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语文春教学设计精选(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七年级语文春教学设计篇一
㈠导入:
曾经有个乞丐,胸前挂了块牌子,沿街乞讨,牌子上写着“自幼双目失明”几个醒目的大字,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冰雪融化了,小草发芽了。乞丐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也是身无分文,只送给乞丐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那句话后,人们一下子变的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同学们猜一猜诗人送给他的那句话会是什么呢?
(有说是“失去了父母”;有说“可怜可怜我吧”)
师:“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看不见春天真那么值得同情吗?(生:春天太美丽了)
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
师:与春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师:这样美的春天看不到真是让人遗憾。有人既看到了又写的很优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
㈡讲授新课:
⒈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薄(b )烟 厚薄(b o) 水涨(zh ng)起来了 涨(zh ng)红了脸
应和(h ) 和(h )平
⒉谈谈你看到的`江南的美景是什么样的?
小草碧绿如茵;花繁华似锦;春风温柔;春雨柔润
⒊理清思路,有条理的表达。
那么多的景物却并不杂乱,哪些是盼春;哪些是绘春;哪些是赞春?
⒋绘春的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⒌品位语言
以春草为例:①叠词的运用。偷偷的、嫩嫩―――――――
②动词的运用。钻―――――――――
③修辞的运用。比喻、拟人。
生分析春花图 春风图、春雨图
⑥你喜欢哪句或哪一段,说出你的理由。
⒍赞春部分:
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②作用: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
㈢总结:
江南的春天有那么可爱的事物,共同来感受一下: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花(赶趟儿),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雨像(牛毛、花针、细丝)
②作者把难描难画的春天描绘的这么美,你觉得需要什么?
观察、情感、技巧。
㈣作业:
写景作文:《秋》
七年级语文春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字词的音,能欢快而有节奏地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地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3、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四)课型
新授课
(五)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在一年四季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指定同学回答)
2、正确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曾经有一位同学这样回答:(幻灯出示)
“我喜欢春天,因为它很美,有绿树红花,花香鸟语;因为它很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因为它充满希望充满活力。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切希望在春天,而我也总在春天的第一天里订好新一年的学习目标。
3、教师归纳:这位同学喜欢春天的原因如朱自清,朱自清写的《春》这篇散文正是描绘了白花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画、赞美抒唱了春天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抒情诗,这幅风景画,这曲春的赞歌!
4、板书课题
5、听课文录音,幻灯出示问题,提示学生将课文划分段落。
本文围绕一个“春”字,给我们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
请同学们以最快速度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回答,订正答案之后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6、教师述说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基调:
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对抒情,描写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分析课文内容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问:1、春天到来之际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盼望着,盼望着)
板书:盼
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3、小结:
文章第一部分只有一句话,作者通过抒情的手法,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方法给我们写出了他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他感情的渲染之下,我们也产生了同感,同样渴望春天尽早到来。
板书:抒情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终于迎来的春天是怎样的呢?作者在一开始便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指名学生朗读这段话,其他学生找出这句话。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2、导学生了解作者依次概括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中哪些详细
描写?哪些几笔带过?从而分析出“绘春”分为“宏观勾勒”和“细笔描绘”两部分。
明确:
宏观勾勒:山,水,太阳
细笔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接春天的活动
3、于这些景物作者并没有一一详细地描绘,开始作者先粗笔勾勒,
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给我们总体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之后,作者才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工笔细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他一共描绘了几幅图?(五幅)
板书:宏观勾勒――山,水,太阳
细笔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小结:
作者正是如此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按一定的顺序给我们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在写春天的山,水,太阳时虽只有一句话,但他却能够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赋予春天生命,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板书:排比,拟人
(三)分析春草图
1、教师朗读文段,让学生体会应采用愉快,赞美的语调来读,然后让学生朗读,教师放音乐,要求学生带着愉快与赞美跟着音乐小声朗读本段册
2、作者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哪些句子可以说明?
板书:生命力顽强长势旺盛
3、幻灯出示一名学生的作品
这里有一位同学用一段话描写春草,请大家将这段话与朱自清先生写的课文这段话作对比,试根据以下问题欣赏朱自清的文章好在哪?
作品:
春天到了。大自然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小草不知不觉地从地里长出来,绿油油
的。风来了,小草为风弯了腰;雨来了,小草没有躲闪,而是再一次挺直了身躯,任凭风吹雨淋,风雨过后,小草脸上充满了笑容,好象在告诉人们:只要坚强,困难一定能克服。
问题:
用词方面:
品位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钻)
(2)小草争先恐后地从土里长出来(争先恐后长)
描写方法:
1、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由于能力的限制,写作手法会单调些,描写事物时一般只会从正面去描写,而不会通过侧面的描写来衬托事物的特征。大家来看这句话(幻灯出示)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问:这句话表面上是写人的活动,但实际上是写小草,这里突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呢?
(长势旺盛,绿草如茵)
2、这里通过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提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修辞手法:
写景的文章运用修辞手法是最灵活的,像这位同学写的这段话,正是成功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草同样成功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用简洁的语言去突出春草的特点
板书:拟人排比
(四)点拨学生析读春花图
1、听录音,四人为一组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出示)
(1)春花有什么特点?
