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论文(大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一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标准中又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课外阅读要讲究机会。这一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
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
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
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
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
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总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其意义、作用是非同寻常的。课外阅读“天地广阔”这必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又一新篇章。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
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浅够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不好之分,“学困生”之所以“落后”,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学困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三,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经过这次师德师风学习周,我受益良多;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一个学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学校只有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老师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三
【摘 要】 语文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基础学科,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都有其特殊的教学重任。但是纵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大多数语文老师仍旧采用传统型的语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很单调,教学方式上缺乏良好的引导和趣味化的表达。本文就具体针对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对语文教学的建议分析,探究如何强化提升小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既代表着遣词造句等语法类、语言组织类的能力,又代表着我国几千年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淀,学好语文,将会培育孩子丰富的文化认知能力和优秀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份教育的重任,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语文教学素养,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乐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之中,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通过有效的语言教学来培育提升小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教育部在20xx年提出的教育概念,它主要指的是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内在文化素养。针对这一教学要求,相关学校在进行课改的时候发现了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主张通过针对性的教学策划来综合提升学生们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完成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而言,学生们因为缺乏足够的语言积累,所以他们对于字典的需求远远大于高年级的学生,字典既是他们认识新字的工具,又是遣词造句的标准典范。因此,老师就需要立足于小学生们的学习现状,仔细地分析小学生们的自学模式和自学习慣,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的识字语言教学特点,给予学生们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充分培育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观潮》时,因为本课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文,文章里关于景色描写的句子非常多,生字词也较多,那么老师就应该抓住行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那些描写非常巧妙、传神的句子,让他们充分地朗读和背诵,然后进行临摹描写,培育他们的语言素养。老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分出文章的三个层次--潮前、潮中、潮后,然后要求学生们仔细对应不同层次中的语句描写,找出生动传神的句子,如:“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些描写,有条件的还应该提前准备好ppt课件,向学生们播放浪潮的视频,将抽象的语句描写直观地转化为自然景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锻炼他们的描写技能。
二、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一个特点--教学和生活发生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一特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老师只进行课文教学,而对于社会时事缺乏延伸,而这样就会影响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让语文教学变得单一且枯燥。所以,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做到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不脱离生活化的轨道,这样才能够保证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才能够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更加充盈。例如在学习《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时,文章的主题是感恩和回报,所以老师就可以在课堂里面穿插讲述社会上的一些信息,还可以向他们播放一些感人的视频,如《感动中国》,让课文的内容延伸到生活实际之中,不仅如此,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欣赏之后,老师还应该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可以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出一种合适的方式向自己的亲人们表达自己的感恩,完成一篇活动有感,记录自己的经历。通过这种有机地延伸,能够切实地帮助学生们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提升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继而优化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
通过习作教学来培育学生们的核心素养作文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比例很大,习作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因为一篇良好的习作需要学生们有足够的语文功底,这主要表现为良好的语言描述能力、一定程度的文化积累和一定层次的思考水平,所以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强化学生们的习作能力。小学生的学习会表现出非常强的阶段性特点,他们随着年龄的上升,对于语文词汇的运用和表达会呈现跳跃式的成长,这都和他们的语文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老师在习作课程的设计中也需要充分迎合学生们的阶段性特征,要保障每个阶段的教学都要符合他们的认知能力需求。在具体的习作教学中,老师应该创建主题式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们都充分进入习作学习的情境之中,然后积极引导学生们思考,要通过一个论点来引发学生们多元化的思考,这种思考不应该拘泥于一个方向,应该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证语文思维的宽度。在保证学生足够思考的基础之上,老师要通过切身的辅导帮助学生们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和谐地表达出思维,完整地描写出一件事、一个人、一片景。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达到上佳的效果,所以老师一定要顺应学生们的成长,让他们逐渐地成长进步,切忌过于追求效率而违背了和谐教学的原则。
