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读后感(实用8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摆脱贫困读后感篇一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习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书中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
摆脱贫困读后感篇二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上世纪80年代末,正是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祖国大地,各地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经济建设,毫无经验可谈的时期 。但本书的这些讲话、文章,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即便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后的今天读来,也是大有裨益、颇有收获的。
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了闽东经济发展的几种关系。如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需要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相结合。既要避免把近期难以实施的远期目标超前化,又要防止把近期规划简单化。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关系。速度和效益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应该在追求更高效益的基础上来促进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同一。如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如果没有正确制定产业政策,结构生产力得不到充分释放,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速度和效益。如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对于闽东地区,开放和扶贫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此,运用到当前精准扶贫的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信心永远比黄金重要。习近平同志经常说:扶贫要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忧伤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一是要有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信心。党中央提出了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要坚定认真做都能做到的信心,摆脱不认真做都很难的情绪。扶真贫、真扶贫,打赢攻坚战。二是要有不当贫困户、不戴贫困帽的信心。贫困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人穷志不能短。不能因为是贫困户就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凡事都“等靠要”、“伸手拿”,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要有自摘贫困帽、自退贫困群的信心。三是要有当好领头雁的信心。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即要建设好农村党组织。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要保证村级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让农村党员用宗旨代替金钱、用理想代替实惠。
方向永远比努力重要。诸事都要在确定正确的方向后再行动,否则就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向习近平同志学习,一是做好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同志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和信访接待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所以提出的设想,切合实际。干部只有下到了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加大,才能增强忧患意识,增加责任感。
二是做到量体裁衣。结合闽东地区主要靠农业吃饭的实际,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在茶叶、滩涂养殖,及饲料工业等方面做文章,念好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在农村住宅建设上,改变人畜混居的旧习,将人畜分开,改变“贫困―不卫生―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状况。有的放矢,久久为功。三是做到协调发展。“欲速则不达”。应该看到,立足于追求高速度,往往对资源挤榨过甚,整个经济生活没有回旋余地,不恰当的速度会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一种破坏作用。一件事办得是否有意义、有价值,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应成为我们办事的座右铭。
执行永远比计划重要。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力更好。执行力不到位,再好的规划也是纸上谈兵,诸葛亮再能掐能算,没有关羽、张飞这一干猛将执行到位,那也只能空叹息。一要把党性观念贯穿于执行过程的始终。共产党的党性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精准扶贫中,要深入到贫困户家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先输血,再建造血功能,真正摆脱贫困。二要把产业发展带入到执行过程的始终。摆脱贫困,关键要有经济实力作支撑,要有产业作支撑。村集体要因地制宜发展集体产业,有马力带动村民发展。贫困户也要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之中,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到我要致富。领进门,扶上路,送一程。三是要把文化建设融入到执行过程的始终。移风易俗,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脱贫致富的有力保障。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精准扶贫也要引导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尊重他人、洁身自好、尊老爱幼。让摆脱贫困的群体在社会风尚、公序良俗上不掉队。
全书12万字,论及的问题方方面面。虽然书中所述是闽东地区,但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也将指引着我们在日常工作之中,在平凡岗位之上,以滴水穿石之功,实现为民服务之志。
摆脱贫困读后感篇三
党的以来,同志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诫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同志曾在福建工作近,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观点。最近,应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同志的重要著作《摆脱贫困》一书。该书初版于1992年,收录了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系统提出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集中体现了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同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书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党的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清新文风,是一个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整体,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党的之后,他又进一步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当时,他针对宁德实际,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廓清发展思路,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加快发展、后发赶超。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招是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特别强调了“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和“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的重要性。他还专门对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他强调,“闽东的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各项工作都要以改革总揽全局,扶贫工作也要贯彻改革精神”,“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他指出,“开放和扶贫对闽东来说,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扶贫的成果将是开放的新起点,开放将使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必须争取整体功能效益”。他就发展畲族经济指出:“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指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作用,读来特别发人深省。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当前,福建正在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才能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摆脱贫困读后感篇四
