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婚恋状况(汇总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婚恋状况篇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施行,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2、1980年
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5月1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自新婚姻法施行之日起废止。
3、1982年
广州市成立国内第一家青年婚姻介绍所。
4、1984年
《中国妇女》杂志在第6期上刊登了两条征婚启事,成为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5、2001年
修订后的婚姻法公布施行。
6、2005年
首届中国婚博会在北京举办。
专家谈婚恋观变化 吉林日报记者杨华
“50年代嫁英雄,60年代嫁贫农,70年代嫁军营,80年代嫁文凭,90年代嫁大款„„”一段简单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在婚恋价值取向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引导青年端正婚恋动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显得非常必要。日前,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我省的两位婚恋方面专家。
省委党校家庭社会学者李莉介绍说,近年来,人们婚恋观的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形式上来看,婚恋的私人化和自主性大大增强。组织、单位逐渐退出包括婚恋在内的众多私人生活领域,结婚无须报请组织批准,离婚也无须对组织负责,人们选择婚恋对象的标准和要求更倾向于当事人自己说了算。首先体现在择偶方式日趋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一改过去的组织介绍、媒人说亲的单一方式,社会上陆续出现了婚介所、媒体征婚、集体相亲等多样化的择偶方式,集体结婚风行一时。近年来,青年们更是通过网络渠道“广泛撒网、重点培养”,通过网络结缘、婚恋的青年人不在少数。其次,婚礼形式从简单、朴素向热闹、繁琐和奢华发展。从1990年我国出现第一家专业婚庆公司开始到现在,专业婚庆公司已经铺天盖地,婚礼策划也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再次,就是婚恋组合的多元化和不稳定性,出现了未婚同居、未婚先育、婚外情、同性恋,甚至还有个别的同性家庭,并且离婚率快速上升。
从内容上来说,婚恋观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择偶标准比以前更加理性和现实。改革开放之前,青年人在选择对象时,非常注重对方的政治条件。20世纪80年代,女性择偶时把知识分
子摆到了较高的位置,择偶标准中,文化因素上升到第一位。在90年代以后,女性择偶观中的实用主义倾向愈演愈烈,在考虑双方感情因素的同时,对方的经济收入、物质条件、教育程度等实在的因素,成为择偶时不可回避的重要参考条件。其次是性观念大大开放。性话题已不再令人羞于启齿,性和谐也已成为衡量婚姻家庭幸福美满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再次是夫妻彼此之间的牺牲、奉献、忍让、迁就意识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两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互爱、尊重与独立。
省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赫雅书认为,当今人们的婚恋观变化还体现在生育观和离婚观两个方面。她说,现在夫妻间的生育观已经呈现进步性的特点。随着现代女性的日益独立和自立,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逐渐进步。一项在全国六大城市进行的调查表明,在对“80后”青年的访谈中被问及将来想要男孩还是女孩时,多数青年的答案是男女都一样。可见,“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正日益淡化。与此同时,青年人的离婚观念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年轻夫妻普遍暴露出婚姻脆弱的问题,“闪离”现象突出。对离婚的态度上,“合则聚,不合则离”的观念被人们逐渐认可。在面临婚姻的抉择时,受到我国社会化日益成熟、世界各国婚姻潮流以及自我的经济地位、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考虑自我发展、生活享乐等要求更高,从而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而非婚姻维系的时间长短。
在这种大气候下,如何学会维系婚恋关系的和谐稳定,不仅关乎着个人的幸福感指数,而且影响着社会大环境的稳定。李莉认为,现代婚姻家庭的责任仅仅强调彼此忠诚是不够的,而更应强调的是经营情感的责任,很多人的婚恋关系不和谐,主要原因就在于不会科学地处理婚姻家庭关系,一旦出现裂痕,自我拯救、修缮婚恋关系的能力很不够。她劝诫那些已经走进婚姻的人们,经营婚姻情感要牢牢把握以下原则:平等、理解、沟通、成长和道德。而对于正处于恋爱阶段的青年男女,她建议:谈恋爱的时间要尽量长一些,并且要多用心灵去沟通,而不是用身体去交流,性生活应该放在婚姻的时段里去经历,否则经过短时间的相处就发生性关系,很容易影响双方对彼此的正确认识,这样走进婚姻是很危险的,势必受到冲动的惩罚。
