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分数说课稿人教版(通用12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分数乘分数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一、说教学资料:
《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资料。
二、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明白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从而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事目标:使学生经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构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本事。
情感目标: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取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单位“1”。
教具准备:作业纸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所以,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经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够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本事。
2、学法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经过然后观察、讨论,比较,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能够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能够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到达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讨论、观察、比较后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并经过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一样,取的份数不一样,产生的分数也不一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首先,经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一个饼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公平?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明确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为了突破这难点便于理解和认识,我先引导学生联系每个分数观察各是“把什么平均分”,关注平均分的对象,感受平均分的对象包括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其中异常注意对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理解:之后以及这些平均分的对象,说明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通常看做单位1,依据各类具体事务抽象出单位1,使学生体验与认识:忍受追问上头表示的分数中,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用具体对象支撑对抽象的单位1的理解。有具体到抽象,再把抽象的概念赋予具体对象,帮忙深化理解。
2、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用单位1平均分来分别解释、说明每个分数的含义,从抽象的层面分析、体验每个分数的含义,之后让学生综合这些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思考不一样分数表示的含义的共同点,抽象分数本质的特征,然后依据交流出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说出怎样的数是分数”,水到渠成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3、认识分数单位
4、动手操作,领悟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表示出不一样的分数,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单位1相同却表示出了不一样的分数,从而得出份数不一样,取的份数不一样,分数也就不一样,深化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巧设练习,深化新知
练习的设计有浅入深,分为基础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不仅仅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把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最终设计游戏,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分数乘分数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讨论、探究等形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公平的比较》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三课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上节课重点探究认识了诚实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懂得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结合中学生的实际经验认识了考试作弊的错误和危害性;本节课将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作弊不仅仅关系个人的诚实品质,而且也有损公平的原则,引导学生尊重规则,遵守规则,追求公正。它是上一课《诚实的检验》的延伸扩展,是第五单元的一个重点内容。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上能运用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本节课结合学生以上特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培养其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公平意识,在参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维护公平公正。
能力:增强在社会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能与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提高自己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能正确处理好“友谊”与公平之间、“集体利益”与公正之间的关系。
知识:知道作弊不仅关系个人的诚实品质,也有损公平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本着以“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具体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行为实践能力。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集体讨论法、活动探究法等。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
教学重点:认识作弊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握“友谊”与公平之间、“集体利益”与公正之间的关系。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关于公平公正原则、诚实守信准则的小故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课件出示:
环节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环节二:共话考试,考出真我
环节三:真诚待人,讲究公正
环节四:关爱集体,真情永驻
环节五: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环节六:深化总结,体验收获
环节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如果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2、如果我们班上有两位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3、如果我们班上有5位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4、如果我们班上有20位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5、如果我们班上全班同学考试作弊了,其影响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温馨提示:考试作弊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它不只是涉及到个人的事情,而且关乎社会的秩序和公平,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知识链接:从某种角度看,考试也是一种公平的“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分数代表个人的学习成绩、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目前的升学和就业制度中,考试仍然是一种比较客观的鉴别和选拔方法。
环节二:共话考试,考出真我
首先课件出示作弊图片,学生看后思考。
教师:这些作弊现象是个人的事吗?
学生再小组讨论
温馨话语:作弊现象实质上是用不正当的和不公平的手段获得了不应该得到的利益,这不仅违背了诚实的准则,也破坏了公平的原则。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讨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敢于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他人合作能力;从课程内容上看学生在前面已认识到了考试是一种比较客观的鉴别和选拔方法,考试也应是一种公平的“竞赛”,那么再使学生认识到考试作弊的危害,是有损公平的,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三:真诚待人,讲究公正
有时,作弊行为就发生在我们关系很好的同学或朋友身上。
课件出示:我和小明是好朋友,平时我有什么困难都喜欢找他帮忙。一次考试中,我发现他不断地向我递眼色,原来他有一道题不会做,希望我告诉他。
提问:我自己不作弊,但
(1)考试时,好朋友要看你的考试答案,你会怎么办?
(2)看到好朋友作弊了,你又该怎么办?
