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与劣势分析 优势劣势心得体会(模板11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优势与劣势分析篇一
正如人生是一场赛跑,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应对自己的劣势。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对于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优势和劣势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无法改变它们的存在,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心态和行动来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弥补我们的劣势,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了解自己的优势是关键。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我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这是我在团队合作中的一大优势。在我的团队中,我经常充当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能够促使团队成员更好地相互配合,达到共同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从中学到了如何更好地和不同的人合作,平衡不同意见以及解决冲突的能力。这种优势让我在团队工作中显得出色,并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和尊重。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自己的劣势。我的一个明显的劣势是缺乏耐心和坚持。在我追求某个目标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失去兴趣或者遇到困难便放弃。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然而,我明白劣势并不是不可改变的,通过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采取积极的行动进行改进,我可以设定目标并付诸实践来改善自己的耐心和坚持力。我可以通过建立自律的习惯和寻找他人的支持来帮助我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我一定能够最终克服这个劣势。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专注于优势来弥补劣势。即使我们有一些明显的缺陷或者劣势,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自己的优势来取得成功。比如,如果我发现自己对于数学很困难并且成绩不好,我可以专注于我的写作和艺术天赋,这样我可以在其他领域中表现出色。这也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当我们专注于我们的优势时,我们会更加有动力和自信,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潜力。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来弥补我们的劣势。与他人合作不仅能够强化我们的优势,还可以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来帮助我们克服自己的劣势。比如,当我遇到困难时,我通常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和建议。这种合作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问题,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我学会了谦虚和倾听,以及如何从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中受益。这些合作为我提供了改善自己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最终,优势和劣势是我们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积极利用和改进它们,是我们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关键。通过专注于优势、与他人合作以及克服劣势,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无论我们所面对的挑战有多大,只要保持正确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我们一定能够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弥补我们的劣势,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优势与劣势分析篇二
论女秘书的优势与劣势
在当今社会,秘书一词出现了很多歧义,比如:小秘,会让人觉得是靠自己的美色在自己的工作单位站住脚,与自己的上司有不寻常的关系.公关也是秘书的另一个代言词。“文秘,什么?给人家当小蜜?”几年前孙小姐还经常听到有人半开玩笑地曲解她所从事的职业,但最近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智联招聘和新浪招聘联合进行的职业吸引力调查中,“文秘是可以积累经验的职业,是走向管理岗位的阶梯”这一观点却得到了48%的公众支持。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一样,在求职过程中均同样要遵循一般规则,讲究技巧。此外,针对现今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对女大学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现象以及女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使女大学生择业的难度会大一些,主要应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一、发挥自身优势
1.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女性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强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女性驾驭文字的能力,在语法、造句、阅读能力等方面都比男性更为出色。
2.思维能力的优势。女性在对三维空间的认识能力上往往略逊于男性,但她们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密上却普遍具有优势。
3.交际能力的优势。女性普遍具有和蔼可亲、容易与人相处、感情丰富且善于体谅别人的处境和困难的特点,在社会场合或工作协作中能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4.忍耐力的优势。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这是女性的一大特点。大多数女性工作耐心持久,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二、克服心理障
从根本上讲,能否战胜自身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败的关键。女大学生应该注意克服这样几方面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自卑,是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地位评价过低,自己看不起自己。这一消极、有害的心理在女大学毕业生择业中普遍存在着。而对激烈的择业竞争,不少女大学生普遍给自己设置了心理障碍,所以有人说,女性成功的主要障碍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2.依赖心理。一些女毕业生平常养成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面对职业选择,也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因此错失了许多良机。
3.自负心理。过高地估计个人能力,失去自知之明。自负心理在女大学生身上反映突出。在求职时,过高地估计自己,这个单位瞧不起,那个单位也不遂心,而用人单位对这种缺乏自知之明,自视清高的毕业生是不愿意接受的。
三、积极进取
现代社会对女性、对女大学生要求近乎苛刻,对其自身整体素质提出了比男性更高的要求,特别要求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有较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基本技能,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备敬业精神。
国际在线报道:女性想升职,难!——不久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女性受访者和男性受访者的回答不约而同。
有趣的是,调查同时显示,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在金融行业的从业女性当中,有77.11%的人认为自己在升职问题上处于绝对的劣势;而在向来被认为是女性占重要地位的“行政/人事/后勤”类职位上,从事该类职位的男性被访者,有65.9%的人认为在此领域男性升迁机会更大。在“文字/艺术/设计”类的男性从业人员当中,只有40%的人认为男性升迁机会较大,而认为女性升职机会较大和升职与性别无关的选择各占30%。在前程无忧组织的这项调查中,67.8%的职业女性认为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男性同事更容易得到升迁,只有3.26%的女性认为自己比同等条件的男性更容易获得升职的机会;男性方面,55.3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女性升职容易,但有15.45%的被访者觉得女同事的升职机会比自己要大。另外,男女双方都有近30%的受访者认为性别的差异其实对于升迁与否毫无影响。
在高级管理类职位方面,女性高级管理者有58.73%认为男同事更易升职,36.51%的人认为性别对升迁与否并无影响;而男性高级管理人员有60.98%的人认为男性升职机会更大,认为女性更易升职和性别差异与升迁无关的同为19.51%。看来在受访的高级管理类人士当中,女性的自信程度要比整体情况高一些,“玻璃天花板”的理论也许更多地存在于男性高管人才的心中。40.89%:沟通能力是最大优势。
做文秘也有苦衷。调查中,13%的人觉得文秘“在国外是越老越值钱,国内却还以年轻取人”。看看各个招聘广告就可以明白,过了26岁,可以选择的单位就得 “打着灯笼找了”。“尽管人们对文秘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可国内用人单位对文秘年龄的要求却保持了下来。”人力资源专家梁先生有些无奈地感叹道。此外,认为“文秘就是一个过度性的职业,没有专业可言,是女性结婚前的好职业”和“做文秘就是打杂,跑腿,没有什么前途”的观点,在这次调查中也分别得到了10%和7%的人赞同。
清早,一个盛怒的领导要求秘书立即写信给公司的合作伙伴,宣布与之断绝一切往来,秘书小姐不动声色地应下了.傍晚下班前,秘书小姐年青出一封写好但未发出的信问领导:“信写好了,您看,是现在就砝码?”—这是国外秘书培训教材中的一个案例.编撰者对女秘书的做法赞赏有加,因为这是最合乎礼仪而又最有利工作的.当场顶撞领导,批评他欲与对方绝交的做法太意气用事,显然是火上浇油;听话的照办,立刻写好信,可能引起严重后果.这位秘书既按领导的要求做了—立即写好信;又在时间的延迟中给了领导充分考虑,全面权衡的机会—一直到八小时后才问领导是否是真要发出.作为下级,秘书人员服从了领导;作为智囊助手,秘书人员帮助了领导,提醒了领导.这种帮助和提醒又是多么的巧妙,领导的权威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却有了重新考虑在作安排的机会.可以想象,当秘书晓得的信交给领导后,领导可以冷静地处理它,无论发出与否,都将是更成熟更理智地考虑的结果,其合理信肯定超过清早盛怒下的决定。
调查同时显示,有40.89%的女性认为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自己最大的职业优势,只有9.8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相对男性而言完全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另一方面,男性受访者也认为善于沟通与协调是职业女性最大的优势,但比率降为33.72%。同时,有21.48%的男性认为身边的职场女性与自己相比没有一点优势,不难看出,职场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男性对女性的职业能力多少存在一些偏见和不信任。针对职业女性的劣势问题,较多的女性受访者选择了逻辑分析能力较弱(28.04%)和缺乏冒险精神(33.23%);而这个问题在男性受访者中,41.40%的人认为逻辑分析能力较弱是职业女性的致命伤,只有21.28%的受访者认为女性的冒险精神不如自己。