赫雅书呼吁,在传统婚恋观正面临着挑战、新的婚恋道德观仍处于形成的阶段,我们应当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要借助各种媒介工具,广泛传播高尚的精神理念和道德准则,正确引导婚恋价值观,为青年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针对近些年我国青年存在性道德偏颇和婚恋观困惑的情况,应当致力于对青年在婚恋观方面“尊重”、“责任”、“节制”等品格的培养,使他们正确理解婚姻恋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引导青年加强内在自我道德修养,使青年婚恋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中国婚恋状况篇二
有女,家家愁出嫁有儿,户户难娶妻——为儿寻亲的实践与感受
中国婚恋“80后”,千家万户“第一愁”。
本书两位作者,是夫妻关系。当年响应党的号召,成为第一代“独生父母”。眼看儿子三十而立,父母为“抱孙子”着急。“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父母亲,为儿去相亲”。几年下来,从传统方式到现代网络,纵有亲朋牵线搭桥、父母冲锋陷阵,却至今没有配上型号。期间查有关资料,阅权威书籍,看社会现实,方知当今“婚恋困扰”非一家一户,尤其“80后”婚姻,堪称当代中国“第一难”,也是千家万户“第一愁”,几乎到了“有女,家家愁出嫁;有儿,户户难娶妻”的地步。中国婚恋,已经成为“中国婚灾”,是一场空前严重的“中国婚恋危机”。对比当年我们年轻的时候,谈婚论嫁,哪有现在这么“高代价”。为儿寻亲的实践,引发了我们老两口研究中国婚恋危机的热情,写作此书的工作由此开始。
美国有“金融危机”,中国有“婚恋危机”。美国的金融危机坑害了全世界,而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则说,中国的婚恋危机“会增加政治、社会甚至全球动荡”,两个危机,都影响世界。对于中国来说,婚恋危机,是比“经济危机”更危险的危机。为什么?因为金融危机是“钱”的危机,经济危机是“物”的危机,而婚恋危机则是“人”的危机。在以人为本的时代,“人危机”,是远比“钱危机”、“物危机”更危险、更可怕的危机。
目前,在人类社会的两大生产领域中,都出现了危机,一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以美国为代表,导致世界性经济危机;二是在人类自身再生产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婚恋危机。这个危机虽然也具有世界性,但是像中国式的“突发型”全面婚恋危机,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婚恋危机已经殃及男女老少和长远国运。人们惊呼,婚恋危机将使中国变成“空巢中国”、“银发中国”、“光棍中国”、“剩女中国”。不讲别的,就是未来10年那几千万没有女性资源婚配的光棍汉,这个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当今世界最大的“性饥民”群体,将会给中国、给世界带来什么后果?
中国现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中国的幸运;但是中国出现了婚恋危机,它已经给中国造成了损害和困扰,它将给中国带来灾难,是中国的长远忧患。我们讲抢险救灾,解决中国婚恋危机,就是一场特殊领域的抢险救灾。抢救中国婚恋,特别是救助“80后”,就是抢救中国的未来,抢救中国的“后独生子女”一代,使我们在独生子女之后依然有后代。
写作《中国婚恋危机》,旨在与全国的父母交流,与关心中国婚恋问题的人士交流,特别是与“80后”交流,以便为中国婚恋文化、婚恋战略、婚恋机制、婚恋政策、婚恋环境的创新和发展,为科学推进中国“婚恋大业”,实现“婚恋强国”,贡献一点力量。
本书是属于在婚恋问题上“家长论政”,如果触犯了哪个部门的利益,如果与哪种正统观念违背,如果与哪位主流专家的意见相左,如果哪个数据不准,如果哪个论断与事实不符,如果哪个观点偏颇,敬请批评指正。
相树华
中国婚恋状况篇三
1、1988年10月何新在香港《明报月刊》发表文章《当代中国政经危机与成因》,预言中国将发生**。此文震撼内外。
19**年,中国发生事变。
2、1988年何新在《中国金报》撰文称戈尔巴乔夫改革必定失败,苏联东欧帝国体系将解体。1990年6月12日,何新给国家当时最高领导同志(邓公)写信,预言苏联即将面临解体。
1991 年8月,苏联“819”政变发生,何新应某高层领导(丁关根同志)问询而写了一封信分析形势并报中央领导。何新认为此次苏联政变不会成功。并预言:此次政 变失败后苏联政局的崩盘趋势已难逆转,苏联体系将崩溃,叶利钦必将掌控实权,戈尔巴乔夫将仅成为象征性人物和下台。
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体制的彻底瓦解。
这年圣诞节之夜,叶利钦从戈尔巴乔夫手中接过了前苏联的最后一项权力——核按钮控制权。1991年12月25日18时40分许,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
3、1991年,何新在《对我国十年改革的反思》一文中指出:美国对华进行其意识形态和政治渗透的具体方法大略如下:
(1)培育一个代表美国及西方在华利益的代理集团——新买办阶层。
(2)美国以西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为工具,以现代艺术、美国文化和消费模式,作为催化媒介,诱导中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在中国培育迷信和崇拜美国的社会心理。
(3)在倡导“开放主义世界观念”的旗帜下,以“世界主义”观念,来否定以民族国家利益为本位的爱国主义观念。(即“普世价值”)
(4)试图彻底破坏中国人的民族国家观念,让中国人将来心安理得地接受国家分裂的事态,为此而作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的准备。
(5)以民主、人权为两大道义锁链,约束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手脚,削弱和解除中国国家制度的自卫机能。使这种自我防卫机制,丧失道义性的基础。
(6)美国及西方公开策动中国的少数民族分立运动、并伺机准备插手支持区域性的自立运动。
美国对华进行大规模意识形态攻心和政治渗透。它要求中国政治制度按照美国标准,实施美国模式的“民主化”,在经济上实施私有化、市场自由化,以此作为引导中国改革的三大目标。
回看我们的历史,私有化(下岗改制)、普世价值、西藏拉萨事件、台海问题、否定岳飞、李银河的所谓性革命,一一发生,难道是偶然的吗?
