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学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优秀8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一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小康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及各级安排部署,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结合工作实际,谈以下几点:
一、健康扶贫工程深入推进
一是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全区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即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已成功晋级为三级综合医院;19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267个村卫生室基础设施、人员和设备配置已全部达到村卫生室基本标准。二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和慢病患者得到分类救治。截至4月30日,32大病集中救治328人次,做到应治尽治。全区共组建签约团队325个,共签约76673人,其中贫困人口签约26841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四种疾病规范管理率99.72%。三是贫困患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重病患者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得到全面落实,20__年1至4月,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91.54%,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返贫。
二、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推进
一是积极推进卫生乡镇、卫生村的创建工作。按照《隆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细则》和《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__年10件惠民实事责任分解的通知》要求,以创建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为载体,广泛动员群众,全面整治乱堆乱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20__年4月份,全区共创建9个省级卫生乡镇、186个省级卫生村。二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文明习惯,筑牢战“疫”防线。20__年4月份,在全区开展了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425257份,利用微信群、电子屏、广播等媒体播放宣传256318条,悬挂展出横幅展板2568块。组织群众对家庭卫生、房前屋后、村庄道路、沟渠等公共场所进行卫生大扫除,持续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共出动25万多人次,车辆2889台次,清理垃圾8398.7吨,清除卫生死角6734处。结合春夏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全面开展病媒生物消杀。共投放鼠饵1999多公斤、投放灭蟑药876多公斤、药物灭蚊灭蝇3.99万平方米、预防消毒面积达409.09万余平方米。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健康扶贫助力乡村振兴。20__年,确保全区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大病保险,符合条件的享受医疗救助。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巩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得到改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和长期慢性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坚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对已经脱贫的农户,继续享受健康扶贫基本医疗有保障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因病返贫现象,切实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二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真正瞄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大病慢病分类救治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健康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让脱贫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三是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动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保障脱贫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精神,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注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2.公共卫生服务筑牢疾病防控屏障。一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工作措施,全区卫生健康系统一定坚决克服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松劲懈怠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化担当和工作要求,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切实抓牢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二是扎实推进疾病防控工作。20__年,确保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以下,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全力实现“三个90%”和“两个消除”的艾滋病防治目标。完善肺结核“三位一体”防治服务体系,持续巩固消除疟疾、麻风病危害成果。实施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行动,不断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及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成果。切实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持续巩固碘缺乏病、克山病消除成果。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力争20__年底全区健康素养水平达20%以上。
3.加快补齐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一是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市二院龙头带动作用,全力帮助提升基层医疗业务水平,有效缓解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二是全面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订单定向免费培养等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持续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和继续医学教育,到20__年,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在职在编中专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基本达到中专以上学历,中专学历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所有55周岁以下乡村医生达到中专以上学历。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__年,力争建成基层慢病管理中心5个,确保100%的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甲级卫生院评审标准,基层就诊率提高至65%。四是建设全区医疗卫生信息化“一张网”。加快推进市二院、区妇幼保健院牵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筹建设信息高速路,全面促进、改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在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履职尽责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创建省级卫生乡镇为载体,广泛动员群众,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文明卫生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着力营造有益农村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居环境。持续巩固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的创建成果,按照省级创建标准,对标对表,有计划、有要求、有措施的开展卫生创建工作。大力开展“大清扫、大消毒”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使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到每个乡村、每家每户,共建共享健康美好生活环境。
总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卫生健康系统一定真抓实干,尽锐出战,迎难而上,一手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一手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贡献力量。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二
国家社会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无商不富,无工不强,无农不稳”。农业作为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它发展的水平高低关系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是决定人民幸福度和满足感的重要指标。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缺少劳动力进行生产,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依靠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人力投入过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打通了农村孤岛融入现代经济的通道,让偏远乡村同外部世界实现了历史性的互通。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技术手段,有效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新一代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的发展,为乡村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实现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的创新。人是高新科学技术实施的载体,只有农村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新科技才能在农村地区真正的得到应用。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在农村创造一个让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化加大农村人才体制的改革,出台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支持和鼓励我们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成功人士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创业,鼓励他们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进行创新性的工作,能有效的激发出我国农村的内生活力。同时,也要培育一批有文化、爱科学、懂技术、敢创新的新农民,为农村生产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保障人力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
