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精选13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篇一
和20xx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并且细化了实施要求,原来的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缺少科学依据,新版课标中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解读,让我们“有标可循,有标可依”。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不固守旧经验,积极主动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
新课标有了独立的前言部分,前言包含所有学科的共同要求。并且分离出了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20xx年版的课标这两部分在前言),新增了学业质量部分。在前言部分就发现了很多新词:“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面临新挑战”,“与时俱进”,“核心素养”,“终身发展”,“减负提质”等等。
新课标关于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关于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同时新课标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希望:“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上不断突出新意,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培养方向。
1、新课标明确了教材的作用和学校育人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教材的作用:“xx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学校育人目标应做到“教育需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育人方向应“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育人目标和方向,教师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新课标确立了课程目标和教师教学方向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
数学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并精心组织与有效实施。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无论是在课程理念部分还是课程实施部分,都突出了先要制订总体目标,再整体把握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进行落实,为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还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同时要发挥好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新课标多次提到老师要改进、创新、丰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于数学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要求教师能够以大概念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认识数学的本质。教师教学时,强调了以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并开始侧重综合实践和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对比读完新课标,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从考虑如何教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我用了2天的时间仔细阅读了新课标除附录的实例以外的内容,与20xx年版作了对比,发现20xx年版的有了很多改变,在写这篇内容时觉得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感受,这一篇只是写出了新课标的一些“新”,还有初中数学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的不同或具体要求没能写下来,我决定另写一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篇二
在学习了北师大吴欣歆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后,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中有几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二是新课标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三是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前语文教学时老师们通常采用阅读单元的形式组织语文的课程内容,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核心,把其他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附加的地位。单纯地以阅读为中心,其实是难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任务。这一次课标修订,设定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其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语文教学变得高效实用。
用线性推进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大家都不陌生。教学时我们常常是让学生先识字写字,然后是解词、分析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用这种方式来推进语文学习,老师一厢情愿的要素较多,学生不一定爱学乐学,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组织形态下,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个学习单元的构建。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写字、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这样的一个线性推进的语文学习活动就变成了四种学习活动互动推进的过程。
以学生演讲为例。以前的教学往往是先学了一组演讲课文,在这组演讲课文当中抽取出演讲稿撰写的标准和规则,然后就按照这个规则和标准去撰写演讲稿。现在的学习任务群和以前的线性教学有所不同,很可能是学生先有了要演讲的愿望,然后意识到写演讲稿需要关注演讲的目的和对象。通过研读不同的演讲稿的结构体式去确立结构方式,然后在诵读名家的演讲稿的过程当中掌握这些演讲稿的规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演讲稿,进而把稿子越写越好。
在这样的一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活动的愿望是自主发生的。因为有了这样的愿望,他通过调集各种学习资源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于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这样的四种语文实践活动就变成了一个互动交流。学生可以以任意一个实践活动为起点,通过这个活动带动其他的三个活动。这样我们就从一个单纯的阅读单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这样先进的教学方式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本,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体会。
其实,生活中一些热点现象与新课标联系非常紧密。最近爆火的东方甄选直播间里,董宇辉用双语教学的形式在卖货的同时和观众们畅谈理想、人生,用轻松幽默又不乏睿智的语言征服了观众们的心。董宇辉以他广博的知识、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用双赢的方式实现了助农扶农的初心。很赞同网上一种说法:董宇辉的现象让新课标精神得到具体体现:一、学科间的融合。董宇辉在直播间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他的讲课中涉及到中文、英文、历史、地理、哲学等等学科知识,真正做到了学科间的融合。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学习,不就是倡导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吗?董宇辉的讲解显然做到了这一点,这与他平时大量的阅读、深入的思考是分不开的。二、自主学习。新课标倡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能自主学习和探究,“双减”政策的落地也在向家长和老师发出一个信号:学习终究是要回到它的本质上来,不是老师和家长推着学生学,而是学生自己有学习的内驱力因而能主动去学习。董宇辉有那么广博的知识、深刻的见解,与他自主学习、大量阅读有关,他平时读了很多书籍,有专业方面的也有各个领域里的书籍,探索精神使得他热爱阅读,并且能深度思考,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知识能有效融合起来,并且学习还能和实践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三、三观正确、有满满的正能量。新课标倡导学生有文化自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董宇辉在卖货的同时向观众输出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他热爱祖国,热爱生他养他的土地。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情底层的广大劳动者。他喜欢李白的浪漫奔放,赞赏杜甫的忧国忧民,钦佩苏轼的自由洒脱。他说人在失意的时候要善待自己,得意的时候要善待他人。这种说法与古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不谋而合。正是有了这么多的因素,他才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喜爱。新课标精神在董宇辉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也使得新课标的落实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感觉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就从静下心下来认真读书做起吧。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读各方面的书,读中有自己的思考,把读书带来的收获放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和学生一起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篇三