温馨提示:
1、讲友情也要讲原则。
2、当作弊与友谊纠缠在一起时,需要我们做出理性的分析和选择。
设计意图:本环节组织学生辩论,旨在通过辩论能够解决同学们之中非常普遍的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友谊”与公平的冲突,其中关键是辨析每一种选择的理由与后果,分清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以此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四:关爱集体,真情永驻
在学校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各种竞赛活动中,也存在着分数、成绩与诚实、公平的关系问题。
课件出示:
身边的故事:赵里和杨小刚是学校初中部乒乓球队的搭档队员。在全县初中生乒乓球比赛之时,赵里生病了。球队临时找了本校高中一年级乒乓球打得最好的蒋剑飞代替他。比赛开始前,裁判问球队的杨小刚:“蒋剑飞是不是初中生?”
提问:
(1)杨小刚该说实话吗?
(2)杨小刚说实话是不是损害了集体利益?
(3)杨小刚不说实话又会怎么样?
(4)那么,如果你是他的话,你该怎么做?
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以身边熟悉的实例,通过一连串的设问,调动其积极思维,引起学生解决公平与维护“集体利益”的冲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确实有模糊认识,而且还存在一些学校、班级为了“集体利益”而弄虚作假的现象,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因此,从具体情境当中去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辨析每一种选择的理由与后果,使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结论:在“集体利益”与“公正”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坚守“公正”的原则,这恰恰才是关爱集体的表现,突破了本课的又一教学难点。
环节五: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课件出示:
(1)小明是大队部干部,同学让他给我们自己的班级板报多加点分。
(2)学校小路上,李元同学边走边吐瓜子皮。学生会干部上前制止,李元怕给班级扣分,就撒谎说是某班的张明。
(3)运动会上只能报两项,但小刚有多项特长,一定能给班级多得分。
请你对以上三个生活场景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环节六:深化总结,体验收获
设计意图
这种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能很好的体现教材的知识要点,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分数乘分数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分数》,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第一次在数学课本上接触到分数的认识,对于他们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质的飞跃。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写适合于三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认知规律。力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所以,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3、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2、学法: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学研讨法”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数起源于分,为此我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在这里关键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人,每人分得多少?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让学生跟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示课题:认识分数。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体会1/2的含义
结合分苹果的例子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而后全班交流,同时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涂一涂”,了解1/2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的一半。
在已经认识1/2之后,引导学生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教材p53页“涂一涂”中各图的1/2。师有选择性的投影出学生的作品。接着由学生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从而达到引出许多物体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进一步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
3、认识1/4
每个人先用自己喜欢的折法折出正方形纸的1/4,再与小组各成员交流不同的折法,并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这张纸的1/4。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4、认识其他的四分之几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折出1/4的基础上,引导每个小组在已经折出1/4的几张纸上分别表示出2/4、3/4、4/4。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同时板书1/4、2/4、3/4、4/4。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突破教学的难点。
5。自学课本,获得知识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出:像1/4、2/4、3/4、4/4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分数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以3/4为例进一步巩固分数的读写方法,并渗透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适时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第一关:说一说他们是如何表示几分之几的?
第二关: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综合练习:
第三关:判断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吗?
