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就业调研报告(汇总12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就业调研报告篇一
前言:“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
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掌握湖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二、调查对象与手段
1、调查对象:湖南科技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
2、调查手段: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湖南科技学院校园内随机选择学生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
三、调查时间:
6月26至6月28日
四、调查内容
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问卷共向学生提出了13个问题。(见附一)
五、调查结果
六、调查结果思考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的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3、就业依赖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七、结论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3、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具有更深的了解,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此,学校应多对学生开展开展就业指导。
就业调研报告篇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两化” 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精神和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两个“着力”,建设“幸福资阳”,及时分析研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民工就业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思路,确保全市农民工就业稳定,我们于20xx年8—9月在全市开展了农民工就业形势分析的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20xx年1—9月,全市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58.11万人,同比增长2.73%,其中男94.83万人,占59.98%;女63.28万人,占40.02%。按年龄划分:16—20岁 16.14万人,占10.21%;21—30岁28.29万人,占17.89%;31—40岁86.25万人,占54.55%;41—50岁23.74万人,占15.02%;50岁以上3.69万人,占2.33%。按文化程度划分:不识字或仅识字的12.99万人,占8.22%;小学38.83万人,占 24.56%;初中58.23万人,占36.83%;高中及中专文化44.66万人,占28.25%;大专及以上3.4万人,占2.14%。按区域划分:省内89.14万人,占56.38%;省外68.73万人,占43.47%;外派劳务0.24万人,占0.15%。省内除就地就近转移在资阳本土的外,其余主要分布在成都、德阳、绵阳等省内大中城市,省外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按工种划分:加工制造业51.31万人,占32.45%;建筑行业55.56万人,占35.14%;服务行业25.58万人,占16.18%;其他行业25.66万人,占16.23%。
(二)农民工就业形势
从农民工就业现状和形势分析看,我市农民工就业呈现出五个特点、四个转变。
1.五个特点
(1)就业从事行业多样化。农民工就业相对集中,省内是就业重点。从事行业多样化,几乎涵盖所有行业,但主要以建筑业、服务业、商业、农业为主。从总体上看,体力劳动型输出仍占大部分,靠脑力劳动实现就业的相对较少。
(2)就业形式以血缘、地缘和业缘为主。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农民工就业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聚集,有组织输出的不到劳务输出总数的一半,大多数农民工就业方式仍然是自找门路、投亲靠友或者通过劳务市场中介。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为了生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及业缘为纽带的聚集现象。
(3)劳动报酬差距大。据调查统计,我市外出农民工收入高的达到5000元/月,低的不到1000元/月,差距主要来自于青壮年劳动技能型和老年体力型之间。劳动技能型务工人员,其工作相对稳定且收入较高,而老年体力型务工人员,其工作不稳定且收入低。
(4)年龄及性别结构差异明显。从年龄上看,外出农民工中,以中青年为主,30—50岁的青壮年约占70%,是劳务输出的主要对象。从性别上看,男多女少,男女比例达到6∶4。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及办事员。年龄差异和男女同工不同酬,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5)文化素质整体较低。调查显示,约69%的农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的差异,决定了这些农民工只能从事靠出卖体力的简单而繁重的脏活、累活,且工薪待遇低。另外,由于文化素质不高,行业歧视、地域歧视甚至人格歧视时有发生。
2.四个转变
(1)由低收入型向高收入型转变。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经过逐年技能提升培训和多年在外务工积累的实践经验,找工作相对容易且收入逐年增加,这部分农民工年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月收入大都在2500元以上。个别专业技术过硬的农民工月薪上万,安岳籍农民工高级服装设计制作师谢宗体年薪百万。我们在xx县八庙乡龙井村和吉庆村走访了20位务工人员,通过调查了解,20xx年1—6月份,日均收入为70—80元有12人,90元以上有8 人,日均收入约为88元;20xx年同期,这20位务工人员日均收入为60—70元有6人,70—80元有11人,90元以上有3人,日均收入约为80 元。20xx年年初以来,农民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2)由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由于新农村建设、工业开发、城市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的实施,加上招商引资和回引创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实,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过去多是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种田,到现在转变为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年底回家团聚。
(3)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大部分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青年特别重视实用技能的学习培训,以前依靠体力劳动干粗活的农民工,通过培训和多年的实践操作,逐步成为有一技之长的砖工、焊工、装饰装修工、电工、缝纫工、家政服务员和厨师等新型农民工,技能型农民工比例大幅度提高,有各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型农民工越来越多。
(4)由无序型向有序型转变。过去招工要去宣传甚至做思想工作。现在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和追求,是新兴职业。而且随着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政府引导、部门组织、中介参与、职业培训、安全护送、维权服务等多措并举的劳动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农民工上规模、成建制的转移输出增多,全市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工就业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20xx年,我国经济增幅放缓到6—7%之间,对我市劳务经济的影响不大。由于我省特别是我市的经济发展迅速,第三、四季度用工需求量增加。预计,到12月底,全市转移输出的总规模将达到160万人以上,比20xx年同期增长1.6%以上。但,春节回乡过节的农民工中,估计将有3万人不再外出务工,其中2万人将就地就近就业,0.5万人将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之后重新就业,约0.5万人暂时失业在家。预计,20xx年,全市转移输出总规模将与今年基本持平,但劳务收入将稳中有增。
因此,今、明两年,我市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劳务经济将持续平稳发展。但,由于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将给我市带来一些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了市内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二是农村矛盾、问题、不和谐因素增多,社会管理成本增高,难度加大。三是部分农民收入减少,特别是农民现金收入减少,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商品购买力。四是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新的压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量加大。
(一)进一步稳定输转规模,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巩固和拓展输出规模。以巩固现有规模为基础,坚持“立足西部、巩固南部、拓展东部、扩大海外”的思路,进一步畅通渠道,多管齐下,培育劳务输出新的增长点,扩大技能型农民工输出比重,实现输出劳动力由数量型向技能型转化。
二是抓好劳务市场组织建设。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劳务公司、劳务中介、劳务经纪人等市场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水平,从而提高劳务经济效益。
三是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力度。以“1+4+2” 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继续实施“农民工人才回引工程”。在突出抓好工业开发和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
(二)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一是培训项目为载体,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大力实施劳务精品培训战略,积极抓好劳务“品牌培训”、“企业在岗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劳务扶贫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的实施,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工从“就业——稳定就业——选择性就业——充分就业 ——体面就业——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