在薪酬方面,无论男性女性,都有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薪酬与性别差异无关,其中来自广东地区的女性有近70%认为自己的薪酬和男同事没有差别。不过另一方面,认为同样工作男同事收入比自己多的女性仍然占到了38.19%,而认同此项的男性则只有21.55%,并且在“市场/公关/广告”类别的男性从业者当中,认为女同事薪资比自己高的人比认为男性收入更高的人多出了近4个百分点。1.25%:30岁后辞职回家这位秘书小姐为迷失人员在领导的非理性行为发生应如何应对,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曾专门谈过利益的润滑缓冲作用,在秘书与领导的关系中,恰当运用利益来缓冲紧张空气,领导矛盾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这是用说服,劝解,争辩的方法来阻止领导的行为,绝对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越是在非理性是,一个人越不能接受理性的劝说,可以说,此时唯一的途径只有礼仪.所以,尊重却不原样照办,服从却仍坚持明辩是非,是秘书秘书人员应有的礼仪品质和工作手段。
当遇到各种困难,挫折,麻烦时,领导可能会失态,或大光其火,或醉酒流泪,秘书此时同样可能是情绪最糟糕的时候,也极易进入非理性状态,以非理性对抗理性,其结局将不可收拾.在这时,秘书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给领导充分的宣泄机会.也许秘书的内心十分委屈,但这种维护领导,顾全大局的忍耐,回使领导在领导冷静下来以后,格外尊重你的人格.在公共场合领导的失言,失态,或被众人弄得很难下台的时候,秘书要适时地为领导寻找恰当的台阶,或转移话题,使众人的注意力从领导身上转开。
在与异性领导相处时,主观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尊重对方的同时再加上一重对对方性别的尊重,这是文明的必然表现。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女性秘书会异性领导的某种不尊重的行为干扰,这也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面对这种状况,女秘书应作仔细分析:倘领导在醉酒或某种压力下一是失态,不妨少作计较,因为领导在事后会因自己的失礼而后悔,甚至主动向你道歉,以此为把柄而要挟领导反而是无礼的.倘领导心存不轨,则应正色提醒批评,但不要出语太重,也也不用直接的责骂之词,主要以自己的正气和正言来唤醒领导的良知从而使他收敛自己的邪念.倘这为领导就是一个用意险恶,心存淫邪者,那秘书就应在坚决痛斥批判他的同时,考虑是否与他共事,甚至诉诸行政或法律手段,因为对社会的邪恶现象,坚决打击才是最应取的办法.而防止这种无端侵害的关键,是秘书人员的自尊自重,一身正气,行为检点,即使有人心存邪念,也不放肆。根据调查,面对职业女性30岁以后如何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女性受访者的答案比较平均,分别为:“争取创业,自己做老板”(29.66%),“走好职业道路,谋求晋升高级职位”(37.56%),“工作追求稳定就好,主要重心放于家庭”(31.53%),只有1.25%的人选择了“辞职回家,相夫教子”。而男性的立场则要鲜明得多———65.79%的男性被访者认为女性在30岁以后应当在稳定工作的同时,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到照顾家庭上,同意女性创业、继续职场打拼和做全职太太的分别为9.23%、20.31%和4.66%。
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位类别的女性对待今后发展道路的观点也不同。信息技术/互联网行业的职业女性最多的选择是30岁以后更多地照顾家庭(36.07%);而电子技术和加工制造行业的职场女性则把目光投向了晋升高级职位,其中加工制造业的女性希望在30岁以后获得高级职位的更是占了将近一半。有意思的是,从京沪穗这三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地域来看,各地不同的职业环境和文化差异,使得三地的职场男女们对于该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北京的职场丽人们最想的是创业(35.94%),而上海和广州的女性期望自己做老板的只有25.36%和29.21%。在上海,选择追求工作稳定,将自己重心放于家庭的职业女性有34.50%,比北京和广东多出了近5个百分点。与此相得益彰,上海男性希望女性更多地关注家庭的比例也是最多的,达到了71.98%,广东紧随其后(71%),而北京则低于平均值(61.37%)。“而即使女性本身凭借着九分实力、一分运气而升至高位,也不可能从此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唐雅君说,“作为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先锋,这些所谓的“女强人”受到大众瞩目在所难免,而这种被人看成指针、时时受到他人评价,本身就是莫大的压力。
上海悦捷网络有限公司行政总监陆敏敏说:“我刚从业时非常谨慎小心,生怕犯错误。结果不仅表现为缺乏冒险精神,而且还过分关注别人对我的评价,总是考虑什么样的回答才是正确的。但是,经过痛苦的磨练,我学会了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能力。现在我很高兴地说,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是正确的。人人都会犯错误,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广通市场总监谷海洁的一个朋友,遇到个这样的一个问题:她曾经在一家公司做销售总监,当时这家公司有两个销售总监,另一位男性销售总监是先来的,虽然她要比男的强,却强得不多,因此,从各方面,她对自己的要求都非常高,从职业形象到做事风格上,很职业化,又不苟言笑,把自己当作一个男性。结果她被升到了副总的职位,领导这个男性,但这个男性的销售总监,非常生气,有种被侮辱的感觉,以至于他们在开例会时,男性销售总监对她公然地说一些不礼貌的话。这种局面一直闹得很僵,最终一个辞职了结。能够坐到高级位置的女性永远是凤毛麟角,这一切往往需要超常的付出才能够获得。从内心深处来讲,大多数女性经理人很怕在生活中把自己放在主语的位置上,而习惯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我们常听到一些女性经理人的感叹:工作使我们疲于奔命、爱情使我们伤痕累累„„。
“男领导不能配女秘书”,在很多支持者看来,有利于限制男性官员的私欲膨胀。由于把私欲与情欲、情欲与女人直接挂钩,因此先禁了女人再说。这种方式好像对待戒毒者,要让吸毒者戒毒,首先令其远离毒品。这里的吸毒者便是有腐败可能性的男领导,而女人就好比毒品。
我也痛恨腐败,我理解人们要求根除腐败的迫切心情。但是从简单的逻辑出发,不仅认识不到将女性等同于腐败的谬误,而且忽视了这种思路的后果。禁女秘书,我不知道男领导从中可能得到多少好处,但我知道女性肯定可以从中得到的很多坏处——最起码的就是限制妇女就业和日益强化的性别歧视。
所谓歧视,指人们因为某些差异而在权利、工作机会上得到不同对待。这个差异,可以是种族、阶级、年龄、性别、性取向、身体等等。因为性别而得不到同等对待,就是性别歧视。秘书是公职领域,秘书工作虽有分工不同,但是和财会、管理、组织人事等部门一样,在决定具体人事录用时,应该考察的是公务员的能力。除非可以证明某一性别缺乏胜任秘书工作的能力,否则就不能限制这个性别在该领域里工作。秘书工作不是用性器官来完成的,因此,无法证明妇女因为性器官与男人不同而不能完成秘书工作。
话说到这一步,只怕有人要喝一声,你这可是给脸不要脸,自己把窗户纸捅破了。且慢,就算女秘书和男领导性器官结合到了一起,因此侵害公权;那滥用职权的直接责任也在领导那里,可是,为什么不首先追究领导责任?要说女秘书跑不了间接责任,那又为何不说两人同罪却只惩罚女人?何况,即使有秘书与官员联手侵权的事实,为什么要禁所有的女秘书而不是禁的个别的坏秘书(无论男女)?对领导当然应该有工作作风的要求,可是四川省的规定对于女性却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那就是说,不论领导干部作风如何,也不论女性公务员能力如何,只要领导是男的、秘书是女的,他/她们就不能共同工作。考虑到目前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是男的,那么,四川文秘专业毕业的女性,就连竞争上岗的机会也没有,绝大多数秘书岗位非男莫属。
可悲的还在于,秘书这个行当,曾被视为适于女性的领域;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与男性不平等,即使妇女进入工作领域,她们在职业结构上依然处于从属性、服务性的层面,难以进入决策层;就算进入决策层,也是正职少、副职多;能够握有实权而进入高级决策层的妇女更是屈指可数。四川省的规定不去改变这个局面,却变本加厉地排挤妇女,让她们已经占据的领域也无法立足。
有人说,你们女人干点什么不好,何苦巴巴地要给男人当秘书?这真叫饱汉不知饿汉饥、站着说话不腰疼。在下岗工人中,女性已经占了大多数;如今,行政部门名正言顺地开始排挤女人。上行下效,如果省委办公厅可以剥夺妇女竞争秘书岗位的资格,那么何以防止其他下属单位、非国营企业出台歧视性的用工政策? 联系几年来一直不消停的“妇女回家”的讨论,可以看到在目前市场经济转型期妇女面临的双重危境。一方面是激烈的就业竞争;另一方面是男权的思想压迫。以妇女作为政治腐败的代罪羊就是男权逻辑,这无形中帮助腐败官员开脱罪责,转移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以禁止女秘书为例,制定这条规定的人就是以男性为中心在考虑问题,这条规定貌似限制男性,实质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保护男性利益,牺牲女性利益。
女性被推到这个位置,原因在于歧视妇女的悠久传统。因为在男权文化中,女人不是人,仅仅是对男性有用的性工具。其功用一是传宗接代,一是相夫教子;至于娼妓、妃妾都是这些功能的派生。中国人的“食色性也”,实质是相对于男人而言,所以,女人常常被当作“色”来定义。今天一浪接一浪地排挤妇女,无非都是要把妇女逼回传统上所谓的私领域——家庭,回到妇女的传统角色。
要爱岗敬业,工作脚踏实地,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对自己负责的事情拿得起放得下。要淡化自己的性别和身份,时刻牢记秘书的天职只是做好经理的后勤。你不是花瓶,不是女招待,你惟一的标识就是你的能力。老板聘用秘书是在找得力助手,不是培养情人--成本太高。
3.端庄大方,举止得体
天下最愚蠢最可悲的女人就是爱上自己上司的女秘书。这种爱情的未来必然不被看好。如果你是幸运的,你的上司还是单身贵族,结果意味着你必须结束在这家公司的职业生涯,何况这种几率少之又少;如果你是不幸的,你的上司早有家室,你将不得不准备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异常艰巨的、让你身心俱疲心灰意冷的战役.并且,这场战役注定要以你的惨败收场;并且,你的痛苦是不被同情的。
因此,我觉得女秘书的优势与劣势是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解释,而如今当代社会就没那么多的分歧.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人们的观点也在进步.所以在讨论它的优势与劣势是也就不是绝对性的问题了。
优势与劣势分析篇三
保险二班 孟祥飞 260503219
对于一个即将步入大四的我们来说,就业不再是一个遥远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找实习的地方了。我们现在必须为自己将来的择业做一番权衡,国企、私企和外企,还有自主创业究竟那一个更好。
我觉得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或是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那么其做出的选择必然会不同。对于我而言,我更向往去外企。因为外企有其特有的优势:相对较高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高品质成熟的产品;品牌和形象优势;比较讲究诚信,尊重游戏规则;长远眼光的市场和销售计划;有经济和财务实力,待遇相对稳定;公司管理相对科学,可以提高外语水平等。
其实除了以上提到的优势外,我最看重的是外企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国企和私企的一个巨大的缺点。
举个实例,我的几个同学先后去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公司和中英人寿保险公司去面试。他们回来后的叙述更加坚定了我努力进入外企的决心。人保的面试在一个人声鼎沸的大会议室中进行的,原本预定的面试官没有到,由另外一个人进行面试。面试的内容极其简单,只是让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问是否可以做外勤(招聘信息写的是召内勤),然后就让回去等候消息。在接到通知的时候,对方还要求缴纳500元。对于这500元的用处,不同的同学得到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培训费,有的说是怕泄露商业机密,还有的说是用来购买职员忠诚保险!
