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法院政务实践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法院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一
法院是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政务实践是法院履行职责、增强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政务实践,法院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提高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第二段:深入探讨法院政务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法院政务实践中,一方面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深化产权维护和审判执行工作,共同推进依法行政的落实。另一方面,法院还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办案效率和司法公信力。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司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培训和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三段:阐述法院政务实践的具体体现和成果
通过政务实践,法院能够实现更加高效的案件处理、更加公正的判决结果以及更加便民的司法服务。例如,在土地纠纷处理中,法院通过政务实践,开展案件提前介入工作,提醒当事人注意事项,缓解社会矛盾,为有关纠纷提供及时解决方案。另外,在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中,政务实践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法院可以更快地查找相关法规和判例,提供精准的法律意见,为审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第四段:分析当前法院政务实践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法院政务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与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和理解。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给法院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信息安全问题和个人隐私保护等。另外,司法人员个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不足也会影响政务实践的效果。
第五段:提出进一步完善法院政务实践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进法院政务实践,建议加强对法官、书记员等司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加强政府部门与法院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法律体系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此外,还应加强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机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总结:法院政务实践是法院履行职责、增强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政务实践,法院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提高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沟通和协作以及加强信息管理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政务实践工作,为司法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
法院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二
一个月的实习生活终于圆满结束了,之前迫不及待的想离开变为现在依依不舍的留念。
一个月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真的让我学会了很多。从刚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装订卷宗的方法与技巧,如何打印相关的法律文书,以及如何退费结算等。通知当事人来领传票,邮寄判决文书给当事人,处理相应的卷宗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我也能应付自如了。这种实战体验是在课堂上怎么也学不到的。通过实习,自己也庆幸对法院的基本流程有了个初步的认识,更让自己对今后的学习有了更深的感悟。
来法院实习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案子,真实生动的庭审比书上枯燥的案例分析更吸引了我。几乎是一有空我就去参加旁听,一个月下来也听了不少的庭审,也多多少少学到了些还未学到的知识,也体会到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被运用起来的满足感。有时庭审结束,跟审判员讨论起案子来,还能产生的共鸣,这着实提高了我对法学的热情与兴趣。另外,通过庭审,我还发现了法官对案件的熟悉程度以及自身对案件的中立性决定了庭审的质量与效率。同时,律师作为诉讼代理人应在庭审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案件有清晰的思路和观点,不然到时对法官的提问一问三不知,增加败诉的概率。
通过平时的观察,也发现了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审判员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同时这些也是我要学习和借鉴的。
1.心中要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秉公司法,判决能使双方当事人都心服口服。
2.要与时俱进,运用最新的法律处理案件。同时,在审案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案子,这就要求法官有非常广的知识面。
3.有时遇到一些简单的案子,法官都是先进行调节。总会遇上些蛮横不讲理的当事人,这就需要法官有足够的耐心和具备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
在与当事人接触的这一个月里,我感触颇深,中国老百姓的法律意识还是很薄弱。一个标的为100多万的承包项目,承包人竟然没有与发包人签订合同,最后发包人赖账,拒绝付款。我问他当时为什么没签,他说以前都没有签的。事后,书记员告诉我,像这种案件证据收集困难,虽有工人的证言,但证据力度太小,法官一般不予采纳,可以说胜率非常的低。我不禁感慨人心的险恶,更震惊人们的法律意识浅薄,他们虽然事后都会寻求帮助,但大多数都为时已晚。我想,中国要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段意义非凡的暑期社会实践,让我成长
