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创新推动发展 协同创新推动发展心得体会(模板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创新推动发展篇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科技创新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多方共同合作,思想碰撞,创造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协同创新的推动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体会。
首先,协同创新能够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家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协同创新,不同企业、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合作,将各自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例如,国内外多家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5G技术,就是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创新,实现了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的升级。只有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协同创新能够激发创新的活力和创造的潜力。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不同背景和专业的人才相互交流和合作,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考方式,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交流出来,互相启发,形成新的创新点。只有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勇于尝试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再次,协同创新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在过去的科技创新中,往往是由大学或研究机构独立进行技术研发,而企业只是购买并应用这些成果。然而,这种模式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和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而协同创新则能够将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创新活动,形成相互支持和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提供资金和市场需求,大学和研究机构可以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持,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协同创新能够推动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旧产业的衰退,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协同创新可以为这些产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推动力。通过不同企业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可促使新兴产业深入发展,并进一步提升其对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例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是通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合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
总之,协同创新推动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有通过多方的合作与创新,才能产生更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支持和参与协同创新活动,加强跨界合作与交流,推动产学研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协同创新推动发展的目标。
创新推动发展篇二
编者按:科技政策的落实情况直接反映了科技政策制定的成功与否。北京市科委为了摸清北京市科技政策的执行情况,于2004年委托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承担了《北京市科技政策执行情况调研》课题,课题组对2000年以来制定颁布的政策法规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为北京在下一阶段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北京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奠定了基础。本文的作者根据该课题的报告形成了此文,供读者参考。
科技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科技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科技行动准则。科技政策代表了政府发展科技事业的意志,同时体现了对各种科技资源、力量和行为的引导与规范。国内外的实践表明,营造一个体系化、规范化的科技政策环境,对于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充分利用科技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创新活动的开展,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整合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促进了北京的科技进步,推动了首都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北京市科技政策的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科技政策法规的建设是在国家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框架下,结合首都的特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目前,北京市科技政策已涵盖了区域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所有领域,基本形成了与国家科技政策法规相对应的围绕科技创新体系、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体制改革、技术市场、科技奖励等方面的科技政策体系。
2个文件加速了科技政策制定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与此相适应,我国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工作进入了全面、系统的发展阶段。国家科技政策做了重大的调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创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决定》已成为纲领性的文件,为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999年12月2日,北京市委提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促进首都发展的动力作用,希冀变首都的科技资源优势为首都发展的竞争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市人大和市政府本着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的原则,在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科学技术普及、技术市场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政策法规,北京的地方科技政策法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首都创新工程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0项法规措施完善了科技政策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以来,科技创新被置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创新已成为各项科技工作的核心。科技政策作为经济社会科技行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应者和支撑者,它必然与科技工作具有相同的内核。所以在这一阶段,科技政策也是围绕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来制定和实施的。
2000~2003年,北京市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主要是围绕首都创新体系的建设来进行的。为促进北京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创建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实施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充分利用在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北京市着力制定了促进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法规,调整和新制定的科技法规、政策性措施共计30项,其中地方性法规2项;市政府行政规章1项;市政府政策性措施4项;市政府及主管部门联合发布的政策性措施、制度性规范23项。