乡村振兴是一个伟大的课题,它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成功与否,关系到我们人民的根本利益,创新发展技术,打破常规思维,树立大局观念,埋头艰苦奋斗,相信我们一定会夺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三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合作和定点合作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弘扬脱贫攻势精神,继续奋斗,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消除贫困的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联系是重要的战略任务,意义重大,任务困难。在新形势下,要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发挥组织优势,产业联系,坚持政策领导,利用势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立产业联系,加强主体优势。产业繁荣是解决农村所有问题的前提。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扩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长期能力,为消除贫困的效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产业联系方面,应根据各地资源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形成复盖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实现村集团和农民双重增收,引流更多人才回乡发展,同时推进人才振兴。要搞好产业联系,必须重视产业稳定发展。贫困地区在消除贫困的攻势中实现了消除贫困的帽子,但仍存在发展上的弱点,影响产业发展的后劲,因此消除贫困地区的产业援助不能消除,必须补充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升级,激发内生发展动能,充分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政策引领,发挥驱动效应。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联系,离不开政府的推进指导。立足现实需求,规划未来发展,不断加强政策后续支持,建立政策规划联系,推进扶贫政策稳定变革,支持乡村振兴。继续坚持现行的援助政策,将临时援助政策转化为常态化的援助政策,工作不留空白,政策不留空白,为了避免政策取消而返回贫困,必须将援助和发展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的总框架统一推进,坚持蓝图画到最后,以政策为牵引,推进社会市场的合作大众最怕因灾害而返回贫困,必须建立长期机制,加强兜风责任,保护人民大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兜风,健全防止返回贫困。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提出如下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彻底消除。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增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完成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更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和全球反贫困事业的重大贡献。
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伟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挂帅、亲自督战,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归功于全党全社会众志成城、共同努力,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归功于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数百万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亿万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摆脱贫困;归功于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覆盖面广、含金量高,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完备、上下贯通,脱贫攻坚工作体系目标明确、执行力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党务必站在践行初心使命、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举全党全国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相关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对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聚焦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特大型安置区,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
(五)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继续优先支持脱贫县。支持脱贫地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
(七)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八)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谋划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客货共线铁路、水利、电力、机场、通信网络等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推进脱贫县“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加强脱贫地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统筹推进脱贫地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支持脱贫地区电网建设和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实施。
(九)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加强脱贫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脱贫地区普遍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病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并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加大中央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继续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十一)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低保标准制定省级统筹力度。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十二)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倾斜支付。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重点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十三)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在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对上述困难群体和其他已脱贫人口可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
(十四)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十五)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按照应减尽减原则,在西部地区处于边远或高海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支持各地在脱贫县中自主选择一部分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十六)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继续坚持并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在保持现有结对关系基本稳定和加强现有经济联系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结对帮扶关系,将现行一对多、多对一的帮扶办法,调整为原则上一个东部地区省份帮扶一个西部地区省份的长期固定结对帮扶关系。省际间要做好帮扶关系的衔接,防止出现工作断档、力量弱化。中部地区不再实施省际间结对帮扶。优化协作帮扶方式,在继续给予资金支持、援建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推进产业梯度转移,鼓励东西部共建产业园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行业对口支援原则上纳入新的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继续坚持定点帮扶机制,适当予以调整优化,安排有能力的部门、单位和企业承担更多责任。军队持续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帮扶成效。继续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定期对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成效进行考核评价。
(十七)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各地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支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此后调整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其他地区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确保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对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在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实施。过渡期内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十八)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继续发挥再贷款作用,现有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进一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加大对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
(十九)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过渡期内专项安排脱贫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指标不得挪用;原深度贫困地区计划指标不足的,由所在省份协调解决。过渡期内,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对现行政策进行调整完善,继续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
(二十)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优先满足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全科医生特岗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优先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探索“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
(二十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十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二十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十四五”规划。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二十四)做好考核机制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脱贫地区开展乡村振兴考核时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乘势而上、埋头苦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一是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符合标准。全区有一家县级公立医院,即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已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19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267家村卫生室基础设施、人员和设备配置达到村卫生室基本标准。二是建卡贫困人口大病和慢病患者分类救治。截至4月30日,32大病集中治疗328人,应治疗。全区共建签约队325人,共签约76673人,其中贫困人口签约26841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4种疾病规范管理率99.72%。三是贫困患者的医疗负担明显减轻。全区建卡贫困人口重病患者医疗救助口罩保障全面实施,2020年1月至4月全区建卡贫困人员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91.54%,有效防止因病贫困。
一是积极推进卫生乡镇、卫生村的建设。根据《隆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细则》和《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9年10起惠民实事责任分解的通知》,以建设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为载体,广泛动员大众,全面整治混乱、环境混乱等问题,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2020年4月,全区共建设9个省级卫生乡镇、186个省级卫生村。二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了推进新时代的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引导众多人形成良好的卫生文明习惯,构筑疫病防线。2020年4月,全区开展了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发布宣传资料425257份,利用微信群、电子屏幕、广播等媒体播放宣传256318条,悬挂展示横幅展示板2568张。组织群众对家庭卫生、住宅前后、村道、沟等公共场所进行卫生大扫除,继续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备行动。共出动25万人以上,车辆2889台,垃圾8398.7吨,卫生死角6734处。结合春夏传染病预防管理,全面开展病媒生物杀戮。投入鼠饵1999公斤以上,投入灭蟑螂药876公斤以上,药物灭蚊蝇3.99万平方米,预防消毒面积达409.09万平方米。
(一)推进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联系。
