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参观大禹陵有感(优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参观大禹陵有感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为民造福、为民奉献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禹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辞辛劳的制服了洪水,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神话故事我们最爱看了,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月》等)在课外我们也看了不少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2、板题,读题,质题。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2、抽学生轮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并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3、交流汇报上面的问题。
三、细读故事,体验感悟
1、学习第1和2自然段
(1)抽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禹治水的原因。
(2)学生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朗读。
2、学习第3和4自然段
(1)分组读这两段。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朗读来理解。
a、禹改变了父亲的------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引导学生比较禹与他的父亲治水方法的不同,体会大禹的聪明。
b、晚上,他常常睡在------拄着棍子走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如“蒙蒙亮”、“烂了”“草丘山冈”等体会大禹为了治水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引导学生想象大禹还遇到了哪些困难?适时指导学生朗读。
c、为了治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引导学生抓住“才”、“仅仅”、“就”、“却”来理解大禹的奉献精神。)
补充:“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大禹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了人们,一心扑在治水上。并让学生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来读句子。
3、学习最后一段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2)看到这些景象,心情如何?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
四、升华情感,内化问题
(1)此时此刻,你难道不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吗?
(2)教师总结:大禹也成了我们心中的英雄,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呼唤他的名字——大禹。
五、搜集故事,拓展延伸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我们的周围、身边,也有许多像大禹那样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人物,课下收集你心目中的英雄故事,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艰苦
奉献辛苦爱戴敬仰
痛苦
附: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一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参观大禹陵有感篇二
大家好!
很长一段时间,当我拿到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就犯傻了,就好像一个人被关在漆黑的屋子里找门,这里摸一把,那里摸一把,不知那里是边,那里是岸,这种感觉,唉!就叫酸。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们看,观察同一只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太阳在白天放射光芒,月亮在夜晚投射青辉----可见世界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体,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但他们所获得的启示都是对的。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否也是如此呢,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立足一个“趣”字;倾注一个“情”字;把准一个“创”字;落实一个“读”字。我们的教学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看课例《大禹治水》。
给孩子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让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让我爱我所爱,孩子必将还你一片蓝天。这样的课堂才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来学习。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与其让人累着,不如让人乐着;与其让人闲着,不如让人塌实着。
根据以上的设计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我这样问: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上一节课你都学了些什么?这样你不又瑞居在圣坛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讲台之下了吗?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 第二部分的教学: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本课过度语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
读着读着,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文第一小节。并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请看----播放动画,范读课文。小朋友们,读着读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哄的一阵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儿,泪如雨下,不一会儿,她疯狂地冲向那肆虐的洪水,就这样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这滔滔的洪水中。
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尽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问域宽,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交流汇报。
用情感填白式、故事连载式学习第三部分。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13年,在这13年里(填读第一句话)1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问: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不想自己的妻儿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2这些问题不光是你不明白,连禹的儿子也不明白啊!(填读第二句话)
3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又会怎样回答他呢?你们看-提问的权利学生拥有,解疑的义务学生承担,这不就是主体性最好的落实吗!