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更深的的认识,认识到要上好新教材,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这次培训体会较深的是探讨在七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听、说、读、写机能?对此我有以下想法:
1、说的练习要循序渐进,机械模仿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应用。
2、对话练习要以同桌或小组为主,营造对话的真实感觉。
3、拓展练习中,要创设合适的情景。如:学习what’syourname?教师对着全班同学一个个的问,学生一个个的回答:mynameis…看上去热热闹闹,旁观者却觉得不可思议,老师难道连自己的学生都不认识?其实只需要稍微改改就行了,给每个学生起个英文名字,课堂上用英文名字来操练,这样就真实一些了。
4、说的练习要依据教材,但是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可以把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
1、要坚持先听再读。我的理解是,先听再读的是为了让学生用听力来初步感知文本的同时感受英语正确的语音语调,为自己正确的读打下基础。
2、有目的地听。阅读教学中,问题设置很关键。要设置适当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要坚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根据教师提的问题在读中获取信息,联系上下文猜词义,自读获取信息并能整理信息。
听说读写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所在。其中,写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首先要打好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础,提高单句写作能力。同时,还要掌握英文语篇结构的特点,掌握英文语篇和汉文语篇的差异,加强语篇写作能力。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听说读写这四种训练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行这四种训练必须符合阶段侧重原则,先因后果,按照它们的相互关系去进行。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起始阶段从视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应该大些。在打下听说的一定基础后,再让学生进一步接触语言知识,进行读写的综合训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篇四
2022年4月,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面世。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学习语文新课标的热潮。因为每位老师都明白课程标准就好比是一部教育教学的“法典”,是所有从教者的纲领手册,在无形中规范指导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只有积极深入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要求,这样才能更好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式,做一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语文教师。
近两周学习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聆听各位语文大咖的视频分析解读,到自我研读新课标内容。总有些课标呈现的关键词在脑海中浮现,让我充满教学的遐思与感触。时代是发展的,社会需求是转变的,科技是进步的,我们的教育,我们从事教育的人,也应该要顺应时代要求,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转变。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突显了育人导向,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把“立德树人”育人思想转化到语文教育教学的突出验证。这就要求我们一线语文老师,在注重强化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是要注重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教育。在平时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美好品质,健康人格的培养。要培养新时代跟党走,爱国家,爱人民的好少年,能够为国家培养实现百年梦想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我想,这也是时代发展对语文课程教学的总要求。身为一线老师,我们只有站稳课堂,树立“立德树人”根本教育育人思想,才能做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一名语文老师。
对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我想应该是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灵魂所在吧。而我则更对核心素养的文化自信深有感触,什么是文化自信?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文化自信?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拥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应该是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传承与自豪,当然还应该具有自身的文化底蕴。文明的传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根基,只有让我们的下一代认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们才能内心有国家,内心有民族,才能拥有强烈的民族时代感,才能紧跟党走,听党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前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紧紧立足教材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化扩展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祖国不同时期文化的精神所在,培养学生对中华大文化的认知感知,构建新时代少年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同时还要培养他们阔达的包容思想,在语文课堂上多多扩展世界文化内涵精神,让他们能够吸收更多世界民族优秀文化,让新时代少年更加拥有民族自豪、民族优越认知,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坚定信念与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做坚定中华文化的宣讲者,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语文老师。
任何一次课程实施标准的改变,都会带来一次教学实践方式的转变,规范教学的标准内容在变,当然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自然要能够按标准的要求去改变。限于自身对新课标学习认知的局限,我想转变教学方式,其他的教学怎么转变,暂且我可能还不是很清晰,但新时代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语音,云计算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按课程标准所要求创设真实情境教学,跨学科教学,整合各种学习资源教学,所以新时代的语文老师一定要能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让课堂更具有真实的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中获取更多收获。
我知道新课程标准学习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用语文大师王崧舟的话讲“就是要细读,精读,逐一逐一的读”。我想,我今后会一边教学,一边读,读着,读着,我可能也老了,但时代不会老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篇五