平安保险公司的面试要正式一些,在一个专门的屋子来进行面试,一个面试官面对五个面试者。面试官除了要求面试者进行自我介绍外,还会问一到两个问题。但是也存在草草了事的时候,还让交250元钱,名为培训费。
这就是这两个公司进行面试的概况,并不是很职业,而且两个公司在面试者面前互相攻击对方,让人感觉它们好像不是全国超一流的保险巨头,而只是街头的小商贩。
而我们到了中英人寿公司感受到了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职业化公司。首先面试有其特定的地点,而且是三个面试官对一个面试者。除了自我介绍外,我们还需要应对这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说是很刁钻的,知道面试官觉得没有什么可问的了为止。而且整个过程公司方面没有要求我们交什么样的钱,或是恶意攻击其他公司。由此可以外企的企业文化要明显好于国企和私企。
我想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无论是对我们个人还是企业的长期发展都是极有好处的。而我认为我国的保险业要想有一个健康的、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哪怕只是一个小地方的小部门。
至于自主创业,我认为这个真的不适合我。首先,自主创业的资金不多要来自于父母,我们大学毕业了,还没能给家里赚钱就又开始要钱,这个对于我来说不太可能,而且家里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其次,自主创业所要求的能力我想我还不太具备。此外,自主创业就意味着承担所有风险,这对于那些资金不够雄厚的创业者来说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所以我还是选择外企去发展。
优势与劣势分析篇四
1、我的竞争优势(strength)
对于大学生而言,所谓“优势”主要分为个人优势和资源优势。所谓个人优势,指的是你纯粹属于个人因素、不随外界因素变化的优势,比如说你很聪明(能作为优势,那当然不是一般的聪明了),又比如说你很漂亮(能作为优势,那当然不是一般的漂亮了),其实这些都是优势,你可以先记录下来,但真正严谨地分析下来,应包含的领域应该更宽些。比如有些人口才很好,有些人交际能力出众,有些人酒量特别厉害,有些人具备某些文艺体育类的特长,有些人很容易在第一印象给人以信赖感,而有些人大学时系列地读过一些书,形成了某一领域较系统的知识,这些都是优势,也比较显性,你很容易自己就把握到。口才好的可以从事需要与人打交道、需要说服别人的工作;酒量厉害的适合做销售或公务员,或者公关类岗位,(值得注意的是,过度饮酒是透支生命,可借此起步,但不可长久如此);有文体类特长的,说不定瞎猫碰到死耗子,招聘企业需要这类人员,或人事部招聘的那家伙和你一样喜欢篮球,而且进入公司后可以借此很快和同事打成一片,增进人际关系;在某一领域有系统知识的,很容易在别人面前形成“渊博”的形象,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总是有些敬畏的,就好好发挥你的优势吧。
2、我的竞争劣势(weakness)
如不善言语、含羞、粗枝大叶、知识贫瘠、学校比较差毫无品牌可言、专业冷门或太过热门等。分析劣势的目的不是使自己变得更沮丧,而是使自己了解该如何避开这些劣势,使自己在职业之路上变得更聪明些。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挑战这些劣势,坚信“一切皆有可能”,倒也不是不行,只是困难会多出许多,而我也只有“敬仰之心,滔滔不绝”了。
大学生也有些较通行的劣势,需提醒自己注意。比如:缺乏经验,自我期望较高并因此造成在职的不稳定性,学校的知识很可能比较陈旧而不适用于企业,现代大学生活可能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气(如懒散、易抱怨、不关心他人、及其他基本素质方面的问题)等。
二、我面对的机会和威胁
1、我的机会(opportunity)
所谓机会,主要指外界而言,当然也包括学校可能提供的诸如“出国”、“进修”、“考研”、“对口实习”等机会。不要以为校园内往来奔告的诸如“某某企业来学校招聘啦”才是传说中的机会,然后使尽各种江湖招数去“把握”这样的机会,如果你居然用这样狭隘的视角来做“战略规划”,这篇文章你就甭往下读了。机会的分析其实需要很广的视角,宏观上包括国家的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各区域的产业发展态势、行业趋势等,微观上包括搜集到的来自各企业、政府部门、人才市场、学校或学长们提供的各类有利的信息。尤其要关注新生的、或高增长预期的职业领域,和自己专业或自身优势有关的边缘性、复合型职业领域,职业竞争者薄弱,国家强烈倾向的人才政策等利好信息。
2、我的威胁(threats)
所谓威胁,包括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人才需求饱和,所学专业领域过缓的增长甚至衰退,新的低成本竞争者(甚至是技术上的替代者),人才需求方过强的谈判优势,不利的政策信息,新提高的职业门槛等;也包括来自自身的,比如身体健康隐患,家庭不稳定因素,糟糕的财务状况及还款压力等。
优势与劣势分析篇五
td能够被itu规定为3g三大国际标准,已经证明了其优势所在。但是,td的优势并不明显,相对另外两大标准,其综合竞争力明显处于下风。目前,td唯一的出路是在我国首先进行实际组网运营,总结经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形成稳定的网络环境。然后以此为契机,将td推向世界。
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td首先在我国进行运营也有诸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三大优势和三大劣势。在此进行简要说明。
优势:可以说,td的优势还是明显的,总结出来,主要有三大优势。
第一,技术优势。
td-scdma是两项技术的结合,即同步cdma技术与先进的tdma/tdd系统。td-scdma系统不需要使用对称频带,从而大大提高了频谱的使用效率;同时由于其采用非对称传输方式,从而成为移动数据业务的理想选择。
td-scdma技术的主要吸引力在于高的频谱利用率,因而系统设备组网成本较低;td-scdma系统遵循3gppr4/r5规范,能满足提供优质语音和高速数据业务的大容量网络建设需求;td-scdma系统支持由gsm核心网平滑升级而来的3gppr99核心网,从而在节省投资的同时尽快提供3g服务。
td-scdma的主要技术特点包括: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频谱灵活性;特别适合于非对称移动数据应用;更低的无线发射功率及更高的接收灵敏度;支持3gpp r99/r4/r5网络平滑升级;在知识产权上有一定的力量。
上述技术优势意味td-scdma相对其它3g备选技术拥有明显的网络建设、运营及财务优势。因此在独立组网以及运营上有优势。
第二,国标优势。
不管怎么说,td-scdma是我国近代通信发展的一个标志。不仅是国家标准,更是国际标准。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对它的关注都超过了一项技术的范畴。更多的是寄托了对民族兴旺,科技强国的愿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支持可能超过了以往其它技术的发展。无论在资金上、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政府都给予了td最大的支持。这将有利于td的快速发展。
第三,用户优势。
两大标准,假如在某些特殊行业中率先进行商用的话,那么发展1亿td用户不会是什么难事。这是我们对td持乐观态度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劣势:同样,td的劣势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劣势直接影响了我国3g牌照的颁发。总体上也可以总结出三点td的劣势。
第一,产业链劣势。
这应该是td最大的劣势。尽管现在有td联盟,建立了所谓的完整产业链。但是,产业链的整体实力,尤其是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远远落后于另外两大标准。如果td规模组网,能否在出现问题时及时解决问题、能否实现多厂商供货、能否提供价格款式各异的终端等问题,都将直接影响运营商的决策以及其运营策略。
第二,走向国际的劣势。
前面提到,td有国标的优势,同样也有劣势。虽然政府以及td联盟提出了“世界的td”这样响亮的口号,希望td不仅能够在我国实现商用,而且希望能够走出国门。但是,从现在看来,这种希望越来越渺茫。由于产业链的不成熟,td仅在我国商用,达到完全成熟还需很长一段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国家已经会选择另外两个3g标准组网,而且由于其产业链相对成熟,系统设备以及终端等都相对要低廉,因此,没有上马3g的国家选择这两种标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更关键的是,并不是任何国家都有能力选择两个甚至3个标准来搭建3g网络。
而从目前国际上颁发3g牌照的情况来看,整个欧盟国家整体上倾向于wcdma,亚洲其它主要国家和整个北美,都倾向于cdma 2000。南美及其它相对发达地区这两种标准都有采用。只剩还没有实力实施3g的地区,如非洲等国家上马3g的日期还很遥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最终可能形成td仅在国内组网,而走不出去的境地。其未来的发展可想而知。只有td在国内商用非常良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td从国内往国外逐步发展的设想”。
第三,没有成熟的商用网络。
由于td还没有成熟的商用网络。td作为一种后发标准,将面临另外两种已经在国外得到商用验证的3g标准的残酷考验。因此,无论国内运营商还是国外运营商都对td表示出不信任的态度。理论技术以及小型实验网都不能保证规模商用之后网络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另外一个原因是3g网络部署需要规模投资,风险很高。对于一项没有成功商用网络的技术,运营商上马也要冒很大风险。
td-scdma牌照发放的三种猜想
综上所述,td有明显的优势,也有明显的劣势。
但是,整体上来说,随着td阵营的不断壮大,其劣势必将逐渐化小,优势将逐渐上升。最终可以满足组网及运营的良性环境。
尽管如此,td牌照的颁发依然是个难点。在此,我们特意分析一下td组网以及牌照发放的三种可能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以下分析建立在对当前运营格局不进行如何变动的情况下)
一、独立组网,给主导运营商
可行系数:0.5风险系数:0.9
综合系数:0.7
分析我国当前的运营格局,在独立组网的前提下,把td牌照发给主导运营商是一种可能。
