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舌尖上的乡愁散文(实用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舌尖上的乡愁散文篇一
乡愁是一棵树,乡愁是一根草;乡愁是一碗米酒,乡愁是一杯苦茶;乡愁是一份浓浓的情,乡愁是一道高高的坎;乡愁是一份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
乡愁是村头那缕袅袅升起的炊烟,乡愁是村口那弯明亮如镜的古井;乡愁是村中那口荷叶田田的水塘,乡愁是村尾那棵饱经风霜的古樟。
乡愁是青石板上清脆的脚步声,乡愁是四方井边悦耳的捶衣声;乡愁是晨曦中汉子挥鞭驱牛时的吆喝声,乡愁是暮霭里儿童骑在牛背上的牧笛声。
乡愁是老人们聚在一起时的唠嗑,乡愁是小孩子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乡愁是男人们喝酒胡言乱语的那份醉气,乡愁是女人们关门品评男人的那份羞涩。
乡愁是父亲那根长长的旱烟杆,乡愁是母亲那桌丰盛的年夜饭;乡愁是哥哥姐姐那声血浓于水的叮咛,乡愁是弟弟妹妹那缕牵肠挂肚的思念。
乡愁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时的那份欢笑,乡愁是朋友们在一起神聊时的那份得意;乡愁是大人们串给孩子们的那个红包,乡愁是老人们送给年青人的那份祝福。
乡愁是游子出门在外改不了的乡音,乡愁是慈母日渐衰老抹不平的皱纹;乡愁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那份相思,乡愁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那份煎熬。
乡愁是抹不掉的对故乡的那份怀想,乡愁是解不开的对故乡的那份眷恋;乡愁是化不了的对故乡的那份浓情,乡愁是挥不去的对故乡的那份惆怅。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故乡,记住我们永远的家。记住乡愁,就是记住家园,记住我们共同的根。
舌尖上的乡愁散文篇二
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约翰纳斯·胡斐的医生,撰文记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学生。这名大学生因为非常想家而病入膏肓。医生给他开了许多药都不见效,只好建议他回家休养。没想到,只是“回家”这个计划,就令他振奋许多;在回乡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复了!
“乡愁”是一种病,根源在于你的记忆,你对家乡的记忆。
对家乡的认识,只有在你走出家乡,看到了另一处地方时,方才开始。
人们离开家乡,或是因为对异地的向往,或是因为要向上奋斗,摆脱贫穷……但,当你千方百计登陆异地后,思乡之情却油然而生。
记忆里,老家宽大的胡同口,遮天蔽日的大树,乡亲们坐在树下谈笑风生。天空是绿色的,那是大树的绿荫晕染到天上的效果。
老家的夜晚,天蓝得发黑,满天繁星又大又亮,像一颗颗钻石闪耀光芒。当你轻轻入睡的时候,窗外草虫啾唧,包围着你的梦乡——虽有万千只虫类歌手合唱,那却是一昼夜中最静谧的时刻。
令我们深感失落的是,如今在都市的灯光污染下,我们都不太有心思去看星星、看月亮了。当你翻阅老照片的时候,总能够回想起一些陈年往事。但,随着将照相机嵌入手机这一天才设计的诞生,再也没有那些发黄褪色的老照片了——人们都在忙着即拍即删。
回乡是治疗思乡病的最好办法,因此每逢春节,许多中国人总是不顾一切要回家过年,就像候鸟要迁徙一样。
但你所落脚的城市在巨变,你远方的故乡也在巨变。只不过,跟都市的`日新月异相比,中国的乡村越来越变得不像昔日的乡村了。每次在农村看到那些用红砖和预制板搭建的千篇一律的房屋,心里都不太舒服。而今的乡村建筑比城市建筑更无个性。这也不能怪农民,因为他们只能买到这样的建筑材料,他们也请不起设计师。就算是村里的富户,也不过把门楼造得更高些,瓷砖贴得更光鲜些罢了。
确实,有很多事情,只有在回忆中才仍然一直存在着。有时我们根本无法再回到最原始的回忆里去,因为我们无法再重建当初的情景,而乡愁给你的回忆上了色,让它变得更加缥缈虚幻,令人惆怅。