1.健康扶贫帮助乡村振兴。2020年,全区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满足条件享受医疗救助。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改善,服务能力提高。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和长期慢性病患者及时有效治疗,疾病贫困、疾病贫困问题有效解决。一是坚持政策不变,力量不减。对于已经摆脱贫困的农民,继续享受健康扶贫的基本医疗保障政策,避免一边摆脱贫困,一边生病一边摆脱贫困,切实进步,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摆脱贫困。二是坚持正确扶贫,正确扶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基本策略,真正瞄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大病慢病分类救治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健康扶贫政策的目的性和可持续性,使贫困人口更有获得感。三是坚持大众主体,激发动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保障脱贫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扬自我完善自立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重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扶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2.公共卫生服务构筑疾病预防管理屏障。一是统一推进疫情对策的常态化。全区卫生健康系统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预防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联合预防管理机制,根据市区疫情预防管理指挥部的要求,严格执行外部预防输入、内部预防反弹的工作措施,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坚决克服盲目乐观、疏忽、松懈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强责任和工作要求,立足岗位,履行责任,切实把握疫情预防管理的常态化工作。二是扎实推进疾病预防管理。2020年,确保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以下,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全力实现三个90%和两个消除的艾滋病防治目标。完善肺结核三位一体防控服务体系,持续巩固消除疟疾、麻风病危害成果。实施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预防行动,不断巩固慢性病综合预防管理示范区建设和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验成果。切实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持续巩固碘缺乏病、克山病消除成果。加强健康促进和教育,2020年底全区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以上。
3.加快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补充。一是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加快地区医疗共同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市二院领导作用,全力提高基层医疗业务水平,有效缓解农村大众诊察困难、诊察高、诊察困难问题。二是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师培训、订单定向免费培训等途径,提高人才培训能力,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持续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实施学历提高工程和继续医学教育,到2022年,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在编专业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基本达到专业以上学历,专业学历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专业以上学历,55岁以下乡村医生达到专业以上学历。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0年,建设基层慢性病管理中心5个,确保100%的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甲级卫生院审查标准,基层就诊率提高到65%。四是建设全区医疗卫生信息化一张网。加快市二院、区妇幼保健院领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全面促进、改善乡村二级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在推进人居环境提高工作中履行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省级卫生乡镇为载体,广泛动员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明卫生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致力于创造有益农村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居环境。持续巩固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建设成果,按省级建设标准,对标表,有计划、要求、措施开展卫生建设工作。大力开展大扫除、大消毒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使爱国卫生运动深入乡村、家家户户,共同建设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
也就是说,在区委、区政府的强烈指导下,全区卫生健康系统一定要切实工作,尽责战斗,迎接困难,掌握疫情对策的常态化工作,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做出贡献。
乡村振兴是农村治理的新时代,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对于刚刚脱贫奔康的贫困地区而言,解决群众所关注的痛点难点,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谋划和致力的焦点重点。
注重规划的衔接与结合。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有机衔接,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幸福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强总体规划与其他各类规划统筹联动,防止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注重政策的支撑与结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在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前提下,以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准绳,寻找到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民扶持的支撑点、对农业发展的交叉点、对农村治理的结合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梯次推进。同时,要抓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构建起适应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村行政管理体制。
注重愿景的统一与结合。受自然、历史、经济的制约,落后地区的乡村振兴是一个相对长远的过程。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推进。正如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一样,乡村也不可能同步全覆盖振兴。要深入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脱贫攻坚质量等综合因素,基于发展基础的渐进式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考察期间,他实地考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这展示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视。中部六省是脱贫攻坚重要地区,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中部六省除了做好脱贫攻坚、保证如期脱贫以外,还要考虑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有效衔接,在稳定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工作,进而促进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从工作体系看,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工作体系应该继续持续下去。在脱贫攻坚时期,不少地方形成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体系,可以进行参考,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包括责任体系、动员体系、考核体系、治理体系等。从逻辑上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一脉相承的,打好脱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技术和社会基础,而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无疑也包括贫困地区,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从工作内容看,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除了极少数需要兜底保障的贫困人口外,各地需要将工作内容及时地转移到以下几个方面:在产业兴旺方面,应从对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转到县域内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来,并将产业兴旺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对贫困户的扶贫,可以从产业扶贫转向产业带贫,使产业兴旺的结果不仅惠及到贫困户,也惠及到全体农户,从而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在生态宜居方面,在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好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解决农村的各种污染问题;在乡风文明方面,在强化党建引领村庄治理的基础上,挖掘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和下乡,将先进文明、先进技术、先进经济形式引入到乡村振兴中,进而实现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当修复因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村庄间和农户间的现实和心理不平衡,从而实现村庄和县域的持续协调发展。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有些贫困县在脱贫之后还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接下来关键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这个问题恐怕是当下和今后除了粮食安全外各方关注的又一个重大问题。农业农村部对今年和“十四五”工作的目标提了“两个确保”,一是确保粮食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二是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我认为就是提的这个问题。
其实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提醒我们,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以后,“三农”工作重心要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且与乡村振兴有效地衔接好。刚才讲守这个底线,就是为了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因为脱贫地区脱贫群众虽然总体上已经脱了贫,也就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他们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自我发展的能力还不强,也包括产业这个支撑的根本,它的基础也不那么牢固。所以,下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很重。我们要求,今年和“十四五”期间,要把巩固拓展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摆在首要的位置,继续压实压紧责任,一定要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总的要求是,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五年的过渡期,习近平总书记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保持主要政策总体稳定,同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具体来讲,对脱贫的群众,关键是要做好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就是一个要求,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因为时间一长没发现,到时来不及。产业帮扶还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巩固成果的根本之策,要抓住这个关键,继续强化,主要是补上技术、设施、资金等等短板,推动脱贫产业能够提档升级。对易地搬迁的960万人口,继续做好后续的扶持,关键还是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让他们尽快富起来。同时,还要做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等工作。此外,还要注意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帮扶,本来就在槛儿上晃晃悠悠,要搞好常态化帮扶。
对脱贫地区,要作为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我们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西部地区继续考虑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这些方面,集中予以支持。另外,也支持各地自己再选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帮扶。
刚才是确保一个底线,我们还要推进一个转型,就是推进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央有关部门在这期间一共出台了200多个相关政策文件,在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工作体系。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们要适应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重心转移,推动脱贫攻坚的工作体系有效衔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方面上来,逐步实现从原来集中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谢谢。