以上只是情感的铺垫,精彩的是以下循循善诱地三次表演。指名试着表演---互相点评后同桌互演----配乐加动作表演。将表演活动设计成有梯度、有层次的螺旋式,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推向高潮----(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设计一些动作再现生活—儿子在门前读书,妈妈在屋里缝衣服)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有一天,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娘,别人都有爹,我的爹在那里,他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们?娘强忍着泪水,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啊!爹不回来看我们,自有他的道理,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热泪盈眶。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于是用情感对比式学习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可高兴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处去流浪了。”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的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
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都在干些什么呢?(播放流动图)快来看呀!认为此处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动静结合,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孩子们兴奋地高喊:大禹!所以(填读23句)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最后构建完美板块,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参观大禹陵有感篇三
今天,张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读后感的作文。
我不知道如何下笔,这时,我想起前天看的历史故事中《大禹治水》的故事。
这篇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谈谈我的读后感。
我觉得大禹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精神能影响我们周围的每个人。
比如说大禹看见洪水把房屋、庄稼都淹没了,人们无处可逃,葬身鱼腹。
于是他马上找众人商量如何治水。
众人提出了很多方法都没用。
这时,大禹想出了一个法子。
首先必须对地形有所了解,于是,他为了查清地势,探明河道,带着一些人,跋山涉水,顶风冒雨,经历了无数风险,足迹遍及九州大地。
大禹有难走到北,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样落下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率领人们从事治水。
经过了十三年,终于把洪水填平了。
故事讲述了在很久以前,黄河发生了很大的水灾,房屋被淹没了,老百姓十分困难,这时候大禹的父亲带领大家制水,他花了九年的功夫,也没有把洪水制服,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
后来大禹代替了他的父亲制水,大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决定用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导大海中去,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农民伯伯又可以在地面上种庄稼了。
大禹为了治水,四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就连自己的儿子---启:出生时,他听见儿子的哭声,也狠下心没有进家去探望。
后来,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大家推举他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大禹这种知难而上,遇事能动脑筋想办法,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所以它的故事才能流传这么久。
我们从小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些无声的老师,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读书使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有了读书的.乐趣,以后我会读更多的书,让好的故事激励我成长。
自然界里有许多我们想不到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给人类、家园带来的是极大的伤害。
有的人失去了一个美好的家;有的人失去了亲人;还有的人失去了一个美丽的生命……今天我就读了一个有关治水的传说,是谁治的水呢?他的名字叫:大禹。
读了这个故事,很是让我感动。
这个传说的内容是这样的:
自从舜接受了皇位以后,果真不负所托。
他内修政令,外抚百姓,凡事都要亲力亲为。
这使当时的社会环境较尧在位有过之而无不及。
到舜年老的时候,他也到处求才访贤,也让手下推举有才之人。
当时人们一致说到了治水有功的大禹是个治世之才。
传说在大禹治水的13年之间,他曾经3次经过家门,但是因为水患未除,他就没有进家门。
有一次,他的妻子涂山氏生下了一个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大哭,禹站在门外,听见了哭声,也下狠心没有进去探望儿子和妻子。
这件事千百年一直被当成佳话在人们之间口耳相传。
正因为他有一颗这样爱国、爱民之心,所以才“三过家门而不入”。
后人都称颂禹治水的成功绩,尊称他为“大禹”。
而经他治理的黄河,也一改暴躁的脾气,就像温和的母亲一样,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大禹。
到舜一命呜呼的时候,大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在位的时候也是四方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的生活都很富裕。
随着时间的穿梭,大禹也年老了,也要找个才子继位。
他看中了一位与大禹一同治水的伯益。
但就在这时,大禹的儿子启见国泰民安,可以无为而治,使想待大禹年老把首领的位置弄到手,过他的安逸日子。
于是,在大禹葬后,启强行夺得了首领的位置。
从此以后,公天下就变成了家天下。
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一个奴隶制国家就这样形成了……
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及其精神,数千年来被后世的人民传颂不息。
不仅被夏、商、周三代所缅怀赞颂,而且也得到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一致肯定。
大禹治水不只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和历史的功绩,它还留给后人最最宝贵的精神与财富。
在长期的治水过程中所形成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给予了我一个很大启示——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面对如此强大的洪水,大禹下定了决心要把洪水赶到海里去,最后终于成功了。
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坚持”二字,就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我们要学习他的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有用之才。
让我们运用头脑,去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各种“狡猾”的困难吧!
