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读后感(汇总13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一
今天读了一天《林徽因》,虽然对她有了更新更准确地认识,但我认为今天收获最大的还是加深了对徐志摩的了解!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是一个对世事功利看得很轻的人,除了对最纯真的追求他在无杂心。无论是他的诗文还是他的处世态度,虽然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但却真诚地让我感动!
他与林徽因的故事是美丽的,又是酸涩的,他让林徽因感受到了初恋,并付出了最真的心!虽然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但对于一切,他还是全不在乎的,竟然可以继续着维持与梁家的友谊!一如既往的表达着对林徽因的爱意!他,梁思成,这群中国现代最具智慧的人向我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虽然不知道和陆小漫结婚后王庚对他的态度,但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我相信这群在国学熏陶成长起来后又接受西方最先进思想的男人们不会永远的嫉恨,至少不会向凌叔华那样一生的嫉恨,只为了自己的私心,让原本可以让后人了解更多他与林徽因在剑桥交往时的心生永远消逝,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让他被更多的后人误会着!或许这对于他来说不算什么,因为他在生前都不曾在意别人的批判与讥讽,更何况是他死后呢?唯一的遗憾与悲伤只能让现在喜欢徐志摩的后人承担了!
不想做太多的评论了,因为气愤地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了!
满脑的胀痛,满心的凄凉!
他从不算计别人的心让他把宝贵的“康桥日记”交给了一个它明知是小心眼的人,于是一本可以记述他一段最美好回忆的文字彻底消逝了!
他和林徽因在英国的日子一定是很美好的吧!而当林徽因随父亲回国后他的心也一定是伤痛到几点了吧!否则不会再面对已经和梁思成交往的林徽因时有一次出动心弦,在即将的分别中泪流满面!
他爱的执著,爱的疯狂,爱得让人感动!
这就是为什么它可以写下那么多美丽诗篇的原因吧!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可以不顾世人甚至是家人和恩师的反对离婚娶了有夫之妇的陆小漫,可以拚命赚钱养着老婆而不舍得买件外衣!这是他对爱最真挚的表达,这是他对纯真最完美的追求!要知道,在上海的陆小漫过的是一种多么奢侈的追求,而他却拼命的节衣缩食,或者说没有陆小漫,34绝对不会使她人生的终点!
突然发现自己的性格和她有几分相似,如果没有她,我绝对不可能读起诗来,就象没有林徽因、没有陆小漫他也不可能写下那么多真挚的直达心灵的诗篇!因为真正的爱过,所以字字真心!因为真正的爱,所以不求一丝的回报,毅然的付出,义无反顾的付出!
虽然我不曾真正付出过爱,但也可以理解他的所为!毕竟我也曾经爱过一个女孩,理解那种为了她可以付出一切的感受!
又想到了那本书,那本讲述林徽因的书,那本我读了一天的书,只因为徐志摩的退场而让我兴趣全无。或许对林徽因的兴趣不是缘于他和丈夫取得的成就,而只是好奇他和徐志摩的那份美丽而短暂的爱!
当看到寂寞的林徽因同徐志摩初识时便来了兴致,而当看到林徽因的家人全力反对时心中有几分揪心,或许林徽因真的爱国徐志摩,只是受家教的约束而不敢面对,而当他回国后又遇到了梁思成时或许已经对那份爱有些淡忘了,更何况那只是16岁的萌动,又怎能当真呢!
当徐志摩回来后,已经有了心上人的林徽因当然无法背叛从幼时便接受的家教,与世俗作斗争,他没有这种勇气,或许是因为她爱得并不深吧!因为很难相信十六岁的女孩会理解爱!于是徐志摩在摆脱了相思的痛苦之后又面对一个更让人绝望的事实,他已有了未婚夫,但即使这样,他还是毫不吝惜着自己的爱,依旧真心地对他,在分别的那一刻,在相信是永别的那一刻,他哭了,哭得让我心痛,哭得让我心碎!因为他知道他曾经的挚爱彻底的和别人走了!
尽管还可以书信联系,尽管她归来后经常在一起聚会,但那份爱注定在这次分别之后被判为死刑!尽管她还在执著着,追求着!但他不傻,他知道结果是什么!
飞蛾扑火般不顾一切,只为了那一丝光明与希望!就象林徽因在悼念徐志摩的文章中写得那样,他傻得可爱!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会走进果林徽因的心中!
或许这就是命吧,为了让徐志摩创作更多的诗,为了让梁思成创造更多伟大的建筑,上天让林徽因担起了这个重任,,因为她有更重大的使命,让梁思成走入建筑这一神圣殿堂,让他们夫妻携手创造中国建筑新神话!
如果没有林徽因,就不会有雄伟的任命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更不会有新中国那伟大的国徽了!
她改变了女人只能成为贤内助的传统,成为了一位建筑巨匠的引路人!
