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11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
拜读了著名教育学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的第76条,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这一小节之后,我深受有触,受益匪浅。
我们平常所谓的学习困难的儿童,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不会思考,理解力差,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等等。而这些所谓的困难,大部分和在儿童早期所受的教育和周围条件有关,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从自己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她的发展来说应该获得的东西,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对周围的事物好奇,甚至如何去发问,他们就是在这个年龄时期——一岁——七八岁,头脑开始变得迟钝。
那么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去补救他们呢?我认为是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去引导他们。第一,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无论这些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该学会独立去思考,引导他们让书籍和语言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第二,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于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前期在父母那里没有有效获得,那里,老师引导的时候,就应该从最简单的“为什么”开始引导。我们不断的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现在儿童面前,让孩子们靠自己独立的努力看见和发现了哪些东西?让儿童区察觉事物和现象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思考各种因果关系。这种思维的训练,要经常出现,不断对学生进行刺激,慢慢形成一种自觉的,长期的行为,只有学生感到惊奇的时刻出现了,那么他的学习才会是积极的有效的。
比如我们现代教学运用的多媒体手段比较多,学生容易只看表面,不爱发问,那么老师在出示一张图片,一条小短视频,甚至仅仅是一段课文的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看文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问的,这个问题,对爱发问的学生比较简单,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就比较难了,这时,可以让能发问的学生问,让不能发问的学生回答,这样即使他们暂时回答不出来,但是他们却能够从其他同学那里学习到发问的思维方式,可以知道,学习当中,先好奇发问,在带着问题去学习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刺激,锻炼儿童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爱钻研的精神。
用这种发问与观察的思维训练的方式,代替强迫学生死抠课本,再加上老师的爱心与耐心的等待,就一定能迎来学困生那豁然开朗花开怒放的时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越读越对他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
这本书告诉我: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三
这两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自己很早就已购买,但是从未完整地读过,只是看着目录从里面挑选一些相对自己有兴趣的章节进行佛系阅读。这次利用这个假期,从头开始一点点地往后看,才发现这本书不愧是给教师的建议,短短两天确实学到了不少新建议。
这两天看完了前条建议。给我的感觉是前五条建议,从整体上对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教学给了一些大面的相关建议。
一、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位学生能够做到的最大程度,不要要求他做不可能完成的事。要让学生有自尊感,每节课都能取到相应的进步,让他能够热爱学习,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要考虑到学生的各个阶段,因为他们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要教会他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阅读要培养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超过出声阅读的能力,为四年级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能力打好基础。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教师时间。
三、身为老师,我们要重视分析知识内容,把那些关键的知识明确划分出来。我所理解的是应当提前把本学期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全部整理出来,然后分摊在学期每天的零碎时间中,积少成多,这样到最后重点知识学生都能够掌握,并且他们不会产生厌烦感。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创造智力背景,通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与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融合,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还有一条对于老师的建议就是要多读学术著作,这点我还是认同的。有的时候可能不必要非得硬性规定去读什么,随手读的一本著作中,甚至可能只是一篇小文章,可能就会涉及到我们教学中相关的东西,就可能给我们的教育技巧带来提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四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真的,当你看完这本书之后,突然有一种思路清晰、不再迷茫的现象。此书有如此大的魅力,让每一个新教师或是老教师都能感同身受。当再次面对教学上的困惑时,每每打开此书,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几个篇章:
有一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让我看见了教育其实是需要一些技巧的。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不难看到,一些优秀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再者,学术型的老师,往往教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教给学生以治理上的训练。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来滋养它。
有一句话很经典:学习别人的经验要注意节约时间,如果你一个挨一个地去听所有教师的课,那是很难得到教育技巧的要领的。本书建议我们要先看看所有低年级教师的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的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你会得出结论: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某一项措施就能取得的--只要如此这般去做,就一定会得到这样或那样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于上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的对象相距很远,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我们要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你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而提高教育技巧,首先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的素养,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认识到: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
教学反思的能力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对已有的教学经验产生怀疑,从而促使自己重新建构教学经验,进入新教师的成长良性循环。我想: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日记的素材。通过积累事实,我们会从具体事物中看出一些共性的东西,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这对于培养和训练教师反思教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一个教育家,能够写出那样大量的、出色的教育著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注重收集自己的教育经验,仅教育日记就坚持写了三十多年。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五