二是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劳务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全市通过联合扩张办职教、吸引社会力量办职教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职教规模。进一步加强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农村未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或劳动预备制培训的覆盖面。
三是进一步加强劳务培训基地建设。重点改善6个省级劳务培训基地的硬件及软件设施,打造高素质培训师资队伍,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
(三)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思路,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搭建创业平台。
一是提供创业培训。各县(市、区)依托劳务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创业培训”和“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等项目,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回乡农民工实施创业培训。
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大力发展会员制担保机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市已有的3家会员制担保公司。进一步整合就业系统小额担保贷款、工会创业小额贷款、团市委小额信用贷款、妇联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工创业的融资需求,让他们成功创业,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三是搭建创业平台。积极为回乡农民工建立创业园区,为回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创业条件和平台。在目前已有的50个农民工创业基地基础上,再兴建一批农民工创业基地,进一步拓宽创业基地覆盖领域。
四是搭建政策平台。继续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意见》(资府办发〔20xx〕14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回乡创业政策扶持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大力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四)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进一步抓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坚决杜绝和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伤害农民工利益的事件。
一是大力推进农民工参保。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
二是建立和实施居住证制度。农民工持居住证和在居住地已就业相关证明,享受子女教育、住房租购、医疗卫生等多种服务,从制度上逐步让尚未落户的农民工享有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是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四是不断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五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继续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充分依托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村推进建立儿童活动场所、托管机构等关爱服务阵地。加大农村文化设施投入,丰富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六是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权利。进一步规范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落实农民工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民工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注重在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团员,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工会,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农民工工作的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强市、县(市、区)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增加编制,落实人员,保障经费。进一步建立健全镇(乡)政府农民工工作常设机构和专兼职岗位,充实工作力量。加强县(市、区)与镇(乡)两级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提高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考评机制,落实相关责任。
二是加强农民工统计监测和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统计调查抽样方法、调查手段,充分利用联网数据,全面、系统、准确地采集农民工统计信息,掌握农民工队伍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信息依据。
三是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省情市情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法纪教育,提高农民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倡导农民工勤于学习,不断提升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爱护公共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高农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是努力营造尊重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广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进行文艺创作,开展农民工文艺创作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的作用,及时总结推广各级各部门创造的鲜活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就业调研报告篇三
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复杂而严峻,749万的毕业生,将会再次造就“史上更难就业年”。4月27日xxxx联合央视新闻中心主办及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就业有位来”xx大学生就业公益行动再次启航。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搭建企业与高校间的供需桥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为此,xxxx为了帮助社会、企业与高校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求职意愿与求职行为,持续关注大学生的求职意愿和行为的变化,特进行此次“xx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研。
xxxx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xx届应届毕业生中,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比例为71.2%,16.9%的人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5.6%的人选择出国继续学习,选择创业的比例为6.3%。
值得注意的是,与xx年、xx年相比,xx年选择就业的学生比例有所降低,比例由xx年的76.3%降低至xx年的71.2%,而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比例整体变化不大。此外,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比例由xx年的3.2%上升为xx年的6.3%。在社会整体的创业热潮影响下,大学生也受到这股洪流的影响,xx年毕业生的创业热潮开始兴起。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来自政府层面为创业者提供包括政策支持和帮扶、投资环境的繁荣和社会整体对创业的积极态度,都对创业者,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创业或者加入创业公司开始成为毕业生们的热门话题。
新一代毕业生自我意识强烈,为理想创业而在选择创业的原因中,xxxx调查显示,27.4%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20.8%表示创业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此外,19.3%的毕业生选择创业是为了挣钱,自由也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一个重要理由。理想、兴趣、财富、自由都凸显出新一代大学毕业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仍有5.4%的大学生选择创业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社会整体的创业氛围浓厚,政府对创业者们的支持,包括开辟创业园、提供初创办公地点、提供类似天使投资的创业帮扶基金,都对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创业有更强的吸引力,让聪明、有想法、有激情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大潮中去。
就业调研报告篇四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就业创业
调研报告
,欢迎大家参考借鉴。根据市人大常委会
工作计划
和主任会议的安排,前段时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查组,对我市全民创业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其间,听取了市政府工作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姜庄镇人社所、夏庄镇官庄社区人社工作站、创业贷款担保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等现场,召开了由相关单位负责人、部分人大代表和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了解了有关情况,征求了建议意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不断夯实就业基础,创新创业服务载体,拓展就业服务范围,全民创业就业工作在省、潍坊市位居前列。