她是伟大的,是中国现当代最伟大的女性,她启迪了无数人,成就了无数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二
生命里有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多少的愁苦和伤感。华灯初上,时光流转,他与她的曾经留下不可抹灭的痕迹。那些无处安放的曾经,破碎的让人心疼,他推开了所有的人,把她放在心上。他想应该守候,继续这么守候着。
有人曾说“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说是林徽因,”是的,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美的诗,可是最后她还是没有选择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百转柔肠冷如霜。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可是金岳霖的故事听起来更加撼天泣地。真正的爱情不是利己,而应该是利她的,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对他来说,春风再美也比不上她的笑。是否女人,永远不必多问,她永远天真,为他所爱的人。
把人生看做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便不会频频回首,你会不会忽然地出现,在旧时光的风景里,成为珍藏一生的美丽。也许会看到别的风景,可是回头看,仍然觉得还是她。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对他来说,花开了,他就画花。花谢了,他就画自己。你来了,他当然画你。你走了,他就画一画回忆。。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的早天,八月的忧愁。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若无缘,六道之间三千大千世界,百万菩提众生,为何与我笑颜独展,唯独于汝相见?若有缘,待到灯花百结之后,三尺之雪,一夜发白,至此无语,却只有灰烬,没有复燃。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他会想起你年少时候的容颜,在他心中,你永远都是十七岁的那个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会想到嘴边不自觉地轻轻地微笑起来,叹息地说,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万语的,可是已经不必说了,那样的林徽因,在那样的他的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了。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长期比邻而居,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处公墓,像生前一样做近邻。
他如此深刻地爱着她,终身不娶似乎有了更确切的理由:纵使有再出色的女子,与她相比,也黯然失色,新娘若不是她,娶妻何用?金岳霖去世后,骨灰也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与林徽因墓仅仅一箭之遥。终于明白,世间有这样一种情感,叫做至死不渝。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原谅匆匆的时光,记住生命,记住爱,记住温暖。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三
信仰在我们中间多少时侯了,你我可曾觉察到?信仰所给予我们的力量不也正是那坚任韧性的倔强?信仰在我们中间多少时侯了?那理智热情都不能代替的信心!
林徽因,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她的美丽和坚毅,给我的思想带来冲击,给我的生活也带来了热情和思考。
生长在书香门第之下,林徽因并不是那些传统深闺并受尽宠爱小姐,相反,作为家里的长女,她的母亲却受到父亲的冷落,徽因和母亲只住在阴暗潮湿的后面小院。然而,,徽因从小就聪敏伶俐,父亲林长民对她寄予了厚望,利用一切机会去培养她。因此,幸运的徽因得以在年少的时候跟随父亲外出考察和游览地胜,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也为她日后的建筑事业种下了种子。这是我十分羡慕的地方。
从小,我就很喜欢外出旅游,很喜欢各地的风景,很喜欢各地的建筑,那些美妙的巨大物体,给我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所以一放假,我总是嚷着爸爸带我去玩,可是,爸爸又是一个不爱旅游的人,常常都是落空而终。也许建筑有种特别的吸引力,我每到一个地方,视觉的焦点都会集中在建筑物身上。曾经,我梦想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想贝律铭、安藤忠雄那样为建筑奋斗终身。然而,身在应试的教育体制下,我的时间都限制在“正常”的“学习”中,连平日画画的爱好竟然也不知不觉被冷淡了;当年为了高考,很久都没逛街了,高三那年连姑姑带我去海南岛旅行的机会都放弃了。一切,也许是自己的决心不够坚定,也许对建筑还不够爱得深沉,在高考不利无法报取华工建筑院时,父母朋友的几句话:“女孩子读建筑是很辛苦的,你也很难和男生相比的,你要考虑日后的生活。”最后,我连广大的建筑也没有填报志愿,多年来的梦想一下子成为了美丽的泡沫飘向了法国的罗浮宫,成为了里面永远的藏品。今天读起林徽因,读到她与她的建筑,读到她一生为热爱的事业奋斗,我猛然记起了我自己昔日何尝不是对建筑也是充满着感情!而现在的我在干什么呢?每天忙忙碌碌,但是这其中真正的价值有多少呢?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就觉得我的时间很多都在浪费着,但是我又无能把他利用好,只能看着它一直快速的流逝。连自己梦想不能勇敢地追求的人,还能够做些什么呢?连自己时间都不能利用的人,还能够有什么成就呢?昔日大学前的豪情壮志何在?建筑学,在“离开”你的这段时间,我突然觉得,爱的还是你!
