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忆的心理课(精选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记忆的心理课篇一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错误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记忆的定义 记忆的种类
一、记忆的定义 定义: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环节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保持时间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记忆的内容
–形象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 –运动记忆 –情感记忆
情感记忆
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有什么奇怪的么? 情景记忆
第二节 记忆的形成 一.感觉记忆
–实验材料 –实验结果
部分报告法
实验结果
3.右下脚的妇女,她的雨伞的手柄钩是弯向左边还是右边? 声象记忆
感觉登记的特点
–1分钟左右
容量
–7±2组块
编码
–听觉编码 –视觉编码 –语义编码
遗忘
组块作用的实验
***110111 小实验:组块化(练习)***919371935
1851,1921,1839,1937,1935
eartvciafbtgmgeusa
ear--tv--cia--fbt--gm--ge—usa
aeeeggiiiilnnnnrrsstt
learning is interesting 听觉编码
呵呵 呼呼 咕咕 啪 dvbetf 视觉编码 aa aa 语义编码
干扰说
– & 的实验
床罩 厨房 台灯
& 的实验 三.长时记忆
1、保持时间与记忆广度 保持时间:
–1分钟以上,至几个小时,至几年,乃至终生不忘。
记忆容量相对无限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神经生理学的有关研究
这二类记忆的区别不总是那么清楚,但二者的区别或多或少具有普遍性。海马受损造成的记忆缺失症病人,完全不能再学习新的事实,却能保持学习认知技能的能力,这就提供了区别二种记忆的很好证据。
海马回与长时记忆 记忆三阶段比较 第三节 记忆的提取
记忆重现——再认与回忆 遗忘
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一.记忆重现 回忆
–编码
–联想(接近、相似、对比、因果)–定势与兴趣
–双重提取——寻找关键支点 –与干扰作斗争(舌尖现象)
编码与提取的环境一致性 与记忆效果 二.遗忘 2、遗忘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识记者的态度
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比较
–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启动效应:
–指经验对当前任务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它往往是无意识的和自动的。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第五节 错误记忆 记忆扭曲 编造的记忆
目击证人证词的真实性
1986 年 1 月 28 日美国航天飞机 “ 挑战 ” 号发生空难,艾莫利大学 的阿尔里克.莱塞教授和他的助手抓住机会,于空难第二天邀请一批大学生记录下他们如何听到那些消息的。两年 4 半后,再请来一些能找到的大学生填写一份有关该事件的问卷,6 个月后又加以采访。结果是,有效问卷中的1/3 人次的答案对该事件的时间、地点以及谁告诉他们的等等的回忆是完全错误的,另有 1/4 的人次有部分错误。但是,这些回忆错误的人中许多人认为自己现在说的都是正确无误的。
记忆的心理课篇二
一、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答:(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能驱使个体进行某种活动,也能阻止或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即具有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3)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4)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二、简析影响心境的因素
答:(1)心境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逆境或顺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个人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心境变化的原因。
(2)心境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人的气质、性格有一定关系。
(3)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评述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学说
答:这种理论认为,情绪是对有机体变化的知觉,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在情绪体验中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的。根据这一理论,情绪的产生必须先有引起知觉的刺激,这种刺激引起个体内脏的活动和骨骼肌的反应,这些生理反应反馈到大脑而产生情绪体验。
评:他的理论引起了一系列的情绪研究,但是得到了许多与他们理论相反的事实。这些实验证明,情绪不只是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机体变化的知觉,它还受到更高级的神经中枢的调节和支配。鉴于首先提出了生理变化是情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推动了情绪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四、评述沙赫特一辛格的认知一生理结合情绪理论
答:他们认为,个人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性解释是构成情绪的主要因素,泛化的生理反应决定情绪体验的强度,而情绪的性质则是由对情境的知觉所决定。
评: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第九章??需要、动机与意志
???简述动机的功能
答:(1)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动机激活能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
(2)指向功能。动机可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动机不同,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
(3)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可使行为具有坚持性。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来决定的。
二、简析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
答: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非常复杂。一般的,良好的动机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效果。但是,有些时候,动机与效果并不一致。
三、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1)人类行为是由生来固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决定的。
(2)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4)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以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
(5)在人类历史上,那些为实现理想和事业胜利而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是不考虑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
评:(1)把人的需要看做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向高发展的趋向,以及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我们科学的理解需要及结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人的高级需要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而出现的,而事实上,人的本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处于不同社会历史地位的人们,其需要是不尽相同的,有些甚至是对立的。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层次结构学说,尚未有科学依据,带有假设的性质。
四、评述动机理论中的本能论及认知理论中的归因理论
答:
(3)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
(4)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评:本能论不能确切的解释行为的原因,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有循环论证的嫌疑。另外,本能论所列举的许多本能行为(如自信、自卑等)实际上是在学习、经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2)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3)韦纳在归因中增加了“稳定性“维度,即把行为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评:(1)将行为归因为稳定或不稳定,会影响人们对行为结果的预期
(2)归因影响人们的情绪反应
五、简析个体受挫后的主要表现
答:(1)情绪性反应。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的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它表现在强烈的内心体验或特定的行为反应。情绪反应的形式很多,一般有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等。
(2)理智性反应。是一种意志行动的表现。当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审时度势,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排除障碍,毫不动摇地朝预定目标迈进。理智性反应不仅表现在坚持目标,继续努力,还表现在个体能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挫折或问题,适时的调整目标、改变目标或降低目标以实现最终目标。
(3)个性的变化。持续的挫折或重大的挫折不仅会使个体产生持续的紧张状态和挫折反应,而且某些行为反应还会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个体相应的习惯和某些突出的个性特点,甚至会影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六、怎样合理应对挫折?
