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短歌行原文及翻译注音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模板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短歌行原文及翻译注音篇一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的两份。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蒙冤受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力。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
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也非常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贡献:谓进奉,进贡。
节:礼仪、规矩、纪律。坠,失去。一作“隆”。
见:被。
赦原:赦免原谅其过。斧钺,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仲尼,孔子字。
殷:朝代名,即商。
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谲:诡诈。
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
庙胙: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小白:齐桓公名。
尔:这样。
天威:天子的威严。
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
咫尺:指距离很近。
圭瓒: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
卢弓:形似戟的一种弓。
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
虎贲:勇士,武士。
亚:次于。
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
是:一作“是以”。
纷葩:亦作“芬葩”。多貌,盛貌。葩,花。
《周西伯昌》,学术界也难以确定其具体创作时间,只能大致推断为建安十七年(212)至二十二年(217)之间。
《周西伯昌》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意在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的史事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通篇以时间先后为序,结构层次分明:开头“周西伯昌”十五句写周文王;中间“齐桓之功”十五句写齐桓公;最后“晋文亦霸”十三句写晋文公。曹操写他们,强调了他们的功业和德行。此外还特别突出了他们虽然有盖世的功业,但始终尊奉天子的事迹。
在诗中,曹操赞颂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借他们来抒发自己的雄伟志向。周文王姬昌在殷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意在表明当时天下形势与当年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效法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终守臣节的事迹。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曹操之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率诸侯以尊周,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不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曹操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曹操此诗,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这首《周西伯昌》是诗人从《史记·殷本纪》中采辑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尊奉殷室“臣节不坠”的美德,从《左传》中掬取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晋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诸侯”的史迹,加以裁剪,成为诗章,既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具体阐释,又是对敌手“妄相忖度”疑其有篡汉自立之心的有力回击。
曹操的四言诗,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他的四言诗,句式整齐,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这第二首《短歌行》不同,诗中主要主要用四言句式,但又有变化,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这说明曹操在诗歌形式上,并不拘泥,而能灵活地根据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随时变化。
曹操的《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是咏怀,在对酒当歌的燕礼现场,就事兴感,即景抒情,心苞天下,思接千载,在沉郁悠长的忧思中,激荡着抗志任事的慷慨之气,抒发了为重建大汉王业而求贤若渴的情怀;《周西伯昌》是咏史,文笔质直,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申明自己只有殚精竭虑扶佐汉室之志,而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短歌行原文及翻译注音篇二
朝代:唐代
作者:佚名
原文:
寂寞草中兰,亭亭山上松。贞芳日有分,生长耐相容。
结根各得地,幸沾雨露功。参辰无停泊,且顾一西东。
君但开怀抱,猜恨莫匆匆。
白天那么短暂啊,百年一瞬间就消失。
苍穹浩浩茫茫,太极经历了万劫的时光。
连麻姑下垂的两鬓,已有一半已成白霜。
天公看见玉女,曾经大笑亿千次。
吾欲揽转为太阳驾马车的六龙,回车驶向东方,挂在扶桑树傍。
用北斗星酌满美酒,劝六龙各饮一觞。
富贵非我所愿,但愿能停驻青春的容光。
古往今来,人生寿夭乃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多少人曾为之发出过无穷的浩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置酒高堂,悲歌临觞”(陆机《短歌行》),久尔久之,《短歌行》遂成专咏这一问题的篇章。歌而谓之“短”,既指歌调之短促,也隐含人生短促之意。李白这首同名诗作,沿袭了古老的主题,但写法上却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极富浪漫色彩。
诗分上下两段。前八句言百年(人的一生)易满,天地无穷,时间无限,神仙尚且两鬓成霜,凡人何堪;只有天公、玉女才能与时长存,千年万载,操控天象(玉女投壶不中者天笑。天笑,天无雨闪电)。后六句诗人突发奇想,欲阻拦六龙,留住时光,使人生不老,青春永驻。
短歌行原文及翻译注音篇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注:“对酒当歌”一句,很多学者认为“对”和“当”是对称同意,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此句应译为:面对着美酒与乐歌。呈现的是曹操与众臣齐集厅堂,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表演的情景。)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沈同沉)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摘取。)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讌”同“宴”)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古代作品《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古代作品《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