参观大禹陵有感篇四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通过朗读、集体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习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15、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数量词,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了这些数量词。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我就让学生展开想像:夏天,大禹( ) ;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大禹( );有时饿了,他就( );渴了( ) ;累了( )。这一自然段中,“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诉孩子们这两个“九”也不是实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请孩子们想像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第三自然段写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再读读这段话。这一连串的数字,让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读这篇课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苏教版教材编写的独具匠心。课文被安排在《梅兰芳学艺》一文之后,我想编者有他的良苦用心。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很相似:先写两位主人公面对困难都没有退缩,而是有很大的决心;然后再写他们是如何吃尽千辛万苦,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仍然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给学生讲了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 “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禹的精神,我先把禹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讨论:禹这位治水英雄,真的一点人性也没有吗?他的儿子看到别人能和自己的父亲在一起,恨自己的父亲吗?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几个学生感动的哭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最后,揭示主题,禹的名字代代相传,传下来的仅仅是禹的名字吗?引导学生更深层地领悟禹的精神、传承禹的精神。
参观大禹陵有感篇五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册“奉献”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的奉献精神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
课文虽然只有短短四百来字,但由于语言极其简练,并善于选取几个典型细节和有代表性的数字,把上古时代发生的一件大事、父子两代人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把人物的奉献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在于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因此,阅读的本质就是思考,而思考源自疑问,有疑才会有思。
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的设计主要以“质疑——解疑”主线,通过对课题的质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梳理出学习课文的几个重点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质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的伟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课题和重点词句提出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3、使学生明白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神话故事,题目是《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书空练习,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禹”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既然是神话故事,那课文中提到的神奇的人物和事物都有哪些?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勾画出他们的名字并记在心中,想想他们“神”在何处。(生自由读书,思考,勾画)。
师:谁来说说课文中提到的神的名字?
生:课文中讲到的神奇的人物和事物有鲧、天帝、火神、禹、息壤。
师:(课件出示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这些神奇的名字。(生齐读)。
鲧、禹、天帝、火神、息壤
师:谁来说说他们“神”在何处?
生:鲧可以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洪水,我觉得很神。
生:息壤这种土能自生自长,永远也用不完,也很神。
师:这些神奇的人物和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来简单说说?
生:(略)
二、质疑课题,聚焦问题。
师:你们读书很用心,初步体会到了这个故事的神奇。请大家再读题目。(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师:你想知道事情的原因。
生:他治水成功没有?
师:你想知道事情的结果。
生: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师:你想知道事情的经过。
生:他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师:你关注的是大禹怎样克服困难的,也算是事情的经过。
生:课文中都是说的“禹”,题目为什么要叫他“大禹”?
生:……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选择板书问题的关键词)
生: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怎样治水的?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生:大禹的“大”大在何处?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师:很好。那就把你们自己提出的这四个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问题。(课件出示问题,生齐读)。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题目中为什么称禹为大禹?
三、层层探究,多元释疑。
(一)探究问题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读懂这些问题。(生默读、勾画)。
生:第一、二自然段写了大禹治水的原因。
师:大禹治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师:这是由于自然灾害的暴发,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所以大禹要治水。请跟老师的提示读这一自然段。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生: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生:倒塌了),牲畜(生:被冲走了),庄稼(生:也被冲毁了),人们(生:只好四处逃荒)。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人们都无家可归。
生:我还听到有人喊救命,洪水来势汹汹,让人胆战心惊。
生:……
师:所以有洪水猛兽的说法。你们能读出洪水的可怕和凶猛吗?
生: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生: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传说,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人们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日子过得很悲惨。我们再来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洪水的可怕,读出你的同情和担心。(生齐读)
师: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大禹要治水呢?
生:因为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临终时嘱托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师:从一、二两个自然段可以看出,大禹治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自然的: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二是来自父亲的:治水不利,临终嘱托。
(二)探究问题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理洪水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读一读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生小声读书、勾画)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勾画的句子?
生: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课件出示此句,学生齐读)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轻声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你发现了哪几个很重要的词?拿起笔来,在词语下面做个记号。(生看书,边读边画。)
生:第一个是“开凿”,第二个是“挖通”,还有一个是“垒起”。
师:真善于读书!有补充吗?
生:我补充一个“引到”。
师:真好!你们真善于抓住重点词来学习。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还有哪些疑问吗?(生思考)
生:禹垒起堤坝,那不是反而把洪水挡住了吗?