法院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三
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其职责是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律秩序,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政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法院政务实践是法院根据自身职能职责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实践探索和整合在司法实践中所取得的积极进展,为改革和完善司法机制和制度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因此,进行法院政务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升司法公信力和服务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段:深化司法改革的重要举措
法院政务实践应当坚持深化司法改革的原则和目标,通过自主创新和试验探索,推动司法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开展改革试点、探索新型司法机构、推进案件多元解决机制等,以适应社会对司法效能和公正的不断增强的需求。同时,要加强政务实践经验和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及时形成制度和政策文件,为司法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段:加强司法公正和服务社会的实践探索
法院政务实践还应当注重加强司法公正和服务社会的实践探索。在司法实践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公正处理案件,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确保司法公正。同时,要注重改进司法服务,提升审判质效,加强司法公开和透明度,提高司法公信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第四段:建设智慧法院的探索实践
法院政务实践还应当关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在建设智慧法院方面进行探索实践。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改进法院的办案流程和管理机制,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比如,可以建设电子诉讼平台,实现电子立案、电子送达、电子调解等在线化操作,提升办案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提供智能化的判决建议,促进司法公正和效能。
第五段:总结政务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法院政务实践的探索,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经验和启示。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推动司法改革和发展。其次,要加强沟通和合作,建立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实现政务实践的良性循环。最后,要注重风险评估和控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改进,确保政务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总而言之,法院政务实践是法院不断创新和改进的重要手段,要坚持深化司法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加强司法公正和服务社会的实践探索,建设智慧法院,通过总结经验和启示,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和服务质量,推进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
法院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四
社会实践第一天,作为大三的学生,我完全没有了以往在这一天该有的热情和不安,按部就班地早起、上路、报到。我是在c法院民二庭社会实践,不过相当幸运的是,同庭社会实践的还有我的两位同学,国际法学院的魏瑾和我们学院的华正军。
第一天主要是熟悉工作流程,作为社会实践生,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打印案卷、整理档案卷宗等。我所在的办公室有两名法官,庭长倪琳老师和王爱茹老师。
早上做完清洁后,倪老师分派给我们三位社会实践生的任务是整理档案卷宗。这是个枯燥的机械性工作,也可以说是我们法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必经科目。说来似乎是很简单的归类,但每个卷宗都包括了立案审查表、起诉状正本副本、收费条、答辩状、当事人身份证明、证据材料、庭审笔录、谈话笔录、裁定书或者判决书、传票、送达回证等文书,要按照规定顺序放置,剔除不需要的文书。但是好在如今民一庭、民二庭是平均分摊案子,所以工作量可以说并不是很大。
傍晚六时许,太阳西斜。社会实践的第一天就在埋头苦干中悄然而逝,没有发人深省的感悟,没有感今怀昔的事迹,一切都流水般顺其自然。不过对于能够尽快融入庭室的工作、顺利进入角色,我还是相当庆幸的;因为对于社会实践生而言,这是工作之初最重要的事情。就这个意义而言,第一天,很是成功。
法院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五
近年来,我国法院政务实践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实施司法改革的过程中,法院政务实践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通过实践,我对法院政务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并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法院政务工作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法院是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后一道堡垒,所以我们必须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办案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诉求,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达成和解,实现双赢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可以提高司法效率,减轻了法院的负担。