从目前的形式看,我国的主导电信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因为两家在资金实力和运营实力来讲,都可以胜任td独立组网,以及依靠自身实力支撑庞大的3g网络建设费用。
中国移动已经有多年的无线网络运营经验。可以说,中国移动是最不着急得到3g牌照的运营商。但是,中国移动也是最有可能运营好td标准的运营商。主要是经验和资金来源。由于其已经有庞大的2g资源,因此,即便得到td牌照,也不会遍地开花,而是会在主要城市先进行组网试运营。前期投入不会太大。由于网络规模小,一旦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大局。因此,整体风险会相对低一些。
中国电信是最渴望得到3g牌照的主导运营商。资金也比较充分,一旦获得3g牌照,中国电信将会全力投入建设。在布局上也可能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普遍进行3g建设,前期投入资金可能会很大。这样的话,风险也相对很高。其一,假如td产业链不能迅速成熟和壮大,那么,多厂商供货就很难实现,从而无法保证设备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其二,毕竟td还没有任何成熟网络运营,假如在大规模建网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不可抗拒的问题,尤其是在产业链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很有可能让主导运营商败在这项投资上。其三,3g网络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万一达不到预期效果,将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当然,两大主导运营商目前的态度也很明确,都不愿意上td。中国移动已经多次表示要上wcdma。而中国电信虽然迫切希望得到3g牌照,但是从其高层透露出的声音判断,对td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厚。如果td发给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只能是采用行政手段,这肯定会引起很大争论,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选择那种标准应该是企业自主行为,而不应该是强制行为。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动用强制行为的可能性很大。
让国资委等政府部门不敢轻易下决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家主导运营商都是国家大型企业,国资委肩负国有资产保值升值重任。因此,像3g这样必须投入巨大资金,尤其是td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状况下,谁都不敢轻易拍板。因此,这种组网以及牌照颁发的综合系数为0.7。
二、混合组网,给主导运营商
可行系数:0.6
风险系数:0.6
综合系数:0.6
这种可能已经在业界讨论了很多次。主要是从技术原因上进行的分析。认为td是wcdma有效的补充。当然,这种说法不排除wcdma阵营放的烟雾弹。
混合组网对于td而言,可能是不利的。因为,混合组网对推动td产业链壮大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反而可能会让现有td产业链更加弱小,最终使得td在混合组网的比例中处于绝对劣势。
另外一个不好的效果是,混合组网又加大了网络的复杂度。多网运营会增加运营商的管理复杂度。假如中国移动采用wcdma和td混合组网,加上自己原有的gsm网络,三网并行运维,其难度可想而知。目前,中国联通两网运营都出现许多问题,更何况三网运营了。
另外,假如运营商采用混合组网模式,一旦td在运维过程中出现太多问题,而且由于产业链弱小不能及时解决,那么,运营商很有可能暗地冻结td的进一步建设,最终使td被悄悄的遗弃。
而利用混合组网模式,运营商会主动偏向wcdma。尤其是主要经济发达地区肯定会采用wcdma。这样,许多td联盟中多标准制造商支持者会主动放弃td支持,从而使得td产业链更加薄弱,网络建设会更加困难。
当然,主导运营商采用混合组网模式,会大大降低风险。假如政府最终采用这种方式,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也许反而会更乐意接受。
如果td最终出现极其复杂的局面,比如独立组网还有待于商榷,运营商集体反对实施td等情况发生,政府主管部门最终很有可能会采取混合组网,将td牌照和wcdma捆绑发给主导运营商。这种组网以及牌照颁发的综合系数为0.6。
三、独立组网,给新兴运营商
可行系数:0.6
路在经营,虽然两家都在表示进行战略转型,但是要达到所谓新兴运营商的角度还需时日。
虽然中国网通实力较小,但是它和中国电信一样,迫切希望得到3g牌照。虽然没有主导运营商的实力,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它得到3g牌照还是会咬牙硬上。从当前的竞争局面看,这种咬牙硬上的风险非常大。要么是资金缺陷较大,中途停顿。要么是技术上出现意外状况,不能及时解决。由于国际资本市场普遍不看好td,融资也不会顺畅。国内一旦上马3g,每个省至少会有三家移动运营商,竞争远比现在激烈。一旦形成僵持局面,运营td中国网通很有可能应声而倒。
反过来看中国铁通,它是目前可能得到3g牌照的五家运营商中最小的一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要么得不到3g牌照,要么是第二批才得到牌照。由于自身实力弱小,上马3g的迫切性也最小。如果把td给铁通,铁通可以有两个选择,要么是量力而行,小规模建网,甚至就承担党政军专网,这样可以避免资金缺陷。要么就是等待,不急于马上实施,而是等待td的进一步成熟,产业链的进一步壮大,以及市场的成熟。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铁通高层在多个场合表示,愿意上马td,这和其他几家运营商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了这样的热情,加上政府的支持,td在中国铁通的手里也许会走出一条特殊的道路来。做大做强,亦未可知。
td-scdma有待提升,眼光应更远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td要在短时期内承担独立组网,独立运营的可能性还较小。
或者说整体成熟度还是不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td应该仔细考虑自己的整体成熟度,必须要让运营风险降到最低,而不是急于得到3g牌照,让运营商去组网运营。
目前,td的商用化进程和产业化环境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据统计目前td-scdma的企业阵营已经增加到21家,其中4家系统厂家作为产业主要成员都有着雄厚的研发实力和背景,并通过合作的方式分别组成了与国外厂家的强强联盟,由大唐移动与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联手、普天联合北电、西门子与华为组成鼎桥,加上最近与爱立信签订合作协议的中兴通讯。作为产业的中坚力量,这四家厂家的实力丝毫不逊色于支持其他3g标准的国外厂家,并且从合作中可以看到,国外厂家对td标准已经越来越重视,想通过合作的方式短时间内赶上市场的步伐。
因此,我们对td的前景应该充满期望。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td上。前文已经分析了td要想走向国际舞台还很困难。我们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放在3g上。
可以说,td给了我们和国际主流电信技术较量的机会,也有了引领国际无线通信技术的可能。但是,完全认为td会让我们处于领先地位的想法是错误的。td真正给我们的是一个基础,一个平台。通过td的成熟运营,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经验,从而可以对未来的技术,也就是4g甚至5g进行前期研发,而不像以前那样,没有任何基础和平台,一切都要依靠国外企业。这才是td的真正意义所在。
假如我们现在仍然停留在td成为国际标准的喜悦中,依然停留在td可以在全球部署的憧
憬中,那么,我们在未来的技术体系中,依然会处于劣势。
因此,td阵营的同志们,应该也向这个方向尽早行动。否则,3g没有做大,4g又落后了,也许才是td最大的悲哀。在这方面,华为和中兴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要想技术持久领先,就必须长线投入,尽早研发。否则,再先进的技术迟早也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通信世界》
优势与劣势分析篇六
外企到底有哪些优势?确切的说是与同类大型国企相比的优势,有两点不可否认:
第一是技术优势,特别是制造业、it、软件业的科技优势非常突出,这类公司有摩托罗拉、诺基亚、大众、通用等等。
第二是经济优势,特别是跨国公司,资本雄厚,财大气粗,舍得花钱,特别是舍得在员工身上花钱,也就是通常大家所说的高薪。
但是与国企相比外企有一个致命的劣势,那就是资源劣势,在电信、金融、能源、钢铁、运输、建筑等领域没有一个大型外企存在。为什么?从中国新经济缔造者的初衷来讲,这些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支柱产业,要受保护、至少对外资介入进行限制。随着wto的临近,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机会,但是总的来说,对上述领域影响不大,只是媒体渲染得较多。中国仍然是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在边边角角。因此在这种局势下,种种政策就限制外企无法通过资本优势取换取其发展所需资源,或者不能自由的获取这些资源。这样大多生产型的外企都采取了合资的方法,合资厂(joint venture)由此得来,上海大众、上汽通用、首信诺基亚都是这样的产物。
分析一下,外企可不可以独自开厂,当然可以,也有有很多独资厂。但是你会发现目前独资厂大都集中在服装、小商品、零部件等等下游产业,而且往往规模不会太大。而处于产业链中上游的外企生产厂,如汽车、手机、电脑等等,大都是以合资厂的面目出现。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合资厂的出现有几个好处: 一方面给其中的中方企业带来了利润;
第二从管理角度而言对外企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三方面在也让外企更好的融入到了当地经济,总之双赢的局面,大家各取所需。
那么劣势是什么呢?