师:是吗?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禹垒起堤坝,是为了不让洪水四处乱流,他要让洪水朝着一定的方向流到大海。
生:禹刚好只挖了九条河吗?
师:古代的数字“三、九”都不是确定的数量,是用来代表很多的意思。
生:“龙门”是什么地方?是“鲤鱼跳龙门”中那个龙门吗?
师:这个问题可以课后去查一查。
生: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请问父亲的做法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改变?
师:问得好!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那父亲的做法是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句子来回答。(生读书、思考)
师:禹的父亲鲧是怎样治水的?
生: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师:(课件出示此句)比较一下,禹和鲧的治水方法有什么不同?
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生:鲧是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而禹则是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生:用一个字,那就是堵和引。
生:用两个字,可以用堵塞和引到。
师:与“堵塞”相反的词语还有疏导、疏通等。
生:还可以用三个字,堵洪水、引洪水。
生:用四个字也可以,堵塞洪水、引到大海。
师:(课件出示治水方法,对比引读,积累词语)
鲧:堵堵塞堵洪水堵塞洪水
禹:引引到引导疏导疏通引洪水引到大海
师:禹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变堵塞洪水为引水入海。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禹的聪明才智。(板书:引水入海、智慧)
师:要想成功制服洪水,除了要有智慧,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请大家再读三、四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禹在治水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一个地方,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动?(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人感动。
生:禹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使我很感动。
师:(课件出示原句和对比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
生:我从“才”字体会到禹为了治水,顾不上结婚,很晚才结婚。
师:是的,古代的人们一般在十五岁左右就结婚了,禹三十岁结婚,在当时是很晚的了。
生:我从“仅仅、就”这两个词体会到,禹很晚才结婚,按理说他应该在家多住几天,可为了快点治好洪水,顾不上和新婚的妻子团聚,使人敬佩。
师:这就叫“舍小家为大家”。还有哪个地方打动了你的心?
生: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很令人感动。
师:(课件出示,补充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两眼含着泪花,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见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热泪盈眶,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儿子也已经十多岁了。他心里一酸,让儿子告诉奶奶,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然后就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生:不治好洪水,就绝不回家门。
师:为了使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板书:无私)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这一段。(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继续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从这里,我体会到禹为了治水吃了许多苦头,生活环境十分艰苦。
师:为了治水,禹常常是风餐露宿,早出晚归。
生: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拐杖走路。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禹为了治水,连自己的身体都顾不上。
生:……
师:为了治水,不知他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心血啊,不知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生齐读,师板书:历经千辛万苦、无畏)
(三)探究问题3——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师:治水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齐读最后自然段。(课件出示,生齐读)
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与第一段对比思考,你能想象洪水退后“欣欣向荣”的景象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村庄、房屋、田野是怎样的景象?人们呢?请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课件出示,生练笔后交流)
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庄里,人们又修起了漂亮的房屋,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你看,草地上,小草绿油油的,还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地里长满了庄稼,人们快乐地劳动着。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校园里,一群孩子正在做游戏,不时传出一阵欢声笑语;田野里,大人们在辛勤地劳动着;树林里,不时传出一阵阵鸟儿唱歌的声音。
生:……
师:面对今天这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这安居乐业的幸福场面,我们不要忘记,是大禹制服了洪水,让大地重焕生机,让人间充满朝气。他不愧是我们尊重和爱戴的英雄。让我们亲切地呼喊英雄的名字,牢记英雄的事迹。
生:(齐呼喊、齐读)大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师:请同学们看,谁会把这句话说完整?(课件出示)
因为大禹,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不顾自己,为民造福,为大家治水,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心里只想着帮助别人,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为了治水,吃了很多苦,终于治好了洪水,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
(四)探究问题4——题目中为什么称禹为大禹?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根据课题提出了四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课文中都说的是“禹”,为什么题目中要说是大禹呢?你认为他“大”在何处?请大家想一想,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生讨论片刻后回答)
生:题目中的“大”是指伟大,伟大的禹,伟大的英雄。
生:题目中的“大”是指高大,是说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很高大。
生:大智慧。
生:大公无私。
师:很不错,其实还可以这样说:大无畏、大智大勇,或者这样说:大爱、大爱无疆。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话。(生齐读最后自然段)
生:鲧奉献的是生命。
师:也就是说,大禹能治水成功,其中也有鲧的一份功劳。
生:大禹奉献的是智慧,还奉献了自己的爱心,对老百姓的爱心。
师:是的,因为无私奉献,为民造福,因为舍小家为大家,所以才被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所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才流传了千百年,而今已家喻户晓。(课件出示大禹的塑像及禹祠、禹陵、禹庙图,生看图片)。
师:有两句名言正好表达了我们此时此刻的感情(课件出示两句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两遍)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四、回归整体,开放存疑。
师:现在回顾一下我们开始提出的四个问题,看这些问题是否都解决了?(课件出示四个问题)
生:解决了。
生:我还有问题不明白。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还有那些感人的故事?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不叫“鲧禹治水”?
