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反思简短 语文教案的标准格式5篇(通用)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反思简短 语文教案的标准格式篇一
1、引导学生发现“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
2、认读5个生字,培养认字的多种途径。
3、在读词语、背诗歌的过程中积累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感受祖国的领土辽阔,培养良好语感。
5、能以“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并在口语交际中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6、通过展示课外识字情况,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7、学习正确运用音序查字法。
1、复习巩固所学汉字。
2、学会正确运用音序查字法。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
2、认读5个生字,积累词语。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认读形近字:
⑴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认读:
生字卡片:令 今 乌 鸟 广 厂
⑵ 仔细观察、比较,发现本组汉字的规律。
⑶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这组字中的“乌 今 厂”比“鸟 令 广”少了一笔。
⑷ 教师出示另一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生字卡片:日 白 田 目 电 旦 旧 由 甲 申
⑸ 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这组汉字的规律。
⑹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这组字中,除“日”字外,都在“日”这个字上,加了一笔。
⑺ 反复认读这两组生字卡片。
⑻ 教师小结:这就是“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
⑼ 拓展练习:在你学过的汉字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2、我会认:
⑴ 反复朗读“我会认”中的汉字。
⑵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够记住这五个字?
⑶ 拓展练习:
给“口”字加两笔,能变成________。
二、日积月累
1、我会读:
⑴ 出示词语卡片。
⑵ 学生自由练读。
⑶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读。
2、我会连:
⑴ 出示汉字卡片,认读生字。
⑵ 出示音节卡片,认读音节。
引导学生区别声母:z──zh c──ch
⑶ 连线。
⑷ 检查连线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感受祖国领土的辽阔,培养语感。
2、能用音序查字法正确地。
〖教具准备〗
字典、小黑板、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借助拼音朗读儿歌
注意引导认读:祖(zu) 岭(ling) 盛(sheng)
2、再读儿歌。思考:短诗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什么景色?
3、在地图上指出这些地名的位置。
4、这时,你有什么体会呢?
5、再次练习朗读儿歌,试着背下来。
6、小组合作练习背诵。
7、展示背诵效果。
二、展示台
1、识字加油站:
⑴ 说说你喜欢读的课外书的名字。
⑵ 把从书上收集下来的生字,在小组里交流。
⑶ 说说看,在小组内交流,你又学会了多少个生字。
2、比比谁最快:
⑴ 复习26个汉语拼音字母。
⑵ 练习找页数。
⑶ 学习音序查字法。
① 老师认真指导“宽”的查字过程。
② 学生练习查找“爱、往、解、准、楼”。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完成“口语交际”的练习,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表现,勇敢地发表自己想法的习惯。
2、在交际中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教具准备〗
1、提前布置同学想一想,班里怎样迎接“六一”儿童节。
2、准备小礼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段幼儿园小朋友庆祝“六一”的活动录像,启发提问:录像中的小朋友正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二、讨论
上幼儿园的时候,你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跟同学交流交流。
三、讨论
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你们想怎样迎接?
