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优秀8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篇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也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行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那日送君离开,心里有很多的不舍,就像亲人离开身边,踏上一个长途漫漫的旅途。远方的你或许不曾想象,那年我也曾这样离开过,也曾这样告别这个家乡,不是没有思念,连转身都成了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我害怕,害怕转身的瞬间会泪流满面,即便如此,泪水还是弥漫了我的双眼。我不敢回头看!不愿意看到母亲深邃的眼神中的那丝温暖,不愿看到父亲眼泪满眶却还装作坚强的脸庞。此刻间让我最觉得心酸,最觉得微凉,一个人得离开带给家人的是无限的思念,我害怕外出的这些时间,还是让我一直不习惯,没有亲人在身边,我害怕我每天都会不安。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现在的我或许依然不变,没有任何改变,还是个幼稚不懂事的小孩,什么也不明白,现在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人生不能如初见那样的人生将是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我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纳兰词里的人生仅仅指的是爱情里的人生,而真正的人生,不仅仅只有爱情,还有友情,还有亲情,所有加起来才算是人生,缺少任何一样,我们的人生都不会叫做人生!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篇二
"人生若只如初见"
女儿托人带来一书,名《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安意如著),供我茶余饭后解颐,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书中夹有一纸文字,算是"读后感"。看后有同感。故摘抄如下,与之分享:
我读唐诗宋词是高中阶段做的事,大学里总是以中外几个名人的小说为伍,走上社会后,忙于家庭与工作,无暇于书刊,简直与文盲无异。说来惭愧,竟然不知大名鼎鼎的纳兰容若,更不多知红极一时的安意如小姐。
周日,闲来跟风,与几个要好的老同学逛书市。一本题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书吸引了我的眼球。同学说,都已看过,值得一读。于是就买了下来。
"人生若只如初见",咀嚼之,却有道不尽的缠绵,耐人寻味--是美好?是回忆?是遗憾?是流连?可见,说这话的人,必有些许的忧愁和无奈,更是喜好在梦呓里神游,正如纳兰容若的生平。
安意如(张莉),毕竟是80后的小女子,说实在的,我心里总带着一点"不屑"。你小妮子有几分功力来说古?向来只觉得像周汝昌那样的老苍头才有能耐往我等跟前一站,说说三、道道四,也不乏有几分"文风"的肃穆,即便评论一下"林妹妹"之类也觉得是高高在上,而别人不得亲近,就像早已作古的56年版的《红楼梦辩》,能从故纸堆得到一本也是个难,读后感《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
细细品读,果真出人意料。文笔显得俏皮诙谐,字里行间还杂带着几许新潮流的东东,辞句读来飘逸轻松,对原诗原词的评品既入骨又温婉,每一个故事都讲得娓娓动人,喜怒笑骂怅然真实。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从班婕妤到唐明皇、杨贵妃,到白居易,到李白、杜甫、杜牧、孟浩然,到薛涛、霍小玉、柳永、李清照、秦观、苏轼、晏小山,再回到纳兰容若;从《诗经》说到诗、词,再说到故事…躲不开的是命运的缠绕,理不清的是爱情的永恒。
问世间,
情为何物?
只教生死相许。
万花纷落,
月华如水,
春草清辉邂逅缘。
浅斟低吟,
一切都在诗歌外。
满篇才子共佳人,
说情说坎说无奈;
一纸的才情艳句,
道天道地道人生。
清丽风雅话际遇,
谁解其中味?
如有来世,我愿做那柳荫下或泛舟中的婉约才女,或笛、或琴、或棋、或画,伴着和风细雨,与君浅尝低吟。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篇三
《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朋友家里的书桌上。“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本是不俗的,只是感觉,若写书的人连自已的书名也起不好,要套用一句古诗来给自已的书命名,且先不说俗不俗,这种做法不免让人感得哗然取宠,所以连翻的欲望也没有了。
后来,朋友说这本不错,又因家里实在没书看了,再到朋友家,顺便捎了回来。
写书的人是位年轻的女子。她似在谈诗,又像在谈风月,更像是用清丽,感性的笔调,给读者讲一个个凄世绝美的'恋曲。旷世的奇才,绝代的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人不免沉浸在千百年前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中恍恍然!
