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大全1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一
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漫笔看过一些,列传却是第一次拜读,看了之后,才后知后觉的发现林语堂写列传也是精彩十分,拿起便不忍释卷。难怪这本书能被成为四大列传之一。
这本书记载了苏东坡崎岖的终身,从名声大噪到几经放逐,直至。材料具体,言语生动这些长处自不必说,最让我感动的是林语堂对苏轼这个人物倾泻的汗水,在书中的每句话里简直都能感触到,林语堂就像一个忠诚的“粉丝”,跨过千年韶光,去寻觅偶像魂灵中亮光的动听之处。其实前史哪里有或许百分百复原,林语堂对苏东坡毫不小气的溢美之词,也被有些人点评不行客观。而我却以为,正因如此,林语堂所刻画的苏东坡,才显得分外有血有肉,才分外让人喜欢与叹服。他的才调,他的磊落,他的仁心,他的志向,他灵通的才智,传奇的人生,并不会由于年月的消逝而减损半分,反而引得后世知音的共识。
林语堂先生当然也是知音之一,他不由得拿起笔,把他的感悟写下。书中说:“创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时间短的文学风气所吞没,乃至历久而弥新,必定具有一种咱们称之为发乎内心的‘真纯’。”而正由于苏东坡品格中那“真纯”的一部分,体现在其文章与业绩中,才得以传得千古美名。我想,打动了林语堂先生的,也正是那份“真纯”。
林语堂先生行文洒脱天然,嬉笑怒骂之间,总能在片言只语中显示人生的才智。然而生逢浊世的他,也有许多无法,想必在苏轼身上,他看到了一种历经劫难仍然可贵的纯洁与高雅,这也正是他神往与寻求的人生境地。在《林语堂散文》中,他就曾说道:““火热大方的心境应该由一种哲学加以保证,避免受人生的环境所糟蹋,由于人生是最严格的。火热的心境是缺乏敷衍环境的,热心有必要和智与勇结合起来,一个彻底了解人生的人是一直英勇的。无论如何,智假如不能生勇,便无价值。智阻止了咱们的愚笨的野心,把咱们由这个国际的时尚的骗子—无论是思维的骗子仍是人生的骗子—中解放出来,是咱们得到勇气”。热心加上才智,才干发生直面人生的勇气,这种勇气绝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种豁达洒脱的大才智。
在林语堂心中,苏轼正是一位这样的勇者,在千年之后仍然用不灭的品格魅力照亮人们的心灵。感谢林语堂先生,让更多的读者,也有幸,做一回苏轼这位传奇文人的知音。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二
想替苏东坡说一句话:“你可以改变我的处境,但却左右不了我的心境。”
苏东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年轻时没好好学习。夫人生了长子苏东坡后,他的态度才严肃起来,追悔韶光虚掷,痛自鞭策。
弟弟苏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苏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因此谨慎的弟弟经常开导哥哥:不能轻信他人。
其实苏东坡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特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苏东坡对他的弟子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的这种态度自然为他招来了不少麻烦。
沈括,就是写《梦溪笔谈》的那位文人,逐条批注苏东坡送给他的诗集,向皇帝告苏东坡“词皆讪怼”。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苏轼知道后不无调侃地说:“今后我的诗就不愁皇帝看不到了。”所以,这种性格使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谈起苏东坡的政治道路又不得不谈起欧阳修。
当时苏东坡的科举主考官就是名声大噪的欧阳修。
欧阳修阅卷时,误以为其中一张文采斐然的考卷是好友曾巩所写,为避免闲话,特意将其设为第二名。等榜单出来后,发现第二竟是苏轼。
于是到处向人赞扬苏东坡,并向自己的儿子感叹道:“三十年之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但人怕出名猪怕壮!后来苏东坡的文章被指控为对皇上不敬,那就是“文字狱”。
他差点因此丢了性命,“唐宋八大家”也差点变成了“唐宋七大家”。
在湖州的苏东坡刚出狱,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春天时,苏东坡外出踏春,一眼瞧中了黄州城东那片荒芜的坡地。于是开始了桃花源里好耕田的农夫生活,并取了个拉风的名字“东坡居士”。
官场失意的苏东坡在黄州迎来了文学成就的春天。每天没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他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或许老天还没有虐够苏东坡,接连而来的六道诏书又将苏东坡越贬越远,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儋州。结果苏东坡在路上还给苏辙写信:
“他年谁做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我是真得由衷佩服苏东坡,都被贬到全国各地,心态还是一如既往的豁达开朗!正是这豁达的心态,才使苏东坡充满人性的魅力。
苏东坡一生饱经贬谪之苦,他是在承天寺夜游的浪漫诗人,也是跟着心走的随意诗人。遭遇并没有使他愤世嫉俗,他的人性更温和厚道,没有变尖酸刻薄,不近人情。
人们不会去爱戴一个品行恶劣,但文字打动人心的作家。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
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一样经万古流不尽。
时势造英雄。
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他颇高的道德素质。
在被贬密州时,他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
正因为苏东坡的思想超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脱颖而出。