林徽因,除了唤醒我对建筑热情,还给了我面对困难和抉择的理智。在林徽因的中年时期,正是国家遭受日本侵略的时期,这时的徽因和思成,过着穷困艰苦的生活。徽因很很早就患有肺病,她除了要照顾孩子和丈夫,还要做家务,做兼职,和丈夫到外地考察古建筑,过度的劳累使她的肺病复发。一个女人,怎受得了?但是,徽因一直从没表现过抱怨和消极的态度,在艰难的日子中,她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中国人民一定能打倒日本侵略者。说起林徽因,朋友的形容是:“依然是那么迷人、活泼、表情生动和光彩照人,只是在国家这样的状况下,没什么可讲和可笑的。”
而林徽因的爱情,相信也是很多人关注的。记得大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过,要看一个人的性格,可以从他对爱情的看法中得知。对于一位风华绝代的才子——徐志摩的倾心,徽因理性地认识到多情之人不适合作为伴侣;在和梁思成的相处中,得知思成的稳重、博学和孝顺,在思成遭受车祸导致生理创伤时,徽因已决心和思成走完以后的人生。真实是患难见真情啊!徽因的人格在此刻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从思成后面对徽因的体贴和支持可以看到,徽因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后面共同事业追求中,两人对建筑共同的热爱和献身,让我体会到志同道合的豪迈;在后面艰苦贫困的生活中,两人相互鼓励和支持,让我感受到两颗紧密相连的心。
此刻的我,什么时候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呢?每天看着日子的过去,而自己却没有学问上的进展,却会因繁多的工作而烦心忧愁,这又是我应该的大学生活吗?终于有空停下来自我反省!从这里开始,没有疲惫的借口,理智安排作息,才能保证学习生活的井然!不能再犹豫了,勇敢地追逐你的所爱吧!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四
最完整地了解林徽因的故事,来自白落梅优美的散文《林徽因传》。
这个女子从来没有因为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而被人们遗忘,她的名字总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放在一起,和徐志摩、粱思成、金岳霖这三个大名鼎鼎的才子紧密相连,她是永远停留在西子湖畔的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存在。
她有着建筑学者的理性与诗人敏感的洞察力。谁又曾知道,她的心头停驻最久远的就是那种不甘心、不畏难、不退缩的情感,这种情感最有张力的表达便是化为执念。就是依靠这种兼容着学者和诗人的复杂情愫注定她会成为一个永远的传奇。
她曾经在北方经历过抗战的烽火,也曾经为了生活颠沛流离辗转到了南方。每到一个地方,她会忘记自己是个漂泊的人,而是将为国倾心的高贵情感化为日常生活的平淡与琐碎中去。她在当地进行古建筑考察,随遇而安,也是她那一代学者的特殊处事原则。逆境并没有毁灭她的从容与娴雅,而是将她的文字带入了一个更加通灵净化的世界。那些映射着小楼与茶铺的街景,在她的眼中,正是整个建筑史上最诗意的画卷。
她曾经被医生宣告不久于人世,但这些并没有摧毁她拼搏的意志。她经历过多次修改与论证,历经三个多月,终于和大家共同完成了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工作。为了拯救濒临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她抱病深入工厂参与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献礼。她在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过程中,与助手一起,再次经过反复推敲与研究,圆满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她的浪漫与多情在那个渐渐转化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坚持下去的信念。这个美丽的精灵,无论是因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争,还是源自于和平年代的融入,仿佛唯有将心头的执念化为一朵朵绽放的白莲花,融入到国家和个人的历史使命中去,才是真正的归宿。
洞悉了世事无常,便会有了风轻云淡的豁达。她的一生,不能不说是完美。理想、事业和她所爱的家,都给予了她最忠实的回馈。寻常女子所仰望的就是她所拥有的,在经历过凡尘最繁华的一段过后,她也和别人一样,在最后的日子里,以茶、清风、明月和回忆相伴。所有的人最后的结局,都会被打回原点。“所有的女子都有自己的花期,花开时,占尽人间春色,无限芳菲;花落时,不堪入目的凋零让人叹息。”
她在卧病的生涯中,从来不肯放下自己的事业与文字,无论是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还是形销骨瘦的林徽因,都让众多爱她的人难以割舍。想必那些灵逸的文字,能将她在生命中的遗憾悄悄弥补,在那些倾情绽放的文字中我们能够读出一个女子从来不曾消极的精神世界和从来不知疲倦的坚持,这些对她来说,已然足够。
她写过,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般的 堪破,已算是至情至性!所谓她的风情万种,她的才华横溢,以至于她的至死不渝,都是内心永不放弃的坚持,明明知道,却割舍不了。那种女人所带来的震撼,势必不可抵挡。你若愿意潜心去读,自然也会随她追梦。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五
喜欢在晚上净身洁面后沏一杯菊花茶,坐在床上看一阵书,在白落梅行云流水的描述中,是林徽因如诗如歌的一生。初知林徽因是因为一同事偶然说起一代才女和三位杰出男人之间的故事,后逐渐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著名诗人徐志摩,学术泰斗金岳霖等人联系起来,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于是产生了解林徽因全部生活的冲动。