从名门闺秀,幽雅贤德的班婕妤繁华过尽,因飞燕合德失庞所作《团扇歌》开篇,引出纳兰容若的“人生若此如初见,”行文巧妙,也灰讥幽默,也不乏言词的狠毒。
我不甚喜欢《团扇歌》,诗作得还巧妙,比喻打得还好,还忧切动人,我依旧是不喜欢。不喜欢班婕妤爱不敢爱,恨不敢恨的个性。虽安意如评她清高自诩,目下无尘,处处以大闺秀自处,以至失庞后,不哭不闹,安静躲开旁人,偷偷的把自已忧伤哀怨揉进《团扇歌》里。把古代妇女的美德及柔弱演绎到极致。我只是有点婉惜并不喜欢。如此一个德材兼备的佳人,结局却甚凄凉。还是喜欢杨玉环的个性,爱就爱了,从来不去想她眼里的“三郎”是她的公公,是天下旷世的明君。她眼里爱是平等,也不受外界任何因素影响。她呼他如平民老百姓夫妻般的叫着“三郎”,平常人家的小日子,对深宫帝院来言,却成了不寻常!她在他面前只想做个小女人,有点任性,喜欢被娇宠,也小心眼般的吃醋。
她爱他,所以受他的恩宠便成了理所当然,他受她,也是倾城所付,不,是倾国所付也在所不惜。他因她“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她是个不涉政的娇憨女人,最终变了风云,不知身在福中亦也祸,更不知身系天下安稳。王朝动乱,因为有她的关系,却不是她的错,收拾残局里,却需要一个“宛转蛾眉马前死”才戛然而止。爱得娇憨,爱得纯碎,爱得平等。爱到死也无所怨。只求三军齐发,护我三郎早日回长安!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篇四
《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朋友家里的书桌上。“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本是不俗的,只是感觉,若写书的人连自已的书名也起不好,要套用一句古诗来给自已的书命名,且先不说俗不俗,这种做法不免让人感得哗然取宠,所以连翻的欲望也没有了。
后来,朋友说这本不错,又因家里实在没书看了,再到朋友家,顺便捎了回来。
写书的人是位年轻的女子。她似在谈诗,又像在谈风月,更像是用清丽,感性的笔调,给读者讲一个个凄世绝美的恋曲。旷世的奇才,绝代的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人不免沉浸在千百年前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中恍恍然!
从名门闺秀,幽雅贤德的班婕妤繁华过尽,因飞燕合德失庞所作《团扇歌》开篇,引出纳兰容若的“人生若此如初见,”行文巧妙,也灰譏幽默,也不乏言词的狠毒。
另一个我喜欢的女子就是被元稹始乱终弃的女子“莺莺”。就是《会真记》里莺莺的原型。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借了《会真记》里莺莺的壳。这是元稹的自传,更是他的忏情录。但是很遗憾,历史对这位女子却没有考证。我们也就叫她为莺莺吧。
如果说到莺莺,一定先要感谢唐朝的那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历史上下五年里,除了母系社会时,女人有着真正的地位,除了大唐盛世,还有什么时候超越过那个时代。大唐盛世现象,不能归功于李隆基一个人,武则天的功劳也是功不可末的。(这是闲外话了)那个时代,儿女情长了。母亲可以姑息,和尚可表情,尼姑可传意,道观寺庙里也能是幽会场所。真是一个浪漫到骨子的时代。难怪会出李白,李贺,杜甫,白居易——一批文人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巅峰时代!
长安东边小郡的一座寺庙里,年轻俊雅的元稹遇到心中如花佳人。她是如此的高贵和冰雪聪明,她追求心中的爱又是那样胆大和义无反顾,她有着独立的人格,哪怕是热情奔赴情场时,也是那时冷静从容,不需要任何猥琐的道理作借口。不需要任何羞惭的表情作掩饰,亦不需要任何患得患失的考虑,她过于神圣肃静的爱,反而让多年以后的他还肃然敬畏。爱就爱了,就毫不迟疑的来到他的身旁。她巧安排让丫环为他们牵桥搭线,使他共她同罗帐。在她义无反顾的奔向他怀里时,在短暂的欢娱过后,他却要奔向自己的前程了,嗯,对了呢,他现在还是一个如此平凡的年轻人,空有着才华是不行,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的,他别她,“通赛两不见,波澜各自起,与君相背飞,去去心如此。”爱情的悲哀莫过如此。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篇五