《摆脱贫困》一书是我们伟大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到1990年在浙江省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习主席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和极富前瞻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书中的理想信念、思想精髓、务实态度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通过学习这本书,让我体会深刻。“贫困”的首要含义是指物质财富的匮乏。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三个概念。细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正是这种真知灼见、积极精神构成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源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脉相承的政治信念,一如既往的家国情怀和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特殊,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主席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在学习中深刻体会到许多思想观点,都是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的根本要求。
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灵的闭塞、思想的禁锢、精神的懈怠。伟人邓小平说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发展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就辉煌得益于不断的思想解放。今天,我们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然要依靠解放思想这一法宝。“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进一步看,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整体的治理思想无一不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坚定地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解放思想、观念更新、保护地方文化,以文化的开放和交流增强广大人民的向心力、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文化推动国家的现代化治理,使人民从内心脱离贫困。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强调“务实创新、艰苦奋斗”。
他在工作期间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体现了迎难而上、铁杵磨针的韧性意志,体现了锲而不舍、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也诠释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思想坚定,更需要信念坚定,学习和弘扬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定破岩中”的坚韧意志。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
《摆脱贫困》中的精辟论述是总书记洞擦历史、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深邃见解;是总书记忧国忧民、振兴中华、安邦定国的真实写照;是基层干部与群众艰苦奋斗、激情创业、鱼水情深的生动展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摆脱贫困》远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脱贫,更是一项富有深意、富有远见、富有理想的伟大事业。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也是实现心中中国梦的洗礼,更是一次灵魂的共鸣。
摆脱贫困读后感篇五
《摆脱贫困》一书自面世至今已20余载,主要记录了习近平在宁德主政两年间,带头"四下基层",踏遍宁德山山水水,体察百姓疾苦,关切群众冷暖,探索脱贫之路,带领300多万宁德父老乡亲一心谋发展,全力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全书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将深邃的思想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倍感亲切。读罢此书,感触颇深、收获颇丰,作为一个宁德人,有责任把这份精神财富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
近年来,宁德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与20多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些80后,见证了太多脱贫致富的事迹。而这一切,与习总书记在宁德任上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铁心拼搏"的闽东精神有着莫大的关系。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正是在这种闽东精神的感召下,广大干部群众长期艰苦创业、默默奋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打了一个接一个的胜仗,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辉煌成果。习总书记离开宁德到福州赴任后,了解到宁德"脱离贫困线"的消息,他说,没有丝毫轻松之感,相距于我们的理想,相距于我们的目标,只能说是起步。如今的宁德,虽然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但与建成全面小康目标相比,仍不可回避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偏弱等诸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继续以谦虚谨慎的作风、坚持不懈的毅力,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再接再厉、奋斗不息,才有望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作为一个统计人,我认为,要传承闽东精神,应该结合本职,求真务实地做好统计调查工作。以本人从事的住户调查为例,近年来城乡一体化改革、样本轮换,无论是工作的数量还是强度,都是以往所无法相比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有的同志,家在外地,每逢报表期,周末连家都不敢回,生怕错过下发的审核清单;有的'同志,家有年幼的儿子,为了及时上报数据,不惜加班到深夜,面对家人的不解,也只能默默承受;有的同志,语言不通,就虚心地向老同志学习方言,一次次下点访户,用夹生的方言加手势,完成了对所有调查户的培训。也许他们从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歌颂过闽东精神,但是他们用身体力行,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闽东精神。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统计人优秀的品质,看到了闽东精神很好的传承,耳濡目染过程中,令我受益匪浅。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调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需要贯彻闽东精神,用于指导我们的统计调查工作。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像滴水一样,不心浮气躁,不妄自菲薄,坚持一个长久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累去追求目标。二要有不甘示弱的决心,面对困难不胆怯,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坚定发展信心,大胆拼闯,不达目标决不放弃。三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要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突破,大胆创新,以更高远的目标、更强有力的举措,谋划和推动发展。我相信在闽东精神的指导下,定能开创统计调查新局面,推动统计调查工作的不断发展!