(一)切实落实优惠政策,促进了全民创业就业。市政府和各相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潍坊市关于推动创业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一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去年财政部门安排各项就业补贴、创业扶持资金等共1800万元,涵盖了就业培训补贴、社保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大学生就业见习补贴、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等各个方面。二是依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月营业额不到2万元的个体工商业户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惠及我市纳税业户1310余户;依法贯彻落实小微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政策,年享受税收减免约190万元,有效减轻了创业者创业初期的税收负担。三是建立创业资金扶持平台。以小额担保贷款作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抓手,20xx年初成立了创业贷款担保中心,在省内率先开发并安装了小额担保贷款操作软件,去年共完成小额担保贷款发放2.25亿元,帮助570名下岗失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实现了自主创业。
(二)注重基层平台建设,优化了就业服务环境。一是确立了以城区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心,在镇街区、基层社区和村居设立人社工作服务站的整体规划。利用上级专项资金,支持14处镇街区人社所建设办公场所,每个人社所配备5名工作人员,在社区、村居聘任了1033名人社工作联络员,建立了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困难人员等实名制台账。二是规范窗口服务流程。建立健全人社所
岗位职责
、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明确各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用语和操作流程,实现了户外标示、微机设备、信息专栏、工作标牌、培训制度、考核办法等“十个统一”。三是下放行政管理职能。向镇街区、社区基层平台下放了《就业失业登记证》审核发放、就业困难人员初审、企业参保立户、企业劳动合同
签订率检查等16项职能,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方便了广大办事群众。(三)构建创业支撑载体,强化了创业扶持力度。一是建设创业孵化支持平台。按照“一园三基地”的建设布局,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和电子科技、高新技术及农业科技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人员提供广告创意、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投资理财、科技研发与应用等50多项业务服务,并对符合政策的创业者给予了房屋租赁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及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现已入驻创业实体158家,带动613名大学生实现就业,大学生创业园被认定为潍坊市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二是建立创业交流平台。为搭建青年创业发展平台,成立了高密市创业促进会,为青年创业者提供风险评估、开业指导、企业策划、市场分析、项目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指导服务。今年人社局、财政局、广电中心等部门联合举办了高密市首届创业大赛,广泛宣传创业政策,展示创业成果,交流创业经验。三是打造创业服务平台。成立了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组建由相关部门单位和部分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中小企业家组成的专家志愿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导师帮扶、专家咨询、小额信贷等服务,同时依托创业服务平台,完善项目评估推介制度,近年来共筹集360多个创业项目免费提供给各类创业人员。
(四)创新培训教育形式,提高了创业就业能力。结合我市实际,启动了“凤城大讲堂”公益性培训项目,采取多种形式,每年举办3至5次专家讲座,举办30个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班,到30家企业或镇街区开展下乡入企培训活动,年培训各类劳动者1.2万人。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再就业人员,突出创业培训、家庭服务业培训两个重点。其中,根据社会对家政服务从业人员需求增大的实际,大力开展月嫂、护理、保洁等家庭服务业培训。目前,已培训各类家政服务人员760多人。
一是创业就业的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全民创业就业的宣传声势不够大,宣传面不够广,全民创业就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创业激情不够高;不少群众对创业就业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和我市创业就业的激励措施、扶持政策不够了解,仍然存在择业观念落后、就业过分挑剔、创业有畏难情绪等问题。
二是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总体上看,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创业就业的工作格局还未真正形成,相关部门对创业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统一,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信、教育、民政、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的资源要素整合还不够到位,各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创业的工作空间还比较大,服务体系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实现创业就业信息适时采集、传递和共享。
三是创业就业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创业培训面较窄,还不能覆盖到所有需要创业的人员,创业孵化基地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就业培训层次较低,规模和数量不大,质量不高,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对接不够,劳动力的技能素质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矛盾还比较突出。
四是职业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市职业教育力量比较分散,社会认同度不高,整体规模偏小,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设备设施滞后,不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与基础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还是一块“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发展之基。为进一步促进就业、推动创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创业就业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创业成功典型,增强创业就业的新思维、新理念,切实让广大群众了解、熟悉、用好创业就业政策,引导带动创业就业,营造政府鼓励创业就业,社会支持创业就业,政策扶持创业就业的社会氛围。加快推进创业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及时采集和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切实解决创业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及时、高效的创业就业服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完善创业就业协调机制。认真落实上级促进全民创业就业的要求,整合现有公共资源,加强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掌握创业就业工作动态,分析解决创业就业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以市政府为主导、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协力推进全民创业就业的工作局面。要明确各级各部门推进创业、促进就业的工作目标任务,把创业就业指标列入考核内容,加大督查力度,及时检查调度创业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三)加强培训孵化,积极培育创业就业人才。要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构建孵化条件好、承载能力强、融就业指导创业服务于一体,涵盖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各类创业群体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元化的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大力培育创业主体。要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与以创业促进就业结合起来,认真抓好人才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器建设,完善各类人才创业基地的运行机制,加大创业扶持,着力培育一批特色科技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发展格局。
(四)加快资源整合,注重发展职业教育。要从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高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整合资源、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形成合力、打造品牌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职教运转模式,根据我市转调创的发展要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努力构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以社会办学为补充的职业教育大框架,打造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满足不同层面、不同企业、不同群体需求的职业人才。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促 进全民创业必将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目前就业创业已经成为青年最具体、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特别是2019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 下,青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xx区提出了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支持和促进青年创业也是xx区打造商务花园城市,建设首都人才新高地的重要举措。
