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教案(大全1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一
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 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二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所列的算式:
它们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区别?点出课题(板书课题)
概念:像 这样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
先判别下列哪些是代数式?再说说你对代数式构成的看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并与以前学过的算式相比较,得出概念.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点明代数式的构成。
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产生的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概念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会"为"会学"。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动手计算再探新知
欢乐游戏巩固新知
对代数式构成的理解:
(1)一个代数式由数、表示数的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 这里的运算指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6种运算.
(2)为了今后研究和表述方便,规定单独一个数或者字母也称代数式.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三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发布时间:2011-2-22 审美能力,是人对美的欣赏、品味、创造的能力。审美素养是人的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其中一个标志就是人格的提升,尤其指人的道德修养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学校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它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审美情感,提高审美敏感度
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对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一种心理反应,是主体与客观对象间的共鸣。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审美情感,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人的美感能力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情感非凭空而来,同样根源于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既与先天性的因素有关,如正常的感官是审美发生的先决条件;又与后天的培养有密切关系,但主要是后天的培养。马克思曾谈到“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为什么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不感兴趣呢?因为他们处于饥寒交迫中,最急切的要求是解决温饱,维持生存,哪有心情去欣赏美景呢?商人追求的是利益,他们在矿物上看到的只是矿物所能带来的丰厚利润,也不会注意到矿物的美和特性。这样的心境都抑制了审美情感的产生。
没有审美情感的人,就不会判断真、善、美。没有审美情感,是无法进入欣赏的境界的。就后天情感而论,审美情感的发生机制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日常生活情感的升华;一是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情感的积淀与展开。其中前者是审美情感的基础层面,而后者才是审美情感产生的核心机制。学校中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围绕后者展开的。但目前美育中存在这样一个倾向,学生不是以自己的视角去发现美,而是接受与认同某种“权威”的解释,在对美的对象的欣赏中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的情感共鸣。审美情感是一种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使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感受,还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使学生的潜能真正表现出来,从而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以一种无功利、超脱世俗的心态进入对审美对象的欣赏,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具有审美的敏感度。
二、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指导审美活动的实践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同时又包含着理性的内容,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稳定性的审美观,它决定了人们对对象的审视。同样是对梅花的歌咏,南宋诗人陆游与伟大领袖毛泽东由于审美观的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毛泽东同志的审美观由于强烈的革命性与进步性,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他的《卜算子·咏梅》充满高度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颇具伟人气度;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却没有这种气魄与胸怀,读来深觉悲凉与压抑。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就是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心灵的建设。健康的审美思想、审美观念,能够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有助于我们对各种美的形态——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的欣赏和创造,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首先是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不仅要对马克思经典作家提出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如“劳动创造了美”、“美的规律”、“自然的人化”、“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等,有透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其次,学习相关的美学知识与理论。美学是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的变化着的美、美感和艺术的科学。美学中的一些范畴和规律,是随着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通过美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充实我们的观点,促进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促进健康审美观的建立。再次,要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自觉地用“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生活。热爱生活,就会有积极的生活态度,高尚的生活情趣,崇高的生活理想,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必然会有助于健康审美观的形成。
三、提高审美能力,张扬审美个性
审美情感决定着能否顺利开展审美活动,审美观决定了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审美能力影响着对审美对象的理解与感受程度。审美能力,简单而言,就是审美评价与判断能力,是对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现象进行分析时所需要的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它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人获得的美感是不同的。上文谈到,要通过日常生活情感的升华和审美经验与情感的积淀与展开培养审美情感,但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形态是丰富多样、千姿百态的,有的人善于发现,有的人却不善于把握。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也讲过“美和丑因互相对照而显著”。这说明美与丑往往混杂在一起,不容易区分。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形成阶段,没有足够的审美经验,再加上当下世俗化、平面化的社会文化风尚的影响,容易在审美判断中出现一些偏差。怎样提高审美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在健康审美观的指导下,在审美实践中锻炼提高。美是由人类所创造,同时也是由人类所欣赏。当你在欣赏美的实践中,你就创造了新的意象,获得了美感。这种美感应用于新的欣赏实践活动中时,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就会得到深化,这样,审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需要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美的海洋中陶冶性情,形成一定深度的审美观念与方法,提高审美水平及对美丑的判断力。其次,还要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这有助于我们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如对泰山的欣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如果我们对泰山的文化知识背景有足够的了解,就会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即便是具有同样的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在对泰山的观照中也会获得不同的情趣。这就是审美创造性的充分体现,也是审美个性的充分体现。欣赏者通过审美创造、发现、彰显了美。在这种意义上,对美的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在对美的欣赏中也提高了主体的审美创造能力。