答:(1)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对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有正确的估价,以预防挫折的发生;受挫后,认真分析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的程度;也可以暂时离开挫折情境,以改变环境气氛。
(2)总结经验教训。吸取教训,找出不足,力争改进;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振作精神,战胜挫折。
(3)调节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在从事活动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标准。个体的成就标准要适合其能力水平。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受挫后,能有朋友分忧解难,有利于自己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内心的紧张也会减弱,从而树立信心。
第十章个性概述
一、简述个性心理的特征
③个性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多侧面性
(2)个性的个别性与共同性
(3)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4)个性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二、简述个性心理的结构
答:(1)个性的倾向性: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特征
(2)个性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三、论个性的形成答:个性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
(1)??? 素质因素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或必要前提
(2)??? 社会生活是个性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3)??? 学校教育是个性形成的主导性因素
(4)??? 社会实践是个性形成的必要途径
(5)??? 主观努力是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
第十一章能力
???试析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答:(1)自然素质。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2)环境和教育。产前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作用
(3)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对能力形成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实现性
(4)个人的主观努力。人是积极能动的主体,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简析能力的个别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结构类型的差异
(4)能力的性别差异
三、述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答: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3)??? 智力活动的产品即智力加工活动的结果或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
验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吉尔福特本人通过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模型中的近百种智力。
四、述评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答:斯滕伯格认为,大多数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
评:三元智力理论中,智力成分亚理论是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三元智力理论对于编制能力测验、深入了解能力的本质、促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人格
???简析人格的特征
二、简述四种基本的气质类型的主要特点
(1)多血质:活泼好动,容易适应新的环境;注意易于转移,接受新事物快,但印象不很深刻;情绪和情感易于产生也易于改变,并直接表露于外。
(2)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反应迅速;情绪明显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行为上表现出不平衡性,工作特点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3)粘液质:安静平稳,反应缓慢;善于克制,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以转移。
(4)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体验深刻,情绪不易外露,善于觉察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
三、述评气质生理基础的体液说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答:(1)体液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部有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根据何者在人体体液的混合中更占优势,可以将人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
评:实际上,人体的四种体液决定了人的整个体质,而不仅是气质。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认为,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多维特性的反映。他提出,大脑皮质神经过程即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与界限;灵活性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更替的速度;平衡性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相对关系。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这三个基本特性的不同组合,把神经系统分成四种基本类型:强而平衡、灵活型(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强而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相当于胆汁质;弱型,相当于抑郁质。
评:在分类上划分不够全面,不能将每个特性都描述出来。
四、简述性格的特征。
答:(1)性格的态度特征。即个体对现实的态度的稳定表现。如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对工作、对学习以及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即个体在意志过程中的稳定的表现。如行为目标明确程度,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在紧急和困难的表现及时对已经做出的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即个体在情绪、情感方面的稳定的表现。具体表现在情绪强度、情绪的稳定性、情绪的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
(4)性格的理智特征。即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稳定表现。
五、简析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结构
答: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1)??? 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
(2)???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体现。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引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的最后环节。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六、试析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答:(1)区别:形成基础不同;在稳定性方面有所不同;在评价方面不同。
(2)联系:①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②气质使性格表现染上某种色彩
③气质的动力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
④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⑤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可以使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发展出健康的性格
八、试析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2)联系:①发展能力和培养性格是人的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②性格与能力相互制约,能力制约性格的形成,性格制约能力的发展
③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够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
④性格与能力的结合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记忆的心理课篇三
2016年心理咨询师备考技巧
2016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报考经验2016年心理咨询师考试科目及题型
心理咨询师考试时间公布(2016年)
2016年心理咨询师考试零基础考生备考方法
记忆的心理课篇四
学
教 案
课程名称:(中文):普通心理学(英文):geneyal peychology 教材:《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主编(修订版)
普通心理学教案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由于最后一部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本次授课舍去最后一部分内容。
二、教案编写的指导思想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管理的策略都要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都要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教案编写的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
