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优秀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篇一
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液体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物质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实验。本课即是通过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归纳出液体受热受冷的规律,并列举常见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是指导学生探讨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的思想,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进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实验探究
3、实际应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了吗?播放夏天充满气的轮胎容易爆裂、水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等视频短片。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这种体积的变化比较微小,所以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形式创设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
为什么还没烧开的水就从壶里溢出呢?
然后对酒、果汁、醋、酱油,受热受冷情况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学习,接触的实验仪器少,使用传统仪器操作麻烦。烧瓶容量大,要一定时间实验效果才明显。因此我改用了简易的实验装置,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因为简易装置小,如果用常规手段直接实验讲解,学生看不清楚,耗时长。动画演示在此派上用场,它使复杂的实验步骤、方法变得简单、直观,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学会。起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保证了充足的实验和讨论时间。此课的意外惊喜是:因为实验充分,有小组对同种液体做了两次实验,发现同种液体在不同情况下热胀冷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1,老师将小组数据汇总在表2。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表分析能力在此得到了培养。
(三)实际应用:
让学生列举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例如超级瓶装液体不装满,温度的原理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外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合理吗?从而引发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探讨。
我采用媒体展示对比图,图象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找出:实验必须控制起始体积以及起始温度。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影片、动画、图像合理地加以组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最佳时期,既吸引学生,帮助学习,又省时省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篇二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场面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深究。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1、教师适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教师适度引导主要体现在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具,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对教材的处理。
(1)注射器(2)输液瓶及各种容器的优点(方便、安全、易控水位)(3)标记(4)控制管子长度和热水量以控制观察时间。
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对教材的处理:把水和其他液体一起研究,可以省时、省材。提高效率,对理解温度计原理也能水到渠成。
2、预设与生成的相互结合。体现在对实验方法的改进中,适当导向,又给学生留出许多主动探索的空间。
3、课内课外有机渗透。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设计思路:游戏暗示、创境激疑、点拨导疑、学生探疑、实验释疑、学用结合。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科书将该课知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第二部分是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积极的探究欲,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每组准备:锥形瓶、气球、烧杯3个、热水、常温水、冰块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设施一套、空气与水热胀冷缩对比设施一组、滴管、红水、冰块、热水瓶、课件等。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四大板块 。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因为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突破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的方式来进行。
1、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首先,为了把学生引入探究中,我有目的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集体汇报“要把空气装到瓶子里,让瓶内的空气受冷(或受热),然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情况,再根据现象推断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还想到了,要看到原本看不见的空气体积的变化是需要借助其他的物体的,想到了在瓶口上套一个气球,皮胶等多种方法来试一试。这时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来进行实验操作。我从旁指导,并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快学生就有了结论,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空气受热时,气球会 鼓起来 ,说明空气体积 膨胀了 ;空气受冷时,气球会 凹进去 ,说明空气体积 收缩了 。
2、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
在观察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还希望学生能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作一比较。因此教材内容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要学生思考:“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
在两支相同型号的试管内分别装进红水和空气,再在试管口都塞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并在装空气的试管上端的玻璃导管内注入一段红水,调整红水的位置,使其与另一支试管中红水的液面顶端相平。
当实验演示完毕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膨胀,将水挤了出来,而且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更明显。通过以上的几个环节,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模拟游戏,解释现象
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建构起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产生“为什么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的问题。而“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是本课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建立这样抽象的概念呢?阅读教材p35,了解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尝试在班级内完成。讨论交流:
这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模拟活动,把一种抽象的运动用直观的“模型”表达出来。在游戏中,我注重让学生体会“微粒”的运动、“微粒”的距离、和圈的大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游戏中体会、感悟、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加强直观感受和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的理解,建立起学生自己关于“热运动”的认识。最后用课件展示:原来,常见的物体都是微粒,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问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从让学生动一动,由体验而感悟,由感悟再迁移,完成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四)巩固落实,拓展延伸
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体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
1、乒乓球被踩瘪了,你能帮助老师让它恢复原状吗?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气不会打得太足,为什么?
