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作为一名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是我们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阅读作为一个获取新知识,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在过去的时光中,我不断坚持阅读,积极参与教育类图书的学习,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现在,我将分享我的读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第二段:不断学习的重要性(200字)
读书不仅是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是为了获得新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以及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实践。这些知识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此外,通过阅读,我还学会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这些都对我的教学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段:读书对自我修养的影响(200字)
除了教学技巧,阅读还对我的自我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阅读,我不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拓展了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作品,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水平。阅读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让我对教育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
第四段:阅读的困难和应对策略(300字)
尽管阅读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阅读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首先,教师的工作繁忙,时间有限,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其次,教育类书籍通常相对较为枯燥和深入,需要较高的专业背景才能理解。针对这些困难,我采取了一些应对策略。首先,我明确了自己的阅读目标,并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保证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其次,我选择针对性强且易懂的教育类书籍,并阅读一些教育期刊和杂志,及时了解教育界的最新动态。最后,我加入了教育读书俱乐部,与其他教师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第五段:结语(200字)
通过阅读,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提升了自己的教育素养和修养。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我鼓励每一位教师都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其作为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我们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敏感性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学而》另一种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论语读书心得。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能够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能够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能够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能够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能够光耀千秋,能够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但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盼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说:我不生气!因为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参加工作的这几年,我听过不少老师的示范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我认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认为一堂好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考虑。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诚然,这一系列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每个学生都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我们所进行的都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数学课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课堂的引入、新知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情意的发展、个性的展现……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与任务目标,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应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新时代的课堂教学,已经进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阶段。通过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认为,一堂好课不同于一台好戏。演戏是按照固定的剧本,依据既定的程序,演绎着不变的情节。而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些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丰富情感。因此,我们所上的每一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一堂好课,不是讲授得多么滴水不漏,环节上的天衣无缝,细节上的精雕细琢,而是应该建立在实际学情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本学期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
书中还有很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 “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舒畅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沟通与关爱解开每个学生的心锁。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教师树是一本引领教师成长的书籍,无论是年资资深的老师,还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都能从中受益良多。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书中的理念所感染,受益匪浅。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段落二:远离教育“三高”
教师树强调运用人性教育,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上的陪伴与指引。对于这一理念,我深有感触。在教育理念被“硬化”的今天,许多老师为了课堂效率不断努力,但却忘记了班级里每个孩子的个性、情绪与成长。在教育竞赛的舞台上,教师往往为了名次、头衔、薪水等等三高而拼命,而埋没了教育的本质——关爱与陪伴。读教师树,正是为了跟老师们传递一个信息:教育不能在“竞争力”中迷失方向,更应该远离“三高”,重拾爱与尊重。
段落三:突破常规教育方法
教师树提倡突破常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能动性和探究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法和思路正是当今教育所需要的。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才能让那些不喜欢学习的学生重新走上学习的道路。让学生在“玩、乐、爱、学”的学习氛围中长成自己的样子。新学期我将运用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真正进入学习的状态,而不是依靠“考试任务”的尖锐鞭策。
段落四:家长与教育
教师树并没有只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家长作为教育中最重要的支撑,他们的作用不可忽略。但是,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往往会因为认知方法、性格特征、交流方式等诸多因素,出现相互不理解的情况。书中的许多案例,都表明面对家长对于孩子“成绩至上”的态度,教师应该冷静沟通、正面引导。这是一种跨越代际沟通的方式,通过静下心来告诉家长,教育不是简单的考试和批评,而是关心、理解、陪伴和引导。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关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段落五:探索教育之路
读完教师树,我在教育的道路上有了更深刻的见解。我认识到了教育的深刻核心——人文。培养个性、关爱学生、拥抱变化、跳出舒适区、突破常规……这些理念,不是停留在讲坛上,也不是一部书能够涵盖的,而是一个教育者与时俱进地探索教育之路的过程。我深刻地理解到:教育者的成长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付出,才能焕发教育的光芒。
总结:
读完教师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这条“矿场”,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和探索。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明确了教育的核心——人文,并接受到了应该远离“三高”、突破常规、碰撞思想、勇于探索的信念。我也意识到了教育工作者自己的成长靠的不是灵感与方法论,而是日复一日、不断实践和反思的能力。我深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断实践,教育事业必定会在我们的探索中迎来新的蓝天。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大学毕业后很少静下心来认真的读专业的教育理论书籍。因为在我看来,只要多读书(闲杂书籍也行),真心的爱孩子,努力的工作,热爱自己的职业,一切就足够了。至于专业书籍,不是太过专业看不懂就是看上几页就心浮气躁,大多数都以工作太忙为由而忽略。所以学校暑假的读书活动的开展让我重新找回了大学读书的做读书笔记的感觉。