摆脱贫困读后感篇六
身为一名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孩子,当我接到要选择一本红色读物丰富自己的精神的要求时,我毅然的选择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怀着求知的热情,慢慢地在这本书中汲取知识,去感受习近平主席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关爱,经过一个暑假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借此文章浅谈一下我读完《摆脱贫困》一书后的感想。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干部的基本功,就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确,只有干部联系群众,群众拥护干部,这样才会长久发展,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便是一个道理。贫困地区的干部要更努力,要比其他干部付出更加坚信的劳动。为什么?这就谈到了贫困地区发展的依靠!道路看似千万条,其实,最根本的道路却只有那么两条:第一条,便是党员干部的领导,第二条,那便是劳动人民,人民群众的力量。干部与党,干部是党的路线,政策以及方针的践行者,也只有干部到人民群众中去,与劳动人民获得密切深切的精神联系,才可以让方针与政策得到更好的实施与贯彻。
更是有“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这一句话。自古以来,我们讲究“得民心者得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要求我们依靠廉洁奉公,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员干部的责任。廉政建设更是历史使命,严厉批评所谓的“腐败不可避免论”。如果我们不承担起廉政建设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必然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失去民心。滴水穿石什么启示?这是一种锲而不舍的伟大奋斗精神,对与水来说,面对的,是看似坚硬永远不可能摧毁的磐石,一滴滴水珠前仆后继的奋斗,最后终于显示在了穿石的胜利之中。在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落后地区的发展,都应当像水滴石穿一样,一点一滴的努力奋斗,一点一滴的努力进取,任何一个人,都应当敢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
身为干部领导,就应当也必须应该做到:“为官一方,造福一方”这一成就。而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有句古话称:要想富,先修路。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着一句话做了其更为深刻的解释。路,什么路?必然不仅仅是单纯的行人之路。其第一个解释为:为劳动人民的商品疏通渠道,让人民的产品“出的去”,这样钱才可能“进的来”。身为桃农孩子的我更是深有体会,唯有保证好桃子的输出渠道,收入才有了保障。第二种解释便是,要搞自己的特色脱贫道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让贫困县不再贫困,而是成为有特色有特点的县。我深刻的理解这一说法,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适合搞旅游业,有的土壤肥沃适合搞大棚养殖,有的水质极好湖泊众多适合搞水产养殖。作为一方官员,应当全面了解地方特点,结合当下实际,造福一方。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更是令我感到受益匪浅。脱贫致富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关系?这便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了,这两者,正是人类自身生活的需要。所谓的脱贫致富,从某种方面来说,便是要在贫困地区建立物质文明,让物质生活满足于大众。但是,真正的脱贫致富,却又不仅仅理解为物质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想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以此相辅相成。两者结合,物质与精神,都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这才是真正的脱贫致富。
农村党组织的建设更是极其重要,这便是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农村党组织要做好坚强正确的领导道路,努力地将所有农民整合到一起,让农村党组织成为凝聚力的核心,脱贫致富的根本条件,便是千百万农民的团结奋斗与共同努力。去创出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所谓的大农业,不是指面积大,土地多,而是指农业的多功能,综合性,开放式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的小农业,所谓小农业,是说农业类型单一,集中耕地保护,这显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这样不好,不利于发展脱贫。反观大农业,是一种合理的,全面的农业商品经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农林副牧业相互发展的先例,但很少关注与他们之间的联系,而大农业,做的就是要令他们相互促进,综合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是要保证生态效益,之前的小农业大多面向自己,面向个人,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局面,而大农业,就是要打破这种固有的传统经济模式,去面向市场,追求真正的效益,让商品观念完全去替代小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一切都要讲究实际,脱皮致富更是要从实际出发,在新时代,更是要改变工作方法,转变思想态度,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脱贫致富的奋斗道路上去。不是靠简单的“我讲你听”模式,而是应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基层,与每一位农民建立起血肉间的感情联系,把思想工作做实做牢。更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总结失败的经验,总结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老话讲: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一个好的带头人,对于脱贫致富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一个好的领导者,便是一盘散沙,便是无将之兵。谁能真正做好带头人?要去实践,要尊求民意,必须弄出个好干部出来。
身为新时代的学子,面对社会主义脱贫致富对我们的呼吁与要求,我们更是要努力奋斗,学习足够的知识,为祖国事业而奋斗,更是为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摆脱贫困读后感篇七
我很爱读书,但是智识有限,往往领悟不深。《摆脱贫困》一书的大部分篇目,我粗读了一遍。我发现其中名言警句甚多,无论是引用先贤的,还是其首次阐述的,我们只要随便拈来一句,都值得思考一番,品味一番。我常常被他真挚的感情、执着的追求和灵动的思想所感动,每每有所收获,都会合上书本,仔细琢磨片刻。无奈我才疏学浅,未能全窥其中的奥义,今天权且摘出几句特别喜欢的句子,结合学习谈理解,联系工作谈启示,概括为"一立二脱三塑造",抛砖引玉向贤者请教。
