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汇总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一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集体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我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前展示了一架天平,从学生认识天平平衡的特性导入新课,在新事物面前,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提出疑问,顺利掌握了方程的定义。上完这节课我的主要收获如下: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在对比总结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关式子时,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别总结出各自的特征,最后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来,告诉学生,在数学上把这样的关系式叫做方程,让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方程的概念,学生们很自然就归纳出这一类式子的特征,总结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方程的数学模型。
在学生总结出方程的意义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互相检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数含糊的知识都暴露了出来,通过指名学生发言,学生在争论中逐步明白了相关知识,以前没问题的学生也在讨论中深化了认识。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我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题型,体现了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学生参与的很积极,也觉得很有趣。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对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必要的条件强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选择题时有个别学生把y+24选择为方程。
2、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3、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准确、不够丰富,有待于提高。经常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才有不断的进步,也才能将遗憾降到最低点。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三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集体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只是等式|,——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四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开课活动,在活动中我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旧教材先利用天平认识等式,然后认识方程。而新教材通过情境,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最后揭示方程的意义。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不仅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还要会判断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的后继学习与思考,注重知识的渗透。如后面学习的等式的性质、用方程解应用题等等。
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几乎提不出表示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都是些求未知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就直接出示要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先找等量关系式,我发现只有极少数孩子能找到等量关系。由于找等量关系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学生不知道从哪入手。学生思考讨论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也没有结果,我就引导着学生进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关系。找到了等量关系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简单多了。课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备课时,高估了学生,如何引导还需要多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训练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我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根据天平列出算式。然后教师指出,我们刚才列出的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这些等式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一种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判断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后,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材中没有出现这个内容,但我补充进去了,我觉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清晰,会表述,但也有部分学生表述不清,发言不够积极。看来,课堂教学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还要多想些办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实施?我认为,“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合作探究”必须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则没有自己的主见,交流则会流于形式,没有深度。有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当学生展示交流时,不同的思路与方法就会发生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结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果与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促使全体参与,加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梳理概括知识的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先引入了天平的演示,然后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g和30g的两只正方体、50g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 +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g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g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 +?=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 +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我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习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但是通过同桌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学生对其还存在模糊概念。进一步研究。
创建形象、生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一学习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努力的过程比成功的结论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意义。学生最开心的,应该是自己经过探索后的发现。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乐学、好学、积极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五
《方程的意义》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属于概念教学。对于概念的学习来说,如何理解定义是重要的,方程的意义不在于方程概念本身,而是方程更为丰富的`内涵。就本节课反思如下:
等式的认识是学习方程的一个前概念,因此,在认识方程之前,我先安排了一个关于“等号”意义话题的讨论。出示如:2+3=57+2=4+5,这两个题中“=”分别表示什么意思?2+3=5这个题中“=”表示计算结果,而7+2=4+5表示是一种关系,让学生对等号的认识实现一种转变,从而为建立方程埋下伏笔,也体现了思考问题着眼点的变化。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我临时改变思路,根据课件天平左盘放着20千克和50千克的物体,右盘放着70千克的物体,学生列出算式20+50=70,我就问这个等号表示什么意思?由于这个算式有了天平具体的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过渡到等号表示一种关系。我想让学生体会等号从表示一种过程过渡到表示一种关系,但课后我反思没有必要,以前学生已经知道等号表示一种过程,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等号还表示一种关系,为建立方程打下基础,所以,当学生已经在天平直观形象中认识到等号表示一种关系,就可以往下进行。所以,这个环节浪费了时间,同时我认识到课前每个环节都要慎思。
新授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我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讲解每幅图的意思,让学生经历认识方程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深刻的思考中,体验方程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从而列出方程并认识方程。但我认为这还不够,还要对方程的内涵和外延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于是我安排了以下4道习题:
第1题:下面这些式子是方程吗?