其次,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法院政务工作要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法院。作为法院工作人员,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是法律的执法者,要对法律法规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执法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法律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不私心不偏袒,不搞权谋,确保司法的公正和公平。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和司法理论,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司法职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
再次,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法院政务工作需要加强与其他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法院是独立的司法机构,但在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院需要与其他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进行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加强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在我所任职的法院,我们积极主动与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共同研究解决一些涉及多个部门的法律问题,提高案件的办理效率和质量。同时,我们还与相关的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并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社会公众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在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法院政务工作的推进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法院也积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建设了一套完善的案件办理系统,实现了电子立案、电子送达、电子调解等工作的全面推行。通过信息化手段,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量,还提高了司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
通过实践,我对法院政务实践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发挥司法职能,加强与其他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推进法院政务工作的发展,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社会公正与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法院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六
今年暑期遵照学校教学计划,我们分别被统一安排至武汉市各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实习。本人很荣幸地被分配到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实习一个月。
武昌区人民法院坐落于武昌区沙湖地段,是一个成立时间较早的法院。从外观上看,建筑风格较为陈旧,规模也不如一些新建法院那么宏伟气派。走进里间才发现,里面的办公设施较为简单。几面玻璃就就将一层楼分割成一间间办公室。虽然简单,卫生打扫得却很干净,给人一种宁静肃穆得感觉。办公室里面也布置得体,桌椅书柜、书籍资料摆放整齐,凌而不乱。逛完一圈后才发现,整个法院由两栋大楼组成,前面是立案大厅和办公用大楼。后面是审判庭,旁边是执行局和后勤部门,中间都有走廊过道连通,整个法院看上去就像一个四合院。而正是这么一个小小得去处却处理了周围方圆百里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案子。我不禁感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环境再好终究是为了工作服务的,既然工作已经得到了基本的保证再追求环境和条件的优越又有什么意义呢?我顿时释然,对法院的敬畏也油然而生。
带着这种敬畏感,我闯进了法院的大门,迎接我的是民一庭的副庭长,她将我领进最里间的办公室。办公室有三位法官、一名书记员以及一位比我早到一个多月的师姐。就这样我开始了在这个新鲜而又刺激的环境中的法律工作。虽然轮到我的工作不得而且大多有些重复,但我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处理每项事情。
开始工作的头两天法官就叮嘱我要认真跟随书记员学习,服从她的安排,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法官都处于忙碌状态,基本无暇顾及我们,只会再闲谈交流中不时教导我们几句。
实习中有很多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让我从中汲取了不少经验知识。第一件事就是装订卷宗,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其中却包涵了很多法律知识。记得第一天,书记员就拿了一本厚厚的卷宗,并给我讲述了里面各种文件的排列顺序。由于挑选的案宗不够经典,她只能大致讲解一下,并让我多看卷宗自己总结.我便翻阅了一件件已经整理完毕的卷宗。虽然每见案子具体上大相径庭但案子包含的基本诉讼文书大致上却是一致的。经过反复积累和巩固我终于能熟练的独立完成一件案宗的整理装订。
第二件事就是在一些法院日常工作的操作。在掌握了上述基本技能之后,我也便了解了一个案子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因为每个案宗的排列顺序都是按照法院的操作流程来办理的。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后,我边接触了一些诉讼文书的写作一类的事情。如举证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等。然后还负责这些文件的编排、校对、打印等工作。期间还经常打电话联系当事人或接听电话以及接待来访客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这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不仅应当具备专业知识,还应当具备社会交际能力和耐心热情的品质。而在发出票和运用电脑编排一类事情中又让我认识到掌握相关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必要。这些基本素质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应该注意培养。
上面谈到的只是一些表面上的形式内容,真正掌握知识的应该是在参加庭审以及事后与法官们的讨论分析中得到的。在短短一个月实习时间内我曾有幸几次在法官们的带领下参与旁听。
接下来的第三件事就是旁听给我的感性认识。我所见到的庭审与我想象中的庭审差别很大。可能是我欧美律政小说又或是电影看多了,脑海中呈现的是场面宏大、庄严肃穆的情景,与现实格格不入。在法院看到的审判庭是一个面积狭小、布置简陋的隔间,给人一种随意的感觉。法官也与当事人打成一片,完全没有律师当堂对抗、精彩纷呈的场面。审判时间也很短,一般不会超过两小时。后来从法官处得知这是一个临时法庭,正式的法庭尚在修理当中。
