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游记作文龙门石窟字(优秀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游记龙门石窟字游龙门石窟字篇一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导游,我们要去的地方是龙门石窟。很高兴为大家讲解龙门石窟。
现在呢,我们已经踏上旅途,行驶在郑少高速上,途经新密、登封和伊川就会到达咱们今天的目地地——龙门石窟了。龙门石窟呢位于洛阳市南12公里的伊河两岸,这里的地行为两山夹一水,河以东是香山,河以西则是龙门山,远远望去,龙门山就像一座天然的门阙,故古称“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正对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隋朝时改伊阙为“龙门”,沿用至今。
龙门石窟是我国的重点观赏风景区,大家来看这的龙门石窟的门上有一位佛和两条长龙,我们进来时,大家看这些洞里都有一个不同的姿态,小佛在两旁,中间有大佛。从前有个传说,古时代有一个长的像佛的小男孩,他常常听到地下有声音,于是他挖地,忽然地咧开了一个大洞,里面出来一个大佛,所以就形成了龙门石窟的称号。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进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洞窟约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大家接着看,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龙,这个龙是守护佛的龙,一但佛被破坏,这个龙就会震一下。提醒我们要保护好祖国是文化遗产。
好了,龙门石窟的历史讲解就先到这里,下面是观赏的时间,注意不要乱画,影响美观。
游记龙门石窟字游龙门石窟字篇二
来到洛阳的第一个早晨,我们就游览了三大石窟中的龙门石窟。
走过小桥,花的芬芳与草的清香便迎面扑来,让人感觉一阵清爽。
我们首先游览的的是西山石窟。走近龙门西山石窟入口,左边有清澈的河水,右边是起伏的群山,犹如步入仙境。
走过龙门,沿着小路一直向前,欣赏着舟行河中,寺座山中的美景。这时,一座石窟群浮现在我们眼前,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石洞,有大有小,大的有好几尺高,小的只有约一分米大小。每个洞中都有一尊佛像,这些佛像形态各异,有站着的,有坐在莲花台上的;有的微笑着的、有慈祥的、也有严肃的。但是,由于盗窃文物损坏,有些佛的脸部都已经模糊不清了,还有的洞里的佛像也不翼而飞了,我不禁感到痛心!
继续向前,走到一个更大的石窟群前,拾级而上,我们参观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一尊佛像——卢舍那大佛。这尊佛像是武则天当皇后时修建的,大佛高17.14米,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主佛的两侧还有阿难、迦叶、菩萨、金刚、力士,栩栩如生,非常壮观。
又看了几个石窟群,我们便走出了西山石窟。爬上东山石窟遥望西山石窟,景色更为壮观。
最后我们还游览了香山寺和白居易墓园。
从龙门石窟走出,我为祖国山河的壮美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历史文物的损毁感到痛惜,我们应该爱护文物,不能再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受到破坏。
游记龙门石窟字游龙门石窟字篇三
今年国庆长假,父母带我去了洛阳,去一览龙门石窟的风采。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于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这些石洞中,比较有名的有:奉先寺、宾阳洞、药方洞、莲花洞等。
卢舍那大佛,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座雕塑,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部高4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让人难以忘怀。
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有万佛洞和莲花洞。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就位于莲花洞中。
本次龙门石窟之旅,令我受益匪浅。
游记龙门石窟字游龙门石窟字篇四
各位朋友好!今天,让我陪大家一起来参观素有“龙门二十品”美称的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她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龙门石窟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龙门石窟中最著名的是卢舍那大佛。传说她是根据武则天的脸型经过修饰而成的。凿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
各位朋友,现在,请跟着我参观龙门石窟的几个重要洞窟。
这里是潜溪寺,它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傩。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我们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匾,我们看过石匾,向南走大约十步,进入一座院落,院中有并排三座石窟,便是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传说它是北魏宣武帝为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其中仅中洞的开凿就花费了24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
参观过宾阳洞,拾级而上,这里就是万佛洞。万佛洞多洞相连,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一些怪石之奇,景观之险,让人不无惊叹,流连忘返;登高远眺,心旷神怡。万佛洞集我国著名四大石窟之精华,塑佛主、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近三万尊。万佛洞为一长约500余米的山洞,在洞中有23000余尊各式各样的佛像。洞在龙门西山中部,因窟内南北两壁刻有15000余尊佛像而得名。
朋友们们,我们可以再去参观一下莲花洞。参观完莲花洞,再登几十级台阶就到奉先寺了。它原名大卢舍那像窟,始雕年代说法不一,有说是唐代咸亨三年(672年)开始雕凿,至唐代上元二年(675年)完成,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龛。奉先寺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置于9米宽的三道台阶之上,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另外,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龙门石窟也有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1月龙门石窟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xx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最多的中国之最。
由于时间关系,龙门石窟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如果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反馈给我哦!
