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实用6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一
就这个看似比较简单的问题,却是比较基本的问题,我们穷尽一生,追求是是什么?很多时候不就是想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么?有时候,我们很多心理问题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造成的,我们妄图和别人攀比,却不了解自己,我们用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做好,事实却告诉你,你根本做不到。我们了解自己,才不会那么痛苦。
为什么选择一个十四岁的苏菲呢?为什么当一个优秀的哲学家最重要的条件是好奇心么?就我看来,太小的孩子,虽然有好奇心,却没有足够的探索研究能力,思维还不足以应付这种哲学问题,也很难去寻找答案。好奇心,意味着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索,因为对这个世界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就很难像孩子一样,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问题,即使有孩子提出问题,要不是不耐烦地随口一说,或者是责骂,孩子的创造性,好奇心就这样被扼杀了。
“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我小学的时候,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即使是同一棵树的叶子,同一批出厂的产品,也有不同,至于为什么不同,我没有考虑那么多。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二
唤醒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感悟,每封信都有每封信的故事。
14岁的少女苏菲接二连三地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的各种意义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与真相总是那么的令人难以理解。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陷入思索的就是《柏拉图》这一章,柏拉图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食物与“真理”,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发生的事。柏拉图同时认为,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然而一旦灵魂在某一个躯体内醒来它便忘了完美的理性。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唤醒人类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理解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渴望!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三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开始,我真的以为这是一本侦探小说,否则怎会如此引人入胜读着读着,才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我今年12岁,上五年级,在我的概念里只明白有哲学家的存在,并不明白哲学是怎样回事。妈妈说,哲学这个词,解释起来有点复杂,能够打个比方,医学家研究怎样治病救人,植物学家研究怎样栽培植物,使花开得更好看,果实结得更丰满,味道更鲜美,史学家研究国家政权怎样兴盛怎样衰亡。哲学家呢,不研究具体的东西,他们会把刚才那些学者的成果进行一一比较,发现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国家政权也好,它们都得贴合一个生长、兴盛、衰弱、死亡的过程,没有例外。哲学家就会把这个过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动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学应当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规律的一门学问。
如此说来,哲学应当枯燥乏味、神秘而深奥的',可《苏菲的世界》却如此生动,它刻画的苏菲就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孩,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不断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从苏菲身上,我也开始学会了思考,人必须得坚持一颗“好奇”之心,我明白天是蓝色的,草是绿色的,这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让我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就像学习,对书中的知识、教师传授方式,从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个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对事物探索的精神,进而我们的思维开始被固定,最终因为惰性变得呆板,毫无创新可言。
多对这个世界问几个为什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存在着。《苏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读的,它所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哲学,更多的还是关于生命等的有意义的问题,它让我学会了用哲学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认识自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四
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出色的哲学普及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然而本文,却要写给不仅仅作为哲学史的.《苏菲》。是的,《苏菲》远不仅仅是一本哲学普及读物,它本身就是哲学的思考。
作家总尽力要让自己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作者乔斯坦却故意不想如此。作者故意先让我们读到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着许多谜一般的事情,也随着神秘哲学家艾伯特渐渐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然后却在作品的中途突然揭示,这无数谜的原因是苏菲其实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让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但更加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了席德与她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哲学普及读物,它是一个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著的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我却以为它真正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映射。人类本是平凡如苏菲地生活着,并没必要思考存在抑或是虚无,然而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至惊惶地发现竟无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一切都可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的,他们不甘心仅仅活在这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正的存在。从泰勒斯至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已被孤零零的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能够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就不得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家笔下的人物。那么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虚幻人物,我们没有自由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而更可怕的是,我们的上帝也许不过是另一个虚无……谁又能证明不是呢?上帝不能,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是坚实而可以确定的。
《苏菲的世界》中,我却也能读出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的,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像其他人一样不去相信,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是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却逃出了小说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以虚幻人物的身份影响到了真实世界。读到最后,不禁想,存在与虚无间,真有这么大的分别么?在“永恒之境”苏菲问艾伯特“这只表示,和周遭的东西比起来,我们只不过是空气一般的精灵而已”艾伯特却说“不,对我们来讲,周遭的现实世界才是像空气一般的奇怪东西”。是的,也许存在与否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存在与虚无间,并没有那么清的界限;更因为,无论是终极的存在还是永恒的不存在,都不应是人类研究的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应是自我。我们追寻,我们求索,最终目的不应是自我的存在或虚无,而是存在,抑或是虚无的自我。苏菲的逃离,似乎宣告着“无论我是否存在,我终究是我”。这是一种悲剧的伟大,震撼人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它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五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如同我一般,每当我思考,就宛如进入了苏菲的世界,哲学的世界。这是一本最易懂的哲学启蒙书,但我真正的进入它却费了不少的周折。我开始用哲学的眼光审视世界,发现身边的哲学无处不在。
小鸟有没有思想,我想,我不是鸟,自是不知其是否所思。优雅的旋律传入耳中,一种对哲学的思考,在电影的潜移默化中,悄悄展开。
影片用奇幻的手法穿插着一些传奇人物的历史故事及其思想,苏菲的一次次探索,从启蒙到进化,引领着我们进入了一个神奇,理性而又充满魅力的哲学世界。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又将是为何而存在?一个个问题,不仅仅只是引导着苏菲,还让我们发出了深深的震撼,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那样的难以回答,正如电影中所说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于饥饿的人来说,是食物;对于寒冷的人来说,是温暖;对于痛苦的人来说,是幸福。
存在的意义,怕是没有人能理解。就犹如世间万物一样,世界为何存在?其意义又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恐怕是连提出这些答案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确吧。
我们迷茫,并不是因为年轻,而是因为,我们不懂得这个世界。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对外面世界的探索,对内心世界的创造,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直到死亡。人有多大成就,并不是他做了什么事,而在于他是否洞悉了世界的本质,创造的内心世界是否有价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六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看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也许,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