4、1991年11月,何新在《90年代世界战略斗争的焦点区域》文中预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东已很难再结聚为威胁美国及西方石油利益的战略性整体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动荡状态在这个地区仍将长期延续下去。但是从整体看,此地区已能够被美国和西方政治经济力量所主导和把握。因此,此地区在90年代以 后将不再世界战略斗争的焦点地区。
何新说:全球战略中心未来将东移,中国大陆及沿海边缘区域将是未来世界战略竞争的中心焦点,成为矛盾的敏感区和触发点——在中国大局维持稳定而无内乱发生的前提下——中国的边缘区域将事变不断。即:
朝鲜半岛、中南(印支)半岛、港台海区、南中国海区域以及环邻西藏、新疆的西部区域。这些区域目前蕴涵复杂经济、政治、主权领土争端和民族、宗教问题,因此随时都可能成为突发矛盾、冲突激化的国际争端区域。
此后,朝鲜问题、南海问题、台海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不断涌现。
何新还针对美国开始大规模向台湾销售武器,认为这是一种信号。
何新预言:李登辉掌控台湾局面后将搞台独,台、陆关系未来面临急剧裂变。
何新建议以中程导弹威慑台湾。
5、1997年3月(亚洲金融危机前夜),何新写报国务院领导《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研究报告,建议警惕金融行业出现危机,此后,中国明显地放慢 了关于人民币自由兑换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进度,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没有与国际金融市场直接接轨,所以不久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未能祸及于中国。
6、1997年3月,何新在《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中指出,实施分税制改革,建立中心与地方税收分流的新税收体制,使得地方政治与地方民营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事实上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为地方政府提供丰厚的税收(而多数国营经济均濒临亏损或破产)。
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官员以权力对私营经济的保护和支持,一部分官员借此获得个人经济收益。在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下,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干部阶层因而将发生分化:
(一)形成了地方官僚与地方财阀相结合的地方主义势力。
(二)出现为民营经济利益集团直接提供政治服务的买办官僚。
7、2001年3月,何新政协小组发言《论股市泡沫、统计失真与下岗问题》并致信朱某公,称被媒体大肆吹嘘的新经济是莫须有的神话。预言香港不久还会发生第二次金融危机。
2002年,香港股市恒生指数由年初的11397点下滑到9072点,前三季度累计下跌2325点,跌幅达20.4%。
8、在上文中,何新还认为:决定自由市场中竞争成败的根本因素,不是靠经济效益,而是靠累积资本的实力和规模。资本炒作决定商品价格,而不是竞争或市场需求决定价格。
9、在此文中,何新反对对国企私有化和让工人下岗失业的政策。他尖锐抨击:将工人驱赶下岗,使企业私有化,表面上似乎改善了企业效益;实际上是将国有(社会)资产廉价地赠送给私人(老板及管理者),同时把失业者抛向社会,制造了社会不稳定的祸乱之源。
2002年以后,改制下岗政策终于有所减缓和收敛,失业引起的社会不稳定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障问题开始得到高层的重视。
10、2003年2月20日,何新对伊拉克局势发表评论,预言美国攻击伊拉克根本不会有大型的、有意义地对抗性战争。伊拉克即将发生坍塌性的崩溃。萨达姆政权的 生存期限屈指可数。这种论点与当时央视评论等主流媒体的论调截然相反。
然而伊战迅速结束的结果惊人地验证了何新的该预言。
11、2003年3月,何新发表著名《论某公》文,历数某公执政时期改革政策之误,断论其种种私有化及盲目市场化之激进改革如王安石新政利近害远,竭译而渔,必 遗患后来。
如今,教育、医疗、房改等新三座大山压得国人透不过气,两极分化、贫富对峙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
12、在2001年出 版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序言中,何新预警:种种迹象明确显示,我们正处在爆发新的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的前夜。危机的焦点将集中在日元——美元——欧元的 汇率上。如果美元暴跌,一旦引致美元泡沫崩破(这个泡沫大得惊人),就必将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大灾变。何新还肯定地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突变已经具有不可 避免性。
