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文言文 短文两篇教案(汇总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短文两篇文言文篇一
分析篇章
一、复习字词:
二、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词语扣住游河北?(燕赵、适兹土)
2.首节必有合的推测要成立应有哪两个前提?(大前提:燕赵有感慨悲歌 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从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个要点:怀抱利器、不得志、郁郁)
5.第三节韩愈托董生办哪两件事?
6.文章首节侧重指出董生有才华,第二节暗示董生此行未必会得到赏识,第三节再次规劝董生归顺朝廷,根据这些提示,找出三节各自关键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节有何作用?(照应开头;表达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隐士都出来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赵去?)
8.文章语言有何特点?(委婉含蓄,名送实留)
四、拓展训练:
对伯乐,对千里马,对食马者,对董生,对韩愈,你分别有什么话要说?
短文两篇文言文篇二
1王戎识李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百喻经》)
9.司马光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宋史》)
10.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
11、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大象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
12、商鞅立木建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13、草书
14、宋人偏见
宋国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
15、人啖一口
16、义犬救主、华隆好弋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太平广记》)
17、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18、齐人攫金
19、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渲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20、与狐谋皮
周人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太平御览》)
21、荆人袭宋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选自〈〈吕氏春秋〉〉)
22、主仆对 主人待仆甚薄,衣食常不周。仆闻秋蝉鸣,问主人曰:“此鸣者何物?”主人曰:“蝉也。”仆曰:“蝉食何物?”主人曰:“吸风饮露耳。”仆问:“蝉着衣否?”主人曰:“不用。”仆曰:“此蝉正好跟我主人。”(《广笑府》)
23、人有亡鈇者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列子》)
24、天雨谷 汉宣帝时,江淮饥馑,人相食。天雨谷三日。寻魏地奏,亡谷二千顷。(《太平广记》)
25、鲁人锯竿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太平广记》)
26、魏人钻火 魏人夜暴疾,命门人钻火。是夕阴暝,督迫颇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亦大无理。今暗漆,何以不把火照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孔文举闻之,曰:“责人当以其方也。”(《太平广记》)
27、华佗治病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可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嘱使勿逐。守 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三国志》)
28、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 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29、唐太宗纳谏
30、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王冕传》)
31、锡餳不辨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餳字。餳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餳类耳!
32、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3、李广射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34、唐太宗令举贤
35、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36、李白之死 世俗多言李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亭”。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可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容斋随笔》)
37刘庭式娶盲女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娶盲女,与之偕老。
39、欧阳询学书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40、颜氏家训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十数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41、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资治通鉴》)
43、明日歌
46、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47、各言尔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49、项羽不肯竟学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
50、顾炎武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马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51、魏武行役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52、孟子对滕文公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
53、荀巨伯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也,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皆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54、字期清爽
有医人工草书者,医案人或不识,所系尚无轻重;至于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尽识草书乎?孟浪者约略撮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可否相约同人,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
55、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56、州官放火 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
57、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58、吴起杀妻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娶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
59、田忌赛马 忌数与齐诸公子驱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君取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60、前事不远
61、为将八弊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而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疑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心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诸葛亮集》)
63、包拯家训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64、司马光论俭素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垢病。嘻,异哉!(司马光《训俭示康》)
65、千泉 素叶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余里,南面雪山,三陲平陆。水土沃润,林树扶疏,暮春之月,杂花若绮,泉池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来避暑。中有群鹿,多饰铃环,驯狎于人,不甚惊走。可汗爱赏,下令群属,敢加杀害,有诛无赦。故此群鹿,得终其寿。(《大唐西域记》)
66、王充论文 繁文之人,人之杰也。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论衡》)
67、鉴秦而止 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读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资治通鉴》)
68、郭氏之墟 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郭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恨之。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桓谭《新论》)
69、丑妇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
70、求解 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九章算术》)
72、储粮备荒 夫天地之大计,三年耕而余一年之粮,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虽涔旱灾害之殃,民莫困穷流亡也。故国无九年之畜,谓之不足;无六年之畜,谓之悯急;无三年之畜,谓之穷乏。故有仁君明王,其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则得承受于天地,而不离饥寒之患矣。若贪主暴君,扰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之欲,则百姓无以被天和而履地德矣。
75、林之栋画兰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76、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少,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书断》)
77、一傅众咻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也;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也。”(《孟子》)
78、王勃拟腹稿 王勃所至,请托为文,金帛丰积,人谓心织舌耕。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掩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
79、独夫民贼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
80、曹操败走华容道 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三国志》)
(《世说新语》)
82、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
83、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伸,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战国策》)
84、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马鞍在库,耳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崇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崇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崇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三国志》)
86、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7、响遏行云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勿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
(《孟子》)
(《韩非子》)
90、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列子》)
94、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颐尺矣。
(《宋史》)
96、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97、炳烛而学
98、顾况戏白居易
100、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短文两篇文言文篇三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能与()遂至()藻荇()....
二、解释词义
三、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寝”:名词作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四、文言句式
1、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省略句(补齐省略部分)
3、判断句
五、填空
1、陶弘景,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__,南朝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
2、苏轼,字______,号____________,宋代______家,唐宋“八大家”之一,______派代表诗人。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三苏”。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月下美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表达作者____________人生态度。
4、《答谢中书书》中,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时——今义:时间;古义:__________
3、吾两人耳 耳——今义:耳朵;古义:__________
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遂至承天寺()将:晓雾将歇()将军百战死()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康乐以来()
八、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月色入户()
2、沉鳞竞跃()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何夜无月?()
九、课外拓展阅读
定**[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短文两篇文言文篇四
参考资料:
关于春天的成语:
有关春天的诗歌:
1、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7、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9、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1、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3、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4、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5、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6、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7、早春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8、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9、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短文两篇文言文篇五
教学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3、背诵默写
4、学习古人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托物言志: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3、“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就一事、一物、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慨。
4、《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刘梦得文集》。
5、《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二、字词句翻译
《陋室铭》
“何陋之有?”
《爱莲说》
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 有闻;莲之爱,同 予 者品德高尚的人很少我 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应当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碧绿的苔藓长到阶上,葱翠的青草映入眼帘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5、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6、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
7、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三、课文理解
1、《陋室铭》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主旨。其次写“陋室”,从环境清幽宁静、室主人交友的高雅、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三方面进行描述。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2、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表达了他对那些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
3、如何理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三国 蜀国丞相,政治家
子云:扬雄,西汉文学家
意在以古代圣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
4、如何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
5、《陋室铭》托“陋室”言“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6、《爱莲说》
短文两篇文言文篇六
教学《行道树》
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三、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四、整体感知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3、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五、研讨与赏析
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
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是指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大大跌落了。)
(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
4、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采用了对比手法:
(1)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2)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5、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五、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2、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
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六、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2、预习《第一次真好》。
短文两篇文言文篇七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 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短文两篇文言文篇八
教学《第一次真好》
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1、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3、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一、谈话导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2)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4)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3、课堂集中讨论、解答: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1)“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2)“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4)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5)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三、研读与赏析
出示思考题: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4、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四、体验与反思
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2、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五、小结: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短文两篇文言文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并解释
遗骸(): 蟾蜍(): 褶皱(): 追溯():。
天衣无缝: 2.填空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l)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默读课文,揣摩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三、总结课文
提问:这两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共同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2.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 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