几桩案子下来,我感触颇多。首先,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很多人连律师都不用请,直接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下以期借助人多势众据理力争压倒一切。这使得审批多次被打断甚至重新审理,反应出我国的法制宣传教育还存在很大问题。其次,法官压力庞大。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审判庭这种正式场合法官们无疑不面临当事人的责难。这实在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悲哀,而上级的指示和干扰无疑又加剧了这种悲哀。最后,审理工作是可以灵活处理的。这与我想象中教条式处理方式是又很大不同的。例如,在一次民事共同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原告只有一个,即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而被告有六个,都是小区业主。本来我认为此案会合并审理,因为这样比较方便又简便快捷,结果法官却是一一进行审理的。在我的提问之后,我得到的解释是,经调查这六位业主各持己见、互不统一,若是合并审理就会造成混乱很难控制局面,最后反而会影响审判工作的进行。这使我不得不佩服法官们的经验丰富,表面上看起来法官与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可一到工作中就会发现他们的厚积薄发和机智灵活。然而我的另一发现就是合议庭基本上是合而不议,每次记录都是书记员按固定模式从前面的审判记录中抄录一段话就完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另一种灵活处理。
第四件使就是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实体而轻程序倾向。例如,很多案件是因实体存在错误的情况才启动再审程序,而很少又为了程序而进入再审的。又比如上述提到的合议的省略。我也经常耳闻目睹法官们为了方便又少走了一些看似不必要的程序。而这种一味的追求办事效率是建立在牺牲程序公正利益之上的。当前我国仍然存在重实体而轻程序的普遍现象,从此事件中便可见一斑。在我看来,所有再现的知识法律意义上的事实,而非原始状态的事实情况,审判上所能达到的只是法律事实,而不可能是原始状态客观事实。若干追求个案的绝对公正而牺牲整个民诉体系的程序利益将是得不偿失的,更何况这种推测出来的法律事实也不一定与当时的客观情况相符合。而只有通过公正的审判程序充分保护各方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保证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的确实性、充分性和合法性,给诉讼参与人以公正、文明的感受和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司法裁判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接受,形成社会公众对国家法治的普遍信服和尊重。希望我们能尽快能走出这种误区。
第五件事则是终审判决不终极的现象。申诉案件越来越多,上诉率高居不下,这使得法官们经常做重复工作,工作压力也无形增大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事人不服判决,对法院的宣判缺乏信任感。这种不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一些案子在我们看来是非分明、轻而易举而且法官也遵照了正当程序,适用法律也毫无错误,当事人却还屡次来法院申诉,而且直接顶到了院长、庭长上面去了。再者还有向检察院提出抗诉申请的,有向政府告状的,有要求人大进行监督的。也许那些人确实很冤枉,或者他们的确受到了不公正的判决,当然我们并不排除这里面存在着一些司法腐败问题。但作为一个法院经过严格程序作出来的终审判决就应当具备其应当享有的权威性,否则法律是、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价值和作用。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要想法律的作用得到发挥、价值得到体现、精神得到推崇,每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的法律信仰是必不可少的,与此相反,一个国家的司法体系必然架空。
第六件事便是执行难的问题。基层法院作为执行的主阵地,担负着全国80%的案件执行。但基层传统的文化背景、特殊的地缘关系使得基层法院的执行现状并不乐观,案件的实际执结率不尽人意。我虽然不在执行局,但我的一些同学曾在那里实习,我们私下里经常交流,也不止一次的听法官们提起过,所以还是又一定体会的。一个判决下来了,这个案子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结,只有等到判决的内容执行完毕才称的上是完美意义上的结束。而我了解到的情况经常是判决内容得不到兑现。一些当事人为了逃避责任往往采取欺诈隐瞒的作法。有的推脱欠债、有的转移财产,还有甚者连假离婚都敢用。这便不得不让人担忧法律的威严和公信度的问题。执行难是全国性的问题。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执行的环境问题,经常秩序不正常等因素。也不排除执行法官的素质问题。我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考虑。首先,改革司法体制和完善法律制度,恢复制度系统的平衡。具体来讲就是解决司法独立性问题,减少部门和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影响,增强法院的抗干扰能力以及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和统一信息管理制度加重对逃避法律责任、拒不履行法院判决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那些胆敢藐视司法权威的行为人,应当作为刑事犯罪来惩处,另外还需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使当事人无法逃避法律责任,也逃避不了法律责任。其次,加强法院自身建设。执行难的问题,虽然有体制和制度原因,但也有人为因素,特别是法官办案的公正性因素。己不正岂能正人,这是最基本的规则和道理。
法院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七
法院实践是法律本身变得丰富、活跃和有生命力的地方。通过各种案件的处理,法院不仅可以贯彻法律的精神,同时还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积极性。在我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些法院实践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结合实例,从五个方面阐述其中的体会和反思。
第二段:全面地审理证据和争议点
在审理案件的时候,法院需要全面地审理证据和争议点,才能够判断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适用。在某一起小额民事案件的审理中,被告方以某种事故为由拒绝支付赔偿款。经过法院详细地审理证据和争议点后,发现被告方存在过错行为,因此判决其支付赔偿款。这个案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处理案件时必须细致入微地审理证据和争议点,才能做出公正的判断。