舌尖上的乡愁散文篇三
最近的天怎么啦?从去年入冬以来一直到今年的5月基本上一直都在下雨,使得人的心情总是阴霾,让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伤,我透过窗户看着窗外淅沥的小雨还有雨点滴落在活动板房上“贴塔托”的声音,我不由莫名的伤感起来,于是我的思绪迎着那风穿过那黑黝黝的云层随着那时空飘荡在一个小山村的上空,我向下看见一幢木房里我父亲正在厨房里忙活着,而我母亲却正在往灶膛里添着材,我向他们大声的喊到“我回来了!”,可他们总是听不见,没有回应我的叫嚷,依然专心的做着他们的事。我终于明白我那莫名的伤感原来源至我思念家乡的忧郁,那是乡愁。
记得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乡愁》中说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我小时候的乡愁却总是一首欢快的歌曲,一首《乡间小路》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每天放学后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对我母亲说到:“妈,我去看牛去了。”然后赶着我家那头老黄牛沿着乡间泥泞的小路徘徊在山岭与沟谷之间,当牛儿吃饱开始反复咀嚼的时候,也是小伙伴们放松的时候,不再担心牛儿偷吃庄稼的我们开始了我们的嬉戏,男孩子玩躲藏猫猫、大花脸、小石头撞石碑、斗鸡等游戏,女孩子则玩踢毽子、捡石子等小玩意。男孩子们玩得无聊的时候总是去嘲笑女孩子游戏的无聊及无趣,最后总吸引着女孩子参加了我们的游戏,于是大家分边边,或学电影里的铁道游击队,拿人扮演队长、日本ren鬼子、汉奸、被俘的女地下党员等各种角色,然后把电影重演一遍,虽稚嫩却充满着欢乐。当然偶尔也会学刘三姐对对山歌,只是羞涩了一些。当太阳快下山的时候,这是我们回家的时候,也是我骄傲自豪的时候,我总会在这个时候用自制的竹笛吹响《乡间小路》,引来男伙伴们嫉妒的眼光同时也吸引着女孩子们羡慕的目光,而我总是装着毫不知道的模样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外求学的时候,乡愁总是那一声声催人的喇叭鸣笛声,回家时让人兴奋离家时让人感伤。我们读书的那个时候,学校很少,由于交通的闭塞,从高中起就要半年才回一次家。那个时候的校园,城里的学生和乡下的学生是两道不同的风景,衣着干净、整洁、华丽的就是城里的学生,而我们从乡下来的学生衣服基本上就是皱和灰。活动在操场中心的永远是城里的学生,而我们从乡下来的学生基本都是站或坐在树荫下,心里怀着羡慕、嫉妒、恨等复杂的眼光看着城里学生青春的靓影,总有自惭形愧的感觉而不敢靠近。放学后看着城里的学生三三两两的回家,而我们只有静静地回到宿舍拿着锑铁饭盒去食堂打饭,吃着难以下咽的饭菜,免不得想起家中的温馨而让泪珠在眼里打转。由于乡下师资缺乏,本应初中就该开的课而没有开,导致我们的学习成绩严重偏科,故我们从乡下来的学生就会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的自习用以缩短和城里学生的差距,我们就这样一天一天的重复,靠着清贫与自尊的坚持,最终在学业上赶超城里的学生,那时我们才敢正面城里学生的脸庞而目光却依然不敢直视。当放假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会以最快的速度打包好自己简单的行囊,匆忙的来到车站,挤上列车焦急的等待发车,当列车出发的喇叭鸣笛声响后向着那贫穷而温馨的家乡行驶时,我们会突然的安静下来,但心却依然激动,我们回家了。
而现在,乡愁就是电话里的一声问候,电话接通时心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处说起,匆忙问候挂断电话后怔怔的发呆,而心里却依然波澜起伏。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城市成了城里人,每天的上下班或外出出差把整个日历安排的全是事业,每天穿梭在川流不息的车辆中,清晨和那日暮早已与城市的喧嚣溶为一体。本着农村人的朴实、勤奋、吃苦、努力与探索,我的工作总是那样的出色,我的职位越走越高,我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但每当安静或轻闲的时候,成功与幸福的喜悦没有冲褪我那莫名的空虚,我总是在这一刻想起我那遥远的家乡,还有我那用尽心血供我读书现已经苍老得已没有生气的父母亲。