郑国民教授先谈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然后分别阐述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六个方面主要内容和变化。结合今天的讲座,我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11版目录对比,做了如下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包含六个方面: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与2011版作比较,新增添的内容我在思维导图中用框架标出来了,分别是课程目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很明显的变化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一定要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做好奠基作用。
(二)坚持课程理念
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较2011版均发生了变化。通过学习,我确立了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平时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等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并根据学段特点整体规划,满足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时代性和典范性,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施中要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加强语文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平时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第一,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中存在大量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具体进行语文学习时,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合理优化文学形象,同时还要强化自身语言表达,确保可以对其相关文化进行有效弘扬,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绪。第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进行具体教育工作时,不仅需要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应用书面表达,同时还可以使其能够熟练口述自身想法。第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思维发散能力是其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考虑相关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还可以有效联系现实中的事物。第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给学生恰当引导,让学生学会鉴赏美;最后给学生自由空间,让学生创造美。
重视学生实践,将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课本内容创设情境,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描写。我让学生以此作为学生扩展写作的基础,指导学生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自己《美丽的家乡》,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外。
作为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每次的深入学习都有收获和提高,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长丰县杜集镇中心学校袁婷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篇六
劳动让我们更强健、更坚韧、更勤劳,让我们更加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加倍珍惜别人的成果……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同时也体验了劳动的乐趣,体会了劳动的真正意义。
劳动创造最光荣,期待孩子们“做中学”“学中做”,在一堂堂劳动课程中实现知行合一、学创融通,让劳动教育在成长的“土壤”里扎根萌芽、开花结果。
研读新课标,赋能新课堂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开展新时代劳动课程的里程碑事件,教师要精准把握各部分的关键点,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新课标,不断修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达成各学段的劳动素养要求,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加强劳动教育,进一步理解教育内涵。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之一是劳动观念,是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劳动素养主要还包括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为了落实劳动课程建设,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育人导向;2。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3。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4。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5。注重综合评价;6。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
“立德树人,劳动为先”,劳动是道德臻于完善的源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崇尚劳动、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就是要以劳树德,让学生通过劳动切身感受美好的生活需要双手来创造,自觉形成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劳动的思想,培养爱劳动、懂感恩、重节俭、勤奋斗、讲团结、乐奉献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断锤炼其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胸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眼里有学生,就定能在未来教育中,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落实到位,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我和我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劳动课程,我将和我的同事们一道开好劳动课。更希望每一位太行学子都能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篇七
此刻的大学生大多数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总觉得下地劳动是一种粗活;这种粗活不是我们这些大学生干的。很多大学生“吃喝享乐”的.钱也都是父母经过干这些“粗活”挣来的。为了让同学们明白钱的来之不易,为了让学校更加洁净美丽,也为了更好的迎接评估,在宿舍管理科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学生干部对学校生活区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了清理。
学校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为目标,学生毕业后,自我意识中也把自我当成一个走向生活的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碰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无论是扫地,还是编软件,离开吃苦耐劳都是不行的。
在家里总是衣食无忧,都受到“王子”、“公主”的待遇,很少有机会锻炼自我,也就自然而然对劳动有了一种厌恶感,对劳动者也就有了一种轻视。他们不明白,因为大学的普及,也就是大学平民化的过程,如果大学生连“普通劳动者”这样的身份都无法理解,那也就不要指望找工作了。
所以我觉得在大学里,我们应当多参加这些劳动,学校也应多组织一些这样的劳动,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得到锻炼,这样既能够让学校更整洁又能够让我们得到锻炼,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一次长达十几天的劳动中,我们学会了很多事,也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让我对部里的那些同胞们有了一种新的了解和认识。
从前两周,我们就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扫除。起初我认为只是一项小的活动,偶尔打扫一次而已,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一打扫就打扫了十几天,然而我们部里的男生和女生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的长、任务重,而缺席,有畏难情绪,而是出勤率很高,进取完成宿舍管理科,分配的任务。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们人力资源部不仅仅有一个好的部长,并且有一个好的团队。每次理解任务之后,都会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去完成每一项任务。每当我们在清理石子,清除杂草的时候,就觉得异常的欢乐,因为学校有了我们的打扫就变的更加的美丽,同学们也会感觉更加的温馨。学校里每一处需要打扫的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每一寸干净的地方都鉴定了我们的劳动成果,此刻我们的学校里那么的生计勃勃啊!
