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黄山风景作文字 黄山风景作文字精选(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黄山风景字篇一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年暑假,我有幸和妈妈去了黄山旅行,真是让我大饱眼福。
驾车行驶在山间公路上,车窗外连绵起伏的群山仿佛都在夹道欢迎我们,随着手机导航里播报“欢迎进入黄山风景旅游区”,随之映入眼帘的便是拥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黄山。都说黄山奇,山上这裸露的岩石,那千奇百怪的姿态,陡峭的山势,这些都构成了它别具一格的美,直击我内心深处。
来到黄山风景名胜区,站在山脚下抬头望去,群山连绵,高耸如云,像一个巨人般顶天立地,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渺小。
我们选择了乘坐索道上山,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可是我第一次坐缆车啊!
坐在缆车上向外望去,漫山遍野郁郁葱葱,大大小小的松树千姿百态。黄山上怪石嶙峋,岩壁陡峭,还有些山体光秃秃的,十分险峻。这时,一道瀑布映入我的眼帘,那水流分为两股从悬崖峭壁上倾泻而下,是那样的壮观唯美,仿佛在演奏一曲大自然的交响曲。
下了缆车,我们跟随人群开始爬山,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两侧山峰玲珑俊秀。
一直向上爬,我们来到了玉屏楼,终于看到了黄山久负盛名的迎客松,只见它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枝杆遒劲挺拔,侧枝斜伸出去,仿佛张开了双臂,正在热情地欢迎游客们的到来,听介绍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黄山松的代表,也是中国和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迎客松不远处是陪客松,它枝叶繁茂,苍翠挺拔,仿佛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陪同着游人观赏黄山秀丽的风光。
这时,天突然下起了雨,因为天气原因,我没能继续寻找送客松,很遗憾。
我爱黄山,爱黄山的一草一木,爱黄山的美丽风光,爱它的壮观奇特,下次我一定再来体会“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的壮观景象。
黄山风景字篇二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小学的课文《黄山奇石》曾让我抱着课本遐想过:黄山到底有多美?如今来到了黄山才知道了结果。
没有爬几步,就到了索道站,阳光虽已到头顶,而这山林之间的寒意却还相当重,石头冰冷而又潮湿,索道里已经被游人挤满,透明的玻璃外就是山峦,随着索道的缓缓上升,远处的山峦已经成为一片云海,神秘飘渺,如同仙境。身旁的山峰高峻挺拔,巍巍的巨石与我们擦身而过,而身下便是万丈深渊,突兀的巨石怎不令人心惊胆颤。很快,太阳已经和我们平齐了,身下那些巍峨的山峰已经失去了威严,孤零零的立在那里,即使有万山相邻却只能望着,像一个个沉默的巨人。终于到站了,丹霞站,果真身旁就是一轮红日。
离开索道站不远,深邃的峡谷就现于眼前,深不可测的山谷中寒气逼人,白苍苍的雾气笼罩着一切。对面山峰上有数不清的奇石。这块像西游记人物,那块像仙人靴,那块是武松打虎…·这些奇石就算我说一天,恐怕也说不完。
奇石固然奇,但缺少了云、树的搭配,只会显得单调,唯有云、树,也只能让人无味。
我认为,不仅黄山在细致处有美,站在黄山之巅,俯瞰山、云、树,那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饱览黄山的壮阔。黄山这种浩然的美,不仅仅是因为高度。
黄山的美,不仅是奇石,它的一草一木,无一可缺。
黄山风景字篇三
美丽的黄山有山谷,有五彩缤纷的池塘、松树、山峰、云等,这些都很棒!多么神秘!
