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汇报五篇(实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乡村旅游汇报篇一
一是开展廉洁文化进村(社区、企业)活动。举办廉政灯谜展猜谜会;举办2012年春节“三下乡”便民服务活动。
二是开展反腐倡廉电视教育片活动。在周一干部例会上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学习相关的反腐倡廉电视宣传片,利用教育平台和有线电视提高领导干部及家庭成员反腐倡廉意识。
三是播放反腐倡廉公益广告。利用我镇文化广场上的led显示屏24小时播放反腐倡廉公益广告,在全镇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反腐倡廉的氛围。
四是组织慰问党内廉政建设监督员。通过慰问廉政建设监督员来激发各个监督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履行好自己的权利。
五是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学习和宣传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的若干规定。结合案例,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党风党纪教育。
六是给全镇机关干部和村委干部发送一条反腐倡廉短信。将反腐倡廉内涵具体化、形象化,选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廉政格言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每个党员干部,随时警醒自己。
七是召开一个报告会。以“廉洁奉公、执政为民”主题,每年召开党员领导干部开廉洁自律报告会,邀请相关市领导作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报告,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撰写心得体会。
八是举办一场《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实行)》知识竞赛。通过竞赛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热情,保持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纪律检查委员会
2012年1月12日
乡村旅游汇报篇二
西滨镇2011年旅游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到西滨镇检查指导工作,关心帮助我镇的发展。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县“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和“理念、商机、旅游、品位”的具体要求,把握“品牌、建设、宣传、服务”四项重点,努力挖掘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潜力,狠抓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下面,我将西滨镇的旅游现状和今后的打算汇报如下:
一、西滨镇旅游现状
(一)旅游交通便捷
西滨镇位于尤溪县的边陲东部,原称西洋,人口2.5万左右,面积248平方公里,距316国道仅8公里,上行60公里直达南平市,下行118公里抵省会福州,304省道从镇境中穿过,到达尤溪县城48公里。京福高速尤溪互通口设立在镇内大排自然村,相距集镇只要18公里。便利的交通环境,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良好的集散、运送、疏导旅游者的能力。
(二)旅游资源丰富
1.自然旅游资源丰厚。我镇三连村双峡溪,附属于省级森林公园枕头山的北坡,拥有怪石清泉,激流飞瀑、神奇天象、古树名木、珍禽异兽深藏其中,使人流连忘返,是健身、避暑、旅游、探奇揽胜与森林沐浴的理想宝地。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春天,繁花似锦、百草如茵,到处生机盎然;炎夏,青山滴翠、浓荫蔽日,1
使人倍感凉爽;秋日,层林尽染、红果累累,令人回味无穷;寒冬,凉气习习、溪水淙淙、绿意依稀,却有一番清而不寒的南国景象。现已成为全县中小学生野外活动的实践基地。
2.人文旅游资源丰裕。我镇的厚丰村玉井坊,是福建省一处至今保存完好且高雅古典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是清乾隆贡生郑孔时,建于(1764—1856)清乾隆末至嘉庆中期,历时10多年才建成。占地面积达44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8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由一座正厝、一座扶厝、二壁舍、二厢房等组成,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其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做工讲究,功能齐全,是集闽南、客家、江西建筑风格为一体又极富个性的典型闽中乡土传统古民居。1999年,当地村民自发组建郑氏大厝——玉井坊保护理事会,聚资修缮。2001年,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镇除了玉井坊外,现尚存拥口村的徐家大院、乐洋村的三重厝等古建筑,华兰村的象山堂庙和七里村革命老区。
(三)基础设施齐全
餐饮、住宿、娱乐、电力、通讯、等设施齐全。西滨镇大小餐馆、旅社、娱乐场所星罗棋布;水力资源丰富,全镇现有大小水电站16座,装机容量8195千瓦;全镇21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和户户通道路硬化和亮化工程;集镇道路增设了绿化花坛和卫生垃圾桶,绿化和美化了旅游环境;饮水工程日趋完善,95%的村的村民都饮用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满足居民和工业用水。邮电通讯、电视设施完善,电视、移动通讯信号、电脑网络覆盖全镇每个村。齐全的基础设施,营造了宽松、和谐的优越的旅游环境。
西滨镇的旅游虽然拥有如此优越的条件,但是仍然存在着问题: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由于受财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镇旅游资源开发投入资金少,景点中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严重滞后,还处于初步开发和基本未开发状态。二是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场化经营程度低,品牌形象不够突出,带动效应不够明显。三是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群众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
西滨镇旅游要有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按照“理念、商机、旅游、品位”的具体要求,把握“品牌、建设、宣传、服务”四项重点,自觉融入到县旅游发展氛围。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思路,突出重点,认真抓好基础设施