作为一个已经在学校教学第一战线上奋斗了三年的新人来说,伴随对自己所教课程的逐渐熟悉,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也有自己不少的困惑。在这三年中,我也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崇高,做好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也领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而且在当下,国家大范围开展课程改革,这是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面对重重挑战,在领导的指引下,我开始阅读了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完之后,该书不愧为教育界公认的经典,所传达和表述的真知灼见,值得我细细品味,每部分蕴含的精华都给我很大的启发,感觉这本书所传达的知识可以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少走很多的弯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态度是我所极度敬佩的,这种“耕耘不息”的热情和“铁杵成针”的坚韧品质是搞好教育和教学所不可或缺的。
打开书本,第一条建议就是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实际上,苏霍姆林斯基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孩子没有智力差别,没有优劣之别,有的只是我们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区别。这和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第一条这样提出,就是告诫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戴着有色墨镜看待孩子,学习好的,老师就喜欢;违反纪律,不太听话的,老师就没有好脸色。其实,不应该单纯第用成绩去评价孩子优劣好坏,作为个体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也造就了每个孩子能力的必然不同,发掘他们的特点,尊重他们的特点,在此基础发挥他们的特长,包容其短处。在教学模式中,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因人施教,个别对待。在备课过程中,做为老师,应尽可能地要体现孩子兴趣点的不同,多揣摩,多思考,尽可能拓展课题知识范围,让孩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使其特点才能得以施展。
对于“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这是关于理解与记忆的思辨,从知识的学习路径和人类的认知情况来看,基础知识的储备是开启理解大门的钥匙,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谈何理解?这又使我想到关于启蒙学的知识,启蒙老师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深深感到启蒙老师身上责任的艰巨,他们引领人类的未来,然而,回到原点,启蒙老师并不是所有的小学老师,而是带领孩子夯实人生道路地基的人!
在过年的假期中,只要有空闲,我都会翻看《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对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合适的解答。对于班里后进生的问题,也是我一直探索试图寻找一个较好的方法,所以关于谈谈后进生的工作,是最能吸引我的。上个学期,我所执教的是七年级三四班的数学课,七年级数学和小学阶段学生所学知识有很大转变,有学生认知没有做到相应转变,初中和小学的过度阶段的不适应也促成了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成立大家眼中的后进生。以我对后进生的观察,对于布置的作业总是拖了今天到明天习惯,而明天又有新的作业,日积月累成了作业的累赘,对于作业的恐惧,又加剧了他们对作业产生的拖延症,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在书中求索,在书中看到“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所有在课堂上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能够充分融入课堂,多多思考,进一步激发智力刺激,督促学生改掉拖延症,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对于这段话,我有自己三点的思考,首先让学生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然后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一点的认知和判断。其次,在熟练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孩子们的书写能力,提高他们的边读边记的能力。“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一句话很真实。每当考试,做卷子,家庭作业、课堂作业,那些学习好的孩子不但书写认真,而且作业及时完成。再次,要让学生学会搜集和加工事实的技能,培养他们边学边实际运用的能力。知识要学会“周转”才能变为能力,从而把知识学活,走进智育的道路。我觉得这是我以后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更多可能举发生在学生生变的例子,让知识的实用性能更好的体现出来,用那一部分事实放在课堂讲,布置相关问题,让他们运用相关知识去自己探讨解决?这将会是我以后努力思考的方向。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我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是办学成功的必由之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六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走过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别样”;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见云雾”;第三重“看山,依旧是山”。“走近”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进”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说”。炎炎夏日,手捧此书,思考、阅读、写作,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后的第三次重读。
第一次接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2年,学校教导主任送来此书。那时的我,初入教师行业,黄毛丫头不知事,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涵义。但不能忘记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好的教育场景:在碧波荡漾、姹紫嫣红的春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去郊外踏青,与孩子们共同记录蝴蝶飞舞的痕迹,呼吸青草的气息,感受泥土的温润,抚摸泛青的树皮;在漫雪飞舞、玉树银花的冬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读诗歌,排练剧本,大家都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心灵喜悦中……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这样的生活,质朴、简单,看山是山。只是那时的我,能力和见识都未能撑起这样的渴望。
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大概是在工作后的第7年了。记得当时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洒洒写下了3000多字,只为纪念重读的意义。“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记”“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无数提纲挈领的话语,无不萦绕耳边,时时激起我对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见”和“启发”。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样子;启发生命,启发生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读《给教师的建议》是今天。对于一个有着11年教龄的教师,重读是一堂课。第三次读,读到的不是话语,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伟大的爱。我称之为“热爱”。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是我从教以来,感受到的最为纯粹的、最为朴素的、最为单一的,似乎还带着些宗教情怀与信仰的无关宏旨,却足以支撑教师走完教育人生炙热的情感。无以言表,唯有摘录,附上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让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标准。