今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年,消除贫困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但突然的新冠肺炎流行给消除贫困的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消除贫困的工作依然很困难。为了如期顺利完成消除贫困的任务,我们必须提出百倍的努力和信心,统一把握防疫和消除贫困的工作,重视防疫贫困人口,克服疫情的影响,结合彰武自身的实际,用行动实践两项维护,向全县人民提出合格的答案。
加强政治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要塞的作用。
以党建项目为载体,领导全县各级党组织和众多党员干部将党建工作与正确脱贫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服务功能,巩固组织基础,整合各方面资源,为赢得脱贫攻势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抓住镇、村党组织负责同志第一负责人的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要塞的作用。抓住村两委班的建设,以村两委交替为契机,进一步建设村两委班。抓住选派干部到乡镇和村庄的工作效果,激发第一书记的工作活力,协助乡镇党委和村庄两委抓住党建、扶贫、发展,完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扶贫任务。
抓住党建载体,执行消除贫困的各项工作任务。
要扎实推进一个工程,两个示范带党建项目,建设基层党建示范点,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在消除贫困的第一线干劲十足,成为先驱,表现率,真正扛着消除贫困的旗帜。大力推进党支部合作社贫困家庭、党支部书记示范田等新措施,总结党员志愿者红袖标、党员挂牌明户先驱等新载体,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贫困致富问题。充分利用土地确认权和交换土地成果,坚持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根据土地条件,科学制定一村一策正确消除贫困的方案,正确建立增收财富项目。抓住疫情对策和再生产,全力保障贫困人口生活,有序推进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工厂、农场、扶贫工厂再生产,多渠道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千方百计稳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四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亲临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专门讲了脱贫攻坚问题,指出“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同年8月,习近平视察甘肃,对脱贫攻坚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习近平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我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提供了重要实践遵循。
当前,我省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进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省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很大,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纳入国家“三区三州”范围的甘南州、临夏州和天祝县等“两州一县”以及省定18个深度贫困县,集中了全省75.3%的贫困人口、62%的贫困村。在剩余的111万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27%,贫困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毫不松懈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最后一仗,确保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要抓住重点难点,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持续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工作作风五个基础。要把牢“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扎实开展冲刺清零行动,尽快实现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达标。要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强化工作责任落实,深化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努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要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解决难题,加快构建富民产业体系,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抓好各类问题整改,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坚决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还须建立巩固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脱贫攻坚完成以后,贫困地区发展仍比较滞后,要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减贫工作,巩固和放大脱贫攻坚成效。
“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国家越发展,越要把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一鼓作气、顽强作战,就一定能够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考察期间,他实地考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这展示出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视。中部六省是脱贫攻坚重要地区,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中部六省除了做好脱贫攻坚、保证如期脱贫以外,还要考虑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有效衔接,在稳定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工作,进而促进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从工作体系看,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工作体系应该继续持续下去。在脱贫攻坚时期,不少地方形成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体系,可以进行参考,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包括责任体系、动员体系、考核体系、治理体系等。从逻辑上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一脉相承的,打好脱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技术和社会基础,而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无疑也包括贫困地区,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从工作内容看,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除了极少数需要兜底保障的贫困人口外,各地需要将工作内容及时地转移到以下几个方面:在产业兴旺方面,应从对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转到县域内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来,并将产业兴旺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对贫困户的扶贫,可以从产业扶贫转向产业带贫,使产业兴旺的结果不仅惠及到贫困户,也惠及到全体农户,从而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在生态宜居方面,在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好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解决农村的各种污染问题;在乡风文明方面,在强化党建引领村庄治理的基础上,挖掘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和下乡,将先进文明、先进技术、先进经济形式引入到乡村振兴中,进而实现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当修复因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村庄间和农户间的现实和心理不平衡,从而实现村庄和县域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是从工作方法看,在责任不变、力度不变、队伍不变的同时,在方法、措施上要实现从精准到共享、从特惠到普惠、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一是从支持贫困户扩大到非贫困户。二是从支持贫困村扩大到非贫困村。三是对主导产业支持从生产的种养环节逐渐转移到加工、销售、品牌建立、产业融合等环节。四是从对农户的支持扩大到对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等方面的支持。五是从以财政资金支持为主逐渐转移到金融资金和工商资本支持为主。六是在金融支持方面,从对贫困户的小额信贷支持扩大到对所有主体的普惠金融支持。
四是从工作重心看,要从产业扶贫转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重点有以下: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农业的产业结构要从种养业转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三产业要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以城镇化工业化引领产业发展;二是对贫困户和小农户要从产业扶贫转向产业带贫,使贫困户和小农户的收入从家庭经营转向就业为主,脱贫路径从产业脱贫到就业脱贫。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实行的两大全国性重大战略行动,前者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者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有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答好“附加试题”,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20__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之年,时间紧,任务重,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带来了一场“大考”,引发了农产品滞销、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为脱贫攻坚工作增加了难度。一个月前,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为我们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个月后,习近平到陕西考察,“五级书记”同框照片为我们上下同心打好脱贫攻坚战树立了坚定信念。只要党员干部绷紧弦、加把劲,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韧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必将如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当好“指路明灯”,谱写脱贫攻坚“致富经”。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脱贫攻坚才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要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大家共同奋斗顽强拼搏,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脱贫模式。要进一步开展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干部、扶贫干部和村居干部大培训,讲深、讲透、学透教育、医疗、住房、产业、小额信贷等各类政策,确保政策学习无偏差、政策贯彻不走样。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深化完善产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并将村级后备干部、农村党员、种养殖大户等培养成致富带头人,通过资金、政策、技术支持等手段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带动广大农户广泛受益、持续增收。
当好“扶贫卫士”,确保扶贫成果“可持续”。“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回顾过去,我国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展望未来,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到现在,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情况更复杂,未来有更多“硬骨头”“硬钉子”等待我们一一解决。各级扶贫干部要牢记习近平的嘱托、组织的重任、群众的期盼,以更昂扬的斗志、更饱满的热情、更充足的干劲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在扶贫力度、产业发展、政策落实、结对帮扶、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做好“全身体检”,多找差距、抓落实,全面夯实脱贫基础,提升脱贫成效,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
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的是“人才战”和“作风战”。各级党组织要善于抓住“人”这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要素,坚持多措并举,持续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尤其扶贫干部担当作为、真干实干,全心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
