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优质11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一
一封封行成于笔尖下的信,去承载着父母对儿子最深沉的爱,读了《傅雷家书》,你会发现一句句简单的话语,字里行间却都流露着亲情的温暖。它将亲人之间的最本真的关心,都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
这本书虽然不能与那些名垂青史的著作相比较,但是他的每字每句都是真实的,都带有着感情。全方位的展示了傅雷夫妇与傅聪的精神交流。再现了傅聪成长的家教背景。这本书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关心,爱护。它厚重而不失轻松,深刻又不日常,本书以小见大,简单平凡的笔触向我们解释了傅雷一家人的亲情的温暖。
在这一封封家信中,傅雷用亦师亦友的语气与儿子热烈的探讨艺术,并向儿子传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体悟。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能感受到这位翻译大师身后的艺术造诣,傅雷家书他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更是一家人亲情的体现。
这一句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这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家常。却朴素又不失温暖,书中有悲有乐。有的更多的是身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傅雷先生不仅是儿子的楷模,更是一位优秀的父亲。同时也教会了我许多东西,使我在精神上受益匪浅。他告诉了我如何做人,告诉了我读书并不是提高修养的唯一途径,他告诉了我人要学会礼尚往来,他就像是书中的一位父亲,一位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着我,约束着我,让我越来越认真的开始我的生活。
人人都说一本好书能影响人的一生,相信《傅雷家书》这本书一定会使我的人生更加丰富,使我的未来更加丰盈。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二
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当我们渐渐长大,他们定是忧喜交加。这世上有千难万阻,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期待我们去探索未知,却又怕我们懵懂莽撞吃了苦头。
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点做到了完美。他们选择了书信这种最为真切自然的文字。写下的一切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避免孩子走更多弯路。只有在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才能充分地溢于言表。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的不仅是傅雷与他父母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如何对待父母。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所以许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步。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严师,慈父,益友,父母能做到的他们几乎做到了极致。他们作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佩与爱戴之后不会去想拥有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们并不是那样完美,许多处不如傅雷那般细心。
他们不知道怎样教育出最好的我,因为他们不曾了解教育孩子一百条;他们不知道如何整理我的思绪,因为他们本身就很少读书;他们对我的世界一无所知,因为他们与我的世界的交集只有一个我。但是,他们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对我的鞭策都代表他们爱我。读后感·他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无论何时都有所归;他们给了我他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不必经历他们经历的那些痛楚;他们给了我他们能给的一切,让我如每一个最幸福的孩子一般长大;他们会在每一次斥责后落泪,在每一次愤怒后原谅,在每一次失望后包容。就是这些,使他们成为天下独一无二也无可取代的父母。
傅雷的教育方式,固然是我们看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但如何拉近两代间的距离,才更应该是我们从这本书中的到并且切实需要的精神物质。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三
透过《傅雷家书》我们不难发现,傅雷对儿子傅聪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无论儿子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学习的日子,只要儿子不在身边,他便把给儿子写信和读儿子的信当作十分重要的事情。
记得傅雷曾在信中深情地写到:我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我时时刻刻,随时给你敲响警钟,做一面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傅雷确实做到了这些。
