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桂花雨反思教学反思(实用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桂花雨反思教学反思篇一
第11课《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出喜爱: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虽说这节是重点段落,因为有了上次姚老师上课的经验,所以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姚老师的样子,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今天这两节课最大的收获。不过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课文学完后,我也和姚老师一样,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也写写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后我在想,学生现在才四年级,他们能写得出来吗?如果要他们写,我又该如何指导他们写呢?如果也照作者这样用散文的格式写,肯定是不行的,我想还是用一般的记事方式教他们写吧,毕竟他们才刚刚升入四年级。
桂花雨反思教学反思篇二
我从母亲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这句话着手,让学生划找体现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着重抓住“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中的“全年”“整个村子”“浸”这几个词字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家乡的桂花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让母亲难忘的只有家乡的桂花香吗?引导学生发现令人难忘的还有发生在家乡童年的往事“摇桂花”。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想象“摇桂花”的快乐,再用朗读来表达这种快乐。最后,将这些内容整合,引导学生发现难忘桂花香,回忆“摇花乐”都因为作者想请难忘、童年难忘。
这堂课下来,学生对作者的感情以及文章的表达有一定的领悟。但备课匆忙,课堂匆忙,还是忽略了很多东西。
1、对文本的钻研不够。文中有两句话“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句话中都用了一个“浸”字,但“浸”的程度、范围都有变化,应通过对比发现引导学生体会两个“浸”字的不同。此外,在品读“摇花乐”的“乐”时只让学生体会来表面的快乐,没有深究还“摇”出了什么?应引导学生挖的更深,只要深入,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生本”意识欠缺。为了更好的“控制”学生,课堂环节多是一问一答,缺少学生自主交流讨论的时间,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朗读指导缺乏。在本堂课中多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读,缺少让学生互相点评,在学生有困难的情况下,应通过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下次争取将朗读环节做细。
4、课堂习惯的培养。本班是本学期新接手的班级,课堂习惯不佳,我应该花更多时间在培养学生的课堂习惯上。开学抓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有所松懈,接下来要继续关注学生读书、拿书、书写、笔记等习惯。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桂花雨反思教学反思篇三
由于课堂教学评比大赛的课时要求,第一课时的内容安排了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面对这样的文章,每段都非常的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首先:营造氛围,走近桂花树。
从课题开始,提出质疑,营造阅读期待。走近桂花树,观察它开花的样子不仅笨拙,而且树叶茂密花儿细小,不与繁华斗艳,但是作者只喜爱桂花。由此而产生阅读期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认识桂花树的形象,走近桂花树。
其次:感受桂花迷人的香。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来读,抓住一个“浸”字,扣住一个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此处通过朗读,读好浸字,来读出韵味,并分层次指导朗读,读出桂花的香味;让这香味更浓郁,芳香扑鼻;让这香味沁人心脾,弥久不散。
反思:让语文课具有很浓厚的语文味,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可是如果教师引导重点词语的把握不全面,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果。我通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来解释桂花飘香的远,却忽视了更为重点的词语“香飘十里”,可以转化句型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创设情境,发挥想象,还可以替换“浸”为“飘”、“泡”等字,来体会“浸”衬托了桂花的十里飘香。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借助阅读,把文字化为一幅幅画面,主要是抓住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念。
首先:体会摇桂花前的迫切心情。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一个“缠”字,来感受摇花前的迫切心情,读“缠”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但此处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朗读浮于表面,文字不能立体化。
其次:在体会摇花乐时,我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摇一摇桂花树,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你都看到了哪些情境,训练学生的说话的能力,之后配乐,播放图片,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处重点是指导“喊”字的读法。
反思:抓住“缠”、“摇”、“喊”……这几个重点的字来体会作者的童趣,使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但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停留在了朗读技术的指导上,而未走进作者的内心,所以效果不明显,而且不够自然。
这堂课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到现在也还存在一些疑惑。
二、面向全体学生。公开课是借班上课,因不了解学生,难免会出现发言不均衡的现象。但正常教学,就要面对全体学生。这个问题要让能力强的回答,作提升;那个问题让中等学生发言,作强调,还有的问题让困难生来重复,作巩固。
总之,一堂好课,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创造、反思总结。经过这样的锤炼,教师的成长会很快的。
桂花雨反思教学反思篇四
新课标施行已好几年了,但对课标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这句话一直没有很好的理解。以前常在一些市级展示课中听到“你读懂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这些问题,而学生总是能说出一大段精美的语言,因此对这类问题一直持怀疑态度,总觉得是走时髦的虚假,流于形式,脱离语言文字。
可最近一段时间,我在教学中总是有意插入一些这样的环节,我发现以前的看法存在着一些偏颇。虽然说这些公开课存在着作秀现象,但不能不说这些问题的设计是尊重学生的,尊重了学生情感体验,个体认知。只是一堂课以这样的问题为主是不科学的,毕竟语文所承载的还有许多许多。
实践下来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穿插一些这样的环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主动地读书,认真地思索。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不同层次的情感体悟能力,从而为以后设计出更好的符合学情的教案而努力。这些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交流共享各自的体会,有助于同伴互学,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有这样一段话: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同学们,请你读读这一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我急切的心情。
生:我感受到了我急着想摇桂花。
生:我感受到了我不是一次问母亲。
师:从哪看出来?