举旗定向“聚”人气,发起脱贫攻坚“总攻战”。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习近平强调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各方力量组织起来,把各方面人气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起聚,全面推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党组织书记勇敢扛起“决战决胜”大旗,当好脱贫攻坚的“主心骨”,落实落细“书记抓脱贫攻坚”政治责任,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当先锋、作表率,随时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团结依靠社会各界共担当、同奋斗,全面全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推进机制,确保上下同心、步调一致、众志成城,吹响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发起脱贫攻坚的“总攻战”。
敢于担当“塑”人才,锤炼脱贫攻坚“冲锋者”。高素质专业化有担当的干部和人才队伍,是完成各项脱贫攻坚任务的中坚力量,是夺取脱贫攻坚最终胜利的重要保障。“治国经邦,人才为先。”要着眼贫困地区人才缺乏、技术缺失、平台缺少的实际情况,强化责任担当意识,精细掌握贫困地的现实需求,因“贫情”选“良将”,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的专家人才和优秀干部,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贡献才智、建功立业。精确分析贫困地的发展需要,变“输血”为“造血”,有针对性开展各类人才培训,重点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群体,发挥本土人才优势,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精准对接贫困地的发展产业,谋“出路”疏“通道”,积极给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大力营造重才爱才惜才的良好环境,不断促进更多人才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充分涌现。
注重关爱“暖”人心,巩固脱贫攻坚“大本营”。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基层干部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担当,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用心用情做好扶贫干部的各项服务保障,是“暖人心、稳军心”的重要举措。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优先提拔任用干部,健全完善扶贫干部工作生活保障机制,积极解决扶贫干部的后顾之忧,让扶贫干部信心满满、心无旁骛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奋勇向前。持续坚决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降低和减少各类督查、检查、考核频次,真正帮助扶贫干部解放手脚,保证扶贫干部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攻破脱贫攻坚“最后堡垒”。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近平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五
当前,我省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进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省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很大,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纳入国家三区三州范围的甘南州、临夏州和天祝县等两州一县以及省定18个深度贫困县,集中了全省75.3%的贫困人口、62%的贫困村。在剩余的111万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27%,贫困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毫不松懈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最后一仗,确保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要抓住重点难点,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持续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工作作风五个基础。要把牢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扎实开展冲刺清零行动,尽快实现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达标。要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强化工作责任落实,深化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努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要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解决难题,加快构建富民产业体系,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抓好各类问题整改,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坚决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还须建立巩固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脱贫攻坚完成以后,贫困地区发展仍比较滞后,要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减贫工作,巩固和放大脱贫攻坚成效。
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国家越发展,越要把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一鼓作气、顽强作战,就一定能够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六
(一)党旗领航,建强基层组织
引导村党总支部在成功创建“四星级”党支部的基础上,围绕“星级提档”、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树立20创建“五星级”党支部目标。
一是按照镇组织办及片区党建工作站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党建、村务台账,指导村“两委”干部重新优化台账整理人员、细化资料台账整理责任,明确资料整理的具体项目内容及时间节点等。
二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党内组织制度,召开党总支支委会3次、党员大会2次、党课2次、党小组会9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3次,召开组织生活会1次。
三是积极开展讲习所讲习活动,积极宣讲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认真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内容,一季度讲习所开展讲习活动3场。
四是推动村委会向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述职述廉报告、向村监会汇报村务重大事项,接受村民代表和村监会的监督,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村委工作。
(二)统筹谋划,实干推动脱贫
一是对今年预脱贫的18户“八有一超”未达标指标制定“一户一策”。通过村委led大型显示屏,加大力度做好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方针。
二是加强沟通,走访10个帮扶单位汇报村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2020年工作计划,征求他们对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建议。详细制定村扶贫工作计划,编制扶贫实施项目,向后盾单位请示落实今年帮扶资金,做方案算细账使用好每一分扶贫资金。
三是筹规划帮扶干部入户时间,制定村“一户一册一卡”入户帮扶时间安排表;每月底编写下月《精准帮扶指导书》明确告知帮扶干部具体需要开展的工作内容并及时在微信公众号和扶贫联络员群发布,让帮扶干部入户前熟知工作内容。在2020年精准帮扶“一户一册一卡”培训工作中,通过减会议改培训、减台账改举措、减照本宣科改现场辅导的方式认真贯彻落实“2020基层减负年”精神。指导帮扶干部填写帮扶手册、登录广西扶贫app填写电子版帮扶手册,及时更正贫困户家庭变动信息、落实大中专生享受雨露计划政策、做好2020年产业扶贫以奖代补政策宣传。
(三)多措并举,构建幸福乡村
一是进村入户推动“一约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建设,宣传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崇尚良好村风村貌。
二是巩固“清洁乡村”建设成果,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组织两委干部到崇左市江州区江州镇保安村叫豆屯、上卜练屯和镇车木阁、福多堂、铺儿村、四方坡、水漕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组织桥头、的竹根村民小组长及热心群众到旱田村委六地角、白龙塘、高大角学习“三清三拆三整理”工作经验,推动的竹根自然村率先开展乡村风貌提升规划和建设。
三是壮大发展辖区产业,做好侨龙制衣厂扶贫车间和浦北华源农牧公司服务工作,积极洽谈招商引资项目,争取更多外出务工致富人士回乡开厂建司。指导合作社经营管理好肉鸡养殖项目,想方设法做大村级集体经济规模。加快村扶贫车间建设,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对外开展车间出租招租宣传。多途径谋求村民合作社与民营企业资金战略合作,与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浦北县华振新能源有限公司研讨建设村委四楼光伏发电项目,与浦北华源农牧公司洽谈村民合作社养殖保价鸡事宜。
(四)公开承诺,贴心为民服务
一是以“店小二”服务精神进村入户走访群众、召开群众会39场,征民意集民情;遍发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服务联系卡,通过村委外墙led显示屏和“镇村”微信公众号公布村干部负责服务片区、驻村工作组人员职责及联系电话,让群众随时随地联系村干部和工作队员,方便群众办事。
二是驻村工作组公开承诺2020年为民办事服务十大事项,加快推进条件成熟的“一事一议”项目建设,为大面塘村民小组向县文体局申请更换了群众活动场所篮球架,请示报县水利局请求新挖一口饮水井解决龙岩、新屋、大石田、大面塘4个村民小组的安全足量饮水问题。
三是组织或参加关心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开展节假日嘘寒问暖慰问活动105户(次),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17个。
四是积极主动处理群众纠纷,组织纠纷主体到村委或到现场妥善调解夫妻矛盾、家庭矛盾、土地边界、宅基地界至等纠纷12起。
(五)齐抓共管,提升治理水平
以自治为核心激发群众活力、以法治为保障强化治理意识、以德治为支撑培育文明村风。
一是涉及“三重一大”即重大项目建设、重要事项决定、重大问题解决、大额资金使用的事项,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二是聚力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发短信、拉横幅、贴标语、开会议、送传单、入户讲、编微信等多种方式宣传扫黑除恶,收集黑恶势力线索。
三是推动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崇尚优良家风村风,倡议群众简化办理红白喜事。
四是加强对驻村队员、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的廉政教育,学习会和节假日开展行廉政提醒常态化,努力防止发生村干部优亲厚友、暗箱操作、损害群众利益等不作为、乱作为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是2020年列入脱贫计划的18户贫困户中有8户住房不达标,其中3户无启动资金、3户无宅基地,解决住房不达标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困难大。
二是整户无劳动力的贫困户达15户36人,要实现脱贫目标难度非常大。
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仍偏少,村民合作社养鸡项目易受价格波动影响、面临市场风险大。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
坚持党总支部统揽全局工作,一丝不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围绕创建“五星级”党支部,规范整理党建工作台账资料。培养1-2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1-2名党员。
(二)更细致更严格落实真扶贫扶真贫工作
夯实村委“十一有一低于”基础,巩固扶贫成果;筑牢脱贫户“八有一超”;对18户预脱贫户,落实一户一策,全力以赴促脱贫。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春秋季雨露计划补助、上下半年扶贫产业以奖代补申报验收工作。做好每月帮扶干部的“一户一册一卡”培训工作,指导帮扶干部落实好精准帮扶工作。
(三)多方面推动乡村建设
统筹推进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施文化繁荣兴盛、治理能力提升,做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规划,推动多点开花、村村开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年底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目标。
(四)真心为民服务,实在为民办事
按照公开承诺事项,带领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以“店小二”服务精神为群众办理一批实事好事;落实工作队员每年要进自然屯或村民小组召开群众会80场以上,走访所驻村100%的农户,让所驻村90%以上群众认识每一位工作队员;加强指导,不断提升村干部和工作队员为民办事服务水平。