暑假我拜读的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在前苏联他撰写的《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这些书被誉为教师必备书。《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读完,就像和大师促膝而谈,聆听大师的谆谆教导。书中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方法,使我收获良多。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些学生容易写错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教师往往责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这说的不正是在教学工作中让我们老师大伤脑筋的“后进生”吗?尽管家校“双剑合璧”,然而收效甚微。有时都产生放弃的念头了。这类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大师指出,实际上是他们的观察力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后进生”观察事物,让“观察观察再观察”成为他们的座右铭。大师还指出,要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读到这里,我的脸禁不住一热,反思自己平时对待这类学生,往往性子过激,不能对症下药,那个大谈“不可揠苗助长”的人干的却恰恰是违反事物客观规律的事。总是拔高了要求,总是希望每个后进生能够达到自己要求的标准,结果是,学生因达不到而没有成功感,自己对这部分学生也越来越没有信心,以至于最终放弃这部分后进生。
对于大师谈到的“学习诱因问题”,我也很感兴趣。特别是他引述的列。托尔斯泰的那一席话让我深有感触:“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所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有时是胜于教师的东西。”
我想,要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有了。哪些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哪里是学生的困惑点,哪里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哪些只需点到为止,教师心里都要清清楚楚,那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自然地产生了。
在书中大师认为课堂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国家重大事件,他说:“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就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如果班级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看了这些文字,我很赞同赞科夫的建议,课堂是一个愉快交流、多向互动的地方,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习成长,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相互讨论、敢于批判、乐于交谈是一个老师应该也能够做到的。
大师还谈到“树立教师威信”问题。我们都知道树立教师威信很重要,那么教师的威信是指什么呢?大师指出,威信不是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而应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教师既是学生的年长的同志,同时又是他们的导师,对集体,对个人,时刻不可放松指导的职责。教师要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要从多方面形成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拥戴。“亲其师,信其道”,看来教育确实上是不分国界的,爱是教育永恒的旋律,爱是教育不变的话题。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作为教师,读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素养,还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这方面,我有幸读了许多优秀的著作,从中受益匪浅,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我作为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
第二段:阅读:扩展知识视野
读书是教师不可或缺的修身修德方式之一。通过阅读,我扩展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无论是学科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读书都在不断地助力我。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师的专业知识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因此,教师应当主动阅读各种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保持敏锐的思维和更新的观念。
第三段:阅读:提升教育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阅读优秀的教育著作,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思想。例如,我曾读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深入了解了教育本质和目的,这对我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我也通过阅读教学方法论,学会了更加灵活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读书让我不断成长,提升了我的教育水平。
第四段:阅读:引导学生
教师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将所读的书籍中的精华与学生分享。通过阅读,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案例,还培养了自己引导学生阅读的能力。通过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与学生分享,我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本好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扇打开未来世界的窗口,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兴趣、树立理想、成就人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将读书的习惯注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段:总结
在教师的职业道路上,读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展知识视野,提升教育水平,引导学生,实现自身和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教育水平。读书,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教育者,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教师是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职业之一,他们责任重大,扮演着培养未来一代人的角色。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如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同的教学环境和社会变化的压力。因此,阅读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阅读中的经验,以及它如何帮助我成为更好的教师。
第二段:解释为什么阅读对教师重要
阅读帮助教师了解不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策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阅读都可以增进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能力。阅读非只限于教育领域,各种类型的书籍和文章都可以帮助教师打破舒适区,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在教学上通常非常有效。通过阅读,我发现了许多适用于我班级的教学策略,例如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管理班级,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反馈。此外,学术阅读还帮助教师扩大知识储备、提高写作水平和提高教育研究技巧。
第三段:分享我的体验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小学高效教育解析》的书,书中提供了许多关于教学技巧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用信息。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更了解如何设计教学和如何帮助学生发挥最佳水平。我发现,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可以使用这些新学习的策略来激励学生,让他们更思考和互动。在我班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也更加积极参与,以及对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强了。
第四段:总结阅读在教师身上有的影响
阅读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追求。从个人角度看,阅读使我对教学更有信心,更灵活,更有智慧,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我学到越多,我就能做得越好,传授更智慧、更有价值的知识。
第五段:结尾和建议
阅读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有效方法。教育界需要的是充满活力、能够接受新事物的人。那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鼓励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阅读、学习和探索,以建立合适的教育环境和确实针对学生需求的课程计划。在众多的出版物和网上文章中,教师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从中学到最新的、最好的教育技巧和策略。阅读可以帮助教师改进、增强兴趣和发现新的门路,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用课余读一本书活动。旨在引领全体教师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人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积极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理念。