生:天帝为什么不自己处死鲧,而要火神去处死鲧?
生:课外书讲的大禹治水的,为什么有些与课文中讲的内容不一样?
生:……
生:有。
师: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出示课件),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你们课后也可以读一读这些故事。(下课)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引水入海历经千辛万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智慧、大无畏、大公无私)
参观大禹陵有感篇六
传说在很久以前,洪水蔓延,鲧看黄帝治理的江山是这样子,便没有听黄帝的命令,趁黄帝没有在的时候,偷偷的偷了黄帝的一种土壤——息壤。息壤是一种神土,只要撒一点点,不但不会向其他土一样流失,还会越长越多,最终变成一大片土地。因为鲧知道这种息壤的神力,所以,他偷了一点,想要埋没正在蔓延的洪水。但是,它还没行动呢,黄帝就已经知道了,就派祝融在羽郊杀死鲧。祝融照办了。在鲧临死之前,祝融对他说:“我也不想杀你,我也知道你是对百姓好,但是我是有指令在身,所以,对不起你了。”鲧说:“只要能造福百姓,我死了也不怕!”于是,鲧就壮烈牺牲了。鲧死了以后,三年以后,当人们再看鲧的时候,发现鲧还象没死一样,一点也没有腐烂。还有更奇怪的呢,鲧不但没腐烂,反而在他的肚子里,生出来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慢慢的长大了,他就是禹。禹长大以后,黄帝就命令禹带兵去治理九州的洪水。
禹就照黄帝的命令,去治理大水。他率领人们来到了发洪水的地方。他发现,每一处都是受难的人民,每一个角落都是水。他看到这种情景,心中升起了熊熊怒火。他立刻带动人们和他的手下,然后鼓励人们挖沟道,准备把大水引进江河。禹三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探望一下,妻子也没有说他,只是站在门口,静静的看着。后来,因为禹的努力,洪水终于慢慢的流走了。洪水流走以后,大家都很敬佩大禹。大禹治水的这段期间,禹克服了无数困难,帮助了无数的人民,人们都因为他而改变了整天在水里“游泳”的生活。禹治理完水以后,就回到家,妻子埋怨他为什么经过家门而不进来探望儿子。禹说:“如果我此次经过家门都来的话,那么我还用治理洪水吗?”他的妻子被他一番话说的心服口服。
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大禹的妻子很支持他,就让他去治水。但是,因为大禹整整几年没有回来,所以,他的妻子就在山崖上面等他。他的妻子就在山崖上面望呀望,但是始终不到大禹回来。这样子时间久了,它的妻子就慢慢的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望夫石”,代表大禹的妻子很想念大禹,也就是它的丈夫。
参观大禹陵有感篇七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细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指名读大禹。
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有些句子比较长,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学生自由练读。
集体齐读。
四、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难点: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按要求说出本课生字。
翘舌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边音的字。
3、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继续细读课文。
学习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大禹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走遍、吃近)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说明大禹了解情况走的路多,范围很广,什么苦都吃到了)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几个数字都不是表示数字,而是表示很多。
学生自由想象,充分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3、指导朗读。
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要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上述数量词要重读。
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想: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呢?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
2、老百姓会怎样感谢大禹?启发想象。
3、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1、引导背诵。
2、自由练背。
3、指名背诵。
4、齐背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生字词,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
2、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给多音字组词。
没倒
2、扩词。
治久理伟
二、教学部分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引导自学下列生字:理形
指导下列几个字的笔顺:伟雄
提醒学生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洪水冲倒治理很久很久
地形引导父亲伟大英雄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五画是。
理:有画,第六画是。
姓:有画,第四画是。
四、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参观大禹陵有感篇八
