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经典好书喜迎建团百年主题征文5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共读经典好书喜迎建团百年主题征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经供参考。
篇一:共读经典好书喜迎建团百年活动征文
读党史,悟我心
回望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岁月,能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人感天动地、无穷无尽的信仰力量。这种力量可撼天地。
——题记
有没有提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的本领,有没有提高治国理政、破解难题的能力水平,检验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平凡人,普通事,一旦以纯洁信仰、高尚追求为精神底色,就有了非凡的意义。有这样一位革命战士:他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说少干多,淳朴憨厚,从不推诿开荒、烧炭这样的苦活脏活累活,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当他工作中因为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同志专门在他的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这个人就是张思德,他用崇高品行诠释了什么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革命年代“甘将热血沃中华”到建设时期“地动三河铁臂摇”,从改革开放新时期“横下一条心勇敢向前走”到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数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担当在前、奉献在前、牺牲在前,只为让中国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回望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岁月,能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人感天动地、无穷无尽的信仰力量。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办实事、谋福祉、解难题。
为民造福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浙江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缺粮省,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特别重视浙江的农业生产,一次他陪外宾到杭州,听群众说粮食不够吃,后来又专门到萧山调研,逢人就问口粮和饲料够不够。周恩来同志回北京后,具体算账研究,专门指示省里上调粮食时可以少调两亿斤。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一颗实实在在的为民之心。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坚守人民立场汇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没有提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的本领,有没有提高治国理政、破解难题的能力水平,检验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党史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不能“两张皮”,不能学一套、做一套,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我们要善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在干中学,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既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又用工作成效检验学习成效。
“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蓝图绘就,部署落定,正需要埋头苦干、狠抓落实。抖擞精神再出发,正需要我们唤起践行初心使命的自觉,增进攻坚克难的勇气信心,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干笃行。
“中国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而他们拥护这些改变。”记录中国抗战的著作《中国的惊雷》,道出了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秘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我们就一定能以昂扬姿态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报效祖国。
篇二:共读经典好书喜迎建团百年活动征文
读《我们仨》有感
“我们仨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就觉得心上舒服”,没错,对于我来说,和父母俩人在一起的生活是最幸福快乐的,因此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我对杨绛先生这本封面朴素内容温馨的《我们仨》产生了阅读兴趣。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于93岁所著,用来回忆与已过世的先生和女儿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全书文字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却轻易触碰了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离去的过程。“我们仨,现在,只剩我一人”。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直至1998年女儿与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让人在感伤三人分别的同时,也深刻了解了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和一个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我们仨》从一个很奇妙的故事开始,叙述了钱钟书、杨绛和圆圆一家三口的出场,而后三个人因为一些意外的事情走到一起,走到一条被作者称为“古驿道”的路上,这里有山有水,有着奇奇怪怪的规章制度,此刻作者的文笔有些压抑,那么一种黑灰色的笔触,淡淡的哀伤思绪从笔间缓缓流出。