心理学脱胎于哲学。在编写教案时处理教学内容时,必须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心理学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创造性地研究具体的心理学问题,但是,也不能用哲学来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哲学议论和简单化地套用哲学术语。
(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不断充实与更新
近几年来,心理学在探讨人的认知结构,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心理现象的脑机制,人的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学为社会实践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吸收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力求反映出心理学发展的最新面貌。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能力 教学时数 12学时 第十二章 人格 教学时数 12学时
五、参考书目:
1.朱智贤(1989):心理学大词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阿瑟·s·雷伯著,李伯黍等译(1996):心理学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3.叶浩生主编(1998):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杨雄里著(1998):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等译(2002):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威廉·卡尔文著,杨雄里、梁培基译(1996):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托马斯 l.贝纳特著,旦明译(1983):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8.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9.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0.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译(2001):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2.朱莉娅·贝里曼,戴维·哈格里夫,凯文·霍维尔,伊莉莎白·奥克利福特著,武跃国、武国城译,钱铭怡审校(2000):心理学与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3.黄希庭(1988):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4.林崇德(1995):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5.卢家楣著(2000):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6.黄希庭等译(1992):认知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7.王甦、汪安圣(1992):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8.余嘉元主编(2001):当代认知心理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著,黄希庭主译(2000):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刘爱伦主编(2002):思维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1.杨治良等著(1999):记忆心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2.王垒等(1992):综合智力:对智力概念的整合。心理科学,1992年2期。23.白学军(1996):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4.张庆林 sternberg主编(2002):创造性研究手册。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5.陈仲庚、张雨新(1986):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著,陈会昌等译(2000):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7.郑雪主编(2001):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8.黄希庭(2002):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9.高玉祥(1997):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
30.吴增芥(1983):西方个性心理学理论。外国心理学,1983年1期:32-38。31.孟昭兰著(1989):人类情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2.k.t.斯托曼著,张燕云译(1986):情绪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33.王士元主编(1987):语言与人类交际。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34.伯纳德·韦纳著,林钟敏译(1989):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35.孙煜明主编(1993):动机心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36.约翰·p·霍斯顿著,孟继群,侯积良等译(1990):动机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40.黄希庭著(1991):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考核方式: 作业 占30% 考试 占70%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 • • • • 本章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使学生理解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了解心理的多样性、复杂性,掌握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及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一)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1.因果研究: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
3.个案研究: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 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7.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
2.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教育性原则: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
4.发展性原则: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3。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的萌芽
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
1.学派不断涌现 2.队伍逐渐壮大 3.体系日趋完善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一)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1832-1920)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ner)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
强调内省法。
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 主张研究意识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六)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幼稚心理学(动物 儿童)心理动力学:伤残心理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生理心理学研究: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治疗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认知的浪潮。心理学内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打上了认知的烙印,并引发和推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7.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参考书目
1.叶浩生主编(1998):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张明主编(2004)走进多彩的世界 心理学入门 北京:科学出版社 3.黄希庭著(1991):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脑的进化过程、脑功能的各种学说、了解神经元、神经系统、内分泌和神经体液调节。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大脑的机能区(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3)心理的实质 2.本章难点:
(1)大脑的机能区
(2)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习题辨析
四、教学时数 7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心理的起源
一、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
二、反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
三、感受性--心理的反映形式
四 动物心理的发展
五、人类心理的起源
3.心理在社会实践中发生与发展
第三节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类型(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
2、突起:(二)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 双极神经元
多级神经元
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三)神经胶质细胞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神经冲动传导的本质 就是神经纤维膜所产生锋电位的依次传布。