1、小组讨论。
2、派代表进行班级汇报。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评议哪一小组提议好而且可行。
四、明确目的,各小组分工合作
五、同学之间互赠节日礼物
语文教案反思简短 语文教案的标准格式篇二
1.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条理。
1.生字词语卡片。 2.商鞅的个人资料。
1.导语:先人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从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和做法,否则无法成功。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2.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商鞅(教师补充)。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内容主要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4.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发生的一个故事。
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注意把握以下词语:葫芦基础便宜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诚信守法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惹是生非定斩不饶言而有信说话算数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⑴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对重难点处加以强调。 ①字音方面。“便”是多音字。 ②字形方面。“孝”与“老”。 ③理解词语。 真心实意:真实的心意。 冥思苦想:冥,深。深沉地思考。 惹是生非:惹是非。(注意“是”不能写成“事”) 大步流星: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6》。 喜笑颜开: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郑重:严肃认真。 4.通过初读课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⑴理解课题。 “商鞅南门立木”在文中指的是: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挂出告示,下令能把大木柱扛到北门者,朝廷将奖赏他十两黄金,后来还加到五十两黄金。 ⑵教师追问:商鞅南门市木,悬赏扛木者是为了什么? ①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发表各自见解。 ②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明白: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证明自己诚实守信,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基础。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公元前356年,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僵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⑷学生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与第l5自然段内容,加深认识。
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提出文中读不懂的词句,集体交流解疑,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条理。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写商鞅授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 2.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节课,我们通过识字学词,读通了课文,又通过分段、概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商鞅南门立木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下节课,我们再来细致品析文中的词句,畅谈各自的阅读理解与阅读思考。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3.从文中摘抄自己喜欢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从中受到诚信教育,并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摘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导语:简单地说,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立木取信) 3.理解词语“立木取信”:指的是商鞅在南门立木悬赏扛木者,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4.导入学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人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商鞅授权变法。) ⑵第一句话写什么?(总体评价商鞅,说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⑶第二句话主要讲什么?(商鞅到秦国后,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⑷“到……便”表现了商鞅什么?(表明商鞅主张变法的思想早已胸有成竹,也说明他实施变法的急切。) ⑸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争取国家富强。) ⑹第三句话写什么?(秦孝公授权商鞅主持变法。) ⑺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 2.研读第二部分。快速默读课文第2—14自然段,思考问题: ⑴在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着哪些困难呢? 一方面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⑵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请用“”在文中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天底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恐怕是耍人玩儿的。”) 议议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大家认为,把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朝廷在耍弄人。人们的想法,表示对商鞅做法的怀疑。) ②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表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理解小伙子的用意:“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从小伙子的语言,体会到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算不算数,试试看吧。表明他对商鞅下的令持的怀疑态度。) 讨论: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可以看出,小伙子对商鞅下的同样持怀疑态度,他之所以要扛这根木柱是要试一试商鞅是否能说到做到。)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从小伙子的表情体会他高兴的心理。 议议: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 ⑶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①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 商鞅认识到变法的成功,必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②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商鞅要让大家知道他。
语文教案反思简短 语文教案的标准格式篇三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学习过程: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痴()想隐秘()凝()成喧()腾一瞬()间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可仿照示
例,仿写句子。
例: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
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本诗讲述了什么内容?“山”与“海”在诗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与海外,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吗?
5.孩童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梦想(幻想、理想),相信你
也不例外,请用一句话大胆地写出来。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导朗读,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⑵读后讨论:
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爬过山就能见到海”,作者借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你对这首诗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⑴为什么说是“隐秘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⑵“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⑶为什么说“山那边啊,铁青着脸”?
⑷“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种子”指什么?为何说是“飘来的“?
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山顶的诱惑力的”?
⑺“因为我听见海依然在远方为我暄腾……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句话什么意思?
⑻“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作者怎样的情感?
⑼为什么“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却“又一次次鼓起信心”?
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4.回读课文,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或喜欢的一段诗句或全文来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语调。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课外练笔: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语文教案反思简短 语文教案的标准格式篇四
儿子长得比我高了。一天,我看他有点儿打蔫儿,就习惯性地摸摸他的头,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我知道他在发烧。
“你病了。”我说。
“噢,可能是病了。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儿什么药?”他问。
我当过许多年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我在家里给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
“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的。”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治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摸着脑门,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本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妈妈,您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他挣开我的手,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枝笔,把您说的看病的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儿子骄傲地宣布。然后又补充说:“您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了自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
◆揭示课题。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
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拓展: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
◆延伸课外: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学会看病》通过阅读课文,我与学生一起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画出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又深情地朗读了这些句子。我的喉咙哽咽了,学生也被感动了。
语文教案反思简短 语文教案的标准格式篇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部分课文内容。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体会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师:领学生念九九歌,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期,此时大地是怎样的呢?(多媒体示句:三九严寒,大地冰封。)齐读。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生:好冷啊!全班同学都觉得冷吗?做给老师看看。
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但是,如果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你们就一定会忘记寒冷了,想不想去啊?(多媒体示录像)
2、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雾凇?
