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思想品德说课稿(实用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思想品德说课稿篇一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一号考生。(鞠躬)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板书)。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设计、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地位与出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高一年级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课题属于政治中的政治生活。本课题主要讲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本课题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度打下了基础,也提升了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了解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对比及归纳能力,自主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明确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促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我国政党制度的定义、功能、作用。这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2、难点: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高中一年级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比较强烈,思维逻辑性较强,对于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是情感易偏激。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让同学们主体性的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
1、案例教学法。利用案例,引入课题和教学,是同学们对该课题产生兴趣和思维拓展,保证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2、合作讨论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3、问题探究法。在课堂上,抛出问题,使得同学们培养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政治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本课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们学会以下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并有所感悟,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们养成一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两会:共商国是同舟共济》,问题设置:感悟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说明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政党制度?针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初读课文,逻辑分析,辅以案例,整体感知
然同学们通读课文,对只是有一个了解,然后我采用案例教学,比如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支持共产党等案例来进行一个讲解,说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能得到其他党派的支持。
(三)重点精讲,小组讨论。“执政参政,特色鲜明”这部分内容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小组探究学习法”,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探究。我设置的问题是:
b.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特色”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政党制度的地位和每一项内容)讨论探究活动结束后,小组以选派代表方式回答所设问题,本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异议。同学们通过探究生成的知识可能比较散乱,不完整,此时,我会适当进行点拨、强调,做及时有效的总结。
(四)辩论提升,突破难点
“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内容,我打算采用“小组辩论学习法”。问题设置:“某次关于政党制度的讨论中,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同学甲:我国应该实行西方多党制,各党派相互竞争、相互制衡可以防止独断和腐败。同学乙:我国不应实行多党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也不容许实行多党制,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多党合作。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依据。”让学生自己在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深刻体会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地树立起坚持我国这一政党制度的信念。最后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而要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显著的优越性。
(五)课堂小结,温故知新。在课堂的最后做一个小结,再给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点做一个逻辑性的分析,针对于基本知识点进行提问,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让大家反思一下,如果中国不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那么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维护。
是什么(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为什么(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怎么做(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对我的说课做一个简短的评价。尊敬的各位评委,本堂课是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轻松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思想品德说课稿篇二
:爱的思考
请你回忆一下,你与父母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冲突。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
教师: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如此血脉相连,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引导学生寻找发生冲突的原因,理解父母。)
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破坏正常的亲子沟通,严重的会伤父母的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清冲突的危害,意识到要解决亲子之间“爱的冲突”)
教师:请你谈谈平时与父母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你是如何解决的?
课堂讨论:学生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教师引导小结:化解冲突小锦囊:沟通是化解冲突的良策。课本p49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帮助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突破难点:学会与父母沟通,换位思考。掌握化解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方法。)
时间安排:2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动人片段,起到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父母爱的升华。)
2、自我反思:
自己平时对父母不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思考自己在日常行为中对父母不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
时间安排:8分钟
行动一:在家中设立一本“沟通记录本”,作为亲子双方沟通的桥梁;
至少设计两个栏目:“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和“孩子我想对你说”
行动二:回家之后主动化解最近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矛盾。
行动三:坚持每天都为爸妈做一件小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常与父母换位思考,体验双方的心理状态,互相理解,消除隔阂;并把内在的情感化作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时间安排:1分钟
结束本课:欣赏歌曲《让爱住我家》
学生聆听《让爱住我家》这一朴实又动人的歌曲,
回顾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反思自己的不足,想象自己晚上所要做的“作业”。