在研发环节上,北京相继出台了《北京市关于鼓励在京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新修订了《北京市自然基金管理办法》、《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等。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注重提升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的源头。
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上,颁布了新修改的《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及3个配套性实施办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同时还出台了《北京市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若干规定》以及《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纲要》、《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享受专项资金支持认定办法》、《北京市技术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为强化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保障。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环节上,为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能,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和引导性政策,如《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法》等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软环境建设。
科技政策体系构建主要涵盖7个方面
2000年以来,北京市制定的科技政策法规与已有的科技法规、规章、政策性措施一起,基本构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多维度的地方性科技政策法规体系。科技政策体系内容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创新服务体系发展政策、技术市场成果转化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政策、科技奖励制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政策7个方面。
科技政策体系的构建改变了以往科技政策的制定只针对科技活动中某一过程的机械反映,而是根据首都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战略需要,紧紧围绕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的中心目标,全面构建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首先,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地方科技政策的相对人对应整个地区,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特别是中央在京单位的资源,全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突出了首都的大区域概念。
其次,创新主体发生战略性转变,实现由高校与科研院所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科研体制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科研体制转变。通过政策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活动,实现科技与市场的有效结合。
第三,创建新的科技管理理念,从注重纯粹的科学技术转为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利用政策的手段,推动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第四,突出以人为本,从注重以事为本转变到注重以人为本。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注重科技政策的人性化,较以往更多地增加了促进科技人员能动性发挥的鼓励性政策内容。
目前北京市科技政策已显现出了体系化、规范化和层次化的特点。
落实科技政策 推动创新发展
2000年以来,科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落实,对北京市的科技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巨大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科技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为北京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非常良好的氛围。使科学技术、科技意识逐步渗透到首都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全社会形成了利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
推动科技资源聚集 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为了促进北京创新与研发活动的展开,北京市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有关规定,其中包括《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现代化的意见》、《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实施纲要》等,这些政策已经在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四八”工程的实施,带动了首都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在“纲要”的指导下,“二四八工程”顺利推进,其社会效应、产业聚集效应、技术创新效应逐步显现。“二四八工程”的推动,使北京市各方形成了共识,成为北京科技工作的一面旗帜,调动了北京地区各方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通过政策管理北京科技行政事务的意识也不断加强。“二四八工程”实施四年来,共组织了84个重大项目,吸引了200多家中央在京单位和一大批科技人员承担研究任务,由中央在京单位和北京市属单位合作承担研究任务的项目数量超过了50%,争取到国家主要科技计划11.3亿元的支持,集聚了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调动了广泛的创新主体,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在84个重点项目中有90%以上的项目是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有60%以上的资金是非市财政投入,而是企业或其他社会资金。
营造改革环境,构建了新型的研发体系。近年来,在《关于市属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转制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导下,67家转制院所2001年底前全部完成工商登记;2002年底前全部纳入北京市养老保险体系与失业保险体系。67家转制院所中有63家转为企业,4家进入企业,基本实现从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转变的平稳过渡。通过对48个转制院所的统计,2003年上缴税金总额达1.33亿元,出口创汇达1486万美元,比转制前有大幅度的提高。
另外,转制院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从48个院所的统计看,发明专利明显增加,2003年专利申请数达到330项,比1999年的28项多出了300多项。2003年转制院所获得纵向经费4046.2万元,而院所自筹及采用贷款、引进外资等投入研发经费达7395万元,已主动面向市场,提高了创新能力和水平。
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使部分开发型科研院所转为科技型企业,促进了新的创新力量的成长,再加上北京地区其他科研主体的加盟,如外资的研发机构,形成了破“旧”立“新”的局面,多元化新型的科研体系正在形成。
