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四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篇一
1、让学生们知道学习有好多方法;
2、让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们知道学习中互帮互助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找到每个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分享方法很重要,关键还是要做到。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教法:
利用教材提到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采纳别人适合自己的优点,摒弃自己的缺点,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讲稿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分享方法:让每个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让每个学生在听完所有人的讲话后,找出自己应该改进的地方,并整理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
一、总结上一课时学生们的表现,对未提到的一些学习方法进行一下补充。
二、讲述集体的学习方法
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同学同学,之所以叫同学,是因为大家要共同学一起进步,大家互相帮着学。
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93~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感受数据蕴含的消息,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
3.感受统计活动的学习价值,培养乐于与同学合作的态度,激发对统计活动的兴趣,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并传播爱护牙齿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会有不同的方法调查和记录数据,并能把调查整理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解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师(出示儿歌):一起读一读,这只儿歌在说什么?
生:牙齿。
师(传播爱牙信息)牙齿是身体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好好爱护它,就会成为蛀牙?(出示ppt)
师(出示例题)看!这几个小朋友正在讨论蛀牙。
师:那你们有蛀牙么?
生:没有......,有......,有1颗......,有2颗......
师:如果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蛀牙情况,可以怎么做呢?
生(会回答:询问、调查、记录等等)
师:要知道大家的蛀牙情况,需要一个一个问清楚,然后再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揭示课题——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2、分组活动,交流共享
1.收集数据
师(分组活动)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生(小组合作)
师(巡视小组合作过程)
你们小组师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
指出用“正”的方法记录很方便。
2.整理数据
师(出示表格)同学们收集数据做的非常好,要想更清楚的看出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我们需要再把收集的数据分类整理,填写在表格里。
生(独立完成)
师:这两个表格分别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呢?
生:第一个表格按蛀牙颗数分的,第二个表格按有无蛀牙分的。
根据整理结果回答:
(1)小组同学中,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你还能想到什么?和同学交流。
小结: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3、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课程表,完成涂色,一个方块表示一节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从图中你知道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你知道“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么?同桌两人之间玩这个游戏,做20次,画“正”记录每次的结果。
和同桌的表格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两人的输赢次数刚好相反,平的次数相等)
3.想想做做第3题
课后完成
4、总结
教学板书: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没有正1颗正正2颗......3颗......4颗......
教学反思: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合作记录的过程,用多种方式记录,总结方法,体会活动中的一些发现,提高数学的兴趣。
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要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怎么办呢?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交流: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读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
如果学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用分步来做的,你们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过程吗?
对比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辨析:你同意那个算式?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及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1) 剩下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9
90-36=54(个) =54÷9
(2) 还要烤几次? =6(次)
54÷9=6(次)
解答正确吗?
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教学反思:
1、重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描述和分析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把“大拇哥”竖起来,送给每个值得我们为之点赞的人;
2、学会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3、学会拥有自信,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更好,多努力就会有进步;
4、知道“不能只说行,努力才能行”。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让每个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自信观”,不过分自卑,也不过分自大。踏踏实实,努力进步,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会的。
教法:
利用教材,相关课件即可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自信的名人实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引导
上世纪60年代,一个混血男孩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他的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来自美国的一个中产家庭。男孩长大后就读于夏威夷一家私立精英小学,因为肤色问题的困扰,他在班上少言寡语。每当老师提问时,他的双腿就开始不停颤抖,说话也变得吞吞吐吐。老师无奈地告诉男孩的母亲,这个孩子连自己都不相信,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了。
男孩的母亲并不认同老师的观点,她为男孩找了一份差事——课余时间在街区里挨家挨户订报纸。
在母亲的鼓励下,男孩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他敲开了邻居家的门,努力地与他们沟通,征订报纸出人意料的顺利,几个邻居都成了他忠实的订户。有了挣“第一桶金”的经历,男孩从此说话不再结巴了,他从一个街区走到另一个街区,自信地敲开一家又一家的大门,订单也与日俱增,他第一次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多年以后,男孩才知道,他童年时获得的“第一桶金”浸透了深深的母爱。原来,母亲早就安排好了,她自己出钱请邻居们订报纸,目的就是给儿子一份自信。成功的他握住母亲的手,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是童年那份宝贵的自信让他一步步地走下来,成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他就是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二、畅所欲言
让学生们讨论从奥巴马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组织小组讨论,并让每一小组选出代表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师总结
奥巴马不会因自己的肤色问题而变得自卑,相反,他十分自信,并且脚踏实地的努力,成就了今天人人尊敬的奥巴马。我们大家也是如此,凡事要有自信,并且要努力去做。没有自信,别人自然而然就会瞧不起你。有了自信,不实际去做也不行,别人就会认为你在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