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外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优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国外青年的使命与担当篇一
关键词: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经验借鉴;启示
doi:10.16083/.1671-1580.2016.01.003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31-04
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核心价值观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应当注重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了加强社会成员对本国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感,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根据自身的国情形成了独有的教育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张价值中立、尊重个体自由选择的价值澄清理论在美国道德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崇。然而,价值中立的教育原则过度强调价值观形成中的个体性,忽视了社会文化的作用,导致严重的道德危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美国主张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在内的力量通过推行新品格教育,对青少年开展深刻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素养。作为美国道德教育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新教育模式,新品格教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功,有赖于它,美国道德教育水平上升迅速、效果显著。如今,新品格教育已经被公认为是最盛行且最有前瞻性的一种价值观教育模式,美国的新品格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社群化”的价值观教育形式
美国的新品格教育重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密切协助与配合,注重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教育责任,“社群化”的教育形式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家庭是主要的教育场所,承担大部分的责任。而新品格教育则颠覆传统,强调要培养出拥有良好品德的青少年,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必须通力合作。社会在支持学校的品格教育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社区通过经费资助、提供教育实践场地来支持品格教育的实行,帮助学校将品格教育、课程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信任和责任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很多专家学者、学术协会和教育机构都积极推进品格教育的发展,对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外显和内隐相结合的价值观教育方法
在美国,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并非采用直接灌输的传统方式,而是通过外显和内隐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加强青少年对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品格教育协会提倡,学校应在通识课程设置和隐性环境的营造中整合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环境,将价值观融入到专业的课程中和实践中。换而言之,美国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一种是贯穿在课程中的显性价值观教育,以通识教育的形式出现;另一种则是通过学校实践活动进行的隐性价值观教育,包括公民教育活动、爱国教育活动、社区服务等。在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通识课程内容与社会、人文、自然紧密联系,对青少年良好品格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学校显性课程的教学方式之外,美国高校也非常注重以实践为载体的隐性价值观教育,而政府对各种纪念堂、博物馆不遗余力的建设更是使实践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是国家级历史纪念地、为纪念战争而建立的纪念碑、纪念馆还有各种艺术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构成一种泛德育环境,反映出美国政府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为高校以实践为载体的隐性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生动的教材,潜移默化地加强青少年对本国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作为西方价值观发源地之一的英国,一直都十分重视本国的公民教育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英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始于2005年,伦敦地铁大爆炸事件发生后,政府高度重视国民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对于在英国接受教育但思想并未融入英国主流社会的少数族裔群体。于是英国政府在2002年提出的“公民教育”的基础上,确定了“英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计划。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和实践,英国在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秀经验。
(一)政府主导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
为了消除社会不良隔阂、达成社会思想共识,英国领导人一直不遗余力地强调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提倡价值观教育,英国教育部则据此坚持推行价值观教育。2006年英国高等教育事务官比尔・拉梅尔强调青少年应该接受英国传统价值观的教育,2007年推行的全国中小学教授英国传统价值观(言论自由、多元文化、尊重法治)教育计划,2013年教育部要求英格兰多所中小学学校加强英国价值观教育、向青少年宣扬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合理性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2014年“特洛伊木马”事件之后,英国教育大臣戈夫宣布将推行新的规定,要求英国学院和自由学校必须推广包括“守法、民主、平等、自由、尊重和包容不同信仰与宗教”的英国价值观,以避免伯明翰学校发生的穆斯林极端主义事件再次发生。同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公开表示对教育大臣戈夫推动英国价值观教育的支持,并在《每日邮报》以署名文章的形式表明态度,进一步将英国价值观具体内容阐释为“崇尚自由、包容他人、担当责任、遵守法治”。2015年,英国政府对加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态度越来越明确和强硬,1月底英国教育大臣尼基・摩根表态,树立英国核心价值观是英国教育的重中之重,应该把传播英国核心价值观这种政治教育,放在与数学、英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英国政府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且以国家领导人的演讲、工作
报告
