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及反思(实用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及反思篇一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阅读有关桥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了解课文三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体会桥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创造美的意识。
教具准备:
各种桥的图片 小黑板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在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有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和幸福。出示各种桥的图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桥。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作家樊发稼对桥的思考。
出示课题:桥之思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学习樊发稼先生对桥的思考,我们一起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准确。流利,边读边把自己遇到的难认的字画下来,读完后小组合作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小黑板出示课文新词,指名朗读,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默读课文思考,概括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三、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樊发稼的《桥之思》。
二、合作探究,感悟品读。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知道)了什么?
2、这三个小节中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三、朗读感悟,体会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a、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认为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功能 材料 样式
b、你是从那里读到的?
你还知道有哪些样式的桥?
c、这些桥有什么好处?板书:方便 路桥不可少
再次播放各种桥的图片。
2.请你放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读了第二小结你会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范读课文。
3、刚才看到那么多美丽的桥,它们都是有形的,看见的,世界上还有一种看不见,却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视的桥,你想知道这是什么桥吗?板书:心桥。
这种无形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板书: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 同学们,路桥必不可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装点着乡村和城市,但心桥更可贵,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齐读最后一小节。
(2) 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坚固更加美好。
四、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桥之思
路桥:功能、材料、形式。方便——路桥不可少
心桥 :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夜已深,但我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白天执教的课《桥之思》的情景,不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我翻了个身,想到这,不禁又一次感到遗憾。进入了第二节的学习,同学们的情绪开始高涨起来,我引导他们:“同样的语句,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片刻之后,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我请第一个举起手的男孩,他大声朗读:“幽静的公园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为有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更显出湖光十色的迷人魅力。”我微笑着说:“你感觉读出桥的魅力了吗?”“为什么没有呢?”然后,大家一起加深理解了“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十色”。“谁再来读?”我环顾四周,教室里小手如林,我示意一个举手的女孩站了起来,她有声有色的突出了重点词,将意境“读”了出来,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
不过,想到第三节的学习过程,逐渐 “找到”了我所期望的学习氛围。学生以实际生活的体会畅谈了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小伙伴之间用真诚构筑的心桥;借助课件理解了不同国家领导、艺术家、体育键儿的沟通,共筑了跨越大洋的心灵之桥。他们积极思维,尽情抒发内心的感受。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课本中这种“无形的桥”也在他们的心中也开始架构了。面对学生活跃的思维,我有时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角色。没有创设一个精彩的课堂感到内疚。
的确,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学生带给我兴奋之余,也不免有些失落。我预先准备的“点睛之语”及精彩的结束语也没了“用武之地”。我又翻了个身,直觉得身上很冷,心里有一种从未有的恐慌。
我又陷入了深思,今夜无眠……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及反思篇二
1、结合课文和“积累 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2、根据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平时教学中,做到了认真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精心设计教案,按时批改作业,落实三维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逐一分析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接受知识能力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在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结合“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4、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不足之处
1、全班有五分之三的学生比较努力学习,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五分之二的同学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不用心,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学习用品缺少,家长忙于打工,不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还要继续做思想工作。
2、本班落后面较大,语文基础很差,所以好多学生基础知识也掌握不住,书写速度慢、潦草,说话不通顺,对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3、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的运用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继续学习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不完成作业或不用心学习的同学重抓到底,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延伸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一、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讲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即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扩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所以像本课这类传统题材的课文由于叙述故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课标》中提到的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性。