13、2008年,何新发表《中国人该有过苦日子的精神准备》一文,预言:国内物价和社会就业问题,未来将极其严峻。发生企业 大倒闭、高失业,同时伴随高物价的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了。过去几年的国内经济的表面繁荣,奢靡挥霍,廉价货物充斥于超市的时代,就要结束。
这些话在当时仿 佛是“唱衰论”而受到讥笑。但现在对这一点,想必一切工薪阶层已有切肤之痛而感同身受。
14、2008年4月何新在提交中央高层的《人 民币升值是物价上涨全球通胀的原因之一》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引发恶性通胀》等文论中提出:人民币持续升值会吸引外汇热钱大规模流入,导致兑换人民币 过量发行流动性资本失控。同时人民币估价的一切国内商品普遍升值,也就势必带动中国商品对于世界其他货币和商品发生普遍的物价上涨。换句话说,伴随人民币 升值,自然意味着中国物价节节高涨。
由于中国也是世界消费品的主要出口国家,因此中国出口品的价格上涨必然拉动全球通胀。中国作为全球廉价商品供应商的时 代即将结束。
——如今伴随着人民币大幅升值发生的,正是中国与世界物价的不断上扬。、2008年6月,何新在《谈国际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中指出,弱美元、高油价,这是美国国家当前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其工具就是非政府跨国对冲投机基金。就是这些基金在石油期货市场兴风作浪导致油价飚升。
油 价上升是美国解决其庞大的国家负债的重要选择,这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是美国政府未来制订一切政策的定位点。
经过2008年下半年短暂下跌后,尽管 2009年全球石油需求始终呈负增长,油价仍然从2009年2月初的34美元/桶上升至超过90美元/桶。一直以来美联储实施近乎零利率的大放水政策,美 元汇率连年持续走低。
16、2010年夏季,何新发表博文《想到中国未来有时想哭》。2011年春,何新发表博文《2011年中看内外 大势》预言:预料国内物价,主要是民生用品物价在今年7月以后将会飞起来。
何新又针对当时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唱好美国经济以为即将复苏的论调,预言:这场 国际金融危机方兴未艾,仍远未结束。金融大海啸会在未来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以意想不到的形态突然发生。
何新还预言:10年之内,中国与世界必有非常之变!无内变则必临外战。
中华民族已再次迫近最危险的时候!
何新说:如不改弦易张,通盘检讨过去10年来改革方向的失误,未雨绸缪;则未来会如何——也许只有天知道„„„„
从此何新基本失语,很少发言。但是在2010——2011两年,何 新出版了《汇率风暴:中美金融战争揭秘》、《统治世界:神秘组织共济会揭秘》、《命运与思考》等著作。
在2011年于香港出版的《命运与思考》一书中,何新说:我不讲假话。但我并没有讲出所有的真话。
[附注:以上预言见何新有关著作:《新战略论》、《致中南海密札》、《论政治国家主义》以及《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何新看中国经济》等书中。]
--------------
1.预测到东欧、苏联剧变及对中国影响;
2.判读出 当今世界商品经济向资本经济过渡;
3.认为战略中心由中东转移到中国;
4.预言2008金融危机,其后通货膨胀时代,再之后的金融大海啸;
5.揭示出 隐蔽的共济会组织
我想这五点足以奠定何新先生的当代地位。
中国婚恋状况篇四
《中国班主任》序言读后感
方琴
《中国班主任》序言读后感
——相信自己,你能作茧自缚,就能破茧成蝶!
历史回顾
1月26日下午15:58分,李教授在原有的“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微信群基础上,又发起了“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项目研究群,并就招生人数及对象作了明确规定:“招生,不超过20名,仅面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中小学班主任”.这条信息一投放到群里,恰好被我第一时间看到了,我迅速打开文档浏览了招生规定,即刻怀着诚惶诚恐地试探心情私聊了李教授,向李教授提出了想入群的意愿,没想到李教授再次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我当时真是百感交集:对于一个屡次主动邀请任务,最后不了了之的我,李教授仍是这么包容和鼓励着我。这得需要多大的胸襟和涵养,才能做到这一点啊!
