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实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篇一
师:有谁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
生:(叙说故事。)他这种找的方法是错的。
师:怎么错了?
生:因为船在移动,他刻的记号根本就没用。
师:说得真好!眉宇飞扬、很有自信,起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类似的故事: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到答案并悟出道理。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生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声音也很洪亮。下面我要考考大家,这些字你们会读吗?
众学生举手,跃跃欲试。
师:每个人读一排的两个词。
生1:河干(gān) 圮( pǐ )棹 ( zhào)
师:呵呵,你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第二排谁来?(环视,见一学生拿着话筒,点名拿话筒的学生)近水楼台,你来吧。
生2:棹 ( zhào) 曳 ( yè )
师:(点评生2)字正腔圆,声音洪亮。真好!
生3:铁钯(pá ) 木杮(fèi )
生4:湮 ( yān ) 啮( niè )
生5:溯suì
师:别紧张,我相信你能读好!
生5:溯 sù 臆 yì
师:当别人犯了一些小错误时,我们要做的只是包容和等待!
(环视学生)你的手举得最高,最后两个词就你来读吧!
生6:欤( yú ) 坎穴(xué )
师:完全正确,可见预习很充分,请大家齐读这些词语,增强记忆。
生齐读词语
师随机抽取一些词语,让学生说出这些文言词语的意思。
学生抢答。
师: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想请教大家:“木杮”的“杮”字有几画?
生:8画。
(一学生):7画
师:(与说7画的学生交流)不着急,再写写,到底几画?
生:(写)8画
师:对了!大家都很细心,很有心。都知道右边这一竖是连着写的。
下面的活动难度稍微高一点。文中有些字词它们的古今意义不同,比如说“河”字在一些古文中单指黄河,而今天的“河”意思就比较宽泛,河流、黄河都可以。我们一起来看几个词:干。文中是——
生(齐):河岸,岸。
师:今意是——
生(齐):不潮湿。
师:阅,文中是——
生:(齐)经过,过了。
师:今意是——
生1:阅读
师:阅览室是看书的地方。阅是——
生:(齐)看的意思
师:物理——
生2抢着回答:“事物的道理”,今意是“一门学科”。
师:是?
生3:文中是“这”的意思,今天是“判断动词”。
师:太棒了,不仅说出了文中意思,还准确地说出了今意。
师:已——
生4:已在文中是停止的意思,今意是过去了以后。
师:过去了以后?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5:我认为今意是“已经”的意思。
师:(问生4)“已经”是不是比你的“过去了以后”更好一些?
生4:是的!
师:对的我们就坚持,错的我们就改正。愿意改正吗?
生4:(诚恳地)愿意!
师:真好!目前为止,我们读准了字音,了解了词义,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我想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用一句话或者两三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孤军奋战如果困难的话,大家可以并肩同行。
生讨论交流。
师:(望向学生)你的眉宇间闪烁着自信的光芒,眼神里写满了期盼。你先说。
生1:有两个石兽掉入河中,一学家说要从原地找、一河兵说要从上游找,最后从上游找到了。
生2:围绕在河中寻找石兽这件事,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告诉我们许多事情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师:你真是学语文的高手啊!这么难的一篇文章你用三言两语就把它概括的很全面,而且说的很在理。真了不起!看来很多同学都想说,都有话说,可能大家的说法不一样,但没关系,只要你的想法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都可以。
师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有滋有味地读的时候,老师心里就痒痒了,现在我也来读读文章师范读,范读结束,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谁来点评一下我的朗读?
生1:老师,你有个字读错了。是转(zhuàn),不是转(zhuǎn)
师:谢谢你的提醒。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生活即语文,字典是老师。大家查查字典吧!
生查字典,反馈:转(zhuàn)、转(zhuǎn),意见不同。
师:昨天晚上老师备课时查阅了相关资料,得知:读转(zhuǎn)时,表示身体或方向小幅度的改变;读转(zhuàn)时表示围绕轴心或另一个物体做大幅度的运动。课文中的石兽是小幅度还是大幅度呢?
生:小幅度。
师:那么它应该读——
生:转(zhuǎn)
师:很好!我们一起朗读一下课文里的原句。 生读
师:还有谁愿意评价我的朗读?
生2:老师读得很有节奏,停顿很好,也很有感情!