乐府里收集的同名诗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古代作品《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古代作品《短歌行》还有古代作品《长歌行》,唐代吴兢古代作品《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古代作品《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古代作品《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古代作品《短歌行》的音乐特点。古代作品《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代作品《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古代作品《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古代作品《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古代作品《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古代作品《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古代作品《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
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代作品《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清人陈沆在古代作品《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古代作品《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古代作品《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古代作品《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
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古代作品《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古代作品《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紧接着他又引用古代作品《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古代作品《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古代作品《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
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古代作品《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代作品《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古代作品《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古代作品《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古代作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短歌行原文及翻译注音篇四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志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短歌行原文及翻译注音篇五
中国古代的儒者们历来反对“好为人师”的作法,主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然而,在韩愈所处的唐朝中叶,这种比较谦虚、比较主动的求学精神已经日趋衰落,把持朝政的士大夫们自恃门第高贵,大有“后门”可走,于是认为没有必要勤奋读书以求仕进。所以,他们既不肯奖励后进,更不愿推崇前辈,反而摆出一副“天老大,他老二”的自大狂面孔吓唬人。对于士子们来说,虽然身在学校,但其目的仅是为了“习其句读”,而关系一生前途命运的事,还是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决定。由此,考生们或通过各种私人关系向考官施加影响,或在大考之前不断地向考官投献诗文以搏得好感。总而言之,当时在士子们当中钻营之风日盛,尊师崇道之风日衰。针对上述儒学废弛,道统无继的危殆局面,韩愈以“舍我其谁”的无畏精神,写下了这篇具有振聋发聩之效力、移风易俗之作用的“师道宣言书”。
《师说》是一篇以培养人材角度出发写成的不同流俗的“战斗檄文”。与韩愈同时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独愈是得狂名。”尽管从写作意图上说韩愈本来就是为了纠正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的不良风气,同时也以此篇作为对那些诽谤者们的公开答复与严正的驳斥,但韩愈的胆魄毕竟是相当大的。而写出这篇肯定要“有争议”的文章,是必须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果不其然,《师说》一经传世,“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但韩愈丝毫不为所动,坚持以己身行“大道”,仍旧不遗余力地推荐新人新作,借以推动古文运动中的各项文学实践活动。
《师说》一文,在文章结构上的艺术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缘起便直言主旨,露出了斩钉截铁的明确立论,使读者不由自主地便产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信服感,从而把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强调到了不容置疑的程度。可是,老师的作用、影响到底能有多么广泛呢?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三个具有充足理由的论据:其一,就算是圣人,也还是要从师学习的,绝无“生而知之”之辈;其二,尽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最好的老师,借以得到最扎实有效的启蒙教育,就此好在日后高人一等,耀祖光宗。但他们自身却瞧不起老师,并大多停滞了自己“学无涯”的步伐;其三,各种艺人工匠都懂得从师学习,具备一技之长。但自命不凡的士大夫们却不懂得这至关重要的一点,反倒认为自己“天资聪慧”,可以“无师自通”。由此,作者就用托物取比、抑扬讽喻之法有力地说明了人必有师才能进步的全文主旨,为开篇处的“必有师”之语作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注脚。并且对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作出了言简意赅的既雄辩又带有启发性的论证。
然而,先讲清楚了从师的必要性、重要性还是不够的。到底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才可以达到传道、受业和解惑的最终目的呢?韩愈在本篇中给予了进一步的精辟论述:“生乎吾前者”可以“从而师之”;“生乎吾后”者,也可以“从而师之”,之所以这样讲,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选择老师的根本标准问题。韩愈之言在尊师,尊师之意在尊道,如是便有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全篇点睛之语。现在想来,个中道理也很简单:师者,传道之人也,如道之不存,又何以为师呢?所以说,有道与否,是选择老师的关键问题,符合了这一条标准,就可以“从面师之”。由此就坚决排除掉了其他诸如年龄、资历、地位与名望之类的次要性条件,毫不含混地表明了“吾师道也,大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正确观点。
以有道者为师,是韩愈《师说》的中心思想。作者在此紧要之处多次创造性地运用排比句式,反复申明了“道”与“师”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与世俗观念水火不相容的绝决立场。按说,本文在这一部分中已经基本完成了正面立论,然而历来以“笔力雄奇,曲折尽致”著称的散文大师韩愈却未就此辍笔,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中,作者又一箭双雕,很自然地就把笔触转换到了驳论的角度,从其他方面继续阐发师道的必不可少与蔑视师道的严重危害。
