕地的生产灌溉水源。松平哨水库的干涸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今年的严重旱情,也让我为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感到忧虑。
车辆沿着6.5米宽的柏油路在群山中蜿蜒前行,缓缓驶出了45里箐,途径平川镇、古底村便进入了拉乌乡境内。
拉乌乡位于宾川县东南部,乡政府机关驻地碧鸡距县城78公里,全乡辖7个村委会,74个自然村,69个村民小组,2833户10329人,聚居着汉、彝、白、苗、傈僳5个民族,其中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2%,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乡。境内高山河谷相间,海拔3241米,最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气温15.7℃,年降雨量86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92%,是“生态乡”,“大理州拉乌核桃品系原生种群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大理州核桃产业发展明星乡”。全乡核桃种植面积达15万亩,已挂果面积7.2万亩,人均有核桃14.6亩、146株。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
10:00,我们到达了拉乌乡碧鸡村委会的哨房小组,乡村组干部早已在此等候我们的到来,经过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便分散行动。我联系的6户群众散居在这一带,在碧鸡村委会周彪副书记的引导下,我相继走访了陈仕文、陈仕业、李子育、李学清、李培德5户联系户,详细了解了各户的家庭状况、生产生活情况、饮用水源情况和家庭收入情况,鼓励他们关心教育引导好子女上学,积极想办法投入到抗旱保春耕生产中来,并为每一户送上了民情联系卡和200元慰问金,王文明户由于全家上山干活去了,没见着,我只好向周副书记简要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并委托他代我慰问,等到下次走访时再详细了解情况民情
日记
走访记录大全民情日记走访记录大全。午饭后,我还到碧鸡完小和拉乌完小两所寄宿制学校调研,详细了解开学以来教育教学情况、学生营养餐实施情况和学校安全工作情况,实地察看了学校食堂卫生、学生宿舍管理和森林防火“五个一”活动开展情况。这次走访,令我欣慰的是这6户联系户当中,哨房五组的5户群众家里面建设得比较好,主导产业为核桃、烤烟、粮食种植和畜牧业,年人均纯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而且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些都得益于县乡党委政府大力扶持核桃产业培植,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整乡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得益于大理州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的这些利农、惠农、助农、强农政策,拉乌乡都享受到了,和哨房五组一样,村村寨寨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产业培植初具规模,年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得到了硬化、美化和亮化,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与群众交谈,反复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真好啊!”碧鸡三组的联系户情况稍微差一些,但他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我们到他家时,他刚从碧鸡完小开完家长会回来,告诉我们她女儿读五年级,成绩还不错,我鼓励他一定要好好供娃娃上学。他家刚翻盖了五间新瓦房,屋内还没装修,但核桃、烤烟等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很好,家庭收入还不错,相信居住环境会逐步得到改善。
这次到联系户家中走访调查,感受很深,受益匪浅。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教导全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邓小平、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反复强调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在《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中指出:“我们要把大量的工作放到群众中去,同他们一块生活,一块活动,一块说笑话,一块下棋,然后去做工作。一不要党气,二不要团气。”还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强调:“群众是我们的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在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入群众,就要与群众同甘共苦,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关心群众的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群众的贴心人。如果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是不会取得成效的。”