板书:花多花艳花香
(2)作者写树上果实,花丛的蜜蜂,蝴蝶,是否脱离了内容?写这些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
明确:没有脱离课文内容,写这些正是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
(3)本段是按的顺序描写春花的。先写,再写,最后写。
(4)描写春花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画出相应的句子。
板书:排比比喻拟人
(5)品味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问: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
2、小结:
通过这段内容的分析,我们主要要学习作者描写时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合理联想,由花多联想到果实多这种写法,使我们的作文读起来能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尤其在对春草和春花的描绘,作者擅于遣词造句,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盼春和绘春里的春草图、春花图,大家重点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希望大家回去好好消化,将学到的写作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布置作业
你能给春草图和春花图各配上一句古诗吗?
春草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花图――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乱花渐欲迷人眼。
――红杏枝头春意闹。
五、板书设计
9、春
朱自清
(抒情)盼春―――盼:(反复,拟人)
宏观勾勒―――山,水,太阳(排比、拟人)
(描写)绘春
春草图―――生命力顽强,长势旺盛
(拟人、排比)
春花图―――花多、花艳、花香
(排比、比喻、拟人)
细笔描绘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
七年级语文春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积累词语。 背诵课文。
《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
授课人:渔亭初中倪敏
授课形式:全县七年级语文研讨会交流课
授课地点:渔中多媒体教室
班级:渔中七(2)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①感悟春之美景。
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一.导入
温故知新,明确课时目标
二研读与赏析
1.用心听读课文,找出朱自清笔下你最喜爱的一幅春景图,反复品读,试找出喜爱的理由。
(提示:通过对你喜欢的字词句的圈画,分析交流讨论,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试析喜欢的理由:(要求:有感情的语段后试析)
(1)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质地:“嫩嫩的”;色:“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 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2)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3)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 ,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5)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 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小结板书:如何赏读:1.从修辞的表达效果2.从字词的表现力
3.从文句的情韵4.从写作手法的效果
三. 师生悟读,探究写法
以春景图中学生最喜欢的一幅为例
如(春花图)
1.春花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花的特点?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正面描写
蜜蜂 闹 蝴蝶 飞,(为何要写呢?)
侧面描写
由高处写到低处。
有实写,有虚写(由春花联想到秋实)动与静结合
七年级语文春教学设计篇六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3、体会准确、生动的词语运用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的表达效果。
4、体味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怎样运用恰当的手法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的情感。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是一幅迷人的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本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拟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大自然从花开到花落,从草长莺飞到万木凋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的自然奇观,也给人们以无尽的感慨与遐想。但即使面对大自然的同一景观,人们的感想和寄寓的情感也不尽相同。面对美不胜收的春景,唐代的两大诗人――白居易和杜甫却流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流露的是无尽的喜悦,而杜甫在《春望》里则因春景引发了无尽的忧思。这就是所谓的“景因情变,情因景生”。那么,同样面对春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书上有注音的字,另外还补充几个字音。)hé(和蔼)
zhǎng(水涨)hè(应和)
涨和huó(和面)
zhàng(涨红)hu(和药)
hú(和牌)
2、学生再次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课文(读出轻声、儿化)。提醒学生注意
4、学生交流老师朗读时与学生朗读时有哪些不同,并讨论老师这样读的作用。并请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5、教师补充:轻声、儿化朗读,读出了作者渗透在文中的“对春天的喜爱、高度赞美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6、全班同学在把握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再齐读课文,要求一定要读出“对春天的喜爱、高度赞美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喜爱”与“赞美”之情的地方,并进行简要的概括。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春――喜爱)
2、作者为什么喜爱春天,并盼望春天到来呢?
【因为春天是新的、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赞〈颂〉春――赞美)】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新〉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美〉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力〉
3、将以上两部分以“因为‘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所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春天的脚步近。’”的形式朗读。
三、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1、以上文字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师补充“抒情”的有关知识。)
①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②抒情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作者不是直接抒发对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渗透自己的强烈感情,或者借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有以下三种方法:通过叙述抒情,通过描写抒情,通过议论抒情。
2、作业
本文除了以上直接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的文字外,中间的许多文字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四、附本课时板书
东风来新
―――直接抒情美
脚步近力(壮)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
从景物描写入手,理清课文的内容、结构,体味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回忆上课时的主要内容,学生齐背课文最后三段。
二、自主学习
检查作业情况。请学生回答:本文除了第一段和最后三段外的其它文字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对春天的景物进行了具体的、细致的描绘――绘春,间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看作者在文中,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绘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山、水、太阳、草、花、风、雨、人)
注意:也许有同学要回答“蜜蜂、蝴蝶、鸟、树……”。对此,老师不能完全否定,而要以此引出正面描写(写本体物)与侧面描写(写联系物)这两种描写方法。
2、再读课文,交流课文在描写以上景物时,哪些写得简略,哪些写得详细?