而今天,当我拿起电话拨通后,当指尖那头传来母亲的声音后,我就明白,乡愁就是一种清淡且浓烈的牵挂与思念,母亲的心始终在我这头,牵挂伴随我走到很远很远,而我的心也一直在母亲那头,凝结为永久的思念。
舌尖上的乡愁散文篇四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表示,基层的中国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乡下人带有土味儿,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就是他们的命根,使他们祖辈世代守护的一种传承。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因此土地对他们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如长年劳作的老农般小心的侍弄着那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用辛劳的汗水小心地浇灌着它们,等待着收获。与城里人相比,他们是最接地气的。
经常在农村听到“接地气”这个词,但是我并不是很了解的,只是略略的知道一些,细谈起来有不明白。老农在庄稼地里常年工作,这应该也是接地气的缘由。接地气是何样的?城里人是不会给你任何的回答,总是一句“上网查”将你打发,因为他们生活不靠土地。你问他们这些问题,反而让他们觉得你带有土气的。这个时候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显出来了,第一种就是下到田里,去请教田间工作的老农,或者向树荫下聊天的乡村人们讨教;第二种就要求你亲身实践了,在乡村找个地方住下,弄上一亩二分地,住上几年亲身体验,仔细揣摩。
他们离开了土地,离开了那种接地气的生活,没有了那田间的庄家,没有了树林间叽叽喳喳的鸟儿相伴,没有了粮食丰收时内心得到的慰籍,他们是怎样食下的饭,睡着觉的?乡村人生来就和土地有一种缘分,这种缘分是伴随他们一生的,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纵使你把他们送到远离城市的闹市,住在高楼大厦中,使他们和土地彻底分开。若你隔上一段时间再去,你可能会惊奇的发现,在各家的阳台上放着一盆或几盆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泥土,上面零星撒落着几株你并不认识,而他们却为熟知的植物,这也就是当他们离开土地后仅能做的而已。
被迫离开土地的人们,以他们的学历在城市中大多是找不到工作的,所以说在城里生长的人,一到早上就会看到,在街头巷尾的劳务市场里挤满了衣衫烂镂的工人,他们在等待雇主的到来,他们大多都是乡下人。
不过呢,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失去土地的也未必成为一种坏事。因为他们贡献出的那一块土地将会融入到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也许多年后会有人感谢他们今天所做的一切。
舌尖上的乡愁散文篇五
在我心里,乡愁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
家是乡愁的原点。故乡的一切,一棵老树、一处宅子、一个鸟窝、一眼水塘、一口水井,都是我们的精神慰藉。
邯郸驿思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生。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做中国人不容易,做中国人也很幸福。过去读过的一些句子,我今天仍然记得,比如“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背井离乡随主出,可怜举目少亲人”。一个“井”字,在中国文化中写出了浓郁的乡愁,井是繁衍我们的故土啊,这种物化的情结,把中华文化演绎得栩栩如生。在古代社会背井离乡就意味着失去土地,失去家园,还有比这更惨的吗?人们扛着行囊远行的时候,眼里的泪水止不住地流,向着故乡的方向跪拜,这口井沉沉地压在中国人的心口上。