《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只有始终牢记权力来自人民、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工作更加体现群众意愿,更加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努力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不断改进和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在此次驻点走访中,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并围绕这些问题和村干部及部分群众进行了座谈。
我所走访的姚山村,位于灵璧县娄庄镇南部,于20xx年5月村级规模调整时由姚山村和龙汪村合并而成,辖17个自然庄,22个村民小组,全村1012户,4630人,耕地面积10799亩,党员115名。在今年村两委换届中,共选出村“两委”干部7名,大都是致富能手。其中村党总支书记陈其林是客运大户,家有6辆客车,年收入100多万元;青年书记赵跃拥有一家渔具厂,年收入30多万元;村文书王赵是个经商大户,在村内经营一家超市,年收入10余万元。在村两委干部的带动下,全村涌现出种植大户21户,养殖大户38户,户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九
早春三月,料峭春寒还未消遗殆尽,下雨的时候还是倍感湿冷。早上料理手头工作的时候忽然想起一件事,今天下雨,李少德可能在家。于是,我加快了工作速度,赶在中午前把工作做完,好能多留点时间走访一回我联系的贫困户李少德,同时,做一份详尽的民意调查。
中午时分,小雨一直下着没停。
镇上距李少德家有5公里的路程,因为好长一段路不能通车,去少德家就只能徒步了。
我是中午一点钟到少德家的,那会少德正在家里划竹子(用于竹编席),见到我,少德显得有些局促和惊讶,我表明了的来意后,少德甚是欢喜,一边划着竹子一边和我攀谈了起来。
通过交谈,了解到少德这些年之所以没有能够脱贫,除了家庭拖累大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脱贫的路上没有一个正确的向导。近两年,少德父母相继下世,家里就只有少德一个人了,虽然家里人口少了,开支小了,但那种循规蹈矩的生活模式依旧没有改变,用少德的话说就是“路没少跑,力没少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大好的光阴就这样给糟蹋了”,但家庭的生活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加之因“8.12”
洪灾导致家中仅有的三间住房成了危房,三亩耕地被洪水全部冲走,家庭生活因此又是雪上加霜。幸好后来经政府帮扶和其堂兄巩正的接济,在王台安置小区新修住房四间,少德的生活难关总算是度过了。
但少德目前面临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在最近三五年内脱贫,过上宽裕的生活。这是少德关心的事,也是我将来要努力做好的事。
弄明白了这一切,我突然感觉到了一种压力和责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有责任为百姓办事,就有义务帮扶百姓脱贫。有人说的好“衡量一个人一生的价值,不是看你干了多少件事,而是看你干成了多少件事”。能够完完整整善始善终的为老百姓干成一件事情,也算是对责任酬答,对使命的交代。于是,我暗下决心,“不管将来跑多少路,吃多上苦,我都要把少德帮扶上路,过上幸福的生活”。
不觉一天的光阴就过去了,又是下午六点了,民意调查也做完了,我起身告辞了少德。
雨停了,几声清脆的布谷啼破了山村的宁静,我忽然发现山路两边的树枝上密密的长起了一轮新芽,嫩嫩的,黄黄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里便是一片山花烂漫。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十
3月8日 星期四 天气:雪
全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会议刚刚结束,在办公室的我有点坐不住了,双联行动方案虽然已经出台,但具体工作从何着手,一定要再入户看看,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实际情况,才能理出思路。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也好,环境恶劣有些问题才能显露出来,叫上张组长,马上出发。
我们驱车径直来到土门镇永东村北城组的一户人家,几间80年代的土坯房里住着一家四口,户主叫朱光林,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妻子郁海棠身体不好,只能做做家务,照顾照顾孩子,只有朱光林一人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家庭收入也基本来自10亩地的几千元种植收入,由于供养负担重,常常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看着这位比我年长不了几岁,但被生活的担子压得显得有点苍老的一家之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离开了朱光林家,我们又来到永东村车院组的一户农家,穿过泥泞的小院,来到了堂屋,大炕上躺着一位年逾花甲、重病在身的老人,老人由儿子王奋仁夫妇照顾,一儿一女两个孩子正在镇上的小学上课,一家五口人住在几间年久失修、已成危房的土坯房里,每年来自10亩地的一点收入,除了家庭正常开支、给母亲看病、供孩子上学外所剩无几,靠享受政府低保勉强维持生计。