课上,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心中暗喜,决定以这个问题以切入点,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学生有的说,他不敢回家是因为他担心回家后家里人不让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说大禹没治好水,没脸回家见家里人。更多的同学说,他要治水,没有时间回来。有一位同学说:大禹不光要治水,他还要帮老百姓修房子,让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没有时间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间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间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间回来了。”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间回家。”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课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三次想象。
第二节写“大禹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禹是怎么下决心的,他肯定有许多思考,或者还有过思想斗争,然后才作出最后的决定。这里我启发学生想象。为了使学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话可说,在教第一节时,我让孩子结合挂图,引起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
第三节写“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三次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一)
师:(板书“禹”指名读,齐读)禹是古代一位英雄的名字。(写“大”)为什么称他为大禹呢?生:因为他伟大。生:因为他很了不起。师: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生:因为大禹为人们治理洪水,所以人们尊敬他,称他为大禹。师:说得对,大禹是人们对禹的尊称。板书“治水”,齐读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了解的吗?生:大禹为什么要治水?生:大禹怎么治水?生: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师:(将这些问题写于黑板)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生:(认真读文,纷纷举手)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读准,读好) …… 师:现在我们交上了字宝宝朋友,相信小朋友们读起课文,会读得更加通顺。老师再请小朋友带着刚才的问题去用心读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生: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大禹为什么治水。师:请你读读这一段。生:读,比较流利。师:谁认为能读得比他更好?(再指两名读)生:(跃跃欲试)我来,我来!师:(故意摇摇头)没理解课文的意思,怎么读都读不出课文的感情。来,小朋友们仔细读读第一段,找找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生:什么叫“淹没”?师:请读读书上带有淹没一词的句子。告诉老师,课文中谁淹没了什么?生: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师:(寥寥几笔,勾出农田)在平日,水都在农田下,发洪水时,边画大水盖过农田,边说:洪水就淹没了农田。生:(惊呼)师:大水淹没了农田,意味着什么?生:意味着人们就没有粮食吃。师:(继续画房子,大水冲毁房子)大水把人们的房子也冲毁了,这又意味着什么?生:人们也没有家住了。师:人们没有家住,就叫—— 生:无家可归。师: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人们只好到处流浪,过着痛苦的生活。现在你们再用心体会,读这一段,该用什么语气读?自己练练。生:饱含深情,十分投入地读师:谁会读?生:读,读出同情的语气。师:真有感情!但我觉得你没读的洪水还不够大,谁能读得更大一些?指名读。生:读,重读“滔滔”一词。师: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二)
师:指名上黑板,写“治水”和“制服”。能给这两个字分别组组词吗?生:(口头组词)师:请把这两个词用上,说一句话。生:大禹治水,把洪水制服了。师:对。谁能说得更具体、更生动点?生:大禹为了治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制服了。生: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制服了洪水。生:大禹下决心制服洪水,他劈开九座大山,挖通九条大河,把洪水引到大海,治水终于成功了。生:大禹一心为了治水,一次也没回过家,最终把洪水制服了。师:大禹制服了洪水,就意味着什么?生:意味着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农田被水淹没,房子被水冲毁。师:老百姓吃得安心,住得安心,用第四段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什么?请大家读读第四段,找到这个词。生:读,回答“安定”。师:关于这一段,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什么是“代代相传”?(其他学生也附和)师:谁知道?生:我知道,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传下去。师:有一点这个意思。但又不全对。你是怎么知道《大禹治水》这个故事的?是通过学习课文,老师帮助你了解的,对吗?那你猜猜,老师又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生:肯定是你的老师告诉你的。师:那我的老师又怎么知道的?生:是老师的老师。师:你看,我的上一代告诉我,我又告诉你,你长大了,当爸爸妈妈了,又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孩子,这就叫—— 生:代代相传。师 :老百姓为什么要把大禹的故事代代相传呢?告诉能用“因为……所以……”说说吗? 生:因为大禹制服了洪水,所以老百姓把他的故事代代相传。师:大禹制服了洪水,老百姓们就…… 生:因为大禹制服了洪水,老百姓们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他,就把他的故事代代相传。