作者先用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两个“矣”字来表现出自己对于师道不存的深切忧虑与焦灼心情。然后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较,以圣益圣、愚益愚的可悲现实为依据,从反面修正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祖训”,指出了从师学道的建设性作用。如此则既点明了“耻学于师”者的必然结局,又使敢于“从而师之”的人们看到自己光明的前途。此节在写作上非常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反复地把古人与今人相互对比,其中有孔子与今之学者之比;有今巫医百工与今之学者之比;又有今之学者李蟠与今之一般学者之比,通过这种多方人手、反复论证,作者就把古之圣人之明与今之众人之不明剖析得入肌入理,发人深省。尤其是他把“今之君子”们抬高自己,贬低他人,党同伐异,文人相轻的卑劣心理活动以及“今之众人”高自期许,耻于求师的空虚精神状态写得陋态可掬,跃然纸上,从而收到了鞭挞入微,警顽起愚的良好效果。紧接着,作者又用痴心父母们的愚蠢行为及学艺之人的求实态度为烘托,一波三折地写出了不愿“从师学习”者的丑行陋习与顽固不化,表达出对于这些不肖子孙们的难以理解与深沉的感叹。此段文章在语气上的层次感是非常自然而且恰到好处的。例如第一层以“其皆出于此乎?”作结,带有质疑、设问和论辩的味道,令人思索;而第二层的“吾未见其明也!”就完全是一种下判断的肯定语气。是从正面进行的斩钉截铁的评语;而在第三层,作者又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发出了“其可怪也欤!”的惊呼。如此,三个层次很清晰,三种语调很鲜明。这样一安排,就在条理顺畅的基础上,增强了文章的论辩力与说服力。最后,作者又以被士林尊崇的孔子为人证,隆重推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儒家精要之论,再次申明并强调了唯以有道者为师的核心观点,并提出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尚属凤毛麟角一般的卓识灼见,从而大大丰富了孔子关于“教学相长”的有关理论,表现了作者对于士大夫家族垄断朝政,摧残教育,阻碍社会发展恶行的愤慨和嗤鄙。
通观全文,“雄直之气”贯穿始终。然而正如前人所戏言的:只闻有文曲星,未见有文直星。韩愈行文手法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直中有曲,疏密相间,能在起承转合之中扇起长江大河般的滔滔文势,顺其势而读去,愈觉笔锋侵人,其势难当,不由得不心悦而宾服。
这篇《师说》,先从正面阐述,其次反面批驳,再次举例旁证,最后倡导良风。故全文虽短,却首尾相顾,井然有序,文章里的每一小部分都被纳入并服从于一种有机的整体逻辑关系之中,从而给人一种依枝振叶,顺理成章的极佳感觉。由此可知,文章过“直”,则易浅露,易流俗;文章过“曲”,则易杂乱,难卒读。
综上所述,在《师说》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韩愈散文里那种雄博的气势,纵横驰骋的风格以及在愈朴愈真中反倒极为耐人思索的思想上的震撼力量。
师道立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风正,民风正则国家盛。《师说》垂诫后世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短歌行原文及翻译注音篇六
短歌行
唐代:李白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就连以长寿著名的仙女麻姑,头发也白了一半了。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了。
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
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出发。
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短歌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列入《相和歌辞》,属《平调曲》。因其声调短促,故名。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
“白日”二句:此用曹操《短歌行》句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百年:一生;终身。
苍穹:苍天。浩茫茫:原作“浩浩茫”,据王本改。
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杨齐贤注:“劫,世也。儒谓之世,道谓之尘,佛谓之劫。”太极:这里指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
麻姑:神话中仙女名。
“天公”二句:传说天公与玉女在一起玩投壶之戏,投中者则天公大笑。玉女:仙女。
“吾欲”二句:此化用《楚辞·远游》“维六龙于扶桑”句意。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
“北斗”句:此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
与:一作“为”。驻:留住。颜光:一作“颓光”。逝去的光阴。
《短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七曲之一。古乐府中有《长歌行》与《短歌行》之分,关于二者的命意,《乐府解题》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有定分,不可妄求”;一是“歌声之长短耳,非言寿命也”。在李白之前,以此题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李白的这首诗,却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时间本是个抽象的概念,用“白日”来指代,便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了。“短短”两个叠字,强调它稍纵即逝。由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起首两句,貌似平平,实则恰到好处。既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又为诗意的拓展预留地步,而且格调质补,语势流走,转承自然。
时间永恒,无始无终,漫漫无垠;生命短暂,代谢荣衰,转瞬即逝。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强烈的反差,进一步驰骋瑰丽神奇的想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万劫太极”,何其久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那曾经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的麻姑仙女,如今也已两鬓斑白了。这种浪漫的夸张只能出自李白的笔下。据传为汉代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东王公常和玉女用箭作投壶游戏,每次要投一千二百支,若未投中,天便开口大笑,这就是下界所见到的电光。如今这种电闪雷鸣已历成千上亿次了。诗人巧妙地把这两个故事融入诗篇,将人们带进奇伟的神仙世界。这里有苍茫的穹宇,人世的兴替,麻姑仙女蝉鬓染霜,天公玉女嬉戏作乐,倏忽又是雷鸣电闪,风雨将至……,多么光怪陆离,神奇而诡谲!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至此,空间的浩渺、时间的无垠,通过诗人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表达得淋漓尽致。继而,诗人笔锋一转,拓出另一番意境。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诗人要揽住为太阳驾车的六条神龙,把太阳所乘之车挂在东方“日出之所”的扶桑树上,用北斗作酒勺盛满美酒,请六龙各饮一杯。这样便会使时光停歇下来,人生似乎便能得以长久。结尾二句道出诗人的意愿:“富贵非吾愿,为人驻颓光。”自古帝王们,即使秦皇、汉武一代雄主,也无不遣人访神仙,求长生,无非为了富贵永久。诗人要揽六龙、回朝日,“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绝非为个人富贵。对他人,为的是“老者不死,少者不哭”(李贺《苦昼短》);对诗人自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要拯物济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像大鹏一样要“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暂时受挫,也要“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吧。唐司空图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与李生论诗书》)。对诗人的意蕴似乎应作如是观。