他不顾工作疲劳和病体的疼痛,不间断的、事无巨细地把自己对艺术、人生的理解写给儿子,更从儿子的来信中捕捉儿子的喜怒哀乐,体会他对艺术的理解程度,关注他在艺术生活中的心里历程。然后,在讲自己的感受,反思后的心的,一字一句的写下来寄给远方的儿子。他不时地提醒和要求儿子总结演奏中的得失成败,他说:人越有名,不骄傲别人也会有骄傲之感,这也是常情,故我们自己更要谦和有礼。一个有才人也有另一个危机,就是容易自己为是地钻牛角尖,所以才气越高越要提防。你的随和的脾气多少得改掉一些……艺术家们特别需要冥思苦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
当傅聪在国外遇到低潮和挫折时,这个严厉的父亲又以极其温存体贴的话写到:这些味道我都尝过,孩子,耐着性子,消沉的时间无论谁都不时遇到……慢慢你会养成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能够从客观现实分析前后的因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他还以自身的感情经历谈了恋爱、婚姻与事业的关系,犹如在与知心朋友谈心。
这些话语不仅仅给了傅聪激励与启发,也给了我很多教导。让我从中获得无限灵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理解。今天,我们读《傅雷家书》依然很有必要,因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傅雷都如一面镜子。在他面前,我们不仅可以学会怎样做父亲,更重要的是,他也教我们首先怎样做一个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四
假期是一个人汲取养料最好的时候,这不,我开始源源不断地汲取养料了,不过一定要来介绍一下我的“养料”。
《傅雷家书》的背景不一般:父亲傅雷,从小去外国留学,眼界自是非凡,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母亲朱梅馥,善解人意,称得上贤妻良母,大儿子傅聪为著名钢琴家,被誉为“钢琴诗人”,小儿子傅敏为英语特级教师,这家人身份不一般,但震惊我的是这一家非凡的家教。
故事开篇由傅聪留学波兰写起,读者都能注意到,整本书傅雷、傅聪、朱梅馥三个人互相来信,中间可能会有没法迅速回复的日子,但回复时间都不会间隔太长。傅雷和其夫人再三告诫儿子无论多忙都要告诫儿子一定要抽出时间回信,哪怕只是报个平安,而儿子很听话,总会及时回话,而且语气中从来没有流露出任何一点厌烦之情,可能你会说这不是很常见吗,但是事实相反,那时交通科技都没现在发达,难以做到用电话做到迅速回话,只能用手写信回复,这是很花时间的,现在人们能用电话流畅回答,却仍有不少连电话都不愿打的,更不要提打电话发牢骚和流露不满了,也可能你会说这是因为傅聪不敢,并不是的。
傅雷和夫人很注意生活的小细节,确实,小细节能决定生活质量:傅雷告诉儿子到朋友家只脱大衣不摘围巾是不礼貌的事,吃饭空闲时不应把手放到腿上或乱搭着,而应该把手平放在桌子上,对待外国朋友不可过于随意,仍要谦虚严谨,要不是有教养,对待生活严谨,怎么能注意到这些细节,从书中多处也能看出夫妇两人也在以身作则,不得不承认,孩子能反映家长,家长教育出与他一样的孩子。
这一家人聊天内容没有局限性,但聊的确实是青春期孩子常遇到的事,在开书没几页就写到父母认为傅雷不应该光沉浸在恋爱中,而应多把心思放在学业上,以后再考虑,他们举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傅父母没有一味过分地进行阻挠,也没有说身边的女孩配不上自己孩子,而是说“你身边美好的天使太多了”,对任何人给予尊重,无论他做什么决定或选择当一个怎样的人,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而傅聪确实听从了,后来与妻子弥拉结为伉俪,也说明他懂得听从正确意见,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听了老人言就不会吃亏了,一般如此,事实和这本书都告诉了我们这个真理。
我曾看过一句话,觉得有点道理:“世界上有四种东西不可分享:书、音乐、电影、心情”。但这本书很神奇,恰恰说明这四样东西可以分享,只不过需要在合适的天气,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对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比如全书一家人在文学方面有较高契合,经常谈论李白、苏轼、杜甫等诗人的诗歌,谈论王国维的书,能够深入进行交流,面对小儿子傅敏学业上的问题,夫妇二人迟疑是否要让小儿子放弃学业转学提琴,也是跟大儿子合理地沟通,这是我很羡慕的一点,能与灵魂高度契合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幸运呢?也难怪傅雷自豪地对傅敏说:“你的教育经历是中国独一无二的”。
书中还有很多地方能反映出傅家人的不一般,他们优良的家风刚好反映了他们良好的教养,小时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说读书有这么多好处,是否吹过头了,现在看来,读书就是用简短的时间,去感受别人不一般的人生啊!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五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浓浓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们常常沉浸在回忆中,把你的一生重新问过一遍,想着你在强保中疾肥胖,又淘气又可爱的童年,顽强而多事的少年,一直到半生不熟的去罗马尼亚出发去参加肖邦比赛为止:童年时所受的严格的家庭教育,少年时代的发奋用功,出国后的辛勤疾苦,今天的些许成绩真像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历历在目,包括了多少心酸和多少欢乐!如今你到了人生的高潮,也是一生中最幸福的阶段。开始成家立业了。”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傅雷对儿子的爱意,连小时候的支根末节都还记得。是啊,父亲对孩子的爱永远那么伟大,傅雷对儿子博鞋的爱都暗含在书信中了。
有人说,没有父爱,就没有刚毅;没有父爱,就没有宽广。的确,父爱一点也不弱,一点也不渺小。从小到大,父亲都带给我们高大强壮的形象,这种形象延续到了那无形的父爱中的我们。就算有一天父亲不再强壮,它那浓浓的父爱却早已告诉我们:做人要勇就坚强。