(五)注重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行“一组两会”等议事机制;认真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推动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积极主动向镇党委、镇政府汇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与村“两委”干部努力完成各帮扶单位、镇党委、镇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七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提出如下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彻底消除。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增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完成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更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和全球反贫困事业的重大贡献。
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伟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挂帅、亲自督战,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归功于全党全社会众志成城、共同努力,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归功于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数百万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亿万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摆脱贫困;归功于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覆盖面广、含金量高,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完备、上下贯通,脱贫攻坚工作体系目标明确、执行力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党务必站在践行初心使命、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举全党全国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相关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对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聚焦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特大型安置区,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
(五)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继续优先支持脱贫县。支持脱贫地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
(七)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八)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谋划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客货共线铁路、水利、电力、机场、通信网络等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推进脱贫县“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加强脱贫地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统筹推进脱贫地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支持脱贫地区电网建设和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实施。
(九)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加强脱贫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脱贫地区普遍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病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并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加大中央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继续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十一)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低保标准制定省级统筹力度。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十二)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倾斜支付。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重点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十三)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在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对上述困难群体和其他已脱贫人口可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
(十四)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十五)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按照应减尽减原则,在西部地区处于边远或高海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支持各地在脱贫县中自主选择一部分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十六)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继续坚持并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在保持现有结对关系基本稳定和加强现有经济联系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结对帮扶关系,将现行一对多、多对一的帮扶办法,调整为原则上一个东部地区省份帮扶一个西部地区省份的长期固定结对帮扶关系。省际间要做好帮扶关系的衔接,防止出现工作断档、力量弱化。中部地区不再实施省际间结对帮扶。优化协作帮扶方式,在继续给予资金支持、援建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推进产业梯度转移,鼓励东西部共建产业园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行业对口支援原则上纳入新的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继续坚持定点帮扶机制,适当予以调整优化,安排有能力的部门、单位和企业承担更多责任。军队持续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帮扶成效。继续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定期对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成效进行考核评价。
(十七)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各地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支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此后调整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其他地区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确保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对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在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实施。过渡期内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十八)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继续发挥再贷款作用,现有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进一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加大对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
(十九)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过渡期内专项安排脱贫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指标不得挪用;原深度贫困地区计划指标不足的,由所在省份协调解决。过渡期内,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对现行政策进行调整完善,继续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
(二十)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优先满足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全科医生特岗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优先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探索“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
(二十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十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二十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十四五”规划。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二十四)做好考核机制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脱贫地区开展乡村振兴考核时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乘势而上、埋头苦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篇二】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考察期间,他实地考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这展示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视。中部六省是脱贫攻坚重要地区,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中部六省除了做好脱贫攻坚、保证如期脱贫以外,还要考虑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有效衔接,在稳定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工作,进而促进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从工作体系看,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工作体系应该继续持续下去。在脱贫攻坚时期,不少地方形成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体系,可以进行参考,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包括责任体系、动员体系、考核体系、治理体系等。从逻辑上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一脉相承的,打好脱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技术和社会基础,而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无疑也包括贫困地区,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从工作内容看,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除了极少数需要兜底保障的贫困人口外,各地需要将工作内容及时地转移到以下几个方面:在产业兴旺方面,应从对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转到县域内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来,并将产业兴旺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对贫困户的扶贫,可以从产业扶贫转向产业带贫,使产业兴旺的结果不仅惠及到贫困户,也惠及到全体农户,从而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在生态宜居方面,在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好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解决农村的各种污染问题;在乡风文明方面,在强化党建引领村庄治理的基础上,挖掘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和下乡,将先进文明、先进技术、先进经济形式引入到乡村振兴中,进而实现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当修复因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村庄间和农户间的现实和心理不平衡,从而实现村庄和县域的持续协调发展。
【篇三】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心得体会
一是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符合标准。全区有一家县级公立医院,即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已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19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267家村卫生室基础设施、人员和设备配置达到村卫生室基本标准。二是建卡贫困人口大病和慢病患者分类救治。截至4月30日,32大病集中治疗328人,应治疗。全区共建签约队325人,共签约76673人,其中贫困人口签约26841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4种疾病规范管理率99.72%。三是贫困患者的医疗负担明显减轻。全区建卡贫困人口重病患者医疗救助口罩保障全面实施,2020年1月至4月全区建卡贫困人员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91.54%,有效防止因病贫困。