最后,还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做结尾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三
中国人对苏东坡的喜爱程度,林语堂概括的最为精准,“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苏东坡传》,是一个才子为另一个才子所作的传记。可以说,苏东坡是林语堂的偶像,是林语堂的隔代知音,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欣赏、仰慕,最终凝结成了这部传记名著。《苏东坡传》以苏东坡成长轨迹为线索,分为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卷,考据严谨,事例翔实,语言生动幽默,仿若林语堂穿越了时空,隐身于苏东坡身侧,一一记录着他的言行起居、喜怒哀乐而成文。同时,这部中国古代名人传记的写法有别于他,林语堂有心把自己的偶像推介出国门,作品以英文写就,目标受众是西方读者,后由学者张振玉译为中文,堪属名著名译,读时别有一番趣味。林语堂是了解苏东坡的,旅居海外之时,身边相伴的是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一天天的精神交流,一次次的心灵对话,神交已久,经典传记顺理成章一气呵成。苏东坡旷达、豪迈、洒脱,林语堂的笔调也是轻快的,即便是苏东坡跌至仕途低谷,传记的笔触也不曾灰暗。
苏东坡天赋才气。“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此语为当时杂记记述,由此可见东坡才气地位。苏东坡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称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林语堂也道,杰作之所以成为杰作,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自肺腑的“真纯”,还在于文学所给予读者的快乐上,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东坡创作时自得其乐,其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也带给我们太多的愉悦和欢乐。
苏东坡处世旷达。东坡一生的宦海生涯,几遭贬谪,饱经忧患拂逆,均以坦荡荡之胸怀处之,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古今中外,与其相似之人可以说再难找到第二个。在贬谪期间,东坡仍开凿湖泊河道、治水筑堤,关心千里荒旱、流离饿殍。在政治上,他从不站队,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不移,所以他一生政坛坎坷不达也就不足诧异了。苏东坡处世“对事不对人”,他会因事发怒,却不会恨人,听闻自己的仕途克星章被贬谪的消息时,他写信对双方的亲戚黄实说:“子厚得雷,为之惊叹弥日。海康地虽远,无甚瘴。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稳。望以此开譬太夫人也。”此种襟怀,正如他对子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苏东坡情深义重。东坡对生命中的四位女性用情至深。初恋系其堂妹,慈孝温文,因二人同姓联姻无望,至晚年流放在外,听闻堂妹逝世,东坡“心如刀割”;流放归来途经堂妹坟茔所在,虽身染重病仍挣扎到坟前致祭,第二天,尚面壁而卧抽搐哭泣。发妻王弗聪明能干,务实际、明利害,有知人之明,东坡事事多听从妻子,可惜王弗二十六岁病逝,妻死后十周年,东坡作词《江城子》悼念,其词凄艳感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妻亡三年多后,东坡续弦王闰之,闰之系王弗堂妹,秉性柔和,遇事顺随,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东坡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闰之死,东坡亲写祭文,十年后,子由将她与东坡合葬。东坡贬谪黄州期间,收朝云为妾,朝云聪明活泼有生气,是东坡的红颜知己,据传,东坡曾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有说“一肚子墨水”,有说“一肚子漂亮诗文”,东坡都摇头说“不是”,最后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呼曰“对!遂大笑。东坡对弟弟子由的深情也非比寻常,在宦海浮沉的顺逆荣枯过程中兄弟手足情深,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因为子由,苏东坡写出了那首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苏东坡幽默达观。东坡一生穷达多变,却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自谓陶潜是其前身,与自然浑融一体,宁静满足。被贬黄州期间,曾于雪堂墙上门上写下“警言”: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后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却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最能体现其达观人生哲学的,应是他贬谪到海南的日记: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譬如注水于地,小草浮其上,一蚁抱草叶求活。已而水干,遇他蚁而泣曰:“不意尚能相见尔!”小蚁岂知瞬间竟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与诸友人小饮后记之。
人生的况味,总能在某篇东坡诗文中寻就。传言苏东坡是文曲星转世,每当仰望星空,我都愿意相信星宿也有轮回,譬如东坡爱好陶潜诗,林语堂直言偏爱苏东坡,他们所偏爱的都是他们隔代的知己,是文曲星一次次的转世为人,如今离世经年的大文豪们已化身天幕上的星辰,调皮的注视着一代一代的后人,在他们作品的营养下,走出迷茫,走过彷徨,成就最好的自己。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四