鼓励性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具有国际水准研发资源的融入。为了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著名公司在京建立研发机构,北京市政府不失时机地于1999年6月发布了《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暂行规定》; 2002年修订发布了《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两个政策文件出台后,截至2003年底先后有89家著名跨国公司在京成立了研发机构,87家内资大企业在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开展高端研发活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研发机构齐聚北京,使首都科技资源更加丰富,一些全国性甚至国际性资源逐步融入,使首都科技资源的量与质都有了很大提高。研发机构的加盟使北京的创新实力更加雄厚,使最先进的创新理念和管理理念得到有效传播,对于高级研发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促成研发主体的多元化,新的研发体系构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增强企业创新活力 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先导型产业,对拉动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吸引国内外科技资源,促进首都经济跨越式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若干规定》(简称“28条”)以及相配套的7项科技政策措施。这一系列科技政策对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激励性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28条”和相关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2002~2003,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318项,安排财政资助达1亿多元。其中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的项目占25%;取得国家专利及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的项目占52%。这些项目总投资118亿元,预计达产后创300亿元的产值,这些成果转化项目符合北京市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成果的转化将带动相关行业的进步。
优惠政策力促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8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政策着力点作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使企业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企业逐步成为投资主体。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77.1亿,超过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
――企业的研发机构增加。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共建企业技术中心8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
――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最大的技术卖方群体。到2003年底,企业已成为技术卖方的主角,技术交易额已占总金额的74.2%,在技术卖方群体中独占鳌头。
――企业专利申请量增加。企业申请量占北京专利申请总量的50%,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产业扶持性政策,使北京软件产业居全国首位。产业扶持性政策进一步落实,各项措施相继实施。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市软件产业已成为代表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
――建立了软件产业创新、创业资金和专项资金,资金额度近亿元。
――兑现软件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01~2003年,北京市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累计32亿元,占同期全国软件增值税退税额的35%左右。
――开通软件企业外包业务贷款担保“绿色通道”,为软件出口企业解决流通资金的贷款问题。
――专项鼓励“双高”人才。2001~2003年共奖励软件企业高级人才7456人次,发放专项奖励1.76亿元,受惠企业达到564家。
完善两大创新体系 加强了科技中介服务能力
政府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的最重要的举措是建立创业孵化体系和创新服务两大体系。2001年11月,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北京市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若干规定(试行)》等政策。
完善政策,创业孵化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增强。根据“规定”的要求,由市财政每年安排创新创业资金对孵化基地进行支持。截至2003年底,北京已建孵化器61家,孵化总面积近65万平方米,累计总投资17.8亿元,孵化企业2082家(累计毕业企业354家)。目前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31家,总孵化面积约为44.5万平方米;近年来累计的总投资额为10.7亿元,孵化资金为1.2亿元,“孵化基地”的孵化大楼平均入驻率保持在86%,解决就业人数约有1.8万人。激励政策已得到了落实,并发挥了作用,首都创业孵化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科技政策引导,加快了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纲要》颁布之后,对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初步建立了区域性创新服务网络和领域式创新服务网络。截至2003年底,北京地区已拥有创新服务机构7464家,行业组织623家,科技中介机构的营业收入比1996年增长了6.8倍,5年内平均增长速度为76.6%。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技术市场成为了主渠道
新的《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突破了政府管理的狭小框架,成为在社会和市场上具有普适性的条例,体现了政府在管理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与新条例配套出台的《北京市技术经纪人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以及若干个单项管理办法,使新条例更具操作性和适用性。新条例的实施保障了技术市场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技术买卖双方的积极性,促使技术交易额每年都以两位数字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140亿元,猛增到2003年的226亿元,占全国技术交易总量的四分之一。从技术交易的内容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已成为北京技术市场的主流。从技术交易主体看,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北京技术市场最大的卖方群体。从技术商品的流向看,北京的技术商品向全国各地辐射力度和范围不断加大。
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形成了自主创新的保护机制
2001年,北京市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专利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北京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对北京市贯彻执行国家专利法形成了有力的补充,对提升专利管理功能,实现专利管理和保护的法制化,规范专利服务行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001年,在“28条”规定中,市政府设立了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专项资金,同时下发了《专利实施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了资金的额度,强化了对专利申请、专利实施的支持力度,使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的提升。自2000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拨款100万、100万、120万用于申请专利补贴。2003年北京专利申请量为1700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7833件,居全国第一。
从专利成果转让方面来看,2003年北京专利技术成交额继续增长。专利技术转让264项,成交额2.74亿元, 比上年增长44.97%。流向北京市128项,成交额0.86亿元,占专利技术成交额比重为31.39%;流向外地的136项,成交额1.88亿元,占68.61%,主要流向广东、辽宁、河南等地。
增大科技奖励开放度 融合了中央科技资源
2002年,北京市重新制定并颁布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设立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加大了奖励力度,激发和保护了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积极性。2003年294项科技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共发放奖励金额624万元。
