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阅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模板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阅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篇一
国学经典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读经典能够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文化的价值与深度,并且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加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因此,国学经典阅读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段:国学经典的阅读方式
阅读国学经典有很多种方式。对于初学者,最好是找一些简短的经典来看,例如《大学》、《中庸》等。可以从注释和译注中了解经典的背景和历史,也可以寻找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来解释经典。对于有经验的读者,可以选择尝试阅读原著,并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中深入探索经典的深度。
第三段:国学经典的重要价值
国学经典阅读不仅能够增长文化知识,更能够提升人的智慧和情操。阅读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深刻领悟到经典中所传达的人类智慧,这种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管控自己、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同时,国学经典也能够培养人的品格和情操,让人学会尊重生命、珍惜时间、关爱他人、感恩生活。
第四段:国学经典阅读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国学经典阅读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需要耐心和毅力。一方面,由于涉及到文化习惯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初学者可能会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由于经典花样各异,内容复杂多样,初学者可能会因为无从下手而感到困惑。因此,初学者可以寻求阅读指导和解释,或者与他人共同研究经典。
第五段:国学经典阅读的实践意义
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国学经典的阅读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并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并且督促人们追求卓越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国学经典阅读,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方式,用我们的实践行动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篇二
20xx年9月,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了解一些比较肤浅的知识,经过此次的学习,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曹廷华教授在“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中说到:国学是从明初到晚清这一段时期所提出的虚拟性概念。是相对于“西学”而提出来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从古到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大师翟鸿曾经说过:“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容。一颗阴暗的心拖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这话对我们教师来说,说得太对了。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有信仰,要有追求。对学生付出了爱心,你就会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就会感受到学生对你的爱。鲁迅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就不知道人生的真谛。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我心中不断提醒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就像曹教授说的,对学生就要像对待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对他们百般呵护,关心有佳。真正做到“大爱无疆”。
看完熊笃老师所讲的国学经典与教育艺术,使我懂得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教学过程中,不搞题海战术,学习要和丰富的课间活动相结合。劳逸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之中,就能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的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人们总是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
现在年轻人,漠视礼仪,不尊重长辈老师前辈的都有,直到踏上了社会、工作岗位、吃到了苦头才意识到了“礼”的重要性。校园中有些出口成“脏”的同学是否也该引起重视,把逞一时口快的坏习惯给改改,养成基本的道德素质。国学中有许多的标准就算是在现代看来也还是绝不失色的。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功利。现代化提高了国人的生活节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带给人们快乐,反而带给人们更大的压力。当人们的心灵面对这烦躁的社会,不知道如何生活了,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在。当大家只是以物质为基础,而精神上却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是我们该静下心来,研读下我们圣贤的教诲时候了。读读这些经典的语句就知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们祖先早就归纳在国学中了,而且到现代业一样的适用,不仅现在而且在以后绵长的岁月里也一样适用。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让这些指导我们人生的哲理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然后还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别人。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还是很有见地的,对于学习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一些教育规律方面的阐释还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阅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篇三
美丽总令人忧愁,然而还受用。
——沈从文
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假期我在老师的推荐下,走入《边城》,走入一副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但书中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让我感觉到美丽中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文末,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虽然那场暴风雨中逝去的很多东西已经回不来了,但风雨过后,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生活不是图画,生活需要流动。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活出最美好的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谱出一曲最动听的乐曲,莫让美丽总忧愁!
霍金,一名我们耳熟闻详的科学家,但他年轻时就患有绝症,却依旧坚持学习。虽然他行动不便,但是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在自然科学界引发了巨大反响,也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他不能说话,不能直立行走,但他不放弃学习,不自暴自弃,最终有了巨大成就。我们也是一样,不能因为一些小困难而轻易放弃,轻易被打到。人是要一直向前走的,不能因为一些自身原因而停止自己的脚步。时间不等人,生活,也不等人。
像贝多芬,他虽耳朵失聪,但也创造出了《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动人心魄的乐曲。
他们的自身虽有缺陷,但他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美丽,他们为了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全世界都为他们感到快乐。这为他们的人生添上了一笔浓浓的色彩。
美丽,总是让人忧愁;但有一种美丽,也令人感到快乐……
阅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阅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我们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良好的人生态度,还能够让我们锻炼智力和修养。本文将探讨阅读国学经典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选好国学经典
阅读国学经典不是简单的看几页或几本书。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国学经典。可以从《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入手。如果想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追溯,也可以选择《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类的国学经典。通过选好国学经典,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阅读,更好地领悟古代智者的思想和智慧。
三、阅读理解
选择好国学经典后,我们需要用心阅读和理解。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国学经典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其次,我们需要读懂国学经典中的各种意象、警句,通过深思熟虑,领悟其中的道理。另外,我们要注意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例如使用读书笔记,记录思考过程,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只有全面细致地阅读和理解,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四、与当代生活结合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并非过时和无用的,反而可以给我们当代的生活带来很多启示和帮助。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例如,我们可以从《论语》中了解领导者应该如何处事,从《道德经》中领悟到天道和自然法则。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思想和智慧去应对自己的处境,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五、积极传承