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我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整节课自始至终不脱离学生的尝试与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领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体验,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篇四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液体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物质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实验。本课即是通过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归纳出液体受热受冷的规律,并列举常见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是指导学生探讨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的思想,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进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实验探究
3、实际应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了吗?播放夏天充满气的轮胎容易爆裂、水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等视频短片。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这种体积的变化比较微小,所以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形式创设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
为什么还没烧开的水就从壶里溢出呢?
然后对酒、果汁、醋、酱油,受热受冷情况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学习,接触的实验仪器少,使用传统仪器操作麻烦。烧瓶容量大,要一定时间实验效果才明显。因此我改用了简易的实验装置,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因为简易装置小,如果用常规手段直接实验讲解,学生看不清楚,耗时长。动画演示在此派上用场,它使复杂的实验步骤、方法变得简单、直观,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学会。起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保证了充足的实验和讨论时间。此课的意外惊喜是:因为实验充分,有小组对同种液体做了两次实验,发现同种液体在不同情况下热胀冷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
1、老师将小组数据汇总在表
2、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表分析能力在此得到了培养。
(三)实际应用:
让学生列举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例如超级瓶装液体不装满,温度的原理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外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合理吗?从而引发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探讨。
我采用媒体展示对比图,图象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找出:实验必须控制起始体积以及起始温度。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影片、动画、图像合理地加以组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最佳时期,既吸引学生,帮助学习,又省时省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篇五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热胀冷缩》,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说课。
本课内容有3页,分两个部分。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活动一延续了前一节课的话题。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发现,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本课我们将和学生一起进一步研究“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问题。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在活动一结尾,安排了一个让学生“依据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变化”的活动。这项活动将前面的学习成果再次提升,从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温度计的原理。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新的认识得到巩固,而且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做出回答。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予以证实。当学生对其他液体进行研究之后,是否就可以肯定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呢?在这还要提醒学生,还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我们只研究了几种液体,只能说明我们研究的这部分液体有这样的性质。活动二设计的“其他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的活动,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也是对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科学课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强调过程中的观察、发现、预测和假设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发现问题,在交流、比较中发现最佳方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选择最佳方案——修改实验方法——探究发现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能力得到了提高,科学素养得了到培养。在教学中应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真真正正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验证”新知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探究性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主体性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性性 在教学中能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充分挖掘教材,进行创造的教学,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能根据实验效果修改探究方法的初步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经历对水等多种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设计观察水受热体积膨胀的实验。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分组实验:小瓶子、纸杯、细吸管、红墨水、小水槽、暖瓶(内装热水)、温度计
另备牛奶、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
演示实验:试管、红水、酒精灯、气球皮、橡皮筋。
【教学过程】
课前实验:喷泉实验。
1、教师操作: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
提问: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为什么水面会升高?(重在争论增减和水面、体积等变化)
观察思考讨论:水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
2、演示实验:试管装满水用气球皮蒙紧,放入热水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看清了吗?能想办法让大家看清楚吗?
[初步观察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给学生空间,讨论思考如何改进探究方法。]
1、设计水热胀冷缩实验
(1)老师给大家提供材料。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3)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
把仪器组装好后,调节细管上的黑色小圈,使它与水柱相平,再放到热水中。这样我们就能对比出水柱是否发生了变化。
2、水的热胀实验
(1)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提出实验要求:a、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小心别把玻璃仪器打破。 b、实验时,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c、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原因引起水柱的变化?d、小组长负责填写好实验记录卡,并负责小组内的纪律管理。
(2)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水柱上升说明水受热后的体积和原来的体积相比有什么变化?
在科学上我们的表述是“体积膨胀”。是什么引起了水的体积膨胀呢?