第三段:灵活变通,依法施判
除了全面地审理证据和争议点外,在处理案件时,还需要灵活处理各种情况。有一起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存在认罪态度,且属于初犯,法院在依法审判的同时,也考虑被告人的情况,最终作出了减轻刑事责任的判决。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法院既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处理案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案件进行灵活处理,这既需要法官的专业素养,也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四段:注重人文关怀
法律是为人服务的,法院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在一起离婚案件的审理中,法院不仅依法作出了判决,还关心当事人的感受和处境,给予了合适的引导和帮助。这个案例让我感受到,法院的工作不仅仅是处理案件,还包括对当事人的关怀和照顾,这需要法官的人性化思维和情感素质。
第五段:开展普法教育,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除了处理案件外,法院还需要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在一次小区普法宣传中,我们向居民宣传了很多法律知识,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法律问题。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法院作为服务于人民的机构,必须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提升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这也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结论:
在法院实践中,法官需要全面地审理证据和争议点,灵活处理各种情况,关心当事人的感受和处境,积极开展普法教育等等。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法官的专业素养和情感素质,也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支持。希望法院的工作能够不断优化和完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和保障。
法院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八
根据校园的要求,年八月我到了基层人民法院——省市人民法院,在民二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首先我要向所有为我的这次社会实习带给帮忙和指导的市人民法院民二庭的工作人员以及亲自指导我的薛庭长,丁法官和虞法官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为我的顺利实习带给的帮忙。
透过这次实习,我在专业领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实习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两年来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了解了超多的民事案件尤其是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在一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我对案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对立案等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注意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下面是我实习报告的主体部分,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谈下我对相关专业问题的看法,分为三个方面,第二部分是我的实习感悟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市场经济对民商事法律的影响巨大。
透过查阅档案室多年的统计资料,从案件的受理,审结,执行等数据分析,我觉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商事案件也逐年增加,这从一个侧面能够说市场经济也在呼唤民商事法律的发展和完善。从年开始,民商事案件自件左右开始,到年代已经到达了件左右,从年开始,经济类案件也迅速增加,从件到年的件左右,而纯民事案件更是到达了年的超过件,再从标的额看,由年左右的万元上升到亿多元,从年开始后,每年案件执行额,都在亿元以上,并且民商事案件标的额占所有案件的%以上。鲜明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了,从统计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民商事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随着整个市场的发展,民商事法律也在不断的修订,完善和发展过程中。
第二,调解在中国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的有(一)解决纠纷的成本高;(二)解决纠纷的周期长;(三)解决纠纷的刚性化”。其次,“我们从整个世界的范围看,年代中期以来,在司法实习中,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在许多国家已经逐渐成为解决民事纠纷最为主要的工具。这反映了建立在经典法制理念之上的对自力救济的否定和法院的中心地位,已随着社会的重大变化而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规律。面临“诉讼爆炸”的现实,以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补充司法的中心地位,是司法发展之必然”。因此,无论从内还是对外来看,调解这种解决纠纷的制度都是切实可行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第三,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兄弟,法治意识淡薄,法律素养仍然欠缺。
他们你们是否有出庭通知书,你们是不是证人?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最后庭审结束,那些人仍极度不满,愤愤不平抱怨他们在法庭不能说话,甚至当庭辱骂律师。虽然这只是个案,当事人的情绪也显得比较过激一点,但类似的状况在其他案件的庭审过程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广大农村的农民兄弟的法律意识是极度欠缺的,从他们内心看仍然缺乏对法律的足够的信仰,反过来看就是我们的普法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去做。上面所说的只是程序方面的要求,如果这点还能够理解的话,可能对当事人的正当合法权利有必须影响,那么实体上的则对当事人影响就大了。