第一,本地员工没有归属感。在工作上这一点很明显,中国人代替外国人赚自己同胞的钱,成就感多少要打点折扣,民族情结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企业文化,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也带来同样的感觉,总是不能融入鬼子的文化中去,文化差异的原因使然。
第二,发展方向狭窄,这一点在目前成熟的大外企中比较明显,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如技术支持、研发、财务等等。这种外企一般来华已有多年,规模较大,员工上千。每次招入新员工,专业目的性很强,每个人就是一颗螺丝钉。分工过细,带来了专业化,这对企业是有利的,但是不利于员工个人的成长,视野受限导致未来发展受限。从业方向固定,而且随年龄增长、工作年限的增加,这种现象会愈加严重,最后温水煮青蛙成为开水煮青蛙,跳也跳不动了。整个人被限死在一个领域,如果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那是一件好事,如果行业已经较成熟,往往上升空间有限,而且跳槽成本非常高,继续留在打工的话,只能一年一年混资历。
第三,没有保障,外企终究是外企。按照国家政策,三资企业、私有经济永远都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国家政策一旦变了,外企在华策略必然变化,例如减少投资等等,再不行,收摊子,走人,也不是没有可能。再看看现在这个状况,社保改革那么大的缺口,就连国家企业都不能保证你的养老,又怎么能指望外企呢。(目前看来,只有政府才是目前最铁的铁饭碗。)
造成上面三点劣势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第一点很好解释,不再赘述。至于第二、第三。从资源的角度讲,外企最缺少的是组织资源,也可以叫做关系资源。在大型国企这种组织资源往往能上升到权力层面(政企不分、资源垄断的现状造成的),就算不是管理出身,也能“技而优则仕”,但是在外企没有这种转化。技术就是技术,路也走越窄,就好像理工科学生读书,本科毕业时面很宽,这个领域各个方向你都能去发展,硕士毕业,大方向就定,再改就难了,等到博士,就细到某个方向的某个小区域里面,真的像一个象牙塔,越来越高,但也越来越细。
权力这个东西和政治挂钩,没有权力意味着没有政治地位。政治这个东西,很神奇,政治权力可以支配该国全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了权力,左右逢源。在一个国企里面,一个企业领导人可以和政府要员平起平坐,互惠互利,攫取更多的资源供企业使用,例如银行贷款,国企得到贷款,发展当地经济,当地经济发展好了、企业赚到钱了都是自家的,税收也好、给员工发工资也好,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外企正是外人,它是来赚钱的。而外企却没有政治权力这个东西存在,合资是双方分享经济利益为主,免得外方把钱全拿走,特别是在该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大型外企,至于分享政治权力,门都没有。因此,就组织资源而言,它与国企不再一个起跑线上。外企作为企业公民在国内政治层面没有参与感,也就没有安全感。
这就可以解释外企在华基本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不热衷盖楼,为什么?首先,如果盖楼,势必增加一大笔财务支出,当年的财务报表肯定不会太好看,租办公场所是比较理性的方法。其次,从意识形态上,它们自古就不认同社会主义,而它们无法参与政治资源的角逐的现状,更加深了这种不认同,固定资产没法移动,倒是现金流回本国更实在一些。
外企永远占据不了关键行业的主导。外企来华是有利可图,图的是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及优惠的税收政策。说得形象一点,老人家当初看自家养的狼成天懒洋洋的,不思进取,不爱运动,于是把圈开了个小口,放进来几条外面的老虎,让它们赶着自家的狼跑一跑,狠了狠心,几只老弱病残浪,被老虎追上,喂虎就喂虎了,老虎吃到了肉,尝到了鲜,到也乐此不疲,可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家的狼长壮实了,就寻思这几只虎该宰了„„老虎也觉得不对劲,怕老人家宰,更怕长大的狼,开始慢慢找退路,找下一个老人家了。
最近一段炒得沸沸扬扬的“一税制”草案出台后,一堆外企联合起来反对,现在还没结果。但是某跨国公司区已经放出话来要在印度设新工厂,正是这个趋势的具体表现之一。
人在外企呆久了,会有什么后果呢,既然外企作为企业公民不能融入主流社会,其中的员工也是一样,渐渐对主流社会生疏起来,表现如下。
第一:在一个土不土,洋不洋的企业里呆得久了,难免变得不伦不类。第二:习惯了外企里的工作方式、人际关系,很难适应国企的作风,多年习惯的力量让你浑身不适应,只能在外企之间跳来跳去,或者去民企。所以,从国企跳槽到外企的多,反过来跳得少,但是跳到外企又跳回国企或政府的,那才需要勇气,能够在国企、政府呆下来的,更是智慧。
大型国企不是专心玩企业,而是玩政治、玩关系,民企和外企倒是在踏踏实实做企业,玩技术、玩管理。
优势与劣势分析篇七
后发优势
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先动劣势。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后发优势”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首次明确界定和使用“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一词的,是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指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后发优势”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此外,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1.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2.从理论上说,后发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资本后发优势(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技术后发优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公共品)、制度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意识后发优势。(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
3.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技术引进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优势、结构变动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规模扩张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简新华、许辉:《后发优势、劣势与跨越式发展》)
后发劣势
由经济学家沃森提出,华人经济学第一人杨小凯北京演讲时提出这一中文概念。
意思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在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
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简单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既存在制度差距,也存在技术差距,技术模仿比较容易,制度模仿很困难,后发国家会从比较容易的技术模仿开始做起,把比较难的制度模仿放在后面。这样,可以在短期内加快经济发展,但是会助长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
“对后来者的诅咒(curse to the late comer)”:通过技术模仿,落后国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内部因素影响的后发劣势论:
外部因素影响的后发劣势
1.欧美现代化与“全盘西化轮”
二、原因分析
后发优势
1.技术引进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由发达国家花费了巨大的投资和时间发明创造的,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被认为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用,这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来重新研究和开发这些已经存在的科学技术,他们只要花费很小的成本和时间就可以把这些科学技术学来并运用于生产之中。这一方面节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资源,另一方面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
2.制度创新优势
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发达多家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一种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需要支付高额代价的不断试错的过程,经过反复、动荡、危机以至战争等等才能形成,而制度又是一种公共产品,一旦这种制度形成并行之有效,后来者就可以避免这种试错的高额代价,通过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创新,节约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本和时间成本,以相对较小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收益。
3.结构变动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最初都是农业国都呈现出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程度、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发展的层次都比较低,都面临着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二元经济一元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从农业经济转为现代工业经济,最终实现工业化。落后的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而工业部门的生产率较高,把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到工业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生产率较快的增长。
4.规模扩张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规模扩张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比较小,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比较少,边际收益递增规律的作用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相对小,因此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5.人力资源优势
发展中国家人力的后发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另一方面体现在知识的溢出效应,即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跳过漫长、曲折的中间阶段,直接进入知识的较高层次和较新阶段,从而极大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创造人力资本。
6、资本的后发优势
这一优势主要是指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所产生的优势。发达国家的资本丰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益要高于发达国家。如果国际资本是自由流动的,那么资本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由此将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得更快。
后发劣势
1.对后来者的诅咒,落后国家倾向技术模仿,不去触动既得利益,避免制度改革。2.共和制度、宪政制度对现代国家兴起的重要性,而后进国家的政府不愿从市场中退出。3.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专利制度和对私人剩余权利的保护无法受到投机型政府的重视。4.短期内工业化的成功会使人们忽视制度学习,长期内会产生负面效应。
5.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与民争利,既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员,因此私人经济无法生长起来,国营企业效率越高,越不利长期经济发展。
6.政府对新兴行业的过度干预。7.短期成功造成观念落后。
8.领导人对国家的发展方向的作用,领导人可能急功近利,想在几十年内达到发达国家几百年的成果,因此适得其反。
9.恶化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遏制(比如美国对中国,对80年代的日本)。
10.市场结构问题,目前国际市场形成专业化分工,发达国家占据微笑曲线两端,利润较高而发达国家大多从事附加值较低的活动,不利于技术进步。
11.公司内部制度问题。
12.进入改革开放,中国仍有采取大推进工业化和模仿策略的很大余地,传统的自给自足行业的高收入比重表明在缺乏私人产权和市场条件下,仍有模仿发达国家劳动分工的有效模式。但劳动分工网络日益复杂,随着分工的深化,这种策略长期代价大于短期收益。这也可以说是后发劣势的一个原因。
三、理论
后发优势
所谓“后发优势”,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如美国)显著不同。”并且总结出了以下6点特征: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所需资本的动员和筹措越带有集权化和强制性特征;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中农业就越不能对工业提供市场支持,农业越受到抑制,经济发展就越相对缓慢。
格申克龙的理论:
1.所谓的“替代性”的广泛存在
后起国家由于缺乏某些工业化的前提国家,因此只能创造性地寻求相应的替代物,替代性的意义不仅在于资源条件上的可选择性和时间上的节约,更重要的在于使后起国家能够也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有别于先进国家的不同发展道路和不同发展模式。
2.后起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引进技术是国家高速发展工业化的首要因素,后起国家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以节约科研费用和时间,把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方面去;资金的引进也可以解决后起国家工业化中资本严重短缺的问题。
3.后起国家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后发优势主要表现为后起国家在形成乃至设计工业化模式上的可选择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后发国家可以少走或者避免弯路,采取优化的赶超战略,较快进入工业化。
4.相对落后会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
后起国家由于相对于发达国家较落后,便会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落后就要挨打,这在人类世界似乎永远要做为普遍法则而运行,因此,落后国家普遍提出要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要求。
后人发展:
一、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从现代化的角度将后发优势理论具体化。列维认为后发优势有五点内容:
(1)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认识丰富得多。(2)后发者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3)后发国家可以跳越先发国家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方面。
(4)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阶段,可使后发国家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