针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精心挑选了不同种类的书籍,包括一些教育专著、各种教育期刊杂志以及课程标准、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使教师能够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了解教改动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的本领。在读书的基础上,学校定期组织的读书心得交流和研讨活动,使教师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解惑。
一、积极组织发动,宣传 “读书活动”的精神实质,使每一位教师都切实领会活动的目的、要求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学校召开学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会议,商讨制定行动的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初步选定阅读的书籍名称和活动的场所地点及各项活动的具体负责人,做到了分工细致,责任明确,便于操作。学校以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为源头,鼓舞教师大量阅读经典使教师素质得到升华。
召开教师会,宣传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各项活动和各个环节的具体目标,并对奖惩措施也进行充分的研讨。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和奖罚细则,确保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防止“一阵风”刮过的不良倾向。有活动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使教师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起来易行。
三、建立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网络。学校负责整个活动的资料、资金、场所保障;教研组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实施;各位教师积极响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阅读、研究、讲座、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
为把此项活动搞好,学校添置了大量的图书;还增添了不少有益的硬件设备,配制光盘、音像制品,为活动提供充足的保障。
四、各项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活动,使教师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教育大师的风范,领悟素质教育的真谛,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增强教育管理的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课题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
“阅读经典,丰富人生”活动在我校的顺利开展,得益者——教师,受益者——学生,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使“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理念成为每位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十
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水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自己也需要持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读书是一种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方式,也是教师提升自己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将从自身经验出发,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第二段:读书对教育的意义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阅读,教师可以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和趋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读书成果带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教育服务。
第三段:咬定目标,培养阅读的习惯
然而,读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去做的。有时候,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很难找到额外的时间来阅读。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咬定阅读目标,定期阅读,将阅读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培养阅读习惯需要付出不少的努力,比如合理安排时间,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环境等等。
第四段:读书体会
读书心得有很多种,例如读后感、笔记等。不同的人可能有着不同的读书风格和读书方法。在我的读书经验中,我会将自己的读书心得用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读完一本书后,我总会静下心来,回顾自己的阅读历程,记录下对于这本书的心得和体会。这种方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更为深入,也让我更好地掌握了阅读的核心内容。
第五段:总结感言
通过阅读,我不断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学到了很多好的知识,也有机会结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教育教学方面,我这些年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这都与我的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带着这样的收获和感悟,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持续读书的信念,并会一如既往地在阅读的道路上前行。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一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心得吧。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通过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资本,通过读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唯有读书。
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读书,才能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惟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和生命的时候享受读书而获得的魅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而超越自我。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多么可悲、可笑。只要一读,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里就会敞亮多了。
要读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读哲学,读文学,读历史,读科学……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
书读多了,认识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教育需要知识渊博的教师,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材,而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让书的精髓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富有活力,那就让我们多读书吧。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二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罗树庚老师的《教师如何快速成长——专业发展必备的六大素养》。读着读着,一个个教育故事吸引了我,感动着我,碰撞着我。书中每一个篇章、每一个案例仿佛都有自己的影子。我想,一定有许许多多看过此书的老师会跟书里的故事产生共鸣。
这本书罗老师总结自身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专业发展历程,书中用一个个他所遇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教育故事,来告诉教师们应该如何快速成长。读着读着,可以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
“成功的道路都是由目标铺成的。有梦想,并朝着一个个目标努力,你一定会成功。”如果我们能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好每天、每年,甚至一辈子的计划,并朝着目标去奋斗,相信一定会收获一个截然不同的精彩人生。
罗老师的教育故事“人是被逼出来的”,我深有同感。工作后,自己胆小怕事,不敢与人竞争。每次评比乡优质课和教坛新秀,我都会跟校长说“校长,我可以不参加吗?”校长都说年轻教师一定要参加的。既然一定要参加,我只好捧起当时仅有的资源——教科书和教参,细细思考、苦苦钻研、书写教案,并一次次地修改,那时每次都获得“乡教坛新秀”或“乡优质课”的荣誉称号。
回想自己的这些经历,真的觉得“人是被逼出来的”。亲爱的老师,试着去逼一逼自己,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世界日新月异与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时刻不停地学习。当老师,做教育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教师从事的是一项距离人的心灵最近的工作,而学生又是千差万别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指望掌握一种教育教学方法、技巧去教育千百个学生是不现实的。正因为这样,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修炼自己的教育教学本领。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当下,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住一切机遇与时间,持续深入地学习。罗老师提倡我们向被称为“花中之冠”的火红花和“草地之王”的尖毛草学习,学习它们的沉潜精神,苦练基本功,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罗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学习方式方法,如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教书一边反思,用读书和写作充盈自己;主题式专题式的阅读方式等等。
希望离退休还有五年的时间里,能多阅读、多钻研,争取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0.1永远大于0。立即行动,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每天前进半步,一年就能前进180步,十年就可能把别人甩开十万八千里。这就是行动的力量。