又走访了郭林等几户人家,情况基本大同小异,带着纷繁的思绪回到办公室已是下午六点多了,一天的摸底走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贫困村、贫困户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作为一名联村联户的干部,我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作为全市地税系统“双联富民”领导小组的组长,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找到出路、想出对策,早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最终奔向美好的小康生活。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十一
精准
扶贫
、不落一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把贫困原因搞清楚、分析透,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不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我所属单位住房公积金鹤峰办事处今年帮扶铁炉乡泉峪村,既然是
扶贫
就要了解他们的情况,为什么贫困?拿什么来脱贫?怎么帮扶?不进村入户了解那都只是纸上谈兵。为了更好的了解情况,制定有效可行的帮扶计划
,8月27日我与单位主任科员殷远凤乘班车来到帮扶村铁炉乡泉峪村,决定去最偏远的贫困户曾召爱家。我没有什么下乡经验,站在山脚下昂头朝着丛山峻岭--我们的目的地望去,心里满怀忐忑,崎岖的机耕路只能靠小“麻木”车进入,(“麻木”是鹤峰有名的代步交通工具,只能坐下两三人,农民家庭条件好的基本家里都会有一辆,进城购物、运送生产资料等)。坐上麻木车,司机特意装了两袋沙土,她说山路不好走,前面有一段路面有太深的坑过不了,拉点沙填一下,在那蜿蜒崎岖的小路上颠簸着慢慢的向目的地驶去,看着“公路”两边陡峭山崖和深不见底的沟壑,心里咚咚直跳。因为用力抓着麻木挡板以防自己簸下来,下车时紧张的心里一松懈,顿时感觉自己浑身都瘫软了。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感叹生活在这上面的农户是多么的不容易!来到贫困户曾召爱家,映入眼帘的是陈旧破烂的木房。屋前的空地上晒着刚采回的黄豆,堂屋里没有像其它人家那样倒了水泥地板,就是一个黄泥巴屋。屋里杂物很多,原始的火坑,老式的黑白电视,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曾召爱全家三口人,老伴五十多岁,儿子快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家立业。我们详细的询问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农作物的生长,什么原因致贫等一系列情况。曾召爱说,以前这里人户多,到现在低山发展的快,加上高山交通不便,好多都已搬迁,有的举家出去打工了。我们不想搬迁,我在这里有500多亩的山林,5亩多耕地,两亩多茶园,怎么舍得扔下。我明年还准备发展几亩茶叶的,这上面主要的就是交通不便,种的农作物要变成钱就要上坡下岭往集镇背,来回三四个小时。其实我们这里生产资料丰富,我们多想政府能帮我们把公路修好!那样出去打工的农民也会乐意回家创业,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经过了解沟通,结合泉峪村情和他家的条件,我们和曾召爱夫妻两人商量着制定了帮扶
计划
,初步确定了三条措施:一是按照他家山林面积地理优势发展养殖业、种植,在现有的8只山羊基础上再增加30只种羊,同时今冬明春再发展密植茶5亩;二是结合乡里危房改造项目,帮助其翻修房屋3间;三是扶贫搬迁,通过政府、村委争取帮扶资金,改善其居住环境。殷主任鼓励他说:“从今以后,咱们就是亲戚,要常联系,有困难就打电话,我们尽努力帮助你们。要有信心,要鼓足勇气,相信经过几年努力,你们定会过上好日子的。发展养殖、种植,技术上需要帮助的我们尽的努力帮你们争取帮扶,也会向上级部门反应情况争取把公路扩宽”。从曾召爱家往下走来到三组黄文松家,简陋的两层平顶房,家里只有他老婆和80岁的老父亲在家。他们家属于低保户,两口子都是残疾,住在儿子家,听说儿子很勤快,出去打工十几年回来修了这栋房子,一年回来不到一两次,现在三十好几了还没有成家。黄文松老婆又聋又哑根本无法交流,老父亲看见我们到家里来非常的热情,估计是怕自己家里凌乱,步履蹒跚的把我们带到隔壁的叔叔家给我们一人倒了一杯水。他坐下说现在的政策好啊,我儿两口子都是残疾,田里的活做不了,吃饭都快不能自理了,你们看我那儿媳一天除了帮忙看家什么都不会做,能解决温饱已经很不错了,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今年多亏政府给我们帮扶了3000多块。看着眼前的老爷爷已是满脸皱纹,白发苍苍 ,心里涌现出一股心酸:本应颐养天年享享清福了这般年纪却还要为子女操心。离开时,我们对老人表示一定会想办法帮扶他。
后面陆续走访了几户贫困户,从山上回到住处已是下午六点,和殷主任一人炒了份鸡蛋饭,也许是太饿了吃了个精光,到住处洗了个澡,躺在床上想着白天走访的贫困户,心中泛起无限的感慨:山里人贫困,那种贫困的状况绝非你坐在办公室里能够想象,不亲临现场你怎能感觉到山里人那种淳朴、厚道,那种淳朴会让在商场、职场激烈竞争中的越来越世故的城里人汗颜。
走访贫困户民情日记
走访五保贫困户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十二
又是一年7月,在这杏熟麦黄的收获季节里,为了有效落实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7月6日我们再次来到双联帮扶点庆阳市宁县焦村乡宫刘村。当天下午省人防办一行15人在督查组长窦永毅副主任带领下来到扶贫联系点宫刘村新建村委会建设工地,查看施工进展、工程质量等情况,窦副主任对施工人员强调要保质保量、安全施工。同时还了解了村上菜籽、麦子的收割情况,其它农作物、药材的长势等。返回住地,双联工作负责人谈可峰处长召集驻村干部、村书记、村主任等开会,协调产业开展、村庄建设规划等事宜,明确此次入户调研任务,强调注意双联政策的宣传,准确了解村情民意。晚饭后,督查组5位同志前往宁县进行督查工作。其他同志开始驻村蹲点,入户对接、了解情况、宣传政策、帮扶调研。