乡愁柔软,像温水浸过的身体,每一个毛孔都张开着兴奋的疲惫,这种柔情的舒坦让我们感到一种幸福的滋润。
或许,大洋洲王国国王驾崩前,想到了他的人民,他不甘心死亡?或许他知道当未来的人们打开他的墓葬的时候,能够知道他曾经拥有的王国是多么的强大?或许还有别的什么?今天的人们无从揣测。是否还有一个极为朴素的理念生长在这个国王心里?没有农业他的食器和酒器哪怕再美也会是空的,当他的人民食不果腹的时候,象征王国权力的鼎也会崩塌。如果真是这样,大洋洲王国这个国王是多么明智,他不需要牲畜殉葬,更不需要女人殉葬,他带着他精美的青铜器和农具上路了,他相信有了这些他还会在另一个世界建立起强大的王朝。舍不下人民,舍不下王国,这样柔软而绵长的乡愁深沉哉,大伟哉!
我不知道乡愁竟是这样的绵长,这乡愁里埋藏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舌尖上的乡愁散文篇六
最近枞阳文联,寻找乡愁,家乡的味道。一直想写些东西,提笔又放下。
因为我离家乡并不远,乡愁并不浓。对于家乡的记忆,熟悉又陌生。毕业之后,九月份在家乡的乡镇里当一名语文教师,初入茅庐,经过流水似的培训。主要说的教师礼仪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一群人在会议室天天看视频,在大会议室里聊天。记得第一次来学校报到时,找了半天才到学校,一路走,每当三轮车从我身边开过,我满怀热情的说声,老乡,带我一程。当我上了电动三轮车,车速感觉不行了。不过老乡还是很坚持带我到学校,开头几次的放假,很不适应从学校走到街上,晴天还好点,下雨天,泥泞的道路让我越陷越深。
刚去工作,学校由于在山坡上,夏天蚊子多且大,我就不明白,学校食堂的菜那么差,我们身上的血的营养成分不高,也不知道它们那么大。学校的生态环境好,有蛇,有老鼠,有各种小东西,来这里,给我普及动物方面的知识,用水的问题,时有时没,每次感觉水都有点问题。各种槽糕的事,莫名的心烦。自己也是农村里出来,或许是精神上的陌生,再也找不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儿时的伙伴的逃离,农村文明的渐行渐远,城市里给我带来的浮躁。无法去在宁静的农村里去寻找存在感,刚来一段的时间,一种无聊,存在感,以及跟自己想象无法去融合在一起。还好遇到一些同事,大家刚来的情绪应该差不多,一群年轻人总是在逆境自嘲中渡过。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好大好大,为什么我们相聚在这里?或许也是缘分吧。
由于学校没有网络,手机信号又不好。现在我在想是怎么去渡过的曾经,渐渐的,同事之间的相互的认识,年纪相仿,生活或许是枯燥,乡下的学校,总是那么的安静,都是风声,小河的流水声,坐在河边,去静静看夕阳,夕阳下去了,我们去散步,一条小河,我们总是来来回回,走了一次又一次,看别人在小河上垂钓。街上一直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汤沟街虽说是百年的老街,总感觉它的街道小且曲折,各种小弄堂。女老师一听说谁要去上街,那么这个上街人是学校最热门的人,不需要宝马,一辆电动车就可以俘获女老师的心。我们会把要带的东西,写一张纸条,让那个上街的人带,各种早点,水果,菜等之类的东西。
看出我们对外面的渴望,学校就像围城,围住了我们对外面的渴望。总是在枯燥生活寻找情趣,有些女老师养起了花,有些女老师脱掉娇气的外套,研究了厨艺。有些老师,把城市的时装收起来,放到箱子里。自黑自己,让自己接地气,乡土的气息越来越浓厚。我的兴趣,打打篮球,夜里打牌,偶尔早上跑步去街上买早点,去学校周围陪老师们散步,聊聊天,自己学生也给我生活带来一些生气,生活慢慢变得有点颜色,在乡村里,一种慢生活的节奏,去河里看荷花。外面的世界让我渐渐跟同学失去了联系,每次回到市里,我感觉我的脱节。每当打开空间,看到同学在城市里身影,或许很辛苦。自己在青春中腐朽,心情忽远忽近,一直在思考这问题。