罗老师告诉我们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造就成功。今天,我们既然选择了当老师,从事教书育人这项事业,这就要在“专注”二字上下功夫。比如在阅读、备课、批改、听讲座时,就应努力克服“手机不离手”的坏习惯。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卓越。
对于教师而言,模仿是成长的开始,艺术界有句老话叫“学我者生,仿我者死”。这句话不一定适合教育界,因为面对不同的学生,每一次模仿都是一次全新的创造。每次上公开课,我都会充分准备,看名师的课堂实录、教案,认真地备课、上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上一堂课,都能促进我的成长,收获不少。这就是行动的力量。只有行动,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教师成长来自反思力。
反思即自我比较。反思在于发现问题,提升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为人为事为学之道。罗老师告诉我们:教学随笔与反思是我们逐渐成长的台阶,不断地积累方可攀上理想中的高峰;学习反思的过程是我们教师人生不断成长与进步的过程。
去年是我第二次任教六年级的数学,对于多年任教低中段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时为了熟悉整册教材,我接到任务后暑假里就开始备课。开学后,晚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做数学题,思考如何把课上得更生动点,如何引导学生学懂这类题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我觉得这也是反思,对提高学生的成绩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最后的认识是:思想改变了,态度就会改变;行为改变了,能力就会改变。能力有了,我们就逐渐具备了“融入、改变环境”的力量!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你经历了、努力了,为之奋斗了,就是成功者。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三
第一段:介绍教师读书年的意义和目的(词数:200)
教师读书年是指教师在一年内利用业余时间集中精力读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素养的活动。教师读书年的目的是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加深教师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段:指出教师读书年的重要性(词数:250)
教师读书年对教师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读书年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视野。通过阅读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书籍,教师可以了解到各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其次,教师读书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在阅读中,教师不仅可以学习到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参考各类案例,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教师读书年对于培养教师的思辨能力也非常重要。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的过程,教师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段:分享自己在教师读书年中的收获和体会(词数:300)
在教师读书年的一年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读书对教师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各类专业书籍,我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还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在阅读了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后,我意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对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在我的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另外,我还通过阅读了一些名人传记,了解到了许多大师的奋斗历程和成功经验,这激励我在教育事业中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
第四段:总结教师读书年的优势与不足(词数:250)
尽管教师读书年对于教师的成长和素质提升非常重要,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教师读书年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许多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之间很难做到平衡,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学习的效果不佳。其次,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也是一个挑战。在书籍的选择上,教师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需求,合理规划自己的阅读计划。最后,教师读书年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学习反思机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五段:展望未来,提出建议(词数:200)
展望未来,我希望教师读书年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同时,我也希望教师能够加强自身的自我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自己的阅读计划。此外,我建议学校和教育部门为教师提供相关的书籍推荐和培训机会,为教师读书年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四
我感觉《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是一本有趣而有意义的书。它既适合家长同样也适合教师。中间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我的教育教学中也时常出现。当发现自己的.处理方式与之相同时,心中一阵欣喜。当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法完全错误时,在反思的同时更庆幸自己找到了科学的解决办法。我突然发现孩子与大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主观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与孩子显得是那样愚蠢与低效。
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如下:
第一章,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全书中最为重要,是后续沟通的基础。它提出了几个观点:
1、不要否定学生的情绪。(当情绪被否定的时候,学生容易失去勇气)
2、不要随意批评和忠告。(老师出于好意,但学生在批评的环境中很难去考虑问题并承担责任)
3、不要概括和解释。(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你的解释他很难听进去,也就很难奏效)
4、不要忽视学生的情绪,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为时,也要先接纳学生的情绪、愿望并作出反应。
第二章,合作更详细说明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
书中体现出的:“无论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或者不对,甚至有侵犯性的行为,他的行为我们可以制止,但他的情绪,或者说感情需要被接纳。但我们接纳的只是他的情绪,并非他的行为。”这一观点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在我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劈头盖脸的就是批评。虽然短时间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减少。但这是一个指标不治本的做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单方面的批评很难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只有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去听一听,去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而不仅仅只是冰冷的命令。
文中出现的很多案例都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出现过,但我的做法往往是不科学的那种。读着读着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在我认为很好的处理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其实已经伤害了这些孩子的感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习惯性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情绪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个事实,首先认同他有这个感受,孩子才可能接纳我们后续的建议。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接纳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的共鸣。获得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时刻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有没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时候只是为了宣泄情绪,简单粗暴的压制只能换来日后更大的问题。唯有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倾诉表达的对象,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才能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告诉孩子老师了解你的感受,知道你的困难,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这样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强制的命令。比如有同学讲话时,我们可以不用厉声喝道:xx,闭嘴。尝试着说:“有些同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要告诉大家,等会下课我们来分享一下。”结果可能会好的多、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留心观察,多想,多研究,努力实践,必然会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