美是生活的最高法则。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审美修养的提高,使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身边的美,自觉分辨现实生活中的美丑,主动追求美、创造美,用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类的生命活动,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面对人生。从更高的层面来讲,美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全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自觉地创造美、维护美,确立美的意识,为人类对美的追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生活美的发现和欣赏
首先,审美素养包括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等意识和能力。这些都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审美素养时,一般可以分以下五个阶段:
1、输入各种美的信息
里力求净化、绿化、美化,家庭成员和谐化。
(2)借助审美的媒介。利用现代化的媒介,如电脑、电视,组成声音、图
像、文字的综合体,更直观,让孩子身临其境,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还可以运用电影、音乐、绘画等拓展想象空间,引发审美心理。
2、进入审美状态
(1)让孩子在美术和文学作品去发现美
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审美活动的实践中提高,而美术欣赏是最重要的审美活动之一。这种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方式使审美体验进入自然规律状态,通过对美术名作的赏析,掌握欣赏的方法、要领及规律,从而提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对美丑的分辨力,增强对美术美的感受力、理解力。
一个六年级孩子如果只读语数外,没有在文学艺术中陶冶情感和开拓眼界,不仅知识面显得狭窄,而且也扼制了多种兴趣的发展,情感变得非常单一,就像一株折去枝叶的树干,不可能健康生长。他对生活缺少热情,性格也容易变得迂腐、怪癖。
家长要引导孩子发现美、感受美、了解美,认识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审美实践活动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审美素养。这样,才能避免惧美,乏美等现象的产生。
(2)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感,提高孩子的审美敏感度
审美情感是一种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在家庭教育中,只有让孩子真正参与到审美活动中,使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感受,还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孩子与家长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使学生的潜能真正表现出来,从而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以一种无功利、超脱世俗的心态进入对审美对象的欣赏,孩子们才能够进一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具有审美的敏感度。
3、升华为审美意识,经常以审美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想
古时候的蔡文姬从小听父亲弹琴,有时琴弦突然断了,能听出断的是哪根弦。画家经过训练的眼睛能辨别同一颜色的细微差别。孩子要感知外界事物,必须使自己的各种感觉分析器官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在儿童时期,就需要通过文学艺术的审美教育进行训练,以开发孩子对音乐、色彩和语言的感受能力。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总会引起艺术联想,并通过想象去体会艺术作品的意境,理解艺术作品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内容。因此,一个艺术作品,往往因欣赏者的不同而引起不同的想象与思维。想象力的培养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最杰出的本领。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四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选自初一数学第三章第四节——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一节很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课,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数学知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体现探究式教学理念
该课以探究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通过分组交流合作研究;归纳总结用一副三角尺可画哪些特殊角,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数学学习方法,学到数学知识。
二、以学生活动贯穿始终
本课以学生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的教学理念。通过线段知识的复习,首先,让学生有相互的知识准备,为学生“动”起来奠定基础,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准备的两个角研究如何比较大小,演示和、差,探究三角板画特殊角,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学习中来,而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轻松互动氛围,变教学过程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究与思考过程。
三、重实效,以学生发展为本
整节课,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展示了主人的姿态,凡能由学生自行研究解决的问题,能表达的观点,教师决不代替解决和代述,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四、以“情感”为创新教学开道
以“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真情”为创新开道,整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空,教师恰当运用评价手段,熟练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不断将教师期望关注传递给学生,使它们自信,从而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创造精神,丰富自身的创造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比较两个角大小
会画两个角的和、差
会用三角尺画特殊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教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及动手操作、归纳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学习,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比较,画角的和差
教学难点:角的和差,几何语言的使用
教学关键:与线段类比学习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观察、演示、探究
教师准备:三角尺、两根木棍、小黑板、彩粉笔
学生准备:三角尺一套、自制两个角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教师手中拿着两根长短不一的木棍)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比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生: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长度长的线段大,长度短的线段小。
师:回答非常准确,这说明线段的大小与其长度的大小是一致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把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落在同一侧,由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来判断大小,另一个端点在外侧的线段大。
师:叙述非常准确。看来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非常好,语言表达也十分准确。线段有大小之分,同样角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3.4.1角的比较)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六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设置:
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
新课讲解: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
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
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
(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
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小结: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学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七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情感与态度: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负数的引入和意义
创设情景,生活实例引入,观察猜想,合作探究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为了表示半小时、四元八角七分、……,我们需用到分数1/2和小数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
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又如,某仓库昨天运进货物吨,今天运出货物吨,“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筒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运进纲物吨,记作+;运出货物吨,记作—。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
—11,4,8,+73,—2,7,,,—8,12,—;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课堂练习
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1、北京一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用负数表示这个温度
3、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6,0,004,+,—,,25,8,—3,6,—4,9651,—0,1。
4、如果—50元表示支出50元,那么+200元表示什么?
7、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问:
(1)向左移动12米应记作什么?