x×2-5=100y-2=35()+3=5苹果+50=300
通过这些习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白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是任何字母,可以是图形,也可以是物体或者画括号等。让学生体会到其实方程在一年级就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和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只是在一年级我们没有给出它名字,()+3=5就是方程的雏形。
课后我反思这一环节应该增加一些不是方程的习题,如:2x-362x+9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式子中辨别方程会更好些。
第2题,出示天平图,左盘放着一个160克的苹果和一个重x的梨,右盘放着240克砝码,你能列出方程吗?很多学生列的方程是160+x=240,我就出示240-160=x这个式子是方程吗?让学生在思辨中明晰,它只有方程的形式而没有方程的实质,进一步明白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指的就是未知数要与已知数参加列式运算,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第3题,出示了天平图,左盘放着250克砝码,右盘放着一个重a克和b克的物体,让学生列方程。通过此题的训练,学生知道了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不只是一个,可以是两个或者更多个。方程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浮出水面。
课后我反思,通过此题的训练,也应该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数用不同的未知数表示。
生1:800=300+5x
生2:800=300+y
师;为了不让别人产生误会,要写上一句话,写清x、y分别表示什么。
这样为以后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会减少漏写设句的几率。也让学生明白,没有天平要想列出方程,要在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建立起等量关系。
本节课我以等式入手建立方程的概念,以判断方程为依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以解决问题为抓手,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深刻体会“含有”未知数的真正含义,从而理解方程的意义,在层层递进的练习中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一种思辨的状态中体验到方程是表达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六
本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提出疑问,顺利掌握了方程的定义。上完这节课我的主要收获如下:
1、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科学课上认识了天平,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关式子时,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别总结出各自的特征,最后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来,告诉学生,在数学上把这样的关系式叫做方程,让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方程的概念,学生们很自然就归纳出这一类式子的特征,总结出了方程的`概念。
3、在学生总结出方程的意义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互相检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数含糊的知识都暴露了出来,通过指名学生发言,学生在争论中逐步明白了相关知识,以前没问题的学生也在讨论中深化了认识。
11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七
今天的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方程的意义》一课,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的数学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结合我所执教的方程的意义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顾我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在执教中通过天平的演示:认识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让他们对天平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识。
通过对天平的观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应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以及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应该替学生很快的说出答案,在将出方程的概念后,应该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明白不仅x可以表示未知数,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数。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看,他们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大多数学生知道等式并能举例,向学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两边平衡的问题情境,大部分学生运用算术方法列式。但是,学生已有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算术法解题思路对列方程会造成一定的干扰。对于利用天平解决实际问题较感兴趣,但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转化成用数学语言、用关系时表示时可能存在困难,对于从各种具体情境中寻找发现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则表现出需要老师引导和同伴互助,需要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堂上让学生借助于天平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列出表示等与不等关系的式子,为进一步认识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观察的感性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对式子分类,建立等式概念,并举出新的生活实例进行强化.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明确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还可以,有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较清晰、会说;可还有部分学生不敢说,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准确,我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课堂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待加强,数学课堂也应该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学会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课件制作的不够精细,完美!所以应用起来不够方便!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八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开课活动,在活动中我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旧教材先利用天平认识等式,然后认识方程。而新教材通过情境,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最后揭示方程的意义。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不仅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还要会判断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的后继学习与思考,注重知识的渗透。如后面学习的等式的性质、用方程解应用题等等。
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几乎提不出表示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都是些求未知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就直接出示要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先找等量关系式,我发现只有极少数孩子能找到等量关系。由于找等量关系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学生不知道从哪入手。学生思考讨论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也没有结果,我就引导着学生进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关系。找到了等量关系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简单多了。课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备课时,高估了学生,如何引导还需要多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训练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我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根据天平列出算式。然后教师指出,我们刚才列出的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这些等式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一种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判断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后,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材中没有出现这个内容,但我补充进去了,我觉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清晰,会表述,但也有部分学生表述不清,发言不够积极。看来,课堂教学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还要多想些办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实施?