起初拿到这本薄薄300多页的《苏东坡传》,粗略的翻翻,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认认真真地开始看起来,也被林语堂那些看起来略微费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直到老师说下周一律收齐。为了届时的作业,硬着头皮开始飞速的看了起来。
从一开始的一目十行到后来废寝忘食的细细去读,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他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语堂那种平实的笔调,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这是苏轼用来自勉的诗句,有这样的诗句作铺垫,但在我们领教了苏轼的天才和博学后,还是免不了的惊讶,随即就是无法言喻的崇拜。官场上的苏轼仍是一个智者,但却不是一个胜者。在那个党羽之争那个膨胀的年代,两党之争,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圆滑,多的是冲动和嫉恶如仇的正直,当然,为了这种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没有使他逃过一些牢狱之灾。对于这些所谓“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这样一个乐天派而言总是嗤之以鼻“如蝇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过多少苍蝇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这样的性格除了让他自己大呼“我真是无可救药”之外,也不免让人察觉他的可爱。苏轼是幸运的,有一个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处处帮助他的皇太后。这种幸运或许也是他晚年悲凉不幸命运的导火线。苏轼的晚年是寂寞的,“夜凉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种花。棋罢不知人横世。……”即使这样,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懂得知足常乐,他是满足的。而喜欢他的却为他暗暗不平,为官清廉,为百姓谋福谋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贫如洗。这是他的不幸?还是上天的一种公平。他也许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别人耗尽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苏东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功夫。
苏东坡在宋词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没有人否认过,大家都对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李清照说苏轼的词不成调,也没有律。可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地位。
苏东坡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上下五千年才出了一个的天才。引用别人对于苏轼的评价结束我想说的话。 “每每读到有关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首诗正好作为写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东坡这样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远。在浩瀚史卷中,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为人处世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领悟生命有几个能有他的心智和性灵?检索命运有几个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是一个伟人,留下了旷世奇才,体现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个凡人,任凭世俗尘埃掩盖;他是现时的石,后世的玉。”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五
元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宫廷官员发出圣谕,将苏东坡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由于形势所迫,苏东坡暂时过上了隐士的生活。大概也正是因为这番经历,苏东坡为自己的儿子遁儿作的诗中,有“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句。
苏东坡在黄州这个肮脏不堪的小镇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每天与朋友一起度过,谁又能想象,这是一位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的人呢?苏东喜夜游,常常喝醉,有时甚至直接在野外睡觉,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不少有趣的谣言,一次说苏东坡顺江而下逃走,一次说苏东坡与散文大家曾巩一同玉楼赴召,同返天庭,这也引得东坡无奈:“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
黄州六年中,苏东坡乐观豁达的饮酒夜游的生活,是她写出了不少不朽的杰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名作皆出自此时。
《赤壁赋》中,苏子以“乐——喜——悲”的感情脉络,通过对话以及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客人对于生命变化的感伤以及苏东坡对于拥抱大自然,忘却尘俗的追逐。