(二)过程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刺激而兴奋时,这部分膜外电位暂时较负,膜内电位较正,而邻近处于静息状态的膜则仍是外正内负。这样,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出现局部电流。此电流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回路。这一局部电流,降低了邻近静息部分的膜电位,使它发生去极化,出现锋电位。紧接着,这个新的兴奋部位又可通过局部电流再刺激它相邻部位的膜,产生锋电位。依次进行,就是冲动的传导。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一)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二)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四、神经回路
(一)反射弧
1.概念
(二)神经网络
第三节 神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一)脊髓
(二)脑干(狭义脑干)
(三)间脑(四)网状结构 三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一)大脑的结构
(二)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系统
1.脑的感觉机能系统 2.脑的运动机能系统 3.大脑皮质的联络机能
第四节 脑功能学说
一、定位说:人的各种复杂的能力是与脑的各个严格限定的部位密切联系
二、整体说: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四、模块说: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第五节 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一、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基本规律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1.兴奋过程 2.抑制过程
第六节 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
一、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二、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 思考题:
1.什么是机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如何? 2.试论述心理的实质.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说?如何评价?试论述心理的实质.4.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5.简述大脑皮质的三个机能区 参考书目: 1.杨雄里著(1998):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等译(2002):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感觉 ·本章主要内容 感觉的一般概念 视觉 听觉
其他感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感觉的一般概念、规律,掌握视觉、听觉相关知识及了解其他感觉;运用感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感觉的概念、规律
(2)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本章难点:
(1)色觉理论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3)感觉现象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习题辨析
四、教学时数
7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1.定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分类:
(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二)内部感觉 内脏感觉;本体感觉
三、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1.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2.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四、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1.绝对阈限 :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2.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差别阈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缩写为jnd)。
一、视觉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一)眼球(二)视觉的传导机制
视觉的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
三 视觉的基本现象:(一)明度 1.明度与视亮度
系数决定的。
2.明度与波长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光谱敏感函数(或光谱光效率函数)来说明。
(二)颜色
1.颜色的属性:颜色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本特性。2.颜色混合
1854年,格拉斯曼 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率、中间色率 和 代替率。3.色觉缺陷:指辨色能力异常。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1)色弱:色弱患者虽然也能用三种波长来匹配光谱上的任一波长,但他们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
(2)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
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三)视觉的一些现象: 1.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2.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
4.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5.闪光融合现象
后象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但是断续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临界闪光频率。这时产生的心理效应是闪光融合现象。
6.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7.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一)耳的构造和功能
(二)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三、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频率理论 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基底膜与镫骨的这种关系,类似于电话机的送话机和收话机的关系。这种理论也叫电话理论。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
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种理论。在他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3.行波理论 冯.贝克西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向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第四节 其他感觉
一、皮肤 感觉
二、嗅觉和味觉
三、内部感觉 思考题
1.托马斯 l.贝纳特著,旦明译(1983):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四章 知觉
本章主要内容:
知觉的一般概念
知觉的特性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错觉 观察
一、教学目的
知觉与运动知觉 和错觉的相关知识并运用知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2)错觉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二、知觉理论:
①格式塔理论。
认为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人总是尽可能用简单的方式去感知外界刺激,知觉遵循“概略”规律;知觉符合于神经系统的特征。
②知觉的推断理论。假定知觉经验是一个混合物,它一部分信息来自当前的感觉,大部分信息是从贮存的信息库中提取出来的。知觉可以预测外界刺激的性质,具有适应环境的功能。
③心理物理对应理论。认为知觉中完全不需要假设有推理过程参与,因为刺激已经相当完整和详细,足以产生知觉,知觉与刺激相对应。
三、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
1.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2.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四、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一)联系
1.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
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二)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五、知觉类型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成: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从客观而言有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的新颖性
4.刺激物的强度。从主观来看:
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2.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需要和兴趣 4.定势与情绪状态。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一)概念: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总结出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如下几条: 1.接近因素。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2.相似因素。在其他方面的特点相同的条件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作一个整体,3.完整倾向因素。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现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4.好图形因素。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容易被看是一个整体。5.好的连续因素。组成一个连续平滑方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6.共同命运因素。向着相同方向变化倾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是一个整体。