黄山的山谷很奇特,但我认为最好的是玉谷。有100多个大小色池,色池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名称。有很多李子,像贝壳一样的李子海滩有几十米的水深,底部清澈,像天然巨大的玉镜一样的镜池,有五颜六色的绿珠池,像巨大的白龙在彩虹瀑布中猛烈冲击,整个山谷似乎都发光了。
黄山松柏坚韧挺拔,姿势千千。迎宾松伸枝,欢迎游客如手臂。雪松又高又直,树枝粗壮,像山顶的大绿伞王松林高又茂盛,树阴面积约400平方米。松树就像美丽的孔雀栖息在树上。松树的树枝就像孔雀的长尾延伸到山谷。
黄山山峰奇特而险峻。莲花峰形如苞待放的大莲花,直接插入天空的明亮山顶站在黄山的中心,在云中。山顶的乌龟像大鱼在山顶跳跃,呼吸着山上的云,期待着龙的离开的天都峰,雄伟壮观,应该是仙人居住的地方。绵连山,众多秀峰,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切都有自己的美丽。
黄山的风景真的很迷人,我真的希望祖国到处都有这样一片蓝天,我真的希望找机会再次登上黄山!
黄山风景字篇四
俗话说得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真的有那么美吗?我带着好奇心,于去年暑假和父母一同前往黄山游玩。
一路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了四个小时的动车。到了黄山站,天空阴沉沉的,一团团厚厚的浊云铺满天际,时不时还有几丝凉风吹来,让人感觉十分凉爽,与福州的炎热迥然不同。
第二天一大早,我身披雨衣,脚踏一双雨鞋,拿着登山杖,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发了。我们先来到黄山脚下的慈光阁,坐着缆车上山。缆车之下,云雾缭绕,似乎给一座座山峰披上了白衣。两边全是悬崖峭壁,有几处还会露出面目狰狞的岩石。
下了缆车,我们一口气爬了几百级的台阶,终于到达黄山最著名的景点——迎客松。迎客松高10米,地径75厘米,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树干像人身,一根粗长的树枝从“身体”中延伸出来,就好像伸长的胳膊。远远望去,这姿态就好像是在把人往里面“请”。一阵风吹过,迎客松的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在说:“我是不是很美啊?”爸爸告诉我,800多年前,一颗松树种子在岩石缝里生根发芽,它为了生长,坚韧不拔,拼尽全力把岩石挤碎,才终于长成了驰名中外的迎客松。我听了,赞叹不已。
再往前走,我们就到了一线天。我一看,登时目瞪口呆。两块石壁中间有层层台阶,最宽两米,最窄半米,而两个石壁上空居然夹着一个大石球。我连忙往后退了几步,生怕那颗球会突然砸下来。妈妈劝了我好久,我才半闭着眼,以闪电般的速度冲上了一线天。
后来,我们又来到了光明顶,它的海拔有1860米,是黄山第二高峰。我不禁欢呼道:“我终于到达光明顶啦!”放眼望去,尽是奇松怪石,果真是“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啊!接着,我们和黄山气象台合影,留作纪念。
夜幕降临,我们回到宾馆,往窗外看星星。无数颗星星眨着眼睛,温柔地看着我。我也温和地注视着它们,享受这一刻的宁静与美好。
黄山的美,是不能靠这寥寥数语写出来的,也不能简单地用画笔勾勒出来,只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黄山风景字篇五
颐和园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真不愧为皇家园林。
北京颐和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风景秀丽的它,向世人展示中国皇家园林的美。
我们刚进颐和园,一座极有园林特色的,由白玉汉石砌成的拱桥就出现在眼前:石拱桥护栏雕着许许多多的龙,栏柱上雕刻着一只只威武的,形态不同的小石狮子。经过石拱桥,便看见了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一个大湖,从高处向昆明湖望去,昆明湖就像一个寿桃。昆明湖,是一个人工湖,我想,那该要用多少人力物力呀!昆明湖周围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湖水清澈,真令人心旷神怡。在昆明湖的北岸是一条雕梁画柱的长廊,这长廊长达700多米,有1万2千幅画,并且每幅画都没有相同的地方。
走到长廊尽头,就看见一座倚山而建的阁楼——香阁。香阁是慈禧太后游玩颐和园,在颐和园休息的地方。那里红漆梁柱,金漆木雕,金壁辉煌,里面还有不少奇珍异宝。最后我们来到了颐和园的一个景点:苏州街。它是将江南民居生活浓缩到园内,苏州街环形而建,街的一边是古色古香的商铺,地是用花岗岩石建成的,另一边是水道,中间有小拱桥,好像回到古时。
颐和园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真不愧为皇家园林。