3、拓展练习:
第四关: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多层次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分数乘分数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老师们: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质的质量分数》。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分析,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本单元介绍了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中学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其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基于前两个课题学习的基础上展开认知的,例如在课题一“溶液的形成”中溶液的组成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起着理解作用。课题二“溶解度”中饱和溶液的概念则启示同生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说。此外,本课题是本册书中唯一涉及计算讲解的课题,也是九年级化学中最后涉及定量分析的课题,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南京中考试题可发现,溶质的质量分数常联系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有关内容进行编题,可见其重要性。根据课标要求,本课题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溶质质量分数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认知,同学将具备配置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能力。
学生情况是教学的依据,此前同学们已学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有了定量计算的概念,对化学中存在的计算已经不再陌生。尤其是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中,同学们已经接触到了质量分数的计算,这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认知内容。此外,基于同学们的有关数学知识与其抽象化思维都有助于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型种类较多,体现了四个量“知2求2”的思维方式,所以只要在真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好各种变换的题型。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其中我最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因为只有在此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本课题第二课时的学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重难点:
重点是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我将以主板书的形式暗示学生,以突出重点。通过引导讨论法并结合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下面是我的教学流程:
本节课主要突出“两个公式四个量之间的关系”。我将通过糖水实验复习旧知(溶液的组成)通过问学生“你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糖,水,糖水的质量关系吗?”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要关系式“ ”。通过让学生回顾课题一中溶液与生活的联系,就此举出医疗溶液中各种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对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我会回到那杯糖水问学生“你会用百分比表示糖占糖水的量吗?”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不难得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要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为了巩固学生推出的公式,我将让学生填写书本中实验9-7下面的表格,我则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让他们比较颜色的变化,从视觉上刺激他们,让学生对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有一定感观上的印象。之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刚刚填写表格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从而得出解答溶质质量分数简单应用的主要解题思路“四个量,知2求2”。
为了巩固这种思路,我将让学生练习一题有关“生理盐水中已知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一来让学生巩固新知,二来让学生感知溶液与生活的联系,三来与本节课的引入相照应。为了缓解计算带来的紧张气氛,我将回到那杯糖水,我会通过向学生求助“怎样使糖水味道淡一点”自然让学生引出化学用语“稀释”,通过不断引导,让学生自己推测出“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这个结论。为了巩固学生推导出的结论,我将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例2的解答,并请个别学生上黑板来讲解她的解题思路,小组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我将让学生自由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
作为本节课的延续,我将布置如下作业:
2、通过观察身边事物联系本节课的重要思维方式“四个量,知2求2”,自己编题并写出解析过程。
分数乘分数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把4米长的一根绳子平均剪成8段,平均每段是4米的(),每段长()米。
2、分母是13的最大真分数与最小带分数的差是()。
3、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最后结果要化成()。
4、计算1/3+2/5时,它们的()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在进行计算。
5、3/8=()/24=15÷()=()
6、8个1/9减去2个1/9等于()个1/9,就是(),约分后是()。
7、把4米长的铁丝,先剪去它的1/4,再减去它的2/1,两次一共剪去这根铁丝的()。
8、3/1+5/6+2/3=5/6+(1/3+2/3),运用了加法的()律和()律。
9、5/6加上()个与它相同的分数单位后结果是最小的合数,去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后结果是1/2。
10、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分数或整数。
30厘米=()米
125立方分米=()立方米
120分=()时
21时=()日
二、列式计算。
(1)24/17减去2/3与1/4的.和,差是多少?
列式:答案
答:差是/()。
(2)一个数比1/4与1/5的差大1.5,这个数是多少?
列式:答案
答:这个数是()/()。
(3)0.6与7/15的差比1.3少多少?
列式:答案
答:少()/()。
(4)9/2减去3/8与1/4的和,差是多少?
列式:答案
答:差是()/()。
(5)有一个数,比2/3与8/15的和少1/3,这个数是多少?
列式:答案
答:这个数是()/()。
(6)4/7减去2/21的差,加上2/3与3/7的差,和是多少?
列式:答案
答:和是()/()。
(7)一个数加上3.25与19/7的和,等于53/4,这个数是多少?