向国民传播价值观,而且由于这些政治精英有着正面的社会形象和较高的社会声望,他们政治主张中所渗透的核心价值观,往往更加容易被国民所接受和认同。(二)非政府组织、宗教团体以及大众传媒发挥教育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和渗透,非政府组织力量日益强大,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具有形式灵活多元、与社会联系紧密的特点,已经成为推动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支柱,甚至成为某些领域价值观的倡导者和捍卫者。英国的非政府组织数量多,包括社区民间组织和慈善组织,这些组织以慈善为宗旨,强调社会公益,为社区带来了很多方面的服务。它们自身的自愿精神、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在民众之间传播,在不同领域践行着“博爱、责任、包容”等价值观念,会逐渐内化为民众内心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形成,对宣传和践行英国核心价值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世界上宗教传统最多元化的国家之一的英国,宗教团体在其价值观教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宗教教义是西方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宗教团体已成为帮助公民形成和谐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英国的大学教育中的宗教色彩相对浓厚,开设的宗教课程积极地弘扬真理、诚实、包容等价值观,宗教团体也通过组织活动不断潜移默化地推动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感召。
大众传媒强大的文化传递影响力,使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常用方式。因此,欧美国家十分善用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公民认同和践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英国也不例外,大众媒体作为承载国家精神文化的载体,不仅反映着英国的意识形态和特有的价值观,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民众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使其养成价值观所倡导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是英国核心价值观的维护者。正如制作精良、质量上乘的英剧,通过电视、书籍报刊以及网络等大众媒体,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对自由的尊重和良好的修养等优秀品质传播给公民。除了对英国主流价值观的具象化展示,英剧还通过科幻的外壳映射种种现实问题,引发国民对人性和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在思考中提高价值判断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论如何,英国的文化影视产业是资本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一种载体,在某种意义中,反应出英国核心价值观的取向,也在潜移默化中激活国民的理解和认同。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国家,主要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在多种族社会中培育和践行共同价值观,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推行共同价值观所带来的精神动力作用。1991年,新加坡政府正式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所倡导的是一种国家、社会、民族、个人间的和谐,这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精神导向在某种程度上十分相似。
(一)以家庭为切入点的感化引导方法
新加坡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共同价值观中的作用,因为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全面性、长期性和潜移默化性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新加坡两任总理都强调过要通过家庭教育向青少年传递共同价值观。在新加坡,社区发展部、青年及体育部联合成立了家庭教育民众委员会,委员会为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咨询与建议,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共同价值观。该委员会还推行了学校家庭教育计划,简称sfe计划,通过向家长开设课程对家长进行培训以及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对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起到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潜移默化地推行共同价值观的教育。
(二)以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传授方法
新加坡领导人认为,想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观,防止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弘扬东方价值观,必须从学校抓起,而且要常抓不懈,才能见效。在新加坡,学校开展共同价值观教育从两个方面推进:
1.开设道德教育课程并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新加坡在推行共同价值观的过程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颁布了详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小学到大学直至走向社会,针对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灌输不同的内容,注重逐步向深层次推进,遵循了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除了通过基本的道德教育课程来进行价值观教育之外,还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潜移默化地培育青少年的共同价值观。
2.开展丰富的课外辅导活动
除了开设道德教育课程和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外,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教育也注重课外活动,致力于做到知行合一。为了有效推动共同价值观,新加坡学校普遍开展了五项辅导活动,这些课外辅导活动对于青少年在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如关怀与分享活动、清洁环境活动、尊老敬贤活动、慈善捐赠活动等等,使青少年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共同价值观方面做到知行合一。
(三)以社会风气为导向的感染熏陶方法
1.开展全国运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新加坡运用政府的影响力每年都会发起礼貌运动以及类似道德教育运动,以运动的形式为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社会风气的营造对青少年进行共同价值观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这种通过环境的感染熏陶的间接方式,使共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被青少年接受和认可,为青少年进一步贯彻践行共同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共同价值观的传递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共同价值观推行的一种导向,新加坡建国数十年重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把文化作为推行共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2000年政府《文艺复兴城市