我想林徽因一定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徐志摩是她的初恋,在异国他乡极尽浪漫,徐志摩当时已经结婚,林徽因这样传统的女子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爱情,将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之地呢?虽然当时她并不知道徐已经结婚,可这样的经历使她始终对徐的前妻抱有愧疚之心。在临终之前都没有忘记向徐志摩的前妻表示歉意。林徽因出自现实的考虑,选择志同道合的梁思成为终身伴侣,夫妻相扶相携成就事业的巅峰。可以看出不论在何时林徽因始终是清醒的,她永远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始终不愿在世间有愧于任何人。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料自己的生命以何种方式结束,徐志摩为赶赴林徽因的一场讲座飞机失事丧生,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另娶其学生林洙,而金岳霖为了心中的挚爱终生不娶。这样的结局真是让人深思,我想林徽因那样聪慧的女人或许早已预料到了这一切,她知道徐志摩是她灵魂中的爱人,而她自己是金岳霖灵魂中的爱人,她知道不论她是否还在世这两人永远对她不离不弃。
林徽因就是一位女神,得到的人觉得她和凡人无异,没得到的人始终会以向上的态度去膜拜她。真正的爱情双方无论付出多少都是无怨无悔的,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他们都是幸运的,能遇到并结识这样的女子,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再读《再别康桥》更加深刻的体会徐林那份真挚的情感,林徽因在徐志摩心头激起的千层柔波如同西湖之水。我不禁得为世间情投意合的恋人而感动。
都说女人多思多智必体弱,可惜林徽因早早就病魔缠身,年仅51岁就离开了人世,或许连上天都嫉妒她的才情。在那个时代那些个平凡的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人,从来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为国为民为世间贡献自己的力量。林徽因为国家做出的成就真是令我们现代人佩服。
我喜欢散文,而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是散文,有人一生飘散浑浑噩噩不知所以,有人理性的解决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便是这样的散文,给人无尽的遐想,如轻缓的音乐潺潺流出。细雨般描述出林徽因的一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送给所有的有情人。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时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六
有你是最好的时光。走进林徽因,读她的生命之旅,灵魂独唱:在美丽背后触摸一丝温润,在聪慧之中品味一缕幽思,陪着你我走过一个又一个四月天。
时至今日,才读完这本本该早就拜读的书。从前,对于林徽因的传奇,只是有所耳闻,而今自己通过阅读她的传记,才对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位出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奇女子,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众不同。虽为妾之女,然而却是林家的长女,无疑出生就成了整个大家族的掌上明珠。饱读诗书的林老太爷(光绪己年进士)亲自为其取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后来改为“徽因”纯粹是因为发表诗作与别人同名。林徽因的父亲曾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归国后一心报效祖国,却不得志。而在家中,唯一能够懂父亲的人也只有林徽因了。所以,在幼年时候,她在父亲的眼中已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而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己。在她十六岁时,跟随父亲欧洲留学。
这一年里,她游历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和柏林等地,心中萌生了对建筑的热爱之情,并且初遇此生对她念念不忘的大才子——徐志摩,两人之间,产生了暧昧的情愫。然而徐志摩是有妇之夫,他的求婚遭遇林父的反对——必须离婚才能再娶。而当徐志摩为爱“抛妻弃子”后,事情又发生了变化。梁家与林家早有婚约,而梁启超也已把林徽因当作儿媳来看。在那个年代,梁启超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他赞成自由恋爱,并没有即刻让他们成亲,建议他们先去宾大完成学业,相处之后再行成婚。而成婚之后,又为两位新人安排好了欧洲的蜜月旅行,一切安排紧密周到。也正是因为这本自传,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闭关锁国的清代还有这样一位主张创新,思想前卫的学者和官员。对梁启超的认识,可能大多数人都只是停留在历史教科书的“维新变法”运动,而对于他的为人,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那个社会的贡献,我们都是知之甚少。
留学归国后的一对新人,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并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建筑事业。本以为从此过上了幸福舒适的生活,无需辗转奔波,然而生于动乱年代的人儿,哪会有所谓的现世安稳?被肺病缠身的林徽因,身体每况日下,最后不得不去香山静养。而在静养期间,她也不会闲着自己,时常作诗,先后也发表好些诗作和小说。天生一颗文人心,怎得偷闲弃文去?病好后的林徽因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进一步为中国建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既可以当得了风姿绰约,才学兼备的“太太客厅”的女主人,也能做得了不怕风吹日晒,攀岩走壁的野外勘察建筑家。最让我钦佩的是,在李庄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她始终坚持着,为了家人,为了国家,更是为了心中那一直从未放弃的建筑梦想。尽管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读后感.被肺病折磨得不成人样的她,眼神里依旧流露出对文学,对建筑的热爱。她白天可以和学生热烈地探讨学术问题,和老友畅快淋漓地谈天说地,而在漆黑的夜里独自忍受病痛的折磨。她的热诚和坚韧,是常人不能及的。