追溯入群一年多来的经历,曾经的过往如同影片一样,一一闪现在我的眼前……
2016年11月19日这一天,我视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际遇:我有幸加入了“乡村班主任研究群”,我的教育情怀终于找到了一块释放地。在这个群里,我幸遇了一群博大情怀的教育专家,得到了像李教授、林教授等教育专家的引领和鼓励,他们是良师更似益友;在这个群里,我结识了一群火一样热情的优秀伙伴,受到了像“小太阳”、冬梅等一线老师们的启示和影响,他们似故交更似亲朋;在这个群里,我见证了一群教师茁壮成长,感受到了教师还可以比作太阳的,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可以温暖自己……
在这样温馨的光泽照耀下,我尽情地施展教育才情,极力地营造教育乐园;我忘我地倾注教育情怀,任意地播撒教育的春天……于是孩子们因我而别具一格,我因孩子们而特立独行。一切变得预想的那么美好……
1、与孩子们而言:开展了“你好,寒假!”、“你好,暑假!”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开辟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组建了完善的班级管理模式;建立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班风……
2、与我个人而言:打开了眼界,增加了见识;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能力;坚定了意志,树立了信心;建立了家校合作通道,完善了家校合作机制;开辟了互联网+空中课堂……
每天我都在享受着教育的感动,我用手机不停地拍下每一个灵动的瞬间,于是一部手机内存不够了,我又增加到两部、三部,甚至四部还是不够用……我如数珍宝地在朋友们群里,分享着我和我的孩子们快乐和幸福……记得2017年11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会晤期间,与同寝室的刘茜老师分享我的手机里的图片时,她竟打趣道:“要是李教授看到你有这么多成功教育案例,肯定会盯着你把它们一一写出来的!”
其实我又何尝没有试着努力写下来呢?!我时常在夜深人静,端坐书桌前,或躺在床上时,一些独特的教育感受,总是让我有把它们写下来的冲动。可当我试图把这些灵动之光,幻化为缜密的学术文字,去群里与更多的伙伴分享时,我却感觉一筹莫展起来:我无法用既有的教育理论,来串联一个个鲜活的实例。我写出来文字的充其量只是就事论事,无数篇有头无尾的的“烂尾篇”,哀声短叹地躺在我的电脑桌面上,久而久之我失去了再写作的信心……
我变得越来越颓废起来:一方面是自身教育理论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又极其抵触教育理论的学习。我真的是在“作茧自缚”了!
其实我打心眼里是喜爱阅读的,但我却无法钟情深奥的教育论著。以往之所以能主动去翻看它们,不是撰写参赛教学论文需要引经据典驱使,就是完成校本培训册填写任务鞭策,有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功利。因为一见到让我脑洞大开的教育术语,我就头脑发涨无法静心去阅读。于是我想尝试在研究群里,借助邀约写作任务,从而迫使自己去主动阅读教育论著,还是未能得逞自己的企图,最终一次次失信爽约了!看着群里伙伴们的教育理论突飞猛进,我在群里更少发声了,有时甚至想从群里退出,可我太舍不得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了!因为在这里,我这个在学校同事眼中的“来自星星的另类”,总能寻找到沟通心灵的伙伴;因为在这里,我在工作中处于无法排遣的低迷期时,总能得到专家老师及伙伴们的慰藉;因为在这里,我教学中再大困难和问题,总能第一时间得到热情相助。这是一个集“学习、教育、研究、发展”于一身的教育者的成长摇篮!就是你想颓废自己,耳旁总会有个声音,在呵护提醒:“相信自己,你能作茧自缚,就能破茧成蝶!”
正是在这种警钟的警示下,我再次有了参与写作的勇气,请求加入“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项目研究群,参与第一期《中国班主任研究》研修。考量参与这次阅读活动的原动力,还是基于活动有李教授亲力亲为的引领。于是报完名后,我当即在网上下单订购了《中国班主任研究》。之后我就像期盼新生儿诞生一样,焦急地盼望着新书的到来,一场大雪导致所购新书至今未能送达手中……这期间,我对着群里伙伴分享的一张序言稿纸,盯着李教授提出的序言写作两个问题,听着“滴——滴——滴”群信息提醒声,看着群里的伙伴们如雪花般分享的读后感,我是如坐针毡、心急如焚。面对一张序言稿纸,和李教授提出的两个问题,我却只能无动于衷,真的是不知从何说起!每天只敢默默地充当着收割机:阅读着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品。我佩服伙伴们的学习力!我感赞伙伴们洞察力!我敬佩李教授的号召力!眼看第二期研究议题就要呈现了,我再也按捺不住了:没有书就依据群里伙伴分享的序言,结合研修两个问题,联系自身实际做个本色阅读!
一、阅读前期准备问题一
“我”作为发起人和这本书的编者,为什么会推荐首先阅读序言?(如果有后记,我还会推荐阅读后记。)
问题二
您自己以前的阅读,会有意识地读什么呢?也就是说,在别人的文字中,你准备读出什么?