设计意图:(歌曲展现的就是一个亲子之间互相礼让,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典范。学生在歌声中再次体会“理解与沟通”。引导学生把内在的情感化作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时间安排:2分钟
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旧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活动的有效性,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此解决亲子之间冲突问题,化解了亲子之间的矛盾,教师起 “导”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学”。
活动设计注重心灵体验,强化正信息,刻意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对达到三维目标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活动设计,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新课程理念;环节安排合理、紧凑、有效;整个课堂的设计,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能充分体现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因此,教学效果将很好地达到三维目标要求。
当然,一堂课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他们往往“明理”但却无法“践行”,也就是不能把对父母的爱持之以恒的落实到行动当中。因此,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需要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从日常的点滴事情做起。在课后要及时的加以引导,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继续跟踪情况,同时也要请家长参与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当中来。
思想品德说课稿篇三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研究的课题是《思想品德课中调动“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探究》,以下结合《理想伴我成长》这一课例谈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渗透。
首先,本课依据课题论点及其实用性:本课作为是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课程的最后一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特定的意义。因此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学习内驱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显得格外重要。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课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理想,了解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的道理,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
然而,在课堂上,特别是我们农村初中的课堂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即学困生)对思品课堂参与度不高,从家长到老师再到学生的印象,思品就是划一划,背一背就可以了,忽略了思品课程的育人的功能。
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乐学,要坚持全面发展,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改变教学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和片面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理性过程与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情感活动的非理性过程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知识、技能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联系,从而在思品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力。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的有一定层阶性的过程。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内驱力是非常关键的。让学生发自内心想学、乐学成为了关键所在。
基于上述的因素,研究者在课堂上着重研究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内驱力,课堂中做到三乐,即乐讲、乐学、乐练,讲学练相结合,增加课堂趣味性,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快乐轻松地完成课堂教与学任务。
接下来就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在本课中的应用以及教学环节设计及科研成果的体现向各位专家老师汇报:
本课围绕温故知新、火眼金睛、刨根问底、活学活用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生远大理想。
温故知新环节,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采用小组竞赛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小组之间互相提问、点评,增加课堂趣味性。
火眼金睛环节,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出三个问题:
1.什么是理想?按理想的内容分为哪几类?其中最根本的理想是什么?
2.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3.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什么?
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可以找出,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渗透先学后教的理念,做到乐学。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这个环节能够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的答案。课堂中问题简单化,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内驱力。课堂上让小组成员之间互教互学,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
思想品德说课稿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我们选择坚强》。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过程、评价和反思等几个方面谈谈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让我们选择坚强》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内容。主要介绍了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及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坚强意识。这节课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有不少初中生由于家长的过分关爱,加之社会、学校、家庭忽视对学生坚强意志的教育,造成学生意志力薄弱,生活中缺乏明确目标,忽视日常小事上的管理,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引导学生主动锻炼意志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特点和学生的思想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选择坚强,磨炼意志的信念。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及作用。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本节课教学。
教学重点:意志品质的四点表现。由于不少学生意志力薄弱,存在“有没有意志力无所谓,照样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把明确坚强意志品质的作用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教法:借助电脑、大屏幕等媒体资源,通过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二)学法: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广泛参与为主,结合自主学习法、情感体验法、合作探究法等学法实现三维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选择播放视频“直面灾难,选择坚强”,(插入视频)该短片是以玉树地震为背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图片,加上文字的简要介绍,再配以舒缓凄美的音乐,使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灾区人民在灾难面前坚强面对,自然引入本课的课题“让我们选择坚强”
(二)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明确本节课要求。
(三)新课教学
1、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
为了更好的过度到本环节,我先通过大屏幕出示与坚强有关及相反的词语,让学生自我比较,看看自己是否是个坚强的人。然后出示一组图片,其中包括各个领域的、具有坚强品质的人,结合文字的介绍,让学生简要了解他们的事迹,并总结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插入视频)