一是积极推进卫生乡镇、卫生村的建设。根据《隆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细则》和《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9年10起惠民实事责任分解的通知》,以建设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为载体,广泛动员大众,全面整治混乱、环境混乱等问题,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2020年4月,全区共建设9个省级卫生乡镇、186个省级卫生村。二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了推进新时代的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引导众多人形成良好的卫生文明习惯,构筑疫病防线。2020年4月,全区开展了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发布宣传资料425257份,利用微信群、电子屏幕、广播等媒体播放宣传256318条,悬挂展示横幅展示板2568张。组织群众对家庭卫生、住宅前后、村道、沟等公共场所进行卫生大扫除,继续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备行动。共出动25万人以上,车辆2889台,垃圾8398.7吨,卫生死角6734处。结合春夏传染病预防管理,全面开展病媒生物杀戮。投入鼠饵1999公斤以上,投入灭蟑螂药876公斤以上,药物灭蚊蝇3.99万平方米,预防消毒面积达409.09万平方米。
(一)推进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联系。
1.健康扶贫帮助乡村振兴。2020年,全区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满足条件享受医疗救助。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改善,服务能力提高。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和长期慢性病患者及时有效治疗,疾病贫困、疾病贫困问题有效解决。一是坚持政策不变,力量不减。对于已经摆脱贫困的农民,继续享受健康扶贫的基本医疗保障政策,避免一边摆脱贫困,一边生病一边摆脱贫困,切实进步,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摆脱贫困。二是坚持正确扶贫,正确扶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基本策略,真正瞄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大病慢病分类救治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健康扶贫政策的目的性和可持续性,使贫困人口更有获得感。三是坚持大众主体,激发动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保障脱贫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扬自我完善自立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重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扶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2.公共卫生服务构筑疾病预防管理屏障。一是统一推进疫情对策的常态化。全区卫生健康系统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预防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联合预防管理机制,根据市区疫情预防管理指挥部的要求,严格执行外部预防输入、内部预防反弹的工作措施,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坚决克服盲目乐观、疏忽、松懈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强责任和工作要求,立足岗位,履行责任,切实把握疫情预防管理的常态化工作。二是扎实推进疾病预防管理。2020年,确保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以下,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全力实现三个90%和两个消除的艾滋病防治目标。完善肺结核三位一体防控服务体系,持续巩固消除疟疾、麻风病危害成果。实施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预防行动,不断巩固慢性病综合预防管理示范区建设和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验成果。切实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持续巩固碘缺乏病、克山病消除成果。加强健康促进和教育,2020年底全区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以上。
3.加快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补充。一是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加快地区医疗共同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市二院领导作用,全力提高基层医疗业务水平,有效缓解农村大众诊察困难、诊察高、诊察困难问题。二是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师培训、订单定向免费培训等途径,提高人才培训能力,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持续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实施学历提高工程和继续医学教育,到2022年,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在编专业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基本达到专业以上学历,专业学历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专业以上学历,55岁以下乡村医生达到专业以上学历。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0年,建设基层慢性病管理中心5个,确保100%的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甲级卫生院审查标准,基层就诊率提高到65%。四是建设全区医疗卫生信息化一张网。加快市二院、区妇幼保健院领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全面促进、改善乡村二级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在推进人居环境提高工作中履行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省级卫生乡镇为载体,广泛动员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明卫生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致力于创造有益农村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居环境。持续巩固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建设成果,按省级建设标准,对标表,有计划、要求、措施开展卫生建设工作。大力开展大扫除、大消毒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使爱国卫生运动深入乡村、家家户户,共同建设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
也就是说,在区委、区政府的强烈指导下,全区卫生健康系统一定要切实工作,尽责战斗,迎接困难,掌握疫情对策的常态化工作,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做出贡献。
【篇四】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心得体会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有些贫困县在脱贫之后还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接下来关键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这个问题恐怕是当下和今后除了粮食安全外各方关注的又一个重大问题。农业农村部对今年和“十四五”工作的目标提了“两个确保”,一是确保粮食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二是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我认为就是提的这个问题。
其实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提醒我们,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以后,“三农”工作重心要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且与乡村振兴有效地衔接好。刚才讲守这个底线,就是为了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因为脱贫地区脱贫群众虽然总体上已经脱了贫,也就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他们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自我发展的能力还不强,也包括产业这个支撑的根本,它的基础也不那么牢固。所以,下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很重。我们要求,今年和“十四五”期间,要把巩固拓展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摆在首要的位置,继续压实压紧责任,一定要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总的要求是,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五年的过渡期,习近平总书记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保持主要政策总体稳定,同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具体来讲,对脱贫的群众,关键是要做好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就是一个要求,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因为时间一长没发现,到时来不及。产业帮扶还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巩固成果的根本之策,要抓住这个关键,继续强化,主要是补上技术、设施、资金等等短板,推动脱贫产业能够提档升级。对易地搬迁的960万人口,继续做好后续的扶持,关键还是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让他们尽快富起来。同时,还要做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等工作。此外,还要注意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帮扶,本来就在槛儿上晃晃悠悠,要搞好常态化帮扶。
对脱贫地区,要作为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我们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西部地区继续考虑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这些方面,集中予以支持。另外,也支持各地自己再选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帮扶。
刚才是确保一个底线,我们还要推进一个转型,就是推进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央有关部门在这期间一共出台了200多个相关政策文件,在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工作体系。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们要适应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重心转移,推动脱贫攻坚的工作体系有效衔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方面上来,逐步实现从原来集中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谢谢。
【篇五】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心得体会
当前,我省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进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省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很大,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纳入国家“三区三州”范围的甘南州、临夏州和天祝县等“两州一县”以及省定18个深度贫困县,集中了全省75.3%的贫困人口、62%的贫困村。在剩余的111万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27%,贫困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毫不松懈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最后一仗,确保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要抓住重点难点,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持续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工作作风五个基础。要把牢“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扎实开展冲刺清零行动,尽快实现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达标。要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强化工作责任落实,深化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努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要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解决难题,加快构建富民产业体系,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抓好各类问题整改,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坚决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还须建立巩固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脱贫攻坚完成以后,贫困地区发展仍比较滞后,要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减贫工作,巩固和放大脱贫攻坚成效。