第二天一大早,在驻村干部和乡村干部的引领下,到九、十、十一、十二组四个居住较远村组中的6户贫困家庭入户了解情况,与去年相比较,每个家庭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济收入较去年相比有所提高。这些村组地处沟边,距离塬上较远,道路还不是很顺畅,依然存在青壮劳动力长年在外打工,仅剩老弱病残人员留守家中,土地也不很肥沃,家庭面貌改变不明显等状况,他们仍然居住在破旧的依山而建的土窑之中。第三天对一、五、七组5户农家进行了走访,这几个户居住在塬上,条件相对沟里的住户要好得多,有的人家盖了新房、有的人家添置了新农用车,有的人家增加了牲畜养殖的数量,因为水源充足,夏粮丰收,秋季农作物长势喜人,收益较去年要好得多,只是普遍反映种麦不如种菜籽和药材收入高。
紧张的走村入户,了解民情让我们脚不停步,上高塬、下川道,一会到窑洞炕头,一会又到田间地头,脚走疼了,脸晒黑了,但心里却特别充实,感触也很多。
感受之一:农民真心拥护党的惠民政策,真诚欢迎联村联户行动,要求尽快脱贫致富心愿非常强烈。结对帮扶的每一户,尽管都是贫困中的特困户,但是他们都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同一个想法,那就是这些年党的惠民政策让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联户调查中,农民最满意的是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最欢迎的是联村联户行动;最大的愿望是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我感到,农民的真心拥护和积极配合是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力量之源,也是搞好双联行动的基本前提。
感受之二:乡村干部热情高、情况熟,与农民打成一片。在走访对接户时,乡村干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书记、村主任非常熟悉我们对接的每户人家的家庭成员、农户现况、经济收入、存在困难等情况,介绍起来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这让我们非常佩服。我想,如果没有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的深厚感情,没有千百次的入户了解,村干部是做不到这种程度的。我感到,乡村干部是做好党的农村工作的基础之石,必须建设好、培养好、使用好这支队伍。
感受之三:单位挂职驻村干部认真负责,熟悉政策,与村民融洽和谐。3位同志经过半年多的乡村挂职锻炼,适应环境快,角色转变快,工作热情高,人也成熟了很多。他们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开展工作,发挥了准军事化单位人员效率高,作风严,素质强的优势,保持了严谨的态度、务实的精神,自觉维护单位形象,积极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广泛摸底调研,形成工作计划。在有效改善民生、全力推进村级经济发展、村内文化建设、促进村民和谐稳定等方面,经常征求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建议。在工作中,他们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处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事情;为解决群众一些纠纷,他们认真做思想工作,通过协调沟通,达到双方满意;一私人煤矿钻探队在钻探过程中排放废水污染了村民的饮用水源,为抓现场,驻村干部吴宜峰带领村民夜守堵截,获得15000余元的赔偿款,补偿给村民。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及时向单位领导请示汇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寻求政策、技术、信息和资金等支持,尽心尽力为村民服好务。
感受之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扎实,对接单位办实事,帮扶见成效。总的感受:省人防办领导重视双联工作,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人力、物力扶持,同时,办领导多次实地调研了解联系村需要解决的难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使双联工作得到扎实有效的推进。时隔一年,我们再次来到双联帮扶点,贫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土路变成沙石路、又变成水泥路,不但看着舒心,走着更舒心!道路平了、宽了、好走了,土特农产品向外运送方便了,收益就大了,村民出行难,行路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水管通了,水清了,解决了部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养殖户增加了,牛羊多了,解决了养殖户的技术问题;田间的植物品种增多了,解决了农作物品种单一的问题,得到了老百姓称赞,帮扶工作获得显著成效。
感受之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需要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联村联户中,我有两个很深的体会,一个是导致村子和农民贫困的主客观原因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就村而言,有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造成的,有耕地面积狭小、村级集体积累匮乏造成的,也有村级班子软弱涣散、领导不力造成的;就户而言,有因疾病劳动能力缺失致贫的,有因供子女上学致贫的,也有因土地贫瘠及缺乏、青壮劳力外出打工致贫的。另一个体会是村子和农民贫困并非一朝一夕造成,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所以我感到,开展双联工作需要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地推进,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要在统筹中推进,在循序中渐进。