跟同事们一直欢快的渡过了一年多,太多的事,太多的欢乐。或许我们都不见得回去,那里有我们走过的路,有我们的学生,有我们的印记,有我们的欢乐,有我们的抱怨。有工作的青涩。还有我带的娃。那人,那水,那青春。远了,近了,消散了,不变的颜色。此文纪念我们曾经的同事,虽然现在都在不同地方工作。
舌尖上的乡愁散文篇七
我的童年时期,正是食不果腹的年代,虽也能勉强维持温饱,但如果想在伙食上推陈出新、翻起花样却并不容易。但食物的贫乏并不能妨碍祖母、母亲那通灵的心思与巧手,总是用那些最普通的、最廉价的食材带给我们诸多的惊喜,让我们年幼的身体茁壮成长。
儿时的记忆总是那样纯真、清晰,那些记忆没有现代城市化的污染和工业化的喧嚣,只有亲人精心制作、饱含亲情的纯朴。那些食材都是大自然最天然的馈赠,食物的制作也并没有炫目的技巧,却绝对是最安全、最自然、最朴素,最能满足我们食欲与心灵之需,也最令人怀念。
“那你现在还会做‘九龙灯’吗?”儿子饶有兴趣地问我。
“没做过,但记得我奶奶做的样子。”
“我也没见过我外婆做过。那以后不就失传了?”儿子口气里竟是淡淡的失落。
时间总是如流水般静静淌过岁月的四季变幻,有着成长的欢欣,也有着不可挽留的怅然。如今祖母已经作古,父母也随我弟远迁他乡,那些记忆里的味道也渐行渐远,但心里的温暖却依旧如昨,历久弥新。
舌尖上的乡愁散文篇八
按照苏南人的习俗,石榴花红、栀子花开的农历五月初五前,家家户户都是要包粽子的。除了藉以缅怀先贤,调剂家人口味才是真正的动因。
心细如针的母亲会提前买回生长于太湖边翠绿清香又宽厚的原生态芦苇叶,回家后分五六张一小把扎好,挂在阴凉处备用。包粽子前,先将粽叶拿到河埠去洗刷干净,再放到大锅内蒸煮,用清水漂洗后,置于大木盆里待用;糯米自然是要选用优质上品的,预先淘洗清爽,沥干水即可使用;粽子的馅,那要根据家人的口味喜好,除了有用酱酒卤好的块肉,还有咸鸭蛋黄、红枣、蚕豆瓣、红豆、豌豆等。母亲是个普通劳动妇女,在当时家庭经济比较拮据的情况下,心灵手巧的她总是想方设法弄些各花式的粽子馅,穷尽心思也要为家人制造些惊喜。
看母亲包粽子,是件很享受的乐事。
正因如此,每次我都会乖乖地搬个小凳子,静静地坐在母亲身旁欣赏。偶尔帮着打打下手,倒倒茶或剪剪麻线什么的。只见母亲用灵巧的双手从盆里捞起两片粽叶,夹于左手中指和食指间,在右手的帮衬下,凌空轻轻一旋,粽子的外壳霎时便成型了。细心专注地装进糯米、馅心后,用另一片粽叶将开口处封严,母亲便利索地拽来备好的麻线,一端用牙咬住,一端用手抓着在粽子上来回绕几圈,扎实捆牢,打个活结,一只有棱有角硬邦邦的小脚粽子顷刻就诞生了。母亲包粽子的手势之灵巧、速度之迅捷、动作之精准,半点不亚于纺纱织女。母亲包的小脚粽子,形态纤秀,坚紧饱满,再怎么蒸煮也不会泄漏,可谓功夫不凡,实力深厚,每每都能赢得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的赞美。包的枕头粽子、菱形粽子也有模有样,不同形状的粽子,主要是用来区别粽馅的,譬如红豆、豌豆或豆瓣粽,肯定是包尖脚粽;而鲜肉粽,那必然是枕头形的;至于咸鸭蛋黄与红枣粽子,一般包成菱形的。
家里人多,消耗量大,母亲包的粽子肯定不能少,所以每回都要包上二三十斤糯米,通常情况在吃罢午饭便动手了,一直包到傍晚,整下午坐着累得腿麻背疼直不起腰,可母亲总是笑呵呵、乐陶陶地操劳着,从未听到过半句怨言牢骚。不善言辞的我,只能投以母亲充满感激之情的眼神。
粽子包好后,烧煮的任务就落到了父亲的肩上。在此之前,父亲早已备好许多晒干的树枝、木棍等硬柴,整齐地堆码在灶头旁。烧粽子是项有技术含量的活,没点功底是难以烧得好的。首要的是肉粽、蛋黄粽必须与其他粽子分开烧煮,以防串味;其次需勤观察、常添水,始终保持锅里的水位超出粽子,不使粽子露出水面而致米粒、馅心夹生。再之,便是火候的掌控。大火将锅里的粽子烧开后,就得用不温不火的文火慢烧细煮。烧一大锅粽子,够父亲忙碌三四个钟头的。硬柴烧下来的炭火后劲十分大,即便熄火了余温也很有力道,所以一般都会将锅内加满水让粽子焖在锅里,以充分利用热能,将粽子煮透烧熟。焐到次日的粽子,晶莹微黄的脂膏都已经流出来了,粽子外围的米都已黏连在了一起,吃起来特别软糯香酥。
袅袅炊烟冉冉升起来了,千家万户烧粽子散发出来的馨香,弥漫在故乡桃溪的大街小巷上空,一种莫名的兴奋感会油然而生,壮观而又诱人。
在资源奇缺、物质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能品尝到粽子绝对是令人羡慕的奢侈事情。所以当我清晨吃过粽子背起书包去上学时,浑身流溢着幸福之感,心情也像五月的天气晴朗而透明。放学回到家后,放下书包,便急不可耐地拿起红豆或豌豆粽子,蘸上些绵白糖,津津有味地啃着,心里像灌了蜜似的舒坦。