在这一环节中,借助图片及文字介绍,使学生能直观形象的了解人物事迹,掌握人物的优秀品质,然后通过自学教材,进而得出坚强意志的表现,再利用幻灯片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坚强意志品质的作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坚强意志会怎么样?以此说明坚强意志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教材内容,在小组中探究坚强意志的作用有哪些,小组活动后再出示幻灯片明确。
为了加深对坚强意志作用的理解,我出示情境探究、漫画、教师赠言,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强化坚强意志的作用。
3、当堂验收
课件出示两道小问题,由于有些同学理解记忆的能力有限,对当堂学习的内容可能掌握的不是很好,因此我把这两道题目链接到前两张幻灯片上,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然后找学生回答,再由大屏幕出示正确答案。
4、布置作业
收集与坚强意志有关的图片、故事、名言等,并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出一期以坚强为主题的板报。这样既巩固课堂知识,减轻学生负担,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5、课堂小结
让学生畅所欲言,共同分享本节课收获,教师适当补充和归纳总结。
最后,在一段歌曲中结束本节课教学。歌曲选自“让我们选择坚强”,以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为主题,再现坚强的力量。
(一)教学评价
教师和各组组长采用语言的方式对学生的活动态度、合作意识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主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对学生的不足加以指点和修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扬长避短。
(二)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多处选用抗震救灾的题材,以视频、图片、文字的方式,直观形象的展现了坚强的力量,又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激发学生的爱心。
不足:在情境探究这一环节中,部分同学有思想顾虑,不敢实话实说,这样就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想法,以至言行不一。
改进措施:多鼓励学生说实话,课前教师多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增强学生体验。
思想品德说课稿篇五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定的。本框教学是初二上学期思想品德课第二课“生存环境呼唤保护”的第二框节教学,让学生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建设好身边的环境是一个初中学生应该有的基本素质。本框教材在第一框“自然环境”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人文环境”,教材涉及3个知识点,希望学生明了人文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能从自身开始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鉴于作为初二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史,生活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去过祖国的名胜古迹,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进一步了解人文环境。其次,作为上海的学生学习了上海乡土历史、乡土地理,对自己的家乡会有更详细全面的认识,这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人文环境孕育的城市精神,感受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能力:知道人文环境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懂得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理解人文环境对人们素质提高有熏陶的作用。培养学生根据所学地理历史知识提炼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采集、课堂探究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以及教师必要的点拨、引导,让学生领悟人文环境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文环境的探索,让学生领悟人文环境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也是本课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体现)让学生初步建立保护和珍惜已有的人文环境的观念。激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创建优秀的人文环境出一份力。
本课教学一共三个知识点:1、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2、人文环境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3、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提高起着培育熏陶的作用。三个知识是有机的整体,分别从国家到城市再到自身,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体会人文环境的意义。第三个知识点是整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课堂教学分为4个环节,第一第二环节通过课堂活动,问题组织落实教材中的一、二知识点,第三第四个环节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具体过程如下:
课堂导入:印度和中国古代的2首特征鲜明的音乐响起,让学生走进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从文明古国给人们留下的文化瑰宝引出什么是人文环境,导入课题。
第一教学环节:本环节主要落实教材中第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懂得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教学以前面导入部分为基础,通过一个思考题自然过渡。思考题是这样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断代。那么在5000年的中国历史中哪个文化古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从文化古迹追溯到历史,懂得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及时引导、总结学生发言,比如长城既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又实体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倾略,顽强拼搏的精神等。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人文环境中蕴涵的民族精神,贯穿民族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师总结这部分内容,提炼知识点并板书: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
第二教学环节:本环节主要落实教材中第二个知识点,让学生懂得人文环境是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教学以一段视频自然过渡,视频资料充分利用了学校外籍学生资源,讲述了班级的韩国学生希望有同学带他游玩上海,了解上海。从而引出这一教学环节的课堂活动“我带大勋游上海”。要求学生为班级的异国同学设计一条上海一日游的路线,让韩国同学从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等不同角度了解上海,并说明设计的意图。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上海乡土历史乡土地理2本已学的教材,从中选择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同时可以让学生参考书本的解释或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说明所选景点代表了上海的哪些历史与文化。这个活动设计是希望学生通过回顾上海历史和建设,懂得人文环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等不同角度寻找景点,也可以提示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区域内寻找一些有价值的地方,比如卢湾区的一大会址等。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这部分内容,提炼知识点并板书:人文环境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水港建设的一段视频。视频集中讲述了一组洋山建设者不畏艰险,舍小家为国家的感人事迹,很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根据视频内容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看了这段录象你有什么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总结洋山精神的内涵,体会到洋山精神的可贵,理解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无形的人文环境,引出人文环境分为有形、无形两种。问题二:“如果你是处在洋山建设者的这种人文环境当中,你会以一种怎样的精神面貌来面对学习和生活?”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提高人的素质有培育熏陶作用。这一问题的回答,教师特别要做好学生各种回答的应对准备,比如可能有学生认为“大家都奉献,我就乐得享受,何苦这么累呢!”此时教师要做好引导,不能刻意回避,可以从个人奉献,集体成长,最终也有助于个人发展这样这个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来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第四教学环节:本教学环节是第三个教学环节的延续。因为第三个知识点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所以有必展开深入讨论,在理解人文环境意义的基础上,激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创建优秀的人文环境出一份力。