师:谢谢你高度的赞赏。因为这是篇文言文,所以要读出一点文言文的韵味。我们一定要读好节奏,拉长停顿,刚才我在朗读时,发现好多同学跟着我的朗读在划节奏,大家的学习习惯真好。下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节奏,大声齐读文章。注意:慢一点,再慢一点,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
读懂一个故事:
师: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寻找石兽?
生1: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
师:他们各自寻找的地点和结果是怎样的?
生2: 寺僧在原地和下游找石兽,结果没找到。
师:原文中的两个词是?
生2:不可得,无迹
生3:讲学家在原地沙下找,没找到。
师:文中直接告诉我们结果没有?
生3:没有,是从后文老河兵的话中得知的。
师:很好!学语文就要“瞻前顾后”。最后老河兵找到了石兽,他在哪找到的?
生3:河的上游。
师:原文中说——
生:果得于数里外。
师:他们各自寻找的理由是什么?
生交流汇报
师:请大家注意:河兵。老河兵!从“老”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4:经验丰富,知道的多。
师:是啊,难怪人家都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
师:文中提到哪些人的几次笑?
生:两次。讲学家和老河兵。
师: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生5:讲学家的笑是嘲笑,是自以为是的骄傲的笑。
师:老河兵的笑呢?
生6:老河兵经验丰富,他笑讲学家不懂装懂。
师:谁能把老河兵说的话演示给大家看?
一男生上讲台演示、讲解。
师: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胸有成竹、淡定包容的笑。
语言文字是很感性的东西,有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样的情感就必须有什么样的声音。你们能用声音表达对这两种笑的内容的理解吗?小组合作,交流揣摩一下。
生朗读交流。
师:(发现一女生一直低着头,很腼腆,很胆小。)今天我们班上同学发言很踊跃、很精彩。可我发现你却一直很沉默,要不下面你来读读讲学家的笑?我相信你能读得很好!
生7读,读完,全班学生鼓掌。
师:掌声已经证明了一切。(见一学生举手)你有什么问题要交流?
生8:我觉得她读的还好!
师:还好?你的言外之意是你能比她读得更好,我的理解对吗?
生8:嗯!
师:很好!很自信!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你试试!
生8读,果真很好。
师:你的朗读已经证明了你的自信完全是有根据的,而不是自以为是。
众学生举手。
师:刚才是两个女生读的,下面我想找个男生试试。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今天上午的第四堂课,在此之前已经有三个老师上了同样的内容,但我相信我们是今天的压轴戏。我希望接下来的朗读也能成为压轴朗读。找谁呢?(搜寻中)听我这么一说,你好像在那得意地笑,就你了。得意地去读吧!
生9读。抑扬顿挫、情思飞扬。学生及听课老师鼓掌。
师:读得太好了,节奏、情感很到位。我崇拜你,并且成为你的粉丝了。(生笑)只是有一个小瑕疵:“是非木杮”要注意停顿。“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这样才对。
师生朗读老河兵的话。
明白一个道理:
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仅仅因为“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吗?
生1:不是,是因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工作,有经验,知道实际情况。
师:是啊,同一件事情,寺僧和讲学家他们都只是从自己的主观臆断出发,去判断、去思考。而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师: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道理?
生: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师:教学这篇文章,我也有所收获。凑了四句话来表达自己的体会:
读《河中石兽》
—— 陈运霞
失石河中来寻觅,三次寻找无踪迹。
主观臆断不可信,尊重实际是真理。
了解一种写法:
师:文章题目叫《河中石兽》,如果根据内容加一个字,那么是——
生:找 、寻、求
师:都可以。就“寻”吧。围绕河中寻石兽,写了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三个人的四种方法。他们的结果分别是:不可得、无迹、失败、果得之。我们跟着作者得出了一个道理。为了与“河中寻石兽”相照应,可以是哪五个字?
生1:实践得真理
生2:主观看事物
师:我想你的理解肯定没错,只是“主观看事物”这个表达有点小问题。再想想,我们过会再交流。
生3:实践出真知
师:说得真好,就它了。(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师:(对生2)想好没?
生2:主观不可信。
师:漂亮!主观不可信,臆断不可信都行。好多种答案,好多种方法,只要我们愿意开动自己的脑筋。文章就找石兽这件事,是悬念迭生,引人入胜,最后才恍然大悟!这就是文章高妙之处:一波三折,层层铺垫。文章还在叙事结束后生发了一句议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叙后议,画龙点睛。平时大家写作文时总是在记叙一件事之后就戛然而止。如果这时也能加上简短的、恰到好处的议论或抒情,那将更胜一筹。学了这些方法,以后大家在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可以试试。
师:我们还没认识作者呢?(屏显纪昀及《阅微草堂笔记》)谁帮我把这段文字介绍给大家?(指讲桌旁的一女生)近水楼台先得月,你来!