(4)归纳总结
水受热,体积会有什么变化?(水受热,体积膨胀)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3、水冷缩的探究
教师: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
(1)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
(2)学生做水的冷缩实验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
(4)归纳总结
水受冷,体积又有什么变化?(水受冷,体积缩小)
2、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
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水有热胀冷缩的特点,那生活中我们知道了这个特点有什么用
呢?结合教材指出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就像温度计的雏形。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提供了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要求实验多做几次,反复验证。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5、归纳总结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属于同种物体(液体),这些液体加热或者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仅如此,许多液体都能热胀冷缩。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寄语:
像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细细想来,还真的有许多科学道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随处可见呀。希望大家在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也能像今天一样认真思考,积极动手,你将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以上是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这一课要怎么教。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篇六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液体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物质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实验。本课即是通过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液体受热受冷的规律,并列举常见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能力目标: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情感目标:
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是指导学生探讨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的思想,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进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实验探究
3、实际应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了吗?播放夏天充满气的轮胎容易爆裂、水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等视频短片。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这种体积的变化比较微小,所以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形式创设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
为什么还没烧开的水就从壶里溢出呢?
然后对酒、果汁、醋、酱油,受热受冷情况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学习,接触的实验仪器少,使用传统仪器操作麻烦。烧瓶容量大,要一定时间实验效果才明显。因此我改用了简易的实验装置,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因为简易装置小,如果用常规手段直接实验讲解,学生看不清楚,耗时长。动画演示在此派上用场,它使复杂的实验步骤、方法变得简单、直观,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学会。起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保证了充足的实验和讨论时间。此课的意外惊喜是:因为实验充分,有小组对同种液体做了两次实验,发现同种液体在不同情况下热胀冷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三)实际应用:
让学生列举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例如超级瓶装液体不装满,温度的原理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外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合理吗?从而引发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探讨。
我采用媒体展示对比图,图象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找出:实验必须控制起始体积以及起始温度。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影片、动画、图像合理地加以组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最佳时期,既吸引学生,帮助学习,又省时省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篇七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热胀冷缩》,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说课。
本课内容有3页,分两个部分。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活动一延续了前一节课的话题。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发现,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本课我们将和学生一起进一步研究“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问题。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在活动一结尾,安排了一个让学生“依据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变化”的活动。这项活动将前面的学习成果再次提升,从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温度计的原理。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新的认识得到巩固,而且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做出回答。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予以证实。当学生对其他液体进行研究之后,是否就可以肯定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呢?在这还要提醒学生,还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我们只研究了几种液体,只能说明我们研究的这部分液体有这样的性质。活动二设计的“其他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的活动,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也是对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科学课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强调过程中的观察、发现、预测和假设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发现问题,在交流、比较中发现最佳方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选择最佳方案——修改实验方法——探究发现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能力得到了提高,科学素养得了到培养。在教学中应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真真正正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验证”新知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探究性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主体性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性性 在教学中能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充分挖掘教材,进行创造的教学,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能根据实验效果修改探究方法的初步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经历对水等多种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设计观察水受热体积膨胀的实验。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分组实验:小瓶子、纸杯、细吸管、红墨水、小水槽、暖瓶(内装热水)、温度计
另备牛奶、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
演示实验:试管、红水、酒精灯、气球皮、橡皮筋。
课前实验:喷泉实验。
一、情境引入, 引导学生猜测
1、教师操作: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
提问: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为什么水面会升高?(重在争论增减和水面、体积等变化)
观察思考讨论:水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
2、演示实验:试管装满水用气球皮蒙紧,放入热水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看清了吗?能想办法让大家看清楚吗?
[初步观察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给学生空间,讨论思考如何改进探究方法。]
二、水热胀冷缩的探究
1、设计水热胀冷缩实验
(1)老师给大家提供材料。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3)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
把仪器组装好后,调节细管上的黑色小圈,使它与水柱相平,再放到热水中。这样我们就能对比出水柱是否发生了变化。
2、水的热胀实验
(1)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提出实验要求:
a、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小心别把玻璃仪器打破。
b、实验时,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
c、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原因引起水柱的变化?
d、小组长负责填写好实验记录卡,并负责小组内的纪律管理。
(2)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水柱上升说明水受热后的体积和原来的体积相比有什么变化?
在科学上我们的表述是“体积膨胀”。是什么引起了水的体积膨胀呢?