学校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让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心浮气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静静等”的过程。教育是“种植花木,不问花开”的优雅艺术。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质量负责,而不为一时显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这让我明白:教育面对的个体是生命,是有着创造、有着发展、有着无穷希望和未来的人的生命;教育者应该看到人性,为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义,活着更快乐而存在。教师应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学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去做。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但同时,教师还应当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在对你的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要作处理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让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绪,后处理事情。控制情绪需要艰难的挣扎,但灭掉愤怒之火的永远不是火,而是以柔取胜的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让我明白:教师不可以不读书。教师不读书,不可引导学生增长见识;教师不读书,不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读书,不可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善美。教师不读书,岂能要求学生读书?因为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教育。
……
看山,依旧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终是“大道至简”,无法一一罗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读十余次,或是多少教龄,读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满怀激情地站在讲台上,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要感谢这本书,感谢这位伟大的教育先贤。涓涓细流,漫漫教育路,总有新鲜的血液。也许我穷尽一生,无法抵达教育的尽头,但我会警醒自己:慢慢走,静静爱。选择爱,将爱进行到底;选择教育,为最初的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七
暑假期间,我再次阅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
首先要心存博爱,永不言弃其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对我帮助很大。对于后进生,我过去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还有就是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是先天因素,要改变现状很难。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开始动摇了,我开始相信“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费加”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和我班上的学困生非常相似,对这样的学生,我往往采取补课的方式,用带有强迫性的手段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对她的教育,为她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对于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其次,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八
有人说:“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是的,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教育总是在变化的,但是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古今中外,万物改变迅速,但是人性进化缓慢,因此,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人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有着普遍的规律可循,所以我们才会读《论语》,读《学记》,学习杜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从中获取教育的真理,再度运用于现代的教育实践。最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深受启发与感染。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内心要始终深信,所有的儿童都有可能被成功的教育。在面临儿童的每一次淘气,每一次捣乱时,我们不能主动去和儿童发生冲突,儿童是经常在变化的人,他终有一天会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所以我们教师在感情上首先要保持稳定,要习惯在长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接纳学生,了解学生,只有你娴熟的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你才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学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在一次晚会上,他曾经听一位女教师讲,教师这个工作对她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伤害,让她不得不从这一行业退出。这种感触可能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学生、家长、学校工作等,所有的事情交叉在一起,每一天对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应学会调节心情,尽量打消消极的心理,力求使自己做到不激动,让自己平缓。同样,在面对同学们的恶作剧时,我们要学会消除紧张,学会幽默。在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时,我们要巧妙沟通,化解误会。在学校工作繁杂无章时,我们要合理选择轻重缓急,有始有终。
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诉我们,老师要善待学生,假如你的学生正在遭遇一些糟糕的事情,那么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遇到这种糟糕事你会怎么办,当然不会见得提出开除、简减品行分数之类的处理办法。我们应首先去想如何挽救他们,如何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学生都是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们会铭记你的好,所以,老师们,做一个心怀善意的人吧。当这种内心状态成为相互的,老师愿为学生着想,学生愿为老师操心,才能把师生感情真正培养起来。或许你说,学生遇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困难,该怎样与他们建立感情呢?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感受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情感,从中感悟和体会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用心灵来感受这个世界。能用心灵感觉出别人情绪的孩子,就会变得谨慎、细腻、温暖,所以我们要把儿童的心灵培养的能接受用爱抚、善良和热忱进行的教育。
老师要相信,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想方设法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理性的看待学生的个人成绩和学习基础,有些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能够独立完成阅读理解等相关的习题,但有的学生要到二年级甚至三年级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判断用什么方法、要多久、会有哪些困难,再判断他们要大致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针对他们进行仔细的分析,设定他们能完成的作业,这样一步一步带给他们提高学生成绩,这样亦步亦趋,对他们的自信心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本身就是一种耐心的考验和历练。