赤壁赋一章,讲述的便是苏东坡的心境,这是道家的神仙境界,亦是苏东坡宁静欣悦的心境的写照,更是他旷达自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结语:东坡居士的是,源自于生活,来自于偶然,我们应该用这种恬适的心境,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六
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相遇。冷遇见了暖,就形成了雨;春遇见了秋,便有了岁月;太阳遇见月亮,变生成了星辰;天空遇见大地,就有了永恒。世上的每一场相知,都从相遇开始。世上的每一段倾心,都因相遇而沉醉。
然而大千世界,何其纷繁复杂。在追逐名利之中,人们的心与心逐渐远离,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你想去触及,却只是一片虚无。人情世故之中,所有的相遇都变得平淡。你想追寻的人与事,却只能含着泪擦肩而过。即使身处热闹的街市,面对这车水马龙的人群,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也得不到一刻眼神的交接。孤独,是一个人的,也是一群人的,就这样无声地进行一个人的战争。想要去挣脱,却只能茫然对视。
茫茫人海中,我只想去遇人生中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于是,我决定携着背包,带着几分期许,去寻一场倾心的相遇。
以文字为房,以标点为窗,我找到了一片心灵的栖息地。打开时空的按钮,开启一段时空之旅。偶遇一位沉睡的灵魂,听他诉说千年的情思,听他吟唱千年的词调。这里是诗情的天地,记录着辉煌的历史传奇,谱写了璀璨的光的篇章。殊不知,这段文字的背后,有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深情。我遇见了他们的故事,从此,点亮了我的人生。
以岁月为笔,以相思为墨。字字皆情,句句皆心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字一句的斟酌,让这片文字的世界充满着深情,春风卷来大地的芳香,打开心灵尘封已久的窗户。流水冲刷岁月的痕,洗涤人们心中的孤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温和,一切都被赋予新的生命。这里的灵魂因千年的沉淀而变得清纯,或深邃,或豪迈,或深情,承载在属于他们的故事中。原一个人独自走到流水的尽头,只静静地坐着,看天边的云彩冉冉升起。
还记得千年前的浔阳江畔?那一夜,只留下动听的琵琶声和泪水沉入水底,重温那段故事,我仿佛遇见了当年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那双深邃的眼睛就好像能洞察周围的一切,看破了岁月的流离,一头飘逸的秀发交织着修长的衣袂在风中凌乱。他在侧身倾听,让灵魂行走在琵琶拨动着的琴弦上手指和着音律轻轻拍动。他听得入神,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殊不知,泪水早已湿透青衫。我多想扯破千年便是时光的束缚。为他拭去眼角的荧光。可是我不能,只静静地看着彷徨的白司马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他想借酒醉去逃避,却不料醉不成欢惨将别。心灵上的创伤太重,烈酒也无法朦胧。悦耳的琵琶声在诗人的心头响起,在诗中隐没,牵动着司马难酬的壮志。看着诗人高举着酒杯,却始终放不下。何不一饮而尽?任尔东西南北风。乐声渐去,只留下诗人独自一人的感伤。那一夜,一花,一酒,一诗,陪着醉倒在江边的白司马,足以。酒不醉人人自醉,醉来的第二天,他会选择去忘记一切,只记得别离时的茫茫江浸月。
从浔阳岸边走过,邂逅诗人沉睡千年的灵魂。我是多么幸运,能遇见一段倾心的美好。只想轻轻的哼唱着《霓裳羽衣曲》,骑着白马,滴哒滴哒的走过盛唐的别样繁华,或许下一秒,又能遇见一段。
偶遇一段美好,胜过一场虚伪的追逐。只愿沉醉在诗情的天地,站在词语的留白中,与文字谋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慢慢地跟着诗人的脚步,徜徉在这片文字的海洋,有诗路过的地方,满山的清流便开始吟咏唱和,轻轻地挥一挥手,便是诗人繁杂交织在一起的情思,那些永远无法解开的秘密。诗人一伸手,便是满把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我躺在云端,遇见一首诗,遇见诗中的人与事,遇见一位横卧在岁月的灵魂……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七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真的是毫无头绪,而且也读下去,便将它暂时冷落。可如今我又想起苏东坡,我渴望了解他,于是再次翻开了这本《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这一辈子可谓是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我称他为“苦了一辈子的诗人”。但是尽管生活困苦,他总是豁达乐观,所以他那无人能敌的阳光心态也是拜吃了太多苦头所赐。
在1036年12月19日,这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苏轼在他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而他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苏洵败在了需要有相当的艺术情绪的做诗上,这一点苏东坡比他强。果然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在苏轼与苏澈刚二十有余时,和父亲已是朝廷命官。只是,这时的苏东坡初入官场,还不够成熟老练,他的妻子帮了他不少忙。苏夫人能够看出别人的短处,苏东坡恰恰不能,所以妻子对苏东坡的忠言他也听。苏夫人或许是参透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橘”的道理吧。
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人,最令人喜欢的一点便是乐观。因此,小人章惇和看苏东坡不顺眼的人十分烦恼,他们竟也无奈苏东坡。当苏东坡只剩间破房子时,却更加逍遥自在了。苏东坡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一句话为“月色入户”,可见房子之破,连月光都投进来了。可下一句为“欣然起行”,苏东坡竟满心欢喜,像老朋友来家坐坐一样,起了床,踏着月色,找好友张怀民去了。所以你看,这位诗人多么独特!