重新颁布实施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使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推荐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数量增加,加强了北京市与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2003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共有推荐项目705项,较2001年增加80项,其中,中央所属在京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荐项目有259项,占推荐总数的36.7%;部队系统推荐的民用项目36项,占推荐总数的5.1%。
重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夯实了科技进步的基础
加强原始性创新,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北京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深厚的知识存量积累和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保障。在政策方面新修订了《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北京市科技新星管理办法》,制定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十五”专项规划》等文件。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了首都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都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市自然科学基金在支持基础性研究,发现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引导、稳定和激励作用。在实施中市基金特别突出服务首都的定位,提高了项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2002《优先资助重大、重点项目选题》中对与2008年北京奥运、环境治理、先进制造等相关热点问题实施了引导。
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小项目育大项目,为科技部、其他各部委和北京市相关科技计划培育了一批有价值的源头创新项目,这是市自然科学基金不同于其他科技计划的重要作用之一。
集聚人才资源,构筑了首都创新人才队伍。在通过科技大项目的实施、集聚首都科技人才的同时,北京市还注重培养高层次的青年科技人才。2001年出台了新的《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管理办法》,新的“管理办法”规定计划向中央在京的单位开放,凝聚了中央在京地区的人力资源,加速了北京市科技队伍的建设。截至2003年底,新星计划共有11批481名青年科技人员入选,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达184人,占入选人数的65.4%,各届入选人员平均年龄为32岁,一批中央单位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入选其中。目前已有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逐渐成长起来,绝大多数已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做出了有特色、有创新的工作。北京还制定政策吸引留学生在京创业。截至到2003年,留学回国人员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办企业1982家,约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12%,从业留学人员已达5000多人。
未来三年,北京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首都综合竞争力为目标,落实“一个转变,两个加强,三大行动”。全力打造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力促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充分凝聚、利用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的竞争优势,走出一条以北京科技优势资源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北京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北京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内容,适应首都科技总体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力促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增强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强化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将得到加强。
创新推动发展篇三
协同创新是当今时代所倡导的一种创新方式,它体现了合作和共享的精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领域的协同创新不断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本文将从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以及协同创新的发展心得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段: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协同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单打独斗的创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协同创新能够将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独特的价值链条。通过多方合作,协同创新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协同创新还能够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促进各方的智慧碰撞与共享,达到共同进步。
第三段: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
协同创新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科技创新为例,国际上很多知名科技公司都靠着协同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苹果公司,它凭借对硬件与软件的高度整合以及与供应链企业的深度合作,制造出了众多畅销产品。同样的道理,现在很多城市也开始推行“创新创意园区”来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通过共享的研发平台和资源,企业可以更加高效地创造价值。
第四段:协同创新的发展心得
协同创新虽然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协同创新需要有一个积极合作的氛围和文化,这对于组织和领导者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协同创新需要各方能够充分尊重他人的专业知识和意见,克服个人主义和狭隘观念。最后,协同创新需要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段:总结+展望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采用。它能够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形成合力,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流的加强,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协同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技等多领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注:以上文字为AI生成的文章,仅供参考,不可用于实际写作。
创新推动发展篇四
牛大场镇曾是贵州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位于施秉县西北部,地处三县(施秉、黄平、余庆)交界。全镇辖9个行政村160个村民组5594户万余人。上世纪90年代初,牛大场镇的农民主要靠种植传统的玉米、水稻、红薯等农作物为生,而且还被外界取了一个丑名——“赌窝”。党的xx大以来,牛大场镇党委抓住全面冲刺小康的契机,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决心,积极探索创建“小康型”党组织活动,通过采取党组织引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等措施,先后创建了一批“小康型”党组织和小康村,全镇经济社会、党员干部的口碑等得到了极大改变,特别是牛大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版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镇党委、政府也一跃成为了全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成功典范。
【工作做法】