她短暂一生的每分每秒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热烈地追逐自己的建筑梦,怀着赤子之心坚持创作。她浑身充满着魅力,让无数人为之着迷。有为她放弃婚姻的徐志摩,最后也是因为去听一场她的讲座而英年早逝;也有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一代哲学家,甘愿一生寄人屋檐下,只为更好地呵护她。而她最后选择了梁思成,也是理性与睿智的体现。她和他有着共同的建筑梦,尽管他少了几分文人的浪漫,但是他是爱她的,开明的爱,包容的爱。他们一起留学,一起学习建筑,一起为中国的古建筑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和他,成了中国最伟大的建筑学家,他们设计过梁启超的墓碑,设计过东北大学校徽,也设计过新中国国徽,而他们唯一为自己设计的.却仅仅只有战乱时在昆明的一幢房子。最后,他为她设计了唯一的专属作品——她的墓碑!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即使佳人不在,但时光里却依旧有她的倩影。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七
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以为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便就应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可似水流年分明安然无恙,山石草木依旧毫发无伤。
林徽因,生于一百一十年前杭州城莲花盛放的夏季,一个温柔聪慧的女子。她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考中进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其祖母典雅高贵,是一位端庄贤淑的美丽女子;其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林徽因身上沿袭了他们儒雅优秀的血统,所以一生拥有斐然才情与绝代容貌。也许这一切只是偶然不是必然,但她注定会成为那个风云时代的倾城才女。一座原本就韵味天然的城,被秋月春风的情怀滋养,又被诗酒年华的故事填满。这座诗意含蓄的城,因为她的到来从此更加风姿万种。
一个女子,究竟要以何种姿态行走于世间,才能够做到不被人忘记一个男子爱一个女子,爱的是她青春的朝气,是她美丽的容颜,是她独有的聪慧。多少人会爱上岁月留在她脸上的印记爱上她那颗被生活宰割得累累伤痕的心林徽因似乎做到了,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能够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我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一个能够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的女子,仿佛只有她能够在滔滔不尽的尘世里淡定自若,能够令徐志摩为她写下最美丽的诗篇,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地甘于为她守护一生。都说人如其人、其性、其心,读她的文字,永远都没有疼痛之感,永远都是那般清新完美。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优雅。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世间许多女子都有过这份安静素然的优雅,也曾令人心动,让人有一种不敢轻触的完美。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她们慢慢地学会了挥霍光阴,浸泡在红尘的染缸里,谁还能做到纯粹如一都说只有百味皆尝,方不负这仅有的一次人生。我们就应把所有繁复的过程,都当做是简单回归,把一切凡尘的荣辱,当作是云烟过眼。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是一名驰名中外的女建筑学家,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级教授……虽身患肺部重疾,却仍以弱小身躯带病设计国徽,并最终以布局严谨,构图庄重而中选。1951年,她为了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志同道合者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奉献上景泰蓝礼品,深受与会人员欢迎。次年,她和丈夫梁思成等人为我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劳心劳力,呕心沥血。经与助手一齐认真推敲,反复研究,最终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以上种种成就,无不让我们众平凡女子心生嫉妒,望尘莫及!
又是一年春草绿,院内苍柳添新枝。世事纷繁,人生无常,人与人有缘相聚却又匆匆离散。最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齐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别过。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能够两两相忘,日与月能够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如果能够,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某一天要加倍偿还。
这个雨季在何时停歇,我无从知晓。这个故事在哪里结束,我亦无法预知。但我明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八
如果你了解林徽因,不推荐你看这本书;
如果你想摘录几句零碎的人生感悟,如果你想在微博上发几条人生感悟,那么推荐你看这本书。
很少看书看到想要扔书的地步,很不幸,这本中招了。
这本书的封面上“林徽因传”四个字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本书旨在客观地描写林徽因的生平并可能穿插着作者的些许感悟和评价。
虽然书名写着“林徽因传”,但却完全没有按照传记应有的逻辑和严谨纪实来叙事,关于林徽因的生平只是草草带过,更多的是借林徽因的事迹来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悟。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大家都知道,我想本书不宜称作“林徽因传”。此书只是拿林徽因来吸引的读者眼球。