生: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由一千一百多则故事汇集而成,题材宏富,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或借鬼狐而说人事,或托寓言而寄感慨,文章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
师:如果有这么一本叙述了一千一百个故事的书,大家想不想看看?
生:(热切地)想!
师:孔城有幸,因为他有一条千年老街;孔城初中有幸,因为它承办了语文界的一场盛会;我们七(三)班的孩子有幸,在这大型的公开场合充分展示了自己,而且表现异常精彩;老师我亦有幸,昨晚专门打车去桐城市新华书店买到了唯一的一本《阅微草堂笔记》。为了纪念这次美丽的遇见,我将把它送给大家。班长在哪?
师将书送给班长,班长兴奋地接书,全班学生鼓掌。
师:昨天听课时,上课的老师反复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想说:读万卷书,知一万个故事,晓一万个道理。多读吧,孩子们,都破了也没关系,因为,它已经是你们的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的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把《河中石兽》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希望大家课后认真完成。宣布下课。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篇二
经志芹
师:我们开始上课吧,这样吧,咱们先聊聊天。
师:今天要有一个陌生的老师来陪你学习,你们可能觉得稍微有点小紧张,有没有点小紧张呀?
生:没有。
师:哎呀,你们真是太棒了!那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谁会讲故事呀,喜欢讲故事的有没有?可能有的同学很擅长讲,但是在这个场合大概有点不大敢讲,但是我相信你们每个同学肯定都喜欢听故事,喜欢听故事吧?
生:喜欢。
师:你们从小就在妈妈的故事声中入睡的吧?现在长大了,不听故事了,你们可以自己读故事了吧,哦,我们这节课你们不讲没关系,咱们今天呢来读故事,我们已经知道了要学哪一课,而且大家已经预习了。《河中石兽》大家知道它是谁写的吗?
生:纪昀。
师:你来说?
生:纪昀。
师:也是纪昀。对不对呀?
生:对。
师:也对呀,我觉得有点疑问,真是纪昀吗?
生:纪晓岚。
师:是纪晓岚吗?我要纠正一个字音,这个字,我们做一个公民要遵纪守法,做一个学生要遵守纪律,你们都读纪,所以呀你们就读做纪昀了。这个字作姓氏讲时不读纪,有谁知道读什么?好你说。
生:jí。
师:第几声?
生:二声。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孩子们,有没有谁拿字典?唉,以后我们遇到字的时候一定不能凭自己的老经验,觉得就读纪了,这个字作姓氏时应该读jǐ,纪昀,纪晓岚,第三声。刚才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什么错误呀?
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就读错了。
师:噢,就是根据自己的某一个经验就把他读错了,这就是我们书中的一句话,怎么说的?我们书中也有这句话,这是什么毛病?
生齐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可理臆断欤?”我们刚才就犯了一个臆断的毛病。好,作者我们知道了,这个字我们不能读错,咱们不能犯这个错误。有谁知道这个大学者的吗?你在课前没有读过这个书的时候通过电视剧呀或者课外文学作品呀有没有了解他的?我们就称他纪晓岚,晓岚是他的字,有没有熟悉他的?看没看过有关他的电视剧呀?
生:看过。
师:看过,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呀?什么印象?
生:聪明、机智。
师:聪明、机智、幽默,富有智慧。那当然了,他是谁呀?哦,学者。还是?哦,文学家。还是?不知道了,还是诗人,大文学家,好了不起呀。你们知道四库全书吗?你知道总编纂官是谁吗?就是他呀,如果没有他的功劳,我们中国古代很多文化可能就要丢失了,纪晓岚因为这个功劳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巨人,这个可了不得了!将来你们长大以后,有机会有能力呀要去读一读四库全书,当你们有这个能力来读的时候,我要拜你们为师了。(作作揖状)好了,孩子们,我们来了解一下纪晓岚,他还给我们留了一部书,这部书是《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主要记述了一些狐鬼故事呀,怪异的事情呀。记这些事情的,志怪小说。哪个朝代的知道吗?现在呀,老师要给你一个他的名片,刚才我们通过交流你已经知道了这个人了,你看你在脑海中有没有这个印象?作者?我们说他的名字,纪昀。作品?老师用这个简单的名片告诉你一个方法,以后在积累这些大家的时候,你就可以用这种名片的形式给他们作一个卡片,这样记起来就非常容易了。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作出一个名片,张某某,朝代,写上多少世纪什么什么就行了。给自己作出一个评价,然后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然后你设想我将来有什么成就,把自己的成就写上去,给自己做一张名片,行不行呀?这也是一个学习方法,我们很多大家呀你都需要记住他们,你记多了,将来没准你也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个。是的吧?而且这样非常容易记。那我要给大家聊聊天,咱们是一起学习这篇文章,老师呀以前也没读过这篇文章,今天跟大家一起读,这是一篇文言文,你学文言文都怎么学?
