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教学反思 音乐教学反思(实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一
设计,到以《墨西哥歌舞》为题的课堂教学,再到课后的反复研磨过程中,我们音乐科团队三人对如何才能上好一节音乐课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要想上好一节音乐课,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程度。如果没有在课前很好的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效果将会适得其反。就拿彭薇老师教授的这节课来说,四年级学生喜欢表演唱,学生喜欢自行动手、动脑、自行创作表演。因此,只有正确的分析学生的年龄和对音乐的感知特点,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音乐上的沟通,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
歌曲教学课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仅仅学会演唱一首歌曲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所学歌曲,让他们喜欢音乐,感受到音乐之美,学会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相关文化。因此,我们音乐科团队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1、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为导入新课做铺垫。
让学生通过自己听到的并指出来引出要重点掌握的节奏型。然后围绕这一节奏型让学生展开联想,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现这一节奏型。此时老师要适时的指导学生可以从动作、词、旋律这几个方面着手,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就会很踊跃的回答。学生在“动”中感受了难点节奏,并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它。
“歌曲《快来吧,朋友》学习完了,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它?”就这样一个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于是采用分组同学先讨论老师融入讨论再表演的方式,在表演中巩固和掌握歌曲的演唱,这一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部分学生表演完后,由学生自主的评价哪位(哪组)同学表演得最好,好在哪里?然后老师再做客观性的点评。
因此,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对于上好一节音乐课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这样学中有动,动中有学,达到寓学于乐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
我们音乐科团队觉得激励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的、很有效的方法;开放的自由的创作空间也给了学生更大、更宽的发展余地;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一句激励话,胜过万节课”!
在上这堂音乐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是在老师介绍墨西哥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上课时就由老师抽学生简略回答;二是学生在表演互动这一环节上,不够灵活,我们团队设计表演环节是“创编舞蹈”,老师先让学生分组创编,再挑选几组上台表演,做出适时的点评。在学生自创环节中,老师应该更加仔细的关注学生,对于节奏和舞步不正确的当场指正,这样在小组上台展示时能减少出错率;三是让学生找典型节奏型环节中,在老师抛出问题,学生听了三遍歌曲都回答不上来的情况下,老师应灵活对应课堂教学,最好能把握在听完两遍后就告知^答~`案,才不会致使这一环节时间拖得太长。
以上是我们音乐科团队在教授音乐歌舞表演课《墨西哥歌舞》中的几点感悟,我们三人将针对如何才能上好音乐课不断探索。在日后音乐艺术教学中,我们将不断拓展专业基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内容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得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师生关系上,改变以老师为中心,师生之间在平等^对`话和互动****同提高。同时我还将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学会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主动地介入学习过程,使得音乐课越上越好。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二
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灵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
这是一节大班的歌唱活动《井底的小青蛙》,老师通过图谱将歌词内容一一表现,并借按照节奏型根据乐句的顺序排列,图谱的形象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教师一边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内容,一边出示图谱,孩子们都好奇地看着图谱,专注的听着故事。
教师完整地唱了一遍歌曲之后,孩子们每人拿到一份图谱表,都特别高兴,他们便拿着自己的图谱表要和同伴交流演唱,兴趣十分浓厚,都争着要唱给同伴们听。孩子们对歌曲的内容记忆清楚,根据图谱能较准确地唱准“|×0××|”的节奏型,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孩子们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尚处于直觉形象阶段的思维方式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这时,象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图形谱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我们曾经成功地利用图形谱参与打击乐、音乐欣赏等音乐活动,证明在音乐活动中视觉运用是可行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旋律风格,同时,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等等,让孩子主动愉快的学习,让孩子们的音乐活动不再枯燥,也让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不再单调。