今天,我们来到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占地290余公顷,主要由昆明湖与万寿山两部分组成。颐和园建于1750年,原名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嬉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后改名颐和园。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再次修复。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1992年被评为“世界上造景最丰富,建筑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1998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我能来到颐和园,感到很荣幸。
我们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经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边。一见到昆明湖我就想起苏轼的诗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边的.昆明湖晶莹剔透,湖水微微泛起涟漪,湖中借杭州西湖长堤,仿东海神山仙岛。那边的万寿山满山古柏苍松,掩映着雄伟的宫殿、秀丽的楼阁。啊!人间仙境!这里让我流连忘返。 看完昆明湖,我闪来到了玉澜堂,是慈嬉太后囚禁光绪皇帝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进,来到乐寿堂――慈嬉太后住的地方。乐寿堂的匾上有一个电灯泡,据说是中国最先用电灯的地方。出了乐寿堂,来到了著名的长廊。长廊全长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间。每一间的顶上都雕有画,上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山下是排云殿,半山腰有佛香阁,山顶还有智慧海。这些建筑的顶都有是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最后,我们从北如意门出了颐和园,结束了游览。
黄山风景字篇六
攀爬到玉屏峰主峰,眼界豁然开朗。前方是山峰次第渐低,辽远无尽。后方是玉屏峰峰绝,刀削般的石壁上刻满了历代名人书法墨宝:朱德老总的书法"风景如画",流利轻巧,颇有功底;还有"一览众山小"、"观止"等古老的题字壁刻,更让玉屏峰增添了许多人文格调。
其实,玉屏峰的灵魂还不是哪些题字壁刻,在玉屏楼左侧的巨岩的缝隙间,一颗粗壮的青翠老松,虬枝呈"y"字形,一枝向上挺拔,一枝向外横斜,像张开的双臂,欢迎登临黄山的来客,它就是黄山的另一个经典标签——迎客松。
这颗老松树伫立在玉屏峰上,它见识了流光荏苒,见识了春花秋月,见识了四季更迭,见识了帝王、商贾和草民,见识了时代变迁。它像个睿智而又沉默的老神仙,飘逸、神秘、独尊。这颗老松,浓缩了黄山的热忱、包容和豁达,也因此成了人们崇拜的精神图腾。
玉屏峰上景点颇多,有陪客松、送客松和文殊台,印象最深的还有"玉屏卧佛",巨石横卧,形似卧佛,头左脚右,酣然入梦,哪管日月的变易和世人的喧嚣熙攘。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这是李白对黄山很多重峰峦的描述。作为一个浅度游者,没有机会走遍黄山的角角落落,只能按线路行走。沿莲花梗向北方向拾级而上,石阶顺山势盘旋,立陡的,平展的,一步一险,不敢稍有大意。穿过一个人工凿通的石洞,伫立在观景台上,只见层峦叠嶂,悬崖峭壁,危峰兀立,松影妙曼,就连黄山杜鹃也在石缝间惊艳绽放,真是在享受视觉的盛宴。
黄山风景字篇七
黄山的险峻山势,如诗如画的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每当我回忆起黄山之行时,突突地涌动在我的记忆中的却是那云。至今我还认为黄山的云最为生动,最有气势、最是绚丽。
站在黄山脚下仰首望山,就见白云分成好几层缭绕在山间,最低处是幽谷中一缕缕淡淡的云气,好像是下面的山涧被煮沸了一般。山间的白云如带,既相对的固定,又缓缓地移动,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峦,遮掩得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远处的一个个山峰,就被云隐藏在云海中,含羞般只露出个山尖尖,扑朔迷离的样子使你感觉到这般图景只有天庭才有。
云海渐散,清淡处,一线阳光洒金绘彩;浓重处,升腾跌宿稍纵即逝。云海日出,日落云海,万道霞光,绚丽缤纷。
红树铺云,成片的红叶浮在云海之上,这是黄山深秋罕见的奇景。北海双剪峰,当云海经过时为两侧的山峰约束,从两峰之间流出,向下倾泻,如大河奔腾,又似白色的壶口瀑布,轻柔与静谧之中可以感受到暗流涌动和奔流不息的力量,是黄山的又一奇景。
玉屏楼观南海,清凉台望北海,排云亭看西海,白鹅岭赏螯鱼峰眺天海。由于山谷地形的原因,有时西海云遮雾罩,白鹅岭上却青烟飘渺,道道金光染出层层彩叶,北海竟晴空万里,人们为云海美景而上、下奔波,谓之“赶海”。