我镇就把旅游资源开发纳入“生态立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抓旅游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把加大以三连村双峡溪的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作为近期旅游开发的重点。我镇旅游开发起步晚,要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难度大,把发展旅游与促进就业相结合,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加快打造旅游精品的开发力度。
(二)建设投入逐步加大,重点突出品牌创建
景区建设是发展旅游的重头戏,只有扎实抓好景区景点建设,才能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对西滨枕头山景区(双峡溪)的开发、郑氏大厝和徐家大院古民居旅游潜力的挖掘,来延伸西滨镇旅游产业链。一是枕头山——双峡溪景区开发,二是郑氏大厝——玉井坊的保护,三是库区钓鱼休闲游,蔬果采摘体验游。
以休闲、体验、娱乐为西滨镇旅游三大主题,重点围绕保护文化旅游资源,提炼旅游形象,挖掘旅游潜力,打造驰名品牌,以“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模式,设计精品路线,把西滨镇的旅游塑成一个整体产品。通过对双峡溪景区和玉井坊的不断包装、整合与完善,让西滨镇旅游纳入“品朱子文化、看生态山水、赏千年古厝、观特色农业、尝农家土菜”尤溪旅游主题,加快我镇旅游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品位。
(三)着眼乡村旅游,全力提升特色乡村旅游品质
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乡村自然山水、特色农业、古民居等优势,以“游”为龙头、以“乡”为基础、以“农”为根本,以“乐”目标,坚持以旅兴农,加速特色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切实加大对现有农家乐的指导,不断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田园文化、休闲度假文化和特色餐饮文化等乡村特色旅游文化,打造乡村主题文化品牌。加强旅游景区景点软硬设施建设,适时推出集生态观光、赏花、采果、垂钓、健身、美食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极大地吸引游客来得开心,去得舒心。
以双峡溪自然风景和玉井坊人文景观成乡村旅游的龙头,打造以塘边垂钓、瓜果采摘、田园风光、花卉苗木等为代表的乡村生态休闲游;规划农耕文化园、竹海人家、绿色农庄等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发展徒步、露营等为代表的乡村体育休闲旅游;形成摄影、写生、影视拍摄等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创作专项旅游。
(四)加大旅游宣传,实施规范管理
进一步收集整理景区景点宣传资料,借助现有宣传平台,加大我镇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增强旅游景区景点的知名度,凝聚人气,吸引客源。切实搞好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经营和服务升级,加强公共服务和安全设施建设,促进农家乐评星升级,不断满足游客的需求,从而推动我镇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捆绑宣传,提高旅游知名度。利用兄弟乡镇已成熟的旅游景点,如洋中镇枕头山景区和联合乡的梯田,加大整合力度,打造亮点,连点成线,进行捆绑宣传,实现不同景点的共融互补和联动发展,使西滨镇的旅游景点成为县精品旅游线路的重点景点。可以形成联合梯田—厚丰玉井坊—三连双峡溪—洋中枕头山——桂峰古名居旅游路线。
(五)挖掘民俗艺术,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以挖掘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弘扬地方文化特色为抓手,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与发展旅游形成有机融合。一年以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办了迎新春舞龙踩街活动,重阳节文艺晚会等节庆活动,丰富扩展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展示和提升了旅游的良好形象,凸现和展示了西滨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围绕县“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发展战略,创新思维,强化举措,坚定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和信心,推动西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乡村旅游汇报篇三
西滨镇创先争优活动总结
西滨镇位于尤溪河下游,东临闽江,北接南平,是国家重点工程水口水电站库区搬迁复建重点镇。全镇辖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7702户25037人,1个总支部,39个党支部,1324名党员,库区淹没10个村(居),共有移民7817人。全镇土地248平方公里,耕地2.04万亩,森林28.3万亩。自全县实施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会以来,西滨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生态立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战略目标,充分借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精心设计载体、丰富活动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在全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基层党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重点,巩固提升基层组织建设。
(一)延伸“168”机制,推广“168”党建工作点评制。在全镇21个村延伸“168”全覆盖,以新农村建设精品村、库区小康村过溪村试点先行、示范引导、向全镇辐射,分别在下墩、雍口、三连等村进行推广,同步向规上非公企业三联纸业和镇直机关事业单位、尤四中、卫生院等拓展延伸,促进企业和单位提质增速、跨越发展。以西洋、七里村为试点,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创先争优深化活动,开展“168”党建工作推动村级新农村建设的评议、测评、点评,提出强化工作、助力发展的思路和建议,为村级加快发展鼓劲、助威、明路,以