生:从“缠”这个字看出来。
师:那你来缠一缠好吗?老师做母亲,你就是作者琦君。
(学生拉着老师的衣角一遍遍缠。众生大笑,气氛热烈。)
生:我还感受到了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师:为什么说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生:因为我喜欢桂花。
生:因为我盼着这一天很久了?
生:因为我想摇桂花。
生:因为我喜欢桂花落在身上的感觉,很美,很幸福。
生:因为我想吃桂花糕啊!师:真是个馋鬼。
生:因为我摇桂花、做桂花糕很快乐呀!
生:因为我喜欢一家人晒桂花、藏桂花,做桂花卤,很快乐!
师: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那对母亲对父亲来说是件大事吗?从哪看出来?
……
【反思】
这一教学环节既尊重了学生独特感悟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体悟了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这样的。如果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做到这种理念的渗透,那就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真正在教语文。
桂花雨反思教学反思篇五
《桂花雨》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思乡”。学生在学习了前两篇文章《古诗词三首》和《梅花魂》的基础上,再学习第三篇略读文章《桂花雨》,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明显增强,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将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喜欢的原因,再和小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最后进行分享。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用课件帮助学生提升感官感受。由于学生所处环境所致,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桂花,更不要说摇桂花、喝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饼了。那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感官感受,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的强大功能。在重点讲解摇桂花的乐趣的时候,我设计了动画效果,让桂花的花瓣纷纷飘落,树下面的小姑娘和小蝴蝶随之舞蹈,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效果感到很新鲜,并且立即就身临其境,觉得自己也站在桂花树下一样;在讲解桂花的用途,可以泡茶做糕饼的时候,我运了希沃5软件里的橡皮擦功能,当教师一边擦拭展示屏,屏幕上一边出现桂花茶和桂花糕的时候,孩子们别提有多兴奋了。这些现代化多媒体功能的运用,实在为我的课程助力了不少。
当然,除以上两点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之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针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桂花的几件事情?”这个答案不应该给学生硬性规定是四件。毕竟文章中除了“摇桂花”这件事情讲的比较具体之前,其他的都是一带而过。
其次:在讲解品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饼这个环节的时候,我运用了希沃5 软件的橡皮擦功能。课堂上,这个效果的展示是我来操作的。现在想想,这个操作如果是学生来做的话,应该会更加增强学生的兴奋度。
最后:在课堂练习的环节,我应该给学生做些适当的提醒,提醒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你可以从景色、人物、事件等多方面来写。家乡之所以称之为家乡,那一定是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只要写出来,就是最好的。经过这样的提示,学生的思路应该会变得更加开阔,下笔应该会更加容易一些。
我一直都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字词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对文字的感受力和表达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语文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
桂花雨反思教学反思篇六
讲桂花雨这篇文章提前看过优质课,但是引导的还是不够。
那桂花树的花好看吗?学生有些愣,他们自然而然觉得文章是写桂花,那么必然桂花的任何方面都是好的,所以习惯性就说好看,最后导致完全不看文本按照习惯回答,这是我们班学生的一个比较差的习惯,不从文本里找依据。
圈画文章中表现桂花雨香的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浸”字是什么旁?三点水。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摸得着吗?看得见,摸得着。桂花的香气看得见,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浸”。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反复品读。还有一句话也有“浸”字。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中秋节前后才是桂花盛开的季节,其他季节的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读第六自然段。想象,桂花酒里有——桂花糕里有——桂花茶里有——怪不得作者琦君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原本想为思乡情做铺垫,“不说香飘万里”和“才是香飘万里”进行对比,其实在母亲心里不是桂花的香浓比较,而且情的浓与淡,但由于前面学生两次那种习惯性思维,导致拖了一些时间,所以没有完成。
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激情澎湃的鼓励,整个课堂慢悠悠的,效率极低。本来可以十分钟解决的问题,被我活生生拖延到了一节课,其实很多问题学生已经略知一二了,我只需要顺势而为就能引出重点,这是其一;其二,不要为了极个别学生耽误了整个班的学生,不值得。其三,课堂语言一定要准确,这节课我在不同的香气上花了太多太多时间,意义不大,效率不高,其实我只需要说不同香气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学生一下子就能聚焦到重点。