(5)先发国家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列维尤其提到资本积累问题。认为先发式现代化过程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因而对资本的需求也是逐步增强的。后发式现代化因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启动现代化,对资本的需求就会突然大量增加,因此后发国需要特殊的资本积累形式。实行这种资本积累,也必然要有政府的介入。
二、继列维之后,1989年阿伯拉莫维茨(abramoitz)又提出了“追赶假说”,即不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单位资本收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是呈反向关系的。阿伯拉莫维茨同时指出,这一假说的关键在于把握“潜在”与“现实”的区别,因为这一假说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制下才能成立。第一个限制因素是技术差距,即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距,它是经济追赶的重要外在因素,正因为存在技术差距才使经济追赶成为可能。即:生产率水平的落后,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可能。第二个限制因素是社会能力,即通过教育等形成的不同的技术能力,以及具有不同质量的政治、商业、工业和财经制度,它是经济追赶的内在因素。即:与其说是处于一般性的落后状态,不如说是处于技术落后但社会进步的状态,才使一个国家具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潜力。
三、1993年,伯利兹、保罗•克鲁格曼等(brezis,paul krugman,)在总结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后发优势的技术发展的“蛙跳”(leap-flogging)模型。它是指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本国已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后进国可以直接选择和采用某些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成熟前阶段的技术,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在某些领域、某些产业实施技术赶超。1995年,罗伯特•巴罗和萨拉易马丁(robert j•barro and sala-i-martin)假定一国进行技术模仿的成本是该国过去已经模仿的技术种类占现有技术总数量比例的增函数,也就是说,一国过去模仿的技术越多,其继续实行技术模仿的相对成本就越高。1996年,范艾肯(r.van elkan)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建立了技术转移模仿和创新的一般均衡模型,他强调的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技术的模仿、引进或创新,最终实现技术和经济水平的赶超,转向技术的自我创新阶段。
四、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并阐述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说”,指出后发地区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包括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可获得后发利益(late-developing advantage),从而具有后发优势由于其学习成本(learning cost)大大低于创新成本,使后发优势(包括技术性后发优势和制度性后发优势)不小于先发优势。这种由后发利益而具有的后发优势是后发地区追赶式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
上述理论分析表明,作为后发地区存在着有别于先发地区的方式或途径来达到与先发地区同样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可能性,即后发地区也存在着因其相对落后所拥有的特殊利益。这种益处既不是先发地区所能拥有的,也不是后发地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这种特殊利益既有技术性的,也有制度性的。但是,这种后发优势是潜在的不是现实的,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条件,才能使潜在变为现实。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东部地区属于先发地区,西部地区则是后发地区。因此,西部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经济赶超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充分发挥技术性和制度性的后发优势,从而实现地区经济高速增长。
1.发挥技术性后发优势
技术性后发优势,表现为后发经济体的技术学习,从先发经济体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和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
第三,从市场环节看,模仿创新节约了大量新市场开发的公益性投资,能够集中投资于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品牌,且模仿创新产品由于入市晚,还有效回避了新产品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我国西部后发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无论是在技术研究与开发环节还是生产环节、市场环节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因此,通过技术模仿创新(将先发经济体已被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科研新成果引用于后发经济体的生产领域),形成复制效应,从而迅速促进本地区技术进步,大大缩短因研究与开发先进技术所花费的时间,并节约相应资源的投人。同时西部后发地区可以缩短甚至跳跃式地缩短与先发地区的技术差距,以在更高点上发动和推进工业化。经过学习研究,西部后发地区不仅可以较快地掌握先发经济体的先进技术,而且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中有所创新,甚至可以迅速赶上、超过技术先进的竞争对手。
2.发挥制度性后发优势
在经济增长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因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道格拉斯•诺斯指出,“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刺激结构,随着该结构的演进,它规定了经济朝着增长、停滞或衰退变化的方向”。经济增长是技术、资本、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性后发优势就是后发地区向先发地区的制度学习,即效仿或移植各种先进位度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后发地区通过强制性和诱制性制度移植变迁所形成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3)经验优势,就是通过吸取先发经济体制度变迁的经验教训获得的后发利益。制度性后发优势使后发地区能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改变激励机制、降低交易费用和风险,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西部后发地区应充分发挥模仿、吸收和采纳有效制度的成本优势、时间优势和经验优势,通过强制性和诱制性制度移植变迁,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改变激励机制、降低交易费用和风险。具体首先应通过制度移植变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地区经济特色和当地资源优势;其次,西部后发地区要通过向东部先发地区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市场意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扩大市场领域,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和机制,从而缩小同东部先发地区在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发展差距;最后,通过政府干预,发挥政府第一推动力作用,实行区域经济政策倾斜,使西部后发地区获得制度性后发利益,并使其地区经济能高速发展。
林毅夫关于发展后发优势的途径的观点:
1.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一个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一般说来资金相对稀缺且昂贵,劳动力相对丰富而相对便宜,由此决定了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内生决定于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林毅夫,2002)。如果发展中国家要想提高其产业结构,必须先提高其要素禀赋结构,即增加经济中每个劳动力的资本拥有量。资本来自于剩余积累。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诱导其企业较好地按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则每个企业都会有“自生能力”也就是“只要有正常的管理,不需要任何外部的补贴,就预期可以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利润率”(林毅夫,2002,第272页)。这样的经济在竞争市场中会最有竞争力,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创造更多的剩余和积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也就会最快。当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产业也随之升级,按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引进技术,其引进成本和学习成本都最低,就能够真正发挥后发优势。
总的来说,所谓“后发优势”,优势之处主要在于“时间”这个纬度,而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等不同。后发优势并不意味着凡是后来者都必然居上,只是指一种可能存在的发展潜力,后发国只有发挥这种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要素看,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制度、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经济结构等方面。
1.制度后发优势。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是最重要的后发优势。它主要指后发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先发国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经过本土化的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是基于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存在的制度差距和后发国的制度短缺等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潜在优势。这种潜在的后发优势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制度模仿。制度模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而是一个有选择的学习过程。由于先发国为后发国提供了制度安排的路径、经验和智慧存量,从而节省了后发国制度安排(试错)成本,同时也减少后发国制度需求诱导时间和探索的时间,所以制度模仿对后发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一个“百年跨越”的例子,日本通过学习模仿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一下子从二流国家变为世界列强。
2.技术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是指由于后发国和先发国之间存在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上的较大差距而产生的潜在优势。后发国一般通过“干中学”模仿先发国的科技推动本国的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东亚奇迹”就是技术后发优势的明显例证。后发国可以通过“干中学”模仿先进科技,引进先发国的机器和设备,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产生内在增长机制,实现知识积累,最终达到新经济阶段,经济得到迅猛增长和发展。技术后发优势也是学界讨论较多的后发优势。一般认为,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先发国花费大量的时间、物资和人力发明创造的。这些先进的科技通常被认为是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对于科技比较落后的后发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后发国一般不需要投入巨大资源重新研究和开发这些已存在的先进科技,通过引进外资、机器设备和国际技术转让,只需要花费很小的成本和时间就可以将这些先进科技直接运用到生产中去,这样节约了后发国的大量资源,缩短了与先发国的科技差距,从而可以使后发国比先发国发展得更快些。另外,后发国在技术模仿的同时还可以适时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在一定条件下跨越科技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进入某些科技前沿领域与先发国展开竞争。例如,日本的现代化就是绕过了蒸汽动力阶段而直接进入大规模水力电气阶段,因而只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现代国家200年才完成的历程。
3.资本和劳动力后发优势。一般来说,先发国的资本比较丰富,劳动力素质水平高但劳动力数量通常没有后发国丰富;后发国一般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比较短缺。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因此后发国可以形成资本后发优势。后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只要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和水平就可以产生较大的劳动力后发优势。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的国际化使先发国输出资本和技术,加上知识溢出效应,大大加快了后发国的人力资本提升速度。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为后发国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经济结构后发优势。先发国一般拥有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各部门的生产效率都很高且差异较小,而后发国多为落后的。
5.观念的超越。什么是观念超越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期投入,但是投入具有历史性,一旦投入完成,就将无法改变其基本格局。这样,就会使一些地区的格局呈现落后趋势。社会在进步,先发地区因为格局形成、难以调整而无法跟上社会的进步,这退步不是由于他们不努力的结果,相反却是他们过于努力的结果。后发地区有着时时与时代保持着进步的机动权,其建设的理念可与时代同步,这样就形成了后发地区的观念优势。这种优势还会因为先发地区的发展留下深刻教训,使后来者看得更清楚而形成节约,建立起更具调节矛盾的全新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格局。人类发展不完全呈现线性趋势,而是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发展越早的地区,越会造成来自相对落后的无形磨损,而落后地区却可以通过这种磨损获得更大后发优势。芬兰以电信产业认识自己的后发优势,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和最具竞争力国家,韩国也是以汽车产业和信息产业作为发展自己的优势。这两个曾经相对落后的国家,获得了最强劲的发展,原因在于他们吸收了世界先进理念、接受了发达国家发展的教训。