教学从洋山建设的总结自然过度到上海城市精神,过度语言如下:“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不仅是上海建设者的功劳,也与浙江、以及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密切相关。没有全国的帮助不会有现在的洋山。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一直以来都以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追求卓越。”接着提出课堂讨论题:“学习生活中我们如何来演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这部分讨论有一定难度,但是很有行为指导的意义,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实际行动继承发扬上海城市精神,为创建优秀的人文环境出一份力。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这样几个方面:1、海纳百川要有博大的胸怀,取百家之长。所以生活中要心胸开阔,有宽容之心;要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以诚挚的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学习上要博采众常,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学习不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博学才能专攻。做人要自信,有勇气追求卓越,这里也可以联系初二语文教学中的少年中国说。要敢于尝试,不怕别人笑话等。通过学生主体发言,教师适时的引导归纳,让学生充分理解良好的人文环境能提升我们每个人的素质,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实际行动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的人文精神,创造一个更美的人文环境。
音乐声中,优美的语言结束全课。
三、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说明:
1、教学内容的处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要学生理解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提高有培育和熏陶作用,特别是要学生能明白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能在行为中落实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教学中我设计了2个教学环节,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来解决这个重点难点,希望教学上能有深度。
2、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课教学基本采用了问题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落实每个知识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展开都是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做充分引导和点拨,体现出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结合。教学策略上考虑到动静结合,即有美妙的音乐又有丰富的视频,即有个人的思考又有集体的讨论。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
3、教学评价:教学中学生发言比较多,所以教师对发言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评价中特别要注意一些生成性问题,如果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或者和体现出学生思想困惑的一定要及时解决,并对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品德说课稿篇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作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而现今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现状看,却有过分重视空泛的、抽象的认识与理性说教而忽视真切的、具体的、生动的情感体验,致使许多学生道德认识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道德行为仍很低下,从而导致思品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教育者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品德内化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与《孝敬父母》一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整课体验次数达5次,占总时间的二分之一,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二、设计思路
小学思想品德课第十册《孝敬父母》教材选用的是“陈毅探母”的事例。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我这样设计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通过课前、课中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激发学生热爱父母、报达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通过表演、辨析和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乐于帮助父母的好习惯。
3、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说、评、演等体验父母的辛劳,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生活中能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关心父母的生活,做个好孩子。
活动难点: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体验父母的辛劳,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
(一)、课前摸清情况
学生在以往生活中已产生了不少情感体验,这些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因而,我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从家长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对学生原有的道德情感状况进行研究,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我设计了一份对家长的调查问卷来把握学生原有的情感。还组织学生设计了一张《成长卡》,在卡上贴上照片、用文字或图形记录成长中与父母之间难忘、有趣的事。调查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从而捕捉学生情感体验中的火花,察觉其原有的情感体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从课前就开始了情感的体验过程。
(二)、课始入境入情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的情感波动、不同体验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人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因此,新课伊始,教师应营造一种体会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波动学生内心的“情弦”,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心理需要,为学习过程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我在课始设计了学生自己介绍成长卡说一说体会,介绍自己的成长卡,找一找成长的变化,忆一忆成长中难忘的事,使学生置身于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之中,对新课学习有了情感上的初步体验。
(三)、课中情通而理达
良好的开端只是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打下一定的基础,而课中是一堂课的主体阶段。教师应该以教材所体现的情感因素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的情感从“接受层”引向“体验层”,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充分发挥情感的能动作用,从而达到“情通而理达”的目的。
1、以情激情
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一个典型事例或是一个学生的情感有时候可以带动全体学生的情感。我在选用了《母亲》这首歌的mtv片段,把一些父母关心子女的行动与子女孝敬父母的细微之处呈现出来,再请学生来谈谈他的感想,以身边的事例感染其他同学、,达到引起共鸣的目的。
2、以境激情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情境是其产生情感体验的土壤。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动情”.我在本课采用角色换位,让学生说一句话、唱一首歌、朗诵一首诗或演一演,从中表达自己的心声。又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会常碰到的两个情景:a说一说:晚饭后,小丽争着为妈妈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妈妈说:“你看,我说我来洗,你不听,这下好了!”小丽很生气说:“我再也不洗碗了!”b演一演:晚上,你正做完作业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加班回来了……在看了这样的情景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父母想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再来演一演通过创设情境,达到以境引情、入境动情的目的。
(四)、课后将情转化为行