师:说得好,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现在,我们就坐上时光穿梭机,让我们快速前进三十年,这时,你们也许正坐在家里,对你们的孩子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呢!来,我们试试!生:(惊讶)师:要说好这个故事,首先要做到什么?生:把故事记住。师:对,自己先练习把故事记下来,再在小组内互相说说。生:(兴趣盎然地读、记、说)师:现在我来当孩子,谁是我的家长?生:(哄堂大笑)我来,我来!师:(指名上台)爸爸,这是谁呀?他站在这干什么?生:他就是大禹呀!他是我们古代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呢。师:真得?生:对,我把他的故事讲给你听吧。师:太好了,太好了!有故事听罗!有故事听罗!生:很久很久以前……(一本正经把本课的故事讲了下来)师:我知道了,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小朋友们,今天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生:好!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的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缺乏生活实际经验,课文一开始就已经有了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内容,我采用了媒体展示,在第一课时伊始,就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在汹涌的洪水面前,人类的渺小和无奈,在这种情感的渲染之下,课堂上学生感悟起来就容易许多。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材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
在知道禹为了治理洪水是“下定了决心”之后,我问到:禹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做了什么呢?为了察看水流和地形,禹爬过了许多座山,趟过了许多条河,课文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千山外水”,指导读好这个词。这其中的每座山他都爬过,每条河都趟过,就叫做“走遍”。
面对这样的困难,他是怎么做呢?山高路滑,摔倒了,他……脚被石头、树枝划破了,他……走的路多了,脚上起了一个又一个血疱,他……大河里水流很急,找不到船,他……冬天里水冰冷刺骨,他……肚子饿了,他就……口渴了,就……一路上太苦了,但他什么苦都能吃,这就叫“吃尽”了“千辛万苦”,他吃尽这千辛万苦,走遍这千山万水,为的就是——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多不容易啊!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指导读好这句话,注意及时评价。
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之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妥帖的方法。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很好地展开实施。在引导学生想象时,我的思路仍然不够开阔,对于学生的回答,预设得不够到位,在学生的讲诉中,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这样一来,老师的“牵”就显得很勉强,学生的回答面也就被框住了,不能很充分地展开。另外,老师的评价还很单一,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完全的激发,本应很出彩的一个环节,就显得像是在“牵强附会”了。
在感知了禹所经历的辛苦之后,便是感知禹的“智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禹的做法,我适时地进行了拓展,讲诉了禹的父亲鲧当年治理洪水的方法。鲧用“堵”失败,禹用“引”成功,这一对比很容易体现禹的智慧。另外,我继续使用“想象”这一法宝,让学生将“现代化设备”和“四千多年前的工具”做对比,让学生再次体会禹带领老百姓治水的不易。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还是比较流畅的,不管是简笔画理解“挖通”“劈开”,还是“九”字的含义,包括资料的拓展,都很好地为理解文本做了服务,让学生多方位地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唯一不足,还是我的语言,不够精炼简洁,我想,这是我以后要经常注意联系的地方。
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老师就是妈妈,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利用老师的回答,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比如说: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
或者引入具体的故事,“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走遍了九州。豫州是九州的中心,大禹的老家就在豫州的中岳嵩山,大禹无论南来北往,还是东奔西走,都要经过嵩山。但由于治水工程时间紧急,刻不容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大禹虽然牵挂老母亲和妻子,但没有时间,主要是没有心思回去看望她们。别说路过嵩山了,就是从家门口经过,他也没有进门。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大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是他在治理淮河之前。当时他凿开了雍州的龙门口后,西北一带的洪水流进了黄河,这一带稍为安宁,他就奔走东南去治理淮河。从嵩山经过时,正好路过家门口,大门敞开着,涂山氏正在院里推磨。大禹觉得妻子发胖了,再一瞅,不对,她挺着大肚子,肯定是怀孕了。大禹百感交集,一方面高兴要当爹了,一方面心酸妻子挺着大肚子还要干活儿,一方面愧疚自己不能尽到丈夫的责任。大禹真想下马去帮助她,但转念一想,不能,东南边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还深受洪水之苦呢,于是就扬鞭策马向东南飞驰而去。
第二次路过家门是在一年之后,当他疏通淮河之后,听说三门峡又有水怪兴风作浪,他急忙掉头向西北飞奔。这次他又经过嵩山自己的家门口。老远就看见涂山氏坐在门口,正给怀里的孩子喂奶。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真想大喊:“我当爹了!我当爹了!”他也真想走上前去抱抱儿子,亲他一口,问问给孩子起名字了没有。可是就在这一瞬间,他想起三门峡荒山野岭里孤儿们哭爹喊娘的声音,他想自己的儿子是儿子,别人的儿子也是儿子,应该先救他们才是。于是,他一扭脸,又策马向西北跑去。