生:先读熟了。
师:先读熟了,然后再翻译,翻译完了呢?
生:按照他的汉语意思来理解,能够背诵。
师:哦,会背了。不仅要理解,还要会背。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吗?你说说?
生:要知道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师:哦,要表达什么。唉,好,不错!我们要对它进行一番赏读,是的吧?那首先我们得读通顺吧?里边的字音呀,句子呀不能读错了。你们平时是不是这样学的?那我们就来读一读。你们提前作预习了,预习时有没有不会读的字呀?
生:没有。
师:哦,没有,那挺好,你们平时自学能力真棒!看看你们读的音跟我屏幕上打出来的字音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如果有错的在自己的书上纠正一下。好,请你们发声读一遍,我喜欢听你们朗朗的书声。
生:不约而同齐读。
师:哎呦,我怎么觉得这个字是不是我注错了呀,哦,没注错,我怎么觉得咱们吃水果有个字跟这个字差不多,是这个字吧?
生:不是。
师:那么柿子怎么写?
生答。
师:唉对。柿子上面是一个点,而这个杮字怎么写?对,是一竖!就这么一点点的差别。你要记住呀,这些字的细微的差别都要记清楚了。好大家放开声音读一读课文,我看看谁读的最响亮。自己读,不要齐读,自己读,个人读个人的。
生读。
师:怎么样?咱们是一个同学读呀还是一起读呀?
生:一起读。
师:好,你们喜欢一起读,咱们就一起读吧。题目、作者都一起读起来啊。
生齐读。
师:哎呀,你们的自读能力真是太棒了,我还准备纠正你们的一个断句呢,结果你们呢都读的那么流畅!不过其中有一个字我听着有点不对劲,“石又在转”后面那个字怎么读?是转转还是转转?唉对,转。第三声,改变自己的方向、位置读转。大家读的没有问题了,我们还要读懂,对不对?现在我们就来读懂这篇文章,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组织一下?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今天学了河中石兽,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句话或者两句话也行。谁来概括?你来概括。
生:沧州南一间寺庙的石兽沉到水里,众人一起都在想办法寻找这个石兽。
师:哦,沧州南一间寺庙门口的两个石兽掉到水里,现在掉的还是去年掉的?
生:十几年前。
师:十几年前,课文中写了没有?
生:阅十余岁。
师:“阅”什么意思?
生:阅,经历。
师:阅,经历,经过的意思,经过十多年之后,人们才去找他,对,是这么一个故事,找石兽这个故事本身蕴含了一个道理,课文当中给我们说出来了,什么道理?
生说。
师:在哪里?
生:最后一段。
师: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把最后一段画下来。咱们来一起读一读这个道理,起头。
生读。
师:那我就有疑问了,你们帮我解答,这不就是一个找石兽的故事吗?他怎么就蕴含这个道理了呢?他怎么就说明这个道理了呢?我就不明白,他不就是一个故事呢?这个答案我们一起到故事里面去找,好不好?唉,老师给大家画了一张表,这篇小故事他讲了了三类人找石兽,一个是僧人、一个是?讲学家,还有?老河兵。他们都是到哪里去找?结果如何?为什么到那个地方去找?现在僧人到哪里去找?
生:两个地方
师:哦,两个地方,先是凭直觉,怎么着?在原地找,找到了吗?没有。哪一句说的?
生:竟不可得。
师:竟不可得,什么叫竟?竟然,你竟然能够拿出这个问题?竟是什么意思?我有点不同意,哎,你们课下有没有注释?没有。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竟的意思?哎你说。
生:最终。
师:最终,是竟然还是最终对?