学生在课中动情,情感的浪花在心头涌动。到了课末,教师应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再次获得深化体验。我在课末,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孝敬方案》。我们常说,思品课教学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得注重课外的延伸,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不能出现课堂里群情激昂,下了课就抛之脑后的现象。因此,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外的实践体验,将情感转化为品行。设计《孝敬方案》,让学生把要为父母做的事列在卡上,并在家长的配合下让学生在家亲自做一做,从中感受“孝”的愉悦及劳动的愉悦。让学生在课后更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从而多维度地进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丰富,情感在其中起者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内化,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一个感情冷漠的人,是不会有、也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因此,思品课教学,只有努力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的激荡,`才能进一步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我在教学设计中,试图走出思品课一味传授道理的,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发生、升华,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
三、活动过程:
一、走近生活,体验疼爱
1、导入,生展示《成长卡》
师导言: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无尽的关爱,有很多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成长卡》。
2、欣赏歌曲《母亲》
二、表达心声,激发情感。
1、导入
2、生反馈。
三、借助材料,提高认识,指导行为。
2、联系自身说说孝敬父母的事迹。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甚至在我们同学中也有许许多多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同学们能说一说吗?可以说别人也可以说自己。先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
3、看故事《该把礼物送给谁》,谈看法。
的确,在生活中,一句舒心的话、一杯热茶、一块毛巾都能让父母感到子女的爱。孝敬父母应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体现。接下来我们来看个故事。
4、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心动不如行动。只有将孝心转化为行动了,才是真正的孝顺。
5、角色体验
(1)、说一说:晚饭后,小丽争着为妈妈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妈妈说:“你看,我说我来洗,你不听,这下好了!”小丽很生气说:“我再也不洗碗了!”
(2)、演一演:晚上,你正做完作业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加班回来了……
四、设计方案,指导行为。
1、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孝敬方案》。
2、发布方案
五、签订合同,指导生活
学生签合同。背景音乐《只要妈妈露笑脸》
思想品德说课稿篇七
《学会与老师沟通》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是根据学生进入中学后,生活接触面的逐渐拓宽,会越来越多地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而设置的。本课是在同学们学完第一课《亲子之间》,了解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纠葛,学会了协调这类矛盾的方法之后,转入处理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膜。同时,为下一课时掌握与朋友友好相处的“金钥匙”奠定基础,使学生尽快学会处理中学里新的人际关系,减少不和谐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本课的特点之一:活动“说一说”,是学生对他的一位老师一天工作情况的记录。可以设计成学生课前准备活动,既可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也是完成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一个有效的方式。
特点之二:采用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感悟,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体会老师的辛劳,从而能主动去关心老师,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这个人生的“第二起跑线”,能够协调好与各位老师之间的关系,对于较快适应中学生活意义十分重大。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主动沟通,积极协商,配合老师的工作,并领会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难点是让学生克服紧张、拘谨的心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正确应用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方法,真正达到师生的和谐。
1、知识与技能:了解教师工作的的特点,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适应初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与老师沟通,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感受到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克服闭锁心理、自我意识的不良影响,积极、主动、与老师交往。通过记录老师一天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辛劳,学会关心老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尽量消除师生间的隔膜,体会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来的快乐,使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培养学生关心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情感。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本人尝试实施开放式教学。课堂以活动为依托,采用调查采访法,小组讨论法,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努力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情分析: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随着智力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师生关系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在思想意识方面,他们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他们要求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有教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行为方面,他们甚至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反抗行为,发生师生矛盾冲突,但又不知道如何较好地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在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具体方法比较难理解,同时独生子女交往面较窄,人际交往经验较缺乏,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应注意采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掌握。
论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由学生表演情景剧导入,该短剧轻松活泼,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气氛,同时此剧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反映了师生之间的隔阂,点明主题。
(1)根据目标期望理论,对课本活动“说一说”进行创新,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了解自己老师一天的工作情况。在课堂上要开展“你说我说”活动,谈谈对老师一天工作的全新认识,是否和平时的想象一致。
这样设计的目的:由于教师、学生角色的差异、地位的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的分歧等等,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就会产生一些隔阂。师生矛盾产生的现实原因还有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缺乏感性的认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熟悉教师的工作特点开始,体会教师日常工作的辛劳,让学生了解老师,从而能主动去关心老师,为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和谐关系打下一个情感基础。
(2)创设情境一:在测试时,我没有把英语课本放在课桌里被英语老师发现,受到了英语老师的批评,对此我毫无怨言,这次批评提醒我以后做事时要周到。但班主任在批评我时,有一句话却深深地刺痛了我——“别人为什么都把课本放在桌洞里,你这样做了,这就说明内心深处仍有作弊的念头”。
试一试:针对上述情境,如果你是那位学生或老师,你应该怎样做?