后来,我离开故乡,到外地读书、工作,便很少吃到那浸透着亲情、饱含着爱意的独特滋味了。
舌尖上的乡愁散文篇九
说起
爱
情,也许有人去诗词里翻阅,书上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书上还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起来很美,读起来更是美的透彻。也许翻遍书册,很难找出爱情与吃有太多关联的诗句吧,而我的爱情却在舌尖儿上。想那些花儿也曾为我开得艳,那是玫瑰花儿呀,哪有女孩儿不喜欢,我渴望已久,连梦里也希望爱我的人儿举着那娇艳的玫瑰来我面前:嫁给我吧,紫烟,献上最美的玫瑰花儿。
多么浪漫多么让人心动呀,我希望着。可是当我的爱情来临时,却没有那梦样的浪漫哦,是那么那么的平常,甚至有点土。
记得那天,他姨又登门了,问几天前提的事想好没有。我就又被老妈数落了无数次的那不堪回首的一次。
老妈看着正在用功读书的我已气从心头起:我说咱们老王家哪辈子没读过书呀,书就那么好看吗?我的紫烟,我的小祖宗,你就收起你的书来吧,也学学针线,也学学家务活,学学做饭洗洗衣。
“嗯,知道了,老妈别生气了,我听你的。”
唉,一点点办法也没有,我不是向命运低头,而是向老妈举手投降了。把我刚刚有的灵感全浇灭了。
跟在他姨的身后,我一点也没有精神,想见了他就回绝了他,当面对他表明心迹,再也别求这人提求那人说,有意思吗?懂不懂爱情呀?咋这么老土呀。
坐上公交,又打上出租,转弯抹角的总算来到了他家门前。一推门进去,一眼看见一位身系围裙的男孩,正在忙里忙外的,高高的个头,白净的脸儿,满脸灿烂的微笑。屋子里有很多人,都在看电视的看电视,聊天的聊天。才忽然想起今天是周末,一家人在闲聊,只有这个身系围裙的人里里外外的忙着做饭呢。
我的到来,他姨忙拉系围裙的人说:"鸣儿,人我可给你领来了,这就是紫烟,你说你见过的,你们自己谈吧."屋子里人的人儿听了,都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个从头到脚的细细看着我。
“呵呵,我最喜欢做饭,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给你做一辈子饭的。”
第一次见到他的面,就在他家吃了他亲自做的饭,那饭菜好香好吃极了。偷偷担心他会不会不喜欢我呀,我那么笨又很懒,好似除了读书也不会做什么呀。
唉,真没办法,还真有不嫌弃我笨嫌我懒的人儿呢,也不知是他的饭已把胃收买,还是一颗心儿被他打动,就嫁给了他。
一直一直就过下来,他总是最关心我的就是吃饭穿衣,每天他换着样给我做各种各样的饭菜,每天他为我洗每一件衣服,帮我搭配穿戴,今天这饭明天那衣。
自从嫁给老公我一下就胖了好多,从前吃饭我自己就愁,这也不想吃那也吃不下,也没有人管我,爱吃不吃随我的便,几乎我就不怎么吃饭,瘦的一风就吹跑了,谁见了我谁都担心我有什么重病呢。
可是自从嫁给鸣,他可不由着我想吃不想吃,而是用他最佳的厨艺来挑战我的胃口,每天一闻到老公炒的菜香我就很有胃口了,要是偶然一顿不想吃,他会再去做,翻着花样给我去做各种饭菜,一回包出水饺来了,一回蒸出米饭来了,一会清蒸鱼,一会清炒虾仁,直到我吃了为止,鸣是决不允许我一顿不吃饭的。
我总开玩笑说:为我做一顿饭不难,难得是为我一辈子饭,而无丝毫怨言。
鸣,他做到了,我真没有想到,我会遇上这样的老公,我已被他惯坏了宠坏了,我的胃也早早被他的饭菜管住了,那颗心儿呢,不用再说了,就唯他所属了。
爱情,舌尖上的爱情,最朴实最恩爱,最后要告诉鸣最喜欢给我做的几道菜,也是我最喜欢吃的:糖醋鲤鱼,外醮里嫩,香甜可口,红烧猪蹄和红烧鸡脚,不仅好吃还都有养颜美容之功效,清汆丸子,山药排骨,焖藕,麻汁黄瓜……嘻嘻,一时还真说不完,不如来家里,请你吃一吃吧。
还有甜甜蜜蜜的抜丝地瓜拔丝山药,水煮鱼,最是那碗过桥米线,一碗热气腾腾的摆在面前,肉和米线均匀的同在碗里,就似那爱情,倾心的去为自己心上人儿着想,你心里有我,我心里有你,相濡以沫疼爱无比,这就是我舌尖上的爱情,平淡无奇,却恩爱甜蜜,来得那般真实,那般美丽。
1.
舌尖上的童年的散文
2.
舌尖上的乡愁散文
3.
舌尖上的哈拉海散文
4.
舌尖上的中秋散文
5.
舌尖上的木瓜丝散文
6.
舌尖上的美味优美散文
7.
舌尖上的味道的散文
8.