几年来,牛大场镇党委本着“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各村积极开展“小康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尤其是以用活中药材、烤烟、养殖和经果林“四张名片”为载体,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用活 “中药材”名片。以建设牛大场中药材现代高效示范园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实施“中药材产业示范带”建设,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几年来,共整合资金5000多万元进行了集中打造。同时,采取“党员+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等模式,积极推进“三变五帮”党建扶贫工作,不断提高了群众的种植中药材的科技含量,扩大了中药材产业的综合开发效益。如牛大场镇党员张代金带头建立长坳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太子参、头花蓼等中药材种植,年产值达100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从当初的几十亩扩大到5万余亩,种植户由原来几户扩大到3500多户。据统计,三年来该镇药材种植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药农就有23户,50至99万元的有72户,10至49万元的有260户,年纯收入万元的不计其数。今年全镇3600户群众共种植中药材万亩,预计产值达亿元以上,推动了全镇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用活“烤烟”名片。坚持“优化烟区结构、优化烟农结构、优化烟地结构”的原则,实行“订单”种植、销售模式,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技能培训、入户指导等形式,不断提高了全镇群众烤烟种植水平,使烤烟产业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如铜鼓村围绕“规模上水平、质量上水平、效益上水平”目标,通过村党组织发动、党员示范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共流转土地1000亩,成功打造了“1000亩”连片优质田烟种植基地。今年,共合同种植面积6800亩,年产值达20xx多万元,户均收入万元以上。
三是用活“养殖”名片。采取“政府+合作社+养殖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开展以“党员帮扶结对子,支部帮扶建基地,部门帮扶献力量”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鼓励党员致富能手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带动了群众共同创业、发展致富。如紫荆村党员邓杰投入500万元成功创建了肉猪年出栏100万羽的贵州源益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他在创业致富的同时不忘家乡人,主动帮扶3户贫困农户发展肉鸡养殖,并带动了周边村寨30余户发展肉鸡养殖业,让他们找到致富路子。目前,全镇共有规模以上养殖基地52个,带动850多户群众发展特色养殖,养殖业产值达1800万元,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
四是用活“经果林”名片。通过盘活村内闲置荒山、荒坡和不断扩大经果林种植面积,着力培育了一批无公害、绿色果品产业,让全镇可用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使特色经果林业成为了该镇广大群众增收的又一法宝。如紫荆村党员李世银在大力发展中药材、烤烟种植的同时,积极盘活村内闲置荒山、荒坡,大力发展板栗种植300亩,仅此一项增加了8万多元收入。目前,他家已使用上了冰箱、led彩电、微波炉等高档家电,拥有摩托车2台,购买了一辆皮卡车、一辆小轿车、一辆大货车,同时,他也成为了全镇远近闻名的党员创业带富明星。今年,全镇经果林种植面积5000多亩,户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
【工作成效】
牛大场镇在实施“小康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中,通过采取组织引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模式,共争取到亿万元启动实施了牛大场镇产镇大道项目、中国太子参药谷项目等等,几年来,全镇党群齐心协力讲好“药”故事,提炼“药”文化,作好“药”文章,讲好“山”故事、“山”文化,积极挖掘该镇铜鼓村古佛山“朱由榔”历史文化等等,创建了以“整洁新民居、栅栏围院落、葡萄爬屋顶、桃李满村寨”为主要特色的小康示范村寨1个,创建了以“四美四宜”(美丽家园宜居、美丽田园宜游、美丽药园宜富、美丽果园宜食)为特色的小康示范村寨2个,全镇30%以上的村寨基本具备了“记得住乡愁、闻得到花香、住得进新房、看得见产业、数得出票子”的条件;共涌现出了150多名党员创业带富能手,全镇中药材太子参产量突破全国三分之一。20xx年,全镇生产总值为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50元,全面小康实现进程。
【经验与启示】
1.支部是实施“小康型”党组织创建的“主体”。农村党支部是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党在基层各项政策的战斗堡垒,能为群众致富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拓宽路子。
2.党员是实施“小康型”党组织创建的“先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创业带富示范作用,是实施“小康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的引路者、推动者、实践者。
3.产业是是实施“小康型”党组织创建的“核心”。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产业,是实施“小康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
创新推动发展篇五
一、创业成功的案例
李珊为我校(北京服装学院)少数民族服饰专业研究生。她在2009年创立了设计师品牌“souslevent在风中”,主营帽子、围巾,材料以真丝、羊绒为主,饰以手工刺绣等传统工艺,产品风格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满足东方人的体型特征和审美需求。2012年该品牌入驻新光天地,当月销售额即为同品类第一;2013、2014年分别入驻西单老佛爷、朝阳大悦城,月均销售额均为同品类第一。2014年营业额达1000万元,创业团队由起步时的2人扩大为目前的26人,发展势头很好。许多学生像李珊一样,凭借创意创新能力和对市场机会的敏锐把握,走上了自主创业道路。
二、学生创业的鲜明特点
1.智力和创意型
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灵性和巧思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学生的创业领域集中在服饰定制、平面设计、美术培训、科技创新等,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
2.生活服务型
面向纺织服装行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以回应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为使命。
3.技能和科技支撑
无论是材质的选取和创造,还是完美的设计和转化,都需要相当的动手能力,也需要多学科技术进步的融合作为支撑。
4.时尚和传统交融
围绕服装服饰做文章,挖掘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当代科技和时尚元素,形成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的设计、样式和潮流。
5.节约资源、附加值高
通过智力创造满足需求,小投入、低成本、高回报,节约资源,环境友好。
三、“创新·创意·创业”工作体系
我校是一所以服装命名、艺工融合为办学特色的高校,主要为纺织服装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我校的专业设置紧紧围绕行业需求,建立全产业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9个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对应;创业工作从学科专业特点出发,以培育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为根本,以推动创业实践为重点,以搭建实践平台、重点培养、园区孵化为工作思路,构建了具有北服特色的“创新·创意·创业”工作体系。2014、2015年我校毕业生的创业率均达到7%以上,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首批示范性创业中心建设院校。
1.创业土壤:创新精神的培养
(1)以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根本。无论是开设实验班还是实施大类招生,我校都是以纺织服装行业、文化创意产业需求为导向,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培养学生的全产业链知识基础。
(2)以传统服饰文化为源泉。我校以民族服饰博物馆、传习馆为教学、研究基地,与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一起,创建了“中华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3)以实践课程为抓手。我校设置的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近一半,并以产品为导向,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标,课程作业直接可以转化为市场产品;毕业设计环节与企业对接,企业可直接挑选产品和招聘学生。
(4)以创意文化建设为保障。我校以创新创意作品展演为载体的“四大文化品牌活动”贯穿全年;学生在各类大赛中实践锻炼,服装服饰类获奖层次和数量均居前列。
2.创业氛围:三段式创业指导模式