自评:前几天,小城老师让我写一篇导游词,我就想起了龙门石窟。因为我对龙门石窟不是很熟悉,所以这篇文章是经过网上搜集整理写下来的。
游记龙门石窟字游龙门石窟字篇五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今天我就很有幸的来到了洛阳的龙门石窟,进去转一转吧。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进入景区,一直往前走,可以看见一座门上面有“龙门”两个字,导游跟我们讲这个不是鲤鱼跳龙门的龙门,而是左手是香山,右手边是龙门,中间夹着的那条河叫做伊河。
穿过龙门往前走,看到了第一个洞是窟是古阳洞,龙门石窟的佛像分为北魏时期和唐代时期,如何区分呢?北魏时的人的人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所以当时的人们以轻瘦为美,而唐朝是以胖为美,区别就在于脖子上有没有肉纹。有的是唐朝修建的,没有的,则北魏时修建的,过了古阳洞,我们来到了最丑的佛像,为什么说是最丑的佛像呢?因为他两眼无神,像是一具死尸坐在那里,所以被称为最丑的佛像。
再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了莲花洞,莲花洞上是按照1:20的比例进行雕刻的,据说人民大会堂的莲花灯也是按照这个比例去做的呦。
跟着导游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最小的佛像跟前,最小的佛像只有俩厘米高,可也有鼻子有眼,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呀!
到了尽头后,就是最大最美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那可真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大佛高17.14米,头部高达4.2米,耳长1.9米,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当时是武则天捐赠两万贯的胭脂粉钱用来加速完工,所以是按武则天相貌雕刻的。严肃中带着慈祥、平静、淡然。
游玩结束了,虽然有点累,但学会了很多东西呢,你们喜欢洛阳龙门石窟吗?快来瞧一瞧吧!
游记龙门石窟字游龙门石窟字篇六
每次的旅行都是说走就走,没有计划行程,也不会刻意安排时间,要的就是这份自由和不羁。旅行本就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拓展和充实,将一颗俗世的心放逐于天地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待行满归来,除去美景之后的那份欢乐,剩下的余温便是见过众生后内心清澈的自己,一个诚然对天地有所敬仰的自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初听这首诗,觉得写这诗的人,呵!真是牛气,眼中心里唯有牡丹,将之誉为国色,想来定是十分高贵惊艳。也或许是因为这首诗,从此,世人眼中的牡丹凭添了几分高贵之气,高贵到这牡丹之都的名号都要盖过它十三朝古都的名头了。
下高铁后的第一站到达同闻名于洛阳市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自然不言而喻。然而,我并非一个考古学家,也不是一个对佛教文化有所崇拜和研究的人,对于这些文化取向,我向来不会中意于此。若不是该处藏身于山水之中,风景旖旎,我断然是不会来的,纵使它是多么得巧夺天工,多么的雄奇壮丽,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夜里的洛阳城下了一场应景的小雨,翌日清晨,雨过天晴,带着对国色天香的悸动,起身前往尚未败尽的牡丹花园。洛阳的牡丹花园实在太多,一番纠结之后,最终于洛阳国花园中与之邂逅。
天街小雨润如酥,国色倒钩小银珠。花开时节动京城,花落时节诗满都……
让花继续在洛阳城里盛开,让诗不断在洛阳城中传诵,哪里来的人终究是要回到哪里去的,轻轻来的人,不带走云彩,不带走心!
对于自然风光,我们总有这么一种感觉:世间万千山水,大抵相同,人们可以尽凭想象,勾画出比现实中还令人神往的美景胜境,但我们还是要切身实地的选择一探究竟。纵使是耗费足够多的精力和体力也不惜!久而久之,我们便会觉得,其实,当我们身临其境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再关注这里的风景是否真的那么引人入胜了,而是由衷的感悟心在其中的那份舒适、轻松、自由和快乐,这些是诗画山水所不能给予的!
游记龙门石窟字游龙门石窟字篇七
无数的窟洞,姿态各异的圣佛,高高的土山,这不是别的地方,这正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
远远望去,矗立在伊河两岸的龙门石窟好似两个巨大的蜜蜂巢。来此游览的人们,有若一只只辛勤的蜜蜂,从这个“蜂穴”中“飞”出,又“飞”入那个“蜂穴”中,忙碌极了。“蜂穴”中的一尊尊大佛,有若一只只淡金色的神圣的蜂蛹,等待着人们去保护,去哺育。
整座石窟的样子有如一把未撑开的巨伞,横贯于“伞”中的伊河,是那美丽的伞骨,水波荡漾着,发出点点的光芒,秀极了。
石窟两边那两道铁路,是最外侧的两层伞皮,火车绕窟而行,生怕扰了石窟的宁静与神圣。
石窟的主体则是那壮丽的伞面,多样而美丽,丰富而朴素。没有虚华的、无用的装饰,只有巨大的、朴素的伞体。
行于伊畔,轻风拂面,似幽幽之手,悠悠拂过;立于丘上,龙门映目,若日下之伞,亭亭觅雨;行至窟前,圣佛入眼,似淡金之蜂蛹,静静相望。
走上近前,一座座洞中有着一座座形态不一的圣佛,或站立、或盘腿、或跪坐于地,动作多样,神态不一。
已至窟中,赏千年之佛,感千年之幽古。立洞中,瞑眼,若立于盛唐,四面皆圣佛,皆以金丹所披,实是华美至极,何似千年之后:惟有一色如土。再瞑眼,似立于佛界,腾于云上,举目四望,皆是佛圣,鎏金灿烂,赤朱仙丹,神圣惟端。
如今的佛像,只有单一的土色,谁曾想到,曾几何时,或被黄金、或被丹红裹着的大佛曾矗立于洞中,就如商场中那一位位衣着华丽的假人模特,整座石窟就似一座渡了金的大商场,秀丽极了,华丽极了。
“龙门石窟,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