2019年以来,推进青年创业工作已经成为xx共青团事业新的伟大实践,任务光荣而艰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xx团区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坚决贯彻落实市、区关于鼓励青年创业就业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服务青年成长成才”,进一步做好青年创业服务工作,理清工作思路,明 确工作目标,确定工作任务,搭建服务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势头。为积极研究探索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创业就业的有效途径,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进一步增强 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xx团区委结合共青团特点和工作实践,提出了下一步xx共青团服务青年创业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国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青年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家万户。就业创业是青年面临的最大民生问题。帮助青年就业创业,是当前团组织服务青年的核心体现。
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创业就业工作,xx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也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年初,区委提出了 打造商务花园城市,加快推进一流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区建设的工作目标。还提出了推进四个“全民”,即 “全民读书”、“全民创业”、“全民健康”、“全民绿色”。青年人是社会中最具生气、最有活力的群体,全民创业的重点在青年,主体在青年,希望在青年。
当前,做好青年创业就业工作,是共青团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核心体现。
一是政策方面。青年创业必须面对政策门槛。近年来,北京市、xx区虽然也陆续推出了一些诸如减免税收、小额信贷、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促进创业 方面的政策,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政(
励志
)策还不够完善。这就在一定层面上使想创业的青年常常找不到相关政策,或者对已有的政策不够了解、不会运用,有些青年甚 至不知道创办企业的基本手续。二是服务方面。目前,xx区在提供创业信息和创业指导,营造创业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整合社会资源为青年创业服务等方面还不够规范、细致,相应的服务机构也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青年创业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资金方面。资金问题是青年创业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一方面,青年在创业初期,贷款需求强烈,但很难贷到款;另一方面,银行、储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大量资金贷不出去。由此产生“两难”:
1.青年“贷款难”。主要原因是:一是无物抵押。按照国家有关金融政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要求借款人提供抵、质押物担保,而初创企业往往刚刚起 步,大量资金用于企业的设备购置、正常运行等方面,已经没有可做抵押的财产,而企业用房一般是租用方式,不能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用车等抵押物由于折旧等 因素质押额极低。二是无人担保。在“无物抵押”和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青年企业贷款只能请人担保,青年靠个人力量寻找且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担保人比较 少,即使找到了担保人,常要缴纳“好处费”,增加了青年企业的负担。
2.金融机构“放贷难”。这是因为:一是放贷成本高。青年企业贷款多数是小额贷款,面广量大,分散性强。每一笔贷款,金融机构都必须进行前期信 用调查、市场调查、用款监督、催促还款,信贷成本较高。二是抵押物不便。金融机构不愿接受青年创业者提供的诸如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知识产 权、私人用车等抵押品,而且即使接受了,抵押额度也很低。三是初创企业风险大。初创企业的成果率很低,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金融机构放贷面临青年 初创企业生产经营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贷款户信用风险等诸多风险因素,放贷谨慎。
1.政府促进,优化青年就业创业环境。一是帮助青年更好地了解政策。可以将各级政府推出的一些诸如减免税收、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通过网站、公告等形式告知青年;二是帮助青年更好地运用政策。通过举办创业形式分析会、报告会、政策讲解课等形式,帮助青年理解政策、运用政策;三是积极 帮助青年争取政策。针对青年就业创业政策的某些空白和缺位,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区域性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青年就业创业环境。
2.政府可以拿出闲置或空置物业作为“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扶持青年创业。目前不少政府部门或乡镇手中拥有相当数量的物业,建议 把部分闲置物业转化成“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以无偿或者低成本租金的方式提供给青年创办企业,重点扶持青年进行高新技术、文化创业、生物医 药等知识类、文化类、科技类行业创业。同时,以园区管理模式对“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进行管理,将发达国家流行的国际化商务办公中心的模式引 进到“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共享的接待区、会议室、洽谈室、培训教室、茶水间等公共设施。为“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配备法 律顾问或会计助理帮助企业处理日常工作中的法律问题、资金问题、代理等各类问题。这一措施目的主要是可以降低青年创业成本,减少青年创业风险,“孵化”更 多创业项目,激发起更多青年的创业决心。
3.财政支持,降低青年创业门槛。缓解青年创业的资金“瓶颈”问题,建立“青年创业专项资金”,制定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实施办法,对于可行项 目给予不同额度的贷款,推进小额信贷帮扶工作。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青年大力发展有市场、有效益、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微型企业;帮助开拓市场,积极引 导区内市场消费青年创业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房租和房屋装修补贴,为在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器内租房的青年创业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积极争取工 商、税务、卫生、城建等部门的支持,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免收行政事业性费用、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
4.完善培训体系,提升青年综合素质。一是针对思想观念保守、创业意识不强的青年,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创业典型报告会等形式,引导青 年转变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二是针对有创业意识、但缺乏创业能力的青年开展系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培训,完善各级青年创业夜校的建设;三是针对在创业过程中 缺少经验的青年,为其配备了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创业辅导。
(一)加大对青年就业创业观念的引导力度。
在青年中大力宣传“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宣传自主择业、灵活择业、自主创业等新的就业观念。通过开办青年 创业夜校、青年创业论坛、创业大讲堂、青年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对青年进行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教育,对青年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带动青年解放思 想、改变就业观念,振奋精神、积极主动应对困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青年就业创业氛围,使青年自主就业创业成为广大青年的普遍共识。引导在校大中专学生树 立正确就业创业观念,通过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青年企业家走进大学校园,开设论坛、举办座谈会等形式,为在校大中专学生作就业创业事迹报告,引导大学生树立 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观念,激励大中专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二)积极开展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青年创业实践活动。
第一,办好“晨光杯”青年创业大赛,为青年创业者打造一个提高素质,展示风采的平台,吸引一大批优秀青年创业者xx在聚集,选拔一批优秀项目落地在xx,形成xx区青年创业工作的亮点和品牌,力争下届大赛报名团队达到1000支,社会报名团队力争达到50%以上。
第二,在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定期举办创业投资沙龙,打造风险投资人与创业项目相互交流的平台,建设青年创业评价体系。最终的目标是建设成两个平 台,一是创业项目寻求交流指导的平台,二是风险投资人寻找优秀项目、优秀项目争取风险投资的平台,从而实现吸引创业资源聚集。创业投资沙龙力争平均每两个 月举办一次。每期沙龙设置一定主题,邀请有关类别项目和有兴趣的投资人参与,在沙龙上互相交流。
第三,定期举办北京xx晨光创业论坛,邀请青年创业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和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共同探讨青年创业领域话题,讨论青年创业 的难点问题,组织大型高层次的风险投资见面会,推荐高水平项目向投资人进行讲解,力争把见面会打造成为风险投资沙龙的旗舰活动。
(三)抓好创业培训,不断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
一是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依托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协会以及青年文明号等先进青年集体,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主要为在校高年级大中专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高校毕业生、有创业愿望的青年提供见习岗位,增强就业创业本领。