(1)第一段,搭建实践平台。有两种模式:一是体验式模式,即学校出资在校内外搭建营业性创业实践场所,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目前已经成立的`有“服装零售终端实验室”“数码打印社”“咖啡书屋”“大学生服务中心”“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biftworks北京服装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以“biftworks”为例,它是我校在北京爱琴海购物中心建立的学生作品展卖体验店,以售卖学生作品为主,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每月销售额3~4万元。二是创意集市模式。自2006年开始,学校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创意作品在校内进行展卖,让作品直接接受市场检验。2011年起,我校开始承办“首都大学生创意集市”,摊位稳定在100多个。通过以上实践平台及“毕业生创业扶持项目”“京工大学生创业奖”等,将有意愿、有能力创业的团队形成创业种子库,进行重点培养。
(2)第二段,重点培养。以“中关村服饰时尚产业创新园”“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小型企业孵化办公室”为平台,对创业种子库中的团队进行重点培养。“中关村服饰时尚产业创新园”成立于2012年,现入驻企业68家,聚集了一大批优秀年轻设计师,不但是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而且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最立体、最生动的教材。“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可容纳10余个工作间,“小型企业孵化办公室”可容纳6~10个小微创业团队。第二阶段主要围绕创业前期准备,在设计、研发、规划方面,由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帮助。较为成熟的团队将在1年后转入创新园开始创业。
(3)第三段,创新园孵化。创新园为优秀创业团队提供了优惠孵化条件,一方面减免房租,帮助公司注册成立、税务登记等;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师聚集资源数据库+梧桐树网”模式,从生产、制造、加工、推广到销售,为创业者提供六大服务平台,助推创业成功。李珊的公司即是入驻创新园的第一批企业之一。
四、工作体会
(1)创业必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城市产业定位。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北京市落实“四个中心”职能定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长期任务,为我校学生培养和创业服务指明了方向。
(2)创业必须与自身学科特点相结合。李总理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高校学生选择专业要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创业中要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夯实基础,走特色创业之路。
(3)创业必须以创新精神和能力为根本。创意才华和创新能力是成功创业的不竭源泉,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激发潜能,锻炼意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创新推动发展篇六
综采二区党支部11月份在公司党委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集团公司和公司11月份安全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和保持^v^员先进性为目的,以创^v^建工作机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动力,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使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较好的完成11月份党务工作。为完成2020xx年底收尾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一、十一月份工作总结:
1、区队管理人员的年终测评。
成立了以支部书记刘玉泉为组长的评测小组,按照述职、测评、座谈的形式,对所有管理人员进行了年终测评,形成了结果。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对班长以上管理后备人才进行民主推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后备人才库建设。其中殷宪刚同志被上级组织任命为副区长。
2、认真组织学习了xx届六中全会精神。
坚持以此指导和推动年终各项工作,充分利用多媒体、黑板报等形式,制定下发了学习计划,认真组织了全会精神和全会公报的学习,并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热情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3、认真组织了爱心捐款活动。
4、积极开展党员年终奉献活动
我区党支部从强化党员管理人员的奉献意识,履职能力入手,严把现场安全质量监督关,明确提出了党员岗位奉献活动,特别是特殊岗位必须有党员,困难工作必须有党员,党员献公休等为确保实现年终安全生产增添动力。
5、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开展
根据公司党委要求,我队党支部于11月份召开了以创先争优活动讲评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学习胡的重要讲话精神、与会党员干部紧扣会议主题实事求是、畅所欲言、结合自身工作、思想和生活实际对照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圆满完成会议任务,达到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和加深对党章的认识目的,收到了良好效果,提高了党员同志们的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学党章主题教育活动坚定了我单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党员先锋队伍的意识,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
二、十二月份工作规划
1、要继续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工作,为和谐区队建设打牢思想基础。12月份,要把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xx届六中会议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在武装头脑、指导思想、推动工作上下功夫,通过学习、上党课、自学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职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讲求实效。
3、要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和党支部党员承诺践诺工作、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增强我区党员队伍建设,使其真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我在3上205工作面的生产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4、要加强作风建设,扎实推进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
(1)、牢固树立“服务为本”理念,不断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通过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增强党员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廉洁高效的新形象。大力推进区务公开,努力构建亲民务实的“五型”区队。规范内部管理,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工作制度,打造勤奋好学、开拓创新、高效务实、清正廉洁的区队形象。
(3)、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把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反腐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大督查力度,不断完善责任制内容。
(4)、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
5、抓好年终各项评比工作。
临近年末,根据上级的要求,做好年终评比工作,要严格规范评比程序,严格评比标准,确保评比质量,把一年来拼搏实干、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团队和扎实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评选出来。
创新推动发展篇七
该文从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内涵出发,以广东省烟草学会为例,分析了目前学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新形势提出了广东省烟草学会的重新定位--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以及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前期和准备阶段.同时,就学会在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了对策.