我认为,“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合作探究”必须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则没有自己的主见,交流则会流于形式,没有深度。有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当学生展示交流时,不同的思路与方法就会发生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结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果与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促使全体参与,加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梳理概括知识的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先引入了天平的演示,然后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g和30g的两只正方体、50g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 +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g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g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 +?=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 +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我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习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但是通过同桌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学生对其还存在模糊概念。进一步研究。
创建形象、生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一学习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努力的过程比成功的结论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意义。学生最开心的,应该是自己经过探索后的发现。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乐学、好学、积极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不仅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还要会判断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的后继学习与思考,注重知识的渗透。如后面学习的等式的性质、用方程解应用题等等。
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几乎提不出表示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都是些求未知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就直接出示要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先找等量关系式,我发现只有极少数孩子能找到等量关系。由于找等量关系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学生不知道从哪入手。学生思考讨论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也没有结果,我就引导着学生进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关系。找到了等量关系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简单多了。课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备课时,高估了学生,如何引导还需要多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训练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我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根据天平列出算式。然后教师指出,我们刚才列出的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这些等式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一种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判断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后,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材中没有出现这个内容,但我补充进去了,我觉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清晰,会表述,但也有部分学生表述不清,发言不够积极。看来,课堂教学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还要多想些办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实施?我认为,“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合作探究”必须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则没有自己的主见,交流则会流于形式,没有深度。有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当学生展示交流时,不同的思路与方法就会发生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结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果与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促使全体参与,加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梳理概括知识的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十
《方程的意义》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属于概念教学。对于概念的学习来说,如何理解定义是重要的,方程的意义不在于方程概念本身,而是方程更为丰富的内涵。就本节课反思如下:
等式的认识是学习方程的一个前概念,因此,在认识方程之前,我先安排了一个关于“等号”意义话题的讨论。出示如:2+3=57+2=4+5,这两个题中“=”分别表示什么意思?2+3=5这个题中“=”表示计算结果,而7+2=4+5表示是一种关系,让学生对等号的认识实现一种转变,从而为建立方程埋下伏笔,也体现了思考问题着眼点的变化。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我临时改变思路,根据课件天平左盘放着20千克和50千克的物体,右盘放着70千克的物体,学生列出算式20+50=70,我就问这个等号表示什么意思?由于这个算式有了天平具体的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过渡到等号表示一种关系。我想让学生体会等号从表示一种过程过渡到表示一种关系,但课后我反思没有必要,以前学生已经知道等号表示一种过程,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等号还表示一种关系,为建立方程打下基础,所以,当学生已经在天平直观形象中认识到等号表示一种关系,就可以往下进行。所以,这个环节浪费了时间,同时我认识到课前每个环节都要慎思。
新授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我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讲解每幅图的意思,让学生经历认识方程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深刻的思考中,体验方程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从而列出方程并认识方程。但我认为这还不够,还要对方程的内涵和外延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于是我安排了以下4道习题:
第1题:下面这些式子是方程吗?
x×2-5=100y-2=35()+3=5苹果+50=300
通过这些习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白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是任何字母,可以是图形,也可以是物体或者画括号等。让学生体会到其实方程在一年级就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和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只是在一年级我们没有给出它名字,()+3=5就是方程的雏形。
课后我反思这一环节应该增加一些不是方程的习题,如:2x-362x+9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式子中辨别方程会更好些。
第2题,出示天平图,左盘放着一个160克的苹果和一个重x的梨,右盘放着240克砝码,你能列出方程吗?很多学生列的方程是160+x=240,我就出示240-160=x这个式子是方程吗?让学生在思辨中明晰,它只有方程的形式而没有方程的实质,进一步明白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指的就是未知数要与已知数参加列式运算,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第3题,出示了天平图,左盘放着250克砝码,右盘放着一个重a克和b克的物体,让学生列方程。通过此题的训练,学生知道了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不只是一个,可以是两个或者更多个。方程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浮出水面。
课后我反思,通过此题的训练,也应该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数用不同的未知数表示。
生1:800=300+5x
生2:800=300+y
师;为了不让别人产生误会,要写上一句话,写清x、y分别表示什么。
这样为以后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会减少漏写设句的几率。也让学生明白,没有天平要想列出方程,要在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建立起等量关系。
本节课我以等式入手建立方程的概念,以判断方程为依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以解决问题为抓手,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深刻体会“含有”未知数的真正含义,从而理解方程的意义,在层层递进的练习中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一种思辨的状态中体验到方程是表达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