苏轼,让我叫一声你的名字,尽管你如昙花一现,但你留给我们的记忆与回忆,不会淹没在时间大海里,你将永远住在人民心中,这朵美丽的花将永不凋零。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八
从小我就读苏东坡的诗。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悲伤;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这些无不体现出苏东坡的丰富情感以及豪迈的气概。昨天我读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几度升迁的心酸呢?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还一生与大文豪,大政治家,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是好是坏,我们先不管。但是苏东坡敢与皇帝的宠臣,宋朝的宰相相逆而行,用那颗博大的心去斗那些排挤良臣,任人唯亲的小人,就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呀。
说到底,就是苏东坡的人生目标就是为了百姓的生活。苏东坡关注的更多地是百姓的愉悦或疾苦。只要他认为某一条政策不利于百姓,与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相逆,就一定会对此对抗。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当时步步高升?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要得罪当权者。比如郑侠,是全国第一个重挫王安石的人,结果惨遭流放。再比如雷州太守热情招待宰相章惇的敌人苏东坡,结果被开除。
把苏东坡似乎不懂这一点。他一生堂堂正正,明辨是非,实事求是。一心只为国家人民。这是多么值得赞颂啊。
让我们走进苏东坡,见证这个传奇人物,领略他的传奇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九
最近在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读的感受。
苏东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历史的地位恐怕也只有李杜能与之匹敌,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读过这本书后,对苏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本书没有史实记载的东坡传记那样文字严肃,林语堂笔下的东坡传文字亲切,字里行间充满对苏轼的喜爱之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褒贬鲜明,读起来轻松、更有趣味性。读完之后,瞬间觉得苏轼确实可以称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苏东坡之伟大,首先在于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天地万物,世间百态,了然于胸,下笔入神。从才华来看,他是一代文豪,他一生著作颇丰,著七百多少诗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广为人传,那种天马行空,绝非常人可有。当然苏东坡的才华远非吟诗作对,他也是位博学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儒释道百家,工程农学,医学炼丹,可谓无所不精,就连小烹,亦有独到深刻见解,如他在黄州时独创的东坡肉、东坡鱼、东坡汤,都让后人津津乐道。《苏东坡传》中还记载,他从儋州返回大陆期间,正逢夏季,非常之热。他得了痢疾。他以为自己喝冷水过多,觉得特别软弱无力。就自己买了一服药黄香来吃,顿时觉得好得多了。中医认为黄香是很有力的补药,能补血、补内脏各经,很多现代的中国人天天论碗喝黄香汤,确有益处。纵观《苏东坡传》,他堪称百科全书,万能全才,无不让人佩服。
苏东坡的伟大、令人敬畏的还有他的正直,他敢于挑战权贵,勇于唱反调,忧国忧民,为民请命。他任徐州太守,杭州知州,被贬惠州之时,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著名的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他所修建,“苏堤春晓”已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这也是得到后世人民爱戴尊敬的原因。
苏东坡的伟大还体现在他的乐观豁达之上。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指出,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苏东坡的乐天,源于他的生性豁达,纵然一生命运多难,也不悲观。苏诗极少有那些婉转哀愁,情愫万千的作品,读他的诗词让人能振奋。在厄难面前,苏东坡凭借其乐观天性,直面悲困,苦中作乐,倒也乐得其所。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人生转折点“乌台诗案”,让他他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正如他自己曾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就是这样的坎坷人生,他也能苦中作乐。下面是《东坡传》里面的几个小故事。
苏轼初贬黄州之时,虽居住在这个贫苦小镇上,却能苦中作乐。他居住的房子非常简陋,夏天对着大太阳,别的旅客一旦看见,就会黯然失望,他却对其情有独钟,他向别人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景色并不见得是可夸耀的,景色之美只是因为观赏风景的人有一颗善于寻找美得心。
依然充满情趣,写下了悠悠然的诗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此诗传到时任宰相的政敌章惇耳里:好个苏东坡,你的贬谪生活也太闲适滋润了。便下令再将其贬至更为偏僻荒凉的海南儋县。
在他居海南之第二年,当时谣传苏轼已死亡。在一次宴席上,一个朋友向他开玩笑说:“我当时真以为你死了。”苏东坡说:“不错,我死了,并且还到了阴曹地府。在阴间路上遇见了章惇,决心又还了阳。”感觉苏东坡就是“老小孩”,充满童趣。这种处世态度,是我应该学习追求的方向。
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塑造了一个丰富的苏东坡,值得一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十