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4.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三、知觉的理解性
(一)概念
就是指人们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的 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
(二)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1.知觉经验 2.言语的指导作用 3.实践活动的任务
(四)知觉的恒常性
1.概念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2.种类
(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亮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第三节
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二)轮廓与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当其中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就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图形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方向。方向对图形组合有重要意义,方向相同难以分开;方向不同则容易分开。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1.调节。它是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2.辐合。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二)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这些线索包括以下几种。
1.对象重叠(遮挡)。
2.对象的相对大小
3.结构级差 4.空气透视
5.明亮和阴影
6.线条透视
7.运动视差
(二)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当我们看立体物体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差别:右眼看到右边多些,左眼看到左边多些。这样,两个视线落在两个视网膜的部位上便不完全相同,也不完全重合。这就是双眼视差。
第四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一)什么叫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就是时间知觉(二)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
(三)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情绪和态度也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4.回忆影响时间估计。
二、运动知觉
(一)什么叫运动知觉
(二)似动知觉 似动,顾名思义就是“似乎在动”,其实并未真动。确切地说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移动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1.动景运动.(phi现象)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这种知觉现象称为动景运动(phi现象)
2.自主运动
即使在注视时仍有微弱的颤动;眼动的信息的输入反而使人觉得亮点在运动。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视野中缺乏参照物之故,因为一旦视野里有某个参照物,自主运动即随之消失。看来,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可能起作用。
3.诱导运动
第五节 错觉
一、错觉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二、错觉的种类(一)形重错觉
(二)方位错觉
(三)大小错觉
(四)旋转错觉
(五)形状和方向错觉
(六)时间错觉(七)运动错觉
(八)情绪错觉
三、错觉理论
一、观察与观察力
思考题: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主要内容: 意识的一般问题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注意概述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掌握意识的一般问题,意识的几种不同形态,注意的一般概念、规律、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生理机制。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注意的一般概述(2)注意的认知理论 2.本章难点:
(1)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2)注意的认知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什么是意识
(一)概念: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无意识行为。2.对刺激的无意识 3.盲视 三 意识的特征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和梦(一)睡眠 1.睡眠及其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2.梦的功能解释 3.梦的作用 二 催眠
三、白日梦与幻想
第三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
2.维持的功能。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1.感官的适应性动作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
2.人本身的状态
(1)需要和兴趣。(2)情绪和过去经验。
(二)随意注意
1.什么是随意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范围
1.概念 :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
1.概念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2.注意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3.分心: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三)注意的分配
1.概念: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2.注意分配的条件。(1)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是相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
(1)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2)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第四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朝向反射与优势兴奋中心和相互诱导
(二)脑干网状结构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这些感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但是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它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
2.衰减模型
特瑞斯曼(treisman,1964)的衰减模型认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她认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
3.后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首先由多依奇和多依奇(deutsch & deutsch,1963)提出,后来由诺曼(norman,1968)加以修订。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
4.多阶段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及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heinz,1978)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
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4.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六章 记忆
·本章主要内容: · 记忆概述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感觉记忆 ·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内隐记忆
一、教学目的: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12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或者说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三个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二、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三、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按照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贮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整合论: 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1929)最早提出了记忆的非定位理论,或称为整合论。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二)定位论: 早在拉胥里提出整合论之前,法国医生布洛卡(1860)就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这种理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研究发现,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系。(三)spi理论: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和独立(independent)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三个词集中说明了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一)反响回路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 暂的时间。人们认为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
