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大全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篇一
(一)科学概念
1、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2、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其他因素,会影响铁生锈的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2、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3、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来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看看哪些情况会加快或者减慢铁生锈的速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设计方案,并开始实施。
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39人,分10组,约4人一组。
每组材料:铁丝4条,烧杯2个,蒸发皿2个,标签纸,抹布一块
为全班准备:盐水400ml自来水400ml碱水400ml醋400ml
(一)回顾导入
1.铁生锈了,变成了——铁锈,铁生锈属于什么变化?
2.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说一说。
3、每年因为铁生锈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的,所以我们如何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就非常重要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哪些因素影响了铁生锈的速度。
(二)科学讨论会
我们进行过好多对比实验,关于对比实验的方法,在五年级讲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五年级下册教材5页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位同学的实验记录单,这个探究过程,是否合理呢?
这个实验中要研究的是铁生锈是否与空气有关,那么设计实验时要控制的变量就是空气,其他条件不变。
所以,这组对比实验要控制的唯一变量就是空气,其余条件应该保持一致。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实验中,设置了三种环境,空盘子(有空气),水盘子(有水,有空气),油盘子(没有水没有空气)。
(本讨论环节主要抓住空盘子,水盘子和菜油盘子三个环境进行讨论)
请同学们想想那种环境是多余的呢?
小结:此方案在方法设计上不符合对比实验的规则,所以不妥。
(三)以“铁生锈的快慢”实验进一步验证
1、刚才大家通过研讨教材中一位同学实验记录单知道了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只改变一个因素,要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用这样的办法来研究。
2、今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看看什么可以情况能影响铁生锈的速度。
3、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了这些材料和仪器:
两人一个小组,每组两个烧杯(或者两个蒸发皿)、4段铁丝、一份实验报告单,2张标签纸。
为全班同学提供的液体有:自来水、醋、食盐水、碱面水。需要可以到老师的实验台来取用。注意每个大烧杯里,都放着一个注射器,注射器有刻度可以知道自己小组取了多少毫升的水。
4、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想想自己要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铁生锈的速度,自己小组要研究的问题,选取哪些材料来进行实验。
5、下发表格,每个小组开始设计自己小组的实验,并填写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按照表格中的步骤进行实验设计)
6、完成表格填写的小组,开始动手,进行实验。教师巡视,观察指导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注意各小组到前面取液体时,拿好容器小烧杯或者蒸发皿,排好队,不要着急,不要弄洒了,及时用抹布擦干净。
7.小结:这个实验大家都做好了,同学们一定发现了,和我们原来做的硫酸铜溶液和铁钉铁丝的反应不一样啊。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速度快,铁钉很快就有了红褐色的铜;小苏打和醋的化学反应很快就产生了气泡。这说明什么呢?(化学反应有快有慢)
铁生锈的速度这个实验就比较慢,需要我们长期观察。所以,这节课结束后,我们还要继续观察。为了方便大家来实验室观察,每天早上到校后,学号是1-20号到实验室,来观察记录自己小组的实验情况。下午学号是21-39号观察。
8.后续观察非常重要,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做的实验。出示老师的实验过程图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篇二
一、填空题
1.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它的特点是中间,边缘。
2.像、白糖这样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叫做。
3.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状.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将之称为。
4.我们将米饭上滴上碘酒,看到米饭上出现了,说明米饭和碘酒发生了。
5.月球是地球的,它本身不能,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它变化的周期大约是。
6.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铁钉上附着有的物质,我们知道这种物质是。
7.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一定要让三者在一条上,所以日食发生农历的,月食发生在农历的。
8.为了便于辨认,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称为,大熊座的明显标志就是,小熊座上有著名的。
9.绝大多数的水污染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目前的污水主要包括农业污水、、。
10.和是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
二、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是一位名叫()的生物学家发明的()
a.达尔文b.列文虎克c.罗伯特?胡克d.培根
2.下面是不同放大镜的侧面图,其中()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a.b.c.d.