生:最终。
师:你们被他说服了,是最终的意思。我们现在说是竟然,在这里呢是最终,要记下来哦。哦,这是文言词语,学文言文,一定要积累文言词语。最终没有找到,这个直觉没有找到,然后他们到哪里去找?下流去找。哪里说到了?“以为顺流下矣。”对,到下流去找。我们再看看讲学家到哪里去找?哎,原地沙下。(屏幕:求之地中)对了,水中的地下,石下,沙下。那老河兵到哪里去找?上流。书中怎么说?
生:求之于上流。
师:啥意思?
师:到河的上流去找,那就是说“于上流求之”。与现代汉语一样不一样?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特殊句式,叫做倒装句。哎,你们都很聪明,老师原来给你们讲过是不是?这是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这有点奇怪呀,我们的经验也是到哪去找呀,下流。这老河兵却反着来,找到了没有?找到了。哪里说找到了?
生:果得于数里外。
师:果得于数里外,这又是一个什么句式?说说什么意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这个“得”是什么意思?得到还是找到?解释为找到比较恰当,数里是几里,不是十多里,在几里外找到。又是一个什么句式呀?倒装句。它不光是一个倒装哎,那你看看:果得什么于数里外呀?石兽。哎,还省略了一个“之”字,对,这还是一个省略句。你看,文言文当中有倒装句,还有省略句,这都是文言文当中的特殊句式,你积累多了,以后四库全书你就能读懂了。老河兵到上流去找的理由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迅速的找到老河兵到上流去找的理由。生读。
师:哦,都找到了,不用举手了。我们一起读读,什么理由?
生齐读。
师:对啦,就是这么一段话。有几个字我要考考你啊,“盖石性坚重”盖什么意思?哦,你比如说,我把它盖住,盖什么意思?遮住,锅上面有一个盖子,那现在还能够做这个讲吗?不能什么意思?有同学说凡是,有同学说大概。好你说。
生:大概因为。
师:大概因为差不多,它是在文言文中用于上下文间表示原因表示结果的一个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的一个连词,用法不一样了,这叫古今异义词,我们现在大多都是遮盖、盖子,它发生了变化,好多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发生了变化,这种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我们就叫他古今异义词,会写异义两个词吗?会写,我们把它标注到课本上。再来看“水不能冲石”这个“冲”是什么意思?对,是冲走,不是冲击。再看“啮沙为坎穴”什么叫“啮”?唉咬,在这里还能咬吗?冲击,对!引申了,引申为冲击。“为坎穴”“为”呢?“为”什么意思?对!形成或者是成为。“坎穴”你知道课下有注释的,陷坑,坑洞都对,反正是一个大坑,冲了一个坑。再看:“如是再啮”什么叫“如是”?像这样,哦,像这样,那我们要特别强调“是”怎么讲?这样。现在我说:你是一个学生,我是一个老师。这个是是什么意思?唉判断,很好。这又是一个什么词?古今异义。好的,坐下标注,同学们学会积累了啊,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会学文言文。“转转不已”“已”?什么意思?唉,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溯流”?什么叫“溯流”?逆流。逆着河水往上,就是逆流。许多课下注释都有是吧?唉有的你就画出来,没有的你就在书里边做下批注。这段话有没有不懂的句子呀?没有。他就是这个方法,他这样分析有没有道理呀?有。唉人们就按照他的方法到上流去找,果然找到了。咱们再来看看那个僧人,他顺流而下有没有结果?没有,书上怎么说的呀?俩字!“无迹”,什么叫“无迹”?没有石首的踪迹。他的理由是?他为什么到下流去找?有一句话,唉,自信声音就高,不自信声音就说不出来。“以为顺流下矣”“以为”什么意思?认为。他有没有去调查呀?有没有去分析呀?没有。这就是情状?
生:主观臆断。
师:主观臆断,我以为就是这样,你今天迟到了,我以为你就起来晚了。唉,主观臆断。再看,讲学家有没有找到?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呀?你说孩子?
生:人家是按老河兵的方法找到的。
师:哦,当然,人家是按老河兵的方法才找到的,他的方法能找到吗?不能找到。但是老河兵的话里面告诉我们他的方法不管用。
生: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师:唉,对“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但是大家还不知道老河兵的分析的时候信不信他呀?信不信?(这是学生又说信,有说不信。)
师:你说孩子?
生:不信。
师:你说不信,哦你说你为什么不信?