报告
》提出将新加坡建设成世界级文化城市,并加大拨款力度,鼓励和支持举办各种文化创意活动,充分调动和扩大国民参与文化创意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面,向国民乃至世界传递新加坡的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取向,也为推行共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氛围。(四)以法治为保障的约束管制方法
新加坡注重法治建设,以法促德,发挥对共同价值观建设的保障作用。共同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否能被贯彻践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性。因此,新加坡认为,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和传播,必须有相应的法治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通过立法、制度和执法来强制人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而文明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首先,新加坡体现共同价值观精神的法律深入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国家的政治体制到公共秩序、从民族宗教到商业活动、从城市管理到公民个人生活乃至于国民的言谈举止和衣食住行都有法可依。其次,新加坡关于共同价值观的法律不仅繁多而详细,而且对于违背价值观精神的行为和习惯,惩罚力度强。正因为有完善的法律惩戒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新加坡一直都是全球最干净的城市之一。由此可见,新加坡政府把很多原本属于道德范畴的行为制度化和法制化,对国民的道德教育和共同价值观建设方面都收到显著的成效。 四、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国家推行价值观教育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出,虽然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对国民推行的价值观教育的模式、路径甚至于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但仍然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值得我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参考和借鉴。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领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进行价值观教育
美、英、新加坡三个国家的政府都高度重视本国的核心价值观的宣扬,并且发挥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去落实国民的价值观教育。与此同时,在这些国家中,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并非只是政府或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依靠凝聚多方主体的合力,才可以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最大成效。新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党和政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明确地、周密地谋划,充分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力量,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拓展多样化的价值观教育途径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多种途径中。通过课堂教学向青少年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所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理解,还要通过社区服务、参观爱国教育基地、慈善捐赠活动等多种活动方式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最后还要开辟网络教育的新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更快地传递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信息,进行交流、沟通和学习,在新的平台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遵循个体道德发展规律,实现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连贯性
我国在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制定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等各个阶段不同的教育任务与目标,保持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连贯性,从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逐步推进,在保证青少年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接受教育的同时,也避免道德意识的混乱,实现核心价值观的阶段性教育和连贯性教育。
(四)积极营造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社会各个单元、各种组织、各种机构的共同责任,也只有将整个价值观教育活动置于具体的文化环境之中才能培育出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适应的人才。我国在加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呼吁全社会成员共同行动,携手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在积极、正确的价值观精神导向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彰显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国外青年的使命与担当篇二
〔摘要〕政党社会工作是体现现代政党功能的有效载体。国外政党社会工作的经验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以民意调查为首要环节,以基层党组织为实施主体,以城乡社区为主要阵地,以群众社团为外围组织。其启示主要是:应用现代技术,实现党的社会工作信息化;建立体制机制,实现党的社会工作日常化;重视青年力量,实现党的社会工作年轻化;重视能力培训,实现党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扩大社会基础,增强党的社会工作的开放性。
〔关键词〕国外政党,社会工作,信息化,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2-0057-04
政党从本质上说是为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意志和利益诉求而追求执政地位的政治组织。它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利益表达功能,二是利益综合功能。纵观国外政党的政治实践,可以看出政党社会工作正是体现现代政党这两大基本功能的有效载体。总结国外政党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启示,对我党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巩固执政地位,现代政党越来越需要加强社会工作。