“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国家越发展,越要把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一鼓作气、顽强作战,就一定能够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六】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心得体会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合作和定点合作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弘扬脱贫攻势精神,继续奋斗,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消除贫困的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联系是重要的战略任务,意义重大,任务困难。在新形势下,要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发挥组织优势,产业联系,坚持政策领导,利用势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立产业联系,加强主体优势。产业繁荣是解决农村所有问题的前提。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扩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长期能力,为消除贫困的效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产业联系方面,应根据各地资源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形成复盖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实现村集团和农民双重增收,引流更多人才回乡发展,同时推进人才振兴。要搞好产业联系,必须重视产业稳定发展。贫困地区在消除贫困的攻势中实现了消除贫困的帽子,但仍存在发展上的弱点,影响产业发展的后劲,因此消除贫困地区的产业援助不能消除,必须补充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升级,激发内生发展动能,充分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政策引领,发挥驱动效应。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联系,离不开政府的推进指导。立足现实需求,规划未来发展,不断加强政策后续支持,建立政策规划联系,推进扶贫政策稳定变革,支持乡村振兴。继续坚持现行的援助政策,将临时援助政策转化为常态化的援助政策,工作不留空白,政策不留空白,为了避免政策取消而返回贫困,必须将援助和发展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的总框架统一推进,坚持蓝图画到最后,以政策为牵引,推进社会市场的合作大众最怕因灾害而返回贫困,必须建立长期机制,加强兜风责任,保护人民大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兜风,健全防止返回贫困。
【篇七】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是农村治理的新时代,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对于刚刚脱贫奔康的贫困地区而言,解决群众所关注的痛点难点,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谋划和致力的焦点重点。
注重规划的衔接与结合。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有机衔接,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幸福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强总体规划与其他各类规划统筹联动,防止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注重政策的支撑与结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在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前提下,以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准绳,寻找到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民扶持的支撑点、对农业发展的交叉点、对农村治理的结合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梯次推进。同时,要抓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构建起适应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村行政管理体制。
注重愿景的统一与结合。受自然、历史、经济的制约,落后地区的乡村振兴是一个相对长远的过程。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推进。正如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一样,乡村也不可能同步全覆盖振兴。要深入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脱贫攻坚质量等综合因素,基于发展基础的渐进式振兴。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八
今年以来,县商信局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市县关于消费帮扶、国企合力团帮扶、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精神,把消费帮扶、国企合力团帮扶、电商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我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举措,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我局消费帮扶、国企合力团帮扶、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对全县扩大群众就业、优化经济结构、推动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成立消费帮扶专班,助力乡村振兴。县商信局高度重视消费帮扶工作,把消费帮扶作为全局一项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及时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为成员的消费帮扶领导专班,制订了全县消费帮扶领域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消费帮扶领导专班具体负责帮扶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服务、督导等工作。
二是加强产销对接,设立商超消费帮扶专柜和专区。针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造成的卖难问题,县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积极开辟消费帮扶产品“绿色通道”,广泛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在多美汇连锁超市、县城扶风老实人超市、陕西多美汇连锁配送有限公司惠鲜生超市、陕西新贸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百合生活馆等超市设立了2个消费帮扶专区,并进行了升级提升。县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积极联系消费帮扶产品供应商,组织消费帮扶产品入驻超市消费帮扶专柜,通过消费专柜直销,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三是实施龙头企业带销,拓宽消费帮扶新渠道。发挥陕果集团扶风公司、民香果业、华泰果蔬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局积极帮助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对其产销的辣椒、花椒、木耳、香菇及特色设施蔬菜进行收集、分级、包装、检测、品牌设计、商标注册,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渠道实现农产品、畜产品与市场需求方的精准对接,达到统销统售。
我县共实施国企合力团帮扶项目2个,分别是由省国资委系统脱贫攻坚宝鸡合力团团长单位陕汽集团牵线搭桥,山东雷帕得汽车悬架板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1.2万吨商用车悬架板簧生产线产业化项目;江苏海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签订了计划总投资3.5亿元的汽车零部件项目。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县高度重视国企合力团产业帮扶工作,将国企合力团产业帮扶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全县乡村振兴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长等为成员的扶风县省国企合力团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修订国企合力团帮扶规划,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国企合力团帮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导国企合力团帮扶工作的落实。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巩固提升帮扶成效。为确保雷帕得商用车轻量化悬架板簧产业化等国企合力团帮扶项目顺利实施,我县及时成立工作专班,明确我局包抓领导和责任股室积极配合企业不断扩大产能,从技术力量、科技研发、物流配送、电力保障、天然气供应等方面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帮助指导企业采用“师带徒”方式,为农民工传授自动化操作技能,通过企业内部培训,提升职工的业务水平,使农民工快速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三是创新工作模式,壮大汽车产业集群。依托陕汽集团在产业布局、技术嫁接、就业带动等资金、技术、市场、管理优势,持续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一批成长型的汽车零部件加工大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围绕陕汽控股集团结对帮扶扶风县的机遇,依托雷帕得、海鹰汽车等现有汽车零部件项目,继续引进汽车电子电器、汽车新材料、模具、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形成集研发、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打造西部一流的汽车配套产业基地。
四是拓展工作领域,实现产业帮扶双赢。支持现有的上通泊车、沃克动力、金泰昊等从事汽车配套产业研发生产企业改造升级,发挥全县劳动力密集等优势,继续加大汽车配套产业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力度和频率,积极为陕汽集团等汽车上下游企业输送一批技术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产业工人,促进产业帮扶和稳定就业“双赢”。
扶风电商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实施为载体,以持续推进电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题,充分利用各大电商平台,广泛动员电商企业,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1-10月累计实现电商交易额11.34亿元,同比增长97.9%,其中网络零售额达9.7亿元,同比增长125.6%。农副产品线上销售额2.69亿元。
一是项目带动,全面覆盖。依托项目建立了覆盖县、镇、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快递网络。一是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入驻38家电商企业和创业工作室,免费为全县企业提供网店运营、美工设计及人才孵化等电商业务指导,被认定为“宝鸡市电子商务直播基地”。二是升级改造了7个镇级、59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配套电商设备并开展培训和多种增值服务,打造首个“电商助农示范村”,凤鸣村获评“中国淘宝村”。三是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建成1200平方米的县级物流配送中心,配置分拣机等基础设备,整合圆通、韵达、申通等物流快递业务,实现了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的建设和“最后一公里”的贯通。
二是“三专”建设,筑牢基础。设立了5个消费扶贫产品展柜,共展示了30多种扶贫产品,其中10多家电商企业入驻产品实现了原产地可追溯管理。扶风强峰贸易等相继在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扶风消费扶贫线上体验馆及“扶贫832”销售平台,销售苹果、猕猴桃、桃子、黄桃、甜柿子、红薯等产地应季农副产品水果10多万元。
三是广泛发动,助农兴农。引导电商企业、农户联通合作,通过就业用工扶贫、帮销产品、电商认养的方式开展电商扶贫和乡村振兴,吸纳3100多名贫困户就业,可实现户均年增收2.6万余元;与5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电商帮销、认领协议,平均每年帮销贫困户红薯、李子、土鸡等农产品逾千万元。先后举办樱桃采摘节、柿子节、电商消费扶“苹”销售季、双十一网络直播等60多场电商助农活动,20-年电商平台和微商销售农副产品累计达2.69亿元。
四是培训帮扶,直播“催化”。成立县级电子商务标准化创业中心,免费面向全县群众提供网店运营、直播、美工设计以及人才孵化等电商业务指导。成功打造宝鸡市电子商务直播基地,举办多场大型直播带货培训和大型直播带货活动,带货逾700万元。挖掘、培育县域电商达人、电商致富带头人达50余人,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销售扶贫产品,传授扶贫技能。培育了一支30多人的直播带货团队,一支本地化电商服务团队以及一支20人规模的讲师团队。
虽然我局已设立了消费帮扶专柜,但扶贫产品入驻率低;国企合力团扶贫前期设备流动资金投入较大,存在一定的资金短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电商培训转化率低。
下一步,我局将开展高质量消费帮扶活动促进增收,加大“志智”双扶力度深挖消费帮扶潜力,发动“爱心帮扶”践行“e”心助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口帮扶,助力我县农产品“走出扶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继续加快国企合力团帮扶步伐,巩固建成项目产业帮扶成果,通过项目赋能,最大限度的释放产能;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将以20-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实施为契机,加大县电商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