阅读进行时
针对李教授的提出的第一个阅读问题:“我”作为发起人和这本书的编者,为什么会推荐首先阅读序言?(如果有后记,我还会推荐阅读后记。)为了从学术角度精准解读“序言”,我也我也像群里的其他伙伴一样,第一时间打开电脑请教了“度娘”,关于“序言”概念,群里伙伴也反复阐述了数遍,我不想在这里再做赘言。我只想透过比照序言的概念,了解李教授设置第一个问题的用意。通过序言的阅读提炼,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李教授推荐我们首先阅读序言,目的是让我们在阅读这本书之前,透过作者撰写的序言,对这本书有个通体大致了解:先了解其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初步感知此书的主要内容,明确全书重点、特点以及读者对象、简介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其致谢等。有了以上的整体认知结构,再进行整本书阅读,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做到有目的地阅读。在李教授的问题引领下阅读,我第一次感受到“序言”原来还是文本“卧虎藏龙”的地方,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是我几十年的阅读生涯里,未曾有过的收获,真的感佩李教授引领我们阅读的用心和智谋!
在第一个问题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问题二
您自己以前的阅读,会有意识地读什么呢?也就是说,在别人的文字中,你准备读出什么?
我想循着第一个问题答案,透过序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编者编写该书意图和适用范围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从班主任人数的“大众化”和研究的“小众化”类比表述,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中国班主任研究现状,同时也直抒胸臆地表明了自己的困惑:令人不解,也发人深思。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就此一蹶不振,一个“然而”让话锋急转直下,“无论是从实践变革、理论研究,还是从国际对话的视角看,这一领略都不应该被忽视,更不应该被轻视。”连贯句的表述,让人有拨去乌云重见天日之快感,预示着星星之火即将燎原之势头。紧接着“可贵的是”,读到让人有种窃喜的感觉,似乎即将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境。果真预料之中:之前的“小众化”也转变为“一批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有学术追求的中小学校长、班主任。”至此作者的写作意图彰显纸上:就是想引领“大众化”群体,一起来“来全心地和努力地投入研究之中”,同时从参与对象的列举中也揭示了该书的读者对象以及适用范围。
2、编者编写该书的有关编写过程和情况
文中就“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六次成功举办事例、以及“与此同时”各类教育期刊对本研究推动,国内外学者、研究员的投入,“不仅如此”,国外相关学者、研究人员参与对话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可贵”的研究“大众化”转变的欣喜,它告示了编者编写该书的有关编写过程和情况,预示了了中国班主任研究所取得成绩以及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不再局限于这种数字“大众化”,研究“小众化”的转变上,更在于“现有学术著作与学术期刊的出版格局中”,更在于“研究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的学术平台上。”
3、编者编写该书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文中三个“正是”排比句的运用,在为读者介绍了协助编写的人员的同时也透露出了作者编辑该书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紧随其后作者又通过四个“要……”排比句式的描述,表明了编者编辑该书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它也为我们中小学班主任的发展,量身打造了发展规划和指明了努力方向。尤其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背景下,对班主任与安静的设想,给人有种展望和奋起直追的意念。希望借助这本书,如我所望,为我带来专业引领,开拓出新的对话空间和发展趋势。
期待及早收到此书,与群里同伴淋漓畅读,尽情分享阅读感怀!
中国婚恋状况篇五
近年来,“闪婚”、“裸婚”等与婚姻相关的词已是屡见不鲜,可见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冲击下年轻人们的热情与冲动也表现在了婚姻上。这些与父辈们所持有的“马拉松”式的婚姻观念有很大的偏差。纵观各个时期恋爱婚姻观的主流的发展,不难发现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积累着量变。
女性在恋爱婚姻方面往往有着比男性更为细致的思维,暂且就从女性角度来分析古代至近代各个时期恋爱婚姻观的主流的发展。
一:古代恋爱婚姻观
(一)封建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给中国古代的婚姻爱情观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史记"外戚世家序》:“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它的意思是,夫妇之间的事是人类最重要的伦常。礼的作用,唯独在婚姻上要特别持慎重的态度。夫妻的爱情超过了一切。这种爱,君主不能从臣子那里得到,父亲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地位比君、父卑下的人呢?既然夫妻间相爱而结合,有的不能生子育女,能生子育女的人又不能白头到老。这岂不是命运作怪吗? 司马迁的这段话贯穿着两种思想:他既肯定夫妻间的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感情,不能用其他感情来代替;同时他又把夫妻能否生育和能否白头到老的问题看成是受神秘的命运支配。
一说到古代的恋爱婚姻,往往联想到的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封建的想法。而这句话所反映的便是古代有些父母以子女终身大事为代价,攀龙附凤、谋取钱财的现象。当然,这里所提及的婚姻的观念,说白了,就是物质化的婚姻,与恋爱很难搭上关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非烟传》中的步非烟,步非烟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曹性情耿直,粗犷且心思不细腻,与她的才貌双全形成了对比。步非烟的才情到了他那儿完全是对牛弹琴。尽管他对妻子宠爱有加,步非烟还是红杏出墙,直至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对于步非烟的行为,有人嗤之以鼻,但更多的人对此则是叹息步非烟的命运。可见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制度,终究有它突出的弊端。