舌尖上的下乡散文
舌尖上的乡愁散文篇十
是一株株摇摆在田埂上的狗尾巴草。乡愁,是一缕缕飘荡在泥墙上的袅袅炊烟。
多年前,当我如云朵般飘向远方,眼睁睁地看着朝夕相处的,被前行列车抛在身后,我就知道,今生今世,我将注定要沦陷在无尽的乡愁里了。
儿时村庄的,在整洁宽敞的村道上,有肩挑水桶走向老井的挑水人,有牵牛扛梨吆喝牲口的播种人,有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孩童。简朴的碾房,石碾吱吱呀呀不知疲倦地转动,那是手脚麻利的村妇在推碾谷物。当亮灿灿的,洒向村前的草垛,村庄上空,便有乳白色的炊烟轻轻升起。只是早晨的炊烟,总像个没睡醒的懒汉,慢悠悠地在屋顶左摇右摆地晃荡,一幅舍不得的样子。
小时候,总莫名地向往外面的。村后起伏的小山丘,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因为站在山丘上,可以眺望到远方连绵起伏的如黛青山。曾无数次憧憬:山那边会是什么样子?当长大后,踏上火车走向远方,还是忍不住泪雨纷飞。忘不了风中挥别的手,忘不了雨里村庄无助的眼。
初离,想家的日子,总被异乡的雨水淋得透湿。,也总被闪烁的霓虹灯拉得老长。村庄清晨微凉的薄雾,林中归巢的鸟雀,总在夜深人静里,游荡在我的无眠里。想家时,唯有用在千里之外与诉情衷。一根长长的电话线,传递着游子对家无尽的。那时,村里有电话的人家不多。每次给母亲打电话,都需打到邻居家,再由人家转告。
打电话虽只是隔三岔五,但毕竟得去别人家接。人家当面虽不说什么,但一久,脸色就不好看。后来,在我和妹妹的劝说下,节俭的母亲,终于同意在自已房间床头,安一部座机。自从家有了电话,我和妹妹便天天晚上打电话。若是隔上三五天没打,母亲就开始在家坐立不安:两丫头这是咋啦?一连几天都没个电话。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逢年过节,只身远方的我们心里难免愧疚。却也只能去邮局给母亲寄上三两百,以表心意。后来,就又改为转帐。把钱转给在汉中工作的妹妹,让她取出来给母亲送去。只要一知道我又寄钱,无论多少,母亲都会在电话里将我唠叨一番:让你不要给我寄,你总不听。我不缺钱,家里还有苞谷和干豇豆没买。到时一变买,便是零花钱。你们在外面不容易,处处都要花钱,不要记牵我。每每听到母亲这些话,我总会鼻子发酸,眼眶盈泪。我忘不了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更忘不了路上她那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疼爱。都说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可我,却常身在异乡。还总让六旬有余的慈母,过着望尽流云盼归雁的日子。
离家多年,村庄的模样,已渐斑驳。却已在无声流转中,被深深地烙印在心底。对故土与生俱来的眷恋,在村庄面前,总会生出许多爱怜,几许柔情。老屋上飘逸的炊烟,在为村庄舞动着悄丽和优雅。村道上清脆的鸟鸣,在为村庄吟唱着灵动和清婉。那时的村庄,总在不动声色中多姿和迷人着。
多年后,当我怀揣着无垠的思念,于千里之外,星夜兼程地向村庄飞奔而来。迎接我的,是暮色苍茫中的一窗夜雨。当我背着的行囊,徘徊在县城清冷的路灯下,曾生于斯长于斯的我,竟像是个异乡人。那一刻,我落泪了。我知道,在村庄面前,我只是个迷路的孩子。尽管异乡的风,已吹皱了我的容颜。可回家的脚步,却永远坚定如初。
次日清晨,初歇。在下车的路口,慈祥的母亲,早已在此等候多时。当放下背上沉重的双肩包,我如长途跋涉的疲惫旅人,终于可以躺在村庄的怀抱里,地呼吸。当我再次走近魂牵梦萦的村庄,我知道,我的,终于找到安放之地。
“一层秋雨一层凉”,当的脚步刚进入初秋,陕南的早晚,已略显凉薄。只是房前屋后的庄稼,依然毫不知情地长势旺盛。村前梯田里,绿油油的稻谷,正抽穗扬花。村后坡地里,粗枝大叶的玉米,也在挂须长棒。看着这熟悉的景物,我的心,仿佛又回到了,漫步在草长莺飞的旧时光里。稻田里飞舞的蜻蜓,玉米地蹦跳的蚂蚱,仿佛还在眼前晃动。耳边秋蝉的鸣叫,打断了我游荡的。几许轻叹,几多,在澄澈如洗的天宇面前,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只是,再高远清宁的,又怎能留住村庄如水的初衷。
水泥路的铺设,使雨天一身泥的村庄,也明眸皓齿了起来。刚一到家,我就想起去老屋旧址走走。母亲告诉我,那里除了没膝的野草,便是随风摇曳的遍地荒凉。虽早有准备,但听母亲这样说,还是有些感伤。那里,曾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纯真的童年,懵懂的,都是在那里度过。后来,因老屋地基下沉,才不得不搬离。看我如此执着,母亲说老屋那边路不好走,等路干些再去。我这才想起水泥路还未铺过去。