二、结合学,注重情感教育生认知。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提高学习能力。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此目的。
四、通过综合性学习,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及反思篇三
《桥之思》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通过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诗共三节,分别写桥的功能、材料及样式,描述造型优美的桥,联想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的心桥。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课文丰富,从桥的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
今年我接手四年(2)班,经过近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想以往,阅读教学中诗歌好像并未涉足上公开课,今天我终于抱着一试的心态,执教了《桥之思》第一课时,总体感觉还是可以的。
一、导入激趣,课前预设
我以一曲富有北京小调风味的《北京的桥》(配合多媒体的演示)导入新课,吸引学生进入情境,破题而入。当学生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桥的图片之后,他们兴致盎然,我随即问:这么美的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而我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归纳出“桥的材料,桥的造型、桥的作用”等,这跟我课前的预设是基本一致的,因为我要利用这些答案来引出学习第一节诗歌,是比较顺当的。可见在备课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注意抓准切入点,归纳引导学生到知识点上,将是很有利的。
二、媒体辅助,课堂生成
一堂课下来,我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毕竟他们是刚升上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农村的一般孩子,认知的水平及视野仍然是不足的,对“桥”的知识面比较窄。我利用丰富的图片,配合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论视觉还是听觉都调动起来。在结合朗读的指导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可见多媒体的适当运用是肯定有助教学效率的。
三、注重说话,课外延伸
心灵与心灵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
民族与民族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
国家与国家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
3、在学习完第三节后,我出示了拓展训练——你想和谁架起一座心桥?说说你的心声吧。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我还是利用仿写的模式来指导他们进行想象说话:
例句:我想用微笑和新朋友架起一座心桥,使我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仿句:我想用( )和( )架起一座心桥,( )。
《桥之多》
水乡什么多?桥多。
东一座,西一座,
东西南北千万座,
出门就要把桥过。
四、板书设计,提纲掣领
桥之用 和谐
桥之思 桥之美
桥之珍 美好
结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课教学虽然得到老师们的好评,但其实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如大家提到的“应对全文先通读,整体感知;对学生的说话训练可以在放手些,可用事例加强体会“心桥”;注意不能太依赖多媒体”等。的确,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由此,我不禁想到: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有些教学环节还是显得有些仓促,说话训练有设计,但不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有些拓展迁移有些吃力,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及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1、首先我们做个游戏,做“笑”的游戏。(大笑、微笑、笑眯眯等)
2、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你什么时候会很快乐?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1
1、谁给予了谁什么??
2、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自学指导2
(1)保罗一共想错了几次,用三角符合标出第一次想错的段落;用叉号标出第二次想错的段落。
(2)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一次想错的段落,从哪里看出保罗想错了?他为什么会想错?(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
(3)自由地大声的读保罗第二次想错的段落,思考交流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从小男孩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纯洁无瑕、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品格)
(4)想象他们三个人是如何度过这个夜晚的,这个夜晚他们为什么难忘?
四、自学检测
1、保罗从小男孩的()中觉得小男孩也想(),没想到他竟然(),从中看出小男孩一心想着(),而不是()。
2、保罗面对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然发出了()的邀请,是因为()。
3、从小男孩的话里,我们感受到了小男孩()的心灵和()的性格。
4、保罗的眼睛湿润了,把小弟弟抱上车是因为()。
五、指导朗读
1、读出第一部分中小男孩羡慕、惊讶地神情。
2、小男孩第二次的话应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六、小结过渡
1、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结)
七、课堂训练
填空题:
保罗因为()而感到难忘,小男孩因为()感到难忘,小男孩的弟弟因为()而感到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3、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及反思篇五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观察、读文,相互印证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同步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及反思篇六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阅读有关桥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了解课文三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体会桥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创造美的意识。
教具准备:
各种桥的图片 小黑板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在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有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和幸福。出示各种桥的图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桥。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作家樊发稼对桥的思考。
出示课题:桥之思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学习樊发稼先生对桥的思考,我们一起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准确。流利,边读边把自己遇到的难认的字画下来,读完后小组合作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小黑板出示课文新词,指名朗读,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默读课文思考,概括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三、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樊发稼的《桥之思》。
二、合作探究,感悟品读。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知道)了什么?
2、这三个小节中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三、朗读感悟,体会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a、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认为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功能 材料 样式
b、你是从那里读到的?
你还知道有哪些样式的桥?