二是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需求,依托各级各类培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 继续办好xx青檬夜校和各镇街道青檬夜校分校,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适时开办青年创业训练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合作创办创业学校。重点扶持 青檬夜校,扩大夜校规模,拓展培训内容,协调资源,使之成为团区委培训青年、提升青年、输出青年的重要阵地。
三是建立高素质创业培训师资队伍。根据青年创业培训实际,着眼专业化培训,创业培训师资队伍由专家团、导师团、评审团组成,形成了一支社会责任 心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奉献精神、实力雄厚的青年创业培训师资队伍。聘请一批高校教授、政策法律专家、投资融资专家、青年企业家等组建“专家团”,从不同 角度、不同层面为青年创业提供培训和指导;选聘一批责任心强和专业水平高的专家聘任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科学家、首席融资顾问、首席创业 导师等组建“导师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邀请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人事局等政府部门负责同志以及担保公司和银行部门负责人组成“评审 团”,定期对青年创业企业的项目目标、项目设置、项目发展等企业运行情况进行统一评审,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扶持。
(四)强化服务手段,打造服务青年创业的工作平台。
依托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关于鼓励扶持青年大学生在昌创业的意见(试行)》,落实服务青年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区青年创业促进中心为载体,打造服务青年创业的工作平台。
1.建设青年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发挥区青年创业促进中心的主要职能,建设并运转xx区青年创业服务平台,全面服务青年创业。成立xx区创业者协会,建设xx青年创业促进网,设 立xx区青年创业基金,组织开展青年创业培训和辅导,协助申报政府创业扶持,帮助申请享受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帮助创业企业进行项目推广、市场开发,积极建 设促进青年创业的服务平台。
成立xx区创业者协会,整合全区范围内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青年创业者,建立区域青年创业企业互动、互助的社会化平台;建设北京xx青年创业促 进网,为青年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公共信息查询、交流和服务的在线解决方案,实现对创业青年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宣传推广的平台,帮助创业企业进 行项目推广、市场开发等运作,重点是帮助企业了解市场信息,以及向政府有关部门推荐优秀创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落实xx区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出台 xx区鼓励青年创业的实施意见,并按照文件要求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帮助青年创业企业享受中央和市、区各项优惠政策。
2.设立北京市xx区青年创业服务公司
在区青年创业促进中心下设立青年创业服务公司——cesco (changping entrepreneurs service company)。以公司的形式实现社会化运作,为青年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重点是人力资源服务和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方面,以“cesco”为实施载 体,以打包的形式向人事部门申请应届毕业生进京指标,通过人事派遣的形式提供给创业企业,帮助青年创业企业吸引优秀人才。融资方面,主要通过协助申请贷 款、贷款担保、贴息、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方式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并结合市场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支持建设青年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器
积极支持和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单位建设青年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器。重点是做好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建设服务工作。以示范园为核心,搭建青年创业优惠政策服务体系,为入园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
2019年重点建设好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2019年起,每年扶持建设5000平方米以上的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器。
4.设立并实施xx区青年创业扶持专项资金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鼓励扶持青年创业者在昌自主创业的意见》,设立xx区青年创业扶持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鼓励扶持青年创业者在昌自主创业。 包括:青年创业投资资金、青年创业担保资金、青年创业企业奖励资金、青年创业促进工作资金、创业园区建设扶持和创业优惠政策支撑专项资金。
青年创业投资资金用于设立青年创业投资基金,以投资入股等方式扶持青年创业;青年创业担保资金用于开设创业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并按照《创业意 见》和创业企业融资绿色通道有关规定进行使用和管理;创业企业奖励资金用于奖励优秀创业企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成果;青年创业促进工作资金用 于组织青年创业实践活动、青年创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青年创业的具体工作;按照《创业意见》有关规定,安排资金扶持创业园区建设和支撑各项创业优惠政策。
重点研究小额贷款的担保方式,创新和解决就业创业青年贷款风险控制问题,争取在青年创业贷款普遍性方面有所突破,积极推行以小额担保贷款“绿色 通道”为主要形式的小额贷款扶持政策,扶持青年自主创业,主动协调上级和区本级有关职能部门和银行,通过降低贷款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等途径,解决创 业青年贷款立项慢、操作难等问题,进一步拓宽创业资金扶持的渠道和途径。
一是进一步健全青年就业创业的领导组织网络。要把青年创业工作列为xx共青团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做到向上级领导经 常请示汇报,与有关部门经常保持联系沟通,同时,及时向基层团组织提出工作指导意见,从而形成了在党政领导宏观指挥下,各级团组织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促 进中心、创业者协会、创业示范园等外围组织或直属单位密切分工合作的组织体系,使帮助青年就业创业的工作合力不断加强。二是进一步完善青年就业创业的工作 运行机制。团区委制定《xx区青年创业工作发展规划(2019-2019)》,对今后五年xx区青年创业工作做出总体部署,制定科学的工作规划,明确工作 目标、任务和手段,有效确保全区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稳定推进。三是进一步统一基层团组织和团干部的思想。要通过组织召开就业创业工作协调会、研讨会,及时 通报工作情况,传达上级有关文件、会议精神,交流工作经验,研究面临的形势及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确保了各级团组织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 致。
就业调研报告篇五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就业调研报告篇六
调查报告
1.调查目的: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由于种.种原因变得越来越严峻,近来又加上全球金融危机使国内很多企业陷入了困境,全社会的就业总体岗位严重紧缩,这让国内的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为真实了解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对我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为今后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2.调查对象: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在校大三、大四本专科学生
3.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难,就业心理变化以及希望得到的相关指导等问题。问卷共向大学生提出了10个问题(见附录)
4.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划类选典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分为文、理科,针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发放问卷是在宿舍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全校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无效问卷7份,有效率为93%。
5.调查时间:4月15日—4月20日
6.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对象: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通过此次多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高达94%的大学生对现在就业形势的看法不乐观,只有6%的大学生现在能够胸有成竹的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另外,不仅被调查者中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不太看好,而且非毕业班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亦大多数不看好。但调查还显示77%的调查对象有信心通过努力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2)调查对象普遍具有较好的专业成绩、一定的社会实践、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优秀的求职能力,但调查显示:43%的调查对象表示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另外40%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竞争太激烈是其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除此之外,12%的调查对象认为就业信息太少是其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