阅读国学经典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养,同时也具有互相传承的意义。我们可以与朋友、家人、同事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通过不同的解读和交流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领悟。此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等平台,积极宣传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帮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总之,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激发我们的智力和修养。通过阅读和理解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结合。最后,我们也应该积极传承国学经典,帮助更多人理解和领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阅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篇五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也有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立场、观点看待国学,是关涉到国学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毋庸讳言,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也有自身的局限与不足,民主传统缺乏、权利意识淡薄使我们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提倡,人们在讲“同情理解”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对传统文化负面内容的检讨与反省,从这一点讲,提倡批判精神仍有其积极意义。但我们提倡批判,最终目的仍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所以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并不矛盾的。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文化传统,如“大一统”的政治思维方式,追求统一的民族心理,多民族共同相处之道等等,它们构成了中国国情的一部分,对于这些内容就不能简单地贴上王权的标签了事,而应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心理机制、社会原因并加以调适、转化、引导,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道路”来。
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国学,文化是有阶段性、时代性的,“经济发展的程度大体也决定了文化的发展程度”,而国学、儒学的内容“是上个历史时期的东西,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看,其中固然有可取的养分,但从体系看,更多是阻力。
当前国学的使命就是创造出与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民主、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这当然需要通过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创造之来实现。
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本身就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客观分析之上的,包含了对传统负面内容的批判。我们只有首先了解了哪些是传统的积极面,哪些是消极面,然后才能去做正面的弘扬。同样,我们提倡、弘扬正面的价值观,也就是对传统消极内容的批判和否定。
阅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篇六
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阅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篇七
__年3月9日,我去参加德顺小学教研室开展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听了许老师和王老师的二节国学公开课,使我感受很多,也令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明白了国学课应如何上。以下是我这次参加听课的一些体会。
许老师和王老师的这二节课是截然不同的。许老师是用多媒体电脑来上,而王老师是不用多媒体电脑上,二位老师上的都非常精彩。
首先是许老师上第一节课,她在这堂课中共教了三首诗歌,许老师把重点放在第一首《敕勒歌》,播放精美的画面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采用分组比赛的方式开展诗歌颂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最吸引我的是许老师一边读也哪句诗的意思,学生看着画面一边读出相对的诗句,这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这个方法值得我学习,我认为这也是教学的一大亮点。
而王老师的课使大家的眼球一亮,令我感到课堂很真实、亲切、自然,使我明白了没有多媒体电脑同样能上好国学课。而更让我钦佩的是王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出人文性,也体现出教师的机智和幽默。王老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她采用了搜签比赛诵读的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我学到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有快读,慢读,拍节奏读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方法,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总之,此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国学教学学生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能背熟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
阅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篇八
记得读中学时教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资料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之后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想投身于大自然中,去过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冲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我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不可否认,国学之“中庸之道”,也确实影响并发生过中国社会历某些被现代人认为丧权辱国的事实。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建礼教,也确实是麻痹老百姓思想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一种精神枷锁。可是,1817年,拿破仑以往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并不软弱,它只可是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此话一出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尽管当时拿破仑的预言离此刻是那么的遥远,而现实绝对给足了这个野心勃勃的战争狂人面子。我想,其中之含义绝不外乎他已经预感到;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中国人口众多、文化深厚。仅有这样的国家才具备不怒而威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终究要爆发。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礼貌的优秀成果。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礼貌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仅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_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教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
《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_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我们不妨把国学之“儒家思想”比做一种精神武器,在中国几千年历朝历代的封建势力掌握之下,只要对封建王朝达官贵人有利的,都能够拿来针对被压迫者使用。另外,从此刻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当时,无论孔子也好,孟子也好,老子也好,庄子也好,墨子也罢,从人的自身保护意识上来说,也绝对无法脱离当时社会现实而尽力维护当权者的利益。
不然,刀架到脖子上,怎样去周游列国那儿来的三千_所以,《论语》也好,《孟子》也好,《道德经》也好,《逍遥游》也好,《兼爱》也罢,明显地倾向于当权者的利益。那么,有人要问;难道这就是“和”与“礼”的真谛吗当然不是!所以,在中国最终一个封建王朝被摧毁之后,中国的老百姓听到了两个新名词,一个是“革命”,一个是“民主”。
此刻,我们可能已经明白;“和”必须建立在人性化平等的基础之上,才具有它真正的含义。“礼”应当坚持人类善良的仁爱真实性,才能到达人与人之间完整的和谐。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中国大地展开的一场_,把国学、西学、一切知识学科几乎一扫而光。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许多国学大师都成了牛鬼蛇神。什么“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成了妄想复辟资本主义的大帽子口号。反复辟!批林批孔!一个_接一个_,国人的嘴似乎忘记了吃饭,满嘴都是“造反”与”革命”的口号。国人的精神思想已经被麻痹到几乎崩溃的地步,而国学的地位早已经荡然无存。
三十多年过去了,一个刚刚遭受了精神浩劫的中国,最终从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走到了此刻。国学已经不是“四旧”或精神鸦片,国学文化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现今,__电视台的__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__成了国人眼里的美女,__成了中老年人的偶像,__成了当代的明星,__的相貌也成了“有特点”的楷模。这一切,都是国学带给他们的魅力。这一切,都说明国学文化是提高社会礼貌、精神礼貌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想,在当今物欲横溢的社会里,无论八零后也好,九零后也好,都应当拿起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国粹认真的读一读,净化一下我们私欲泛滥的灵魂,让天上的古人安心、让地上的老人幸福。从“百善孝为先”的教诲之中,我明白了怎样交友,我明白了“孝”就是“和”,和而德、德而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