(一)现代社会的阶级分野日趋模糊。保持与群众的联系是实现政党功能的基本条件,也是执政党获得执政合法性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凝聚力强大的大群体逐渐为众多的小群体所取代,社会的阶级分野已不像过去那样明显,而是变得越来越模糊,党派认同也逐渐弱化。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政党都是在政治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和活动的,政党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地被比作商家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内阁制国家,还是在总统制国家,大多数政党都是围绕选举这一中轴而运行的。政党为了赢得大选,必须加强与民众的联系。正因为如此,许多政党宣布自己为“全民党”,并专门设立了从事民众工作的地方组织,以保持政党与民众之间经常化、制度化的联系。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后,要使自己保持足够的合法性,得到民众的认可和继续支持,也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党的社会工作机制,通过党的社会工作较好地体现执政党与民众之间的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这既能保证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又能使民意得到顺畅的表达。
(二)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中间化趋势明显。伴随着现代社会阶级分野日益模糊的现实,不同政党的意识形态也不再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和吸收,体现出明显的宽容性。这实质上就是要求各个国家的政党对意识形态采取更加实用的态度,走意识形态中间化的道路。意识形态中间化原则上在多党制国家既能够防止或减轻政党轮流执政时引起的动荡,也能够延续政党执政以及政党本身的生命力。在“一党独大”并长期执政的国家,意识形态中间化也能够把党执政的根基建立在广泛的社会阶层基础上。但是,意识形态中间化也使执政党凭借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来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力量降低,不能像过去那样使本阶级的群众义无反顾地支持你。因此,执政党为了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就需要通过党的日常社会工作向社会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如欧洲一些国家的社会党将过去由党员干部召集选民集会的方式,改为自己深入集市、酒吧、娱乐场所等人群集中的地方,直面群众,体察民情,宣传党的主张。日本自民党为了加强与选民的联系,要求党的国会议员在社区培育自己的地盘。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国会议员,在每周一次的选民接待日时,须佩戴党徽,细心处理居民提出的包括协助申请营业执照,豁免交纳罚款、消灭邻里蚊子等等各种要求。
(三)现代社会群众社团逐渐壮大。公民社会是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共同体,其中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甚至可以说,结社对于公民社会的重要性不亚于选举对于民主的意义。在西方城市社区,一般都有很多种非政府社团组织,如教师有教师工会,环保人士有环保组织,残疾人有残疾人组织等等。社区内的选民至少属于这些非政府社团组织中的一个,有的还是几个社团组织的成员。这些社团组织有自己的利益倾向,它们与政党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平等关系多于一方对另一方的领导和服从关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党通过党的社会工作加强同群众社团的联系,对政党上台执政或保持执政地位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民主党就规定,基层选区主席要“熟悉基层选区的分界线、经济状况以及它的企业、学校和商业机构”,“参加家长教师协会和其他公民组织”。
(一)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政党的运作逐渐向媒体化方向发展,媒体成为政党进行政治推销必不可少的工具。各国政党特别是西方政党变以往被动应付新闻媒体的局面为主动加强与媒体的联系,日益重视通过大众传媒塑造政党形象,宣扬本党主张,并利用大众传媒充当选举工具,以提高政党候选人的社会声望。利用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党的宣传阵地,注重利用媒体塑造党的领导人形象已经成为政党获得选举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政党往往选择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的人作为政党领袖,然后通过媒体精心设计领袖形象来传递政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理念,进行政治宣传,赢得大众的政治支持”〔1〕(p240)。政党运作的媒体化倾向,甚至使党的基层组织和普通党员在选举中的作用不断弱化。
(二)以民意调查为首要环节。西方某些政党在处理与民众关系方面有一些好的制度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利用民意调查来掌握社情民意。各种民调机构或许会有一定的派别倾向,但其调查的数据往往都会有一定的真实性,是一种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严肃的民意调查结果不仅会影响政党的政治战略、政策和纲领,而且影响选民的投票选择。1984年,英国工党建立了一个专门负责民意调查的委员会,一方面以各选民群体为调查对象,了解选民态度的整体变化,另一方面对特定选民的态度进行研究,以便更深入地连接选民,把握选民精神情绪的发展脉搏,从中分析提炼,为工党的战略决策提供思想支持。另外,为了掌握民意,还有不少政党建立了自己的思想库。思想库除了直接提供思想、思路、政策、方案等知识和信息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作为政党与社会或民众沟通的桥梁。
(三)以基层党组织为实施主体。民众工作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体制来加以实施。依靠基层党组织广泛地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扩大党的影响,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是国外政党的一个最普遍做法。如日本共产党党章规定,在每个车间、学校、一定的地区,只要有3名以上的党员就可以组成一个党支部,党员的活动、组织和党的生活要以支部为单位来进行;埃及民族民主党规定,下级党组织每月要向上级党组织作书面汇报并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之一就是研究与群众利益有关的问题,并做好相关工作;古巴共产党党员分为基层、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基层为支部,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具体事务,在群众中开展了许多活动。政党通过基层党组织的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把政党及其候选人的意图向民众有效传达;另一方面还可以把民众的利益要求及时有效地收集起来加以综合、转换,使政党及其候选人把握选举动态和人民的所思所想。具体做法:一是通过强化党内组织和纪律约束,动员本党党员在重大的政治活动中全力支持本党;二是通过建立和利用本党的后援支持组织如竞选服务班子、选举后援会、正式的政党外围组织(如工会、农民协会)进行广泛深入的动员;三是以政治精英个人为中心,广泛加强同选民的个人联系,巩固政党特别是政治家个人的民众基础。
(四)以城乡社区为主要阵地。党的社会工作只有进入民众日常生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外政党社会工作的经验表明,社区是开展政党社会工作的基本空间。在英国,工党和保守党在全国各社区都设有区委员会(政党的基层组织),并通过区委员会设立俱乐部,提供书报阅览、电视欣赏或其他娱乐设备欢迎社区群众参加。基层党的社会工作就是在像这样的社交活动中进行的,美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作为政党基层组织的投票区委员会深信,只有在社区把一切社会服务工作做好,社区选民才会投该政党的票。把城乡社区作为党的社会工作的主要阵地,原因有三:一是大多数外国政党的竞选活动都是自下而上的,涉及国家权力的选举都是从基层社区开始的,选区和社区密切联系在一起;二是政党的大多数社会工作是通过基层组织来展开的,而政党基层组织尽管也有部分设置在企业、学校,但大多数政党都是以社区为基层依托的,即使是企业、学校中党的基层组织也是以社区为基础的;三是社区是政党与选民相互沟通的最便利途径,成本最低,也最容易展开。因此,尽管大众传媒、互联网等越来越成为外国政党竞选中的重要武器,但是党的社会工作还是以社区为基础阵地。