(2)“记作8米”表明什么?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八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身边各种具体的事物来引出角的形象,在小学里角的概念基础上给出定义。通过具体的事物呈现角的各种变式图形,由此得到角的各种表示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从现实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中的角再到角的表示这一条主线。在讲方位角这部分内容时,要求通过学生的活动和自主参与,使学生能了解方位角的意义与对生活的实际意义。整堂课要注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使之能体会数学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叙述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
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过程中,鼓励大胆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角的表示方法。
难点:逐步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会表示角的各种变式图形。
教学媒体:
一块三角板。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可以让学生观察剪刀、时钟等物品,并让他们总结一下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并由此引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角。同时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角的形象。
(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能比较清楚地感受到角的形象,为下面引出角的概念作好铺垫。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这也是课改的需要与必然。)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点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折一折、辨一辨、试一试、议一议、比一比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激发爱学、善学、乐学的习惯。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在导入新知识时,直观、巧妙、激趣、贴近生活。如,上课伊始、教师拿一个用纸剪的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找圆的方法渗透图形的对称美,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原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本节课的难点。这种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地获得了数学知识。
三、重视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例如,教学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解题过程,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使问题清晰化、明朗化。总之,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的课前准备、优质的课堂教学,使这节课顺利完成,学生的能力在本节课有了提高和发展,教学效果很好。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十
各乡镇中心学校、市直各中学:
根据沧州市教科所通知精神,决定开展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评比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教案设计要求
3,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要体现新理念,富有创新意识; 4,充分体现备教材,备学情,给学生充分参与探究和有效学习的机会; 5,教学容量适当,重点突出。课堂教学有效度高,同时利于向课外拓展延伸; 6,表述清楚,详略得当。字数在2000字左右。
二、申报评选程序
1、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市直各中学需经过认真筛选及初评的基础上报送教育局教研室(报送名额分配:官庄乡、羊三木乡各1篇,其他乡镇、市直中学各2篇)2,参赛教师需交纸制教案和电子教案。纸制教案一律用a4纸打印,一式两份。内容设置为小五号字,标题为四号字。并填写“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评比承诺书”(见附件,可仿照表格样式自制表格)附于教案封面;参赛教案电子稿发至 wubaosenjy@ 注明学校和姓名。
3、参赛作品由各单位于3月26日前交教研室吴宝森处。
黄骅市教育局教研室
2012年3月6日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十一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归纳小结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法。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
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
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
师: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教师指导、评论。
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
(1)你班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
(2)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
(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4)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十三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商品利润率
利息—利息税=48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
2.43%x·2.80%=48.6
解方程,得x=1250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十四
科目:数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学情简析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趣味数学:
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师活动:引导观察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计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回顾旧知例题赏析 巩固练习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提出问题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 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 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 系:快车 路程=慢讲解分析 车先行 路程+慢 车后行 路程
个别指导
反馈纠正
走进生活巩固练习
导入题目求解 开拓发展 小结
观察思考计算合作交流
思考讨论解答 思考解答 思考总结
初中数学教案教案篇十五
本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书。
第一单元第二课画基本几何图形,第一课是认识几和画板的启动和退出方法,窗口结构,熟悉认识工具箱等内容,第二课是画点,画线段,射线,直线和画圆,还有改变线型和颜色并保存图形。学好本课对本章中的所有内容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特征分析
几何画板的引用是计算机专业八年级开设的专业课程。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成绩存在差距,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和数学基础差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小组协作、交流、探究,完成教学过程。
1.学会画点,线段,射线,直线和画圆。
2.能够移动,删除绘图板上的图形。
3.掌握设置线型和颜色的基本方法。
通过灵活引用工具箱的点工具,直尺工具和圆规工具图标,能画出简单的一些几何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思想去创作,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造作品的乐趣。
2.提高学生画和欣赏几何图形的水平,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
画出5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分析图形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
环境与媒体:
机房,投影机
课型:
新授
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主要教学方法有“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实例演示法”等。通过情境导入,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教学过程:
引入
同学们注意了吗?今天我提前5分钟来到教室,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昨天晚上我弟弟让我猜一个谜语,我很感兴趣这个谜语,所以我想一大早来让你们也猜一猜。
新课
老师提出关于点的一个谜语。谜语总结完了以后,在电脑上显示很多有趣的图形,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布置任务
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画法,和基本性质,那我们现在开始用电脑来分析这些图形的画法和性质。开始画一画让同学们看。
阅读操作步骤,并欣赏,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练一练
制作一些点,线段,射线,直线和圆。
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练习。
教师在班内巡视,帮助有疑问的同学。
教师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抽出几个好的作品,让学生给其他学生们演示操作。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谈谈怎么做的想法。
学生上机操作。
巩固练习
自然界和社会中有许许多多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用几何画板可以创建自己的“几何实验室”。
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学生知道了很多新知识关于几何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