而据一些专业人士调查研究显示经济危机袭来,原来一些发展形势较好的,如外企,合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原本有着相当强的竞争优势,危机袭来使这些连体儿的境况大不如前,而且裁员减薪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而那些原本就比较低调的私企,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夹缝中依旧顽强的生长发展,壮大自己。经济危机下,国企有着政府的庇护,依旧稳定,政府机关在这个给公务员加薪,不过进入他们的行列越来越难。而面对调查者对象的如此选择,我们希望他们的理由不是随波逐流,抑或仅仅凭借一些感性的印象,多多关注些各类企业的发展势头的信息,理性选择。
5)望学校和政府在就业上能提供的帮助希
7.我们的建议
1)作为一个大学身就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自觉培养交际的能力,并注重自我素质的提高,做一个能力强、素质高的有用人才。此外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涉猎其他相关的知识,加强对社会信息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积极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并尽可能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是做一些有意义的兼职工作,或经常与工作的人交谈,获得相应的工作经验和技巧,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大学校园应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和及时的就业信息及相关的就业指导。政府部门应尽量安排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和劳动技能培训。
3)另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扎堆考研、考公务员,对于这样的现象。参考了一些专业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勿盲目随大流,如果是为了做专业型人才或希望到大中专院校任教,目标明确,考研肯定是必经之路;但如果单纯为了逃避就业而考研就是不对的,毕竟几年后还是要面临就业,到时候竞争肯定更激烈。报考公务员可以作为一条就业途径,但不能视作唯一的就业道路,眼下一个公务员的岗位往往是上十人甚至上百人在竞争,被录取的几率太低了。专家建议大学生拓宽眼界,可以到中小城市就业,也可以到农村基层去锻炼,这些地方的竞争小一些,国家还有一些政策倾斜。
希望这次调查研究,真的能够有助于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及其求职心理,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指导,推动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而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这也是对我们自己未来的就业很有益的。
附录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心理变化的调查
1.您的专业类别:
a文史类b理工类
2.您对自己的毕业时就业形势的态度:
3.您觉得要从众多同等求职者中胜出最重要的因素是:
a专业成绩b获奖证书c社会实践f良好的品德资格证书g其他
d优秀综合素质e优秀的求职能力(简历、语言、着装、职业素质等)
4.您现在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________________
5.在求职的过程中您担心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6.毕业后您觉得会选择到那个区域发展:
a回家乡发展b中部c西部d沿海发达地区e暂没有考虑
7.金融危机爆发前您比较钟爱的企业是:
a国企b外企c私企d合资企业e政府机关
8.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您最想进入什么性质的单位工作:
a国企b外企c私企d合资企业e政府机关
9.面对这次金融危机,您将做何种就业选择:
a先考研延缓就业b考公务员c先就业后择业d自主创业e政府机关
10.您希望学校或政府在就业上向你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
a提供就业信息b提供就业技能c政府安排更多就业d其他
就业调研报告篇七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对10所高校1641名90后和8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了90后大学生最想去的工作单位,选择率达到20.3%。其他就业意向从高到低分别是大专院校(14.8%)、科研单位(11.2%)、私营企业(9.4%)、党政机关(8.9%)等。
如何实现职业理想?64.5%的人首选“是否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调查发现,与80后大学生比起来,90后大学生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等事业单位的比例比较低,而选择其他工作单位的比例则较高。负责此次调查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蒋明军认为,这表明90后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择业观念已逐步趋于理性,能够主动选择“分流”。
此次调查还发现,46.0%的90后大学生表示,会“尽量找一个稳妥的、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只有在实在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情况下,才会先就业再择业”。蒋明军认为,90后大学生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自信、有责任意识、务实。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本科生王一坤,正在筹备一份校园报纸《电影新七天》。办报的想法源于上个月也去上海参加的“世博会大学生注册记者训练营”。
“150个同学都是全国各地大学的校媒领袖,大家聊得特别融洽。我第一次发现,大学生的力量这么大,自己对新闻的兴趣竟然这么浓厚。回来后,就特别想把报纸办起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但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王一坤不着急。“只要有本领,有谦虚的态度,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我也不想现在就给自己定型,只是努力把各个方面都准备好。”
对于如何实现职业理想,调查中,64.5%的人首选“是否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其次“是否有强硬的社会关系网”(19.1%)。此外,还有7.7%的人选择“学业成绩是否优异”,5.9%的人选择“所学专业是否热门”。
在就业过程中,80后大学生相对来说更重视社会关系网的作用。调查发现,80后比90后对社会关系的评价高了5.5个百分点。蒋明军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有的毕业生依赖性强,把找工作的希望更多寄托在家人和老师的人际关系上,把社会关系网当成救命稻草。90后大学生尽管同样也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他们更积极一些,更愿意脚踏实地、放宽视野、提升自我,自信心更强。
怎样权衡自己与他人的利益?52.2%的人会“先为别人着想,同时也要顾及自己的利益”
对于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90后大学生把才能(21.4%)放在首位,其次是社会贡献(19.8%)、成就(18.9%)、德行(14.8%)、知识(8.9%)等。
调查还发现,56.0%的90后大学生会“奋力争取明天的幸福”。而对于奋斗目标,29.2%的人是“努力学习,做一名合格大学生”;25.3%的人是“学点真本事,将来挣大钱”;21.4%的人选择“努力学习,争取考研”;19.8%的人认为是“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做好铺垫”。
中国农业大学大二学生章谨说,实现梦想一直是自己奋斗的目标。但是今年暑假,去贵州白碧支教3个月后,她的想法彻底改变了。支教的地方是苗寨,只有一所小学,学校里只有一名校长、一名老师和130个孩子。“我在那里教语文、英语、手语歌……恨不得把所有会的都教给他们。”晚上,8个人分睡在两个教室里,“就是在地上铺一层单子,刚开始看见虫子都害怕,后来蛾子往脸上扑也习惯了。”
“我从没想过还有那么贫穷闭塞的地方。”章谨说,现在觉得还是做点实事比较重要,“好像自己有责任一样,也能扛一点什么在身上。”
90后大学生与别人相处时会怎样权衡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呢?调查发现,52.2%的90后选择“先为别人着想,同时也要顾及自己的利益”;41.9%的90后表示“先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但同时也不损害别人的利益”。
此外,还有4.5%的90后“主要为别人着想,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仅1.4%的90后“主要关心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别人的得失”。
就业调研报告篇八
(1)调研对象:周边在校或已毕业大学生
(4)调查时间:20xx年7月20日至8月3日
1、本次调查男女生数量基本一致(其中男生43.75%,女生56.25%)、
3、具体看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学历越高,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越高、
4、3.13%的被调查者有出国继续深造的意向、
7、一线城市依然对毕业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有40、63%的毕业生选择去一线城市、
9、75%的被调查者认为沟通表达能力是自己的竞业优势、
10、18.75%的被调查者想过自主创业、
11、75%的被调查者能区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15、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不愿意从事体力工作,当代青年的吃苦耐劳精神有待提高、
经过我们实践组对问卷的深入分析与讨论,并就反应的一些现象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相关政策,我们每位队员积极发言,贡献智慧,分别从政府、各大高校、大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四个利益相关者出发,提出几点意见及建议:
就业调研报告篇九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1.1提出问题
近年来,用人单位所招职工几乎都为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大学生多如牛毛的社会,大学生已经不能领时代潮流,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的时代早已过去。许多大学生正为找工作而烦恼。这就是说,大学生难找到工作,而大学以下学历的便难上加难。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大学生要有忧患意识。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精英岗位”依然存在,但大学生选择它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了,除了少数精英人才外,大部分毕业生将会“大众化就业”,接受“大众化岗位”的选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解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1.2背景说明