(五)以群众社团为外围组织。西方社会的群众社团基本都是建立在自发秩序基础上的。正如埃莉诺所说的那样,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面前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2〕(p51)。群众社团,包括较大型的群众组织和较小型的民间社团,是政党开展社会工作必须依托的社会力量,也是重要的工作路径和组织环节。不少政党把这些民间社团称为自己的“外围组织”,注重与其互动,运用群众社团,扩大政党社会工作的影响。如英、法、德、瑞典等国的社会党(包括一些绿党),不仅注意加强其外围团体如工会、妇女组织、青年组织的联系,而且还通过党的社会工作致力于扩大同各种社会团体的联系。有些西方政党甚至吸收群众团体为团体党员,如英国工党的大部分党员都来自作为团体会员的工会。这些群众社团的活动,延伸了党的社会工作的作用,有利于政党真实地了解和反映民意。共产党方面,朝鲜、越南、老挝、古巴、日本、法国、葡萄牙乃至美国的共产党也都有自己下层的青年团等群众组织,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这些群众组织数量多、成员多、覆盖面广,且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部分党的社会工作。
世界各国政党社会工作在指导思想、工作对象、方法手段、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创新变化和改进发展,对我党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应用现代技术,实现党的社会工作信息化。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引发和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等因其具有便捷性、多元性、层次感、多角度的特点,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现代技术形式对群众开展社会工作已成为现代政党普遍采用的方式。同样,我党开展社会工作,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我党的各级领导人要定期在网上与群众对话,加强与群众沟通,引领群众、动员群众,实现虚拟社会向实体社会的正向扩散;要及时了解舆情,畅通民意诉求,认真对待和处理好网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二)建立体制机制,实现党的社会工作日常化。要始终保持党同群众的联系仅仅利用现代技术传递信息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整套的体制机制,以确保党的社会工作进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否则难以取得真正的效果。一方面,要提高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和制度水平,自觉加强党的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特别是区、县党组织要积极对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探索予以总结、交流,在充分论证、反复探讨的前提下,使其落实为各项制度规范,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整合党的社会工作资源,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在党的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深化”、“细化”上下工夫,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制度建设的后续措施和配套措施,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完善制度规范,使各项制度相互联动,形成严密的有机体系。
(三)重视青年力量,实现党的社会工作年轻化。青年时期是人生创新能力充分显示的高峰期、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但同时,青年时期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特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把对青年的社会工作放到一个突出位置,是现代政党的共性所在。同样,我们在这方面必须予以重视。加强对青年的社会工作,一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创造环境,搭建舞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二要维护好青年的权益,满足青年在学习、生活、就业、文化娱乐等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特别要切实帮助困难青年群体解决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三要使更多的青年人来参与党的社会工作,促进党的社会工作者年轻化,进一步推进以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为重点的青少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青年在奉献社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重视能力培训,实现党的社会工作专业化。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对此,大多数国外政党都加强了对政党干部,特别是党的基层工作者的培养和训练。专业化,是对新形势下提高党的社会工作能力水平的新要求,也是党的社会工作发展方向之一。就我国而言,加强能力培训,实现党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既要着力提高现有党的社会工作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解读、分析能力,使其能用喜闻乐见的语言为广大群众解疑释惑,又要通过内选、外调、下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引进一批新人以充实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另外,还要根据目前党的社会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在待遇方面偏低的现象,提高其物质待遇,增强党的社会工作的吸引力。
(五)扩大社会基础,增强党的社会工作的开放性。西方政党执政模式是以竞选和组阁为中心的,竞选获胜是政党执政的唯一途径。而要赢得选举,就必须发挥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争取尽可能多的群众支持。因此,国外不少政党都在努力增强党的社会工作的开放性以扩大党员队伍和社会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机制的调整,引发了利益格局的变化。党如何同化和吸收新生社会利益主体,加强党与他们的密切联系,是党的社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只有增强开放性、包容性,才能得到广泛认同,才能把新生社会主体化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这就要求党和政府一方面要创造各种条件使各阶层沟通、协商和妥协,同时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在市场失效的环节和场合显示政府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民主制度的建立,创建各种沟通渠道,使各阶层的意见得到通畅表达,以减少不同阶层的摩擦和碰撞。
参考文献:
〔1〕周敬青.中外执政党制度建设论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陈旭东,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3〕施凯.党的社会工作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