列式:答案
答:这个数是()/()。
三、解决问题。
列式:答案
答:第三段长()/()米。
列式:答案
答:还剩()/()没有打。
列式:答案
答:上半月比下半月多完成()/()。
列式:答案
答:这堆煤共有()/()吨。
列式:答案
答:还剩()/()没有修。
列式:3答案
答:这段公路长()/()米。
分数乘分数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异分母的加减法》。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同学学习了同分母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分数的乘除法的重要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的分析以及同学的认知经验,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同学经历探索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同学现有水平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是重点是熟悉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同学能够正确计算异分母加减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
1、情境教学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二)学法
同时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思维不能依照单存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也给予了同学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去交流、去总结。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地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要分为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引入,促进迁移
我将要出示两道有关求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复习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接下来的新课环节做铺垫,唤醒同学的旧知,建立起与新知识的桥梁。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我首先出示例:
1、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同学列出算式(1/2+1/4)并提问同学今天的分数加法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引入今天的课题是学习异分母的加减法,我并且适时板书。这样的设计激起了同学的求知欲望,我抓住契机,提问同学,对于异分母的加减法我该怎么求呢?我给同学充足的时间去分组探究,同学利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去发现1/2+1/4的结果是多少。这样的设计就让同学从抽象的数学计算转变为了具体的操作,不仅锻炼了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也符合小同学的思维特点。教师要充当好同学的引导者,这时我着力让同学去观察发现1/2可以看作几分之几?让同学试着说出是2/4,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同学初步感知要先将1/2进行通分,只有当分数单位相同的时候才能进行相加。
2、接着教学完例1后,我利用同学对异分母的加法的探究经验,引入同学做“试一试”的5/6-1/3,利用知识间的关联性,尝试让同学独立练习,并集体交流。由于同学的个性差异,可能有些同学的结果是3/6,1/2,这时利用教学契机,提问同学3/6和1/2哪个更简洁?在交流中指导同学结果要写成最简分数。接着让同学完成剩下的练习,并及时反馈结果。
3、最后,让同学去说说是怎么计算异分母的加减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同学理清最题思路和做题方法,培养了同学概括知识的能力。我在同学的总结中,最后加以给出准确的归纳,明确指出:“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候,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最后结果能写成最简分数的要写成最简分数。”
第三个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主要是让同学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4题,也是采取独立完成、集体校正的方法,对于同学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同学在练习环节达到对异分母加减法的熟练过程。同时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系,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练习中也涉及到了利用异分母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部分设计主要让了同学体会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任务结尾
这环节主要是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谈谈自己的表现,这样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同学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是为了培养同学正视自己对自己课堂评价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异分母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通分——同分母分数——结果写成最简分数
分数乘分数说课稿人教版篇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信息窗4《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能解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能”,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中心词“实际问题”,主要指根据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决单位“1”未知的分数应用题。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要求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空间。通过出示信息图,让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层次就是准确利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对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学习,总结解题方法。
《分数混合运算(三)》属于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通过呈现北京颐和园的信息,借助问题“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引入对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较复杂的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利用线段图来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课前,我设计了如下调研题进行了解:(课前调研题、前测分析)
1. ÷ - ×
2.一辆汽车小时行驶了6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150千米要多少小时?
3.一袋大米,吃了20千克,还剩,这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通过课前调研发现,全班40名同学参与前测,第一题计算正确的有36人,正确率是90%,第二题正确的是29人,正确率是72.5%,第3题会做的有17人,大约占一半。
鉴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
1.能借助线段图分析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教学难点】
借助线段图,理解分析稍复杂的分数除法等量关系。
1.通过学习新知中的1、2环节和巩固练习中的2、3题检测目标1——能借助线段图分析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2.通过学习新知中的2、3、4环节、巩固练习中1、3题和回顾梳理、总结提炼检测目标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导入环节,我通过创设“抢答”——看图列算式这一情境,对前面学习的简单的分数除法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进行了温故,更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分析题意,自主探究
首先充分利用复习题中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线段图,对其进行改编,变成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让学生通过看图改编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单位“1”是哪个量?已知还是未知?单位“1”未知可以用方程来解答。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借助线段图进行数量关系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进行解答。
在学生进行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若发现有的学生独立解决还存在困难,提示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观看微视频中的方法介绍,跟随微视频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解决出这个问题后,提示学生再次观看微视频,借助微视频的辅助作用突破重难点,理解题意,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3、回顾整理
解决完问题后,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整理,总结、归纳方法,提升策略。
4、寻找异同,比较反思
把本节课解决的新问题与复习题中的题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类型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巩固练习,深入新知
在练习的设计中,我采用了进行智力大闯关的游戏形式进行。
第一关:火眼金睛辨对错
第二关:我会做
第三关:慧眼识珠
四、交流收获,归纳总结
先让学生自己畅谈收获,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最后由教师画龙点睛,结合板书对本节课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梳理,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还有利于知识建构。
