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古诗(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重阳节的古诗篇一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同时它也不像春节、端午、中秋等是多民族共同节日,而为汉族所独有。
重阳节是一个岁时节日。在中国岁时节令中有7个重复月日数字,如正月正(春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和九月九,先后成了习俗节日。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所以它在岁时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20xx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重阳节的古诗篇二
重阳节的由来已久,你知道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吗?
重阳节是许多长辈的节日,对于家庭而言是对老人长寿安康的祝福,对于社会而言更是倡导敬老尊老的道德树立。主要有以下几个习俗:
赏菊: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菊展躲在重阳举行。所以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登高: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除了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每个地方过重阳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是重要的是热闹。要是这个日子能回家陪陪爸妈,或是去旅游,享受一下农家乐,也是很温馨的一件事。
重阳节的古诗篇三
重阳节里人们有登高的习俗,传说这是因为有个叫恒景的人,为了帮助村民铲除妖魔,苦练本领,等到妖魔九月九出来的时候,他请村民登高避祸,自己与妖魔战斗,后来用宝剑将妖魔扎倒在地。后来,老百姓每年都登高避祸,形成了登高的习俗。
深秋时节,寒气袭人。在万花凋零时,唯有秋菊盈园,傲霜怒放,高洁清雅,给秋天的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在这段日子里,那大而纯的美容菊,艳丽的桃花菊,黄灿灿的金丝菊,翡翠般的绿菊,似玉雕般的蜡光菊,黄白相间的万寿菊……无不色彩纷呈、千姿百态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供世人观赏。
菊花,是菊科菊属多年草本生草本植物。因秋季开花,又叫“秋菊”。在二千多年前,菊花大多是黄色的,因此,古代诗人的笔下常常把它写成黄色的、金色的,还用“黄花”代菊花。《礼记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记载,这是关于菊花的最早记载。故时至今日,也有人称菊花为“黄花”。特别是菊花又叫“节花”,谓在重阳节而开的意思。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今天是重阳节,我们一家人一起去树木园登高。
到了树木园,看见门口停了很多车,连道路了都足足排满了一公里。园内人更多,山上、路上、草地上全是来登高的人,有的是一家人一起来,有的是和朋友一起来,还有的是组团一起来。
我们从竹园开始向上登,一路上风景可真美,路边长满了各种各样青翠的竹子:有紫美人竹、观音竹、毛毛竹和凤尾竹等。我在“龙头竹”下照了相,妈妈和“妈竹”合了影。
我们继续向上登,一路上又见到了面包树、槐树,还闻到了柠檬树的香味。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筋疲力尽了。这时,一个三岁多的小弟弟跑到了我的前面。顿时,我浑身又充满了力量,一口气爬上了山顶,并且与一起登上山顶的姐姐合影留念。然后,我们快活地跑下山去,一路上看见许多人还在奋力向上登。
重阳节登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这个重阳节真令我难忘!
重阳节的古诗篇四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重阳节前后,北京西山的几十万棵黄栌变成一片徘红,将西山装点得分外美丽,别有风情。漫山遍野,犹似披上了一件红色的盛装。几个亲朋好友,三五结伴同登西山看红叶已成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愿望。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现在这一风俗已很少见了。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