后发劣势
一、着眼内部因素影响的后发劣势论 1.资本积累的后发劣势论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缪尔达尔认为,在动态发展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并呈现“循环积累”变化态势,即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因素变化,进而反馈强化先前的因素,使经济发展过程沿原生因素的发展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凭借现代工业的经济优势和支配地位,向发展中国家扩张工业制成品市场,输出较高价值的产品、资本、技术,同时又把发展中国家当作生产要素市场,购买和吸纳较低价值的自然资源、廉价劳力、初级产品,这样必然造成在先进国家发生连续累积性扩张,在落后国家造成工业和贸易的萎缩及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和就业状况的相对恶化,于是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水平收入和贫困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不能自拔。
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匮乏、收入低下,既造成低水平的供给,又造成低水平的需求,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两个恶性循环的相互作用,形成牢固的死圈,导致经济的停滞。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速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才有可能冲出陷阱。
利本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论:其出发点是承认“贫困的恶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陷阱”状况的存在,认为必须首先使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经济摆脱极度贫穷困境。
2.技术进步的后发劣势论
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必由之路。但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容易陷入技术后发利益陷阱,即“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恶性循环。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难以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以至难以形成自主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无力对技术本身进行革新和改良。这种长期的被动态势,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无法消除。
3.产业发展的后发劣势论 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
依照比较优势进行的“合理”分工,虽然可以使后进国家分得利益,但它却进一步强化了其低水平的产业结构。
4.结构转换的后发劣势论 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论,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后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明显的二元性,结构转换困难。
布莱尔进一步认为,传统性与现代性、传统化与现代化的二元结构,不仅贯穿和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而且贯穿和渗透于从传统农业经济到现代工业经济、从传统社会模式到现代社会模式根本转变和发展的现代化整个过程之中,结构转变的任务是全面的和深刻的。
5.制度创新的后发劣势论
石川滋指出发展中国家往往还残存着“传统经济”和“命令经济”,它们成为与欠发达的市场经济并行的另外的资源配置系统,而在欧美国家中,这两者的作用在其发展阶段开始之前就已经结束了。市场经济的欠发达是后发国家的常态,在其国内,无论是要素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存在着严重的分割性,市场的现行价格不能反映实际的资源稀缺。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问题相比,后发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有效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居于更重要的地位。
杨小凯认为,由于制度改革比技术模仿更痛苦,更触及既得利益,同时后发国往往有更多的空间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仅靠技术模仿就能形成短期的发展,因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以技术模仿取代制度模仿的倾向,以短期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掩盖对经济发展起根本性作用的制度创新,从而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埋下隐患,制度落后的长期代价极高。
二、着眼外部因素影响的后发劣势论 1.欧美现代化与“全盘西化论” 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由其自身的制度结构和文化传统促成的,是一个自发的发展过程,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社会内部的因素特别是制度因素无力促成现代化的发端,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和冲击才有可能引发现代化,是一种被动的他发过程,为“传播的发展”或“依靠外因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在西方文明这一自身的文化环境中发展、扩大的,是一种自我的发展过程,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引进和输入西方文明,并把它转化成自身的文明取代原文化才成其为可能,从而是一种他化的发展过程。
2.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失败与依附论的兴起 普雷维什提出了著名的“贸易条件恶化论”,指出由于初级产品的价格低、收入弹性小,以及中心国家偏向于用技术进步来节约原材料从而降低成本价格,集中生产制成品的“中心”的贸易利益,无疑要比主要生产初级产品的“外围”的贸易利益大得多,因此,随着中心与外围贸易的进行,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呈现结构性的恶化趋势,这也称为普雷维什假说。
普雷维什还区分和阐释了“依附性”和“相依性”,前者是单向性的外围对中心的附属,后者是强调相互依赖;区分了几种依附形式,如经济依附、政治依附、技术依附、文化依附和意识形态依附等,强调依附性会造成外围的一个重要特性即“模仿资本主义”,但其结局是永远不能摆脱依附地位。普雷维什的“核心—边缘”或“中心—外围”概念通过弗兰克和阿明等人的发展而成为依附理论。
3.东亚经济发展与依附发展论、世界体系论
以卡多索为代表的依附发展论。依附发展并非对依附的否定,而是依附与发展的联结,也即边缘国家在其内部经济成长的同时,它在世界体系中因依附情境所形成的与核心国家的矛盾依然持续存在。卡多索认为,依附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由边缘国家的政府、本地资本家和跨国公司形成的“三角联盟”,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满足这一条件。依附发展的结果是使它们与其他大部分边缘国家的关系越来越疏离,而处于一种特殊的半边缘地位。因而依附发展不仅改变了落后国家内部的经济发展,也同时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与依附论、依附发展论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概念是:核心、边缘、半边缘。他发展了卡多索的联系性依附发展的观点,亦即中心的发展能促成外围的低度发展的论点,提出了介于核心和边缘的半边缘概念。在他看来,半边缘兼有核心和边缘国家的特征,并且在核心和边缘的矛盾冲突中起缓冲作用。他指出,资本主义从开始就不是在单个国家内孤立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的,是由核心、边缘、半边缘三个部分联结而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核心国家生产活动的特点是高科技、高垄断、高利润,主要输出高科技产品和制造业产品,边缘国家生产活动的特点是低技术、低垄断、低利润,主要输出农业初级产品、工业原料和自然资源,半边缘国家中这两类生产的比重大致相当,主要是输出“边缘产品”到核心地区,又从核心地区输出“核心产品”到边缘地区。因此,现代世界体系的这个等级结构保证了世界财富在损害边缘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有利于核心国家的再分配,同时半边缘地区在世界体系中是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它具有既被核心地区剥削,又剥削边缘地区的双重角色,而正是这种双重角色增加了世界体系内的异质性和多元性。
4.全球化与“全球化陷阱”论
新普雷维什主义或“全球化陷阱”论。它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美国有意识推行的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战略!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全球化陷阱”论认为,全球化带来了贪婪的跨国公司,带来了无能的政府,带来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了扭曲的社会公正,带来了国际强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陷阱。
简约版
(一)内源性的后发劣势
内源性的后发劣势主要源于后发隔家后发这一现实,导致后发国家自身发展能力的不足。主要包括:
1.资本积累不足与人口过剩 2.依附性的产业与政治结构。
3.急剧的社会变革导致社会缺乏张力。
4.话方的文化霸权导致后发国家社会资本的销蚀。5.全球化导致国家主权和控制能力的削弱。
6.长期积累的问题太多,任务过重,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和制约,陷入后发陷阱。7.片面的发展观与路径依赖。
1.相对于先发国家来说,后发国家面临更为不利的世界能源与生态环境。2.后发国家面临着日益恶化的贸易条件和不平等的交换。3.相对于先发国家来说,后发国家面临着极化效应的损害。4.西方的文化霸权导致后发国家的盲目模仿。
5.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与政治体制依然存在不利于后发国家的发展。
6.后发国家自身的分化,两极世界格局的瓦解,导致后发国家的国际地位更趋下降。(三)继发性后发劣势 1.经验借鉴陷阱。
2.技术引进陷阱。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产生扩散效应,有利于后发国家的技术引进,然而发达国家转移的技术大部分是传统技术或过时技术,最先进的技术被严格控制。
3.产业转移陷阱。从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大多是本国淘汰的产业,要么技术落后、在本国丧失竞争力,要么是能耗高、污染严重。承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跨国公司,由于母公司一般在母国,利润回流严重,并且转移的产业进出口都在国外,对承接国产业扥前向后向拉动不足。后发国家虽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可以获得一定的发展,但这种依附性的发展只会固化差距,使自己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可能加剧本因的生态与能源危机,得不偿失。
4.外资利用陷阱。5.文明借鉴陷阱。
四、具体事例分析
后发优势
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 1.绝对优势
地缘优势:西部地区有一万多千米的漫长国境线,与“中亚经济圈”、“伊斯兰经济圈”、“南亚经济圈”等相连接,长期与上述经济圈内的地区和国家进行互补性的易货贸易。这些市场潜力巨大,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产出国,其中有些原料还是中国市场上的紧销产品。
自然资源:西部是中国自然资源富集区,具有的优势矿产资源包括:(1)金属矿产资源,在十五种主要金属矿产中,有十一种矿产的数量优势都很突出;(2)丰富的稀土和贵金属。而且还有丰富的能源,包括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
除了上述的绝对优势之外,还具有重要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重点开发,获得明显的规模效益的优势;较为理想的空间组合状况,易于实现能源和原材料的配套开发,形成强大的工业基地。
2.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
西部地区耕地资源总量虽相当缺乏,但实现耕地增量的潜力很大,西部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地等是西部地区相对优势较大的土地资源。从长远看,西部地区以草地资源为基础的畜牧业可能成为西部大农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优势。西部地区生态条件特殊,形成了许多其它地区所无法替代的农业土特产,拥有最佳的自然生态环境,且可供开发的绿色食品种类繁多;大部分农田未遭“三废”污染,这些都为西部地区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只要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组织和引导,加强开发研究,完全可以使绿色食品生产形成一个新的特色产业。西部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而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文化艺术、民族建筑,再加上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形成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丰富旅游资源,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落实了大量的大型工程,例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油南输、西电东送、西棉东调等等。
西部的发展可以从东部的发展中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探索一条适合本区域的发展的模式;还可以借助东部发展的成果,来帮助本区域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在现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应该充分调动本区域的后发优势,实现全面并且巨大的发展。
后发劣势
我国汽车制造业主要是由国有制企业以及合资企业(中日合资:东风日产;中德合资:上海大众;中美合资:上海通用)构成,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在2002年以及之后的时间中,我国汽车制造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至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甚至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的总和,但是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繁荣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汽车制造业仍然存在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身核心技术以及缺少自主品牌等诸多问题,繁荣的汽车制造业所抢占的汽车市场仅仅只是低端用车市场,高端用车市场仍然没有我国汽车产业置身其中,归其原因是因为,我国汽车制造业用技术模仿取代了制度改革,用模仿国外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方法来代替制度改革,导致我国汽车制造业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个虚假的繁荣期,而并未使我国汽车制造业跻身世界前列,这是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后发劣势。