父亲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好像对于他来说,我的事永远都是重要的事。有一种幸福叫儿女,有一种温暖叫关怀,有一种亲情叫父爱。这句活说的一点都没有错,父亲对我们的爱可谓之伟大,父亲常以他独有的沉静,诠释着父爱的责任。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郁的父子情深。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我的父亲希望我能快快乐乐的长大,凡事只要努力就好,俗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说我们只要努力过,竭尽所能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论结果如何,都不要太过介怀,只要无愧于心即可。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六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和傅敏的一本家书集,其中不仅包括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也包括了父母写给儿子关于做人做事的指导。
傅雷说,他写给儿子的书信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是讨论艺术;
著名钢琴大师--傅聪幼年时就被父亲傅雷发现其拥有音乐工作者的素质,这开启了傅聪的音乐之路,使傅聪的音乐才华得以施展,这为后来傅聪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傅雷在一九五四年十月十九日夜中写到自己关于听到奥艾斯脱拉赫与奥勃林的francksonata的印象,从音量音质等多方面来剖析演奏家的教养与了解,并且谈论了自己对于这首曲目的感受。继而联想到前年傅聪弹奏时的优劣之处,再给予他相应的指导。
二是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他按照父亲的规定,每天上午下午,几小时几小时的练习弹琴,有时弹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只好勉勉强强地弹下去。但有时却弹出了神,心头不知到来了什么灵感,忽然离开琴谱,奏出自己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父亲,从琴声中觉察异样,从楼梯上轻轻下来。傅聪见父亲来了,吓得什么似的,连忙又回到琴谱上去。但这一次傅雷并不是来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复弹奏原来的自度曲,听了一遍,又听一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说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还特地给起了一个题目,叫做《春天》。”从此处可以看出傅雷对于傅聪音乐上的教导不止步于传统乐曲上的演习,更多地是给予他音乐创新的指导与支持。在这方面,父亲傅雷对儿子傅聪给予了音乐创作上的肯定,这是傅聪在第一次音乐创作上被父亲所认可,这也是他音乐创作路上的一道里程碑。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他们是先有了佛教思想,佛教情绪,然后求那种色彩来表达他们那种思想与情绪的。你现在却是倒过来。而且你追求的只是色彩,而你的色彩又没有感情的根源。受外来美术的影响是免不了的,但必须与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否则徒袭形貌,只是作别人的奴隶……唯其如此,你虽犯了形式主义的毛病,连形式主义的效果也丝毫产生不出来。在这段话中傅雷讲诉自己通过欣赏佛教画作体悟作者思想的事情,进一步来告诫儿子一个好的作者必须要先有思想和情绪才能赋予你的思想和情绪在你的作品中,这样才能让人们感受到你的思想和情绪。若非如此,即使你的作品多么富丽堂皇,人们也只会觉得你的思想与情绪中充满俗气乡气。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正如他言“这孩子在艺术修养上确实已经成熟起来了,对这一点我是比较放心的。我担心的是他身居异国,对祖国实况有所隔阂,埋头艺术生活,最容易脱离实际,脱离政治,不要在政治上产生任何失误,受到任何挫折才好”,傅雷不只关心傅聪艺术修养还担心他对祖国的现况不明,易脱离实际,在政治上产生失误。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一封家书,它更多地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与教导之情。傅雷家书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因为它教人做人做事的指导,再有教导了父母们应当怎样教育孩子的模板。
傅雷,一个生活在战乱时期的伟大文艺学者,是当时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在这个为人的背后依旧潜藏着另一段属于家庭的故事。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在两儿子远行之后,通过各种通讯方式给孩子傅聪、傅敏所写的书信,它是一本具有特殊意义的,傅雷曾说,他给儿子写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镜子”。在书信中体现了一对父母对儿子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育,把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在那一字一句中灌输给了下一代,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信中除了生活中一些琐碎小事,也处处映射出了一个父亲在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会一个年轻人应如何做人,应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教导着自己的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
而面对这样一本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拳拳爱子之心的书籍,为人子弟的我们又该作何感想呢?