百度如此介绍本书:作者用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尽管作者的笔触较为华丽,但是内容冗长,段落之间没有逻辑连接,虽然以“散文”为名,但没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韵味,只是作者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揣测和意淫,华而不实,实在让人难以下咽。书名哗众取宠,内容华而不实。正如网上所传:林徽因是一个被成功包装的人。字里行间都能显示出白落梅想要抒发一种对超凡脱俗的气质的追求和敬仰,但是她还是不能避开世俗,跟随着前人的脂粉俗气,对林徽因大加褒奖和赞颂,说是奉林徽因为女神也不为过;作者又喜爱重复小词小调来说一些玄乎飘渺的大道理,还不断地用华丽的辞藻堆砌空洞的感悟,导致文章缺少内涵,缺乏深刻。
从本书中作者的笔触可以看出作者是向往优美的事物的,但是也许作者本身没有真正地经历过,涅槃过,沉浮过,所以没有办法写出有真性情、引人共鸣的文字,相反却只是一纸浮夸。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九
知道她,读她,了解她,就是因为一首诗《你是人间四月天》。我这才有幸知晓一个旷世美丽、才华绝代,又可称为“先生”的女人,林徽因。她的自尊与自强也时时令我震撼。
耶鲁、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些现今想都不敢想的梦想之地,却是那时她的乐园。说她自强便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女人,依然选择前往这些最高学府求学。那是多么强烈的求知欲啊,读来令人感叹:由于宾大建筑系不收女生,于是她进入了美术系。在对北京亲友的“狂念”与“渴想”中,她完成了“对线与形有个性的把握”。说这令人震撼,就是因为她在学习美术中又对建筑有了深刻研究,自己的梦想是自己的,她从没放弃过她梦想的事业,这就是她的自强。而这她这一段的生活,叫做“宾大的钟声”。钟声掩映着梦想,缓缓前行。
后来,她进入了“生命的夏季”,可此时的中国已是遍地烽火。林徽因与梁思成正在探寻中国古建筑的奥秘。最令人难忘的是山西的佛光寺的探索,林徽因研究建筑的热情令人震撼。“在那崎岖不平的小道上行走,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深崖。”连毛驴都不敢走的路,他们都敢走,到了那佛光寺,“矗立在高坡上的光影”令他们兴奋得直叫“我佛慈悲”。那坚固而简洁的顶部,令他们有如获至宝的惊喜,而也令我有一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感悟。
且不说后来她流亡岁月中表现出的自强,她在写诗中独特而寂静的美,单是她在病中的时光,就令人唏嘘不已。
她病了,每个早上都要咳一大阵子才能见人,但是,当她的学生来了,她便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咳嗽的。她是那么有自尊心,连珠炮似的一段话说下来,似乎浑然不知自己的咳喘。她仿佛在透支自己残余的生命,在人前那么充满生命与活力,像没事人一样。她用生命,构建自己的自尊,于是,在人们心中,她永远是最有风度,最美的女人。
她就像那万古人间四月天,为我们留下了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一段段佳话。还留下了,她的 自尊与自强对多年后的我,深刻的震撼。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十
《林徽因传》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下面是关于《林微因传》的
读后感
,欢迎阅读。看完了白落梅写的《林徽因传》,感叹于林徽因爱情与事业的传奇经历,尤其佩服于她对待情感上的果敢和淡定。
我总认为经受了大痛大难的人,才可能对人生的感悟更深刻。当有人说我已不敢付出真爱时,是多么的难受和无奈啊。其实你付出的就是假爱,也日久生情,难以割舍。
可林徽因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在情窦初开时,遇见了极具浪漫气质的徐志摩,相拥在康桥。徐志摩愿为她抛妻离子,证明他们当时是已经多么的激情四溢。然而她却果断地离开了徐志摩。当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时他们两人又作陪、又演戏,相聚在一起。难道林徽因一点儿也不留恋他们之间的感情吗?决不可能!
当那种情感像潮水般呼啸而来时,两人却不在一起,心应该就像刀割一样,都在流血。如果是冲动的人,早已不顾一切了,所以我们的历史上才留下这么多缠绵而悲壮的爱情故事。就是一般的人也很难控制住这种相思之苦。况且他们还有这么多的时间在一起,和梁思成当时其实还没有真正在一起。林徽因真是个奇女子!
试问芸芸众生,能有几人能做到。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爱情可能是你最大的拥有,也可能是你最大的伤害,可以让你疯狂,可以置你于死地。
学一点林徽因吧,更何况我们都是平常人,承受不了爱得迷离和疯狂。不轻易言情,不轻易去爱。爱情像一杯浓烈而甘醇的美酒,能让你意乱情迷,神魂颠倒,但酒醉后的难受向谁诉说!
我很欣赏林徽因的这种性格,但我做不到,永远。
知道她,读她,了解她,就是因为一首诗 《你是人间四月天》。我这才有幸知晓一个旷世美丽、才华绝代,又可称为“先生”的女人,林徽因。她的自尊与自强也时时令我震撼。
耶鲁、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些现今想都不敢想的梦想之地,却是那时她的乐园。说她自强便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女人,依然选择前往这些最高学府求学。那是多么强烈的求知欲啊,读来令人感叹:由于宾大建筑系不收女生,于是她进入了美术系。在对北京亲友的“狂念”与“渴想”中,她完成了“对线与形有个性的把握”。说这令人震撼,就是因为她在学习美术中又对建筑有了深刻研究,自己的梦想是自己的,她从没放弃过她梦想的事业,这就是她的自强。而这她这一段的生活,叫做“宾大的钟声”。钟声掩映着梦想,缓缓前行。
后来,她进入了“生命的夏季”,可此时的中国已是遍地烽火。林徽因与梁思成正在探寻中国古建筑的奥秘。最令人难忘的是山西的佛光寺的探索,林徽因研究建筑的热情令人震撼。“在那崎岖不平的小道上行走,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深崖。”连毛驴都不敢走的路,他们都敢走,到了那佛光寺,“矗立在高坡上的光影”令他们兴奋得直叫“我佛慈悲”。那坚固而简洁的顶部,令他们有如获至宝的惊喜,而也令我有一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感悟。