(4)归纳总结
水受热,体积会有什么变化?(水受热,体积膨胀)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3、水冷缩的探究
教师: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
(1)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
(2)学生做水的冷缩实验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
(4)归纳总结
水受冷,体积又有什么变化?(水受冷,体积缩小)
2、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
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水有热胀冷缩的特点,那生活中我们知道了这个特点有什么用
呢?结合教材指出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就像温度计的雏形。
四、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提供了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要求实验多做几次,反复验证。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5、归纳总结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属于同种物体(液体),这些液体加热或者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仅如此,许多液体都能热胀冷缩。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联系生活,启发创造
教师寄语:
像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细细想来,还真的有许多科学道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随处可见呀。希望大家在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也能像今天一样认真思考,积极动手,你将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以上是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这一课要怎么教。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篇八
一.怎样的课堂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景的创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能开个好头,创造出一个环境来感染学生的兴趣,就可以大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科学课中可以创设一种悬疑的情景,让学生惊叹“为什么会这样?”,或者挑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冲突。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热情。
2、教师的激励性语言。
3、设置扣人心弦的疑问。
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学生就会厌烦。如能设法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什么是要让学生说出来的,什么是老师直接告诉的,要分清楚。
当大部分学生有能力探究出来或者他们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时,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来。如《液体的热胀冷缩》让学生想办法怎样让水在透明管子里的变化看得更清楚,并提供了红墨水给学生,那学生看到了现成的材料当然就会想到把红墨水滴到水中,这样就能看得更清。这是他们能力可达,完全可以让学生说出来。
但如果学生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的能力是不足以把问题探究出来的,那就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如做液体热胀冷缩实验用的管子上面有两个黑色的小圈,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实验材料,也没有做过相类似要做标记的实验,所以如果要让他们回答出这个问题,是很难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这个小圈,就不需要再花时间让他们讨论。
三.老师不应该只为了追求知识目标。
老师过于注重结论,就会表现在当学生回答到点子上时,老师就马上肯定。
或当学生在汇报时还没等学生说完就帮他们做思维归纳。这样只会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收集到的事实或观察到的现象,是非常零乱的,在归纳、分析、整理时,老师要注意相信学生,不怕出乱子。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学生观察到液柱上升,他们都想把自己的发现和同学分享,这时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他们所观察到的,不要因为一两个学生说到液柱上升了就不让其他学生说了。毕竟学生虽然看到相同的现象但他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只要最后老师提出“刚才的几个小组他们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就会引导学生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四.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辨证关系,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让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得以生动活泼、缤纷多彩的展现出来。让我们的课堂分外精彩。
在我们科学课堂很多东西是教师预设所无法预料的,正是这些突发的生成使课堂增色很多。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行动者,有效的课堂必然有着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因此,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接踵而来的是相应的思考,思考便会产生争辩。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如在让汇报水受热时观察到什么现象,有学生说到“红墨水越升越高,但水没有增加”,这时应该好好把握住这点,引导学生:水没有增加,但水却上升了,那是水的什么发生变化呢?这样就能更好的突破难点。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老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做得不够,只是师生交流,缺少生生的交流。
我们习惯于将“少数个体成功”等同于“群体的成功”。依靠几个学生的出
色发挥虽然能够让课堂精彩,但教学不应该只有核心学生的道理十分浅显,依靠少数学生出彩带来的课堂所谓成功并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
在科学课中,特别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即使有个别学生学对了,老师仍然要“磨”他们说出理由;即使大部分都同意了,老师还是要问“有没有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创新。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问学生水受热时,体积有什么变化?让几个学生回答后,再让其他学生评价一下你认为哪个同学回答得最好、最能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然后再说那我们就按照这个同学所说的来描述......或者当一个学生回答得很好时,停下来问问学生你们还有意见吗?若学生都没人举手,则说:“看来大家的意见都一样。”然后再出结论。这样就不仅仅只有师生的交流还有生生的交流,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了学生。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篇九
本活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时——《液体的热胀冷缩》。主要通过观察水及其他液体受热和遇冷时的体积变化情况的研究,引导学生总结出研究中的共性特点,帮助学生构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引领学生亲历探究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并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于研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最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所以本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让学生在玩中带着愉快地心情观察实验现象,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
2、让学生经历从个别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过程。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并能尝试着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4、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重点: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能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