首先,讲"一立",即:树立鸿鹄之志。
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这有很深的启迪意义。我们从小听惯了立大志的叮嘱,经过长年的历练,常常感叹自己的现实与少年时的大志是那么遥远,甚至开始"现实"起来,告诫青年朋友们"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他们也"现实"起来,却很少深入地了解立大志的辩证意义。理想远大,未必能够完全实现,但是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使之奋发图强,向理想的方向前进。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统计调查事业的干部也要有这种鸿鹄之志,不要以为自己身处"清水衙门"就怀着弱弱心态,不敢谈理想,不敢说未来,不敢对统计调查事业做一番规划,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一番设想。实际上,不管你具体做什么业务,从事哪一项具体的工作,如果我们有一个更高的视角、更宽的视野去想问题、看问题,我们就能把当下的事情看得更清一些,把当下的问题想得更透一些,就会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自觉和从容。
其次,讲"二脱",即:摆脱贫困意识和摆脱思想贫困。
一是摆脱贫困意识。《弱鸟如何先飞》中有句话说:"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又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中说:"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就矮人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这样的话,换个有实权无实权、有资源无资源的角度,就好像是在说我们自己。今年,我有幸参加了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督导工作。通过多次的下乡,多次与基层干部的互动,我发现,统计部门是"清水衙门"、统计工作"无权无势"、统计干部"位低身卑"的观念在我们的队伍中还普遍存在。他们认为我们自身缺乏资源,还要求人办事,底气很不足,心理上就低人一等。所以,办事时小心翼翼,精神气质上也像"小脚女人",不够大度,更不敢展开格局,这种贫困意识必须摆脱。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公事,不是私事,不藏着掖着,光明正大。工作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但我们不是要求得到别人的可怜,心理上必须自我拯救,必须挺立起昂扬的精神气质。
二是摆脱思想贫困。作者说:"全书的题目叫‘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那么如何摆脱思想贫困呢?他在《从政杂谈》中说:"人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任何一个人,即使智商很高的人,都不可能一次性就求到事物的‘是’。""切忌自以为是的最好办法就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向老同志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充实头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是的,摆脱思想贫困方法就是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其他单位学习,但有疑惑,问天下,问苍生。这里我也想到我们队伍里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许多干部,在统计系统一干就是几十年,没有再接触过其他工作。我们许多新生力量,大学毕业后直接考进我们系统,没有其他机关或企业的工作经验。多数一直在一个单纯的环境里工作、成长,所以,思想意识里缺乏比较,缺乏碰撞,缺乏由差异性思维而衍生的创新活力。所以,希望我们的干部能有机会与其他队伍、其他单位更多的交流、学习、合作,无论是省直、市直,还是县直,有利于干部成长的机会多争取一些,不断固化,形成机制,成为特定资源,让干部在这些平台的锻炼中开拓视野,获得成长。
其三,讲"三塑造",即:塑造担当意识、塑造刚正意识和塑造坚忍意识。
一是塑造担当意识。在《干部的基本功》有句话:"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样的话极其富有警示意义,特别是后一句。我们常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有一定道理,要求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安于本分,不要擅权,不要越位,但又不对,主要看怎么理解这个"谋"字,虽不在其位,但我们可以认真思考我们的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得失,积极主动向"在位者"建言献策,如此,虽不在其位,也可以尽一份心力。这话归根结底,就是要有主人翁意识,要把所从事的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真正地担当起来。有的人,觉得自己身微言轻,不敢担,怕担不起。有的人说,统计调查本身就不是什么大事,不在中流,何须"浪遏飞舟"?作者引用孙中山的话说:"一个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不过话锋一转,又说:"但是世界上没有孤立的大事,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做大事’上,青年干部都要一种老实的心态,甘做最普通的事,乐于扮演拾遗补缺、跑龙套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塑造担当意识,守住清贫、甘于奉献,担当起统计调查事业兴旺发达的使命。
二是塑造刚正意识。作者在《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使命》中说:"自身不正,何以正人?‘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说到刚正,倒不是说我们自己有多么不正,而是觉得,我们有了刚正意识,心里就会充满阳光。还是回到我们统计调查干部办事底气不足问题。我来自基层,知道做统计调查工作很辛苦,基层更如此,很多事情要求人,被拒绝,吃"闭门羹",甚至被无端责骂的事情都有。长此以往,心里就特别憋屈,久而久之,心里就阴冷起来。结果,自怨自艾、自我放逐者有之,沉沦幻灭、自暴自弃者有之。实际上,身卑不敢忘国忧,小人物也要自珍自重,我们统计人也需要内心刚正。所以,我们特别需要一股浩然正气,需要一颗熊烈的太阳,鼓舞和引导自己。左宗棠有一句名言:"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我特别喜欢这句话。为什么他能做到呢?因为他心里光明正大,有一股浩然正气。胡林翼曾说,只要我所办的事情目的正确、光明,手段就可以灵活,因为心里没有阴暗面,所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是塑造坚忍意识。作者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说:"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是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又在《从政杂谈中说》"在原则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讲策略。"