本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问题
颐和园面积-万寿山面积=昆明湖面积颐和园面积×(1-)=昆明湖面积
总量-部分量=另一部分量总量×(1-已知分数)=另一部分量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理解,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分数乘分数说课稿人教版篇八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分数乘分数说课稿人教版篇九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三年级上册91、92页例1、例2——《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整数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都与整数有很大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分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分两个阶段学习,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于平均分并不承生,在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平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通过不同的渠道听说过甚至知道12、13等一些分数。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
学生学习本课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数就是数出来的,今天遇到的数却没法数,怎样表示对学生都是新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即把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我分为四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此时学生的手势肯定会乱,这时学生会用语言告诉我。学生可能会说出:半个或一半,也有的学生会说出用12表示。如果有人说出12,我会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揭示课题;如果没有,我会问学生: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或者“半个”呢?就要涉及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由此点出课题,使学生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是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问题简单,学生感到亲切,。当出现了“半个”或“一半”时,老师却提出要用一个数表示,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德国的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启发,引导和鼓舞。”我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设计这一环节。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分为4个小环节:操作性探究、合作交流、建立模型、知识迁移。
1、操作性探究,认识二分之一
孩子们,如何用分数来表示“一半”呢?我让学生动手自学,并出示以下自学提示:
(1)用圆来表示这块月饼,请找出这个圆的一半。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2)打开数学书92页自学例1的内容。
(3)同桌互相交流,从例1中你知道了什么?
2、合作交流
(1)学生交流,要求边操作边用语言表述。
根据上面的自学提示和同桌交流,学生很容易的想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到圆的一半,在交流时我会引导学生理解对折后能把这个圆平均分,进一步强调要“平均分”。通过学生自学例1,学生会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学生还会知道它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书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的2份,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并让学生读一读。此时让学生摸一摸这个圆的1/2,并在圆上表示出1/2,巩固分数的写法。然后问学生:“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这一份是这个圆的1/2,那另外那一份呢?”学生会说也是这个圆的1/2。在此我会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1/2。
在此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2)质疑。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随手分成两半,这是12吗?(不是)为什么?学生会说:“一边大,一边小,没有平均分。”
(3)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12?
进一步强化平均分,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分、是谁的12。
3、建立模型
孩子们,想一想还可以通过平均分什么能够得到12?
通过动手折12,说出自己的折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4、知识迁移
学习二分之一安排了详细的过程,而其他的几分之一,我认为学生完全可以能过交流汇报来完成。此时我会说:“孩子们,我们只能得到二分之一吗?你想通过分什么得到几分之一?”(学生各抒己见)此时我让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最后展示学生制作的几分之一,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介绍自己得到的分数。并小结:像1/6、1/4、1/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这样设计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二分之一学生需要在心理上整合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是一个调整的过程,而学习其他的几分之一,是一个同化的过程,用刚刚建立的二分之一的认知结构去同化。这样安排不仅使课堂简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课本93页第一题
通过题学生不但学会了写分数,还进一步巩固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2、聪明小判官。96页2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我说你做,你说我做。你说出一个几分之一,我用实物或图形表示出来,同桌互练
这样安排顺应学生学习规律,让学生互练,既扩大联系面,又提高学生的兴趣。
4、寻找生活中分数。
(1)出示91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寻找分数。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的数?
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资源,引出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也有分数。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个反思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是如何学习几分之一的?
(3)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帮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为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2、拓展延伸。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
西汉时期,张苍、耿寿昌等学者整理、删补自秦代以来的数学知识,编成了《九章算术》。在这本数学经典的《方田》章中,提出了完整的分数运算法则。分数运算,大约在15世纪才在欧洲流行。欧洲人普遍认为,这种算法起源于印度。实际上,印度在七世纪婆罗门笈多的著作中才开始有分数运算法则,这些法则都与《九章算术》中介绍的法则相同。而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成书于魏景元四年(263年),所以,即使与刘徽的时代相比,我们也要比印度早400年左右。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热爱数学,也是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得祖国。
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分之一12
13
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分数乘分数说课稿人教版篇十
《分数的乘法》是六年级第一学期《分数的运算》一节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之后,分数的除法之前的一节内容。它既与整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期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法的基础。但在学习这节内容前,教材中没有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内容作过详细介绍,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内容,以便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再通过学生自我探索、观察、归纳得出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新课标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目标,结合这样的要求,我对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3.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1、针对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并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2、针对教学难点,本课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习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3、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能力,本课在学法上主要讲究既要重操作,又要重学习。
一、复习准备
1.口算题。
课件出示:
2/7×3=3/5×15=
20×1/4=3/8×6=
l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写得数,完成后集体对正。
l交流:怎样计算分数乘整数?