人的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我们又怎能将它视为一种理所应当呢,父母的字字句句都充满了对儿女满心的期待,期待他们的健康成长,期待他们的正直做人,期待他们的一帆风顺,而我们却将其视为啰嗦,进而便将其抛之脑后,正如傅雷在书中写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你一些年轻人的想法,让我做父亲的得到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讯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是在做人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就是这样的一字一句,就足以让我们做儿女的终身都难以报答.。
傅雷利用那恰到好处的语言,写出了天下千千万万的父母想对儿女说的话,利用这一字一句编织着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希望它可以带给更多的人更多的温暖,可以给我们点燃一盏明灯,照亮道德黑暗的前程,让迷途的人 儿归返。
这是一部优秀的教育篇,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让我更加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七
读完《傅雷家书》后,我对其中的一段话可以说是倒背如流,并且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些书信的意义所在。傅雷先生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的gossip,而是由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潜质,如果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是千篇一律,那肯定是要犯错误的。傅雷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艺评论家,如果他不充分的发掘两个儿子的天分,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那么傅聪和傅敏可能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终其一生,可能也只是在他们父亲的光环下,而不能绽放属于自己的灿烂。由此可见,在认识并认知人或者事物时候,不能一视同仁,要抓住每个人的特点,针对其独有之处,区别对待,往往能够有更好的效果。
我对因材施教有一些自己的感想。
首先,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对于人生,对于幸福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呢?怎样才会感到幸福呢?幸福是智慧得来的境界和感觉。因人而异,智慧不同,境界不同,对幸福的理解和感觉不同。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作为一个个体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你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你有你的道路,有你自己的思想,有你自己的幸福观,对于别人也是如此。因此不用羡慕别人的幸福,不用嫉妒别人的富有,我所拥有的,就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最宝贵的财富。
其次,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的病人,给予不同的护理。
作为一名普通的护理人员,每天要与很多病人打交道,要给予他们悉心照顾,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是最脆弱的时候,更是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关怀。但是,是不是每个患者所需要的护理和情感诉求都是一样的呢?事实上,并不是如此,就算是同一种病症,所需要的护理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给予患者护理前,要首先摸清楚患者的情况,对症下药,不能千篇一律的对待所有患者。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依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所在来培养孩子,而不是一味的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不仅不能事半功倍,很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八
傅雷,一代翻译巨匠,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突显出独特的高超艺术鉴赏力。五四运动时,曾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听课。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阀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31年回国后,致力于翻译工作。
傅雷与他的配偶——朱梅馥有3个儿子——大儿不幸夭折,二儿与三儿分别是傅聪与傅敏,而这本著作便是他及他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
从书中便可以看出傅雷是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而且父母对儿女的特质生活总是特别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也许就是现在,我羡慕傅雷有一个好父亲,傅雷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千言万语都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
“长篇累读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艺术的对手;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一个对自己十分严格的人,而他幼年丧父,母亲从小严厉的家教也成就了傅雷今天。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必须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的点点滴滴的把自己明白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家书中给儿子的一段话。他告诉儿子对民族的服务是怎样的,也同样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的爱。这种爱让人感憾。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休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洋溢在家书中。现代的家长也校访傅雷的教子方法,因此,这也成了十分成功的教育典范。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九