(三)完善村级活动场所,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活力。加强新建、改造的协调、指导、督促、帮扶等全程跟踪服务。目前乐洋、彩洋新村部大楼落户集镇、华兰新村部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党委、政府积极呼吁和争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后续扶持政策,力争年底边远、贫困村科竹、后坪村部迁建落成集镇并迁入办公。各村全面建立并发挥村级党员服务站,不断强化党员服务中心(站、点)服务群众的功能,为党员群众提供真切、有形的服务,使其成为党组织联系党员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党员的温馨家园,成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展示先进形象的重要窗口,成为党组织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共建的平台。
二、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宗旨,加强改进党员教育管理。一是规范抓好党员发展工作。一严格发展新党员。每年对入党积极分子举办建党对象理论培训班,并且举行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强化党的信息教育和大局意识。同时,严格把建党对象计生、综治等审核把关前臵到列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支部全体党员投票,好中择优,把好入口门槛,从严规范发展党员程序,把发展党员从量的控制转为质的提升,努力把品行较高致富服务带动能力较强的青壮年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今年共吸收新党员34个,其中:女党员7个,在年龄、知识、专业、素质上都较上年有新的提高。二注重抓好党员党纪教育。适时开展不合格党员评议工作和转发省委组织部《关于违纪党员典型案件的通知》,督促指导各支部认真学习对照整改,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二是抓好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创先争优工作。深入开展
部和各级驻村任职干部的考评管理,追求“以制度管理人、以业绩考评人、以感情培养人”工作理念,实行定期签到、不定期查岗、会议点名等形式对干部在岗情况进行督查,采取督查通报、奖惩、谈话等形式规范干部上班行为,严格镇干部、村主干请假制度,促进干部工作高效运转。二强化落实:为保证各阶段重点工作序时进行,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建立分管领导负责制,落实镇、村干部责任制、完成情况奖惩制、跟踪督查通报制、沟通联络反馈制等措施办法,使重点工作强运作、见实招、重实干、促成效。三强化督查:通过每周一例会制部署当前及本周工作重点的同时,按照“四个不让”要求,在楼道显要位臵设立日常工作督查告示牌,公开项目任务,接受广大干群的监督,促进跟踪督查工作的落实。四强化学习:建立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学,做好学习笔记,通过班子会、座谈会、联席会、培训会等各形式,加强领导和干部政策、理论、业务的学习培训,积极开展 “学习新技术、掌握各村情、服务新农村”等学习交流活动,写好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成果,让广大干部职工结合实际谈体会、说感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以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拉近干群关系,扶持农村发展。五强化规范任用:严格按照上级股级干部任用的规定,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阳光的原则,规范履行广泛征求干部职工意见、干部职工民主测评、开展任前谈话、班子会议研究、股级干部任免报备等任用程序,着力培养锻炼年轻干部、调动和激发干部热情和积极性,提升股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使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潜能推动工作新的起色。六强化廉政建设:在党员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讲
四、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依托,促进重点中心工作开展 紧紧围绕“生态立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的发展战略,以创先争优为依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突出“五大战役”和“十大重点项目”。
(一)、围绕优生态,着力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是制定规划西滨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并着手实施。过溪、西洋村通过省级生态村评审,七斗、彩洋村通过市级生态村评审。目前,我镇和三连、下墩、七里、雍口等7个村正分别在申报省级生态镇、市级生态村。二是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开展农田、果园、河流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全面开展库区湖面水葫芦打捞工作,清除水葫芦13580吨,有效改善湖面生态环境。三是继续抓好造林绿化。充分挖掘我镇可造林空间和潜力,完成造林绿化3790亩,新植油茶620亩,完成低产油茶林改造1244亩,并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四是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稀土矿“雷霆行动”专项整治。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杜绝非法违法采矿行为。
(二)围绕强工业,着力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落实“三个一”项目工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项目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刘坂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横坑工业集中区开发力度,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金浩新型材料建成实现全部生产线投产,年产标准机砖12000万块、希翼纺织加工建成实现全部生产线投产,年产2000吨无纺布。福建金砖再生资源项目扎实推进,目前已投资2769万元,完成三通一平、订购设备及办公楼建设。目前全
乡村旅游汇报篇四
汇报材料
中共西井子镇委员会
西井子镇人民政府
(2011年9月29日)