封建婚姻关系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过于物质化的婚姻缺少情感的滋润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封建使得他们不得不烙上这样的印记。封建制度中的买卖婚姻、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等等的使得女性恋爱婚姻受到极大负面影响的现象在古代也是很常见的。
(二)自由恋爱
虽说古代恋爱婚姻观中封建思想占据着主流,但是也不乏有着自己主见敢于追求自由恋爱的人。对于那些敢于追求自由恋爱的人,我们都应该对他们的勇气所打动。
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追求自由恋爱的例子。《卫风·氓》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描述了自己的感情历程与深切体验。婚前她冲破礼法的束缚,用一颗炽热之心追求自己的真爱。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她的坦荡而又热烈的爱,与封建制度中禁锢着的苍白无力的“情感”有着根本的区别,也是古代自由恋爱中的一个典范。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的这个大背景下,人们所持有的固有观念便与自由恋爱相违背,也注定对爱情的追求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古代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的地位便是其中一个原因。《卫风·氓》中所展现的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便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也暗示了她婚姻上所经历的痛苦。“士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
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也表现了封建社会环境对人追求自己真实想法的阻碍。
这个封建的大背景对自由恋爱的思想会进行无形的抹杀。
(三)挣脱封建,追求自由恋爱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封建社会环境对自由恋爱会起到阻碍的效果,但有些文学作品也描写了追求自由恋爱,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达到圆满的故事,以此来表达作者内心对美好的追求,对封建制度的控诉。
一个家喻户晓的例子便是《梁祝化蝶》。祝英台男扮女装远去杭州求学,邂逅同是赴杭求学的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并撮土为香、义结金兰。祝英台爱上了梁山伯,但梁山伯不知她是女儿身,始终以兄弟之情相待。恰逢祝父催促英台回乡,英台便谎称家有九妹,愿替山伯做媒。待山伯去祝家提亲时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马文才。山伯忧郁成疾,不久去世了。在听到这个噩耗之后的英台在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并跃入坟中。两人化为蝴蝶,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个传为经典的故事可谓是百听不厌。一路曲曲折折但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挣脱了封建对自己的束缚,以蝴蝶这一美丽的姿态抹去了梁山伯忧郁成疾的遗憾,美好而圆满。二:近代恋爱婚姻观
(一)封建
到了近代,人们的思想开始逐渐开放起来,对女性的约束也开始减少,比如说裹小脚的传统渐渐被抛弃,但是封建思想长时间的主导地位不能一下子被全部抹去,也存在着一些残留。可以说,近代这个过渡时期中遭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女性还是不在少数的。
就拿我们在高中教科书中学习的《祝福》为例,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要求能生存下去就行,但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会所拒绝。祥林嫂也有享受到爱情的时候,在来到鲁镇前她有过一段婚姻,而后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但是,这样的一段经历使得她在这个封建思想仍有残余的社会中遭到了排斥,最后到了在祝福之夜里冻死在漫天大雪中的悲惨结局。
仍有封建思想残余的近代,追求自由的爱情却仍会面对很大的非议,这也是近代女性在恋爱婚姻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二)自由恋爱
自由恋爱正随着女性地位的逐渐上升而趋向于主流化。思想的解放正是一个潮流,而随着这个潮流,近代的女性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追求,并有了去追求的动力。
拿《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为例,翠翠是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且又纯洁美丽的少女。她是美丽的,这种“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从刚开始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到了两年后翠翠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当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明白了许多。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从开始的爱情萌芽到最后的坚持等待爱情,翠翠对爱情的追求有着像现代女性的主见和热情。这体现了近代女性恋爱婚姻观的逐渐解放。
三:现代恋爱婚姻观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曾经在封建意识还没浓厚之际,广大少男少女勇于追求爱情,追求真爱。《诗经》中一则则动人的缠绵的爱情故事牵动人心。再到封建越来越根深蒂固的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残害了多少女性的一生。幸而社会在进步,自从封建王朝被推翻,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后。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自由平等的机会。