(三)长时程增强作用: 1973年,波利斯和勒蒙(bliss&lemo)在研究中发现,海马的神经元具有形成长时记所需要的塑造能力。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强度增加,他们将这种强化称为长时程增强(ltp)作用。
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一)核糖核酸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特别是发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脱氧核糖核酸(dna)借助另一种核酸分子核糖核酸(rna)来传递遗传密码,使得科学家相信,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那些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细微的化学结构。
第三节 感觉记忆
一、感觉记忆的编码
二、感觉记忆的特征
1.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2.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二、短时记忆的特征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
2.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
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一)复述。
(二)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三)系列位置效应
(四)短时记忆的遗忘——干扰还是消退
四、短时记忆的提取:
1.平行扫描 同时对短时记忆保存的项目进行检索
2.自行停止系列扫描: 对项目一一进行检索,一旦找到目标就停止查找
第四节 长时记忆
一、什麽是长时记忆
二、长时记忆组织加工
(一)类别群集:
在记一系列项目时总是倾向于将它们按一定的类别来记忆
(六)记忆术: 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
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一)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1.量的变化.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逐渐下降
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一)再认
(1)再认依赖于材料的性质和数量。(2)再认依赖于时间间隔。
1.什么是回忆: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2.回忆的策略和条件(1)联想是回忆的基础。
(2)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3)双重提取。
(4)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信息的提取。(5)与干扰作斗争。
五、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三)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
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3.提取失败理论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4.压抑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第六节 内隐记忆
(一)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 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四)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1.杨治良等著(1999):记忆心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黄希庭等译(1992):认知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3.王甦、汪安圣(1992):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黄希庭著(1991):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七章 思维
·本章主要内容: ·思维的一般概念 ·表象与想象
·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 ·问题解决
一、教学目的:
二、教材分析
本章重点:
(1)思维的过程、种类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创造性的培养 2.本章难点:
(1)概念结构的理论(2)概念形成的策略(3)推理的种类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2.间接性。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具体化就是把抽象、概括的知识用于个别的、具体的场合。
2.系统化就是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把思维区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 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以心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1.聚合式思维。这种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只有当问题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有聚合式思维。
2.发散式思维。这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2.理论思维 这是根
记忆的心理课篇五
1、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网络信息安全,让学生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的一般措施。
2、掌握网络存在哪些信息安全威胁,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应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信息。
3、培养学生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解威胁信息的常见因素。
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1、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2、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安全使用。
1、情境导入:初识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造成的严重后果。
播放计算机病毒、黑客进行破坏、犯罪的相关新闻视频资料。
使得学生认识道病毒的破坏作用,意识到信息技术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2、引出课题《信息安全》
3、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指点:
通过刚才的演示,大家想想下面几个问题:
某天,朋友在他的机器上看到你计算机中的一些文件夹,这说明了什么?
某天,朋友告诉你,他知道你的上网帐号和密码,你信吗?
某天,当你用qq聊天时,某个陌生人给你发来一个网址,你会打开吗?
结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日常应用,讨论后,学生对病毒、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共享、计算机犯罪有了初步认识。每一个学生都强化了一种意识,信息安全问题关系到的我们每个人。
4、掌握威胁信息安全的“最大元凶”计算机病毒(小组讨论方式)
(1)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特性:具有潜伏性、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
(3)传播途径:有很多种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网络和磁盘进行传播。
5、做好信息安全的防护工作教师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进行归纳:
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不定期对其升级,对系统全面查杀病毒;
对计算机系统打补丁,对重要数据不定期的进行备份;
不制造、使用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软件;
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
6、将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6人,对于以上的学习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谈谈对于自己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行为。
7、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网络存在的信息安全的威胁的几种类型,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意识,正确的使用网络给我们提供的便利的同时,时刻注意信息安全的重要。
8、课后作业:
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查询安全上网的方法。
记忆的心理课篇六
电脑网络是由世界各地的电脑联为一体形成的网络,每一台电脑都可以联接到其他任何一台电脑上,也能为其他一台或几台电脑提供服务,在这个网络里有不断增加的各方面丰富的信息资源供大家分享。
那么电脑网络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它的主要功能是www浏览,即我们可以在众多精美的多媒体信息中查找需要的东西,查询我们感兴趣的内容。现在,电脑网络已经成为了同现实世界一样的另一个缤纷的世界。在电脑网络上我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比如聊天、留言、写信。电脑网络的迅速快捷和方便已经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它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接受,使用。将来,终有一天它会像用电一样普及。
可是我们的同学呢,却把电脑网络的功能单一化了、神奇化了,每天沉浸在电子网络游戏中或者是网恋中不能自拔。不吃饭不睡觉不学习,成了十足的网虫。针对这种情况,很有必要指引学生正确地认识电脑网络。
1、正确地认识电脑网络。
2、了解网络。
3、利用网络。
4、学会自控,学会生活。
1、分组排练好歌舞小品等文娱节目。
2、每个同学写好两篇作文,一篇是《我眼中的网络》,另一篇是《明天的网络》。
a程序
1、识网络“软件可以做什么?”和“网络可以做什么?”
2、演小品《“网虫”张三》
3、认清网络的真面目:让我欢喜的网络,让我忧愁的网络。
4、畅想网络的明天。
5、全班合唱《中国娃》,班会结束。
b活动记实
(一)认识网络“软件可以做什么?”和“网络可以做什么?”