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持续出台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西井子镇是全县人口大镇、农业大镇,抓好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是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为此,我们一方面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另一方面严格程序,强化资金管理,确保把粮食直补、养殖、农业保险、退耕还林等补贴及时足额兑现到位,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惠,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西井子镇共辖33个村民委会,102个村民小组,社会户数12953户,社会人口41632人,在村户数7887户,21895人。辖地总面积6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5万亩,有水地2800亩,林地面积29万亩。由于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重。为此,镇党委、政府把全镇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摆上重要工作议程,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任务来抓。为保证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基层执行不走样、显实效,我镇切实加强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的领导,成立专项工作组,组织全镇各部门认真研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宗旨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成立了涉农政策落实领导小组,设有专管办公室,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实行专事专人专办,负责做好支农惠农政策的组织、引导和信息反馈等工作,从而确保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二、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民参与。通过有计划地开展“三下乡”、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发放“明白纸”,在宣传栏张贴宣传资料,以及通过网络、板报、标语、广播电视宣传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镇党员干部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村入户,向农民群众讲解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对党的各项支农惠农心中有数,对扶持项目和产业有具体认识,对相关操作程序和补助(贴)程度有明确掌握,使他们发展产业有方向,充分调动他们搞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牧业产业的积极性。
三、规范资金管理,及时兑现补贴。为确保各项惠农补助(贴)资金安全及时兑现到农户手中,我镇在全面准确掌握政策补助信息和补助对象的基础上,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采取“一卡通”的方式,由农村信用社为每户农户开设一个存款账户,各项财政补助资金由镇财政部门按补助政策核算到收益农户,经县财政部门审核后,农村信用社按政策兑现方案将补助资金直接划入农户个人存款账户,农户可凭有效证件到当地信用社领取。通
过采取金融部门代发保障金的形式,实现封闭式的资金管理。
2009年按照每头能繁母猪补贴76.5元的标准,落实能繁母猪1893头,补贴金额14.48万元;2010年以来,全镇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32533亩,共计兑现金额408.35万元,其中2001—2002年,巩固退耕还林16025亩,按照每亩退耕还林生活补助90元的标准,共计兑现金额144.23万元;2003—2005年巩固退耕还林16508亩,按照每亩退耕还林生活补助160元的标准,共计兑现金额264.12万元;2010年发放种粮农民粮食直补综合补助资金729.5万元,2011年粮食直补资金802.47万元,补贴农户9586户,补贴面积17.02万亩;2010年全镇农业投保面积达18.43万亩,涉及全镇33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8796户农户。农业保险费按每亩平均6.4元理赔,全镇兑现金额204.59万元。
四、强化监督管理,促进工作落实。我镇建立了严格的工作制度,确保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由镇纪检监察部门对各项支农惠农资金的拨付、兑现、使用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有效杜绝资金截留、挤占、挪用、营私舞弊等现象发生。同时,建立乡(镇)群众信访工作机制,公开举报电话,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反映的问题,坚决杜绝违反政策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群众越级上访事件。
总之,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新农村建设大局。近年来,在县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虽然在贯彻落实惠农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上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将深入推进此项工作,为促进广大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不懈努力。
乡村旅游汇报篇五
挖掘旅游特色 坚持全面规划 全力推进城关镇旅游特色名镇创建
——石泉县城关镇创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汇报材料
(2013年8月30日)
