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意见和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意见(汇总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促进农民增收意见和建议篇一
根据市政协统一部署,__县政协组织__籍的市政协委员,对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
1、农业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前年相比:化肥上涨30%,农药上涨25.3%,农膜上涨30%,种子上涨11.1%。就我县而言,由于农业投入品涨价,使农业生产的亩均成本提高近40元,而去年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加在一起,农民每亩地得到的政策性增收只有34元,农民种粮所得到的政策性好处基本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增反降。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业产业化方面看,__只有肉鸡、精制米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龙型产业链,其它产业链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现代化进程减慢。
综上分析,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1、把推进政府转型作为根本。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虽然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因此政府不要对农民指手画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为农民服务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一要做好政策服务。政策是导向,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之源。政府就是要集中精力制定具有预见性、贴近农村实际、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以政策促增收。二要做好资金服务。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政府要从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民是促和谐的主体的高度出发,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增加农田基本设施、品种改良、农业新技术、农业品牌的投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做好信息服务。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市场、技术、劳务、销售等“一条龙”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让农民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为农民选择致富项目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闯市场,在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中增加收入。
2、把加速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结构调整放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扶持县域骨干企业,培育县乡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按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三分之一、发展产业吸纳三分之一、扩大劳务输出实现域外就业三分之一”的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周边地区、南方发达地区和国外市场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新要求,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使农民真正拥有增收的本事。一是在教育培训内容上与时俱进。不论是技术还是品种,都要跟上时代节拍,不能几年甚至十几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与发展背道而驰。二是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要坚持电化教育、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寓教于乐,让知识和本领装满农民的脑袋,让财富和实惠装满农民的口袋。三是在教育培训理念上不断创新。要构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金字塔”,塔的底部是广大农民,塔的中部是农村乡土人才和技术骨干,塔的顶部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政府在强化农民培训中,要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是致富之源的理念,使农民的优秀分子变成能人,能人变成红人,红人变成领路人,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项目进家庭,切实发挥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4、把完善发展模式作为载体。
促进农民增收意见和建议篇二
根据在我县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要求,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农村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安排意见》(发201742号)精神,突出“抓党建、强保障、促发展”的主体要求,实现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响“三张牌”、走好“六条路”,深入推进“三区一带两支撑”建设,全面实施“融入中心、基础先行、项目支撑、优势带动、科学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深入开展扶贫开发,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16%以上,增加380元以上,达到2730元以上,增幅达到全省各县前列。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力举措。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眼于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
业,坚持草畜产业做大,马铃薯产业做强,杂粮产业做精,蔬菜瓜果产业做实。
(三)集约经营,规模发展。把发展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基地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业化经营,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出效益。
(四)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既要抓好农业增收,又要重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增收;既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更重视拓宽农业外部增收领域;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做好加法,又要通过减负促增收做好减法;既抓好全县农民增收,更重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三、工作重点
(一)以改善基本条件为着力点,不断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对接国家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和实施一批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奠定物质基础。
用率达到55%以上。
2、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实施党岘至g312线、土门至朱家河通乡油路工程,启动甘沟至韩集、会宁至八里通乡油路建设,实施苍哇河跨河大桥工程,争取实施河蒿公路三房吴至韩集段工程,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80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30%以上。
3、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加快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12959户,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12959户。实施110千伏和35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与改造,完成10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6.69万亩,荒山造林、封山育林2.5万亩,义务植树185万株,推进城区大环境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绿化,促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二)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大幅度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坚持市场导向、农民自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不断提高特色优势产业比重,实现家庭经营性收入较上年增长22%以上,增加223元以上,达到1228元以上。
1、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为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示范带头人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引进、试验、筛选玉米、小麦等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0处,发展科技示范带头人1000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立玉米全贮、青贮示范点50个,秸秆饲料利用总量达到18万吨,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40%以上。在沿黄灌区,充分挖掘现有水源潜力,综合运用技术、工程、生物、管理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在旱山塬区,以全膜双垄沟播和紫花苜蓿种植为主攻方向,实施百万亩科技抗旱增收工程,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和饲草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努力实现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20%,达到27330万公斤。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意见和建议篇三
党的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恰是增收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就应该对我县农民增收工作予以重新审视,科学定位,理清思路,选准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创新促进农民增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农民人均纯收入4107元,同比增长16.4%。
当前我县正处于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清醒看到,我县农民收入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比较脆弱;农产品加工运销仍是瓶颈,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质量控制能力有待提升,实现农产品出县、进超市进宾馆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深刻认识我县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坚持把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根本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农民增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继续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题,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促进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设施化、市场化水平,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期发展目标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路径之一:用农民专业合作的办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围绕本县所确立的主导产业,引导农民按照“资金共筹、资产共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创建专业合作社,运用利益调节机制,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形成有效对接,依托联合的力量,合伙购买农资,降低生产成本,共同抢占市场,不断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产品增值问题。