第二天,还没等朝霞在天边绽开,我便和母亲踩着草尖上的露珠,向昔日的老屋走去。尽管冰凉的露水,打湿了我们的双脚。但看着路边草叶上滚动着的晶莹晨露,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博爱。不管身在何处,只要生为世间草木,不管你是强大还是弱小,都能得到大自然这个造物主的眷顾。老屋旧址在村庄后面。因水土流失及山体滑坡频发,十几年来,村里人都相继搬离了昔日村庄。在被称做“洋铁路”的宽阔县道旁,修房建屋。当红墙白瓦的二层小洋楼在村庄悄然兴起,昔日热闹非凡的老村庄,除了一两家没有能力建新房的孤寡,就只有残垣断壁间的透心凄凉,和被胡乱丢弃的遍地荒芜。
小路两边,茂密的庄稼,象是时光不舍的手,在清风里轻拂村庄的颓废。树上鸣蝉的嘶叫,仿佛在极力挽留季节的脚步。当我走进村庄,尽管有铺天盖地的浓荫,却也挡不住满眼衰败。路,还是曾经的路,只是村道上人来人往的盛况,早已没了影踪。所到之处,全是没膝的荒芜。母亲一边走,一边在我身后念叨:这些地方,一不住人,就衰败得不成样子。想想当年,是多么热闹。母亲细碎的唠叨,在不经意间,触动着我心底属于村庄的那份温情。心,也不由得惆怅起来。
在村庄杂草丛生的小路上,我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妇人,正弯腰在菜地拔草。她曾是村里做事利索的能干,虽有养三子一女,可到了晚年,却只有老头子陪她住在破旧的老屋。她那几个年轻力壮的儿子,早已将精巧别致的小洋楼,建到了水泥路边。那闪着光亮的琉璃瓦,明亮洁净的铝合金玻璃窗,和老人低矮破旧的老屋遥遥相望,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什么。想到这里,看着老人那苍老弯曲的,一种说不出的怜悯油然而生,我真心老人能平安健康地安享晚年。
想起儿时村庄的温馨,看看眼前荒草覆盖的老屋旧址,心里充满悲怆。曾经丰膄的村庄,已枯瘦在了深处。村头荷香漫溢的池塘,已被淤泥掩埋;绕村而过的清清水渠,也因雨水的冲刷,被泥沙侵占;置身村中央的碾房,也在风雨的侵袭中,因年久失修而轰然倒塌。碾房,曾是儿时村庄中最热闹的去处。如今,看着爬满野草的石碾,我心底,忽然有了刀纹般的疼痛。我不知道,这疼痛,是来自岁月的无情,还是来自石碾的凄冷。但我知道,那个见证过祖辈无限艰辛的石碾,即将仓促离去。儿时用石碾碾玉米的悠然时光,也将一去不复返。我不知道,碾房在风雨交加中轰然倒塌的瞬间,石碾眼中是否有泪,心中是否有痛。也许,只有我知道:倒下的,不只是石碾,还有那数不清的记忆。只是,它们已随着风雨,零落在时光里,再也无法拼凑。
离开老屋旧址后,我去了的坟前。我要给奶奶磕头,我要去看望奶奶坟前的柏树。树,都是父亲在世时,为奶奶栽的。看着苍翠挺拔的柏树,我的心,刹那无比平静。我知道,我千里不堪重负的思念,在一杯黄土和几株柏树面前,终于可以释怀了。看我在奶奶坟前重重地跪下,虔诚地磕头,母亲慈爱的眼里,充满了怜爱。
和母亲走在回家的路上,恰巧碰到村里一位高龄老大娘。看她拄着拐杖蹒跚在小路上,我突然想起去世多年的奶奶。童年模糊而又清晰的记忆,村庄温暖而又热闹的过往,又涌上了心头。老人年纪虽大,身体还好。一看到我,便用枯瘦的手,亲切地拉住我:“当年,你是我看着出生的。一眨眼,你的孩子也都到处跑了,时间过得真快!”我扶着老人,要她去母亲家坐坐。老人只稍坐了片刻,便要离开。我拿出给母亲买的香蕉和蛋糕,往大娘口袋塞了几个。并告诉她,有时间我会再来看望她。大娘轻轻拉着我的手,淡定地对我说:“孩子,我都快九十了。下次回来,恐怕你就见不到我了”。我鼻子一酸:“不会的,下次回来我一定还能见到你!你可要好好保重啊!”目送老人离去的背影,几滴清泪悄然从我脸庞滑落。
老人,曾是的灵魂。只是,随着时光流逝,和村里老人的逐渐减少,村庄的过往,也将被沉入时光深处。那些记忆中的冷暖,里的悲喜,也将在世事变迁中,日渐缥缈。当有一天,村庄的旧痕无处可寻,心中这千丝万缕的乡愁,又将该置放何处?当暮色伴着薄雾,悄然而至,在微凉的秋夜,我仰望苍穹,只见夜空如洗,星辉如眸,一切似曾相识。只是身边的村庄,已在渐行渐远中轮廓模糊。唯有几只萤火虫,携着微弱的光亮,孤魂般游荡在清冷的旷野。
当离去的脚步再次响起,白发慈母沉默着为我送别。己不再年轻如初的我,忍不住对身后的村庄看了又看。被送上车的我,已不敢再回头。怕自已泛滥的,被母亲看见,被村庄知晓。
天空,不知何时又飘起了蒙蒙。那铺天盖地的柔柔雨丝,在天空斜斜地舞,密密地织,像极了我身后如影相随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