3.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5分钟,白糖()
a.只变成液态的糖
b.先变成液态的糖,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
4.如图所示的标志是()
a.回收标志b.交通标志c.绿色食品标志
5.1969年美国的()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
a.“阿波罗”11号b.“月球”号c.“神舟”六号
6.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
a.火山b.环形山c.海洋
7.月食不会出现的是()
a.月全食b.月偏食c.月环食d.以上的都不会出现
8.下列垃圾中不能自然分解的是()
a.杂草和菜叶b.蛋壳和纸屑c.塑料袋和可乐瓶d.电池.空罐头
9.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
a.只有空气b.只有水分c.是空气和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10.星空随着地球四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一颗恒星的位置常年不变,这颗恒星是()
a.天狼星b.大角星c.北极星d.织女星
三、判断题
1.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手上的细菌。()
2.蜡烛完全燃烧后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3.生成气体的变化可能是化学变化。()
4.填埋场在填满垃圾后,可以在上面建公园.种庄稼。()
5.水星是自转周期最短的一颗行星()
6.日食和月食有时会出现在同一天。()
7.我们吃饭的时候觉得饭有点甜是因为里面有糖。()
8.银河实际上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一条闪亮的光带。()
9.我们喝的矿泉水里面没有微生物。()
10.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46/1()
四、连线题
把下列实验器材与它在实验中的作用用线连起来
镊子放置切片标本
培养皿染色
滴管吸取少量的液体
碘酒夹取实验材料
五、综合能力题
1.请你说说塑料袋五种重新使用的方法。
2.铁生绣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你自己选择一个因素,设计一个实验。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凸透镜,厚,薄
2.食盐,晶体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4.蓝色,化学变化
5.卫星,发光,月相,一个月
6.红色,铜
7.直线,初一,十五
8.星座,北斗七星,北极星
9.工业污水,生活污水
10.减少丢弃,重新使用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b
2.b
3.b
4.a
5.a
6.b
7.c
8.c*d
9.c
10.c
三、判断题(每空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连线题(8分)。
把下列实验器材与它在实验中的作用用线连起来
镊子放置切片标本
培养皿染色
滴管吸取少量的液体
碘酒夹取实验材料
五、综合能力题(25分)。
1.防尘鞋套放置杂物当垃圾袋购物袋(7分)。
2.铁生绣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你自己选择一个因素,设计一个实验。(20分)。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观察到的现象:空盘子中的铁钉有点生锈;一半在水里的铁钉锈很多;菜油盘中的铁钉没有生锈。
实验结果: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篇三
月食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
月食的成因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日食、月食图片
教学器材:灯泡、小球、大球、月食成因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课件:
(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有可能出现日食的情况。今天我们来研究月食。
(讲解)月相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出现一半亮、一半暗,由于地球上的观察者不同,因此月亮明亮部分的形状也不同。月食是另一种情况,明明应该是满月的时候,却突然缺了一部分,甚至全部变暗,过了一会后,才又逐渐明亮起来,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日、月、地三天体的位置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做教材月食成因的实验,从灯的方向观察,画出小球被阴影遮掩的部分并与“月全食过程示意图”对照。
(教师提问)灯泡、小球和大球,在月食中分别代表了什么星体?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月食发生时,月亮转到了地球的阴影中,三星体的位置关系是日——地——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教材的“月食形成示意图”,教师讲述月食的类型有月偏食和月全食。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地球阴影的形状(圆锥体形)。当月亮通过圆锥阴影的位置不同时,就会出现偏食和全食的现象。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的讲解,同学们对教材的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讨论1、2、3进行思考,并说己的想法。教师讲述月食发生时,可以观察的地区比日食要大;只有在农历的满月时期,才能发生月食。
(学生活动)当堂做教材的练习第4、5题。
列表比较日食和月食。
发生时间
类型
日月地位置
可观察范围
日食
月食
教案点评: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体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完全了解这样的位置关系,本段落设计了多个活动;因此,将这些活动组织好是本课成功的关键。从前面的月相知识引出三天体彼此掩映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验和绘图,是学生对日食、月食有直观的体会。最后,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将学生的直观体会升华到理论高度。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那么,不同的地形你们都想怎么来表示?具体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
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生绘制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过程与标准地形图的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要求更是科学、严谨,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仪。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五、拓展活动:
活动一:将公园的实景图画成地图,注意找准“北”的方向。
活动二: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
活动三:利用地图找“宝”,学会用地图。(可以作为课后活动)
六年级科学《垃圾的处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篇五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铁生锈了》以后,观察了解了铁和铁锈的变化、区别,初步探索了铁生锈的原因后,通过实验结果来讨论铁生锈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铁生锈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
本课就是在前面探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一)科学概念
1.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2.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其他因素,会影响铁生锈的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2.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3.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来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看看哪些情况会加快或者减慢铁生锈的速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设计方案,并开始实施。
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39人,分10组,约4人一组。
每组材料:铁丝 4条,烧杯2个,蒸发皿2个,标签纸,抹布一块
为全班准备:盐水400ml 自来水400ml 碱水400ml 醋400ml
(一)回顾导入
1.铁生锈了,变成了——铁锈,铁生锈属于什么变化?
2.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说一说。
3.每年因为铁生锈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的,所以我们如何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就非常重要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哪些因素影响了铁生锈的速度。
(二)科学讨论会
我们进行过好多对比实验,关于对比实验的方法,在五年级讲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五年级下册教材5页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位同学的实验记录单,这个探究过程,是否合理呢?
这个实验中要研究的是铁生锈是否与空气有关,那么设计实验时要控制的变量就是空气,其他条件不变。
所以,这组对比实验要控制的`唯一变量就是空气,其余条件应该保持一致。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实验中,设置了三种环境,空盘子(有空气),水盘子(有水,有空气),油盘子(没有水没有空气)。
(本讨论环节主要抓住空盘子,水盘子和菜油盘子三个环境进行讨论)
请同学们想想那种环境是多余的呢?
小结:此方案在方法设计上不符合对比实验的规则,所以不妥。
(三)以“铁生锈的快慢”实验进一步验证
1.刚才大家通过研讨教材中一位同学实验记录单知道了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只改变一个因素,要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用这样的办法来研究。
2.今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看看什么可以情况能影响铁生锈的速度。
3.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了这些材料和仪器:
两人一个小组,每组两个烧杯(或者两个蒸发皿)、4段铁丝、一份实验报告单,2张标签纸。
为全班同学提供的液体有:自来水、醋、食盐水、碱面水。需要可以到老师的实验台来取用。注意每个大烧杯里,都放着一个注射器,注射器有刻度可以知道自己小组取了多少毫升的水。
4.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想想自己要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铁生锈的速度,自己小组要研究的问题,选取哪些材料来进行实验。
5. 下发表格,每个小组开始设计自己小组的实验,并填写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按照表格中的步骤进行实验设计)
6.完成表格填写的小组,开始动手,进行实验。教师巡视,观察指导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
注意各小组到前面取液体时,拿好容器小烧杯或者蒸发皿,排好队,不要着急,不要弄洒了,及时用抹布擦干净。
7.小结:这个实验大家都做好了,同学们一定发现了,和我们原来做的硫酸铜溶液和铁钉铁丝的反应不一样啊。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速度快,铁钉很快就有了红褐色的铜;小苏打和醋的化学反应很快就产生了气泡。这说明什么呢?(化学反应有快有慢)
铁生锈的速度这个实验就比较慢,需要我们长期观察。所以,这节课结束后,我们还要继续观察。为了方便大家来实验室观察,每天早上到校后,学号是1-20号到实验室,来观察记录自己小组的实验情况。下午学号是21-39号观察。
8.后续观察非常重要,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做的实验。出示老师的实验过程图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对比实验: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他因素不变。
是否需要空气 :空盘子(有空气),菜油盘子(无空气),水盘子(多余)
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会使铁生锈,醋会影响铁生锈的速度:醋盘子(有醋),水盘子(有水也有空气)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篇六
1.能运用板报或展览的方法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并通过讨论如何编制板报的活动,学习把信息传递给更多人的方法。
2.知道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都是我们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信息交流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3.通过邮件“电报”的活动体验收发电报时编码、传递和译码三个步骤,从中感受到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过程】
1.引入
2.通过墙报或展览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讨论:
a.怎样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我们的墙报?