简明扼要地来说,要想有效地培育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绝非一时之功,这需要老师立足实践,进行长期的探索。无论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教学理念上,老师都应该充分顺应小学生们的认知需求,要顺应他们的天性,将教学趣味化、多元化、实践化,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四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有相应素养的人才跟进,国民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当代教育界面对的课题。因此,在新一轮的教改进程中,国家对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对核心素养的梳理非常必要。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就是证明。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例如:埋汰(脏)、饽饽(糕点)、个应(使反感)、萨其马(一种小吃)、的瑟(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磨即(即磨蹭)等等,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当前教改更加科学化,也是教改的灵魂所在。这四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犹如金字塔的四个底边,只有根基扎实了,才能创造令人仰视的辉煌。只有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的联系,有重点、有方法地加以发展、提高,才能使教学思路更加连贯,从而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较理想的语文教学,当时时围绕核心素养,以科学理论做引导,不断反省、不断优化。例如教学中要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经过实验提出的,该理论给出了不同学习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模型。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从教育现状看,国外的孩子学得轻松,但国外的优秀学生并不少,原因在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语文、历史这类文科的内容,更需要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我们的许多孩子虽然脑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往口才不佳,动手能力差。反思原因,刻板的文科教学方式难辞其咎,因此新时期的教学方式必将趋于更加丰富、多元化,教师必须多给学生创设有选择地、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加强活动型课程再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辩证地看,“学习金字塔”只是提供了不同模式的学习效果比照,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或抛弃听讲、阅读等传统学习方式,因为这些方式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语言习得有渐悟性特点,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能培养起阅读能力,而现在的中学生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
因此,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正视语文学科的规律,比如语言习得有人文性、实践性、渐悟性、随意性等特点,语文学科四种核心素养无法排出谁先谁后,我们的母语——汉语本身就不具备完整的体系。在教改进程中要恰当地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一方面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不忘在教学中努力进行多角度活动课再造,使教学形成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建设语文学习金字塔,让学生能随时拥有主动选择权,发展自我。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五
语文是中学教学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这是当前如何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大问题。中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识记等学习能力都处于极佳期,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是现有的课堂模式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力,教学效果是费力大、收效小,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改革加以配合?下面对此发表一下粗浅认识。轰轰烈烈新课改的推行,对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课改、考改步入深水区,“核心素养”的概念已经出现。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文化修养、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老师应在进行语文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再通过训练提升文化品质,由此带动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判断力,以此过程培养学生多种学科素养。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可进行的改革分析入手,以期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手段与途径。
一、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进行课堂阅读
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切实改变“满堂灌”模式,给学生足够的阅读实践,积累足够的文化品质。但现实是,学生面对浩瀚书籍,不会选择,以致低级趣味、消磨时光之类书籍充斥手中。我们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帮助学生选择优质的课内读物,对教材的篇目认真遴选,导读内容要精心设计,以期给学生良好的阅读体验;二、帮助学生选好课外阅读材料,给出良性指导建议,让他们接触到的都是质量过关的好读物;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画出哪些书需要进行精读,哪些只需要进行泛读。学生只有通过足够量的阅读,才能从中建立起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趣味、批判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多种素养。
二、用课堂互动行为强化语言能力的培育
语文教学本身是针对语言的艺术教学过程,课堂上,如果老师只注意照本宣科的内容传授,不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体味、学会感知,语文各种素养很难得到培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本真能力,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切身感知、深入感知语言艺术,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特殊感知力。通过师生互动,还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角色,更好地学习语言,实践语言。课堂上,老师还可组织生生互动,加深感受,强化理解,创建能力。这需要,老师预先设好研读、研讨、思维、辨析的情境,把学生拉进特定语文学习、交流、碰撞生活之中,最好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增强论辩底气,促进观点支撑力,重要的是,通过集体行为,共同面对,共同思辨,共同提升。例如,在进行《巴黎圣母院》的教学引导时,“敲钟人的形象如何确定?”问题的抛给,就让学生在合作与辩驳中得到了锻炼,语文素养得到了展现。
三、通过美文赏读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中国是个十足的文化国度,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等沉淀为珍贵的文学财富。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计划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传统优秀文学中体悟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并借为所用,以此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比如,在指导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深入赏析文章的写作技法,然后要求学生模仿写作,仿语言,仿结构,仿句式,仿手法,仿情调,仿志趣,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运用已学的手法,并