石泉县素有“秦巴水乡”之称,行政区域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关镇是石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248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12个社区居委会,265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24051户,总人口78435人,耕地面积53435亩。城关镇地处汉江之滨,秦巴怀抱,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美丽的汉江穿境而过,阳安铁路、十天高速、210、316国道交汇于此。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旅游、住建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镇依托老街这一核心旅游景观,结合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面发展”三步走的总体思路和“环境生态化、居住城市化、风味乡村化、服务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注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通过规划先行、项目招商、部门联动、项目捆绑、基础为先、整体推进、考核等措施,借助“石泉十美”旅游品牌的宣传效应,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为抓手,促使我镇的旅游发展趋向人文化、特色化、差异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大大提升我镇的旅游品位,增强旅游吸引力。2012年全镇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占我镇全年生产总值的4.7%,游旅业已成为我镇“富民强镇”的绿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丰富的景观资源
城关镇不仅有灿烂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还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气象万千的自然生态景观。
(一)特色景观之千年古城,人文之美。石泉县城作为郡县治所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城关镇拥有陕南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结合旅游古镇建设契机,县上预计总投资1.4亿元对老街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住房建设、服务配套设施、环境改善、文物保护、景区景点等项目进行建设。目前,已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老街进行了前期综合改造,恢复了老街的历史风貌。对破损严重无法修复的实施了棚户区改造,以提升老街的整体风貌。景点是形,文化是魂,我们始终把地域文化的挖掘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寄文化之魂于旅游之形,树立景区品牌。以增强景区文化内涵为抓手,建设汉水文化墙,编排汉调二黄剧目,促进蚕桑文化、根雕文化、奇石文化、美食文化等与旅游的融合,打造老街旅游品牌,让游客漫步在老街就能领略到浓郁的汉水民俗文化,使老街成为解读石泉人文历史的“立体教科书”。中心广场的鬼谷子塑像群、北辰森林公园的红军纪念碑,更能让游人领略到石泉人民睿智、坚韧的精神之美。
(二)特色景观之山水园林,生态之美。北辰森林公园位于县城北坡,总面积3716亩,公园总体布局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自然植被形成不同的景观功能区,达到特色旅游、休闲观光的功效;杨柳千亩花卉苗木园、湿地公园已初见规模,两个基地建设不仅实现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也丰富了城关镇的近郊旅游观光项目;陕南风情园计划依靠休闲广场、游客接待中心、杨柳山庄、蚕桑博物馆、茶文化馆、奇石根艺馆、鬼谷子纪念堂等7个建设项目和观光茶园、桑园、荷塘、绿化景观等4个园林项目,以实现陕南特色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自然资源和景观在石泉的经典展示;“一江两岸”的太阳能山体亮化,开启了视觉美与环保完美融合的新探索,擦亮了石泉的旅游名片;江南片区规划建设的亲水广场、休闲大街,将开启我县水上旅游的南大门。
(三)特色景观之健康养生,石泉食美。食美,即特色美食之美。城关镇凭借秦巴山水孕育出的富硒绿色食品,发展茶叶、香菇、木耳、大米、草莓、西瓜等富硒旅游产品,兴办富硒农家乐,打出了石泉富硒健康游的名片;利用丰富的汉江鱼资源,推出了以农家鱼宴、特色鱼宴为主要内容的农家精品菜系;发展了石泉豆腐干、鼓气馍、辣子鸡、丰标牛肉、石泉河虾、鲶鱼豆腐、石泉烤鱼、鬼谷子腊肉等地方特色小吃。游客到石泉四时都能品鉴到“养生佳肴,天然之美”,体验健康养生之旅。
二、创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的做法
(一)围绕特色抓规划布局。我镇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就是明清古街,围绕这一核心景观,自2007年以来,按照《石泉县旅游总体规划》的要求,我镇协助制订了《石泉县城关镇古镇修复总体规划》、《石泉县古城修复及基础设施改造设计》、《石泉县城关镇文化旅游街区五年建设规划》、《杨柳风情园和杨柳旅游示范村建设规划》等规划方案,通过专业、全面、高质量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来实现我镇旅游的高标准、高水平发展。
(二)围绕特色抓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县上的统一部署,我镇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大力完善辖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开通了县城内的公交线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二是在县城出入口、主要路口、码头、公交站点、各个景点设立了醒目的旅游指示牌10余块,让游客可以很容易地规划行程;三是在县城主要旅游景点和交通要道设立旅游商品超市10余家,让游客可以方便地买到石泉特色旅游商品;四是在主要景点规划建设停车场、旅游公厕、游客咨询服务中心,配套环境绿化、环卫设施、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满足游客的需求;五是在我镇大力推广和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既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又解决了旅游高峰期游客吃饭和住宿难的问题。
(三)围绕特色抓资源保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考虑,对旅游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实施古戏楼、关帝庙、古县衙等建筑的修复工程,开展对江西会馆、禹王宫的保护工程,通过对古建筑主体结构破损进行修复、补充墙面彩绘等形式,恢复古遗址原貌。同时结合现代旅游观光要求,在老街内规划建设民俗博物馆、古县城客栈、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等项目,使景区在保护中实现开发,在开发中得到提升,在提升中实现自然和谐。
