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阅读主要内容优秀(四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理想的阅读主要内容篇一
舒国治,一九五二年生于x。原籍x。是六十年代在西洋电影与摇滚乐熏陶下成长的半城半乡少年。七十年代初,原习电影,后注心思于文学,曾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备受文坛瞩目。一九八三至一九九〇,七年浪迹美国,此后所写,多及旅行,自谓是少年贪玩、叛逆的不加压抑之延伸。而文体自成一格,文白相间,简淡中深富雅韵,论者咸认与他的清简度日有关。常人忽略的清苦生活之美,最受他无尽窥探与咏颂。著有《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流浪集》《x小吃札记》《穷中谈吃》等。
舒国志的文字一清如水,所到之处,行诸文字,寥寥几笔,便能得其神韵,不由得让读者羡慕起来。身在人世间,却无烟火气,像个神仙,云游四方。
读舒国志的散文让人心里很舒服,没有感到一丝造作,自然得犹如呼吸饮水,凡常而琐碎。他从稀松平常的生活中,说出了点你想都没想过的道理,你会忍不住点头认同,“是啊,事情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似乎你很久以前也曾想过这一点,只是不知怎的却把它忘了。
读舒国志的散文让人形成出入尘世而不滞着的心境,故而才能道出一些事物的本来面目。故连下午的阵雨也意外的可喜:“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阵雨,霎时雷电交加,雨点轻落,人竟然措手不及,不知所是。然理想的阵雨,要有理想的遮棚,可在其下避上一阵,最好是茶棚,趁机喝碗热茶,驱一驱浮汗,抹一抹鼻尖浮油,俄顷雨停。一洗天青,人从檐下走出,何其美好的感觉。”而你却不觉这是故作怪论,强替阵雨说好话,反倒勾起了记忆中的经历,去其狼狈,存其真趣,自己在心里细细印证他这番话的味道。
读舒国志的散文让人从当前匆忙、纷扰的社会快节奏生活中沉静下来,恢复一种闲适而又积极的心态。寻找真正宁静的心灵、自由的空间、温馨的情感和从容的境界。“理想的下午,有赖理想的下午人,这类人乐意享受外间,乐意暂且搁下手边工作,乐意走出舒适的厅房,关掉柔美的音乐,合上津津有味的书籍,套上鞋往外而去。也只是漫无目的的走,看看市景,听听人生。”于舒国治而言,旅行真谛是一种散漫的“晃荡”,理想的下午是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漫漫而走,这种漫无目的地晃荡。这一切不是磨蹭,不是懒惰,而是一种生活的品味,意境和自然的回归。
愿你我都能保有一颗沉静而不浮躁的“初心”!
理想的阅读主要内容篇二
读完这本书我便决定要买它了,它值得收藏。读完本书便给了我全新的感受,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一切我都渴望认识。
《理想的下午》就适合在理想的下午去阅读。坐于窗台边,沐浴在阳光之下,品一杯绿茶,便是时候读它了。不知不觉已过去几个小时,这时抬头望着窗外那几只小鸟嬉戏打闹,内心便有了一丝暖意。再举目看看蓝天,突现一白色云柱,仔细一看是飞机所致,顿时便释然许多。于是又低头开始阅读。夕阳余晖早已洒在了身上,因为高楼林立,无限好的夕阳只能是一点点的光亮,不禁感到些许遗憾。不过看着此书便也觉遗憾消失殆尽了。这便是我理想的下午。
以前的我对于读书并不在意,那时的我一方面没有静下心去读一本书,另一方面读的书也比较少,更偏向于小说情节。所以对读书的体会当然就少之又少了。如今,读书逐渐变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我对于读书的感触便越来越深,更加能体会读书的妙处。它是你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探索。读书时,我越发感觉一个个智者和我面对面交谈,向我告知一些我渴望的知识,我也在向他们诉说一些我的疑惑和不解。
我喜欢舒国治的漫漫游走,喜欢他无目的地晃荡,喜欢他“任性”的感觉。当然我也向往他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佩服他十多年的游荡,可能也是因为时代原因导致他不愿上班,只剩下旅行。他的散文确然有他自己的风格。每每读之,虽繁琐小事,却意味深长,值得回味。我不得不佩服他能把我们往往不经意的生活,描写的如此有韵味,如此的美好。使我不禁感叹生活的妙趣。
作者说他喜欢某首蓝调的歌名:我爱我过的生活,我过我爱的生活。这便是他的生活境界,值得我细细品味。或许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做些不经意的小事,就像作者所说的某些有味的生活。但我们往往就是不经意的便忘却了,并没有好好去感受那一番独有的美好和生活情趣。我对此深有感触。就像你对待小雨,对待阴天,对待乌云,对待那些看似不好的一切。其实在舒国治眼里那所有的一切另有一种风味。我深表佩服和认同。
或许好多人看他的生活感觉懒散,放纵,就是无聊的游荡。这便是你不懂他的地方了。他可能只会对你说一句:我就是任性。
舒国治,又是一个我爱的作家!