c、这些桥有什么好处?板书:方便 路桥不可少
再次播放各种桥的图片。
2.请你放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读了第二小结你会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范读课文。
3、刚才看到那么多美丽的桥,它们都是有形的,看见的,世界上还有一种看不见,却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视的桥,你想知道这是什么桥吗?板书:心桥。
这种无形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板书: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 同学们,路桥必不可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装点着乡村和城市,但心桥更可贵,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齐读最后一小节。
(2) 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坚固更加美好。
四、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桥之思
路桥:功能、材料、形式。方便——路桥不可少
心桥 :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夜已深,但我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白天执教的课《桥之思》的情景,不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我翻了个身,想到这,不禁又一次感到遗憾。进入了第二节的学习,同学们的情绪开始高涨起来,我引导他们:“同样的语句,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片刻之后,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我请第一个举起手的男孩,他大声朗读:“幽静的公园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为有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更显出湖光十色的迷人魅力。”我微笑着说:“你感觉读出桥的魅力了吗?”“为什么没有呢?”然后,大家一起加深理解了“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十色”。“谁再来读?”我环顾四周,教室里小手如林,我示意一个举手的女孩站了起来,她有声有色的突出了重点词,将意境“读”了出来,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
不过,想到第三节的学习过程,逐渐 “找到”了我所期望的学习氛围。学生以实际生活的体会畅谈了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小伙伴之间用真诚构筑的心桥;借助课件理解了不同国家领导、艺术家、体育键儿的沟通,共筑了跨越大洋的心灵之桥。他们积极思维,尽情抒发内心的感受。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课本中这种“无形的桥”也在他们的心中也开始架构了。面对学生活跃的思维,我有时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角色。没有创设一个精彩的课堂感到内疚。
的确,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学生带给我兴奋之余,也不免有些失落。我预先准备的“点睛之语”及精彩的结束语也没了“用武之地”。我又翻了个身,直觉得身上很冷,心里有一种从未有的恐慌。
我又陷入了深思,今夜无眠……
《桥之思》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通过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诗共三节,分别写桥的功能、材料及样式,描述造型优美的桥,联想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的心桥。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课文丰富,从桥的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
今年我接手四年(2)班,经过近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想以往,阅读教学中诗歌好像并未涉足上公开课,今天我终于抱着一试的心态,执教了《桥之思》第一课时,总体感觉还是可以的。
一、导入激趣,课前预设
我以一曲富有北京小调风味的《北京的桥》(配合多媒体的演示)导入新课,吸引学生进入情境,破题而入。当学生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桥的图片之后,他们兴致盎然,我随即问:这么美的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而我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归纳出“桥的材料,桥的造型、桥的作用”等,这跟我课前的预设是基本一致的,因为我要利用这些答案来引出学习第一节诗歌,是比较顺当的。可见在备课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注意抓准切入点,归纳引导学生到知识点上,将是很有利的。
二、媒体辅助,课堂生成
一堂课下来,我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毕竟他们是刚升上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农村的一般孩子,认知的水平及视野仍然是不足的,对“桥”的知识面比较窄。我利用丰富的图片,配合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论视觉还是听觉都调动起来。在结合朗读的指导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可见多媒体的适当运用是肯定有助教学效率的。
三、注重说话,课外延伸
心灵与心灵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
民族与民族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
国家与国家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
3、在学习完第三节后,我出示了拓展训练——你想和谁架起一座心桥?说说你的心声吧。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我还是利用仿写的模式来指导他们进行想象说话:
例句:我想用微笑和新朋友架起一座心桥,使我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仿句:我想用( )和( )架起一座心桥,( )。
《桥之多》
水乡什么多?桥多。
东一座,西一座,
东西南北千万座,
出门就要把桥过。
四、板书设计,提纲掣领
桥之用 和谐
桥之思 桥之美
桥之珍 美好
结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课教学虽然得到老师们的好评,但其实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如大家提到的“应对全文先通读,整体感知;对学生的说话训练可以在放手些,可用事例加强体会“心桥”;注意不能太依赖多媒体”等。的确,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由此,我不禁想到: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有些教学环节还是显得有些仓促,说话训练有设计,但不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有些拓展迁移有些吃力,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经典教案及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章关键词句感受园子里动植物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及对自由的向往。
4继续运用批注的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认写生字,在朗读中感受园子里动植物的灵性与活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及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准备
教师:摘抄词句的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动植物,课外搜集萧红的作品,选择性地阅读《呼兰河传》。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2这节课我们一起到一个园子里去看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说说“我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1)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事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3)把你读后的感受和体会简单地批注在课文旁。
3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汇报。
(1)梳理难点。
如:谎花——瓜果类等植物开的不结果实的花(鼓励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句子:“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清脉络。
文章写了动物、太阳、天空和植物。动物漂亮可爱,太阳大而亮,天空又高又远,植物自由自在。
三、再读课文,读中悟情
1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例句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抓住颜色、声音和形态来朗读。)
例句2: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亮得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前一句是排比句,后一句赋予了大树、土墙以生命,可联系下文的“一切都活了!”来理解作者对园子里的一切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例句3: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抓住“活了”、“自由”来谈自己的体会。)
2观看影像,教师配图朗读。
3自由练读,再次感受园子的自由和美好。
5再读喜欢的句子。
四、积累摘抄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一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