此行虽然短暂,但总的感受是,要做好党的农村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强农民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思想觉悟,一刻也不能放松。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建好、管好、用好乡村干部这支队伍,一刻也不能放松。三是加强农村先进典型的总结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一刻也不能放松。农民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有了好的带头人,有了典范,就有了改变家乡面貌的动力。经济发展了,家乡面貌逐步改善了、富裕了,在外打工的人就会被吸引回乡,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建设家园的队伍中,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也就见到了更大的实效。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民情日记:走访困难户
2.民情日记走访记录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十三
2月17日上午,4小区92栋131号居民李瑞江、李瑞萍来社区反映:92栋121号李华家在污水管道处私设卡子,使自家卫生间污水排放不畅,去广原物业站反映几次均未解决,与121号居民协商几次也协商不通,希望社区出面解决。
我接案后与罗永刚、张新龙立即跟随李瑞江到楼栋单元调查了解情况。经过3天的连续楼上楼下逐户走访,将情况彻底摸清。原来111号居民家下水管道经常堵塞,每次堵塞111号居民就主动找楼上几家协商,共同集资疏通,但多次碰壁后,自己一怒之下出资疏通下水管道,并让维修师傅安装了“卡子”,后续二楼、四楼居民分别也在自家下水管道处也安装了“卡子”。
了解了具体情况后,考虑到居民的共同利益,及现实情况,为了尽量维护大多数居民的利益,我立即召集调解小组成员开会研究,最终形成两种方案:方案一:说服一、二、四楼拆除“卡子”。方案二:说服131号居民李瑞江做出让步。随后我积极行动起来,再次找到李瑞江,稍之以礼,动之以情的沟通说服,经过3次的沟通说服,李瑞江最终同意自己疏通自家被堵下水管道,并将自家下水管道处安装一个“卡子”。至此一起邻里纠纷得到解决。
事后,我利用回访的机会,又将相关几家人召集到一起,宣读了小区居民文明公约,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小区居民文明公约,维护好下水管道的畅通,做和谐邻里。为争创平安和谐社区尽一份力。
个人感想:通过这次邻里纠纷调解,让我再次认识到处理居民矛盾纠纷,一要深入居民家中,了解民情民意;二是认真对待居民纠纷,做到及时处理;三是根据居民感受按照情、理、法顺序处理居民纠纷,这样才能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升级。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十四
和马主任一家吃过早饭已到九点了,今天我们的
工作计划
是上午下田收割玉米,体验农活,下午到四社走访农户,并把村里的黑板报
办起来。这些也是我昨夜思考良久的。特别是作为从机关下村的干部,下田体验农活很有必要。村委马主任忙于村里的工作,三四亩玉米还在田里,所以我们决定到马主任田里收割玉米。到了田里,我学着马主任的样子掰玉米棒子。虽然小时候帮家人下田劳动,但是老家那边种的都是小麦、豌豆等作物,所以掰玉米棒子还是头一次。不过这活一学就会,就是一手抓住玉米棒子,另一手拿小刀在包叶上面划一道口,然后顺着那道口子剥开包叶,再把里面的玉米棒子掰下来,工序就这样简单。由于海拔较高的原因,每株只结一个玉米棒子,偶尔也有两个的,不过其中一个很小。掰了一会儿后,我的手法越来越娴熟,速度也很快了。这时,海东农牧局科技推广站洪站长打来电话,让我今天赶紧领上昨天我给他说要办养殖场的村民马哈比,到民和县畜牧局补报家庭养殖项目。我一联系马哈比,他正好在县城。而且我们的帮扶组成员小孟从县城还没向村里出发,所以我让他领马哈比去县畜牧局。不一会儿,马主任夫人也干完家务活到了田里。随后,我们帮扶组的老谢、小罗,还有村支部马书记都到了,田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人多力量大,我们七个人每人占一个垄,一垄一垄掰,马主任负责铲秸秆,一下子加快了收割的速度。收玉米不太累,大家又说又笑地干到了中午。回头望去,身后金黄的玉米堆越来越多,腾出的空地也越来越宽,很少劳作的原因,大家兴奋不已。
下田劳动的原因吧,中午大家吃饭很香。马主任夫人给我们做的是熬饭,一个个都吃了两碗,还把一大碟子油饼吃到底了。
下午我们走访的是距马主任家所在的二社两公里多的四社,即小库土社。这个社是个自然村落,坐落在一社山梁下边的阴山根,地势较低,但坑洼不平,庄廓布局杂乱。我们的车歪歪扭扭地行走在村道上,好像在流水似的白土里游泳,又好像在厚厚的白土尘烟里腾云驾雾。村民们很热情,不管以前见没见过都会打招呼,并往家里邀请。我们先后走访了五户农户,了解的内容基本一样。但是今天走访的一位老农,让人心酸。他叫马索来么,已六十九岁了,家里只有长病在家的老伴,也快七十了。四个儿子都不争气,一个个在外过自己的日子,根本不顾两个老人,用当地的话说就是“不上路”。为了维持贫寒的生活,这位老大叔耕种13亩地,还当村里的护林员,管护大家的退耕还林地。尽管如此,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享受到农村低保。我的心里很酸楚,能为他做点什么呢?我从兜里摸出一百元钱塞在他手心,让他买双鞋,因为他穿的鞋实在是太破了。他激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转过头悄悄的对村支部马书记说下次调整低保,一定不要忘了他。