教师以此引出“概括性描写”与“细致描绘”的有关知识。
山、水、太阳(概括性描写)
绘春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细致描绘)
3、根据以上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本课时板书)
盼春(东风来、脚步近)①――喜爱(直接抒情)
概括性描写(山、水、太阳)②
绘春春草图③
春春花图④喜爱、赞美(间接抒情)
细致描绘春风图⑤
春雨图⑥
新⑧迎春图⑦
颂春美⑨――赞美(直接抒情)
力⑩
4、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利用已了解的课文内容和结构,快速的背诵课文。(只要能在课堂上背出前后两部分,中间五幅图画的次序不颠倒即算达到目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文中的几幅春之图描写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解决学生怎样写景的问题。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情况
抽同学当堂背诵课文
二、合作探究
1、在文中描写的几幅春之图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请读课文,在书上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传授有关的写作知识。)
主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引导: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让学生明白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如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②让学生明白怎样运用联系物突出本体物。
春花图中写蜜蜂、蝴蝶是为了突出“花繁”、“花艳”。
③有层次的描写景物,运用动静交错、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等方法写景。
一幅春花图从树上写到地上、从实景写到想象等。
④充分调动人的一切感觉,从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春风图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方面,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和清新的特点。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⑤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景物的特征。如文中的“钻”、“逼”,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后的“青”直送眼前的特点。一个“闹”字生动地写出了蜜蜂的“多”等。
2、在了解了每一幅图画的描写方法的基础上,分段背诵课文。并谈谈自己有何感受。
三、总结写景的要点
第一、细致的观察。
第二、抓住景物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
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
四、当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以“秋天的田野”和“冬天的小河”为写作对象,运用以上写景方法中的任意两种,写两段文字。
本教案设计说明:
本教案设计以阅读课型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朗读――感悟――探究――写作”的流程进行,以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七年级语文春教学设计篇七
七年级语文《春》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从文章所描绘的形像展开想像,感受散文绘画般的色彩美,诗歌般的韵味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2. 加强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领略散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3. 了解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感情。
4. 学习认真观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觉事物的方法,练习准确的描述事物 。
教学过程
一.用诗歌导入。
让学生回忆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词,如《春晓》、〈咏柳〉、〈绝句〉等等。教师简单描述诗的内容及意境,学生回忆、想像。然后播放〈春〉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春的另一种美。
二.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春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更是一着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1. 借助想像和联想,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神韵。听完朗诵,让学生按文章内容顺序口述自己在欣赏时脑海中出现的形像及自己的感受。
2. 利用图画,让学生感受美的具体形像。选择两幅图画,如〈春草图〉、〈春花图〉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观察、感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想像、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像、姿态、性格”,让具体的形像在脑海中活起来。
3. 为了使学生获得的美感具有持久性,巩固成果是很重要的。首先,再次感知文章(学生朗读,适当配乐),然后,让学生在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任选一幅,构思出一幅图画来。(或口述,或画草图表示)
三.通过调动学生的口、耳、眼、脑、手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再次阅读中去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 用最简单明了的词语概括第一句话所表达的作者的心情。
2. 作者写春草时,抓住了什么特征?是怎样具体描绘的?
3. 作者写春花时是按照哪三个层次写的?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4. 作者把无形、无色、无味的风写的具体又形像,说说作者 是从哪几个方面的感受上把风写活的?
5. 作者写人们迎春的点睛之笔在哪里?
6. 作者用了哪三个句子赞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颠倒三个句子的顺序行不行?为什么?
7. 划分文章的层次,概括层意,归纳中心思想。
四.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分析〈春〉这篇课文,对阅读抒情散文有哪些规律的认识?(从方法和能力两方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学习文中长短句参差交错的写法,写一段秋景。作业处理方法:课下交流、互评,课上朗读好作品。
七年级语文春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因为这是学生升入初中学的第一篇写景文章,应讲得慢一些,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规律性的可操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多角度品味了朱自清这支生花妙笔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他是怎样让自己的语言灵动起来的呢?
三、学生合作、研讨、探究
1、辩论性朗读,使学生在辩论中达到理性的思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下面就让我们总结一下,作者怎么用他的生花妙笔把春天写得如此优美动人、吸引读者的。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叠词的妙用
联想想象创造意境
层次清晰的景物描写
动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
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加以描写
2.小结:
可见,一篇好的写景文章,它的成功源于多种写景方法的综合运用,而这一切成功的描写都源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而这细致的观察又源于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才产生了物外之趣并把如此热烈美好的情感传递给了我们,可见作者完全是以情生文,我们经过反复研读才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景外之意。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呀。四、感悟性朗读,声情并茂,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声情并茂地来朗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体味朱自清散文的魅力吧!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美感。
春,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春,丰富多彩的形象美。
春,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春,节奏舒缓的音乐美。
春,朴实隽永的含蓄美。
春,构思新巧的结构美。
春,灵动清新的语言美。
春,催人奋进的情感美。
七年级语文春教学设计篇九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 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总结】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春教学设计篇十一
《春》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春》教学设计2。
b.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春》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
蓑(suō)衣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
六、布置课后作业
七年级语文春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2、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①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