(四)围绕特色抓人居环境改善。我镇坚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我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构思,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决限制污染型工业发展,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努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生态镇,打造宜居城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五)围绕特色抓综合管理。旅游开发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建设、管理、服务等多个环节,我们十分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一是成立组织机构狠抓旅游发展。成立了由镇政府镇长任组长的城关镇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同时结合项目难度,按照重点、难点项目建设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余项目副职领导分头抓的模式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具体责任人,确保旅游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建立健全机制。制定了旅游管理制度,狠抓旅游质量、旅游安全等各项制度落实。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措施得当、保障得力,全镇内无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和邪教、聚众赌博等非法活动。三是规范旅游秩序。联系县工商局在我镇辖区内设置了16个12315消费者维权站,评选了维权代表,保证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遇到困难都能及时进行反馈,做到有诉必复、处理及时,并认真分析游客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接待质量,改进旅游服务;联合工商局严厉打击虚假广告、强买强卖、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欺诈宰客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六)围绕特色抓旅游服务。良好的旅游服务是检验旅游建设水平的最重要标准,也是旅游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积极组织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食品卫生、礼仪礼节、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引导旅游从业人员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七)围绕特色抓旅游安全。安全重于泰山,我镇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一是加强旅游安全知识宣传,通过悬挂安全标语,设置安全警示牌等方式进行安全教育;二是要求各旅游企业必须制定旅游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警机制;三是积极配合旅游局对旅游企业进行旅游安全应急演练,提升处理安全事件的能力;四是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一)陕南旅游资源开发相似,特色难以突出。陕南旅游发展存在很多相似性,自然环境类似、古镇建设类似、民俗文化类似,仅此次迎验的以古街为主要旅游资源的兄弟县城就有3个,我镇若不深入挖掘和拓展本地旅游特色,要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做出水平就将成为空谈。
(二)发展经费不足。我镇通过省市县配套部分项目资金,加上自筹资金启动了部分旅游项目,也实施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如此,景区开发仍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在旅游上的投入有限,一些急需建设的工程无法进行,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景点品位的提升,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需要,成为制约我镇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缺乏旅游专业人才。面对快速发展的新型旅游来说,懂专业、懂管理、懂策划营销的人才极度缺乏,给我镇旅游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四、后期工作打算
(一)挖掘特色,树立旅游品牌。面对陕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似性问题,如何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成为了我镇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镇将结合县上的旅游发展规划,坚持做到以核心景区带动片区建设,加大对人文历史资源、当地特色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不断创新旅游形式,探索现代旅游的特点,增加休闲、体验项目,再结合特色旅游产品营销,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二)围绕规划,抓好落实。城关镇不同于一般乡镇,县上的大部分发展和建设任务都集中在城关镇,县上的发展规划基本等同于我镇的发展规划,因此,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我镇要做的更多是如何去抓好落实。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社会资金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引进有实力的公司对旅游项目建设进行专业的规划设计,确定旅游主题,将旅游亮点精细化;二是及时向上级反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素材,推动我镇的旅游项目实施。
(三)重视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在当今“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竞争时代,旅游资源不宣传就始终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后期工作中,我镇将结合县上大力宣传打造生态宜居、旅游休闲县城的契机,积极向外推介我镇的旅游资源。一是加强与《陕西日报》、《安康日报》、《三秦都市报》、《西部网》等新闻媒体的交流,利用媒体平台,借助媒体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优质旅游资源。二是创新宣传形式。加大邀请旅游专家、音乐制片人、文化名人、媒体传播人、文学及摄影爱好者全景式赏读景区、品味景区、图说景区等活动的力度,扩大影响力。三是加大利用网络宣传的力度。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旅游资源进行推介,完善我镇旅游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