这样设计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场合,采取一些适当的方式,通过适当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让学生了解到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相待。学生要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老师也应该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彼此加深了解,互通有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学习方式让同学感到亲切,自然,在相互的讨论中掌握了处理师生矛盾的方法,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以上所列举的事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认识到尊敬老师,最重要的的尊重老师的劳动;尊敬老师,要听从老师的教诲;尊敬老师,要对老师有礼貌。避免了教师的空洞说教,挖掘了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尊重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利于促进学生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突破难点。
想一想: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你会怎么办?
与老师意见不一致时;老师因不明真相错怪你时;
当老师当众粗暴地批评你时;当老师严格要求你时
通过对这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可以检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处理师生关系时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引导同学朗读教材59页《女老师的祈祷》,读读议议。
请你也试着当一天的班主任,并让同学对你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当过一天班主任之后的体会,以便更好地了解老师的苦与乐。
让学生当一天的班主任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本堂课的教学实效,同时,继续发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总之,对本课时的设计,我始终贯彻新课程“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目标期望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再创造。尝试实施开放式教学,采用调查采访法,小组讨论法,以活动为依托,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让他们懂得分享,体验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努力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思想品德说课稿篇八
本单元的主题是“让我的身体更棒”,其中有三个主题活动,《坐立走,有精神》是其中的一个活动,这个活动意在培养孩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坐立走,有精神》共有3个要点,即: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本课没有直白的、纯理论性的说教,而是寓教于乐,寓活动于教,有条理地编排了多幅形象直观的画面,易于模仿,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直接参与活动,使之体会到有了正确的坐立走姿势,人就能显得精神饱满,英姿勃发,充满活力,利于健康。
我设计的目标以“有精神”为切入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并初步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知道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可以表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正确的姿势有利于健康。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保持“坐立走的正确姿势的习惯,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
3、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蓬勃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在坐立走时能表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气质,同时也是对他人的文明行为表现。
教学重点:初步懂得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教学难点:表现对坐立走姿势的正确者的欣赏。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根据上述课程理念,在本课教学活动设计中,我运用“活动式”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迁移、竞赛等方式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首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引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同学们在活动一开始就能以榜样为活动目标;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深一层地通过对比,确立自己坐立走的行为标准,再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比赛,讨论等多种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实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领悟,促进情感内化,寓教于活动之中。
在品德与生活中,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让儿童自主参与活动,通过动手、动脑、自主评议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如何掌握坐立走的正确知识。
活动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请班级评选出的三位坐立走之星,让学生仔细观察她们走进教室时的精神风貌,我适时提问,你觉得她们走进来时怎样?学生回答“有精神”,老师板书。我接着再问: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精神,有的学生说她们走得有精神,有的说她们站得直,有的说她们坐得端正。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坐立走。这样通过榜样示范,学生观察点出了本课的主旨,初步感知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活动二、走进教材,主动参与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引领儿童走进教材正确参与活动。下面我设计了3个活动:首先请坐之星示范,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模仿坐之星的动作,并交流坐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腿手脚是怎样放的。让学生感受坐要像这钟一样坐得稳,坐得端正,身体不摇摆。接着提出“跟我走一走”的要求,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像小松树一样”中,我随机出示松树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立的要求就是抬头挺胸收腹,两手垂直,不摇摆。这样通过观看挺拔的松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模仿练习。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掌握坐立走的秘诀,坐立走之星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注意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对我们有什么好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明确:正确的坐立走姿势让我们的身体更加挺拔,更加有精神,而且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一大因素。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生成动态的新的资源。面对课堂教学中临时生成的新的资源,我决心努力做到及时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为每个学生发展自己创造机会和表现,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思想品德说课稿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为正义高歌》,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教方法、教学预设、板书设计六方面说一说我对本课的设计。