其实,这里的“古驿道”更像是一种代指,也许是他们最后去的医院,也许是杨绛先生梦中的一个场景,这是他们仨人最后相聚的地方。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一九九七年,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去世,但钱媛无疑是幸运的,父母担心自己会将仅有的爱不公平的分给孩子,所以只要了她一个孩子。遗憾的是,她因为癌症,没有给父母养老送终,反而是父母饱含遗憾与不舍送走了她。一九九八年年末,钱钟书去世。就这样,三口人失散了,从此就是死别,阴阳永隔。而在本书出版时,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这种痛苦和悲苦更让人心痛如绞。因此,杨绛先生说道: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他们一生坎坷,直到暮年才有自己的安顿之处。她们仨的相处方式让人很羡慕,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又互相取乐成长。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从杨绛先生的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杨绛夫妻二人对圆圆的宠爱,也就是广大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同时让我们明白了父母永远比我们知道的更爱我们,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的心永远跟着孩子,孩子在哪里,父母的心就在哪里。写到这,在大学校园的我想起了家里的父母,在疫情期间,家里学校的都有被疫情影响,他们在顾全他们的同时,更是天天询问我的消息,等着快递解封,给我寄当季的衣服以及一些他们亲手做的东西,父母就是这样,无论他们再忙也会无时无刻的关心你,比我们更清楚所在地区的天气与实况。这就是《我们仨》的魅力,可以让我们无形之中感受到父母对我们的爱自己家庭的温馨感。
这本书读完满满的遗憾和不舍,会被她们一家三口之间的感情之深所感动,也会被她们是家人又像朋友的相处方式所打动。更可以让你更加珍惜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因为“人间也没有永远。”
因此如果你对父母关系,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相处和自我价值等有疑惑,可以读读这本书,寻找内心遗失已久的情怀。我相信在这本书里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满足。
篇三:共读经典好书喜迎建团百年活动征文
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
——读《革命者》有感
在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书香校园氛围,结合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背景,学校开展了“共读经典好书,喜迎建团百年”的主题活动。在这百花烂漫,雾尽风暖之时,我不禁想起了从前读过的一本书——《革命者》。
初读《革命者》时,我一直忘不了郭伯在已牺牲战友遗体前的宣誓:“我将为你高呼而狂号,我将为你哀则悲啼,我将为你完成你未完成的革命工作,我们从此更热烈更奋勉,我们要大家站在革命的前线,先我们而死的黄仁同志啊,请你给我们些刺戟,我们踏着你的血迹上前!”这不仅仅是悼词,也是那个时代革命者的声音,他们前赴后继,鲜血染红了百里黄浦江、万里扬子江,哪怕前路艰险,黎明的曙光渺茫……革命者,这三个字,伟大而又庄重,回望历史,中国有无数革命者——他们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走了正确的道路,有的走了错误的道路,但无疑,他们都是斗士,都令人敬重。
再次回忆《革命者》,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陈延年先生,这位当时年仅28岁的中共上海地区领导。“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陈延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坚持的信仰,有自己认定的道理,并且为之付出自己的金部,哪怕是生命也不足惜。乱世之中,求得自保本就不是一件易事,而陈延年没有选择独善其身,在1920年,他毅然决然的带着弟弟陈乔年加入了留法队伍,并且在1924年回到中国,赴任广东区委书记。在初到广东之时,陈延年由于语言不通,难以融入工人与群众之中,于是他便从语言入手,经常与人力车夫一起躬身拉车,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他便打开了局面,发展党员人数从过去的几百人,猛增到五千多人。1927年,陈延年秘密回到上海执行任务,对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他必须每天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同时还要把断了线的党员和组织联系起来,这份工作的危险性不言而喻。终于在6月26日,陈延年被捕入狱,他在屠刀之下,傲然挺立,高喊“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即使刽子手拼命将陈延年往地上按也无济于事,最后他们放弃了迫使陈延年跪下的努力,一阵乱刀将其活活砍死,随后又惨绝人寰地将他的尸体剁成数块……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陈延年带着镣铐的脚淌过漂浮着杜鹃花的血水的画面,视死如归,气壮山河。
回望新中国成立前的百年,像陈延年这样的革命者层出不穷。有将前半生全部奉献给革命,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蔡博真、伍仲文;有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者——从容就义的李大钊;有在监狱中写下义薄云天的《狱中诗》的恽代英;有至死也认为一个革命者为革命牺牲他宝贵的生命是分内之事的何孟雄;有精通多国语言,牺牲后几十年才被组织找到追认为烈士的许包野……
读完《革命者》,我对这三个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革命者,ThePioneer,即为先驱,他们是最初将火种带到世间的人,嘉兴湖上的微波、井冈山上的星火、夹金山上的脚印无一不是他们无所畏惧的见证。“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从未忘记英雄,以鲜花祭英烈,以丰碑慰忠魂,在铭记历史中缅怀先烈,在缅怀先烈中砥砺前行,在砥砺前行时不忘来路。
篇四:共读经典好书喜迎建团百年活动征文
静在宿舍,品读经典,共同战役
——《看见》读后感
深蓝色的封装,一位极具亲和力的女人和几位老人一同坐着,中间大大的两个字“看见”。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书——《看见》,尤其是其中关于非典的章节让我印象深刻。