(一)从“三从四德”到“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三从四德”成为了女性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增强。表现在婚姻关系上,就是男女婚姻角色的平权化发展。现代女性与男性一样,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平等的社会地位,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己被彻底颠覆。都市女性更是在家庭生活之外拥有一份独立的事业,拥有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独立的交际圈。家庭己不能把女性牢牢地束缚住了,女性不仅在事业地位上与男性平起平坐,在家庭生活中也取得平权化的地位。
(二)“从一而终”到“多元化”的爱情观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白头到老不仅是人们对他人和自己婚姻的美好祝愿,更是一种 婚姻价值观念。婚姻的恒定久远被人们和社会所褒扬着,“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贯穿
着每一个传统中国人婚姻生活的始终。尤其是对于女性,这种要求尤其深刻。但在现代社会,婚姻并不意味着白头偕老,而仅仅是人们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而己。对于不幸的婚姻,现代都市女性往往选择勇敢放弃,继续寻找下一段幸福,这在传统看来是不道德的,违反了“从一而终”这一中国女性传统妇德的重要原则。女性从传统家庭束缚中解脱出来勇敢的寻找自己 婚姻幸福,使婚姻的理念和方式相较于从前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现代都市女性的爱情 观念上,己经由“从一而终”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二)以物质为中心的爱情观
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传统女性虽然对于婚姻的态度限制在相夫教子上而没有选择的权利,但物质基础却是不能忽略的。这对物质上面的满足没有从传统女性自身追求和行为上体现,却转化为了长辈对这一物质方面的看重。另一方面,在社会底层生活的女性,为了物质可以出卖自身,却不要求婚姻的完整,也是促成一夫多妻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今天,现代社会的很多女性对待婚姻的态度是一切以物质为中心,金钱与爱情和婚姻的关系是金钱至上,爱情首先建立在物质的满足上。很多人都认为没有金钱去维持婚姻,再美丽的爱情之花也将枯萎,因为它失去了最基础的水分和养料。现代女人对婚姻的选择是不否认爱情至上的选择,但更肯定婚姻是数着米粒过日子的事实。从最初的氏族社会结交异性是为了繁衍后代,到今天冠以各种原因来达到异性结合的,在婚姻问题中的现代女性几乎都
很现实,金钱观念很强,物质条件在婚姻中的分量太重,金钱是凌驾于爱情之上,相当的女性看不起屋檐下世俗而亲切的平淡生活,灵魂深处涌起的是波涛汹涌的金钱欲望,盘算的是如何利用美貌与青春,利用婚姻作为女人的变身术,妄想着从无到有,从穷到富,从社会底层到上流社会„„只要有钱,就可以利用自身青春的资源,期待能迅速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社会纷繁复杂,物欲横流,很多年轻人受此影响,造就了变味的“金钱婚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在经历的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逐渐落伍僵化,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婚恋自由的要求。它已很难使两性之间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真挚的感情。爱情是一个民族充分发挥潜能的保证和体现,中国文化需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位的爱情观。需要一种能够保证两性共同感情基础的爱情。
(三)不变的“门当户对”和“婆媳关系”
“门当户对”这种传统的婚姻理念在至今仍然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并使许多相爱的 男女迫于家庭和现实条自古以来件的压力无缘相对。通往任何成功的道路都是崎岖不平的,婚姻之路也不例外。社会地位、财富以及名望,自古以来就是择偶考虑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关乎着两个人未来更好的发展,也关系到两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命脉。两个人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相同的价值观,在面对一些重要事情的时候才能做出相同的取舍,不至于引发大矛盾。
婆媳关系作为人与人关系中的一类问题始终备受关注,虽然在近几年这类问题己成为
老话题不再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青年女性在与人沟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婆媳关系、姑嫂关系还是与双方父母的关系,都是影响青年女性婚恋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她们步入婚姻生活最为担心的事情,很多人提及:“毕竟婚姻是两个家族的结合而不单单是两个互相喜欢的人的结合。”因此总的说来,爱情虽说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体验,但是当爱情走向婚姻时,有些当事人对待爱情与婚姻的理解和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浪漫无忧的恋爱生活转向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这本来就是一个理想向现实的过渡。因此有些年轻女性选择不婚,这正是对现实婚姻生活的一种排斥态度。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都市,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或是对现实困难的逃避。
纵观婚姻观的特征来看,每个时代的两性交往模式和婚姻模式,其背后总有一个价值与观念体系作为支撑。时代发展带来的文化观念转变引起了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婚姻观多为责任的确立,它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婚姻也变得简单许多,不用像以前那样考虑那么多的利害关系,不再强调责任,也不要求建立终生婚姻关系。现代社会婚姻变成了一种个人行为,婚姻成为一种男女双方的自主决定行为,婚姻开始偏向感情而不再是责任,它是双方自己的感情选择的结果。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不是几十年的变革就能完全覆盖的,中国传统文化己经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尤其是在婚姻观领域,都市女性既作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者,又是现代文化的传播者,其内心传统与表面开放的矛盾特点必定在体现在其婚姻观领域,呈现出在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