孩子从一出生就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首先就是看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最喜欢看的是人脸,其次喜欢看黑白分明的图谱,而且图案越复杂他越爱看,每次注视时间约1—3分钟,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即注意力从新生儿期就开始了,而来自视觉的感受与刺激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音乐活动中对视觉的运用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一、以图文故事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活动设计将为引发幼儿极大的兴趣和无尽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常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活动气氛。在《井底的小青蛙》中,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和形象图谱的出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活动的导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在音画转换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森林音乐会》中,可采用“音画转换”的方法: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幼儿丰富的想像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因为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通过音画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幼儿借助画笔的翅膀飞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三、图片展示歌词内容,通过视觉符号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曲内容
有些歌曲是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因此,尽管歌词很简单,但在句式的安排上,幼儿容易混淆,不易掌握。这种图形具体形象地表达了各句式,使幼儿容易掌握,不易混淆,几乎所有的歌曲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在歌唱活动《井底的小青蛙》中,通过图谱的方式记录歌词内容,浅显易懂,帮助幼儿不仅能很快的掌握歌词内容,而且能较轻松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四、用绘画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创编
在歌唱活动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创编歌词,再把图片按歌词循序展示,可以使创编活动更容易、更生动有趣。展示后幼儿就可以很容易地看着自己的图画学习歌曲的演唱了。
如歌曲《小小雨点》,小小雨点还可以落到哪呢?谁又会欢喜呢?幼儿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创编的内容,展示在同伴的面前,大家共同创编的内容唱出来。这样幼儿自己主动参与,不仅学习兴趣高涨了,同时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五、帮助幼儿理解并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风格
有的歌曲是抒情的,要求用轻柔、舒展的声音来表达;而有的歌曲是活泼的,声音要求欢快、跳跃。往往在一首歌中,也可能同时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性质要求。?歌唱活动《郊游》,前两句与最后两句要求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唱,而中间则适合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处理。为了让幼儿理解并准确地把握,可以设计这样一幅图:用一组小兔子的耳朵形状表示“轻快、跳跃”,用一组柔和的波浪线表示“优美、抒情”,按节奏的形式出现。根据这幅画,幼儿可以很快地分清出哪几句需要唱得活泼欢快,哪几句需要唱得优美抒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单调的讲解记忆要有趣得多,并且印象更深刻。
有些歌曲还要求声音作出强弱之分,这时可以用颜色的深浅来帮助幼儿准确把握。这些方式的采用很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与之产生共鸣,如歌曲《国旗国旗红红的哩》,我们可以用蓝色块表示乐句前半部分轻柔的演唱要求,用红色块表示乐句后半部分跳跃的演唱要求,以此更形象地展示每个乐句不同的演唱要求。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视觉参与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引发幼儿的类比思维,更形象、更具体地展现作品的结构、内容,作为幼儿启蒙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很值得推广运用。当然,现在很多教学活动中视觉的运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图谱之类的视觉符号,而且图谱也是老师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创作出来的。在现行的一些教学中,视觉运用这一辅助手段还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本着让孩子主动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的原则,继续探索视觉刺激与感受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继续挖掘辅助教学的有利资源,为音乐教务服务,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灵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三
气息对于歌唱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歌唱的用气发声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有耸着双肩唱的,有抬胸束腰唱的,有顶着小腹唱的,也有遇到高音就踮起脚尖拔直了嗓子叫的,这些都是不明白用气息方法来歌唱的表现。这种状况也严重地影响着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那么,怎样的呼吸方法才算是求得气息支持的歌唱呢?
我认为,歌唱的呼吸可分三个阶段:吸气、呼气、换气。吸气要正确,自然,吸得深,吸得恰当,气息从口、鼻同时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到肺叶的底部,并把气息推向后腰部。动作轻松,自然,不牵强,不僵硬。两肩自然下垂,胸部放松,不抬起,否则各部肌肉紧张,喉部也因之僵持,其他发声器官就不能灵活地有规律地活动。
呼气应当平稳,均匀,有控制,呼气的关键是要找到支持点,找到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宫有机配合的力量。如果找到了这个支持点,找到了这种配合的力量,呼气就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呼气时,横隔膜平稳地上提,两侧下肋逐渐回收,使气息通过气管送入声门。这种横隔膜上提,下肋回收的力,我们称之为向上向里的力。应该指出的是,呼气时不仅有这个呼气肌群形成的向上向里的力,同时还有一种与之抗衡的,由吸气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协同动作。根据演唱需要,调节抗衡程度。呼气之中保持相应吸气的感觉。吸气之中保持相应呼气的感觉,就是形成人们所常说的“呼吸对抗”或“呼吸保持”。有这种呼与吸协调一致的肌肉感和力的关系的呼吸是具有支点的呼吸。得到了正确的呼吸支点,就可以得到有气息支持的声音。
换气,我又把它叫做句间吸气,或补气。这也是歌唱呼吸的重要环节。第一句开唱以后的句间,能否吸好或补好气,关系到吸气与呼气能否得以循环往复,关系到已经获得的呼吸支持能否继续保持。因此,我们必须象哨兵站岗一样坚守阵地,决不能在换气时让呼吸的部位往上移动,决不能影响歌声的气息支持。一方面根据乐句旋律的进行而换气,另一方面根据作品的表现而换气。换气的要求高,难度大,需要重点训练。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放慢歌曲的速度,让句间换气有足够的时间和准备,等练到熟练的程度,逐渐加快到要求的速度,使歌唱恰如其分地进行句间换气,使歌唱成为艺术的歌唱。