喜欢苏东坡,甚于诗仙李白,也甚于诗圣杜甫,所以对有同样感受的林语堂先生的著作平添亲切感,从《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而到《苏东坡传》,多次阅读,爱不释手。
推究起来,收获几何,恐怕不是篇把读后感所能尽言。阅读本身是快乐的。将阅读所得内化成精神养分,进而收获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乃至点点滴滴,是我阅读的真正意义。
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于是这部《苏东坡传》,犹如佳酿,消融了我心中的块垒,让“痛”变成通,通畅、通达、通泰!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成语:风云:比喻难得的机会;际会: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如:《周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万物睹。”汉·王充《论衡·偶会》:“良辅超拔于际会。”又如:盖圣上既奉天运承了大统,天下闺中自应广育英才,以为辅弼,亦如古之八元、八恺,风云际会。——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十一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苏东坡
我曾听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品过“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的毕生,纵使命途多舛,也无法阻挡他忧国忧民的脚步。
居庙堂之高
为官,他心系黎民。
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苏东坡用太后的恩宠,请求大量的拨款,实现了针对于全城的公共卫生方案,修整出了一个全新的杭州。
淡水资源在当时是极其重要的,它主要源于西湖,而西湖起着可以为百姓和稻田供水的作用。
可是后来,西湖就开始日渐缩小,湖面蔓草丛生,六井年久失修,苏东坡也只好在“引湖水作六井”后,亲自去拜谒当年参与过这项工程的和尚,听取了他的意见,用陶瓦管代替竹管,上下用石板包围,以防水管再次被破坏。一切都计划好后,苏东坡利用自己的权力派遣了一千个兵,结果很早竣工,工程也做得很好。
供水工程结束后,苏东坡立即着手清除西湖中的水草,他向太后请求拨一万七千贯,又向朝廷上书。随后,他将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这就是后来的“苏堤”。
处江湖之远
为民,他忧国忧君。纵使苏东坡经历过多次沉重的政治打击,但他并没有产生丝毫怨恨,只是身在野,心忧君。
绍圣三年,博罗大火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救济无家可归的百姓,临时搭棚供他们居住,官家衙署全都焚毁,全需重建。苏东坡担忧官方搜刮民脂民膏,便建议程之才公正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站在惠州街上,看着百姓们一个个排着队向当地政府缴纳捐税,心中不觉向往平等的生活。更有甚者,竟因政府自私自利,再加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所着想,只收老百姓们的现金。
在丰收时节,谷价下跌,有许多农民拉着满车的谷子,却因政府需缴纳的捐税按粮价高时计算和谷价的下跌,只能在低价市场出售。
苏东坡凭借与程之才的交情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揭发衙署积弊,向农民纯然勒索。他又请程之才和税吏、运输官举行会议,将他们说服并建议以当前谷价征税。数月后,他在听说三位官员已决定向朝廷呈请后欣喜至极。
苏东坡在朝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勇于发表自己的政见,因指出王安石变法对老百姓的迫害,家破人亡。在野,一贬再贬,仍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老百姓谋福利,为自己谋求诗意的生活,被贬广州。
无论在朝还是在野,苏东坡都随心所欲,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所谓的“至情至性”。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十二
我一直崇拜苏东坡,他的才能、豁达、豪爽都让我赞叹不已。在过去,我一直以为饱受苦难的他可能会对这不公的命运充满愤恨和不甘,而最近读完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却发现他是幸福的,并且这份幸福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前提。周国平先生说:“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宁静的灵魂,你就是快乐,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苏东坡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令他一生有足够的精力游山玩水,领略大自然赐予他的快乐。尽管他仕途坎坷多舛,但他健康的身体使他能承受辗转的颠簸、生活的艰辛。他61岁的时候被流放到条件恶劣的海南,在那里三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冬无炭,夏无寒泉”。在宋朝,因不堪折磨死在流放的路上或流放之地的官员不少,但他挺过去了,并在这段艰苦的时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道: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身体硬朗,不怕雨淋,能享受雨中的乐趣。因此,健康的身体是他幸福的前提。
内心的安详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一种感觉,只要内心安详,就可以收获幸福。苏东坡是与生俱来的乐天派,深谙生活的乐趣,善于发现、制造和享受平凡中的快乐,并且永葆内心的安详和喜悦。尽管他历尽坎坷、饱受磨难,但他总是那么宽容豁达,那么安详平和,笑对忧患,潇洒生活。当官时,他能在山上树下的竹椅上酣然入梦;被捕在狱中,他能鼻息如雷;被贬到黄州时,他能“草为茵块为枕”,酣睡到天黑,直到好心人把他叫醒才回家。他总结了“赏心乐事十六件”,他认为,幸福是湖畔散步,幸福是登楼看山,幸福是午后安眠,幸福是院内花开。这就是他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心灵,是他幸福的源泉。