总结
成自己写作经验的一部分。通过长期锻炼,学生的写作素养就会逐步具备。四、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普及,在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为课堂所应用,教学的形式日渐出新。开放的网络平台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资源共享,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引入海量新颖、直观、生动的信息,从而将课堂枯燥变为生动,抽象变为形象,概括变为具体,甚至可以进行远程教学,打破教学时空局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延伸语文课堂的空间。网络资源的大量使用,丰富了学生视野,提振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探求欲,对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必是特别重要的手段。当前,新一轮教改、课改、考改正处发轫,研究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场改革还得从现有的课堂教学改革做起,瞄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相信应该取得明显效果,这需要我们教育者在今后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继续探索,深入研究。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六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要围绕一个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主抓两种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一、围绕一个主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分单元,人文类篇目大都涉及责任、爱国、奉献、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中心,学生未对文本作真正的探究理解,那么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导学生思想与行动实践。所以,对此类文本的处理应以学生精读细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讨论研究为学习方式,用写作感悟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对学生实施文本的阅读习惯、语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训练。可将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节日节气时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传承发扬。可将以下节日(节气)——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惊蛰、春分与春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字谜、歇后语、中医、剪纸、风筝、京剧、围棋等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创多元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主抓两种能力: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有机会发言,就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言。发言要求声音洪亮、语句流畅、条理清晰。有时为了激发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辩论一番。
当然也有“敏于行讷于言”的学生,怎么办?每天课前《三分钟新闻播报》,摘抄并大声朗读新闻,先消除羞怯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一学期后基本上能大声地阐释问题了。
三、
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1.每学期教学中,开展“日读一万字”的活动:学生准备b5大小的名著阅读笔记本,每天读名著30分钟,记录日期、页码、字数、内容梗概(90——100字),家长签字。一周一检查,定期进行小测试。
2.寒暑假,布置学生就一部作品制作书签、腰封、手抄报、思维导图等,进行创造性阅读。
3.每两周开展一次读书心得分享会。
写作是综合能力的展现,最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技能。在教学中常进行情景作文训练:与教材内容结合仿写,如朱自清的《背影》仿一篇《父亲的手》;与名著阅读结合写人物小传,如《林冲小传》、《虎妞小传》等;与背诵篇目结合写回信,如《公输班不义》、《写给欧阳修的信》。指导学生写作形式,如人物小传分三层写,要层层清:第一层姓名、身份、性格简介;第二层主要情节加评价;第三层全面评价。初中三年基础知识要扎实,阅读要宽厚,写作要源于家庭、社会,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解释生活现象的。
以上是我个人一点浅薄的经验,今后我会继续“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与途径,做好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七
近年来,在课改的大时代下,“素养”“语文素养”频频出现,尤其是在全国小语会上,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多次提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备受全国各地的教师关注。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孩子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将是我们一线教师思考研究与实践的。
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的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
《课程标准》中采用了“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以前,我们常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从“能力”到“素养”也一定不是简单的词语更换,而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目标和方法进行全面反思后的自然结果,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可见,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综上所述,我们既已明白什么是语文素养,那么,核心素养就是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现摘录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提出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供大家参考研究。
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在我所执教的《揠苗助长》中,我主要训练的是孩子们对语言的理解、运用以及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口说为语,书面为文,合为语文”,其实质就是“运用语言”。简而言之,语文是“运用语言”的学科,而不是“研究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培养的是运用语言说话与写话的人,而不是专门谈论语言的人。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学生“用”语言。
我在执教《揠苗助长》一课时,主要分四个板块:第一块是释题,重在积累语言;第二块是借助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故事内容及叙述层次;第三块是讲故事,把握课文内容,培养语言的表达能力;第四块是领悟说的能力与技巧,这是语言运用的交际知识。第二、三、四板块的情境表演与对话,是模拟性实践,意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实,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言语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需要在言语实践中“练”出来的。语文教学最关键的是创设适宜学生的言语活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在“学得”与“习得”的双重转化中,生长言语能力。
当然,一篇课文中适合学生的言语活动觉不止一个,只要设计有效,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必然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