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回乡偶书改写成 回乡偶书改写成故事实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乡偶书改写成 回乡偶书改写成故事篇一
我说不清究竟是不是满载了却又无法一一简单罗列的回忆,才会将对故乡的感情越积越深,才会有那样的歇斯底里,才会有一种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感情。我在车上一直想着陶姨——我以一种很巧的方式结识的陶姨。陶姨的娘家在人和,结婚后住在万发,并一直任教于万发机关小学,几年前才随姨夫一起搬家到兴隆,并任教于此。陶姨喜欢回忆万发的点点滴滴,喜欢回忆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她总说在她刚刚搬来兴隆的时候彻夜难眠,直到现在在她的心里,也还是故乡最好。我们互相笑着自嘲,小小的万发又穷又落后,到底凭什么让我们如此魂牵梦萦?到最后,只得以一句“乡愁”作结。陶姨说结的好。一句乡愁,不能名状,难于表达。
“现在,乡愁也许是一条平坦的公路,我们在这头,万发在那头。”余光中的诗句,我们真的“活学活用”了。
故乡的变化,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也许只有在这里成长了的人们才会一眼看出哪怕一点一滴的变化。上次回来,水泥路还在施工,道上铺满了湿湿的草帘子,这次的路早已叫飞奔的汽车满意;几处正在施工的建筑不知将用于什么;王二卖店什么时候鹤立鸡群地树起了二层小楼,虽然是那种钢材的楼,却也足以叫我万分惊讶。从客车上下来,我急急地向前走,迫不及待地去看了看我的母校——万发一中。
走进母校的大门,看到的景象与我所想象的完全大相径庭,操场上堆着木材,杂乱无章,几个人正在测量着什么。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学校要盖新的教学楼了。不得不承认,母校似乎更旧了,仿佛一位饱含沧桑的老人。宣传栏的里的`照片也已经退了颜色,可是我看见了熟悉的校歌歌词,于是心里又暖又涩。穿过熟悉的月亮门,我来到了第二列教室,刚刚下过雨的原因,甬路有些泥泞,我们曾经打羽毛球的那一小块乐土也已经面目全非。我特意来到了我的八年二班的门前驻足了片刻,这个班级,承载了太多我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甚至是让我的小小的梦想真正有了雏形的地方,窗玻璃上贴着的名单有一个竟是我在六年级时候哄逗过的幼儿园小朋友,我不禁感叹时光如流水。再往前走,就是我的九年一班了,我以为九年级应该开学了,但是我又失望了。站在离门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我想象老班或者是俊杰老师走出来的样子,想象着英语老师曾经的拿着录音机向我们走来,真的想象的那样真真切切,也许是太过熟悉的东西,不仅仅会镌刻在记忆里,还会镌刻在心里吧。沿着熟悉的甬路向南走,想去看学校的于老师的小火炕上坐坐,以前上学的时候,于老师待我们很好,我们经常去他的小屋,有一次竟有几个伙伴在他的小火炕上打闹起来,但是此时于老师不在,阿姨也不在,于是我只得走出校门,结束了我的母校之旅,尽管依依不舍,依旧不想离去。真是奇怪,我才发现我的笔调竟是有些凄凉的色彩,的确,这次母校之旅叫我昨晚兴奋不已,此时却笼上了不一样的感情基调,我并不是说像一位沧桑老人的母校叫我失望了,相反母校此时仿佛更能慈祥地接纳我。只是一句物是人非仿佛可以含纳所有的感情,没有什么,是比“物是人非”这几个字更加触动人心的了吧。只是真心的希望,随着不久以后即将盖起的新教学楼,到来的是母校的美好的未来。
走出校门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湿的。诚然人不该如此怀旧,我也并非是那样怀旧的人,只是有些眷恋仿佛无需理由,也会伴随人的一生。不知道应该如何为我此次的故乡之旅作结,只引用一句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乡偶书改写成 回乡偶书改写成故事篇二
时光飞逝,一转眼,五十六年就匆匆过去了。终于,处于杖朝之年的贺知章得到了皇帝的准许,弃官回乡了。贺知章得到了这个消息,就像回到童年一样激动,他不知多少次在睡梦中回到过自己的家乡,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贺知章准备好行装,踏上了回家的路。行程中,他又看到了几十年前从家到京城时走的那条小路,不禁老泪纵横。沿着这条古老的小石子路向前走去,不知走了几天几夜。
一天下午,贺知章突然看见前面出现了一个小村庄,几栋小茅草屋和大片翠绿的树林映入了他的眼帘。贺知章知道,这就是自己离别已久的家乡了,于是,他加快了脚步,走进了这个小村庄。一进村口,呈现在贺知章面前的是一棵高大的柳树。这棵树经过了五十多载,已经从小柳树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柳树。贺知章抚摸着这棵柳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他创作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吟诵完,贺知章回想起儿时和伙伴们在这棵树下玩耍时的情景,眼泪不禁再一次洒落在衣襟上。他环顾四周,看到了自己的家,那是一栋破旧的茅草屋,因为年久失修,屋顶的茅草已经被风卷走了很多层,房上的木头有些都腐烂了。贺知章又把目光转向家中后院,里面都长出了齐膝高的杂草,很久没有养过家畜、种过庄稼了。
贺知章长叹一声,向着茅草屋门前走去,正要敲门时,从茅草屋后面的树林中跑出了一群孩子。他们来到茅草屋前看到了贺知章,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蜂拥而至,在他身边叽叽喳喳地问这问那。
一个小女孩很天真地问:“老爷爷,我们这里很久都没有来过客人了,您是从哪里来的呀?”另一个小女孩接着说:“看爷爷您这身打扮,应该是从京城来的吧!”贺知章很耐心地听两个小女孩说完,答道:“对,我是从京城来到这里的……”话还没说完,一个小男孩就抢着说道:“哇,爷爷您还会本地方言!”贺知章点点头说:“我就是本地人,五十年前出去做官,辞官后回到此地来的。”一听这话,孩子们就来了兴致,围着贺知章问“您今年多大年纪了?”“您在做官时有什么有趣的事?”等等。
贺知章感到非常高兴,就像回到了童年一样。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说:“唉?我记得以前爷爷对我说过,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叫……贺、知、章,还说他做了大官。这个‘贺知章’是不是爷爷您啊?”
贺知章听了这话,微微一笑,说:“是的,就是我啊!”这个小男孩非常开心,说:“哇!您和我的爷爷是朋友关系啊!那您就到我家里来吧,我们全家肯定会热情款待您的!”贺知章非常感动,于是就跟着小男孩回了家。来到小男孩家里,全家人用最丰盛的晚餐款待贺知章,贺知章还见到了儿时最要好的朋友:小男孩的爷爷。
于是,在小男孩家里,八十有六的大诗人贺知章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著名的唐诗——《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