生:找到之后不信。
师:哦找到之后,但是课文当中,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讲学家分析完了之后?
生:分析完了后那一段话最后一句话众服为确论。信了。
师:哦,信了。不光他一个人信,唉,众!好的,你看到了吗?唉,读书要仔细啊孩子,来来来(师微笑),坐下。请大家把这句话画出来。“众服为确论”这个讲学家有人缘呀,唉,我不知道这个讲学家是做什么工作的呀?唉教书的。我也是教书的,是吧?你们就相信老师的话,是的吧?(师微笑)讲学家蛮有人缘的,“众服为确论”,“众”我知道了,“服”是什么意思?信服。“确论”呢?大家都信服他说的话,认为是正确的。那老师一说你们也信服我说的是正确的(满带笑意)很有人缘哦。但是实际上有没有成功呀?没有成功。那大家为什么信服他呀?他有理由呀,他不像那个僧人“以为顺流下矣”也没有分析,他有根有据,他的根据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的说。
师:唉,好的,小伙子,你来说。
生: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师:有道理,如果他这样分析,你又不知道老河兵怎么讲,你信不信?反正我信。我也没有去实践,我也没有去做研究,他这样一说大家就信了。那我还有疑问了,你看这个讲学家他也分析“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这个老河兵是不是跟他有相同的地方?一样的话呀,“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一样啊,那怎么老河兵就找到了,而讲学家就没找到呢?你说说。
生:因为他只考虑到一点,却没有想到水的反击之力,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因为他没有考虑到第二点,也就是考虑的不全面,所以他没有找到。
师:哎呀,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我得拥抱你一下表示奖励,那么棒!你看这个讲学家,不是讲学家,那个那个老河兵考虑问题多全面呀,比那个讲学家多考虑了一个因素,什么要素?这位同学说出来了,他没有考虑到水的要素,人家老河兵在河边工作,经验丰富,所以他考虑问题就很周全,所有的要素都考虑到了,当然按照他正确的方法一找就找到了。所以你看老河兵是综合了讲学家所说的特点,也综合了僧人的“顺流下矣”。僧人只考虑了水流,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头和沙子的特性,老河兵呢?实践经验丰富,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了。当然,他的方法就能找到了。唉你看我们考虑问题是要全面,同学们读懂了,原来呀你主观臆断就像我们读纪晓岚就会出问题、出笑话。
师:现在呀,我们看,老河兵有一句话对前边两个人进行评价,这句话我们一起来读: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生齐读。
师:这是个什么句式呀?反问句。什么意思?我得找个同学译一下。还有哪个同学没有发言?来你来翻译一下。
生:在原地寻找。
师:唉唉唉,看看看:求之下流,固颠。
生:在下流寻找,颠倒了,在原地寻找,不更颠倒吗?
师:你们的课下注释“颠”是什么意思?颠倒。老师在这里有一点不同的意见,其实这个“颠”呀是一个通假字,通病字头的癫。大家记下来,这个字一写出来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癫狂、疯狂,引申为荒唐,你们课下注释为颠倒,我有点不同意,不过你们考试还是按照你们的课下注释去答,但是我还是要“究物理”,是的吧?我还要推究一下,你们回去以后可以跟你们老师商量一下,这个字应该怎么讲啊。我认为它应该通这个“癫”,意思是疯狂,引申为荒唐,很荒唐。那个“固”字,刚才这个孩子说了没说清楚,那个“固”是什么意思呢?哦,固然或者说是本来都可以。到下流去找它们固然荒唐,到地下去寻找它们,不更颠乎?不是更荒唐吗?那,你觉得这句话本身有什么意味?有什么意味?来。
生:对讲学家的讽刺。
师:唉对讲学家的讽刺,同意不同意?同意。那我来改一下,我把“不更颠乎”改为“亦颠”,反问句可以用陈述句来表达吧,可不可以?说出理由?不可以很容易说出来,理由是什么?