由上述方法形成的吸气、呼气、换气,构成了有支点的呼吸,由此产生的气息发出基音,通过舌头放平,适当打开喉咙,经过上咽管道,在头腔(鼻腔、上领窦、额窦、蝶窦等)处,使其产生混合共鸣,就能获得音质纯净,音气圆润的声音,这种有气息支持的进入这个地方振荡的声音,而且把发声的着力点向喉头的背后————软腭、舌根、喉头这个咽腔地方,会有高频泛音,力度变换自由,声音具有穿透力,有激倩,有魅力,富于表现力,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能吐字清楚,才能深刻表达歌曲的感情,这样的歌唱当然是最安全、能持久的歌唱。
上面所说的,就是我国民族声乐传统中“丹田”之气的运用,也是声乐界公认的最好呼吸方法,称之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我们应当在声乐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这种“丹田”之气,使音乐教学的效果得到充分挥发。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四
本学期我负责教授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电子琴课,共9个班,400余名学生。当我开心的接触每一个学生的时候情况不容乐观!原因是每个班都有每个班的特殊情况,因此授课无法顺利进行。例如:三年级很多学生不认识中央c的键盘位置;四年级班中还有很多转学生,他们从来没有学过电子琴,因此,对于新同学来说听四年级电子琴课简直就像听天书一般。
在后来的一个月内,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我讲解新内容。但是,大多数学生学起来还是非常吃力!我想,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学生认为电子琴课那么难学,那么难掌握?我分析了以下原因:
一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生最初学习音乐技能就没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比如:音符、小节线、音符时值、拍号、五线谱、高音谱号。我想这些认知符号需要学生反复记忆,重复使用才能运用自如。
二回家没有复习工具。(例如电子琴)。
三技能实践时间短。(课堂讲多练少)
下面我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反思:
就如何更好的记住音符?我想出了一个新办法,试验过几个班级,效果显著。首先,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段音乐谱子。我对学生们说:“有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里,他们在哪里呀?他们就在我们的黑板上。同学们仔细看一看黑板,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老大(四分音符),老大又黑又瘦,头发只有一根树立在脑袋上,他每天只吃一块面包就饱了;这是老二(二分音符),老二每天要吃两块面包,所以老二的营养高,皮肤比老大白很多,头发也只有一根树立在脑袋上;这是老四(全音符),老四可是家中的胖小子,他最贪吃了,每天要吃四块面包。大家看,他胖得只剩下白色肚皮,连一根头发都没有了。咦!老师好像落下一个人没有介绍呢,大家说是谁呢?”这时学生异口同声说是老三。“对了,老师还没有介绍老三呢!老三是全家长得最难看的一个,所以他不好意思跟大家见面,不过,今天他也来了,我们看看老三到底是什么样子1这个时候,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附点二分音符。“老三每天吃三块面包,请大家争大眼睛看看,老三来了。老三长得像谁呀?有的同学会说,老三长得像老大,有的说像老二,有的说像老四。我问大家:“哪里不像呢?”有的学生开玩笑说:“老三脸上长了一颗青春痘”!这个学生刚刚回答完,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其实,我也在一旁开心地笑了。我知道,他们看到了,对比了,明白了,看懂了。
就在此时我乘胜追击,练习4/4拍节奏。我当每一个小节就是一天,过完一天就在五线谱后面画一条小节线。怎么算过完一天呢?我马上告诉学生们如何参与的规则。每天要吃掉四块面包一天才能结束。第一天出现老大两次,老二一次。同时,我让学生拍手数面包个数。第二天老大出现四次,第三天老四出现一次。以此类推,变换曲谱,同时让学生编写谱子完成8小节。
在课堂上大家的学习气氛很浓,积极性非常高,学生各抒己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每个学生同时安排不同的音符如同玩游戏一般有乐趣,下一周的电子琴课堂学生们还会对更多音乐知识感兴趣,慢慢的他们不再厌倦,不再烦恼,让电子琴课成为他们快乐一足。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五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由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时代发展呼唤创新人才,社会进步需要创新人才。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艺术是抽象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音乐艺术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因此,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音乐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还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中,把“创造”作为专门一项予以阐述,可见,音乐新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从创新的角度讲,创新思维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着重探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或者少量的改写歌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六
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蒸汽机,那么反思就是煤炭,推动这人们不断的向前,下面是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2017年音乐教学反思,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了解更多详情资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音乐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乐理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这就对我们音 乐 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标。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作为音乐老师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吸取老教师的经验,取长补短. 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通过教学我感觉到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1、常有教学与教材紧密相关,切忌追求课堂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2、教学中要注意到大部分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七