主持人谈话: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中学生,我们对电脑网络并不陌生。但是,电脑网络究竟有何神奇,它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好处,我们该如何利用今天的网络,这堂班会课我们将带领着大家走进网络,我们一起来揭开电脑网络神秘的面纱。
1、软件已经能够做什么了?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软件已经非常能干了。在教育软件方面,只要有投资,什么都能做。而这个投资,宏观来看,回报是很高的,完全划的来。
2、网络已经可以做什么了?
随着我国多种宽带网的建立与普及,网络教育的实时交互性、学生自主性、海量信息的优势已经呈现无余。在线交流答疑,影音并茂,简直就是全国性的大讲座。
网络在线教育的第一个优势,就是海量信息。互联网上,具有学科内容的网站会越来越多,内容会越来越丰富。最新的知识与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知识的更新是无时不刻地在进行。今天的时髦成果,明天或许已经落后。今天的理论高楼,明天可能被实践的结果轰炸成垃圾废墟。
网络在线教育的第二个优势,就是学生自主性。具有学习主动性的大中学生,要他们按部就班跟着老师学习,是一种难言的痛苦。而按照教学需要,让他们到信息的海洋去搜寻,则是莫大的快乐。正正反反的信息,通过比较讨论,梳理成系统,是一个熵减过程,非常愉快。
网络在线教育的第三个优势,就是实时交互性。利用单机光盘学习,缺乏与老师的直接沟通,学生比较没有把握,特殊的问题也没法及时解惑。宽带网的建立,就创造了这种实时交流的可能。比如学医的在职学生,可以在为病人动手术时,及时得到老师的指点。
网络的话题在教室里响了很久,这已经不是一个崭新的事物了。关于网络的文字随处可见,但大都是科学性理论性的研究或论述。通过这次班会,我们把无形无声的网络搬了出来,好好地识了一次庐山真面目。我们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既要认识到网络带给我们的好处,又要看到网络信息的复杂多变与虚假的一面。既要利用网络帮助我们学习,又不能一味地沉浸在网络中。短短的班会不足以展示中学生与网络的形形色色,但至少在不同程度上挽救了象张三一类的“网虫”。这次班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网络的认识,更多的是学会思考,学会自己管理好自己,学会自己把握好自己。
记忆的心理课篇七
平时勤奋学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心理咨询师考试要想取得好成绩,那么现在就该开始认真复习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17二级心理咨询师考点记忆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 、方法: 、观察法: 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和方法。
2、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的定义 (识记)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组成:细胞体、 组成: 神经元的定义(识记) : 组成 树突、轴突。
(1)、对物体的知觉: 对物体的知觉: 对物体的知觉 空间知觉:对物体大小、形状、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4、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判断远近距离的知觉。 双眼视觉: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是判断远近的主要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笔记198等内容。
5、相对运动时,近物移动快,远物移动慢; (立体电影,立体摄影。 )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似动现象(动景现象) (/现象) :物体在 空间中并没位移。(电影、霓虹灯动感、路牌广告中画面变化)却被知觉为变动。
6、特殊的知觉现象: 、特殊的知觉现象: 错觉: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不正确知觉。几何图形错觉 形重错觉:等重的棉和铁。
8、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以 正常 成人 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人除了熟睡之外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心理活动。
9、心理学的三大特点:
一、心理学既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也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说它年轻,是因为它1879年诞生,至今128年的历史;说它古老,是因为在人类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心理学思想一直存在(属于哲学)。如: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家,他的《论语》一书蕴藏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再如:古希腊哲学 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的《灵魂论》一书,也对人的心理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
二、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三、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11、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演变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
(一)认知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2)
(二)需要和动机
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3)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4)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5)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
12、动物心理的演化
无脊椎动物: 感觉
脊椎动物: 知觉
灵长类动物: 思维萌芽人: 思维、 意识
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能动的反映
1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主观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并不是大脑本身所固有的;
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人来说,客观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2)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因为通过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4)
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本身从外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5)
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边缘科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是自然科学的任务,研究社会对心理活动 的制约又是社会科学的任务。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如果他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自然科学家;如果他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心理现象,他就 是一个社会科学家。
14、心理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879年
冯特(德国 1832---1920)
莱比锡大学 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15、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墨菲:在冯特创立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以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样,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和一个名字。
心理学早期有影响的学术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