在网上看了几篇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此见》,很有感触。古老的东西经这样一发挥,就一下子活了起来。尤其是纳兰性德的这首词,更是显现出了一种现代的生命力。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雨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这是《辞海》上对纳兰性德的介绍。上面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小令,全名为《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作为清代词人,其声名自然不能与宋人相比,但这首词却是深得年轻人喜爱的,许多痴男怨女都能吟上几句。但我以为人们对这首词的理解未必确切。下面就是时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读法。
如果相爱永远像初识,哪里还会出现婕妤怨秋扇的事情。当薄情郎轻易变心时,男女的感情中本来就会出现这类事。想当初唐皇与贵妃的山盟海誓犹在耳边,却难熬栈道雨声铃声声声怨。现在我身边的薄幸锦衣郎,还不如当年唐明皇许过比翼连枝愿。
这是一首以女子的口吻写的一首怨词,我很同意这种说法,但如何来怨,这是理解的关键。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哀婉的怨,一种认命的怨,一种无可奈何的怨。
就上面这段翻译来看,前面两句的解释是较为准确的。三四两句就有些模糊了。从两句的关系来看,似乎是说:“负心的男子轻易地变了心,痴心的女子还在安慰自己:大概这男人跟其他人一样本是容易变心的吧。”这样,那后二句就好理解了:“你看那唐明皇当年不是在深宫之中缠绵之后曾对杨玉环海誓山盟吗?等到马嵬坡被赐死,苦雨凄铃之中,杨玉环又何曾怨恨过李隆基呢?”最后两句的理解关键在于“何如”二字。这两个字很容易理解成“怎么像”或“哪里比得上”,这样讲,与上文就连不起来了。其实这两个字还有一解,那就是“如何”,“如何”是“何如”的倒装,“如何”也可说“奈何”,“如之何”或“奈之何”相当于说“把什么怎么办”,项羽在乌江边上就曾说过:“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说:“虞姬虞姬啊,我该把你怎么办啊!”如这样讲,这两句就能和上两句连起来了:“明皇那样负了贵妃,贵妃都不敢有怨言,我又能把那个当时信誓旦旦、说要永结连理而今又变心了的薄幸锦衣儿怎么办呢?”这样解释,这怨就不是怨恨了,而是一种幽怨了,从形象上来说,也比较符合传统的女子形象。
无论怎样解读,这首词都有一种凄美,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得到的。因为生活给每个人的经验都是如此,两个人在一起,无论能否长相厮守,“人生只是若初见”都只能是一种理想,要得有新婚时的感觉,都是需要小别一下的,何况一辈子都在你看我,我看你呢?其实,对于爱情,是还有很多种评价标准的。比如平淡,比如真诚,比如以沫相濡,比如彼此搀扶,若能这样,即便没有了当年初见时的激情,也应该是值得期盼的人生。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篇六
最近闲暇时在读安如意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刚读时,那书中的诗情画意吸引了我,我从小就喜欢诗词,可却又没有那么好的头脑记住它,总是过目就忘——可读过此书后,我发现里面那曼妙的诗句随时摘吵却给我留下印象深刻。
可以留下美好的回忆,不会有嫉恨、不会有怨恨、不会变成仇人,永远是对方心中的完美影象。因为初见时,只是不经意的一瞥。不过是一时的恍惚,不过是一时的心跳,却不想,短短的一瞬,变铭刻在心中,挥之不去。
若人生只如出见,我们该保留多少美好的记忆?我们该记得多少难忘的往事?多少的往事已难追忆,多少的故事中有你有我。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篇七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我是先认识这首诗才认识这本书的,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喜欢《人生若只如初见》,可见我和很多人一样也是有很多遗憾的。命运像最名贵的丝绢,怎样的巧夺天工,拿到手上看,总透出丝丝缕缕的光,那些错落,是与生俱行的原罪。人生若只如初见,彼此都只是朦胧着,回忆着,而非去戳破彼此间的那层隔膜,就好像书中讲的那样,李隆基仍是他的旷世名主,杨玉环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读至此处,心中突然感慨万千,岁月如哀歌,青春易逝,容颜易老。当镜中人仅余一片斑白,你不曾知晓的是那个蓦然回首的女子,一闪而逝刻骨的伤痛和来不及逞强便被风干的,不舍的泪。而更为无奈的是,三郎等不到镜中人的一片斑白了,只能透过已很模糊的记忆来怀念曾经的那个她了。