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按新课标要求去做,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基础入手,把握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一点一滴的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在加强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针对中学生课时少的现状,积极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开展课外、课间、乃至整个校园及校外的方方面面的音乐活动,让音乐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使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让他们更多的去接触音乐,了解音乐,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更加喜欢音乐,对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合奏就是一个参与学生广泛,凝聚学生的最好机会,所以,做好每次的合奏教学与开展活动至关重要。
校园毕竟没有专业的训练时间长,所以要求上,乐曲的选择上,也要谨慎为之。乐曲的处理上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做合适的改变,既不能过多改变原创,也不能加花太过繁琐,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其次学生的训练中根据学生演奏的基本情况,决定声部的划分。
在合奏训练中仅有训练的方法还不够,还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若想得到学生的配合,教师的引导与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最为重要。比如在枯燥的练习曲中,就可以加入一些同学的名字,或大家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可以进行分组的比赛,寓教于乐中,让学生更好的去完成合奏教学。
《现代教育学》中谈到:“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具有兴趣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也是学生喜欢接受的,有较强的吸引力,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在面对“每周一节音乐课,学生又面临中考”的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如何使学生在校内课外多一些音乐,这正是我们音乐教师值得探讨和深思。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八
反思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教师对自己一学期的表现有个整体的回顾,现将我在这一学期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认识谈谈:
我在上每节课之前,都会在心中把要上的环节演一遍,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每一堂课结束后,都会进行反思,考虑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自己措手不及,哪些环节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反思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闪光点是否被我抹杀。学生在课堂上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这些也有可能是拓宽我们教师教学思路最有价值的东西。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音乐课上让学生动起来,从生理到心理,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教学要求到教学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身体动起来,情感动起来。这种“动”,非“放羊式”的乱成一团,是在教师的科学方法推动下、促引下,逐渐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心扉自由地接受音乐美的沐浴,提高音乐修养,培养起音乐情趣的“动”。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
理论是让一个人在思想上得到升华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作为教师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先进的理论使我们的教学进入新的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要求他的教师:“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断补充其知识的大海”。他认为,这样“衬托学校教科书的背景就宽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更明显。由此可见,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今后我要加强理论学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孩子不是认知学习的工具,他们是具有鲜活生命,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孩子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到课堂生活中,课堂教学道德应该成为完整的“人”的教育。
完整的人的教育,就要尊重孩子的智慧。至于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却成了次要的问题。当我们把认知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时,课堂上便看不到“人”,只看到“教案”;看不到智慧,只看到答案。完整的人的教育,要时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情绪,学习状态。没有兴趣,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我时刻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人都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到位,兴趣自然有了。例如我在执教《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我没有按教材上要求的用稍快的速度演唱,而是用慢速柔情的声音教唱,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能把小乌鸦对妈妈的感情体会到,在这节课中,最大的成功在于学生懂得了要爱妈妈的思想,也有许多学生在这节课想到自己的妈妈,唱的泪流满面,谈体会也很深刻,这节课上的非常成功。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状态,就要在思想上真诚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要能从学生的眼里读出愿望,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要能唤起他的力量,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精神脉搏始终与他们一起欢跳!这才是充满人性魅力的教育。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想,我只希望以后再通过教学实践多摸索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