从诉讼的实体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看,证据意识保护相当不够,这在必须程度上仍然和中国的人情社会是分不开的。在一个瑕疵担保的案件中,付货物的一方(甲)带给的货物有瑕疵问题,但对方(乙)方发现后并未书面提出,因为甲和乙是熟人,只是电话通知了一下,也没有要求对方出示书面说明或者其他担保之类,此刻乙方把货物供给了丙方,丙发现了问题,起诉乙,乙在喊冤,但苦于没有证据,想要鉴定产品却又存在其他的困难,最后这个案子虽然我走的时候还没有判决,但从成本的角度看,如果证据意识强些,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因此,从程序和实体上看,我们普通民众的法律意识都很欠缺。朱苏力教授写《送法下乡》,虽然有些东西我还不懂,但其中表达的一个思想,就是要去做法律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我们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部分
恐怕也是社会变革所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我个人觉得作为一个法官起码就应有条须做到:原则,良心,灵活性。所谓原则,我的理解就是法官务必遵守法律,不可逾越法律进行枉法裁判,徇私舞弊;所谓良心,就是法官内心要有一种正义感,这是一种实质正义,在正义的天平上,两边等重在有些状况下或许不是最佳状态,这需要法官根据实质正义观去衡量;而灵活性,就是要求法官是有一种解决纠纷的灵活性,不可过分拘泥于具体的规定。康德以前伫立于旷野,仰望满天星辰而泪流满面——因为他深为自己生活在如此有序,自由的宇宙中而感到庆幸。如果他活到此刻,也许他会失望,但绝不会因此而绝望。因为一种制度的变革不是那么容易的,总要经历阵痛,就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总是要经历那么多磨难。
其次,我们在校园能够学到的东西毕竟是太有限了,远远不够我们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像我们所想的光用逻辑和理论凭逻辑三段论来推导一下就能够了,记得一位美国的智者就说过: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个性是对非讼案件中,它对法官的社会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强调其亲和力,说服潜力和控制潜力。指导我的另一个法官,是庭长助理,也是有着八年审判实习经验的年轻法官,在他手下调解,撤诉的案件有七成以上。在跟他学习的一个月里,我更加体会到了这一点,有时调解成功完全是因为双方当事人都很信任法官,能够被他个人的潜力和经验所征服。
第三,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的学习虽然也经常看些案例之类的,但一旦进入主角,即发现自己所学的欠缺。当我从校园走入社会,才觉得在象牙塔中的平静与安逸太久了,似乎很难体会到现实社会的惊涛骇浪。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一个方向,法律脱离了实际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好处和应有的生命力。
这次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段重要经历,也是自己踏入社会所获得的第一笔财富,是我第一次直面社会,体验社会万象。透过实习,我将自己所学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开阔了我的视野,对法律在现实中的运作有了较好的理解。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再一次向帮忙我的市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和我的指导法官,在实习过程中帮忙我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法院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九
今年暑期遵照学校教学计划,我们分别被统一安排至武汉市各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实习。本人很荣幸地被分配到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实习一个月。
武昌区人民法院坐落于武昌区沙湖地段,是一个成立时间较早的法院。从外观上看,建筑风格较为陈旧,规模也不如一些新建法院那么宏伟气派。走进里间才发现,里面的办公设施较为简单。几面玻璃就就将一层楼分割成一间间办公室。虽然简单,卫生打扫得却很干净,给人一种宁静肃穆得感觉。办公室里面也布置得体,桌椅书柜、书籍资料摆放整齐,凌而不乱。逛完一圈后才发现,整个法院由两栋大楼组成,前面是立案大厅和办公用大楼。后面是审判庭,旁边是执行局和后勤部门,中间都有走廊过道连通,整个法院看上去就像一个四合院。而正是这么一个小小得去处却处理了周围方圆百里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案子。我不禁感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环境再好终究是为了工作服务的,既然工作已经得到了基本的保证再追求环境和条件的优越又有什么意义呢?我顿时释然,对法院的敬畏也油然而生。
带着这种敬畏感,我 闯 进了法院的大门,迎接我的是民一庭的副庭长,她将我领进最里间的办公室。办公室有三位法官、一名书记员以及一位比我早到一个多月的师姐。就这样我开始了在这个新鲜而又刺激的环境中的法律工作。虽然轮到我的工作不得而且大多有些重复,但我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处理每项事情。
开始工作的头两天法官就叮嘱我要认真跟随书记员学习,服从她的安排,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法官都处于忙碌状态,基本无暇顾及我们,只会再闲谈交流中不时教导我们几句。
实习中有很多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让我从中汲取了不少经验知识。第一件事就是装订卷宗,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其中却包涵了很多法律知识。记得第一天,书记员就拿了一本厚厚的卷宗,并给我讲述了里面各种文件的排列顺序。由于挑选的案宗不够经典,她只能大致讲解一下,并让我多看卷宗自己总结。我便翻阅了一件件已经整理完毕的卷宗。虽然每见案子具体上大相径庭但案子包含的基本诉讼文书大致上却是一致的。经过反复积累和巩固我终于能熟练的独立完成一件案宗的整理装订。
第二件事就是在一些法院日常工作的操作。在掌握了上述基本技能之后,我也便了解了一个案子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因为每个案宗的排列顺序都是按照法院的操作流程来办理的。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后,我边接触了一些诉讼文书的写作一类的事情。如举证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等。然后还负责这些文件的编排、校对、打印等工作。期间还经常打电话联系当事人或接听电话以及接待来访客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这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不仅应当具备专业知识,还应当具备社会交际能力和耐心热情的品质。而在发出票和运用电脑编排一类事情中又让我认识到掌握相关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必要。这些基本素质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应该注意培养。