且不说后来她流亡岁月中表现出的自强,她在写诗中独特而寂静的美,单是她在病中的时光,就令人唏嘘不已。
她病了,每个早上都要咳一大阵子才能见人,但是,当她的学生来了,她便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咳嗽的。她是那么有自尊心,连珠炮似的一段话说下来,似乎浑然不知自己的咳喘。她仿佛在透支自己残余的生命,在人前那么充满生命与活力,像没事人一样。她用生命,构建自己的自尊,于是,在人们心中,她永远是最有风度,最美的女人。
她就像那万古人间四月天,为我们留下了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一段段佳话。还留下了,她的 自尊与自强对多年后的我,深刻的震撼。
如果你不了解林徽因,而你想了解,不推荐你看这本书;
如果你了解林徽因,不推荐你看这本书;
如果你想摘录几句零碎的人生感悟,如果你想在微博上发几条人生感悟,那么推荐你看这本书。
很少看书看到想要扔书的地步,很不幸,这本中招了。
这本书的封面上“林徽因传”四个字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本书旨在客观地描写林徽因的生平并可能穿插着作者的些许感悟和评价。
虽然书名写着“林徽因传”,但却完全没有按照传记应有的逻辑和严谨纪实来叙事,关于林徽因的生平只是草草带过,更多的是借林徽因的事迹来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悟。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大家都知道,我想本书不宜称作“林徽因传”。此书只是拿林徽因来吸引的读者眼球。
百度如此介绍本书:作者用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尽管作者的笔触较为华丽,但是内容冗长,段落之间没有逻辑连接,虽然以“
散文
”为名,但没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韵味,只是作者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揣测和意淫,华而不实,实在让人难以下咽。书名哗众取宠,内容华而不实。正如网上所传:林徽因是一个被成功包装的人。字里行间都能显示出白落梅想要抒发一种对超凡脱俗的气质的追求和敬仰,但是她还是不能避开世俗,跟随着前人的脂粉俗气,对林徽因大加褒奖和赞颂,说是奉林徽因为女神也不为过;作者又喜爱重复小词小调来说一些玄乎飘渺的大道理,还不断地用华丽的辞藻堆砌空洞的感悟,导致文章缺少内涵,缺乏深刻。从本书中作者的笔触可以看出作者是向往优美的事物的,但是也许作者本身没有真正地经历过,涅槃过,沉浮过,所以没有办法写出有真性情、引人共鸣的文字,相反却只是一纸浮夸。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十一
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她的人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作为一代才女,他的作品也备受后人青睐。
在《林徽因传》里,林彬通过大量事例,用清丽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才女,诗人,建筑家林徽因那浪漫而坎坷的心灵历程。
林徽因出身高贵,在一个富足而温暖的家庭长大,形成了她温暖,善良,活泼的性格。加之林父十分疼爱她,带她游遍欧洲,使林徽因自小就立下志愿要以建筑作为一生人的追求。甚至到了宾父法尼亚大学修读建筑系遭受挫折,他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宾父法尼亚大学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就和美国女生一样报读美术系,选修建筑课程,每天起早贪黑地绘图,学习。林徽因说过:“我曾跟着父亲走遍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是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凭着林徽因这种坚定的信念,才使中国后来出现了更为优秀的建筑作品。
林徽因是个坚强,执着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无法阻止她为她的建筑事业献身。抗日战争爆发,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壮烈的殉国,林徽因虽然悲痛万分,仍收拾心情继续编写建筑类著作《中国建筑史》,在编写《中国建筑史》时,林徽因的肺痛已越来越严重,经常大口大口的咯血,而她的丈夫梁思成的身体也垮了下去,脊椎病的复发使梁思成的身体撑不住头的重量,夫妇俩把全部心血付诸于建筑,令人感叹,工作是美丽的,林徽因在工作中获得极大地快慰,倾注在创作中的时候,常到忘我的境界。
追求梦想不正应该像林徽因一样吗?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独到的思想,才会有不同的思想,人若没有目标没有追求,跟普通的动物有什么区别?林徽因不是普通的才女,若她没有定下目标,立下一个终生奋斗的梦想,他也无法得到如此大的成功。
梦想不是不切实际的概念,作为年轻人,作为国家的希望,我们更应该立下梦想,为梦疯狂,不要再耗费自己的生命,让大学的四年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十二
最初知道林徽因,源自诗人徐志摩。高中时期,语文课本第一篇,便是《再别康桥》。也不知当年那位语文老师是不是特别喜爱它,一首诗连带作者,足足讲了一个星期。自然,也讲到了徐与林的情感纠葛。那时的我满怀青春热血,对于善恶是非有着最直白的喜怒之情。也因此,对林徽因并不那么认可。
而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后几年,不知为何,她被贯之一些不太善意的称谓,倒也令我心生疑惑。一次偶然的闲聊中,我问一位长辈,如何看待林徽因,她回答:“其它方面我不好作出评价,但她做出的选择还是不错的。”彼时我已身入社会的大染缸,心性也有了成熟和些许转变。再细读此传记,又有了新的领悟。
林徽因虽然于年幼之时就随父游历各国,但思想仍是传统的,正如她所说:“实说,我也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我自己有时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为难。前几年不管对得起他不,倒容易——现在结果,也许我谁都没有对得起,您看多冤!”