桂花雨反思教学反思篇七
《桂花雨》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第一课时,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沉醉。但更令作者喜爱的还是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所以上课伊始,我就请同学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最喜欢桂花,然后板书关键词“香”和“乐”。接着,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找出描写“桂花香”与“摇花乐”的句子,再品一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感悟能力,因此我还请他们在适当的地方写写批注。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能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后面的“以学定教”作准备。
接着,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先找到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我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在这个环节里,我坚持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再适当点拨。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从抓关键词理解入手,再来感悟整句话,比如第一句“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里的“浸”字,和第二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里的“沉浸”,先谈体会,二者又做了一番比较,前者侧重于“香”的程度,后者侧重于村庄人们的心情。学生也能很容易感悟出来。
“摇花乐” 这部分内容叙述了“我”的乐、“母亲”的乐、“父亲”的乐,这三种乐是逐渐提升的,对于“我”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童年的游戏之乐。这也是全文的重点,需要花大力气挖掘,只有把这种欢乐充分理解之后,“思乡情”这个难点才可以水到渠成,不讲自悟。如何“品味”?我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悟词句,想象意境,使文本的语言有色彩、有声音、有形象,有生命的活力。我先抓住重点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在两个连续的“帮着”和一个动作“使劲地摇”中来体会作者的这种乐,这种急。接着,因势利导,“那么在桂花还未摇落时,作者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很快找到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里,我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的表情达意,如“大事”,与“乐事”进行比较感悟;再如“缠”,通过看字形,想象画面,各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品出了“我”的那种期盼之情;其次,在情境中放飞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灵动的思维,如对那一场令人魂牵梦绕的“桂花雨”的学习。每次读到这句时,给我的感觉除了快乐,还有就是非常的浪漫。所以我特意找了一段浪漫的音乐配以整段的学习,在悠悠的音乐衬托下,学生想象了这样一种意境,并逐步融入了其中,特别是后面的深情呼喊,使自己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之上,我又将文本变换为小诗的形式让学生去朗读,目的是希望能将情境创设得更完美些,让在座的学生同作者一起陶醉在那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之中,但不知是否淡化了这个“乐”字。学完“我”乐的句子后,再读“父母“的乐。这里父亲的诗其实对“香”和“乐”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当学生读出桂花丰收的意思时,我又将一开始的那句“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提了上来,因为我觉得那句话表面是写“香”,细读之下,还包含着全村人丰收的快乐。特别是前面的描写,更能衬托出摇落桂花以后的乐趣。然后再读诗歌,我想学生的体味也应当更深刻些了。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这里母亲说的话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一开始的交流只能说是浅层次的理解,接着,我创设出一些假设的情境让学生逐步走进母亲的心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采访班上的外地学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托物寄情,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学生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最后的小练笔既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总结,也是为了配合这次的主题“读写结合”,但总觉得可写性不是很强。
桂花雨反思教学反思篇八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齐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那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样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我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完美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十分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齐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把话筒递向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多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这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