从四社小库土返回到一社山梁时,时间已不早了。我们把村里简易的公开栏用墨汁刷了两边后,大家一齐动手,划线的划线,写字的写字,画边的画边,不一会儿把黑板报办了起来。黑板报的右下角还写上了让村民们抓紧开展秋季覆膜等工作的通知,左下角我用彩色粉笔画上了一朵红牡丹,远远望去还有点意思。
又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回想起来,感到农村工作虽然苦点,但也十分充实。
屈指算来到xx村已12天了。这些天来,走村串户,访贫问寒,与这里的村社干部、党员和村民谈心、交流、拉家常,收获颇多。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有贫有富,但更多的是贫困。农民们很辛苦,家家户户几乎都耕种着三十亩以上的耕地,有的还耕种四五十亩,这在
我的家乡
及好多农村是少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繁忙的生活。但是这些天来一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即使生活条件不好,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这些乡亲们一个个都活的挺有精神。写到这里,我就想起现在的许多城里人,吃穿不愁,但总拉着一张苦瓜脸,无精打采,生活在郁闷的世界里。我们的“上班族”们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面对电脑一脸茫然,好似有无尽的烦恼。在这里,我们与贫困户聊天,他们说有许多寒苦,但他们相信党和政府,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我想,这就是他们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缘由吧!九点半时,我们帮扶组的同志们都到齐了。今天我们去走访的是三社,也叫松把社,距离我们的根据地村委马主任家还有两公里。我们向东徒步行走十来分钟,眼前出现了一道大坡,这个自然村刚好社坐落在山腰上。放眼向前望去,这里都是一道道的大山梁,山成排、沟成行。我这时才突然明白,xx村的名称可能就是这样得来。顺着山坡土路向下继续行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三社。向下望去,废弃的庄廓随处可见,真正像样的农家不多,巷道里也不见个人影。一路上听老谢说原先这个社有26户,现在只剩10户。我们连走了三户,但家家都锁门。在老谢的提议下,我们径直来来到原村支部书记孙万发家。走进他家时,他正要出门去收割玉米,见到我们他很热情地让我们进屋。看上去家里条件并不好,像样的只有一台电视机,上边还赫然写着“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收视器”。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前些日子有人说村上有个电视在孙x家,但大家都怕得罪人,谁也不愿去要回来。老谢说他家在这个社还算,以前这个孙书记工作干得也不错,青海《党的生活》还专门报道过他,可是后来群众反映不好,换届时没能当选。攀谈中我们得知以前他当过民办教师,如果再坚持两年就转正了。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在外跑车,收入也可以,但因为他们这个地方条件太差,已过结婚年龄的儿子一直说不上媳妇。他说这个社、包括整个xx村的小伙子们都很难说媳妇,姑娘们没人愿意到这个山大沟深的穷地方来当媳妇。好在他的二儿子很争气,现在上天津石油大学,快毕业了,工作已签约。谈到村里的工,他说这里的群众有条件的想方设法自己搬走了,留在村里的都是最困难的,大家都迫切希望政府帮助他们搬出大山沟。我在心里想,xx村也算大村,整体搬迁不太现实,但是通过政府适当扶持鼓励自行搬迁还是可行的,作为帮扶工作组我们还是多反映吧!
今天,乡政府梅乡长要求我们到乡上开会。内容是研究驻村帮扶工作。
来到乡长办公室,梅乡长正在等我们。我们驻村帮扶组人员到齐后,会议开始了。会议只有两个主要议题。第一个议题是研究确定驻村帮扶组组长、副组长。梅乡长说我是市里下派的干部,所以让我当组长,仲副乡长当副组长。我说还是让仲副乡长当组长,但是他们执意让我当,我也没有推辞。第二个议题是按照《青海省驻村干部管理办法》,组建驻村帮扶组临时党组织。除xx县工会干部小罗是预备党员外,我们其他五名干部都是正式党员。因为党员较多,我们决定组建临时党支部,由乡党委下批复。梅乡长还是让我任支部书记,仲副乡长任副书记,大家都一致同意。接下来,梅乡长代表乡党委、政府向我们提出了驻村工作的相关要求,主要是如何遵守工作纪律、如何开展工作,等等。
会议结束后,我和仲副乡长按照会议研究的内容,立即起草了向xx村下派驻村帮扶组的通知和组建xx村临时党支部的请示,提交给了乡政府办公室。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十五
3月28日,冒着毛毛细雨,我来到xx镇xx村进行走访慰问。在场穿梭着,寻找走访对象户——贫困户。一栋破旧低矮的房屋映入眼帘,我随即走进那户人家,迎接我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我和她说明了来意,她激动的握着我的手说,“是党派领导来看望我们啦,共产党真好!”老人找了一张板凳让我坐下,我和老人攀谈起来,了解到:老人叫,60岁,看着比实际年龄大不少,也许是家庭条件困难操劳过度的缘故吧。丈夫1985年就因病去世,她独自一人带着两子一女生活,还要照顾95岁高龄的老母亲,家里只有一亩口粮田,现在儿子在外打工,大儿媳妇因为家庭困难,结婚后一直不愿将户口从贵州调到武穴来,二儿子还是单身,现在的愿望就是增加家庭收入,解决家庭困难现状,让二儿子早点成家。听完老人的介绍后,我和她说,现在你两个儿子都成人了,家庭条件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要同心协力为改变这个家庭现状努力,我再和村里商量下,尽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你们一把。临走时我拿出200块钱塞到老人家手里,说我们也是靠工资吃饭的,钱不多表达下我们的心意,老人说什么也不肯要,但在我的再三劝说下收下了,并不停的说些感激的话,说“共产党员真好,拿自己的工资来资助我们,真的很难得…..”