本节课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十二课的第二部分内容。
本单元是以道德教育为主题的:主要对学生进行公平、正义和责任方面的道德教育。本课的第一部分主要谈公平,第二部分主要谈正义,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即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正义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同时,两个项目的内容也揭示了公平、正义都要求人们承担责任,从而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崇尚公平正义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正义感教育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根据对教材、课标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学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学习重点: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学习正义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走向社会能自觉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能有强烈的正义感,为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本课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点、就落脚点在此。
学习难点: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了解正义行为的目的就是学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行动中体现正义,既需要意志,也需要勇气。)
根据学习目标、本课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学案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指导自主阅读、师生互动、体验感悟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体验、践行正义;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疑惑;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出示——水浒英雄人物像,播放歌曲《好汉歌》。
说一说看后和听后的感受?引出“正义”.。板书课题:为正义高歌
(设计意图:水浒人物,学生心中的英雄,一身正气。从而为下一步正义知识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
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投出,找生快速阅读)
出示——电影:任长霞的葬礼的图片
思考:任长霞为什么被誉为“人民的好卫士”“当代女包公”?
过度:请大家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开始今天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一身正义的任长霞的案例,足以概括本课的知识点,使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更有针对性。)
(1):自主学习:(看课本73 ---78页,完成学案上的五个填空题,时间7—8分)
学生对答案,教师纠错。完成基础知识学习。
(设计意图:符合新课程精神:学生会的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不讲,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四人一组探究学案上的五个问题:时间:12---15分钟)
教师巡回指导,对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及时解疑释疑,点拨学生不会的、有疑问的、探究不全面的。落实好教材上的教学活动。探究1不难。探究2规则和程序的列举,老师可启示学生分类;探究3分析完后,通过75页的案例,可让学生感受正义行为、非正义行为的后果,激发学生树立正义感;体现思想道德教育。
探究4“哥们义气”:重点全面分析:“报仇”的行为不是正直地表现,而是愚昧鲁莽的行为;“报仇”轻者是一种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严重了是违法行为,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正义不能凭个人情感,而应按客观标准,这个问题中学生常凭个人情感,易产生误区;“报仇”行为侵犯别人的人身权益,伤害别人的身体,是最严重的非正义行为;“报仇”是用非正义行为制止非正义行为,方法大错特错,可采用告诉老师,或讲清道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疑惑。
探究5要提示学生从76---77页的案例,文字中总结答案。
(设计意图:符合新课程精神:老师点拨,启示,解疑释疑,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发挥合作学习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师:请回答:任长霞为什么被誉为“人民的好卫士”“当代女包公”?
学生回答: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生: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的行为。
生:为人正直,遵守了规则和程序。
生:坚持正义的标准,不侵害他人的权益,鄙视非正义行为。
老师总结:并列举典型人物包拯,海瑞,文天祥,岳父,邓小平等等。
(设计意图:列举事例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起到活化教材的作用。)
(3):知识整合:(用5分钟时间整理、读记本课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将知识形成科学的体系,利于掌握。)
过渡:记住这些知识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下面进入走进生活这个环节。
(4):走进生活:(10分钟)
(一):(借我一双慧眼:)看学案:
思考:哪些属于正义行为?哪些属于非正义行为?划分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标准是什么?。
(设计意图:本题回扣重点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
(二):请你帮助:看学案:
学生认真观察四副画面,合作交流,提出本小组的具体办法。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共同帮助吕毅同学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
画面一强调了“要为人正直”,做光明磊落的人;
画面三是“讲哥门义气”的表现,进一步分析,假设为朋友“报了仇”会如何?
画面四,可从“要鄙视和制止非正义行为”来分析,但是要强调:青少年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师生共同总结:要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为人正直;2、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3、要坚持正义的标准;4、不侵犯他人的利益;5、要鄙视和制止非正义的行为。
(设计意图:教材回归生活;同时分解难点,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三):另寻良策:
让学生说一说:为把自己培养成为有正义感的人,你还有哪些好办法?