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到教师普遍头疼的问题:批作业。日常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完成基本的备课、教学工作,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批改学生的作业,有的甚至能达到六七个小时,在批作业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很多同学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差错,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会存在差距,让你一度怀疑是自己还是学生的问题。其实这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在之前低年级学习时,没有把最基础的知识牢牢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所以帮学生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是关键。首先要注意最基本的识字问题,在学习当中要带有游戏的性质,因为儿童喜欢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进行练习,这能让他们在头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再经过不断的各种各样的练习,达成一种最基本的语言框架。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知识内容,自主发现牢记不忘的部分,并为他们明确的判断叫好、鼓掌,并神秘兮兮的告诉他们一个学习“妙招”,就是让他们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来记下需要牢记不忘的知识。在学习材料后我们需引导学生之间开展互背互查活动,也就是防止遗忘的练习,从而起到巩固的作用。
其实,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要去实践才会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不管是学生学习新知识,还是老师学习新的教育方法。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本书值得反复研读,并将给每一个阅读者带来工作的方向和便利。相信只要我们循着专业理论的指导,努力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实践,去前进,愿意付出,就会有收获,就会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九
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 活的教育学 、 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第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书刊的兴趣。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然,阅读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惟有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不待教师教,自己能读。
第五十三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回顾我们的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学习各种生活和社会经验,学会学习。学习,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意味着教室里的书本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和生活技能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真理权威的传授者和代言人,他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员。在现代社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学什么、怎么学和什么时候学方面,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责任,教师或外界的过分干预,会使学生的内在的快乐、冲动、情感产生混乱,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由此可见,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第七十五条建议中《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号,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十
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品质、意志、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而教师的人格则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是其思想、道德、举止、气质及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它赋予教师个体生命以鲜明的本我色彩,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这个光荣而艰险的职业,它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材。《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阐明了教师人格的重要性。但如何修炼自身的人格魅力呢?本人从《魅力教师的修炼》一书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修炼’这一章中稍有领会,特将几点摘录其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所以,身为教师不仅要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才能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化为自身人格的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向善的动力。
浏览更多读后感请加入文秘范文作文交流小组,与大家一起探讨!
教师也是凡夫俗人,也有着常人该有的嗔痴欲念。但为人师者,就代表着你必须舍弃一些常人具有的浮躁不安情绪,而必须树立一种崇高而纯净人生目标,以严格的要求约束自己,时刻铭记着:我们是一个人类灵魂的塑造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时刻牢记:当我们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我们的言行将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公开的规则。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以我们人性化的权威形象,使学生亲闻其身,亲见其形,主动的接近我们、模仿我们,才能完成培养人、塑造人的教学目的。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求索”!衷心地希望,同在一个天空下的同仁们,能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十一
紧张的教学工作已经进入到最后一个月的倒计时,在心情上难免有一些疲惫和急躁。
再一次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其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就像一场及时雨,抚平心中的浮躁。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这席话让我读懂了老师和学生之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每一次心灵的碰撞都有利于建立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微笑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感爱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则势必走向反面。
俗话说:情通才能理达,情不通则理不达。如果教师不讲情,就会把课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一位心理学家说,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如果教师能用真情拨动这根弦,使它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讲实话、真话、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不知不觉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切为了学生,我认为要做好学生的服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必须转变学习观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开放教育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只有围绕“以学为中心”,才会千方百计寻找资源,一心一意提供服务,把搞好对学生服务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所求所需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对学生的支持服务不只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时期,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纵横交错的支持服务体系。
所以,无论工作有多么繁忙,都应该有一颗耐心,一颗爱心去对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