古人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们精心的打扫,我们的学校变得更加的优雅、美丽。我们不仅仅此刻是明达的志愿者,并且永远是明达的志愿者。
有句话说得好:“社区是我家,美丽靠大家”。要把我们社区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单单靠我们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的。期望我们学校的学姐、学妹、学哥、学弟都能参加到这支队伍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篇八
在学习了体育新课标后,我对“课程理念”中的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深有感触。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以满足学生需求和爱好为基础,做好学、保障练、强化赛的学赛一体教学模式。基本运动、体能要贯穿始终,使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一两项专项运动技能,这样才能激发兴趣、体验魅力,最终养成习惯、自觉锻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6篇《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篇九
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
二、2022版新课标与2011版课标的变化对比表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2022版“课程性质”
新增语言文字的作用表述: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语文课程表述一致。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新增语文课程目标和地位描述。
2011版“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另:2022版中有关“祖国语言文字”的表述全部改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课程理念”的变化:
2022版“课程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典范性,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
2011版“课程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课程目标”(单列):
2022版“课程目标”
1、核心素养内涵(新增)
(1)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具有良好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交流;感受语言文字丰富内涵,深厚感情)。
(3)思维能力。(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
(4)审美创造。(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2、总目标(9个)。
3、学段要求。
(1)识字与写字(第四学段新增“欣赏名家书法”,其他不变)
(2)阅读与鉴赏(第一、二、三学段新增“整本书阅读,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分享自己阅读的感受,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第四学段新增“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他不变)
(3)表达与交流(整合2011版“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内容,第四学段新增“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其他内容无变化)
(4)梳理与探究(整合2011版“综合性学习”内容,第一学段新增“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第二学段新增“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第三学段新增“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第四学段新增“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语文学习经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其他内容无变化)
2011版“课程目标”
2011版将“课程目标与内容”合在一起表述
1、总体目标与任务10个
2、学段目标与内容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3)写作(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
(四)“课程内容”(单列):
2022版“课程内容”
1、主题与载体形式(新增)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载体: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丰富习惯等)
(2)革命文化。(主要载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载体: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动、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作品;外国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实用性文章、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等;各类口头和书面交流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明确: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2。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新增)——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共6个学习任务群(任务群要求: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2011版“课程内容”
2011版将“课程目标与内容”合在一起表述。
(五)“学业质量”(新增):
2022版“学业质量”
1、学业质量内涵2。学业质量描述(与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中的“学段目标”相对应)
2011版“学业质量”无。
(六)“课程实施”的变化:
2022版“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全新)
(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4)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变革2。评价建议(全新)
(1)过程性评价(课堂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
(2)学业水平考试
3、教材编写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5、教学援救与教师培训(新增)
2011版“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具体建议
2、评价建议
3、教材编写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附录”的变化:
2022版“附录”
2011版“附录”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三、小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主要体现在“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这三个关键概念的首次提出。
2022新版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从而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字词部分更注重学生自主梳理、积累、运用的能力;阅读部分对学生阅读主题与载体、阅读量、阅读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整本书阅读,构建学习任务群;表达部分要求在综合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性观点和见解,重视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格外应引起注意的是在阅读主题的选择上,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拓展,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并结合阅读、探究等多种形式展开语文学习实践。
1、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表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2、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四个板块。
四个板块分别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探究。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板块在临摹名家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欣赏书法作品的要求。“阅读与鉴赏”板块增加了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提示我们同步教辅在选题方面要增加相应的考查点,名著阅读的选题方面要更加关注。
3、明确了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和主要载体。
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学习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各自对应的载体。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
4、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
构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分三个层面设置6个任务群:
(1)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即语言文字积累;
(3)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即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学习任务群的建立,提醒我们以后靠刷题学语文的时代彻底结束了,要引进更多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5、增加了学业质量的标准。