路径之二:用削减转移农民的办法,推动就业结构变化,促进农民增收。随着我县工业化的推进,土地对广大农民来说,已不再是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于是引导多数的农民从农业阵地向二三产业分流,从事非农产业,获取工资性收入。与此同时,还可合理收取土地流转费,实现双重收入。也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接转土地使用权的少数农民,可经营较多的'地,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增加务农收入。
农民,自谋出路,自主创业,逐步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工商业集群,让农民在多元化的岗位获取非农性收入。
路径之四:用产权出租入股的办法,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为使农民走向富裕,我们引导农民将自家的承包地向外流转,依法收取流转金。再则,村集体将闲置“四荒”、场地向外出租,收取的租金,人均发放到每户名下。还有就是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参与股份合作企业或股份合作社经营,年终按股分红,以多种方式获取财产性收入,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富裕水平。
路径之五:用按年龄段分管的办法,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我们针对农村人口的不同年龄段,实施不同的管理。对新生儿,按照户籍政策给予转非;对新生劳动力,定向输送到非农岗位;对留守在农业一线的“4050”人员,引导其发展不同模式的旅游观光农业;对非农岗位零就业家庭,则列入帮扶计划,以良好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民增收。
担。从另一层面看,也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四、用四项新举措完善农民增收
一是更新思想观念,树立跳出农业谋增收的发展意识。在研究农民增收问题上,我们从更新思想观念着手,打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运用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的视角,站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树立“务农难致富”和“兴农不在农,出路在农外”的发展理念,着重在农字以外寻找出路,进而采取借鉴工业经验抓农业,围绕城镇发展抓农业,根据城镇居民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抓农业,实现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二要转变工作职能,为农民增收提供有效服务。引导农民增收,光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按照“依法行政,高效服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即由“公婆”向“公仆”转变,由“领导”向“服务”转变,由“一般号召”向“办实事”转变,随时把握群众需求脉搏,有针对性地搞好迎前服务。具体帮助农民转观念,着重解决发展观问题;帮助农民搞联合,着重解决组织化程度问题;帮助农民跑市场,着重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产品增值问题;帮助农民拓岗位,着重解决非农就业问题;帮助农民搞培训,着重解决劳动技能问题;帮助农民参保,着重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三是加强素质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新型农民,加快其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我们认为,当前应下力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摸清劳动力就业底牌。熟悉并掌握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从业结构,为有计划地分流做好前期准备。二是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县有职业介绍中心,村设村民就业服务站,镇社服站应主动上挂下联,实施三级联动,定期举办用工招聘会,做到农民就业有人管,脱贫致富有人帮。三是与大中型企业建立用工关系。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择优向企业推荐农民工。四是开展定向、定岗培训。采取用工单位下“订单”,培训部门出“菜单”,乡镇政府来“买单”的办法,对分离土地的农民开展劳动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促进农民增收意见和建议篇四
党的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恰是增收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就应该对我县农民增收工作予以重新审视,科学定位,理清思路,选准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创新促进农民增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农民人均纯收入4107元,同比增长16.4%。
当前我县正处于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清醒看到,我县农民收入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比较脆弱;农产品加工运销仍是瓶颈,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质量控制能力有待提升,实现农产品出县、进超市进宾馆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深刻认识我县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坚持把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根本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农民增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继续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题,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促进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设施化、市场化水平,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期发展目标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路径之一:用农民专业合作的办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围绕本县所确立的主导产业,引导农民按照“资金共筹、资产共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创建专业合作社,运用利益调节机制,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形成有效对接,依托联合的力量,合伙购买农资,降低生产成本,共同抢占市场,不断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产品增值问题。
路径之二:用削减转移农民的办法,推动就业结构变化,促进农民增收。随着我县工业化的推进,土地对广大农民来说,已不再是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于是引导多数的农民从农业阵地向二三产业分流,从事非农产业,获取工资性收入。与此同时,还可合理收取土地流转费,实现双重收入。也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接转土地使用权的少数农民,可经营较多的地,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增加务农收入。
农民,自谋出路,自主创业,逐步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工商业集群,让农民在多元化的岗位获取非农性收入。
路径之四:用产权出租入股的办法,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为使农民走向富裕,我们引导农民将自家的承包地向外流转,依法收取流转金。再则,村集体将闲置“四荒”、场地向外出租,收取的租金,人均发放到每户名下。还有就是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参与股份合作企业或股份合作社经营,年终按股分红,以多种方式获取财产性收入,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富裕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意见和建议篇五
当前制约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层面、多领域的,这就决定了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侧面、多角度入手。
一、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
1、全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结构必须由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
农业,大力发展畜牧、园艺、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力发展名优特稀品种,努力改善农、畜、水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提高优质产品比重和产品科技附加值,促进农业向优质化、标准化、安全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政府部门应在税收、信贷、技术引进等多方面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倾斜和支持,以促进其提高带动能力。二是搞好基地建设。各地应在培育特色、创造名牌、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上下功夫,建立起一大批集中连片的各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基地和主导产品基地。
3、积极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创新体制和机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优化农业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二是要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要解决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的对接问题,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改变大部分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同时加强农田林网改造和经济林建设,营造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可以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当公共财政支付能力不足时,引进市场机制,加快建设步伐。
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各级政府要为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通过提供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服务,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增强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2、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地方工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走“产业立镇”的路子。同时尽快完善小城镇功能,尤其要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功能,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及社会事业发展功能。通过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
3、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应通过提供职业培训服务、就业信息服务、职业介绍服务以及法律援助服务等,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障