生:反问句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强调陈述句强调不了的语气,不更颠乎加强了对讲学家的讽刺意味,然后在陈述句中语气没有那么强烈。
师:唉好!哎呀,你的语感这么强,就是这个意思。你们理解吗?看来我们不能改成陈述句,那个讽刺的力量就不够了。那我还想再改一下:我把它颠倒一下顺序,把“地中”和“下流”换一换,我句式没有改变,可以么?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
生:它是对讲学家一知半解的讽刺,但是僧人就没有自以为是。
师:哦,我很同意你的分析,有一个词你用的特别棒:一知半解、自以为是。那你看看,这个,他就是说老河兵着力想讽刺讲学家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对吧,人家那个僧人还没有那么狂妄,那你看看这个讲学家的自以为是在课文中有没有表现?有,你给大家念念。
生:闻之笑曰这个笑。
师:唉,这个笑字,有什么意味,唉,嘲笑,不是赞美的笑,你看老师一上课都是笑眯眯的'都很欣赏大家,这不是嘲笑,对不对呀?讲学家是嘲笑。不错,你这个笑字理解的很到位。还有吗?他语言当中有没有?
生:尔辈,这里不太尊重。
师:唉不太尊重,就是说如果我们改成“诸位不能究物理”可以吗?尔辈不就是你们诸位吗?我把它改成诸位不能究物理,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尔辈就是一种不尊重,这个讲学家对僧人的嘲讽,对看不起,嘲讽。你能把这种嘲讽的意味读出来吗?
生读。
师:好好,就到这。读的好不好?谁能给他pk一下,谁愿意给他比一比?好,你来你来,哦,后边,好,来来来。
生读。
师:哦,好好好,这个语调扬上来了,大家觉得怎么样?不错,你自己在下面读一读。生读。好我们一起模拟一下,看看这个讲学家嘲笑僧人的话,我听听你们像不像讲学家的样?有没有讲学家那种自以为是的傲慢。来预备读。
生读。
师:嘲笑这一句还不够,还要再加一句嘲笑那个僧人,那一句?“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什么句子?反问句。唉,这个反问句语气要不要强调?读一读我听听,再强调一下。哦,这个自以为是的好为人师的讲学家的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了,你自己的方法还不对呢,你还嘲笑别人,所以这个老河兵就嘲笑他。如果一改就变成了嘲笑僧人。看来这样改是不行的。那,对于这篇文章,这个纪晓岚呀,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而且又幽默诙谐,他也有一句讽刺,同学们早已经找到了,那一句话?唉,最后一句。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他也用的是反问句,我们这个反问的语气是不是要再强调一下?他这个反问呀就不只是嘲笑那个讲学家了,还嘲笑如讲学家一类的人,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最后一句话。唉,最后一句话大家强调的真棒!可据理臆(yì)断欤(yú)?唉,一强调就是不可据理臆断,请大家根据你的理解来补出来那应该怎么办呢?根据你对故事的理解你觉得不可据理臆断,那该怎么办?在横线上填出来,可以思考几秒钟,组织一下语言。应该怎么办呢?谁来讲讲?大家各抒己见,你这样说,他那样说,没有关系,你怎么理解你就怎么说,好么?(生无人举手,是直接点名,你说。)
生:不可据理臆断,是因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师:哎呦,你会引用论语里的句子,太棒了!很有文采!来你来说。
生:不可据理臆断,…(说不下去)
师:(微笑),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请坐。你说?
生:…
师:你也只能意会吗?(微笑)摇头,那你说?(生答不出),坐下,(微笑和蔼地)先组织下语言。同桌?
生:不可据理臆断,要既知其一,又知其二。
师:哦,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很好!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说既知其一,又知其二。知其然有知其所以然。你也来说说?
生:…师面对该生:这个要考虑,那个要考虑,还有一个也要考虑,要进行?全面分析。唉好好好,要全面分析。你看我们都理解意思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你觉得用哪个语言表达更好,回去以后把你的理解写出来。你看纪晓岚呀最后用了一个有力的反问,嘲讽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告诉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各种要素才不至于犯错误,而我们刚才说的那么多的内容纪晓岚用一个反问句就给我们表达清楚了,我相信咱们40个孩子你们一定有40句话来填这个空,对吧?但是纪晓岚一句话就表达出来了,这就是大师的幽默和智慧,同学们,要想从纪晓岚身上获得更多的幽默、智慧以及生活做人的道理,那就请你课下走进《阅微草堂笔记》,这里的故事可多了,它既能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又能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还能提高我们的文言素养,回去以后有没有愿意读一读《阅微草堂笔记》的?有,唉好极了!回去我希望你们能读。最后,再布置大家一个小工作,回去以后从语文基础知识的角度和课文阅读的角度来梳理一下你的收获。我听说你们都有导学案,导学案后边有没有留空梳理你的收获的?唉,好极了,回去以后梳理一下,好么?如果大家还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语文老师再交流,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