经过了去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20xx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大学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据《20xx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尽管20xx典范企业在市场上收入平均增长23.4%,招聘规模达到38万人,平均每家招聘683位大学应届毕业生,比20xx的606人增加了12.8%。但20xx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上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成为了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2.1被试
选取本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计4个年级的70名大学生作被试(以班为单位整群抽样),剔除4名被试的无效问卷和量表,实得66名被试的有效问卷和量表66套。
2.2工具
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7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66份,有效率为94%,其中男生占51.5%,女生占48.5%。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
2.3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1大学生自我定位不清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98%的在校大学生规划过自己的就业目标,但其中77%的同学对此目标不明确,只有21%的大学生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如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情况不太重视,本着过一天是一天的“寒号鸟”精神,没有什么精神动力。
表1
图表2显示,在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及能力的了解方面,只有18.2%的人非常了解自身能力,72.7%的人比较了解自身能力,还有9.1%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自身能力。由此可见先进大学生的在校生活太过松泛,很多学生不仅不重视专业学习,更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对未来的迷茫。
表2
图表三显示的是四个年级对以后自身职业发展的优劣势的看法,可以看出不论是刚入学的大一还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都有约60%的人不太清楚自己在职场中的优劣势,甚至还有16.7%的大四学生没考虑过这方面情况,这再次体现了在校大学生有相当数量的人对自身定位不明朗,对未来缺少思考和规划。
表3
3.2大学生“官本位”观念减轻
在“选择就业单位”问题的回答中,根据图表4可看出选择“政府机关”的同学占16.7%,仅排在第五位。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同学仍然最看重事业单位,尤其是国有企业单位,而以往“政府机关”这一热门行业并未显出优势。非国有企业也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之一,比例高达47%,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官本位”就业需求逐渐减轻,正逐步树立自主就业意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表4
3.3大学生重经济待遇,更重发展前途
设置“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选题时,共设计了“收入及福利”、“工作地点”、“工作稳定程度”、“单位发展前景”、“个人发展机会”、“专业对口与否”、“个人兴趣爱好”、“日常工作环境”、“单位类型与规模”9个选项,根据图表5可以看出,在众多的选项中,选择了“收入福利”回答的学生比例达到60.6%;选择“单位发展前景”和“个人发展机会”的同学各占到56%和53%。
表5
根据图表6可以看出,在“企业收获”问题中57.5%的学生仍然把酬薪福利放在首位,但也有33%的学生觉得从企业获取先进的管理模式很重要,还有28.8%的学生重在实现自我价值。
表6
从这两幅统计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选择职业时“单位发展前景”、“个人发展机会”、“收入福利”的三个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加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
在择
业观上既重经济待遇,把它作为生活的基础,同时更重视前途发展,有较强的事业心。
3.4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趋向多元化
大学就业选择多元化更多体现在对工作地域的选择方面,目前大学生就业“孔雀东南飞”的状态日趋明显,在表7中可以看出,虽然选择“有较大发展机会”的学生比例仍然高达45%,显得稍为偏高些,但选择其他城市的比例也接近50%,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表7
就对“一线城市蚁居”问题的看法中,四个选项比例差别不大。在表8中可以看出赞同去一线城市蚁居发展的学生占47%,剩下53%的学生则认为这种择业行为太过于盲目且会增加一线城市的就业压力,更不利于自身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上更加理性化,多元化。
就业调研报告篇十
前言:“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x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掌握湖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1、调查对象:xx学院大四学生
20xx年x月x至x月x日
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薪酬待遇,在校期间的表现对就业的影响。
1、普遍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担心就业。
调查发现,xx%的大学生对当今就业形势都存在一定的了解。其中认为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学生高达xx%。另外,普遍大学生都关注就业信息,且出现对就业过忧现象。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大学生高达xx%,还有xx%的学生在大学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只有3%的学生在大四时才对就业信息进行关注。
2、、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从调查发现,普遍大学生对就业城市期望都较高。在调查的人群中,希望到发达的大城市工作的人占xx%,愿意到中部城市工作的人只有x%,愿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更加少,只有x%。而且他们对就业的收入期望也较高。对于到小城镇工作,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愿意,只把其作为后不选择。调查人群中,xx%的人心目中可接受的工资都在xx元左右,而对于xx元以下的收入没有人能接受。
3、就业依赖性大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依靠他人推荐,而并非自己的自荐与介绍。其中认为通过熟人介绍是最有效方法的大学生高达xx%,通过学校推荐是最有效方法的有xx%。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的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3、就业依赖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就业调研报告篇十一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
一是培养学生树立讲求诚信的道德观念。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其首要标准往往是是否诚信。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使之形成稳固的诚信道德。
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传授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进行相互协作的锻炼,使其明确树立起团队意识。
三是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求职技能是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可以建立就业面试辅导中心,组织模拟招聘面试,开展岗前技能培训,组织参加招聘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高校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更是社会职位的创造者;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给别人提供更多的职位。因此,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如创业知识的储备,资金的准备,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等等。
二是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学校为毕业生做报告,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
三是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学习创业知识。
如果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而团队合作精神、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则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当然这些因素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能力体现出来,而不是笼统地说自己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者社会适应能力等。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那么在求职时,就完全有资格说自己具有踏实刻苦的精神,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至于其他能力,则可以通过别的指标来说明,这需要在校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培养自己的专长或者特长,以便自己在走向社会时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除此以外,上文所提到的个人发展的第三层次因素,即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也需要在校大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除了认真刻苦地学习外,注意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是个人在顺利就业后能否得到继续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调研研究可以看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的高低主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这些素质决不是学生在临近毕业前就能提高的。必须在大学阶段有针对性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开设就业讲座,宣传就业的相关政策,使学生认识到就业的原则是学生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学校推荐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对毕业生应强化应聘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树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的观念。