上面谈到的只是一些表面上的形式内容,真正掌握知识的应该是在参加庭审以及事后与法官们的讨论分析中得到的。在短短一个月实习时间内我曾有幸几次在法官们的带领下参与旁听。
接下来的第三件事就是旁听给我的感性认识。我所见到的庭审与我想象中的庭审差别很大。可能是我欧美律政小说又或是电影看多了,脑海中呈现的是场面宏大、庄严肃穆的情景,与现实格格不入。在法院看到的审判庭是一个面积狭小、布置简陋的隔间,给人一种随意的感觉。法官也与当事人打成一片,完全没有律师当堂对抗、精彩纷呈的场面。审判时间也很短,一般不会超过两小时。后来从法官处得知这是一个临时法庭,正式的法庭尚在修理当中。
几桩案子下来,我感触颇多。首先,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很多人连律师都不用请,直接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下以期借助人多势众据 理 力争压倒一切。这使得审批多次被打断甚至重新审理,反应出我国的法制宣传教育还存在很大问题。其次,法官压力庞大。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审判庭这种正式场合法官们无疑不面临当事人的责难。这实在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悲哀,而上级的.指示和干扰无疑又加剧了这种悲哀。最后,审理工作是可以灵活处理的。这与我想象中教条式处理方式是又很大不同的。例如,在一次民事共同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原告只有一个,即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而被告有六个,都是小区业主。本来我认为此案会合并审理,因为这样比较方便又简便快捷,结果法官却是一一进行审理的。在我的提问之后,我得到的解释是,经调查这六位业主各持己见、互不统一,若是合并审理就会造成混乱很难控制局面,最后反而会影响审判工作的进行。这使我不得不佩服法官们的经验丰富,表面上看起来法官与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可一到工作中就会发现他们的厚积薄发和机智灵活。然而我的另一发现就是合议庭基本上是合而不议,每次记录都是书记员按固定模式从前面的审判记录中抄录一段话就完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另一种灵活处理。
第四件使就是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实体而轻程序倾向。例如,很多案件是因实体存在错误的情况才启动再审程序,而很少又为了程序而进入再审的。又比如上述提到的合议的省略。我也经常耳闻目睹法官们为了方便又少走了一些看似不必要的程序。而这种一味的追求办事效率是建立在牺牲程序公正利益之上的。当前我国仍然存在重实体而轻程序的普遍现象,从此事件中便可见一斑。在我看来,所有再现的知识法律意义上的事实,而非原始状态的事实情况,审判上所能达到的只是法律事实,而不可能是原始状态客观事实。若干追求个案的绝对公正而牺牲整个民诉体系的程序利益将是得不偿失的,更何况这种推测出来的法律事实也不一定与当时的客观情况相符合。而只有通过公正的审判程序充分保护各方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保证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的确实性、充分性和合法性,给诉讼参与人以公正、**、文明的感受和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司法裁判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接受,形成社会公众对国家法治的普遍信服和尊重。希望我们能尽快能走出这种误区。
第五件事则是 终审判决不终极 的现象。申诉案件越来越多,上诉率高居不下,这使得法官们经常做重复工作,工作压力也无形增大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事人不服判决,对法院的宣判缺乏信任感。这种不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一些案子在我们看来是非分明、轻而易举而且法官也遵照了正当程序,适用法律也毫无错误,当事人却还屡次来法院申诉,而且直接顶到了院长、庭长上面去了。再者还有向检察院提出抗诉申请的,有向政府告状的,有要求人大进行监督的。也许那些人确实很冤枉,或者他们的确受到了不公正的判决,当然我们并不排除这里面存在着一些司法腐败问题。但作为一个法院经过严格程序作出来的终审判决就应当具备其应当享有的权威性,否则法律是、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价值和作用。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曾经说过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要想法律的作用得到发挥、价值得到体现、精神得到推崇,每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的 法律信仰 是必不可少的,与此相反,一个国家的司法体系必然架空。
第六件事便是执行难的问题。基层法院作为执行的主阵地,担负着全国80%的案件执行。但基层传统的文化背景、特殊的地缘关系使得基层法院的执行现状并不乐观,案件的实际执结率不尽人意。我虽然不在执行局,但我的一些同学曾在那里实习,我们私下里经常交流,也不止一次的听法官们提起过,所以还是又一定体会的。一个判决下来了,这个案子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结,只有等到判决的内容执行完毕才称的上是完美意义上的结束。而我了解到的情况经常是判决内容得不到兑现。一些当事人为了逃避责任往往采取欺诈隐瞒的作法。有的推脱欠债、有的转移财产,还有甚者连假离婚都敢用。这便不得不让人担忧法律的威严和公信度的问题。执行难是全国性的问题。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执行的环境问题,经常秩序不正常等因素。也不排除执行法官的素质问题。我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考虑。首先,改革司法体制和完善法律制度,恢复制度系统的平衡。具体来讲就是解决司法独立性问题,减少部门和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影响,增强法院的抗干扰能力以及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和统一信息管理制度加重对逃避法律责任、拒不履行法院判决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那些胆敢藐视司法权威的行为人,应当作为刑事犯罪来惩处,另外还需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使当事人无法逃避法律责任,也逃避不了法律责任。其次,加强法院自身建设。执行难的问题,虽然有体制和制度原因,但也有人为因素,特别是法官办案的公正性因素。己不正岂能正人,这是最基本的规则和道理。
法院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十
在法律的运作中,法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法律世界中的“圣殿”。而作为一名法院工作人员,我有幸参与了很多案件的审理过程,真切地感受到了法院的工作快乐和职责使命感。在实践中我也吸取了许多宝贵经验和心得,今天我希望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实践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于相关从业人员、同时对于普通公民有所启发和帮助。