b.怎样使有限的版面空间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2)交流讨论结果。
(4)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的方法,分组推算。
(5)汇报推算结果。
(6)每行排多少个字比较合适呢?学生实验:头不转能看清多少个字(一行)?
(7)交流汇报。
(8)通过今天的讨论和实践活动,你们有什么感想和启示?
3.用多种方法与远方的朋友交流
(1)讨论:如果你想把信息传递给更多,更远的朋友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记录。
(2)汇报交流。
4.邮递“电报”游戏
(1)学生阅读课本72页萨米埃・莫尔斯的资料。
(2)教师介绍收发电报的三个步骤。
(3)学生进行编码、传递、译码游戏。
5.课后活动
把今天获得的信息用喜欢的方法传递给你们的朋友。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篇七
《我们身边的物质》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第一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心的物质。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本课也并不要求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确立难点的依据:物质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但是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学生接受起来会有难度,物质都在变化,而且变化存在着相同和不同,学生很难分清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师准备:介绍物质以及物质变化的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以及物质的变化,解决难点。)、易拉罐一个、火柴一盒、生锈和未生锈的铁钉各一枚、铁丝一根、小纸片一张、蜡烛一支、澄清的石灰水一杯、烧杯一个。
每组:火柴一盒、生锈和未生锈的铁钉各一枚(研究物质的变化产生新物质,借助实物,亲身体验帮助解决难点。)
一根铁丝、一张纸、一支蜡烛、烧杯一个。(进一步体验物质的不同变化。)记录单。(整理、记录实验现象、发现)
1、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两包物质,想知道是什么吗?打开看
2、学生观察、比较、汇报。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入物质的变化单元,从我们身边的物质开始研究。(板书课题)
1、什么是物质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2、师生交流得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都是物质。(板书:直接观察、实际存在。)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篇八
本部分知识选自八年级上册生物北师大版,第20章第5节《遗传和环境》。学生学习过第三节的知识,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这三者的关系,以及变异的分类。
概念分析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生物个体某一性状的具体表现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引起的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仅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
掌握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这三者的关系,并区别什么是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例分析,总结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体会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重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理解
难点: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从生活现象入手,回顾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再从分析几个生活中常见实例入手,总结归纳,整个过程,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生活实际与书本知识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再得出相关结论。
多媒体,ppt课件,图片实例
1、导入2、解读目标3、概念复习4、合作探究5、展示、6、分析得出结论7、小结
8、课堂练习
导入
老师:同学们还记得军训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吗?学生:累,热,晒黑了
教师:我们都知道性状由基因决定,肤色也是基因控制的,那么军训有没有改变你的基因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知识。
解读目标
强调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概念复习
用有耳垂和无耳垂复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教师: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否一定表现为有耳垂?
学生:是
教师:不一定,可以通过手术做成无耳垂,那么她的基因型会不会变成aa?
学生:......(有回答会的。有回答不会的)
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两个探究题
4、总结变异的类型: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5、可遗传变异的应用
6、小结
b、环境既可以引起可遗传的变异,也可引起不遗传的变异,只有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变异。
课堂练习
巩固知识,抽学生回答相应的练习题,并及时纠正易错知识。
1、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2、变异的类型
a、可遗传变异
b、不可遗传变异
本节课知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各种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教师适当引导学习基因型、表现型、环境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感悟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并能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