这几天,对村里部分贫困人群进行了走访。通过走访,看到农村贫困人口生活之窘迫,日子之艰难,用触目惊心不为过。反思其贫困原因,有的是受灾致贫,有的是因病致贫,还有意外致贫等诸多因素。虽然贫困人口不能完全代表农村的现状,但他们是农村的一个部分,是最需要党和政府关怀的群体,同时也是应该我们花更多力气去思考如何改变他们的群体。
一家
一家原五口人,自己及爱人均年过四十,三位小孩尚未成年,其中爱人与长女智障,次女现八岁上小学,儿子四岁。故谭家生计全落在一人肩上,而数年前劳动时摔跤致使右腿骨折,因无钱上医院,在床上躺了数月自愈,但骨头生长错位,已部分丧失劳动力。20xx年4月份,爱人因病逝世,加剧了其劳动负担,虽家有二亩土地,但维持生计亦比较艰辛。
目前享受农村低保政策,农忙时村干部也时常帮助,属于开发难度较大的贫困户。
这些贫困人群,只是广大落后山区当中的一个缩影,不管是意外致贫、因病致贫、意外灾害致贫、学生供养致贫,还是其它原因的贫因,我看到的是各有不同的心声。对于无劳动力、有心无力改变现状的贫困者,除了最低生活保障,他们希望更多的社会福利机构、社会保障机制能够把触角触及到这些角落;对于有一定劳动力的贫困者,他们更多是希望有政策的支持,或者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更有效率、政府言而有信。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十六
今天按照计划安排,我们到结对帮扶组,走访几户困难户。西站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居民多是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我们走访慰问的第一位居民是患有子宫癌的肖春连。踏着泥泞的小路,我们来到了六组的肖春连的家,一个破旧的房子里凌乱的摆了几件破旧的桌椅,一张杂乱的木板床上,肖春连半倚着坐着,见我们进来准备起身。我连忙走过去,示意她躺下就好。肖春连很不幸的患上子宫癌,为给她治病,家里已经欠了一大笔的债务。她看到我们非常激动,招呼我们坐下,眼里饱含着泪水,向我们述说了她的病情和家里的困难,她说面对今后的日子,她们一家都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经过我们的一番开导,肖春连擦干泪水说:“相信政府不会抛弃我们不顾的,现在你们给我们办了低保,我很感激,你们今天来看望我,说明政府是关心我们的,我会打起精神,坚强地面对生活。”
我把爱心卡掏了出来,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我知道以她的个性不会联系我,但是一旦联系肯定是她处理不了的大事。走的时候她有些激动,一路出门跟着走了好长一段路。到了路口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她依旧在那里张望,顿时心里有股暖流直窜心田,很温馨,很感动。
曹启华的房子很破旧,苍老的青砖石瓦的有种穿越历史的年代感,除却一台破旧的电视机,屋子里几乎没有什么电器设备,更不用说家具之类的。只有一个正对着门口的八仙桌,桌面整齐的铺了一层报纸,布置的干干净净。他端正的坐在门边上,眼睛注视着门外。
曹启华52岁了,离异,高位截瘫,一个女儿在读大学,自已一个人靠父母做饭洗衣,脑筋有些迟钝。我就着他坐在轮椅旁边,他的眼睛却一直注视着门外。
“也不知道来不来。这都不剩多少天了。”
我知道他想着在外读书的孩子们,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期盼着自己的孩子们好好的,念着他们,想着他们。
我们起身走的时候,他嘴里念叨着依旧是他的孩子。两只眼神依旧那样茫然的张望着,像是看见了希望,但却是那样的不可触及,过于遥远。
接下来的2户人家境遇都差不多,上午走访完后,还剩一户不在家。
据了解,段成群夫妇只有一名女孩,年轻时一家三口的日子还算过得有滋有味,后来女儿长大了,嫁到了邻乡,离老人家大概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虽然女儿偶尔会回家看望两位老人,但大多数时间两位老人都是靠自己生活。由于女儿家的家境不好,不能给段老夫妇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所以,两位老人只能靠新农保养老金、种地和养猪维持生活。前几年日子还算勉强可以维持下去,可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段成群老人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二老的生活也过得很艰难。
得知我们的来意,两位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当我们问老人最近生活过得怎样,有没有什么困难我们能帮上忙时,段成群老人笑着摇了摇头,然后用颤抖的双手夹着一杆旱烟深深的吸了一口,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许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或许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他用沉默表示他所有的感激。
我去帮他的妻子烧火沏茶,并询问他们的近况,她除了一个劲地说现在的政策好之外,让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政策已经很好了,我们每个月能领到百十来块钱,只要不生病,我们老两口能照顾好自己,不给共产党添麻烦。多么简单而又朴实的语言,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多点人情的温暖。
天色已经渐晚,我们离开的时候,两位老人站起来和我们一一握手道别。社区孤寡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关心社区孤寡老人不仅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希望每个人都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关爱身边的农社区孤寡老人,给他们一个安详的晚年。
今天走访的这几户特困户,社区均给了500元慰问金,我们决定逢年过节都要去看看他们,给予他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我们希望看见,像肖春连那样积极面对人生的笑容,出现在每个人的脸上。