而萧郎与慧娘的故事似乎更加传奇,从慧娘得知萧统是太子时便已定下了之后的悲伤结局。太子是承载着整个王朝的人,是决定着今后黎民百姓命运的人。他挣不脱门当户对的传统,逃不出封建礼法的制约。"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慧娘便死于此,而萧统亦追随慧娘而去。一对痴男怨女,用生命谱写了这一曲恋歌。代表相思的红豆便由这二人传播开来,渗透着二人的鲜血,成了王维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倘若都只是初见,没有相知,相惜,相爱,这两对痴情男女便也不会如今日这般,只能让后人艳羡、哀叹、怀念。安意如便用这般忧伤温柔的笔触带我感受着,让我沉醉,让我悲伤,却又忍不住感慨。
而后要提到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和刘彻与阿娇则是有缘分相遇,更有机会厮守,却阴差阳错的虚度了彼此相爱的时光。从古至今,没有人能比文君和相如更配得上浪漫二字。得不到家庭的祝福,他们可以很浪漫的私奔。而偏偏两人又都绝顶聪明,能够无声的说服家人,两人的厮守似是必然的。但天下男儿皆薄幸,无论曾经多么深爱,总会有君心淡漠的那一天,文君毅然决然的与相如决绝。她是满怀留恋的,却仍壮烈的与爱人诀别。直至相如缠绵病榻,两人才冰释前嫌。其实本没有什么"前嫌"可言,因为文君从未真正的怪过相如。
对于一个古时的女子来说,最悲痛的便是那厢的多情手已把玩新人发,与他人结同心去了。文君可以壮烈的与君绝,而阿娇做不到。她从小便是娇生惯养,不懂宽容为何物,偏偏刘彻是一代帝王,是拥有弱水三千的帝王,而且做不到只取一瓢饮。阿娇便注定了被废的命运,只能对着冷清的金屋怀念曾经刘彻"金屋藏娇"的誓言,寂寞的对镜独赏。
如花美眷,终究敌不过逝水流年。流年太现实,现实里有太多的欺骗与无奈。当年的秋风轻易就荒芜了今人的心,今日的浮华依旧褪不尽那年的忧伤。沧海桑田,亘古不变的,只有那心头的一抹苍凉,和那一声飘散在风中的叹息:"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感篇八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古代的诗词,那些经过历史的沉淀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是任何文字都无法企及的。工作以来总是想定下心来再细细的品读,却总是下定决心却又总是搁浅。趁着暑假的时间,我翻开了安意如品读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可谁想却一发而不可收拾。
人生若只如初见,彼此都只是朦胧着,回忆着,而不去戳破彼此间的那层隔膜,就好像书中讲的那样,李隆基仍是他的旷世名主,杨玉环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读至此处,心中突然感慨万千,岁月如哀歌,青春易逝,容颜易老。当镜中人仅余一片斑白,你不曾知晓的是那个蓦然回首的女子,一闪而逝刻骨的伤痛和来不及逞强便被风干的,不舍的泪。而更为无奈的是,三郎等不到镜中人的一片斑白了,只能透过已很模糊的记忆来怀念曾经的那个她了。
而萧郎与慧娘的故事似乎更加传奇,从慧娘得知萧统是太子时便已定下了之后的悲伤结局。太子是承载着整个王朝的人,是决定着今后黎民百姓命运的人。他挣不脱门当户对的传统,逃不出封建礼法的制约。“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慧娘便死于此,而萧统亦追随慧娘而去。一对痴男怨女,用生命谱写了这一曲恋歌。代表相思的红豆便由这二人传播开来,渗透着二人的鲜血,成了王维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倘若都只是初见,没有相知,相惜,相爱,这两对痴情男女便也不会如今日这般,只能让后人艳羡、哀叹、怀念。安意如便用这般忧伤温柔的笔触带我感受着,让我沉醉,让我悲伤,却又忍不住感慨。
而后要提到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和刘彻与阿娇则是有缘分相遇,更有机会厮守,却阴差阳错的虚度了彼此相爱的时光。从古至今,没有人能比文君和相如更配得上浪漫二字。得不到家庭的祝福,他们可以很浪漫的私奔。而偏偏两人又都绝顶聪明,能够无声的说服家人,两人的厮守似是必然的。但天下男儿皆薄幸,无论曾经多么深爱,总会有君心淡漠的那一天,文君毅然决然的与相如决绝。她是满怀留恋的,却仍壮烈的与爱人诀别。直至相如缠绵病榻,两人才冰释前嫌。其实本没有什么“前嫌”可言,因为文君从未真正的怪过相如。
对于一个古时的女子来说,最悲痛的便是那厢的多情手已把玩新人发,与他人结同心去了。文君可以壮烈的与君绝,而阿娇做不到。她从小便是娇生惯养,不懂宽容为何物,偏偏刘彻是一代帝王,是拥有弱水三千的帝王,而且做不到只取一瓢饮。阿娇便注定了被废的命运,只能对着冷清的金屋怀念曾经刘彻“金屋藏娇”的誓言,寂寞的对镜独赏。
如花美眷,终究敌不过逝水流年。流年太现实,现实里有太多的欺骗与无奈。当年的秋风轻易就荒芜了今人的心,今日的浮华依旧褪不尽那年的忧伤。沧海桑田,亘古不变的,只有那心头的一抹苍凉,和那一声飘散在风中的叹息:“人生若只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