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首先应坚持以民办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做到“民办、民想、民管、民受益”。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其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在积极引导、规范的同时,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融资便利、教育培训等,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还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通过颁布、实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法》,明确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据此保护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正当权益,规范其经营行为。
四、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保障
要促进我国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
学习
发展的基本权利,提高未来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对广大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市场营销、法律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培训,增强其生产经营和就业能力。五、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土地流转原则;强化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体系。
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不应该由农民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同时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财政支持。
3、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要对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重新进行功能定位,统筹研究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尽快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
生活
保障制度,出台强制性的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和农民,让8亿农民享受国民待遇。(作者单位:省委党校)(黑龙江日报)
1.
促进发展建议
2.
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合理化的建议
3.
促进孩子成长的建议书范文和意见
4.
促进企业发展改革的观点和建议
5.
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6.
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建议
7.
促进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8.
进一步促进办公室节能合理化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意见和建议篇六
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党的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改善民生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现结合江门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立足镇情,结合实际,依托资源,发挥优势,把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选择,把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把调整农业结构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把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城镇化步伐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把劳务经济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把科技推广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创新思路,落实措施,科学发展,促民增收。
二、增收项目
(一)产业增收项目: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确定羊、牛、猪、鸡、鸭、特色种植、设施农业为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二)科技推广增收项目:玉米地膜全覆盖;?水稻旱育秧技术;稻鸭共育技术;大棚蔬菜。(三)工资性增收项目:一是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二是强化劳务有组织输出,保证和增加农民工收入。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代,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增收目标
2017年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达到8300元,全镇大多数人民基本过上小康生活。
四、组织领导及增收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增收帮护工作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帮扶工作小组直接抓,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支队伍”的办法,组织好产业规划的实施;协调解决产业实施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各个产业健康发展,力促农民增收。
(二)抓好产业布局。按照“一村一业、几村一业”的产业布局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发展要求,在旱平地、旱坡地较多的村优先发展竹产业基地。在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在稳定主粮的同时,实施设施蔬菜、生姜、海椒等特色种植为主。在推进肉羊、肉牛、肉兔、生猪、肉鸡基地建设上,重点抓养殖繁育大户和育肥大户。通过抓大户扩张规模养殖总量,带动小区和专业村的形成。同时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模式。
(三)加大扶持力度。为鼓励和扶持全镇增收产业发展,在用足用好国家有关农牧业产业各项扶持政策外,镇财政投入农民增收专项资金,其增幅不低于同期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辐度;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对农民增收项目的扶持,尽量争取财政贴息贷款;对农民增收项目所需建设用地,协调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优先审核办理。对村组干部带头上项目达标的经评比年末给予奖励,对群众自发上项目达标的,经评比镇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奖励。
(四)构建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推广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市场经纪人联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多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引领他们与养殖户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普及先进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育科技示范户。同时做好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培育绿色品牌。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水利设施建设,建立节水、灌溉、人饮“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提高抗旱防灾的整体能力。二是提升村组公路等级和通讯设施,改善农畜产品流通和出行条件。三是改善市场交易环境,增大市场容量,取缔马路市场,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交易条件。
(六)加强对一体华调查村社农户的帮扶。在帮扶上,由镇政府领导牵头,联村工作组参加,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对每一户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增收措施。今年我镇的城乡一体华调查点在大元村1、2社,地处岩区,交通不便,今年力争为调查点硬化水泥路4公里,彻底解决农户出行难的.问题,以此来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根据该村产业发展特点,大力发展西瓜产业。由于该村地处321国道旁,一直都有农户种植西瓜的习惯,成熟后直接挑到公路上出售,但由于一直是分散式生产,农户种植效益不高,今年将加强种植指导,增加种植规模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以达到增加农户收益的目的。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意见和建议篇七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顺应示范区“二次创业”的新形势,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科学认识形势,明确目标任务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实施一系列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工程,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但是,作为示范区下辖的唯一县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整体面貌不新;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示范效应不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有所显现。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任务更为艰巨。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学习贯彻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全委会精神,科学分析各方面发展条件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利用中省支持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
(三)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地方农业标准。以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为重点,积极引导园区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禁止非标农药、化肥入区和使用,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打造杨陵无公害蔬菜品牌。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扩大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鼓励开展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实施品牌经营。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不断加快我区农业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战略步伐。
(四)扶持壮大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示范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优势,紧紧围绕农高会和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综合实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等涉农项目工程,建设渠、井、窖相互保障,水、电、路相互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积极重视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灾害处置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为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结合民生八大工程,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以水、路、电、讯、气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以区内两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向以多种合作方式,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落实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支持离土离乡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支持有条件的农民通过房产出租等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统筹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促进农民增收意见和建议篇八