这告诉我们,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有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我们的事业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我们的人生无论处于什么位置,要有长远的视线,要有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意志,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统计调查工作是辛苦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锦绣河山,它有它的美,它有它的壮丽。我们应该树立理想,下定决心,在前行的道路上锻造我们的品格,锤炼我们的意志,展示我们的轻柔。以修心的姿态前行,以苦行的毅力坚持,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今年10月29日,我到龙岩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督导工作,随身携带了这本《摆脱贫困》,读到三分之一时,已被作者的勤勉和坚持感动。我随即写了这么一条微博:"出差路上,读习氏文章,有‘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之感慨。其今日能把新政之火烧的这么旺,基于长期在基层的才识储备,缘于对积弊的常年观察。楚庄王云:‘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所谓蓄势而待发,厚积而薄发,即如是。"
我深信,当年在宁德主政的同志:他是自信的,因为志大而远见;他是虚心的,因为他勤奋而好学;他是从容的,因为无悔而坦然。王羲之的《兰亭序》,文末有这么一句话:"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轻轻合上书本,也有如此质朴的感受。
摆脱贫困读后感篇八
我们都是平凡中的一个,无论是谁,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滴水穿石的坚韧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说过的一样:"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这种粉身碎骨有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牺牲。虽然这本书是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写的,但是在其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和务实的态度,还感受到对于我们一个大学生而言应该具有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持,我想这应该就是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在书的序言部分,有一句话让我觉得印象特别深刻。"我们一向认为,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成天想到的,不是向人伸手,就是怨天尤人。这种精神状态,怎么能摆脱贫困呢?我们主张思想要解放,工作要扎实。工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要一点一滴积累。凡事反求诸己,立足于自力更生,就能丢掉包袱,轻装前进。如能持之以恒,就能滴水穿石。"这几句话说到的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政府在力求摆脱地区贫困上的思想教育,更有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认真态度和踏实的作风,俗话说人穷志不穷,再穷也不能穷了志气,有一个好的思想态度对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成功道路上的一剂良药,无论是国家官员、政府还是我们任何一个平凡的大众。
讲摆脱贫困,从中央、地方各领导干部的角度来说,首先做到的是密切联系群众。在书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对于如何走群众路线而做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上的决定,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清楚的看到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在深入基层、走进基层上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古人的这一治政之道在如今也依然适用。过去由于国民党领导的腐败而失去了民心,而中国共产党却在始终坚定不移的走向群众,这也就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古至今,我们都不难看出一个深入群众、深得民心的领导阶层对于一个国家的建设有多重要,而谈到该如何深得民心这一问题上时,我认为在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之时所做的反腐之举就是一个深得民心的方法。官员腐败是历来国家政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也一直处于不断打击的过程中,而近年来的反腐倡廉工作的顺利开展,给了人民安全感和依托感,不少贪污的官员的落马让人民心中有了底气,有了依靠,这就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因为值得信任,所以民心所向,这也为如今社会的不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党和人民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发展奋斗。“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条真理,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需要做到的,无论是党中央的领导干部,还是乡镇的'领导干部,无论官职的大小,其核心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包括了在各个方面的建设,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的建设。
发展经济是摆脱贫困的重要方法。其中也要意识到发展经济必须要有针对性,宁德地区虽然工业基础差,但是农业不差。如今也有部分地区专门发展农业,利用科技带动农业的专业化发展,这不仅为国家提供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也让农民有了保障。除此之外,针对性的发展农业也会相应的控制人口流动,将农民留在农村发展农业,让城市和农村之间既有一定的界限,又互相联系,各司其职一样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我们国家也正在努力,将农村专业化水平、科技化水平提高,实行创新农村社会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不能只单一的发展经济,与经济发展有着同等重要地位的还有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是货物流通的一个重要的渠道,起着加强与外界联系同时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发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铁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带给沿路国家和地区的便利。