2.准备题(例3改编)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工人叔叔介绍,“我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小精灵提出问题,“工人叔叔2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l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指名汇报、对正。
l提出问题:怎样画图表示工人叔叔2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呢?
组织交流,课件演示。
二、探索新知
(一)研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例3)
1.乘几分之一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小精灵提出问题,“工人叔叔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l学生思考怎样列式,指名回答并说出列式的根据。
l引出课题,板书:分数乘分数。
l提出问题:1/5×1/4怎样计算呢?
师生交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研究。
学生用尺子在学具长方形中画图表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l展示学生所画示意图,同时课件演示,明确1/5×1/4的算理。
l完成1/5×1/4的计算。
2.乘几分之几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小精灵提出问题,“工人叔叔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l指名回答怎样列式。
l提出问题:×怎样计算呢?
学生用尺子在学具长方形中画图表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l展示学生所画示意图,同时课件演示,明确1/5×3/4的算理。
l完成1/5×3/4的计算。
3.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提出问题:怎样计算分数乘分数?
组织学生交流,课件相应出示并摘要板书。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计算方法。]
(二)进一步研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例4)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蜂鸟自我介绍并提出问题,“我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鸟,也是唯一能倒飞的鸟。我也能侧飞,还能停在空中不动呢!我每分钟可飞行3/10千米,同学们,你们知道我2/3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吗?”
l指名列出算式。
l学生在作业纸上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请不同写法的学生上黑板书写。
l集体订正,对比不同,确定适合自己的写法。
重点强调: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三、巩固应用
1.教科书第11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1/3×1/48/9×3/106×11/12
l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l请三名学生上黑板书写。
l完成后集体订正,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强调、纠正。
[设计说明:通过单纯的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2.练习二的第6题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粉笔自我介绍并提出问题,“我是一枝粉笔,我的身长是3/4分米。你知道2枝粉笔长多少分米吗?1/2枝呢?2/3枝呢?”
l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l完成后集体对正。
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说明:通过交流,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
分数乘分数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一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地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后进行的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以及今后的百分数应用等有重要作用。
教材中安排了“派谁去罚点球”以及“选种哪号种子”两个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丰富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其主导思想是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通过“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应用”逐步地丰富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点就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生存在着实施方面的众多的差异,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要重视这些差异,适时地、适当地改编教材,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我们这里,学生对足球是陌生的,许多同学对于“足球怎么比?”、什么是“点球”是毫无概念的,这样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真正地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由此,我想就应改编教材,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来引入。于是想到了“篮球”。学生对于篮球是熟悉的、是有感情的,许多学生还是此中的高手。篮球比赛中的一些规则等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因此也是能够很好建构的。同时,还准备把第二个主题情境去掉,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训练来丰富对百分数的认知。
《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其中包括:
a、 篮球的东西,学生生活较常见,有的学生还乐于参与其中,对于罚球、三分球等是不陌生的。
b、 生活中存在着较多的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或有所见、或有所闻。如衣服上、牛奶上等等。
这些为本节课的开展奠定了生活经验基础。
a、 知识经验
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通分知识了掌握,为本节课学生的自主建构百分数的意义,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特别是通分的知识。
b、 活动经验
在五年的学习生活中,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潜意识导向的作用,而众多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也在正面或反面提供了问题索引。为本节课的开展,打下了较丰实的活动基础。
我认为,一节课的预计至少要考虑四个要素:1、课程标准理念的把握,2、学情的了解与把握,3、教学内容的了解与把握,4、教师个人特色的把握。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教师特色,上出来的课是各异的。而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点是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活动的指南,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对于一节课具有重要的导向、评判的功能。本节课,在分析了教材内容以及学情之后,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认百分数,会比较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异同。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等。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亲数学的行为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们说的“以学认教”,说的是要以学生学的效果以及学的状态来评判教师教的有效度,学生学的效果越好、学的状态越好就说明教师教的有效度越高。因此,我们可知:教法与学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我更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是“一体两面”的事物,教法必须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之上。学生是怎么学的?学生希望怎么学?是我们在确定教法是应深刻把握的。