第二段:案件的审理需要注重事实证据
在法律诉讼中,案件的审理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事实证据之上,不能只凭个人主观想法做出判断,否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案件的判决结果,从而失去公正。因此,我们在处理案件时,需要结合调查取证,设身处地的分析案件中的各个细节和迹象,并多与当事人沟通和探讨,了解其中的情况,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得到充分的证明,避免判断失误。
第三段:信任和沟通是法院工作关键
法院工作人员的工作需要与许多不同的人交流和沟通,从当事人到律师、甚至是其他法院的工作人员。因此,信任和沟通能力是法院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实践中,我学到了与各方人士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案件背景、发现更多的证据,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纷争,为案件处理提供更好的基础。
第四段:严谨和细心是法院工作责任
在法院工作中,严谨和细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责,我们需要根据国家法律规定进行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完美,避免出现任何的瑕疵和纰漏。在实践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点,每一份文件我都会认真地阅读、审查,通过反复核对,确保每一个流程都进行得无可挑剔。
第五段:法院工作需要不断学习与提升
法律是一门不断进化的学科,每一天都有新的法律法规和解释的出现。因此,法院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跟上社会的发展,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对法律的理解力。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学习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参加行业交流和学习,听取其他人经验和观点,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工作经历,每一步都可以让你更接近完美。
总之,在法院的工作经验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学会了不断探索和进步。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的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成为公正、严谨的法律工作者。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支持我们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法院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篇十一
近年来,我在法院工作已经有了相当的实践经验,对于法院的日常工作、审判流程以及案例分析,都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我秉持着谨慎客观的态度,与团队共同协作,勇于探索,力求做到更好的法院工作。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在法院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如何准确把握案情
在处理案件时,首先需要对案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了解,以便在审判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掌握案情。具体而言,审理案件时,一定要对当事人的证据、证明方法、证言等进行仔细分析。优秀的法官需要更加理性地分析案件的原因和结果,避免对案件进行主观臆断,准确理解案件事实,准确判断证据。以此确保最终审判结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第二段:加强证据收集和理论研究
对于涉及专业、复杂案件,必须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掌握,深入项目,对证据进行精细的分析和收集,以便客观、科学地确定客观规律。在检察和审判过程中,证据的有效分析和收集非常重要。如果在收集和分析证据方面存在偏差,则可能导致审判结果的不公正和错误。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可以提高对证据的分析能力和证据收集的技术。
第三段:制定有效的审判策略
在审理案件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审判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审判策略要建立在精确的事实基础上,必须根据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涉及监管问题的案件中,需要对被告追加赔偿金额的风险和可行性进行评估,以便制定更为有效的审判策略。最终审判结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与审判人员制定和执行的审判策略密切相关。
第四段:注重审判结果的执行力
审理案件是法官的工作,但审理结束后是否能够确保裁决结果的贯彻执行,也是常常被人关注的问题。因此,法官不仅需要在审判中做到公正、认真、科学的处理案件,还需要确保裁定的贯彻执行。尤其是在执行力度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措施,避免出现执行困难或问题。
第五段:充分沟通和合作探讨
在日常工作中,不少涉及到了其他部门和相关领域的问题。因此,在干法官的工作中,尤其需要沟通和合作。在每个阶段,及时通知和交流,可以更好地为当事人提供优质和快速的法律服务。此外,在工作中还可以向有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和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加强各个方面协作的能力和机制,共同推进法院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总之,在法院工作中,审判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原则意义、审慎严谨、公正客观、法制文化等工作特点,努力改进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始终坚持“公正司法,尽职尽责”的原则,走好每一步、稳步前行,不断拓展视野、努力成长,尽力为当事人提供最优质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我们期望更多的青年法官不断发掘实践中的感悟和体会,用心做好每一篇案卷,为客观、公正、诚信、专业的司法理念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