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悟是什么意思模板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品悟是什么意思篇一
(一)多元解读之美
在教学《走一步,在走一步》时,与学生一起探究了“能让我摆脱悬崖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后,肖老师问:学了这篇课文后,如果你是父亲或母亲或好朋友杰利或弃他而去的小伙伴,你觉得他们会怎样提醒自己?是的,悬崖上的这件事,在我的人生中会留下深刻印象。同样的,对于父母的教育之路、杰利与弃他而去的小伙伴的友情之路,都是值得探讨的主题。也是都能给学生带来教育意义的话题。肖老师让同学们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来说话。我们以往的语文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言堂,教参是“圣旨”,老师做的大多数是“搬运”工作,问题与答案都已经充分预设好的,视学生为木器,只要引导到标准答案上来叫学生接受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被定势和僵化。肖老师的引领,犹如一场及时雨,他说我们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的教学,眼里要有学生。所以,他会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提倡对文本多元解读,让学生尝到多元解读之美,让老师品到多元解读之味。
(二)拨云见日之美
肖老师说:文章都好教,都不好教。你读的文章和学生是一个层面的,那么你的理解和学生也是在一个层面,学生是不会走远的。这里他以解读《蝉》为例,又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肖老师说,最怕我们就生命意义来解读生命意义。那么如何真正体会到作品的内涵呢。《蝉》的结尾是这样的: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宽恕这个词有味道,是理解的关键。肖老师提出,有没有比这个词更好的呢,肯定有,是恭敬,是敬畏,是尊敬,是热爱,是讴歌……这里却为什么用“宽恕”,因为“我”曾经做过了许多错误的决定,所以这个宽恕里应该是饱含这种意义的。不是我们宽恕那烦人的聒噪,而是那烦人的聒噪宽恕了我们这颗不懂的心。只有这样读,我们才会都出文章深处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通过肖老师的解读,引领学生欣赏美,品味美,体悟美,升华美。“文”与“美”的交融成就了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表达的完美结合。
所以,语文课要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读品悟是什么意思篇二
课文又该如何读,通读、精读、细读、浏览……《新课程标准》提到的读书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我们的实际教学又是如何呢?肖老师用他的教学行为诠释了什么叫“读书”,什么叫“教读书”!
1.默读课文。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不妨读出点小声音来。划出你认为有意思的句子。学生开始接触文本,开始圈点勾画。安静的环境,自由的空间,学生专注地阅读,用他们的笔勾画着他们的理解。带着问题的默读,有方法指导的默读,这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2.耐心等待。“读好的同学把手举起来。”“不着急,慢慢读。”这两句话在肖老师的课堂上不只说了两遍。反思我们的教学,每次上课,当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后,总是习惯性地会说:现在开始,抓紧时间。这样限制时间式的阅读。我们何尝静下心来等待我们的学生了。想想也是,没有给予学生一个读课文的完整时间,一味地催促,如何让学生的心灵与作品发生撞击。学语文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需要学生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假若老师不留足时间,没有一颗静等的心,如何让学生真地悟出东西,真地读懂文章。学生在你的高压时间限制下,我想他的思维肯定也会受到阻碍。肖老师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等到了班里最后一位同学举手。
3.情感朗读。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条“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还需要外力的推动,就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如一阵微风悄悄掠过水面,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有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旦接触到感情朗读,总是会进行“贴标签”似的朗读。例如在朗读指导时,总是会引导学生说出这里要读出伤心的语气,那里要读出骄傲的语气。,我们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至于如何读出来,就没有指导了。
①读快慢。“哪些句子写出在山上的心理活动”,肖老师指导学生找心理活动的句子时,学生找到了这句: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但是在朗读时,学生不知道怎样表达。肖老师问:读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快,有的说慢。肖老师请两位同学朗读,一快一慢,在学生的朗读声中,体会那时的“我”的心情。然后两个学生开始朗读,一比较,很明显的,慢读更适合当时“我”的心情。所以,没有体验,没有感悟,朗读只是一句空话。只有置身其中,结合情境,深入体会人物的心情,才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读重音。情感的起伏靠重点词语的朗读就能凸现出来,肖老师在课堂上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让学生找“哪句话点明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时,学生找到这一句: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学生齐读后,没有什么感觉。肖老师问哪个词最能突出印象深刻。“至今”,把“至今”读重,感觉就完全出来了。只是一个词语的朗读,但是轻重的不同,感情完全不一样。所以,读课文,就在于你的重音落脚点落在哪。会找到重读词,其实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了。
③读标点。朗读时,我们往往只关注语言文字,今天肖老师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读标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肖老师引导孩子们读这个破折号,有人说特别害怕,害怕得失声;有人说来不及说,朋友走远了;有人说着急了;有人说被其他同学打断了……小小的一个破折号,在肖老师的引读下,竟读出了这么多内容。当时“我”的复杂心理,既有哀求又有一点害羞,完全展露无遗。接下来的“再见!”,肖老师又抓住了这里的感叹号,如何读出来?师生角色朗读,一遍又一遍,仿似进入了事情发生的现场,小伙伴的讽刺与“我”柔弱的心,牵动了学生的情。这堂课还有一处精彩的标点朗读就是父亲的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话“晚饭做好了。”这里的句号能否改成感叹号?肖老师换着一读,学生发现,这是不能的,只能用句号,学生意识到用感叹号“我”会更害怕,句号可以让我的心平静下来。所以肖老师说,从标点中读出感情,这才是最高明的。多么奇妙的标点,我们何曾带着学生这样朗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