总之,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石。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掌握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专业基本知识积累,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才能拥有自身专长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些素质的形成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统筹兼顾,既突出重点又注意各方面素质的平衡,同时加强正确的就业观培养,由此培植新的就业增长点,真正促成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就业调研报告篇十二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的话题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如何正确分析原因,拿出正确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当前的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的严峻。面对劳动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校应如何面对,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问题。在此,我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对这个问题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经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等,我总结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与市场需求供求关系错位。首先高校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错位,大学扩招导致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现在大学生没有及时就业和高校的设置专业时没有进行科学的辩证有极大的关系,有可能几年前是热门的专业,几年后就变成冷门的专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后带来的职位、岗位的变化,有的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相对应专业人数的好几倍,这样就形成了人才需求市场配制的时间差,其原因是高校专业的设置跟不上企业的需求。因此,专业不对口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
(二)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时,对大学生要求过高。在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就找什么样的人,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用人单位选人时多数是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越是小企业越不愿用大学生,不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人才。因此,这种小企业用人的观念,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20xx河北省人才市场专场招聘会上,我问过参加应聘的同学,他们都对此颇有感触,说本来是满怀信心去参加面试,可当用人单位打出只要有工作经验者,可当自己递上去简历的时候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被打回来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四)大学生就业流向不同。我国东部经济很发达,所以大部分学生就倾向与东部,致使东部就业人数过多,因此就产生许多问题。而我国中部和西部经济欠发达。毕业生认为就业机会小就不去了,所以就造成东西部人才比例进一步加大。
(一)调整结构矛盾。为了缓和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体制。必须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落实好“大学生志愿西部的计划”的政策,落实好有关生活补贴、权益保障等等有关毕业生切身利益的政策。
(二)规范就业市场,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媒介的作用,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活动,汇编就业指南,发布就业信息等等就业服务活动。以此来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使之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学校应加大就业指导活动。学校应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邀请企业来学校招生,避免毕业就业时的高峰。学校还应该邀请创业人士回校举办讲座,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四)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社会需求等因素,紧密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用工单位用人针对的专业调整学科、专业机构、专业设置。以此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5)加大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职能,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和服务。鼓励、支持、扶持大学生创业,搭建大学生科学和研究创新的平台。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或合伙经营与组织起来就业的,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上的帮助等等。
(6)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政策。一方面对大学离校时为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应为其面为保留档案,待学生找到工作是把户口迁到用人单位。二是鼓励学生去西部贫困地区,这样既能缓解东西部人才的差距,又能锻炼大学生意志。
(7)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用人需求大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却比往年攀升。到目前为止,受调查的几所学校毕业生签约率在20%左右。有的近百人的专业只有1-2人签约。高校盲目设置专业带来的学生就业困难更加突出,一所工科大学的生物科学76人中只有1人找到工作。毕业生的工资普遍下降10-30%。
(8)就业市场混乱,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侵害学生利益。一些企业先以优厚的条件去吸引学生,签约时和上岗后又以各种借口降低待遇。河北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今年有两名毕业生在招聘会上应聘某食品公司,企业承诺1500元月工资,但到单位后真正拿到手的才500元。石家庄一个教育机构要求应聘者提供300名高中毕业生名单和资料就算通过面试,实际上是变相让求职学生为它找客户。
(9)实习难成为就业难的前奏;一些学校超前谋划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效果。目前,“有一年以上的相关岗位实践经验”成了许多单位招聘的首要条件,成了大学生就业必须迈过的门槛。用人单位希望新员工一上岗就能干活,但是一些学校没有提供实践机会。一所学校参加座谈的21人中只有3人在校期间参加过一般性实践活动。
(10)毕业生面临种种矛盾冲突。一是理想与现实冲突。一般毕业生工资期望值在800元以上,但实际上大都在600元左右。企业说,现在的大学生给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却天天想干大事,挣大钱。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专业的一位学生说,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焦虑,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也很难受,感到自己是廉价劳动力,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而上大学家里花了五万元。二是长远发展与现实冲突。
(12)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的效果有待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标准低,信息公开不到位。一是就业政策实施的影响力小。毕业生对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文件知之甚少并心存疑虑。由政府选拔的选调生和三支一扶项目在政策上有保障,报名踊跃,但名额有限,且不惠及近年扩招人数最多的专科学生;国家的就业政策管不了用人单位的土政策;许多大学生对于到基层就业政策的保障性和延续性持保留和观望态度,宁愿留在城市底层,也不去农村基层。二是就业指导与服务标准低,信息公开不到位,大学生的政策知晓率低。就业信息网的相关政策文件内容不够完善;政策文件解读宣讲没有进入高校就业指导课。50多个学生参加三所高校的座谈会,只有3个人表示分别从报纸、手机报和公交车广播上知道有就业优惠政策。毕业生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就业政策,但是,我们于3月19日对网络上的就业政策信息进行检索,百度等商业搜索引擎能够提供的政策文件极少,且分散不易查找,点击后大多只是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文件名或是文件号。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高校的就业网站提供的信息不完全或者是链接无法打开。燕山大学的就业网站信息较为全面,访问量较高。
总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指导就业”的正确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摸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