高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他们渴求“有挑战的学习”,他们渴求能“自己学习”,因此,本节课我采取的学习方法是:
1、 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明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自主、自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 合作探究。在“推荐谁去?”的问题指引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辩论、计算等,来感悟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来突破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多元的训练中,在说一说、写一写、比一比等,让学生在探究中一步一步地逼近“数学真实”。
本节课,我将遵循“感知——建构——应用——拓展”的教学主线来开展教学。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上有一些数,是我们以前我们没有学过的,大家来找一找吧。
问:这些数你们认识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屏幕出示:某篮球比赛的情况。有一号、二号、三号三位选手。
1、 出示投篮总数
分别是20个、25个和50个。
问:推荐谁去参加比赛?你怎么想的?讨论。
得出:只看投篮总数判断不出谁去,还要看他投入了多少个。认识到这是个有缺失的信息。
2、 出示投中个数
分别是18个、23个和47个。
问:比较两组数据,想一想,谁是冠军?为什么?讨论。
这时可能学生会想到通过比较两组相对应数字的差,一号选手差2,二、三号选手各差3,从而认定是“一号选手为冠军”。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样的推理合理吗?推理的方法适当吗?这个结果可信吗?等,或者通过反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老师也参加了,我投了一个球,没有投中;这时我投的个数与投中的个数差1,我能否去比赛?”让学生明了此中的不合理性,从而想出以“通分”的方法来建构。
18/20=90/100,23/25=92/100,47/50=94/100,从而得出三号应该去。
3、 百分数的意义
a、 由分母是100的分数写出百分数
b、 教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c、 理解三个百分数的意义
d、说说生活中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p65页,读一读、说一说)
e、 学生概括百分数的意义,接着看书进行完善]
1、 基础训练
a、 游戏——写百分数。(让学生独立写在纸上,然后用百分数进行交流。如我写对了总个数的百分之八十,或我写对了总个数的百分之九十,我写对了几个?等)
b、 涂涂写写。(p66页,设计图案第一小题,让学生去数百格图中蓝色的格子数,想出蓝色格子占总格子数的百分之几,再想出白色格子占总格子数的百分之几,由此及彼,为今后的百分数的应用奠定意识基础。)
2、 应用训练
a、 成语转化。(用一个百分数来表示成语。如百里挑一、百发百中等)
b、 交际转化。(如,这件事一定成功,百分数怎么表示?这件事完蛋了,百分数怎么表示?等)
1、 用一句含有百分数的话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或收获进行总结。并送学生一句鼓励的话,成功不仅要有1%的灵感,更要有99%的汗水,如果我们每天进步一点,我们就100%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2、 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说怎么理解这个百分数。
分数乘分数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二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认识分数》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分数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李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同桌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李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走向未知领域。李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创设了十分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两人郊游分食物,从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产生“平均分”的需要,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体验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从整数两个或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的变化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怎能不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了积极的探究情感。这个环节的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突出两个层次:第一个,引出并理解平均分。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第二个层次: 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引出新的数学数字用分数1/2来表示,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目的,这样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整节课可以感受到李老师设计中力求体现形式的多样性,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用语言表达,用手操作,用心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交流活动中,多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平均分,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 从而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新课结束后李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道拓展题,把一个大正方形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说出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图中的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不同的形状,根据图中的提供的信息,用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分别说出不同的分数,红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1/4 ,黄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1/8,浅蓝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1/8,蓝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1/16,学生根据平均分得份数不同,说出不同的分数。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环节的安排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深化本节课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我个人认为有个别学生虽然能直观体悟什么是分数,但是真正说的时候,仍有学生回答的不准确和不够完整,建议老师让学生多说,加深理解。
2、建议课堂上对学困生的关注能再多一些就更好了,特别是不敢举手的学生给他一些表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