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口算除法教学反思实用(模板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实用篇一
二年级的表内除法是小学生第一次正式见到除法, 表内除法(一)主要是讲清楚除法的含义,使学生知道除法的两种分法: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另一种是把一个数按照几个作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学生对这两种分法容易发生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分好层次的教学:
1、教材首先引进了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我先让创设一个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然后评价分的是否公平,再次拿出分的同样多的一组来讲解平均分的概念。
2、教材引进第一种分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把自己的学具分一分,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并且通过交流知道怎样分,而且原来一部分没有平均分的同学也学会了平均分。
3、接着教材介绍第二种分法,把一个数按照几个作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我运用了教材所创设的具体情景,让学生自己来安排乘船的方法,最后同学们知道了,先确定每份多少个,通过一份一份的确定,等全部分完,那么份数随之知晓。
4、在已经明确理解了平均分和怎样平均分的条件下,教材引人了表内除法,表内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对口诀逆过来思考,低年级学生在初学这一方法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初步认识除法后,可以经常进行看图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练习。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口诀灵活试商的方法。例如,在计算除数大于商的题目时,要想口诀的第一个数,如12 ÷ 4,想“几四十二”,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3,这类题首先要想未知的那个数,有一定的难度,常常学生不知道用哪一句口诀。所以,这时要及时向学生说明,在用口诀求商时,如果想“四几十二”得不出商时,就要想“几四十二”,从而得出商是多少。
5、本章节最难的地方是两步解决问题,我在突破此难点时候,是这样做的,直接缺少已知条件,让学生提出没有条件,此题没解的想法。例如,我直接给出了一个这样的题目:小明要买5辆小汽车,要付多少钱?学生一看完就直接问我,多少钱一辆呀?这时我还装作说不知道呀,学生这时候泄气了,这怎么求吗!然后我随之说,想要知道多少钱一辆可以,但我不会直接告诉你们,得你们自己算出来,学生很快的进入了我设的圈套,这时我再给出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的条件。很快的,学生都能算出应付多少钱。之后,请学生自己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并说说怎样解答!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知道了 第一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实用篇二
一是加强了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除法的计算口诀求商是关键。教学中,我通过练习的互动功能,引导学生选一选、说一说、算一算、估一估等不同的形式开展口算练习,在激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口算练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算的技能。也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促进了对算法的掌握。例题一,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图是同学们的植树图,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在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中也有数学问题,从而引出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教材在情景图的下面还配有摆一摆的小棒图。目的是让学生借助直观形象形成分步除的表象,最终为笔算的除法竖式的出场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学中,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以口算切入竖式学习。让学生的说一说的口算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进一步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42÷2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想出了很多种口算的方法。我在表扬学生的各种独特想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能否用笔算的方法把这个口算的过程记录下来?使之顺利迁移到笔算的算理中,引出要学习的新知。
引导学生尝试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再结合口算的步骤分析学生的算式,使学生理解笔算的过程,进一步揭示了算理。
在学生初步掌握笔算的过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形成一个一般性认识。学会竖式的简便写法。
例题二,以解答主题图中涉及的另一个数学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为背景,教学“52÷2”的笔算除法。解决的问题是:当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应该怎么办?教学时,我充分尊重学生间的思维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理解52÷2的笔算算理。 让学生以座位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相互间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再引导学生回忆比较42÷2与52÷2的笔算过程“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突出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即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笔算方法。
三是引导学生将估算技能用于笔算除法之中。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一方面可以确定商的大致范围,验证笔算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教学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再笔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还在估算的同时,进一步梳理了竖式的写法。但是估的时候要注意根据除数来估被除数。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实用篇三
本册教材将表内乘除法分两个单元进行处理,先讲10,5的乘法,然后再讲2,4,8这三个数的口诀,教材特别突出了他们的成倍关系。而本单元继续讲表内乘法,先是安排了7的乘除法,然后是3,6,9的乘法口诀,因为有前面的铺垫,所以学生能够自己动手编制乘法口诀,并使能用口诀解决相关问题。在教学上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出发,加深学生对7这个数的乘除法的掌握。力求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都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本节课通过小朋友耳熟能详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童话故事入课题,使学生对教学产生积极的情趣。以跳格子的游戏形式,直观地为学生提供平台,通过观察数射线,列出相对应的乘法算式,再通过对乘法算式的分析整理,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独立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达到在观察中感受、在尝试中探索、在练习中发现、并自主归纳的目的。而后回忆已经学过的部分口诀,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口诀去推算心口决,并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在轻松的环境下帮助学生记忆。在练习环节上,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第二部分让学生感知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和建构学生对7的乘除法的深入理解。并以习题的形式渗透爱国思想,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最后我设置了拓展延伸关于7的课外小知识。这一部分由白雪公主介绍课外小知识。我是想与最初的创设情境相呼应,激发孩子的兴趣。营造人人参与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
本次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在找乘法口诀的规律时,我忽视了口诀之间的成倍关系。如果加上这一点,这节课可能会更加饱满。
(2)在练习环节中,原打算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部分习题,可是根据实际时间,没有完成,少了学生亲自动手练习的部分,很遗憾。
(3)在最后一道题的设置上,教研员给了很好意见,如果用不完整的古诗出题目,让学生来动脑筋,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4)整节课我希望以白雪公主和小矮人贯穿,但是中间有些环节没有衔接好,应该有
更好的调整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类方面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总的来讲,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均能掌握知识,完成教学计划。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实用篇四
2、第二课时在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注意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3、第三四课时;继续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教授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4、第五课时作业讲评
5、第六七课时教授有理数的除法计算。
学生对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掌握得比较快,但是在进行多个有理数运算,特别是涉及到小数,分数计算时则计算速度明显放慢,在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也不容易观察出题目的特点,作业错误率高,因此讲评作业也花去不少时间。