《傅雷家书》汇集了傅雷先生近百封家书,傅雷先生是一位学者型著作家、翻译家,他通过家书在亲情中传达给儿子傅聪一个个人生哲理,关于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如何对待生活等,对儿子傅聪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如今的我再读《傅雷家书》,五十多年前在信纸写下的那些墨迹,隔着岁月,依旧闪着光。
傅雷先生的一生称得上是与世浮浮沉沉,他在家书中告诉儿子傅聪:“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他从自身经历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儿子关于“人世浮沉”的这段用心的引导,我在学习上深有体会。从上学开始,我考过不少的第一名,也考过排名靠后的名次,尤其到了亚迪学校,高手如林,竞争激烈,稍有松懈就会“滑铁卢”,稍不努力就如坐“过山车”。学习上的“浮沉”,让我一度气馁,也一度迷茫。细细、反复品读这段“家书”,我豁然开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进退退、浮浮沉沉全靠学习的人自身,如果不思上进学习就会如“死水一般”,激流勇进时不要“过分紧张”,偶尔停滞不前时也不要“颓废”,要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每次成绩的“前因后果”,作下一次考试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只有这样才能做那不被晒焦的“五谷”、不被淹死的“庄稼”。
家书中,类似这样智对“人世浮沉”的话语数不胜数。有的是写于儿子人生低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有的是写于儿子人生高潮时,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事业的至境。贯穿于家书中的主旋律是无论生活怎样的起伏跌宕,都要保持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人生的乐观心态。
纵观家书,傅雷先生对儿子的要求便是“胜不骄,败不馁”,傅雷先生希望儿子“立身做人,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
一本《傅雷家书》,爱于心、注于信,热烈又恬静,深刻又朴素,温和又高傲,微妙又率直,让我体会到浓浓的父子亲情,懂得了不管人世浮沉,我们青年一代应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尽一项终身的责任。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十
历时一个月,我终于读完了《傅雷家书》。
这本书主要写了傅雷给他出国的儿子傅聪写的家信。在信中我们能知道傅雷对他儿子傅聪的爱,以及傅雷对他孩子的谆谆教导。
这本书的家信贯穿十三年,其中分为三部分: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五年为一部分,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一年为一部分,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六年为一部分。当傅聪遇到困难时,傅雷也会指导他,并且帮助他解决问题。他们经常在书信中畅谈人生、文学、音乐,思想与智慧碰撞出强烈的火花。
到后来,傅雷的生命也快结束了,傅雷的工作也越来越吃力,但他仍然和儿子谈人生,他有着高尚的情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对真理有着不懈的追求,他是“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感受到傅雷的赤子之心,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他总是敢于说明自己的错误,毫不隐瞒,并且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他也经常教导他的孩子要真诚、独立、纯洁。他也常常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
他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的。他在信中说:“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信中,傅雷多次让傅聪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而他也一样,无论是看了一本书,听了一段曲子,还是翻译了一篇文章,他总会和妻子谈论他得到的感悟,也经常把这些分享给孩子。他也会安慰孩子,并让他学会坚强,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乱发脾气。最终,他的儿子成为了国际大师,傅聪很感激他的父亲,这让读者对傅雷的敬佩油然而生。
啊!多么伟大的父亲!他是一个真正能够称的上“赤子”的人。他待人真切,品德高尚,心中纯洁,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文艺翻译工作,便是出于一颗赤子之心。
我们也要学习傅雷这种“赤子之心”,要心地善良,真诚率直,敢于说出自己的不足,并对自己做出反省,这样,我们才能从这件事情中得到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本书也让我联想到了父爱的伟大。父爱如山!傅雷对他的儿子呕心沥血,傅聪最终才有这样的成就!我们也要尊重自己的父亲,懂得感恩!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傅雷先生对人生、艺术、文学鞭策入里的侃侃而谈,感受到了他真诚、高尚的爱国精神和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形象。这可能就是《傅雷家书》能感动中外读者的原因。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篇十一
傅雷先生的严谨作风和深遂的思想不仅教导了他的子女,也潜移默化地教导了我;我喜爱傅雷先生写给傅聪的那些书信,敬佩傅雷为人与学识,羡慕他和一家的相亲相爱,感动于文字间的深情,又为傅雷和其夫人的自杀感到难过。下面是读书时作的一些摘抄,我喜爱像傅雷这样一位长辈的谆谆教导。(摘抄如下,读后感略)。
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淹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给你温暖。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比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与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这也证明你的感受力极快。但天下事有利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但你至少得承认,你的不容易“牢固执着”是事实。
我现在特别提醒你,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后是能够想到而不是惊心动魄,能够从容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难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就是要你把这件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傅雷先生这一声声的叮嘱,犹如烙铁一般热烫的落在我的心间,让我生生世世感怀在心,永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