作者:李卓才周劲峰作者单位:广东省烟草学会,广东,广州,510610刊名:学会英文刊名:xuehui年,卷(期):“”(11)分类号:c26关键词:学会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作用创新推动发展篇八
xx公司,现有职工50人,党员5人。在区党委和街道党工委的正确指导下,以^v^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较好地完成了20xx年各项任务。
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监督促进作用,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探索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思路,认真做好党务工作和工、青、妇工作。为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和思想保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提高了员工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形象。
二、加强党组织建设、重视党员发展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公司党支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努力提高党员素质,积极树立党员形象,将广大党员培养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今年党支部发展^v^员1名,并且确定了2名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始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
三、加强对工会、妇联工作的领导
党支部坚持党群工作一体化理验,深入推进“开放式”的党群工作模式,以“建”为重点,以“带”为关键,切实抓好党建工作带动工会、妇联、等群众工作。既强化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又实现了党、群工作互动共融,共同发展。加强对工会、妇联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工会,组织职工郊游和旅游活动。从而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企业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
加强对企业职工精神文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并且注意关心职工的疾苦,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和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职工有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全心身地投入到公司的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之中。确保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是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认真抓好廉洁自律教育。我们紧紧围绕中央党风廉政建设指导思想,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公仆本色》、《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忏悔录》、《典型案例剖析读本》,以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读本》、《党风廉政手册》。教育党员干部必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提高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抗腐拒变的能力。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了财务管理工作和企业招投标的管理工作,严格实行了群众监督,确保不发生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确保了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五、坚持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党支部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公司在原有的生产经营基层上,逐步向油田生产建设方面托展,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在不断的提高。
六、公司党支部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精神。传达贯彻市油田党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的通知精神》。党的报告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更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我们一定要在精神的指引下。继续推进党建工作,改变思维模式和经营理念,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创新推动发展篇九
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以秦皇岛为例
魏玉亭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 河北秦皇岛066004)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秦皇岛
使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其传播速度更加便捷迅速。科学技术使
献数据库、游戏出版、教育出版、音像出版、网络原创文学、电子图书出
版、网络博客出版等都发展迅猛,这都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以秦皇
岛市为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皇岛市地理位置优越,人口众多,各种文化需求十分丰富。它位
于河北省东北部,东北接辽宁省绥中县,西北临河北省承德市,西靠唐
山市的滦县、迁安,北依燕山,南临渤海,风景绮丽,气候宜人,是历史
文化名城,也是唯一一个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旅游城市。西南距石家
庄483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秦皇岛有天下
第一雄关山海关,有国际知名的夏都北戴河。从地理位置上看,秦皇岛
毗邻京、津、唐,独特的两环区位优势,京津文化圈和环渤海经济文化
圈的强势文化和文化产业为秦皇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信
息、经营、管理、产品等方面的机遇和样板。
秦皇岛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底蕴厚,文化遗存
多,艺术种类多。目前秦皇岛市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1项.昌黎
地秧歌、抚宁鼓吹乐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县秧歌、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秧歌、卢龙县民间诗词、赵家馆饺子制作
技艺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先后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名录。秦皇岛的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人文优势。
近几年,秦皇岛市适应旅游消费新需求,贴近市场,围绕着秦皇岛
旅游业,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不断创新文化产业,把创新文化产品与
活跃旅游市场紧密结合,不断的提高秦皇岛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建
设的水平,旅游和文化产业互相促进,互相支撑,仅北戴河一个区文化
及文化创意产业一年创造的产值占到该区gdp的25% .近几年.通过
不断创新文化产品。秦皇岛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不断增 长,2008年达到11亿元。以市场之手.实现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合理 调配。秦皇岛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一个文化应当通过高科技手段用现代人喜欢接受的方式展现出
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借助文艺创作与表演,开始开展地方性文化
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且卓有成效.对于在其他城市的推广也是有借 鉴意义。
.