在书中,作者强调“应该在追求更高利益的基础上来促进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欲速则不达,应当看到立足于追求高速度,往往是对资源的挤压过剩,整个经济生活没有回旋余地,不恰当的速度会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一种破环作用。”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一些国家过快的经济发展带给了社会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延伸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一些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越来越糟糕,这个地区连最基本的发展载体都没有了,又何谈发展,因此要想让一个地区发展起来,就必须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生态环境,提供足够的资源。森林资源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资源,而在书中也写到"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林业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好林业就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森林资源的利用,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这样几点措施:一是完善林业责任制。这就意味着农民种林有了保障,同时解决了群众的怕变心理,让林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二是健全林业经营机制。这样就使林业的发展有了具体的规章制度,从而减少了滥砍滥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综合开发,使得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当然就一个森林资源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问题,由于森林资源的可再生周期比较长,如果只是依靠这一个资源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就需要开发一种崭新的资源,我这里说的资源并不是自然资源,而是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后闽东农村就剩余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对于这个地区的发展有好也有坏,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陷入进一步的贫困,在《摆脱贫困》中明确提出:"对于剩余劳动力我们应该及时疏导,把这些劳动力引向山海开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农村经济上新的台阶"。这就意味着只要能有效的利用这些富余劳动力,就可以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提到的另一个重要的建设与我们青少年密切相关,那就是共青团建设,这一建设在书中有明确提到,也给了我一些启发。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是青少年一代的象征,我们青年学生具有的是朝气蓬勃的气质,散发出的也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动力与正能量,作为新的一代,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协助党一同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在共青团建设的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顺应改革的潮流,从实际出发。唯物辩证理论就强调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所以我们也应该在建设中避免一个模式的占领,而应该从各区的的实际出发,为地区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发挥青年组织的创造能力,为国家增添人才。其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要服从党的指挥,服务党的工作,同时也要有自身的发展特点。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很容易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做事情过于急躁,没有耐心和毅力,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要切忌操之过急,在处理问题上要善于分析,掌握事情的发展趋向,在思想上要积极向上,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最后还要做到为全体人民服务,共青团要以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重,青年要在重大事件面前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符合人民利益的决断,不可枉然评论或决断一个事件。
一个贫困地区还需要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都是一个地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质文明建设就相当于是经济建设了,而精神文明建设则是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和保障。作者说过“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贫困地区的经济落后有自然和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也就是地区领导能力的缺乏了,而自然因素则是地区先天的资源匮乏,地理位置的偏僻所引起的了,自然因素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人文因素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并必须去改变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改变人文因素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从而调动干部和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科技脱贫致富。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做到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的特色发展,做出与地区发展相适应的产品特色,这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摆脱贫困,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完成的任务,不可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