个人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禹为了治理洪水的无私忘我,只是由于篇幅较长,所以是在课堂上直接引用,还是课前拓展阅读,还是在课后加以延伸,还需要多加思考。
十三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这时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出示一组图片,展示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学生说出可爱的孩童在池边玩耍,无忧无虑;懂事的孩子开始回到学堂,学习有用的知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吹笛歌唱,有的品茶谈心;农民们又种上了庄稼,从此生活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在图片的帮助下,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安定的日子”,并对禹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此情此景之下,让学生来理解“禹”为何被称作“大禹”,就显得比较顺利自然了——是人们对这位治水英雄的尊称。
整个教学在对大禹的呼唤中告一段落,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内心之中。
课文教完了,比赛也结束了,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首先,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去钻研,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
第二,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要体现一些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但是设计必须要显得严谨,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必须反复斟酌,加以训练。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毕竟,我们的教学时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让学生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四,要注重朗读形式于理解课文的结合。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并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间。
第五,规范老师的语言。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六,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升。
参观大禹陵有感篇九
知识与能力:
1.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懂得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是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习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的意识。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回顾来训练孩子们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教会孩子们在遇到“谁,干什么”这类课题时归纳全文大意的小窍门)
2.勾画课文如何评价大禹的句子。
3.发现课文分总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思考题及观察勾画句子的位置,来初步掌握文章结构)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治水?
2.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让孩子抓感受洪水凶猛的词语,教师渲染,学生再读从而深刻体会洪水无情而凶猛)
(二)学习二自然段
1.面对无情的洪水,禹在想什么?
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初步树立人物形象,从理解鲧的心系百姓转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点理解“叮嘱”,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志向。)
(三)学习三自然段
1.勾画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2.抓“常常”、“天蒙蒙亮”、“长年”、“脚跟都烂了”、“只好”等词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设计意图:着重由学生自读自悟,圈出重点词语,自己说说体会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让人物形象逐渐高大、丰满)
(四)学习四自然段
1.两个句子对比,自己体会“才”、“仅仅”、“就”、“却顾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练读
(设计意图:力图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体会副词的作用,从中感受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朗读批注。)
(四)学习五自然段
1.通过和第一自然段洪水来时的场景对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荣”。
三、归纳小结:
1.为什么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答问题)
2.全文都是称呼“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
(设计意图:力图成功塑造大禹这一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