黄山与云相依为命,才构成了一幅幅旖旎的黄山风景。
黄山风景字篇八
在寒假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黄山,在导游阿姨的口中,我知道了黄山有“四绝”并去参观了这些地方。
黄山的一绝是奇峰。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我们走向的是莲花峰。莲花峰是最高的山峰。远看它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近看又似一座玲珑的宝塔。天都峰是最险的山峰。它拔地而起,四面悬空,从峰顶向下一看,真叫人头晕目眩。罗汉峰是最奇的峰。从左面看,它像一个罗汉捧着大肚子,咧着嘴笑;从右边看,他又像七个罗汉盘坐下来,双手合十,仿佛在念经呢。
黄山的二绝是怪松。黄山松四季常青,姿态奇特。它们的树枝大都向一边生长,矮矮的,壮壮的,看上去像一把把翠绿的伞。奇妙的是,它们的根长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里,紧紧地抓住悬崖,顽强地生长着,任凭风吹雨打,它自岿然不动!
黄山的三绝是云海。黄山云海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来也快,去也快,来时铺天盖地,群峰遮没,眼前是云的'世界;眨眼间,流云进退,群峰重现,游客又可以饱览周围的美景,真是变幻莫测,气象万千。
黄山的四绝是温泉。洗过之后,你便会感到疲劳顿解,全身轻松。
这次黄山四绝之旅虽然十分疲劳,但是让我开了眼见,知道了许多。
黄山风景字篇九
暑假的一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被人们称作”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旅游。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有山峰72座。
黄山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明代大旅家徐霞客游览了黄山之后,对黄山推崇备至,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览五岳归来,其它的山不用再看。
而游罢黄山,连五岳也可以不看了。
黄山的确不同寻常,它兼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庐山的飞瀑,衡山的烟云,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最高的峰是莲花峰。
海拔1800多米,那耸立天外的峰顶,云雾缭绕,神秘莫测,使人感到它攀登之难难于上青天。
特别是山上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似乎正在下坠,令人心惊胆颤。
黄山的景色就更美了,站在山顶上上往下看,都是云雾一望无际,偶尔零星着点点的石头;对黄山的奇松,我更是情有独钟。
那棵迎客松,姿态优美,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生机勃勃。
黄山风景字篇十
登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项户外运动。登山人,有学生、老师、登山爱好者但,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异于常人。
我们来到黄山上,每个人都满头大汗,便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歇息。“好热呀!又没带水”一个同学受不了太阳的热情,差点哭嚎了。“那间小店有卖”另一个同学话没说完,那个同学已经掏出钱包,跑去小店买水了。
我们继续登山,一路我都在想着: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质量好?还是想不出个所以,只等陈老师来揭晓答案。
走了一会儿,在路旁,有一个担子,里面有各样东西,包括刚才同学买的那种“天价”矿泉水。
过了一会儿,我们在路上遇见一些人,挑着担子,往山上去。“现在大家都懂了吧!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挑山夫从山下挑上来的。”我大吃一惊,从山下挑上来?我们坐缆车后,只走了这么一段路,就已经叫苦连天,他们竟挑着担子从山下走上来!我不由得又仔细地看了一下他们他们上身只套一件墨绿色马夹,一根光滑的扁担压在肩上,两边的货物使它像是一张弓。豆大的汗水正一滴滴地往下流,从他们黝黑的脸上流到脖颈,倏地溜进马夹里。他们不时拿起搭在肩上的布擦擦,那布都可以挤出一桶水了。
“他们不能坐缆车吗?”“一般不能,缆车大多是客运。”导游回答。我抬头,望着石头小径中他们的背影,那背有点驼,大概是长年重压的缘故吧。
“他们为什么要做这等苦活呢?”“生活所迫吧,他们的扁担,挑起的就是家庭的重担,是沉甸甸的责任。”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