理想的阅读主要内容篇三
标题这话是舒国治说的——一个彻底任性的人。
现今社会,是不大欢迎任性的。任性意味着不守规矩,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可是,人类文明走到今日,个人虽自由,但到底是被推搡着向前,愿不愿意都要走。有人走的急,气喘吁吁,突然累了,想,不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好好浪荡一番。但大多数人只是说说,一觉醒来,照样赶着公交地铁去上班,代价太大,承受不起是一个原因,另外,很多人已经不会任性,或者说不敢。怕呀,怕落在后面,赶不上。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从小就是被这么教育长大的,所有人的梦里都有这一句。
舒国治好像不怕,他是一走了之,远走高飞。按理说,三十岁,正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但舒国治似乎没有这个概念,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人跑到美国,并不为淘金,也没有什么事业,只是开着车沿公路流浪,一城一镇,来来去去,别无目的,只是看看,住住,历时八年。
这种任性,不大在常人身上看到,或者街巷中也有,可惜没有撰文著书,不为人所知。终于见到一个舒国治,便很令人惊羡了。
当然,不光是羡,也惊。惊的是,竟然还有人可以这样生活?愈看舒国治的文章,愈惊,愈羡。
舒在大陆的书如今已出了好几本,大多关于旅行,他所写作的方向,大抵也在此类。其中最能代表他的生活态度和心思的,是《理想的下午》和《流浪集》,这两本书里的文章,大多写在一九九九、二〇〇〇年前后,原是为报纸杂志所写,后来结集。两本书都有副标题,《理想的下午》是“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流浪集》是“也及走路、喝茶与睡觉”。
谈及舒国治的文字,很不一样。第一个不一样,是遣词造句的不一样,他用字用词半文言,时或还夹着大片英文,这种书写方式,颇有争议。有人以为是古意盎然,也有人以为是不古不洋,半吊子,讨人嫌。
几年前初读时,很受震动,毕竟这样文体少见,少见则多怪,现在看来,确实还不浑融,怎么看都有刻意感,而一旦文字让人感觉到刻意,就“隔”了。
第二个不一样,是写法不同。他的文章几乎不同于时下流行的任一旅行书,不重故事,点状书写,真正的散,也许是报纸字数的限制,或者是作者意趣有别,总之,想要通过他的文章,了解一地的风土人情,或途中所遇人物故事,对不起,没有,有的,只是他对生活,对旅行的态度。
而舒国治对生活的态度,几乎尽在这两个副标题里:旅行、晃荡、走路、喝茶、睡觉。
总结为一字,是“闲”。他特别推崇闲散的生活方式,他自己就是一个大闲人,平日除了晃荡,好像没有其他的事。这很容易让人着迷,也容易使人怀疑,怎么你就不用上班呢?怎么你就不用养活自己么?
当然是要的。但他所需甚少,追求的居家装修是“家徒四壁”,将物质降到最低,所以也花不了多少钱,也未必买房置业,就更加可以晃荡了。这不仅仅是任性,还得有纯厚的心力,否则缺乏安全感,在旁人的眼光中,不禁担忧而又惶恐了。
舒之所以要一而再的讲闲,是因为现代人太忙,忙得不知道闲,不知道生活。舒国治以亲身示范:看,果然闲到底,也不会死。现代人如你我,未必真能一径的闲下去,但读舒国治的.文章,总好反躬自问:我忙了这些,到底为什么?