作者简介:魏玉.~(1982 lo一),女,硕士,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系助教。
※基金:2010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科
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 以秦皇岛为例》阶段成果,项目 编号201001a439,课题主持人为魏玉亭。课题组成员有王文龙、张竹 岩、焉树芬、贺敏。
[责任编辑:汤静]
15__
创新推动发展篇十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再次作出了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要牢牢抓住“原原本本学习、领会精神实质、指导工作实践”这一基本环节和重要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和总体要求上来。
学习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首要任务是把思想凝聚到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凝聚到推动发展上来。我个人通过学习思考,认为要牢固确立三种思想。
一是确立大局思想。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导思想,贯穿全党上下和一切工作。作为县一级党委和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与全会精神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省市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既做到紧扣中省市委的方向不偏不倚,又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维护好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是确立责任思想。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县委书记,“富民强县”是自身的职责所在,必须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让xx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化、化,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是确立创优思想。xx届三中全会的核心是“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中央改革的大旗,立足基层工作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既做到中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在有声音,又做到的具体创新有痕迹,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服众。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对全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指出了今后工作的思路和方向,必须要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的作用,不断提升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学习教育。坚持把学习教育放在首位,继续深入推进学习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着重学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做到上级精神立即学、业务知识随时学、外出考察适时学、全面知识广泛学和理论成果实践化。着力抓好宣传思想工作,推进对外宣传、文化传播和创作,传播好党的声音,讲好的事,切实凝聚干部群众思想和力量,激发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二)抓干部管理。抓住干部的选用与管理两大重点:“选”坚持集中与民主统一,科学研判干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注重听取单位民主推荐和常委会讨论意见,扩大初始推荐权、民主测评面和意见征求面,重点培养,大胆使用。“管”采取教育、考核、奖罚相结合,突出对干部个性考核,采纳群众和“两代表一委员”满意度,做到“能上能下”。
(三)抓基层建设。树立经营乡镇理念,打破职务高低界线,每个乡镇确定一名县级领导任联系乡镇的组长,对所联系乡镇负全面责任。发挥党代表工作室和“第一书记”典型效应,全面推广尧生镇“五个覆盖”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激发干部创新创优热情。把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作为对乡镇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指标,以制度约束和考核评价增强乡镇履职能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村移民社区、中心村和重点村建设,促进基层工作提档升级。
(四)抓作风转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大力整治“慵懒散”,切实改进“四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建与治”相结合(打造制度牢笼、解决突出问题)、“点与面”相结合(加强领导干部这个“点”和群众这个“面”的廉政教育)、“质与量”相结合(提高办案质量、减少违纪案件数量),提升防腐的正能量。
第一,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玉米、核桃、苹果、畜牧产业园区,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农民走出土地和农村,引进项目和企业实现集约经营,解决土地零碎经营问题。第二,强化涉农服务功能。发挥农业、林业、水务、气象、供销等涉农部门作用,强化乡镇区域综合服务站职能,做好农业技术、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保姆式”服务。第三,加强农业经营组织建设。每个乡镇建立1—2个规模性专业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形式集约经营土地和产品销售。发展和引进涉农加工企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互惠互利,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实行“一企一策”,煤炭要加快与陕煤化合作,引进新技术,延长产业链,实现原煤就地转化升值;石油、油页岩等加快推进,强化环境保障,促进投产达效;方舟制药、玉华酒业、棋智乳业、春光蜂业等企业突出信息开发利用与产品推介,依靠“引”、“借”、“联”等形式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县科级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各项配套设施体系,通过硬环境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强化园区管理和责任,对入园项目的数量、质量和产能定目标、定责任,确保园内企业产值在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中占主导地位。
生态是的优势所在,更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一是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理念,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环保作为引进项目的首要门槛,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生态并进,用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二是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狠抓造林绿化,大力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推进全县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三是打造好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倡导生态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推进新型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规划并实施好农村移民社区;加快秀美山城建设步伐,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抓手,美化、绿化、净化县城环境。四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围绕玉米、核桃、苹果等农业主导产业,做靓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围绕重点工业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环保和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产业的现代化和生态化。
抓基础,加快推进就业与再就业,着力抓好群众就地发展特色产业和走出土地经商创业两大重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每年实施一批群众关心的急需的民生工程。强保障,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保障水平。抓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文化引领社会、教化人群的作用,加快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全县营造人人促发展、人人享受发展成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