一个人一生中所做出的种种选择,离不开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日渐稳固的价值观。相对于已婚的徐志摩狂热的爱恋,她仍选择了梁林两家一手撮合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再到后来梁与金之间的选择,虽然事后流传出许多版本,但我仍然相信,不论是出于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还是梁思成先生一贯的秉性和作风,林最后仍会选择继续这段婚姻。相较于林的浪漫和敏感,梁思成的严谨、宽容与幽默,实则是最大的互补,加之两人对于建筑学的共同喜好,这大概是众多成年人眼里的“合适的人”吧。
聪慧的女人,可以因为美丽的外表和才情而拥有许多追求者,但也能抛开感性的因素,做出恰当的选择,同时不伤害他人,并能与其保持长久的友谊。时间越长,经历的事越多,我越觉得这是一件难事,但她做到了。
出生于书香世家,林徽因身上所具备的诗情画意及其取得的成就,与其家庭及成长环境有着极大的联系。祖父创办了私塾,父亲留学国外,未念书时,便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外新思想的启蒙。十二岁时,又与表姐们一同进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全英文授课,校规严格,全日制教学,她练成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培养了良好的举止和谈吐。而后,又因为父亲的喜爱,踏上了欧洲之旅。也因为这次长达一年半的游历,她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奠定了一生的理想和追求。事实上,游历过程中,因为她的父亲经常外出应酬、参会,独在异乡的她难免孤独,于是她选择阅读大量英文名著,培养了深厚的文化功底。
但同时,因为出身良好,个人认为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着些许的娇气。且早年间父母感情不和及母亲的哀怨,她的性格中又不免带有敏感、细腻的因素。这体现在未与梁思成结婚时面对梁家人的反对,她的埋怨与逃避,以及最早前往山西考察时她的表现——“不安时,她所思所想全是不安;悲伤时,她的心中充溢着悲伤;当然,看到美丽的景色,发现珍贵的建筑时,她的喜悦同样强烈而富于感染力”。大概从九型人格中来看,她属于4号浪漫主义型。
然而看似柔弱的女子,也有勇敢的一面。抗日战争时,她也曾说“为这可爱的老国家带着血或者,或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在儿子从诫问她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她会如何应对时,也回答:“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当时的情况下,以如此平淡的口吻说出这样的话,实则带着一股凛然正气,只是大多被人忽视罢了。
工作之后,有那么几次,我常苦苦思索,我所热爱的,能够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事业究竟是什么。但常常是因困倦而以失败告终。而读过此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本以消遣为目的的一本传记,竟让我读到了建筑之美,以及那献身于一项事业的伟大和激情澎湃。
早年的游历,让林徽因产生了对建筑美学的喜爱。难能可贵的是,建筑本是一项辛苦且在当时不接受女学生的学科,但她却凭着一腔热爱坚持下来了。回国后,更是影响梁思成,并由此展开了两位建筑学者的一生。蜜月之行,仍不忘研究欧洲各国建筑,回国后,梁在东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她也在不久后到了东北任教授,东北气候寒冷,年少时得过肺病的她身体也变得虚弱。而后,又在儿子逐渐长大时,她收拾好行囊,和丈夫一同克服艰苦的环境,外出考察,期间,还能用发现美的眼睛、诗意的语言描述所见所感。
当然,生活中不是只有美好的事物。在见到晋商院落时,她认为“在这样的建筑空间和精神空间里,怎么会有施福乡里、惠泽后代的胸怀?怎么会产生现代的生活理念和经营理念?难怪这些当时富甲天下、不可一世的晋商们会无声无息地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自此,我才从她的视角里,第一次深切地领悟到了建筑独特的历史意义。而抗战时期在简陋的李庄农舍里,带病协助梁思成先生编写《中国建筑史》。战后,被聘任为清华大学的一级教授,主讲《中国建筑史》,参与设计国徽,呼吁保护北京城古牌楼,甚至还在无意中发现景泰蓝工艺面临失传危险时,成立美术组,传承和设计新的图案。
作者张清平先生在书的封底写道:“她对自己所珍爱的一切,具有一种献身的热情,这是林徽因最让人难以企及的地方。”一个保持着对理想的最高热情和追求的人,值得后人称赞和纪念。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十三
翻开《林徽因传》,徽因的一生,离不开三个男人。可是,使我最有感触的那个人,不是最终抱得美人归的梁思成,也不是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而是鲜为人知,默默无闻的金岳霖!
徽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三个痴情的才子围绕着她。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她结为伉俪,厮守半生;多情诗人徐志摩肯为她与原配离婚决裂,甚至为她的一场讲座匆忙赴约而英年早逝;而执着缄默的金岳霖则深情地默默守护了她一生,不动声色,终身未娶!
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一灵魂伴侣……”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是灵魂伴侣。我想,金岳霖的灵魂伴侣就是林徽因了吧!而且是唯一的一个!一起爱上徽因的三个男子,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又续娶了学生林洙,徐志摩追求徽因失败后又与陆小曼结下了另一段尘缘。金岳霖,这个看起来内敛甚至有点木讷的男人,只有他将自己对林徽因的感情悄悄地埋于心底,而默默地一个人孤独终老。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金岳霖用自己的理智以驾驭自己对林徽因强烈的情感,他对林徽因说;“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于是他选择了退出,此后三人终生为友,金岳霖总喜欢与他们毗邻而居。梁家每周几乎都有文学沙龙,而金岳霖总会是座上宾,他们志趣相投,交情甚笃。据说,每次林徽因与梁思成闹矛盾时,总会不约而同去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去裁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徽因,最终还是辞世而去。葬礼上,金岳霖的泪水,就没有停过。他为徽因写下了那幅让人永远记住的挽联:读后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徽因去世后,金岳霖再也不能伴她左右,孤独的他只能依靠美好的回忆度日。有一天,他把从前所有的老朋友全都请到北京饭店里,请的时候他没有交代理由,老朋友也不知为何故!直到宴席开始了,他才举起了手中的酒杯,平淡地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为他的痴情默默地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