随着知识的增多与深入,再加上没有良好的复习习惯与强烈的求知欲望,c组生总是在没有完全消化好前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又得往前赶。这使得知识很难巩固。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实用篇五
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准备了小棒,但并不要求一定要用小棒操作,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前几天的学习,平均分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实用篇六
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与表内除法
(二)在计算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是解决问题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1、除法计算练习:准确、快速
在学习表内除法(一)时,学生对除法的读法、各部分名称以及计算都比较熟练的掌握,所以在学习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不需过多的学习除法计算,重点放在理解主题图图意上,让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找到计算方法。在计算上,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可高一些:看到除法版式,马上想到乘法口诀,报出商。再根据口诀想想还能不能有其它的除法算式。工练习时,可大多采用师生口答的形式:老师说一句乘法口诀,学生快速说出除法算式;老师说一个除法算式,学生立即说出乘法口诀,报出商,并列出另一个除法算式等。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口述。对反应比较慢的同学,可先用2-6的乘法口诀引导练习,再用7-9的乘法口诀练习。经过多种形式、多次重复练习,学生基本的除法计算能力都能熟练掌握。
2、混合计算练习:审题、分步、仔细计算
学生对乘除、加减同级的两步计算,没有困难。但对加减乘除混合两步计算接触不多,在这类题目的练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审题能力与计算习惯的培养。先练习同级计算,明确计算方法与计算顺序。后进行混合计算练习:乘除优先,加减紧跟。一定要进行练习的强化,充分利用题,先审题,说出运算顺序(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后计算。最后再进行有小括号的计算练习(包括两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算式)。
3、解决问题:创情境、观主题图,重表述、说思路,最后列式:分步-综合
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用主题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从“观察主题图,看事情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从条件中明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学生充分观察,说明条件,学生的表述要准确,一定要学生自己说:说条件、提问题。再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先计算什么,后计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列式计算,分成两步。分步计算掌握后再尝试练习将两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算式。多说精练,重交流与反馈。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实用篇七
《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发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余数来判断计算是否正确。
本周星期一,学区来我校听课,我当时就是上本课内容。当时为了活跃气氛,我让班上学生先唱了一首歌,然后进行了小组比赛。比赛内容是几道没有余数的口算题目。接着,我又出示了两组卡片,让学生上台帮我分一分,并且列出算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列出了算式。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目都是有余数的除法。紧接着,我又让同学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当时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但就是切入不了正题。他们是这样回答的:“除数是一样的。”“被除数越来越大,余数也越来越大。”“……”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让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两人一组,合作探究。通过探究,学生发现余数和除数有关系,余数比除数小。为了巩固学生的这个认识,我当时还让他们齐读了几次。接着,为了检验学生对这个内容的掌握程度,我们进行了一个小测验。但是不仅测验没有做完,检测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本课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在教学中,我选用例题让学生动手平均分小棒,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规律,——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下的数量总是比分得的每份数量少,也就是余数比除数小的原理,加深了认识。通过动手操作后,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经过学生的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比除数少,使学生对两者关系有本质理解。另外本节课的比赛让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
但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特别是逻辑性不强。首先,让学生分小棒的时候,没有提示摆正方形的隐含条件,即每份需要4根小棒,导致有的学生会摆正方形却找不出条件,不会列算式。其次,相关内容没有讲到就进行测验,导致学生一片茫然,测试失败。学生在测试的时候只会做基本的判断题,不会做其他题目,如余数中最大可能是几,最小可能是几。另外,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把握好时间,比赛环节和摆小棒环节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最后没有时间讲授余数中最大可能是几的问题。
总之本节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及教学时间,将是我最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实用篇八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创设小精灵聪聪获奖分10支铅笔为契机,既让学生懂得了成功应与伙伴同享又通过具体操作如何分10支铅笔(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人分3根,可以分3人,还多1根。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通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这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10÷3、11÷3、12÷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不过不管被除数怎么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的处理。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习旧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为后节课的教学铺垫,从动手操作再到口算,让学生不仅存知道余款数必须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反复撰写的教学设计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
1、导入从复习旧知入手。学生很快能做出来,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2、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多让学生说,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可能与周一第一节课有关,学生还没有从假期中回到课堂,所以整课堂显得沉闷了一些,有的同学对了老师抛出的问题知道答案就是不敢说,不想举手,但老师点名叫到还能答上来,这使我在教学中把我推到了被动的角色,本应是导演,可是没有导好整出剧,使们临时改变角色,不得不成为了临时演员。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面对三年二班同学棘手改进的,这令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我想我会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学之路。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实用篇九
1. 复习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复习平均分与除法的联系。
2. 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认识思考的习惯。
3. 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看图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除法后的单元练习课,教材通过练习,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练习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平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独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因此,拟定了以下的教学设想:
充实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第一课时我根据教材题1~题6的设计意图,用课件呈现秋天来了,小动物们忙于收获的情景图。让学生们通过帮助小动物的妈妈解决难题,重温除法的特性——“平均分”;在写算式、说图意的过程中加深对“除法”的认识;在对两道除法算式的比较中,深刻理解除法的含义,同时回忆起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第二课时我依据教材题7~题10的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了动物王国的西瓜园、芒果园、荔枝园等等,通过说理和列式,进一步了解乘除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两节课练习课力求在充分运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前期的学习现状,作适当的补充、调整和改变:情景的设计和游戏添加是为了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改变题目的呈现方式是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动力和思维空间,最终实现“在回忆中整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运用中发展”的整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