敲开福润社区50幢101室的大门,我和社区工作人员来到莫善舒家。莫善舒家中的摆设很简单、很干净,没有几件家具和电器设备。在莫善舒妈妈的帮助下,坐在轮椅上的莫善舒爸爸被推到我们的身旁。我们说明来意以后,莫善舒妈妈就开始向我们介绍起来,“我丈夫,因为肌肉萎缩,肢体重残,一直行动不便,在家都要坐在轮椅上”。“因为照顾他,我一直没有上班。女儿莫善舒,在读六年级书。”
记录情况
我们一边记着莫善舒家的情况,一边就询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吗?我们能为您做点什么?”。莫善舒爸妈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没有!”“福润社区已经很照顾我们家啦,社区大学生村官开办的彩虹学堂,为我女儿省去了补课费,轮椅也是社区安排的,还有人定期上门为轮椅做保养,我们真的不能再添麻烦啦!”莫善舒妈再三叮嘱着。
期许
当我们一再询问道“莫善舒大了,家用紧张不紧张”时,莫善舒妈妈才吞吞吐吐地说出“如果能在家门口能找个钟点工就好了,我又能照顾到莫善舒和她爸爸,又能补贴家用。莫善舒正值长个子发育的时候,需要营养,如果能帮我找到工作,那我就更开心啦!”朴素的语言中,真实地透露出莫善舒全家的期许。
原来莫善舒家的的公约数-----“就是帮莫善舒妈妈找到零工”。
三点体会
心系群众 近听民声
第一:大走访,就是让我们动起来,与老百姓再亲一点,与老百姓再走近一点,老百姓才会把掏心窝的话跟您说,才会了解到老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所盼。
第二:大走访,就是让我们干起来,我们应该真走真帮,主动为老百姓做点什么。
第三:大走访,不仅是我们要有举动、有行动,更是通过我们的走访,让老百姓真感动、真心动。
今天按照计划安排,我们到结对帮扶村,走访几户困难户。之前在团结村朱支书那了解到,团结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居民多是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我们走访慰问的第一位居民是患有乳腺癌、子宫癌的陈秀芳。踏着泥泞的小路,我们来到了后云组的陈秀芳的家,一个破旧的房子里凌乱的摆了几件破旧的桌椅,一张杂乱的木板床上,陈秀芳半倚着坐着,见我们进来准备起身。我连忙走过去,示意她躺下就好。陈秀芳很不幸的患上乳腺癌、子宫癌,为给她治病,家里已经欠了一大笔的债务。她看到我们非常激动,招呼我们坐下,眼了饱含着泪水,向我们述说了她的病情和家里的困难,她说面对今后的日子,她们一家都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经过我们的一番开导,陈秀芳擦干泪水说:“相信政府不会抛弃我们不顾的,现在你们给我们办了低保,我很感激,你们今天来看望我,说明政府是关心我们的,我会打起精神,坚强地面对生活。”
我把爱心卡掏了出来,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我知道以她的个性不会联系我,但是一旦联系肯定是她处理不了的大事。走的时候她有些激动,一路出门跟着走了好长一段路。到了路口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她依旧在那里张望,顿时心里有条暖流直窜心田,很温馨,很感动。
房子很破旧,苍老的青砖石瓦的有种穿越历史的年代感,除却一台破旧的电视机,屋子里几乎没有什么电器设备,更不用说家具之类的。只有一个正对着门口的八仙桌,桌面整齐的铺了一层报纸,布置的干干净净。他端正的坐在门边上,眼睛注视着门外。
“也不知道来不来。这都不剩天了。”
我知道她想着在外务工的孩子们,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期盼着自己的孩子们好好的,念着他们,想着他们。
我们起身走的时候,他嘴里念叨着依旧是她的孩子们。两只眼神依旧那样茫然的张望着,像是看见了希望,但却是那样的不可触及,过于遥远。
接下来的2户人家境遇都差不多,上午走访完后,还剩一户不在家,村干部说下午再继续联系。
据了解,庞学礼夫妇只有一名女孩,年轻时一家三口的日子还算过得有滋有味,后来女儿长大了,嫁到了邻乡,离老人家大概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虽然女儿偶尔会回家看望两位老人,但大多数时间两位老人都是靠自己生活。由于女儿家的家境不好,不能给庞老夫妇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所以,两位老人只能靠新农保养老金、种地和养猪维持生活。前几年日子还算勉强可以维持下去,可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庞学礼老人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二老的生活也过得很艰难。
得知我们的来意,两位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当我们问老人最近生活过得怎样,有没有什么困难我们能帮上忙时,庞学礼老人笑着摇了摇头,然后用颤抖的双手夹着一杆旱烟深深的吸了一口,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许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或许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他用沉默表示他所有的感激。我去帮他的妻子烧火沏茶,并询问他们的近况,她除了一个劲地说现在的政策好之外,让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政策已经很好了,我们每个月能领到百十来块钱,只要不生病,我们老两口能照顾好自己,不给共产党添麻烦。多么简单而又朴实的语言,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多点人情的温暖。
天色已经渐晚,我们离开的时候,两位老人站起来和我们一一握手道别。农村孤寡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关心农村孤寡老人不仅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希望每个人都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关爱身边的农村孤寡老人,给他们一个安详的晚年。
今天走访的这几户特困户,站里均给了500元慰问金,我们决定我们逢年过节都要去看看他们,给予他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我们希望看见,像陈秀芳那样积极面对人生的笑容,出现在每个人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