以前语文主要考什么,分段性比较模糊,以后会从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明确学生每个年段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过程评价中给出明确的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的标准和要求;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中对“阅读与积累”有了明确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这意味着以后的语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试卷会越来越科学、量化,需要学生掌握新的出题规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篇十
今天我有幸在线聆听了郑国民教授专家的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主要内容和变化,通过专家的解读,让对新旧课标的异同有了初步的了解。
郑教授用一个半小时解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主要变化、课程性质及理念、核心素养和价值目标、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业质量。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从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强调情境主题统整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清晰的认识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改变。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认识到国家对文化自信的要求,能够感受到时代发展中祖国的强大。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对语文教师跨学科整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课标对整本书的阅读也提出要求,如何让学生阅读量增加是我们教学时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今后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关注课标、学习课标关、研究课标,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围绕语文课程三大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和重点,抓好落实。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以三大文化为主题安排教学活动,以六大学习任务群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3、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四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保证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4、加强学习,强化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把语文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总之,今后我将继续研读新课标,指导自己更好的投入工作。关注课标,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长丰县长新路小学伍承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篇十一
基于素养时代背景下的英语新课标,对未来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改变知识观,改变认知论,尊重学生思想自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素养为导向,树立未来教育观,探究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方法与技巧,努力创造21世纪理想课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将如何创造自己的理想课堂呢?在认真研读新课标后,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新课标致良知,树立“大观念”教学观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观”,即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观,也就是培养学生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今后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从传统的语言知识的讲授,转向“概念性理解”——“大观念”教学。正如张华老师所说的从“学科内容+行为动词”转向“认识事实”、“理解观念”和“像专家一样做事”三位一体的“新三维目标”。要求教师要以新课标为导向,认真研读教材,整合教材内容,合理设置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设置的各种教学活动不仅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能力为目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解、分析、比较、推断、评价得出自己对事物认知的独特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通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能提升自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能力。因此,新课标时代下的英语教师要树立理解性的教学观,努力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英语学科“大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经历真实实践,产生个人理解。
二、提升自身素养,创建理想课堂教学
教学如渡桥,老师们要想办法让桥这边的自己和桥那边的学生携手共进,要讲究过程和方法,不忘初心,修己渡人。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中,一个能真正快速适应时代变化和课改要求的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持久地保证富有含金量的战斗力:能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具体化,提出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意义的单元主题;能围绕单元主题提取核心概念,形成可普遍迁移的“大观念”;能围绕单元主题和“大观念”提出贯穿始终的“引导问题”并创设真实情境和任务,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与行动,亲身经历知识的诞生和应用过程。这样一堂理想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生成,学生的学、听、说、读、写、思等基本技能都得到提升,学习过程与方法得到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才能达成。
教师要以“育人”来促进“教书”,让课堂充满文化的气息,灌溉好学生成长的“根脉”,那么学生就具有了学习的动力,最终实现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的发展。正如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说“知”是“良知”也就是将新课标的新要求内化于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知行合一”是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该达到的教学境界——成绩并非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学生的价值观、素养、心灵、思想和理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篇十二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的提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课标课程内容的重点主题,课标要求体现这类主题的作品应占到60%~70%。
二、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四个核心素养当中的核心内容。在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结合方面,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结合方面,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和运用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在语言运用与文化自信结合方面,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三、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审美创造
这一点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审美经验,学生的审美经验是在他不断的审美活动当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语言文字的美,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的美、自然的美、思想的美,都是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的良好的载体。第二个方面是审美能力,学生要能够感受美发现美,还要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第三个方面是审美观念,学生的经验和能力都要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去进行发展和提升。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也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三者也是一个循环互动,互相促进的一个关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篇十三
今天我通过xx工作室发送的视频,学习了xx教授为大家解读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
二、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
三、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教育步伐也从未停滞。从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到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再到2022年的新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我们教育更应该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聚焦核心素养,反映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要坚持育人导向。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与经验的感悟等。
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高专业素养,为培养国家所需的新时代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