我们必须认识到落后国家要发展工业必然要向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这也就带来了技术角度的后发劣势。
首先,是一国依靠外国的技术发展本国产业,在初期可以获得后发优势表现为较快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但在后期,表现为由于技术全靠引进导致的缺乏国际竞争力,具体表现为技术的一种依赖性,本国的技术只能等待国外引进,如果国外制造了技术壁垒,那么本国的该产业就会迅速衰亡。较为经典的例子就是中国的汽车产业。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产业大量引进外资利用国外技术,导致缺乏本土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力,反观很多发达国家对我国存在技术壁垒的产业,如航空航天业,或者国外也不成熟的产业,如高铁,我国都反而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技术竞争力。
另一种技术层面的后发劣势就是在引进先进技术时,由于没有认识到技术引进应当以本国比较优势为依据,盲目发展发达国家先进产业,从而导致资源错配与浪费。比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本相对更为昂贵,故而应当大力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应该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关技术。比如珠三角地区,就是正确的引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创造了深圳奇迹。同时,在产业发展之后,比较优势发生了改变,那么就需要引进新的产业技术,这就是珠三角产业转型的深层原因。而部分国家没有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而是想要一步登天,如印度,苏联,中南美,都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距离有的甚至扩大了差距,虽然他们也在引进技术,但是却加剧了资源错配。
优势与劣势分析篇八
1、我的竞争优势
对于大学生而言,所谓“优势”主要分为个人优势和资源优势。所谓个人优势,指的是你纯粹属于个人因素、不随外界因素变化的优势,比如说你很聪明,又比如说你很漂亮,其实这些都是优势,你可以先记录下来,但真正严谨地分析下来,应包含的领域应该更宽些。比如有些人口才很好,有些人交际能力出众,有些人酒量特别厉害,有些人具备某些文艺体育类的特长,有些人很容易在第一印象给人以信赖感,而有些人大学时系列地读过一些书,形成了某一领域较系统的知识,这些都是优势,也比较显性,你很容易自己就把握到。口才好的可以从事需要与人打交道、需要说服别人的工作;酒量厉害的适合做销售或公务员,或者公关类岗位,;有文体类特长的,说不定瞎猫碰到死耗子,招聘企业需要这类人员,或人事部招聘的那家伙和你一样喜欢篮球,而且进入公司后可以借此很快和同事打成一片,增进人际关系;在某一领域有系统知识的,很容易在别人面前形成“渊博”的形象,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总是有些敬畏的,就好好发挥你的优势吧。
2、我的竞争劣势
如不善言语、含羞、粗枝大叶、知识贫瘠、学校比较差毫无品牌可言、专业冷门或太过热门等。分析劣势的目的不是使自己变得更沮丧,而是使自己了解该如何避开这些劣势,使自己在职业之路上变得更聪明些。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挑战这些劣势,坚信“一切皆有可能”,倒也不是不行,只是困难会多出许多,而我也只有“敬仰之心,滔滔不绝”了。
大学生也有些较通行的劣势,需提醒自己注意。比如:缺乏经验,自我期望较高并因此造成在职的不稳定性,学校的知识很可能比较陈旧而不适用于企业,现代大学生活可能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气(如懒散、易抱怨、不关心他人、及其他基本素质方面的问题)等。
二、我面对的机会和威胁
1、我的机会
所谓机会,主要指外界而言,当然也包括学校可能提供的诸如“出国”、“进修”、“考研”、“对口实习”等机会。不要以为校园内往来奔告的诸如“某某企业来学校招聘啦”才是传说中的机会,然后使尽各种江湖招数去“把握”这样的机会,如果你居然用这样狭隘的视角来做“战略规划”,这篇文章你就甭往下读了。机会的分析其实需要很广的视角,宏观上包括国家的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各区域的产业发展态势、行业趋势等,微观上包括搜集到的来自各企业、政府部门、人才市场、学校或学长们提供的各类有利的信息。尤其要关注新生的、或高增长预期的职业领域,和自己专业或自身优势有关的边缘性、复合型职业领域,职业竞争者薄弱,国家强烈倾向的人才政策等利好信息。
2、我的威胁
所谓威胁,包括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人才需求饱和,所学专业领域过缓的增长甚至衰退,新的低成本竞争者(甚至是技术上的替代者),人才需求方过强的谈判优势,不利的政策信息,新提高的职业门槛等;也包括来自自身的,比如身体健康隐患,家庭不稳定因素,糟糕的财务状况及还款压力等。
三、职业能力分析
如何取得专业会计师的相关职业能力,这是一个能力框架的问题。只有对能力框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解决如何获得这些能力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大学,还是专业团体,或是培训机构、雇主都非常重视会计师的职业能力问题,这是个很大的转变。传统上,人们比较强调学历,比较重视会计学科的知识和会计实践。这种要求比较单一,这与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管理模式有关。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只需按国家计划生产和销售,无需考虑市场和竞争问题。在这样的企业,会计师的责任比较轻松,只要记好帐、算好帐就行了。那时候,只要熟悉会计制度,就是一个称职的会计。现在不同了,实行市场经济需要会计师发挥更大的职能。会计师除了做好财务会计工作外,还要重视管理会计。在西方,会计师更被看成是管理层的业务管理伙伴。当然,对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海外上市的国有企业来说,会计知识还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规则。而要成为管理层的业务管理伙伴,光有会计方面的知识显然不够,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同时,作为管理者,又必须具备领导能力、交流技巧和演讲技能等软性技能。当然,除了企业,社会各界也已经对此形成共识。
由此看来,评价一个人的职业能力,涉及三项要素:
一、个人能力可分解为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
知识水平更多的是指所掌握的书本知识,也包括实务工作中理解实务的能力。工作技能包括软性技能,如分析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创新能力、谈判能力、人际关系、建立和利用组织内部和组织间网络的能力、以及在压力、变化、冲突和挑战的情形下有效地处理危机的能力。另外,素质和气质也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工作表现,首先会涉及到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工作岗位所在的行业性质不同,比如说汽车工业、能源工业、服务行业等,会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即使在同一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会有不同的要求。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一定有各自的能力要求。在一个公司内部也有不同的岗位,再具体说,就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职责。这些都会构成一个人所谓的职业能力要求,而这些要求都会有所不同。
作为一个协会,它会从选拔人才的角度,制定入会的标准,比如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历可以进来入会,进了协会后,提供什么样的专业课程给会员学习,还有涉及到后续教育和会员服务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职业道德的约束问题。所有这些就会构成一个会计师协会对自己的会员的能力框架要求。
优势与劣势分析篇九
一. 管理成本低
1.相互之间具有天然的人伦信用关系,家族伦理的约束简化了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2.家庭成员的团队意识强 植根于家的文化 企业文化家庭化 强调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和谐与融洽 相互之间具有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助于发挥团队精神。
3.表现在企业创建的初期最强 迅速聚集人才 同心协力 快速完成资本的积累。
三. 决策灵活迅速
1.领导制度 企业家长权威制
2. 企业成功取决于家族企业主人企业家的素质
家族企业
企业家的企业
体现个人的绝对权力
2.亲情和血缘关系形成的 差序格局 有层次的非正式组织
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适应和调整能力 长幼有序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时期企业达到较大规模时 家族企业的弊端就日益暴露 一. 决策独断与信息缺失
2.非理性化管理向理性化管理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竞争机制无法实行 无法根据外界环境进行企业战略性业务流程的调整。
1.家族企业的继任是家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四.
1.居功自傲 井底之蛙
2.不求上进 无危机意识
家族企业在营销方面灵活多样的应变形式不用赘述,但传统的人情化销售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吃喝请送的营销手段也早已淘汰过时。现今的市场瞬息万变,客户和消费者日趋理性,现代化的市场格局更需要专业化的营销队伍。检阅公司在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方面,有没有投入必要的精力来创造和发现先到先得的市场先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没有运用不同的产品组合来定位企业产品,倡导消费(服务)时尚;在营销组合应用方面是否做到精耕细作,把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企业的整体营销有没有行业竞争优势。因为营销部门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龙头,应该首先跨入现代化管理阶段。
企业治理——财务
绝大多数家族企业把财务管理简单理解为后勤保障和资金监督部门,订立了林林总总的财务规范制度来制约各项业务行为,但是财务分析报告中除了有相对的数据报表外,在财务比率和资本结构分析上缺乏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描述,从而忽略了作为独立职能部门,应通过财务战略和财务目标来支持和调控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实施的职责。家族企业的财务职能更应该从纯粹的成本费用控制思维中解脱出来,密切观察企业宏观资金调度变化趋势以及财务指标与企业发展的匹配性程度。
企业治理——运作与后勤
有个非常有趣的数据现象,家族企业的规模大小与企业的亲戚朋友型员工数量总是成正比。碍于亲情世故,此类员工高层管理做不了,就充实到一线管理或普通员工层次。也恰恰是这些特殊员工群体的存在,使得家族企业的运作效率低下、运作成本居高不下。存货成本(仓库)与后勤成本(准时制)之间得不到均衡,每单位产品的人工、材料与管理费、停工时间、生产定额、设备利用率、定单按时交货比例等,企业甚至从来都没有测算过,更不用提建立一个成本体系、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系统、存货控制管理、人员进度安排、全面质量管理、安全计划等一系列的工程化计划。而这个环节通常成为家族企业的资金漏斗,窟窿的大小与企业维持生存的时间成反比。
企业治理——人力资源
优势与劣势分析篇十
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硕士研究生女生的录取比例从1998年的36.3%上升到2005年的46.7%,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呈上升趋势。而且,随着考研形式的变化,在语言方面具有优势的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容易通过英语的划定分数线。
女生细致、敏感、沟通表达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帮助自己在复习备考的时候做到面面俱到,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在考研复试的时候加分不少。在读研期间与导师沟通、合作课题方面也能展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
考研是延缓就业压力的方式之一。对自己原来的专业不满意的同学还可以借此机会选择一个更加喜欢的.方向,在未来有机会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同时,也正是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在同等条件下招收更高学历的女生。
优势与劣势分析篇十一
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
最终,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了师傅,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3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着,小男孩有点不明白大师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终于忍不住发问:“我是否以该再学学其它招?”
师傅回答说:“不错,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需会这一着就够了。” 小男孩仍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傅,于是就继续照着师傅的教导练了下去。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去参加比赛。小男孩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能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艰难,但对手还是很快就变得急躁,并连连进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小男孩顺利地进入了决赛。
决赛的对手比小男孩要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小男孩一度显得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停,并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比下去!”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一招,制服了对手,由此赢了比赛,得了冠军。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所有细节,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凭一招就能赢得冠军呢?”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基本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有的时候,人的劣势未必就是劣势,可能反而成了优势。”
2、小男孩最大的“劣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短文内容,概括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4、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文章结尾一段的横线上,把师傅说的赢得冠军的第二个原因补充完整,填在横线上。
5、读了这篇段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用两三句话写出来。
参考答案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基本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就是_【抓住你的左臂】_。孩子,有的时候,人的劣势未必就是劣势,可能反而成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