4、课文的第一段用了这(十里长堤缀满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些词语来写雾凇,谁来读听?----她读得真准啊。(多媒体示句)
5、“十里长堤缀满”让你看到了雾凇怎样?(很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让你觉得雾凇怎样?(很美)
6、好,谁能读出雾凇又多又美。
7、一齐来读,老师要竖起耳朵听看谁读出很多很美的雾凇。
8、过渡:啊,好美的雾凇啊,走在这洁白晶莹的世界里,让人忘记了寒冷,还让我们这些从没见过雾凇的游客产生了疑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怎么这么奇特壮观啊?请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待会儿请同学扮演导游向我们游客解释解释。
9、导游你好,请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
10、哦,我明白了,是要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多媒体示图)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称为四大自然奇观,它为什么出名呢?
是因为每到冬季,吉林的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这时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当江水在空气中遇到寒冷,就会凝结在树木和草丛中,这就形成了奇特的雾凇景观。只有在吉林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寒冷的气候里才会形成,所以非常难得。
11、同学们看,老师杯子中冒出了水汽,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松花江面上的水汽又是怎样的呢?(弥漫着)弥漫在这里是指江面上充满、布满了雾气。(板书:弥漫)
12、在大冷天里,从南方来到这里旅游的你,本来以为到处都应该结冰了,可是却看到松花江面上仍然雾气弥漫,你心里会觉得怎样?(太奇特了)
13、可是,还有让你感到更奇特的情景呢!当夜幕降临,江面上弥漫的雾气,就像魔术师一样在神秘地施展它的法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每当夜幕降临……)这里有四句话,请每个组读一句,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这些句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多媒体示句)?
14、读出来了吗?描绘的是雾凇形成的情景。
15、雾凇这位魔术师是怎么把这些原来是苍绿的松树、光秃秃的柳条变成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样子呢?(多媒体示图)
16、同学们一句一句地看,找出有关的词语:
(1)“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淹没、蒸腾”这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雾凇怎样的美?(形成时的动态美。)(板书: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2)“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叠词特别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雾凇是慢慢地,轻轻地形成的,就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在悄悄地变换着法术)读的时候要轻一些,慢一些,读出雾凇的变化。
(3)镀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把它换成贴、加、漆这些词,好吗?(板书:镀上)
(4)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课件示)用最初……逐渐……最后……,写雾
凇形成的过程,很清楚。(板书:最初……逐渐……最后……)
17、这一段文字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把雾凇逐渐形成的全过程写得很清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我们知道了雾凇的形成是慢慢的、轻轻的,是很美的。淹没了、模糊了、蒸腾的、像银线、变成银条、全都是银松雪柳这些词语,也很准确、很美,使人读了就仿佛能够看到雾凇逐渐形成时的美丽景象。
18、所以,我们就按照雾气变化的顺序来试着背一背这段文字,看谁记忆力最好。(课件示)
19、经过了寒冷的夜晚,松树、柳树,所有的树木都被雾凇这魔术师变了样,他们已经不是普通的树木了,而被美称为什么呢?请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那个词语。
(1)对,就是琼枝玉树琼。琼是美玉的意思。在雾凇的作用下,树木都好像是用宝玉做成的了,琼枝玉树这个比喻很恰当。
(2)这些琼枝玉树琼都有哪些姿态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发挥你的想象,待会儿填空:有的有的还有的(课件示)
(3)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千姿百态)
(4)置身于这洁白晶莹的仙境般的世界里,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引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一句诗,这里用梨花来比喻雾凇,写出了雾凇像洁白的梨花一样美丽。(课件示)
(5)情不自禁就是忍不住的意思,人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6)这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7)让我们带着赞叹地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8)这段话写出了清晨,人们观赏着千姿百态的雾凇美景时的感受。
20、许多人观赏了吉林雾凇,都忍不住作诗来赞美它,老师收集到的诗(课件示):观吉林雾凇作
雾涌寒江晓日曛,
长堤雪柳正迷人。
非真非幻花如海,
留影留连客似云。
地借凇花播名气,
人惊冰魄长。
翻疑天上芳林瘦,
让与人间玉树春。
21、学了《雾凇》这课文,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得那么迷人呢?
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课文中描写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这就是这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拓展学习。
1、学习课文的方法一处景物的动静态变化,如天空的变化。
2、做小导游,向身边人介绍吉林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