不一定问出了真理真知,但偶尔一问,也是一种砥砺,不要随波逐流,不要随波逐流。
舒国治的几个关键词里,我最有同感的是走路和睡觉。
我已经不常走路了,x太大,不适合走路,出门,总要借各种交通工具,两条腿,并不抵事。另外,走的意愿也大大降低。回想十几岁时,常常走路,住校在县城,每回周末的晚上,一个人,两个人,走上几里路,聊天,或者不说话,就是走路,看着已经看过很多次的街景,心里充盈。原是年少心思多,合是该多走走,但成年人就不思了么?只是习惯了不走吧。
上回到x,走了半天,前两月在x时,住在美术馆东街,出门也常走路,xx都适合走,x也是。走路与宽阔大路无缘,那原本是给汽车准备的,并不为人,真正和人亲的,要老城区,要有街树,小店,这才好走好停。
最好的旅行方式,就是走路。这样说的另一面,意思是,走到哪里都是旅行。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也不妨走走看看,不为别的,只是走走看看。
我的生活,有两个困扰我的主题:饿和困。所以关于睡觉,我是大有话说的,因为大有话说,所以这里就不说了,打住。
理想的阅读主要内容篇四
这几天,阅读了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
下午,就着最后一缕阳光,读完最后一篇《我是如何旅行或者写作什么的》。合上书本,一阵惬意自骨子深处缓缓渗出,似乎喝了一杯清茶,干燥一冬的心霎时得到了滋润;似乎遇到一缕阳光,局促一冬的心霎时得到了温暖;似乎有熨斗从心头熨帖地走过,被尘俗砥砺得满是褶皱的心顿时舒展如初……
喜欢它,自从看到这个名字——《理想的下午》。拿着书,不舍得打开,闭上眼进行想象:理想的下午应该是怎样的?它至少这样:暖暖的太阳,一杯清茶,一个知己,一番推心置腹的话,或者什么也不说,就那么坐着,一个下午,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谁也没有感到时间长得难以打发。总之,一个理想的下午定是一个缓慢而温暖的下午,一个心灵舒展而充满惬意的下午。
打开书,端起一杯清茶,坐在阳台上,读起。这天,恰有阳光洒下,暖暖的,那一刻,甚至想外出买一把藤椅,总觉得,这书应该坐在藤椅上阅读。
舒国治的文字,行文简洁随意,似乎没有章法,随到之处,娓娓道来。但,正是这毫无雕琢之文阅读起来才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x人的国学造诣确实深厚,既有古朴简练的文风,又有独到的简介,舒国治,用他的文字再次印证了这点。
读完这本书,最喜欢的是舒国治这人。在《我是如何旅行或者写作什么的》这篇文章中,舒国治不写他人,不写景物,而是写自己。写他的童年,写他的懒,写他看电影,写他怎么写作,写他的任性,言语之间还有着对任性的得意,把一个性情中人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也许就是文人的癖好,在芸芸众生中,保留着属于自己的气味……
读完这本书,最欣赏的是《理性的下午》这篇文。在他的笔下,理想的下午有赖理想的下午人。这类人乐意暂且搁下手边工作,乐意走出舒适的厅房,关掉柔美的音乐,合上津津有味的书籍,套上鞋往外而去,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漫漫而走……
读完这本书,最想去的是x那个“最远的咖啡馆”。那个咖啡馆,让人舒坦,说不出原因的舒坦。让人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却完全没想到要起来,也没想到要换地方,像是这世界上没啥事要处理似的。是的,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总能教人忘记自己有多重要……
读完这本书,最想修炼成那个“十全老人”。那个吃饭多在家中,肉是点缀,时蔬杂备,葡萄常吃到酸的,香蕉总吃弯瘦的,西瓜不吃无籽的老人;那个住居在瓦顶泥墙房舍中,木窗木门,开门可见山,闭门无需思过的老人;那个行路安步当车,观风赏光,随遇而安的老人;那个穿衣惟布,夏着单衫,冬则棉袍的老人;那个度日爱打呵欠、伸懒腰的老人;那个凡写,必以笔的老人;那个凡看电影,必进电影院的老人;那个听戏曲音乐,多在现场的老人……
读完这本书,最想做的是好好赖床,好好任性,不赚不想赚的钱,不做不想做的事,要任性、任性、再任性……
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人长着两腿,不只是为了从甲地赶到乙地,更是为了途中……
一个下午,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很安静,很温暖,很充实,很惬意。郁闷已久的心灵豁然开朗,不由感叹:这,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