为了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政府部门出示了指导意见。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财政厅、省委农工委〈关于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xx〕8号)、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成都市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成委农领发〔20xx〕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专项改革,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成都市二圈层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工作区委书记和区长负责制年度考核排名处于全省高收入组前20名。到20xx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000元,其中: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突破20xx元。到20xx年,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以上,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调整农民转移就业结构,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
__县政协
根据市政协统一部署,__县政协组织__籍的市政协委员,对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
1、农业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前年相比:化肥上涨30%,农药上涨25.3%,农膜上涨30%,种子上涨11.1%。就我县而言,由于农业投入品涨价,使农业生产的亩均成本提高近40元,而去年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加在一起,农民每亩地得到的政策性增收只有34元,农民种粮所得到的政策性好处基本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增反降。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业产业化方面看,__只有肉鸡、精制米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龙型产业链,其它产业链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现代化进程减慢。
综上分析,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1、把推进政府转型作为根本。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虽然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因此政府不要对农民指手画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为农民服务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一要做好政策服务。政策是导向,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之源。政府就是要集中精力制定具有预见性、贴近农村实际、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以政策促增收。二要做好资金服务。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政府要从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民是促和谐的主体的高度出发,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增加农田基本设施、品种改良、农业新技术、农业品牌的投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做好信息服务。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市场、技术、劳务、销售等“一条龙”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让农民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为农民选择致富项目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闯市场,在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中增加收入。
2、把加速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结构调整放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扶持县域骨干企业,培育县乡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按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三分之一、发展产业吸纳三分之一、扩大劳务输出实现域外就业三分之一”的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周边地区、南方发达地区和国外市场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新要求,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使农民真正拥有增收的本事。一是在教育培训内容上与时俱进。不论是技术还是品种,都要跟上时代节拍,不能几年甚至十几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与发展背道而驰。二是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要坚持电化教育、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寓教于乐,让知识和本领装满农民的脑袋,让财富和实惠装满农民的口袋。三是在教育培训理念上不断创新。要构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金字塔”,塔的底部是广大农民,塔的中部是农村乡土人才和技术骨干,塔的顶部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政府在强化农民培训中,要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是致富之源的理念,使农民的优秀分子变成能人,能人变成红人,红人变成领路人,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项目进家庭,切实发挥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4、把完善发展模式作为载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顺应示范区“二次创业”的新形势,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科学认识形势,明确目标任务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实施一系列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工程,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但是,作为示范区下辖的唯一县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整体面貌不新;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示范效应不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有所显现。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任务更为艰巨。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学习贯彻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全委会精神,科学分析各方面发展条件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利用中省支持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
(三)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地方农业标准。以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为重点,积极引导园区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禁止非标农药、化肥入区和使用,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打造杨陵无公害蔬菜品牌。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扩大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鼓励开展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实施品牌经营。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不断加快我区农业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战略步伐。
(四)扶持壮大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示范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优势,紧紧围绕农高会和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综合实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等涉农项目工程,建设渠、井、窖相互保障,水、电、路相互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积极重视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灾害处置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为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结合民生八大工程,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以水、路、电、讯、气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以区内两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向以多种合作方式,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落实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支持离土离乡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支持有条件的农民通过房产出租等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统筹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促进农民增收意见和建议篇九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财政厅、省委农工委〈关于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xx〕8号)、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成都市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成委农领发〔20xx〕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专项改革,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成都市二圈层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工作区委书记和区长负责制年度考核排名处于全省高收入组前20名。到20xx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000元,其中: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突破20xx元。到20xx年,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以上,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调整农民转移就业结构,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