学生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认可。
比如: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法、懂法、自觉守法、勇于护法;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要求身边的人进行监督等等。
教师多引导、鼓励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进一步认识、践行正义感。落实重难点。)
(四):正义宣言:
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让我们看一看名人是怎样理解和坚持正义的。
感悟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鲁迅
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是圣地。——(英国)培根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学生读一读名言,然后用比较精炼的语言谈一谈:自己对正义的理解。
教师要求:可用自己的话表述,可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说说自己今后怎样按照正义要求去做,也可引用名人名言。把它写在卡片上,为大家宣读,与大家共勉。
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表决心,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读名言谈收获,感悟正义的力量,激发自己的正义感。)
(5):自我检测、学以致用:(5分钟)
(设计意图: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学以致用。)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有关正义的知识,追求公平,维护正义是时代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坚持正义标准,增强规则意识,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为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播放《正气歌》作为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直观、系统,重点、难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能够理解记忆。)
思想品德说课稿篇十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人生难免有挫折》是人教版思品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中的第一框的内容。本框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是上述两个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和“做自立自强的人”的逻辑发展。学生通过上两个单元的学习,渴望做一个自尊自信和自立自强的人。但是,当他们迈步去做的时候,挫折和困难是他们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而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所以,这个单元是解决前两个单元,甚至上册书中的行为实践问题,同时也为下面各单元中的知识学习和行为实践作了有力的准备。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挫折与人生相伴”,先通俗地讲解挫折的含义,然后从分析人生难免有挫折入手,阐述了挫折难以避免在于“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等),从中得出: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第二目: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分析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三种人生态度,这三种人生态度会导致三种不同的人生结果,引导学生要树立积极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本框题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习第二框《挫折面前也从容》的基础。学习本框题,对于提高学生思想、心理素养,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奠定科学人生观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以及挫折与人生的关系;
(2)学会遇到挫折时,能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法引入新课,然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交流,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人们遇到的挫折、名人的挫折,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挫折,让学生体验到挫折是难免的,要直面挫折,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奋进。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关于造成挫折的原因分析。人的活动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的,因此,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教材中指出,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还有可能是各种人为因素(即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只有明确了造成挫折的因素都有哪些,才能懂得为什么挫折是难以避免的,是普遍存在的,是与人生相伴的。对于重点的突出,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的方式,从学生的举例及发言中,可以看出他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
本框题的教学难点是:对造成挫折的社会因素的理解。对于人祸(即社会因素)与人为因素,学生理解上可能有疑点,认为是一回事。其实不然,社会因素(即人祸)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遭到的各种人为因素的打击和阻碍,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如正义得不到伸张,长期蒙受冤屈,因得不到公正待遇而使个人才能无法发挥等。可以这样理解,社会因素是人为因素的一种,但人为因素不仅包括社会因素。本教材是将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归为天灾人祸,将学校、家庭和自身造成的影响归为人为因素。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充分发挥直观教学手段,选用一些典型例子,设计了形象生动的画面。一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则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感性认识。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生难免有挫折》说课稿》,来自网!
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体悟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难免的,从而能直面挫折。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诸多活动:
3、积极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能使教学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是优化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1、自主学习法: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本课教学中很多问题的突破都是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的体验来完成的。
2、合作探究法:为了发挥集体集思广益的优势,三种人在挫折面前的常用词汇填写以及最后的谈收获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
3、实践求知法:如课下实践作业(见附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很好地贯彻了“学以导行”的教学理念。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2、学习第一目,挫折与人生相伴;
(1)挫折的含义
(2)造成挫折的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
人为因素学校因素
生理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3)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3、学习第二目: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1)面对挫折的三种不同态度及结果:
a:放弃者——一事无成
b:半途而废者——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c:意志坚强者——获得成功,享受真正的人生
(2)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4、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那些收获?
(2)介绍邰丽华以及《千手观音》,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遭遇挫折时,向邰丽华等人学习,勇敢地直面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5、布置实践作业(见附页)
由于本校多媒体教室的黑板被大屏幕所遮盖,故无法板书,知识要点均在多媒体课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