和睦的家庭是幸福的保障。小时候,家境富裕,家风敦厚,使他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茁壮成长。他与弟弟苏辙感情非常好,一生患难与共,书信不断,互勉互助。成家后,两家人的关系也特别密切,总是寻找机会相聚在一起。兄弟离别时总是那么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深厚的手足情是他这个伟大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美满的婚姻给他提供了温馨的港湾。他有两个妻子(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夫妻恩爱,感情深切,给予他极大的慰藉。侍妾王朝云是他的红颜知己,生活上为他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照,精神上给予他无穷无尽的支持。他有三个儿子,都十分孝顺,陪他颠沛流离,四海为家。他晚年被贬到海南的三年,小儿子苏过将家室留在惠州,自己一个人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他的起居,充当他的秘书。无价的亲情,温馨的家庭,给予他无穷的关爱和支持,使他跨过一个个坎坷、度过一个个难关。这,也是一种幸福。
深厚的友谊是幸福的明灯。苏东坡一生有很多亲密的好朋友,有文人学者、和尚道士、高官平民等。正如他所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能和各种各样的人成为好朋友。不论他平步青云,还是身处逆境,总有朋友相伴,使他的生活从不寂寞。当他被贬、身处困境时,朋友不断给他物资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例如,他被贬到惠州时,杭州僧人参寥、常州的钱世雄,不断派人给他带去礼品、药物、书信以示探望;道士陆惟谦不辞两千里之遥,特意去看望他;道教奇人吴复古还去和他同住数月,促膝长谈。他被贬到海南时,吴复古也去和他住了几个月,为他带去外面的信息,和他分析时事政局等。深厚的友谊是幸福的明灯,照亮了他晦暗的人生路。
出众的才华是幸福的助力。苏东坡是千古奇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是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四大书法家之一、中国南派画始祖之一。他懂建筑,黄楼、苏堤、雪堂等是他的佳作。他懂医学,能为百姓看病、开药方。他还乐于告诉百姓药草的功效和如何研制药粉治病。例如他分享如何把苍耳制成白粉末,内服使皮肤柔滑如玉。他善烹饪,能酿酒,乐于分享“东坡肉”、“东坡汤”、“东坡豆腐”、“东坡肘子”等美食的做法,与平民百姓一起享用美食。他还研究佛教、瑜伽、养生术等。这些爱好、能力,使他能更好地工作、生活,享受他的快乐与幸福。有一次,一个卖扇子的人因卖不出扇子,无法还借款,被告到衙门。苏东坡了解了来龙去脉后,在卖扇人的一捆扇子上作画,扇子立刻被抢购一空,皆大欢喜,完美结案。他的绝代才华使他能快速完成各种工作,有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家人、好友,品尝美酒佳肴(对于苏东坡来说,有酒有菜就是美酒佳肴),欣赏大自然的美妙。他出众的才华使很多人崇拜他,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使他有真诚的追随者、志同道合的好友和他们的陪伴、相助。苏门六学士以气节相许,互勉互励,终身追随他。他的出众才华使他能更好地为百姓做事,深得百姓的爱戴。他每到一个地方为官、游玩或是不经意间经过,都能受到官员、百姓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因此,他出众的才华是他幸福人生的助力。
虽然苏东坡饱历生活的磨难,但我从《苏东坡传》的字里行间,从他的诗词散文中读到了他的幸福,使我更加崇拜敬佩他。这本书值得我们好好研读,既能了解苏东坡的一生,又能学习他流芳百世的诗词歌赋,更能学习他千古不朽的人生哲学。让我们在书中感悟他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从而使我们自己的内心更强大、生活更幸福!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十三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成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如:茅盾《从风洞山传奇说起》:“在明末诸忠臣中,我对于瞿式耜的评价,比史可法还高些……因为瞿比史更富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十四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真的.是毫无头绪,而且也读下去,便将它暂时冷落。可如今我又想起苏东坡,我渴望了解他,于是再次翻开了这本《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这一辈子可谓是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我称他为“苦了一辈子的诗人”。但是尽管生活困苦,他总是豁达乐观,所以他那无人能敌的阳光心态也是拜吃了太多苦头所赐。
在1036年12月19日,这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苏轼在他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而他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苏洵败在了需要有相当的艺术情绪的做诗上,这一点苏东坡比他强。果然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在苏轼与苏澈刚二十有余时,和父亲已是朝廷命官。只是,这时的苏东坡初入官场,还不够成熟老练,他的妻子帮了他不少忙。苏夫人能够看出别人的短处,苏东坡恰恰不能,所以妻子对苏东坡的忠言他也听。苏夫人或许是参透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橘”的道理吧。
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人,最令人喜欢的一点便是乐观。因此,小人章惇和看苏东坡不顺眼的人十分烦恼,他们竟也无奈苏东坡。当苏东坡只剩间破房子时,却更加逍遥自在了。苏东坡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一句话为“月色入户”,可见房子之破,连月光都投进来了。可下一句为“欣然起行”,苏东坡竟满心欢喜,像老朋友来家坐坐一样,起了床,踏着月色,找好友张怀民去了。所以你看,这位诗人多么独特!