前段时间,无意间在网上找到这本书,不为其他,只为那封面上的微笑让我想起了初中时期读这本书时候的单纯与懵懂,于是乎便激情下单,再一次的阅读让我看到的是她在这本书中她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成长经历。当时以为本书是一位记者辉煌一生的自择,但事情往往出乎意料,从进入央视到陈虻之死,我看见的是一位尖锐、激进的少女逐渐磨平棱角,温和圆润,破茧成蝶的成人礼。
在我初中的时候就看完了这本书,因为年龄太小而且所经历的太少,当时看完对于全民抗击非典并没有太震撼的感受。而在今天,经历了全球疫情爆发,它给我最大的共鸣,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事件中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善意。在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中,走进非典病房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处那心若死灰不复温的呢喃。更不是那个护士的失神彷徨,而是危难中柴静奋勇当先的决绝,“我不知道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必须知道。“瞬间我的心脏猛地一顿,血液停了一秒。脑海中又回荡起她的话语。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疫情之下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当保持良好向上的心态,积极听从学校的安排,相信学校的一切应对措施都是为了我们的安全着想。始终相信学校、相信政府、相信国家。其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封校生活更加充实美好,整日待在宿舍不能去教室上课,少了绝大部分的娱乐项目,我们可以静在宿舍,安安静静读完一本书。虽然我们无法出宿舍楼,但是我们可以端一个凳子,戴好口罩坐在阳台,拿一杯水,放一首轻音乐,让我们的心灵安静下来。想想看,我们有多久没有拿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去慢慢品读沉浸其中了呢?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暴躁,变得只会沉浸于碎片化阅读,如抖音等APP。不如趁着这个不能出去的日子,改变自己,从静在宿舍读一本书开始。
而我推荐的这本书正符合处于疫情之下的我们,她会让你看到人们的温暖和本性的光辉。让你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审视自己。我相信读完这本书的你一定有所收获。我将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送给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希望读完这本书的你也有所感悟。”
篇五:共读经典好书喜迎建团百年活动征文
读《飘》有感
《飘》是我中学时期母亲推荐给我的书,初见此书,罗曼蒂克的封面,女主角斯嘉丽碧绿的双眸,碧绿的长裙,清晰的轮廓;男主角挺拔的身材,气宇轩昂的特质。显而易见的爱情故事,却不同于言情小说的俗套和千篇一律,自有一种深远的意味。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悲剧。斯嘉丽这个人物形象历来争议重重,她天真却精明,美丽又虚荣,她渴望让所有人为她倾心,却不甘愿为了某一个人放弃整片森林。似乎她总是以最美的姿态出现,永远是穿着最华丽,在舞台中央独自领舞的大众情人。
起初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女人,她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族美女,阿希礼的妻子便是最好的对比。哪怕是中国的林黛玉也不像这般虚荣和复杂。但在她身上却有一个弥足珍贵的特质便是真实,从不掩饰内心,勇于表白,坚强自立。
她的与众不同吸引了同样现实风流的瑞德。瑞德像风一样自由,一样难以捉摸。说他现实自私,他后来还是主动提出上战场战斗;说他尖酸刻薄,他所说的却都是南方奴隶主们自欺欺人掩盖下的战争形势;说他风流成性,他却为了斯嘉丽放弃从前,甘愿舍弃。
我曾将此书定义为告别少女时代踏入成年的一道门槛。小的时候看《飘》,只是向往着斯嘉丽贵族园主般的生活,天天无所事事开开party,跳跳舞唱唱歌,马车走了很久还没走出自己的园子,好似这样的生活才叫拥有。而回温此书,才发现内心仰慕的,是南北战争爆发后,斯嘉丽骨子里的坚毅和勇敢。是呀,文明会随风而散,礼教会土崩瓦解,爱情也会消失耗尽,唯独你的意志与信念,会伴随你的一生,陪你度过一切难关。
文学作品往往能以小见大,从细枝末节中更加具体而真实的还原一个时代的模样。战争是残酷的,它可以摧毁一座城,一栋屋,也可以摧毁一个人。可是她没有倒下,千尊万贵的大小姐,一个人持家干活,下田种地,甚至照顾情敌的孩子,却被当时的南方贵族圈子所鄙视为“不体面”。为了获得男性的欣赏与爱慕,好似女性应当隐藏真实的自我,作出一副连自己都不喜的温顺脆弱的模样。众人一边吸着她的血,一边笑她牝鸡司晨,真是吃相难看。
有人也把它当做一本励志书来读,感受玛格丽特·米切尔笔下充满反叛精神的女性力量。诚然,不止当时,哪怕在现在,社会对两性也总是有刻板印象,被贵族圈子鄙视不体面的斯嘉丽和面临女孩子就该怎样做,男孩子就该怎样做处境的我们又有何差异呢。一个普通人,冲破世俗桎梏,并不是很多文学作品所表述的那样,把眼一闭心一横就过去了,凡人肉身,它需要反复和自己固有的旧知做斗争,需要抵抗外部的重重压力,所以《飘》最难得的,不仅仅是斯嘉丽不顾一切冲破了她的人生局限,更在于作者展示了她做每一次有争议事情下复杂又脆弱的心理状态。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往往是为了爱情,为了复仇而成长,仿佛女性的成就就只来自于闺房那点爱恨情愁,而斯嘉丽的每一次成长都是来自于她对家园炙热固执的爱恋与对灾难不屈不挠的奋斗,前者多多少少带些对女性的轻视,而后者才是把女性当做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来对待。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不仅是一部令人悲恸哀婉的心理剧,更是一部老南方种植园文明的没落史。杨绛先生说“看《飘》,就犹如走进原始森林,越深越美。”我也相信,这部百万字的煌煌著作,每个人都能得出自己的见解,都一定会深深震撼于战火纷飞下一个女人艰难而又神奇的蜕变和重生。期待大家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勇气与希望。
本是人间四月天,如今面对疫情或多或少也有些焦虑,而一本好书总是能予以人力量的,就像《飘》的结尾所说“tomorrowisanother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们还有希望去耕耘自己的土地,还有能力去争取更好的生活,这便是此书最大的蕴意。
【共读经典好书喜迎建团百年主题征文5篇】相关推荐文章:
喜迎建团百年砥砺奋进向未来征文2022经典范文5篇
2022喜迎建团百年共谱青春华章主题征文【5篇】