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美丽的神话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他以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典故。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基调。这是诗人的个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李白显然对此是有所借鉴的。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李白是当之无愧的。
短歌行原文及翻译注音篇七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连。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连。就连以长寿著名的仙女麻姑,头发也白连一半连。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连千亿次连。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出发。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短歌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列入《相和歌辞》,属《平调曲》。因其声调短促,故名。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
“白日”二句:此用曹操《短歌行》句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百年:一生;终身。苍穹:苍天。
浩茫茫:原作“浩浩茫”,据王本改。
万劫:犹万世,中容时间极长。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杨齐贤注:“劫,世也。儒谓之世,道谓之尘,佛谓之劫。”
太极:这里指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
麻姑:神话中仙女名。
“天公”二句:传说天公与玉女在一起玩投壶之戏,投中者则天公大笑。
玉女:仙女。
“吾欲”二句:此化用《楚辞·远游》“维六龙于扶桑”句意。
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
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
“北斗”句:此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
与:一作“为”。
驻:留住。
颜光:一作“颓光”。逝去的光阴。
《短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七曲之一。古乐府中有《长歌行》与《短歌行》之分,关于二者的命意,《乐府解题》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有定分,不可妄求”;一是“歌声之长短耳,非言寿命也”。在李白之前,以此题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李白的这首诗,却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时间本是个抽象的概念,用“白日”来指代,便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了。“短短”两个叠字,强调它稍纵即逝。由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起首两句,貌似平平,实则恰到好处。既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又为诗意的拓展预留地步,而且格调质补,语势流走,转承自然。
时间永恒,无始无终,漫漫无垠;生命短暂,代谢荣衰,转瞬即逝。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强烈的反差,进一步驰骋瑰丽神奇的想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万劫太极”,何其久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那曾经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的麻姑仙女,如今也已两鬓斑白了。这种浪漫的夸张只能出自李白的笔下。据传为汉代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东王公常和玉女用箭作投壶游戏,每次要投一千二百支,若未投中,天便开口大笑,这就是下界所见到的电光。如今这种电闪雷鸣已历成千上亿次了。诗人巧妙地把这两个故事融入诗篇,将人们带进奇伟的神仙世界。这里有苍茫的穹宇,人世的兴替,麻姑仙女蝉鬓染霜,天公玉女嬉戏作乐,倏忽又是雷鸣电闪,风雨将至……,多么光怪陆离,神奇而诡谲!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至此,空间的浩渺、时间的无垠,通过诗人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表达得淋漓尽致。继而,诗人笔锋一转,拓出另一番意境。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诗人要揽住为太阳驾车的六条神龙,把太阳所乘之车挂在东方“日出之所”的扶桑树上,用北斗作酒勺盛满美酒,请六龙各饮一杯。这样便会使时光停歇下来,人生似乎便能得以长久。结尾二句道出诗人的意愿:“富贵非吾愿,为人驻颓光。”自古帝王们,即使秦皇、汉武一代雄主,也无不遣人访神仙,求长生,无非为了富贵永久。诗人要揽六龙、回朝日,“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绝非为个人富贵。对他人,为的是“老者不死,少者不哭”(李贺《苦昼短》);对诗人自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要拯物济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像大鹏一样要“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暂时受挫,也要“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吧。唐司空图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与李生论诗书》)。对诗人的意蕴似乎应作如是观。
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美丽的神话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他以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典故。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基调。这是诗人的个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李白显然对此是有所借鉴的。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李白是当之无愧的。
短歌行原文及翻译注音篇八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3、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
理。
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写时地迥异,格调也截然不同,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辑为先后,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男女,天各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实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