苏轼,让我叫一声你的名字,尽管你如昙花一现,但你留给我们的记忆与回忆,不会淹没在时间大海里,你将永远住在人民心中,这朵美丽的花将永不凋零。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十五
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为何不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偏舟,任意东西?放下勾心斗角的官场,放下黑暗腐朽的朝廷,让旷达不羁的灵魂尽情释放,让自己潇洒如仙的旷达情怀融化在无尽的大自然中。
这才是生命最美的姿态。
林语堂先生这样形容他:他犹如政坛风暴之中的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皇帝的秘书,是慈悲的法官……可是这些也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精彩绝艳,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缱绻……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让我在欣赏其才华外,体会到他的生命与灵魂,感悟到他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二十一岁的苏轼,还带着些许稚气与傲气。步入考场,以笔为枪,文不加点,行云流水般的文章,使他一战成名。对于考官的误判,他云淡风轻的一笑,笑没了所有功名利禄,笑出了自己的风华正茂。
二十四岁的苏轼初步入官场,签书凤翔府判官。倜傥潇洒,谈笑风生,他绝世的才华,令世人倾倒。他有感而作的诗,境内多少文人竞相背诵,有多少首诗词流传至今。确实,他刚刚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开始走向坎坷的一生。
而立之年的苏轼,年轻气盛。王安石开始了激进的变法,买通了宋神宗,让朝廷又蒙上了一层灰雾。政见不符的苏轼,自求外放,想拯救这个民不聊生的世界。承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惠民于实际。本已得到皇帝赏识的苏东坡,本可以回到朝廷,却又被小人所污蔑,他的人生走向下一道坎坷。
已到了知命之年,人民的维护使苏轼九死一生。乌台诗案,洗去了他的孤傲,抚平了他的棱角,但没有磨灭他的光辉。他变得成熟,开始寻找内心真正的追求,开始思考这早已混沌不堪的世界。
他远离了世俗,远离了官场,也开启了自己真正的人生之旅。站在长河边遥望,月色下的江面泛起朵朵涟漪。一直以来,到底是什么让我魂牵梦绕?又到底是什么让我苦苦追寻?我现在仿佛与这景色合为一体,轻倚着竹杖,听着流水奔腾前行。江边的杨柳微微晃动,也带动着透过柳枝的月光闪烁不定,就像我的心啊,摇摆不定,它怎样才能孤傲达观的穿越世俗的汪洋而不触礁?希望我心中的那扁小船从此消逝,浮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而我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大自然中,只有在那里才有旷达,才有自由,才有灵魂深处的静谧。月光摇落,仿佛已是三更了。
六十六岁时,苏轼的生命之光暗淡了,但仿佛还残存着一丝余温。他带去了潇洒,带去了不羁,也带去了闲静,带去了淡泊。
一生为官,一生清廉。
这便是生命最美的姿态。
人生中常有暴风雨,走在前行之路上的人们无法逃避,它往往暗淡了我们天空的颜色,暗淡了那份蔚蓝和明丽,有些人在灰色的穹顶下渐渐消沉;苏轼,却在暴风雨中傲然挺立,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
苏轼在仕途路上因性格狂傲而得罪过很多人,多次被贬,被朝中大臣们恶语相向,但却并不乏赏识他的才华的人。就连皇上和皇后都非常重视苏轼的文采,苏轼每次犯错之后,总有人替他求情,皇帝应考虑到他性格直率,直言不讳,终会得罪朝廷大官,而把他贬谪。
与苏轼生死相依的弟弟苏子由也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他的才华可能远不及苏轼,但他却顺利地当了官,官职一路扶摇而上,顺风顺水,过着安稳平静的生活。
说到底,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的处事态度。子由追求平稳安逸的生活,仿佛与世无争,皇帝却认为他对朝廷没有威胁性,将他迁升,苏轼却不忍屈服于混沌的世俗,不甘低头与不公的命运,在他眼里,百姓的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看着官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他的心情急切,却无能为力地承受着,只能旁观却不能改变的痛楚。
只有经历多了,才能饱尝人生的滋味。有“大江东去”的豪情壮志,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情思,又有“千里共婵娟”的释然,也不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情致。
苏轼的生命是多彩的,他的感情亦是丰富的。
最令我敬佩的,是苏轼走入仕途的激昂,和辞官归隐的决绝。
苏轼经历了风雨,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难道我们不亦是如此?
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打拼的游子,他们最初步入这个世界的时候,携着那份放荡不羁。渐渐的,他们学会了收敛自己无畏的傲气,在充满泥泞的道路上负重前行。走累了,当他们抬头仰望时,一片都是灰色,有人倒下了,他们为命运屈膝,还有人只是在休息片刻后继续前行。他们对命运宣战,用残存的意志告诉自己:命运越是对你不公,你就越要和他奋斗到底!
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品味过悲欢离合后回首,发现自己的路上充满了坎坷,这才醒悟,挫折和失败并不是人生中的意外,而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必然,是生活的馈赠,是命运的磨砺。
无畏挫折与挑战,提高自身素养,心系祖国与人民,小至个人理想,大至中国梦,都必定会实现。
不忘初心,与命运抗争到底,这才是生命最美的姿态。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